伤口愈合分级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

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一: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的类别。一般分为三类:

1、无菌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空腔脏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部位);手术后没有引流的伤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开颅术、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⑴某些空腔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但是在良好控制条件下,没有发生异常污染的切口,如阑尾、胃、子宫等部位的手术。

⑵手术区域的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阴囊、会阴部的手术)。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的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切开探查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要再次开腹探查止血等)。⑷伤口在六小时内已经进行清创缝合的切口,如比较整齐的刀伤。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或者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阑尾穿孔的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

切除缝合的切口。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⑶某些腹腔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三:切口愈合分级

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分为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

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

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节、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

作切口切开引流。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伤口愈合的分级

伤口愈合的分级

伤口愈合的分级

伤口愈合的分级,主要依据伤口愈合的程度、恢复情况、有无其他症状等,依次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如下:

1.甲级愈合:指的是无不良反应,伤口愈合满意、疤痕小,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少。

2.乙级愈合:指的是愈合处有其他症状,如红肿、积液、血肿、硬结等,疼痛较明显,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指的是伤口化脓,需要切开引流,将脓液放出,有明显疼痛,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此外,根据受损组织的性质和处理情况,伤口愈合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三期愈合三种类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分级方法和类型可能会因不同的医疗机构和文献而有所差异。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_百度文库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_百度文库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为无菌切口,u类为可能污染切口,川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I”

者以u”计,不能确定为u”者以加”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

1、清洁切口,用I ”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

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U ”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

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血”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

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之马矢奏春创作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 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把持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 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腐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 如开放性心脏推拿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

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 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标准掌握欠好, 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呈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纯真甲状腺切除, 乳腺部份切除, 内眼手术, 纯真疝气修补术, 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沛术前准备, 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 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手术及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及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及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一、手术分类

根据手术性质、轻重缓急、范围大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1.择期手术:选择对病人病情合适的时期进行的手术。实行手术的迟早,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可以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例如无并发症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大部切除术,可复性疝的疝修补术等。

2.限期手术:如各种恶性肿瘤的根治术,准备时间有一定的限度,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充分的准备。

3.急症手术:需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的手术。例如溃疡病穿孔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脾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等,应根据病情分清轻重缓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重点地进行必要的准备,。至于极少数如呼吸窒息等十分急迫的情况,就必须争分抢秒地进行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的生命。

二.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类别。一般分为三类:①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手术后亦无引流的伤口。及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②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

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于此类。

③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阑尾穿孔后阑尾切除手术、肠梗阻坏死肠切除手术的切口,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三.伤口愈合分级

伤口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分三级:①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②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

外科换药与引流

外科换药与引流

过氧化氢 优锁液
高锰酸钾液 硝酸银 龙胆紫 氧化锌软膏 生理盐水 高渗盐水
3% 0.27%
1:1000~5000 伤口消毒,杀菌,除臭 1~2% 腐蚀肉芽 1~2% 伤口消毒 10~15% 0.9% 2~10% 保护皮肤 冲洗伤口 多用于水肿肉芽创面
换药的基本技术
主要是检查伤口感染是否控制,脓液性 质(浓度、颜色、气味)及量。引流是否通 畅,肉芽组织是否健康,是否妨碍正常愈合 的因素存在。必要时,可取分泌物作细菌培 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选用有效的抗菌药 物控制感染,为伤口愈合创造条件。
5.3.2 处理 A 对因治疗:扩创引流,取出异物,减少换药次 数,改善局部血运。 B 刮去或剪除高出皮面的肉芽,渗血时可用干棉 球片刻压迫即可,或用高渗盐水(3~10%),硫 酸镁(20~25%),虎杖液等湿敷。直至水肿消退。 C 较小创面,可用石炭酸,硝酸银,硫酸钠棒等 磨蚀,后用生理盐水洗净,然后加压包扎。禁用油 纱布覆盖,或涂擦甚厚膏,以防碍引流不畅刺激肉 芽的产生。
G 变形杆菌的脓液有特异的恶臭。 H 结核杆菌脓液为淡来自百度文库色,内有干酪样物,象鸡蛋花。 I 气性坏疽的伤口常有气泡逸出,并有稀薄、腐败恶臭 的浆液样血性能脓液流出。 J 阿米巴肝脓肿抽出脓液大多呈棕褐色(巧克力色)。 K 放线球菌感染,其脓液内有硫黄样的颗粒。 L 淋球菌感染,稠厚如奶油。 由此可见,一般根据脓液的性质,可以初步明确 是那一种病菌感染。这对临床的伤口处理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作脓液涂片、细菌培养+药敏,结合起来对指 导治疗更是有意义。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有的统计人员对此也概念模 糊,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结合我 院在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与同行们共同借鉴。 1、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 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 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 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 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3-2
真与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指标计算准确性。如果统计人员对病案首页项目不加分析地搜 集,就容易把糟粕当精华,计算出来的指标也失去了真实意义,甚至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导。 同时又由于统计人力的限制,不可能通读每份病案。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分析病案首页与 查阅病案相结合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普通外科手术一般拆线时间为 7 天,当首页的出 院日期与手术日期之差超过一般拆线时间,就应考虑切口愈合有情况,并有的放矢地查阅病 案有关部分。又如出院诊断为肾结石,手术名称为肾结石切开取石术,切口分类Ⅰ级,因首 页中出院诊断与手术名称都很明确,说明切口分类填写不准,这时纠正切口分类即可,不需 再查阅病案。 4.2 重点把关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 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 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 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 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切口分类 / 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 / 甲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Ⅰ / 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Ⅰ / 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Ⅱ / 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Ⅱ / 乙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Ⅱ / 丙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切口甲 / ⅢⅢ类切口

Ⅲ / 乙感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Ⅲ / 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

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

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

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

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一)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与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与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与感染的手术切口。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

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之迟辟智美创作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把持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腐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推拿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

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标准掌握欠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品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呈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纯真甲状腺切除,乳腺部份切除,内眼手术,纯真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沛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N…
Wound care never an Entity on its Own Nurses had little or no role, recognition or reward and seldom did research, in wound care
NOW…
• Arena for nurses’ expertise through education and specialisation • Nurses have gained autonomy through research and evidence base practices
Why moist wound healing?
Do not dry out the wound
The best environment for the natural wound healing process to work is a warm, moist and non toxic Drying out the wound will cause all the healing process to stop.
Protection Excretion
Synthesis of Vitamin D Thermo-regulatory control
Definition of wound
Wound is defined as an injury to the skin and underlying tissue caused by trauma (accident) or fracture or violence (stabbing)
• • • • • •
Wound Assessment
Is VITAL elements of care given to the patient Is ESSENTIAL in order to deliver optimum care. No single dressing is going to be suit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 wound from the time of injury until the time of healing.
To note…
Remember please

• NOT to use anything on the wound bed that you will not use on your EYE • When the wound is cleansed with “cold” solution ,wound temp. decreases 2 deg. • After which ,it takes 3 hrs to reach normal mitotic activity
Hydrogels - Hydroactive gel
• Hydrophillic • High water content, viscosity varies by manufacturer • Limited absorptive capacity • Autolytic debridement of necrotic / slough tissues • Partial or full thickness wounds • Conformable • No residue in wounds
wound products
Proliferation of wound products
• More then 5000 wound products in the market
Ideal dressing
According to Morrison 1992
• Non‐adherent • Impermeable to bacteria • Capable of maintaining a high humidity at the wound site • Removing excess exudate • Thermally insulating • Non‐toxic and non‐allergenic
Management of Wounds
OBJECTIVES
• Review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 Define ‘a wound’
•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make a wound assessment.
•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select an appropriate wound dressing product.
Anatomy of the skin
Sensation
Sensitive to touch, pain, pressure, heat & cold Mechanical damage, bacterial invasion, dehydration, UV radiation and chemical substance Excretes water, salts and other organic components UV light + compound = Vit D (D = Dihydroxycalciferol) Perspiration, changes of blood flow (vasoconstrict & vasodilate)
Types of wound
Types of wound
...
The HEALING process
Wound healing
. . . . can be defined as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 by which the body replaces and restores the function of damaged tissue. (Flanagan 1997)
Type of dressings - Films
• • • • • • Polyuretwk.baidu.comane or co-polyester composition Waterproof and gas permeable Superficial wounds with no / minimal exudate Permits wound evaluation Can tear healthy skin if improperly removed Occlusion may reduce pain
is to create and maintain optimal moist conditions
Aim of wound care
So cells can grow, divide and migrate to optimize the formation of new tissue
Reference: www.wound-doc.co.uk
Goals of wound therapy
• • • • Cleanse debris from the wound Promotion of wound healing. Absorb excess exudate Promote granulation and epithelialization when appropriate Minimize discomfort Prevent complications or deterioration of an existing wound Prevent additional skin breakdown Minimize harmful effects of the wound on the patient’s overall condition If possible treat wound infections Possible debridement
Hydrocolloids
• Components of gelatin, peptinor cellulose • Occlusive, waterproof • Partial thickness wounds with low-moderate exudate • Contraindicated for clinical infected wounds • Conformable • Adhesive, may damage fragile peri-wound skin
against external influences.
Why moist wound healing?
The idea of moist healing was born in 1962 when George D. Winter discovered that epithelisation would proceed twice as fast in a moist environment than under a sca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Ryg9nVFLI& 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Reference:www.wound-doc.co.uk
Wound healing
• Traditional wound care - standard plasters or gauze compresses is to cover and protect the wound, to absorb excess wound exudate and to keep the wound dry. • Essential feature of dry healing is that all repair and regenerative processes take place under a protective scab - this firm crust of coagulated blood is the body`s own wound cover protecting the wound
Why moist wound healing?
Wound exudate
- Serves as transport medium enzymes, growth factors and hormones. - Allows the different cell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o ensure that the healing process proceed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 Provides ideal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 cells in the immune system to destroy invading pathogens – bacteria, foreign bodies and necrotic tissues. Thereby diminishing the infection rate. In summary: -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scab - Allows epithelial cells to spread horizontally outwards through a thin layer of wound exudate to rapidly close the wound
Ideal dressing
• Conformable and comfortable • Capable of protecting the wound from further trauma • Require infrequent dressing changes • Cost‐effective long shelf‐life • Available both in hospital and in the commun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