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新教材的困惑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老师们的广泛认同。

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爽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敏捷性令人耳目一新。

老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表达了“以同学进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教材着重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出发,亲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同学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老师和同学同等对话,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留意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关注同学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很多老师认为新教材“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关注同学进展”,“教材敏捷,突出人文性,盼望与挑战并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富,能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老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

(1)通过运用人教版学校数学试验教材,老师们感受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上与以往相比更加表达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表达了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具有有用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留意了继承与进展的关系。

更具有基础性、丰富性、进展性的特点,综观教材,其开放性、梯度性、系统性和敏捷性堪称美好绝伦。

(2)教材形式设计符合各班级同学年龄特点。

教材的编写中都采纳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说明、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着重让同学经受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充分留意表达普及性、基础性和进展性。

以前的数学教科书,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比较多,题目显得抽象,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的难度。

新教材中就转变了这种方式。

①教材设计得特别精致,插图多,图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这就默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肯定要把这些图作为一个情境线索,让同学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用数学。

②“主题图”是试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表达《标准》“从同学已有的阅历出发,重视同学的阅历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疑难问题与探讨

新教材疑难问题与探讨

新教材疑难问题与探讨英语组张福雷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新版高一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而且更加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老教材相比,更鲜活,更具有人文性,是一套比较理想的教材。

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的一些原因,导致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总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优越性,因而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很难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下面就具体谈谈我们使用这套教材时的一些困惑,我把它们称之为“四累”,希望得到同行指点。

一、备课累。

大家都知道,新教材内容丰富,紧跟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知各方面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最好无所不知。

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老师知识面并不太宽,、有些知识我们知之甚少。

比如上册第5单元,The Silver Screen 这一单元书上很多影片我们根本没有看过,怎么去上?又如第11单元,The Sounds of the World 教师也很陌生;又如下册第14单元Festivals ,对于外国节日我们了解的也不多。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上网去查,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很多学校电脑很有限,那么多人围着仅有的几台电脑转,能每天都去查吗?再说很多查出来的资料最好到多媒体上去授课,可目前教室还没有配备多媒体。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宗旨,很多内容要学生主动去学习,他们也需要上网查资料,他们又到哪里去查?更恼人的是英语教师多半教2至3个班,还当班主任,天天上网查资料,做课件,有这个精力吗?这个课到底要怎么备,才能既省时又体现教材的宗旨呢?我们感到困惑,也有些疲于奔命。

二、组织课堂累。

新教材现在提倡任务型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可学生对很多内容知之甚少,词汇量也不够,很难实际操作。

比如说speaking, 学生根据情景组织对话,组织的结果是他们编出的对话只有三言两语,或大同小异。

在Listening部分,有的内容太难,有部分学生不去听该怎么办?还有,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常常小组中的一部分参与讨论,另外一部分人却无所事事。

新课程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新课程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新课程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1、新教材中的一些老篇目的内容和注解与旧教材中的有很大的出入,我们该如何处理。

特别是一些古文,比如必修五《逍遥游》这篇课文中的“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从字形到字义的解释,新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2、如何使新教材与高考考试有机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学的是新课文,接受的是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育模式,而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却是旧的知识、旧的考试模式。

新的教材怎样才能与新的考试结合起来,而新的高考究竟是何种模式我们教师心中一团漆黑。

3、课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课堂无限开放。

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

例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叠纸、绘画、唱歌,等等。

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实际上使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

4、合作成了说法而不是做法部分教师片面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字招牌”,仿佛课堂上不用“ 小组合作学习” 就不是新课堂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

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

其结果只能是学习合而不作,各自为战,用个人意见替代小组观念。

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

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

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5、.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新课程,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理解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要达成的目标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明白了课改要体现为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此,初次接触新教材,应用新教材,对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角色等重新定位,重新构思,精心备课,力求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学习”。

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诸多困惑与思考。

困惑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无法开展。

原因是:1.学生基础差。

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2.学习习惯差。

学生主体精神丧失,厌学情绪严重。

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特别是B类班级,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愿学习。

老师要求完成预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等,学生往往不做或不能不成,导致第二天教学无法预期完成,更无法自主、合作、探究。

3、学生词语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

4、学生无参与意识。

教学初期,我曾经作过尝试。

在教学中,降低难度,精心设计提问,坚持多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有自己的见解。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坚持了三周,教学内容落下一大节。

我想,也许一个月、两个月能有点成效,但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怎么办?困惑二:语文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上山小学邱丽鸿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这学期我接受了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从六年级到一年级,真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以前,只要一句话,学生就能将你要办的事做得妥妥的,现在,一件小事,就得重复好多遍,还不一定办好。

重点是我们学校,全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家长配合度极低,再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根本就没上过幼儿园),因此,我在教学的同时有了许多困惑。

1、今年的一年级语文教材课本,可和往年大不同,从外形上看,比传统的小学语文大了许多从内容上看,教材使用了“识字在前,拼音在后”,专家们说:孩子们首先入学有一个入学的适应期,这个入学适应期之间开始学拼音,因为拼音比较枯燥都是一些字母,所以说家长在孩子学拼音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烦恼。

觉得孩子们有的地方学不会,或者说中间有很多孩子学的比较慢,容易上火,拼音滞后了以后,可能这个担忧就不必要有了。

因为第一单元首先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学语文,紧接着是个识字小学,什么水、火、口、天、地、你、我、他这些。

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比较熟知的一些汉字,就减轻了他们学习中的一些压力。

等这个入学的适应期过去以后,基本就是开学的一两个星期了,然后再开始学拼音。

孩子们从心理上说,或者说从他们的认知特点上来说,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家长在这方面烦恼会少一些。

但我的困惑是:在识字过程中又穿插拼音,孩子们拼音还没学,怎么拼读?应该来说,在城市,或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些都比较适合,因为孩子们幼儿班学过,但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我们学校,全是农民工子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幼儿班只是让家长更放心地去打工,而不在乎孩子学了什么,还有一些孩子连幼儿班都没上过,家长们反应:老师,孩子拼音不会读,要不要写,怎么写?优化设计中将拼音与相对应的字连线,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2、在新版部编教材中,中国风的体现特别浓厚,如:京剧、剪纸、象形字、传统文化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这些都是中国非常经典宝贵的东西,她体现了国家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值得提倡的。

新教材实施中的思考和困惑

新教材实施中的思考和困惑

新教材实施中的思考和困惑新课程改革在安徽省已实施三年了。

从开始时的心理上的别扭,到现在的欣然接受,我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

作为一线生物教师,我意识到旧教材知识的教条化和旧的评价体制对学生的束缚,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新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即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各种能力,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考虑职业方面提供帮助。

对生物学科而言,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学科的核心内容,选修教材贴近生活,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方向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2009年的高考中生物分值提高到90分,学生对生物越发重视了。

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初中生物课程的设置,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学习必修Ⅰ第一章第一节时,我用了三个课时才完成按要求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为什么呢?学生连病毒是不是生物都不知道,速度快有效果吗?不得已,我又把初中涉及到的有关病毒的知识提了一遍。

农村来的学生说他们很少上生物课,考试时临时突击就能过关,反正中考又不考;县城中学都开设了生物课,而且每周两节,但由于只限于七、八年级,当时学得再好,经过一年,所学也剩无几了,这也难怪学生对病毒一无所知。

这样的课程安排就给高中的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还要传授本来在初中就该学到的知识。

二是学校条件有限,课时安排较少,教材中的多数实验无法在实验室完成。

生物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必修Ⅰ就列出15个实验之多。

通过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有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我校只有一个生物实验室,设备配置等有限,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能开展的实验也只有了了几个。

无奈之下学生做实验变成了老师说实验,学生机械地记忆实验的原理步骤,要么通过播放实验光盘来代替真实实验,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就近乎零。

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较多,这类实验虽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往往耗时长,受课时的限制也只好做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这学期我接受了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从六年级到一年级,真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以前,只要一句话,学生就能将你要办的事做得妥妥的,现在,一件小事,就得重复好多遍,还不一定办好.重点是我们学校,全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家长配合度极低,再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根本就没上过幼儿园),因此,我在教学的同时有了许多困惑.1、今年的一年级语文教材课本,可和往年大不同,从外形上看,比传统的小学语文大了许多从内容上看,教材使用了“识字在前,拼音在后”,专家们说:孩子们首先入学有一个入学的适应期,这个入学适应期之间开始学拼音,因为拼音比较枯燥都是一些字母,所以说家长在孩子学拼音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烦恼.觉得孩子们有的地方学不会,或者说中间有很多孩子学的比较慢,容易上火,拼音滞后了以后,可能这个担忧就不必要有了.因为第一单元首先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学语文,紧接着是个识字小学,什么水、火、口、天、地、你、我、他这些.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比较熟知的一些汉字,就减轻了他们学习中的一些压力.等这个入学的适应期过去以后,基本就是开学的一两个星期了,然后再开始学拼音.孩子们从心理上说,或者说从他们的认知特点上来说,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家长在这方面烦恼会少一些.但我的困惑是:在识字过程中又穿插拼音,孩子们拼音还没学,怎么拼读?应该来说,在城市,或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些都比较适合,因为孩子们幼儿班学过,但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我们学校,全是农民工子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幼儿班只是让家长更放心地去打工,而不在乎孩子学了什么,还有一些孩子连幼儿班都没上过,家长们反应:老师,孩子拼音不会读,要不要写,怎么写?优化设计中将拼音与相对应的字连线,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2、在新版部编教材中,中国风的体现特别浓厚,如:京剧、剪纸、象形字、传统文化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这些都是中国非常经典宝贵的东西,她体现了国家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值得提倡的.但我有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只要孩子熟练诵读就可以了,还是要向孩子介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3、新教材提倡亲子阅读,要求家长参与度比以往强,如:日积月累的“和大人一起读”版块,还有我们日常要求的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这些都是要求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与孩子一同成长,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不孤单.可在询问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极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更不用说课外亲子阅读了,有时也会在班级群里跟家长沟通,可家长要么说没空,要么说他们不识字,不懂得读,请老师多费心之类的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与家长交流?。

教学论文:老教师上新教材困惑之我见

教学论文:老教师上新教材困惑之我见

老教师上新教材困惑之我见新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与实施,需要相关的制度和器物层次与之配套。

一个不对自己重新武装的老师,一定教不好新课程改革的课。

常听到下列一些教学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理念都很好。

但是,理念再好,如果这些理念不被一线执教人员理解、接受并付之真实课堂的话,理念的贯彻与实施便举步维艰。

老师办公桌上随眼能够看到的书籍,是课本、教案,亦或是备课参考资料,与堆积如山的作业,对此,大家习以为常。

但是,课改后如果办公桌上还没有一本课程标准作备课参考的话,要能很好的实施课程改革相关内容,只怕也是难事。

作为一名经历新老教材变换的教学实践者,面对新课改,深为以下现象所困惑:一、积习难改,受习惯影响,新课程教学仍以传统讲授为主新课改强调: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尽量让教师少讲,且教材的编排也符合这种理念。

与以往教材相比,课文中没有大段的论述就是明证。

但是,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及长期习惯的影响,存在一部分老师课堂上仍以讲授为主,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的观念不自觉地淹没在实际的授课课堂中。

个人觉得,讲授法教学方式备课时所需化的功夫相对较少,教师另图省事是主要原因。

二、受自身或客观硬件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用不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相当部分执教多年的教师来说,使用电脑利用多媒体来教学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是过去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或缺乏基本计算机知识。

二是参加工作多年了,旧的东西根深蒂固,不愿有所革新,这类新东西,学不来,学不到,或者根本不愿学。

地理课改虽没要求节节课堂都用信息技术,但也提倡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要求硬件配备整齐。

一时有硬件配备不等于所有时间拥有硬件配备,一个班级有不等于所有班级有,配备有不等于质量达到标准。

但作为老师,最起码应该保证在利用现有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尽量让信息技术授课的某些优势得到更强势的体现,这才有利于最终硬件配备不整齐问题的解决。

新教材使用困惑与思考

新教材使用困惑与思考

统计与概率
疑难: 1.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把握不好,容易越位。 2.课堂活动难以组织,实验难以控制。 建议: 1. 把数据意识培养作为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收集的数据的作用。 (2)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3)指导学生积累一些统计应用的例子。 (4)统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 2.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1)要关注媒体。(2)适当的做一些调研。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新教材使用困惑与思考
万江一小:罗雪芬
新教材VS旧教材
删减繁、难、偏、旧的知识
新课标的变动:
淡化笔算、加强口算、重视估算
重视统计、概率的教学 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
统计与概率
空间与图形
数与代数
实践与综合运用
统计与概率
疑难: 1.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把握不好,容易越位。 2.这部分课堂活动难以组织,实验难以控制。
数与代数实
疑难: 怎样引导学生解决两步式的解决问题?
数与代数实
疑难: 怎样引导学生解决两步式的解决问题?
数与代数实
疑难: 怎样引导学生解决两步式的解决问题? 建议: 一、培养审题习惯,正确理解题意 1.把“含糊”部分说清楚
数与代数实
疑难: 怎样引导学生解决两步式的解决问题? 建议: 一、培养审题习惯,正确理解题意 1.把“含糊”部分说清楚
实践与综合应用
心中的疑惑:像下面的题目我们老师该如何点拨?
谢谢大家!
2.把倒叙部分正向说
3.把“隐藏”条件拿出来说 4.把简单部分说具体
数与代数实
疑难: 怎样引导学生解决两步式的解决问题? 建议: 一、培养审题习惯,正确理解题意 1.把“含糊”部分说清楚

源自新教材的困惑

源自新教材的困惑

综合6课改纵横教改前沿在一线工作了二十年,这学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新课程教材———人教版第九册小学数学,我诚惶诚恐地解读着、领悟着、探索着,半学期来,总觉得自己的理解、实践和新教材编排意图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

我实践着、困惑着、反思着。

现坦白道出心中的困惑,愿先行者为我解惑。

疑惑一:“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这一单元的重点。

(见教师用书39页和47页)《小数除法》单元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板块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是第21页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现在有7.65米丝绳,可编几个‘中国结’?”,第22页例6:12.6÷0.28=”以及商的近似数和练习四,三课时完成。

相比较而言,“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了4个例题和一个练习,五课时完成。

对比例题量和课时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并没有显示其重点呀!浙教版教师用书中指出:此单元教学重点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难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笔者认为,还是老教材的定位更为恰当。

原因有以下几点:1.理解难。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必须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它与前面讲到的小数乘法理论完全不同。

小数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0倍。

而小数除法中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10倍,商不变(商不变的性质)。

因数与因数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的关系完全不同,虽然例题用长度单位换算巧妙解决了转化问题,但其中的认知冲突还是不能一下子解决。

2.操作难。

一定要移动小数点,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移动,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要补0”,商的小数点必须和新的小数点对齐。

3.计算难。

数位要对齐,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要补“0”,中间部分不够商1的也要补“0”,末尾有余数的要补“0”再除。

所有除法中出现的问题,这里都涉及了。

这部分知识掌握好了,所有的整数、小数除法就不存在问题了。

要想三节课就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确实难,所以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作为难点是恰当的。

新教材使用中的几点困惑

新教材使用中的几点困惑

新教材使用中的几点困惑曹敬芝广东版的新教材从2004年9月开始在七年级使用,到现在已经一年了。

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体例的安排、内容的设置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变化,比如:教材中有很多彩页和插图,内容上设置了“阅读与感悟”、“心理导航”、“探究园”、“心情故事”等板块。

勿容置疑,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一、如何实现价值观的引导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相统一。

在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很明显地感觉到新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从这一点来说,新教材的编写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新教材的许多内容的安排对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但是,我们知道,不论课改怎样进行,教学理念如何更新,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完成“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安排上不系统,甚至很零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学生更不容易系统掌握。

虽然说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强,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能力也并不是只要到了年龄就能自然而然具备了,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很重要,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能忽视这一问题。

比方说,七年级的孩子仍喜欢看浅显易懂的漫画书,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喜欢或适合看而永远只给他们提供漫画书看,这对他们理解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好处。

二、如何落实实践环节,上好实践活动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较强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它注重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倡导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使用新教材的几点困惑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使用新教材的几点困惑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使用新教材的几点困惑一、存在问题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还存在局限性,部分实践内容需要带孩子出去参观,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而且有些音乐歌曲内容不及原有教材中少儿歌曲;教材中虽然增加了数学部分,但是缺乏逻辑性,数学操作用书不能与教材很好的结合,部分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太大;在大班语言领域的故事教学中包含的内容太多,即有故事教学又有纸工,一个活动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难度。

2、配套资料方面的问题让我们感到最头痛的就是早期阅读教材,开学一个多月了才盼来姗姗来迟的教材,没有配套的磁带和幼儿小图书。

在使用过程中教学大图书太小,不能引导幼儿仔细的观察,效果不佳。

其它教学配套的大图片,部分与教学内容不太符合。

3、受班级人数影响的原因新教材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身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

随着我们对新教材的不断深入理解,教育行为不断改善。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要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影响到了教师对不同幼儿的关注程度,以及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二、使用新教材中对青年教师培训的形式及内容:1、“读书”——自主学习树意识。

一是读《纲要》、《指南》。

《纲要》、《指南》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读教育教学专著。

教育名著、新课改理论文章是教师最好的、最直接的专家。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

三是倡导团队共分享,开展“读书沙龙”学习活动,每一个学期向大家推荐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教育专著,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2 、“对话”——反思研讨促发展。

针对新教材的新理念开展“协作对话式”培训活动,具体的实施分为:在课例解析中的协作对话,在名师引领下的协作对话,在网络平台上的协作对话等三个步骤。

其中可以着重开展“新课程下的环境创设”及“新课程下的区角活动”教师论坛,使青年教师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区角活动有更深的认识。

关于新教材的几点感受和应对办法-最新文档

关于新教材的几点感受和应对办法-最新文档

关于新教材的几点感受和应对办法一、新教材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惑1.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上不合理。

新教材在部分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比如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知识点,完全可以一次性学习,而且具有系统性,新教材安排上学期学习单项式的系数,下学期学习单项式的次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还有近似数和有效数这两节没有必要分开阐述,学生对近似数早有接触,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其实只要有一节课时间就足够了。

和这两处恰好相反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对这章内容的学习容易混淆,表达得不完整,不清楚。

而教材只用了两个课时,匆匆结束,学生对此其实还是一知半解,教师只能用课余时间来补救。

因此,新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学生认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学生认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新教材对教学内容添删合理与否值得商榷。

3.内容增多了不少,知识有些凌乱,有些环节衔接得不太顺畅,不够系统,联系多,但学生练习不够,几个重要定理没有出现,教师讲起来不是很方便。

二、新教材的优点1.新教材中增加了更多的阅读材料,使学生汲取更多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能力。

2.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脱离社会,有趣且可获得更多知识。

3.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都是如此,对激发学生兴趣都有积极影响。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4.以人为本:从教材的内容看,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广泛,它涉及概率与统计、视图与投影、平移与旋转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确实有用,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从教材制定的目标上看,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掌握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感觉到数学面前人人平等。

从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看,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接受方式,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数学知识去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doc

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doc

小学数学五年级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与困惑南丹三小左立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图,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好的教材无疑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施新课程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新教材,以其全新的理念,丰富精彩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的习题演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亲身感受到新教材强大优势的同时,自然而然也会与曾使用过的老教材对比,相比之后,引起了我对五年级新教材一些章节编写上的思考。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又感到了教学内容的一些不足与困惑,现在就针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困惑和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先谈谈上下册教材编排的容量:上册旧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小数的乘法与除法、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

而新教材却增设了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

旧教材第十册安排了五个单元:简单的统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约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而新的教科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图形的变换、数学广角,而且统计方面也在原有的容量上增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打电话等知识。

学生学习的信息量明显增大,教师备课的节数明显增多,且每节课的容量也随之增大,而一学期学习的时间总量不变,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二、教学任务加重、教学量增加。

例如:第九册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大约76节课供教师参考,比旧教材至少增加了8节课。

按照每周课时安排5节数学课计算,扣除放假期间少用的几节课,课时训练和配套练习又得多花去一些时间,还要因材施教补缺补漏,这样的工作量明显多于《标准》里安排的节数。

很多教师没办法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占用技能科或延长课堂时间。

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教学质量评比的压力,学生大量练习,教师大量讲评,苦了学生、苦了教师。

三、教学要求看似降低,但备课难度加大。

从教科书看,数学科概念的条条框框硬性规定明显少了,多是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师生双边互动,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推测、演绎归纳、讨论交流的构建过程,表面上看都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而教师的预设则要通过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设计等,才能完成。

浅议语文新课改带来的困惑与收获

浅议语文新课改带来的困惑与收获

语文教育 >>110浅议语文新课改带来的困惑与收获高 丽河北省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善彰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课改之火的燎原,课改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但在困惑中我们见到了更多的收获。

困惑一:新教材识字量大,完成了一课教学任务后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总有不踏实感。

收获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识字量的增加使学生提早开始学会课外阅读,知识面更加开阔;识字量的增加使学生增强了与生活的联系:认广告牌、认路标、认食品名、认商标……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识字,在识字中提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同时,生活识字又增加了字重复再现机率,帮助了学生巩固识字,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更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同时面对新教材,教师更注重如何去分析、把握教材,及时给自己“添砖加瓦”,并养成了及时反思教学的良好习惯。

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只看重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更多的东西,把它背熟记牢,一味地为了考分而去灌输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更多的发现、感悟、批判带到阅读课文去,也扼杀了学生融课外知识于课内的个性阅读能力。

大量的实践也证明,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近乎封闭的校园之中,对社会的接触面是狭窄的,这些学生的学习如同断源之水,折木之花,其学习效果之劣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可否认这种“以本为本”,“变本加厉”,“死抱课本死读书”的教学已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对每个学段课内外阅读总量都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并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这一切明确使我们的教师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开始走出课堂,走出文本。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引言: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教材的使用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教师使用新教材时经常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究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入。

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可能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入,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会使教学过程出现偏差,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并注意教材中的重难点,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新教材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出现只按照教材上的章节顺序教学,而缺乏灵活运用教材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机械灌输、缺乏趣味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个章节的难度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三:教师对新教材的衔接不流畅。

新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能会与旧教材有所不同,但教师可能会按照过去的教学方式继续教学。

这将导致教学内容的衔接不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下降。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需要在使用新教材之前了解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确保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衔接。

问题四:教师对新教材的辅导不到位。

对于一些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可能未能进行深入的辅导,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应该定期组织辅导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

问题五:教师对新教材的评估不到位。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后,教师可能对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不到位,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
6
课改纵横教改前沿
在一线工作了二十年,这学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
新课程教材———人教版第九册小学数学,我诚惶诚恐地解读着、领悟着、探索着,半学期来,总觉得自己的理解、实践和新教材编排意图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

我实践着、困惑着、反思着。

现坦白道出心中的困惑,愿先行者为我解惑。

疑惑一:“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这一单元的重点。

(见教师用书39页和47页)
《小数除法》单元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板块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是第21页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现在有7.65米丝绳,可编几个‘中国结’?”,第22页例6:12.6÷0.28=”以及商的近似数和练习四,三课时完成。

相比较而言,“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了4个例题和一个练习,五课时完成。

对比例题量和课时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并没有显示其重点呀!
浙教版教师用书中指出:此单元教学重点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难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笔者认为,还是老教材的定位更为恰当。

原因有以下几点:
1.理解难。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必须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它与前面讲到的小数乘法理论完全不同。

小数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0倍。

而小数除法中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
10倍,商不变
(商不变的性质)。

因数与因数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的关系完全不同,虽然例题用长度单位换算巧妙解决了转化问题,但其中的认知冲突还是不能一下子解决。

2.操作难。

一定要移动小数点,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移动,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要补0”,商的小数点必须和新的小数点对齐。

3.计算难。

数位要对齐,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要补“0”,中间部分不够商1的也要补“0”,末尾有余数的要补“0”再除。

所有除法中出现的问题,这里都涉及了。

这部分知识掌握好了,所有的整数、小数除法就不存在问题了。

要想三节课就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确实难,所以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作为难点是恰当的。

不仅如此,在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两个单元中它也是最难掌握的。

疑惑二:小数除法学了之后,教材没有安排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这册教材学了小数除法之后,就安排了取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计算小数除法和问题解决。

没有专门课时安排乘除混合计算,也没有安排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我又查看了后三册教材,也没有安排这样的内容。

笔者觉得不妥,理由有:
1.计算技能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小数除法也一样,经历由探索、理解算理,转化为技能,构建成小数计算知识的网络。

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计算,现在都可以融合在一起进行计算,但小数除法技能的形成,必然产生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认知冲突,它们的联系、区别必须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问题解决中熟练运用。

人教版中没有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顺势构建小数四则混合计算的知识技能,没有增加两三节相关课时,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靠零碎知识的渗透是无法解决的,靠学生自我复习
整顿理也是达不到预定效果,势必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扩大。

没有及时复习整理,小数除法的计算效果随时间遗忘也特别快。

虽然新课程编排有特色,过去的内容确实可以适当精简,但我们不能把过去的教学全盘否定。

2.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身就差,没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技能,给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造成障碍。

特别是差生,没有认真学会计算,依赖计算器计算的现象多起来了。

就在去年,有一个差生,脑子挺聪明的,但不肯用心计算,反正计算器一算,很快很正确地可得到结果,何必苦苦计算?于是两位数乘法错误百出,两位数除法很难算出正确答案。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要求学生:教材没有规定用计算器的,一律不得用计算器计算,他们许多作业因此无法按时完成。

测试练习常常在30分以下,厌学情绪很严重。

尽管采取了许多补救方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效甚微,说来也遗憾。

适时引入计算器计算,本没有错。

它可以减轻计算量,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

但学生如果依赖计算器,不肯用心计算,问题就麻烦了。

特别是分数四则混合计算,无法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器的过早引入,反而影响以后的学习,不能不作慎重考虑。

3.混合运算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摆脱当前浮躁、随便的坏习气,养成严格、认真、缜密的良好学习品格。

学生计算正确,必须审题,看清数据和符号。

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计算或根据四则计算顺序进行递等式计算,养成检查的习惯,对纠正当前学生学习中的浮夸、随便的大问题恰好是一贴良药。

养成认真、严格、缜密的好习惯,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吗?如果不重视计算,像美国教学16×5必须用计算器才能计算,我真搞不明白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教学的悲哀。

没有计算,哪来简便计算?现在的简便计算,特别难以教学,因为学生差错特别多,常常是为要求简便计算而简算,简便计算已成了累赘。

因为缺少了小数除法计算,商的结果的估算也失去了一半的价值,估算结果的差异性也无从谈起。

小数四则混合计算的问题没解决好,问题会更多,因为小数四则混合计算是基础。

基础不扎实,磕磕碰碰的事还会少吗?到那时候再去弥补,就事倍功半了。

所以,趁刚学完小数除法这个最近发展区,把小数四则计算巩固好。

如果学生计算差距较大,会做的做,不熟练的不做,问题解决的差距就更大,“学困生”如果基本的作业都完成不了,还谈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约束课时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这句话不成立。

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教材的错,而是教学中难度和深度的层层加码造成的。

如果每学期课内课外的总课时60×2=120课时就很轻松了!不行,你算一算,平均每学期100天,每天一课时计算。

每天的课外用时只要20×40÷100=8分钟。

每天8分钟只要中午或下课时间完全可以完成,甚至晚上和双休日都是不用做作业,你说学习够轻松了吧!问题是教学难度和深度的层层挖掘,无论怎样做都达不到目标,课外习题大量增加,学生的负担就自然重了。

那么减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就是控制考试的难度、广度、对比度和可信度,而不是大量精简教材。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是否正确有待大家的指正。

浙江嵊州市育英小学(312400)
王武军
源自新教材的
困惑
2008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