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文章从介绍背景和问题意识开始,指出现有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不足。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文章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和设立职业规划指导中心的措施。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职业规划指导中心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

在重申了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完善、问题、措施、校企合作、职业规划、指导中心、重申、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不足、职业规划指导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现有体系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全面完善。

1.2 问题意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存在着缺乏个性化服务的问题。

由于学校规模庞大,学生数量众多,学校往往只能提供统一的职业生涯指导,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一些学生在职业规划上感到迷茫。

现有体系中缺乏与实际职业市场的对接和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与职业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校在制定课程和培养计划时往往缺乏对职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年第08期[摘要]建立在信息数字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就业形态,对提升高质量就业、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雇佣方式向弹性化、职业认知向自我封闭性、就业状态向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诸多新的挑战。

文章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以个体的特色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动态迁移为逻辑起点,构建反馈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三维度的培养体系,从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元认知、职业复合技能、职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推进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高职院校[作者简介]林栋(1982-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

(江苏常州 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组织发展视域下新生代员工的就业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8SJB630141)[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75-06随着世界经济流动加快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新的经济产业模式正在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正式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标志着国家对新就业形态的政策进入鼓励发展阶段,也体現了新时代就业和用工的变化和趋势。

相对于传统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的基础上,伴随着大众消费升级迭代而出现的新领域就业,具有新的就业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就业方式。

在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长期雇佣、固定职位和线性职业为特征的传统职业发展路径已经逐渐向短期雇佣、平台创业、灵活就业和智能工作等方向转变。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改革胜任力培养探析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改革胜任力培养探析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年第 l 01 3期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专业改 革胜任 力培养探析
吴雅 莉
( 汉软 件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0 ) 武 湖 3 2 5
高职院校 教 师 来 源 复杂 , 师 胜任 水 平 参 差 不 齐 , 教 因 2 青 年教师 专业 发展存 在 的 问题 近几年 , 在国家政策 的扶 持下 , 高职教 育得 到了迅 猛发 此 , 究 高 职 院 校 不 同 类 别 的 教 师 胜 任 专 业 课 程 及 改 革 的 研 展, 已经 成 为 高 校 教 育 中 比重 很 大 的 一 部 分 。但 是 , 职 院 高 水平是 有现实 意义的 。本文 就青 年教师 专业 改革 胜任力 进 行研究 , 探讨 提高方 案 。 校 的形成 , 主要是通过 大专和 成人 大专 院校 改制 、 中专 和 中 技 学校升格 , 或大专 与中专合 并而 成 , 因此师资 队伍存 在许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1 1— 140 1 7 —1 8 2 1) 30 1—2
高职教 育的 目的是 为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培 养千 百 万 践经验 , 不断及 时更新企业前 沿 的技 术信 息 , 以适应 课程 改 革对 教师 实践 技能 的要 求 。 高素质技 能型专 门人才 。高职教 育 的培养 目标决 定其 要 注 重学生实 际动手操 作 能 力 的培养 , 就要 求 高 职 教师 不仅 1 4 团 队精 神 这 . 应 具有从事 普通 高等 教 育 的通识 能 力 , 还要 具 有 职业 教 育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之思考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之思考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之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最具前沿和颠覆性的技术之一,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建设一门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需求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学校可以促进跨学科的融合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2 问题意识现代社会正处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内容不够贴近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多样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提高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旨在通过详细分析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评估等方面,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职业胜任力视域下新时代职业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职业胜任力视域下新时代职业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收稿日期:2023-04-28基金项目: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度校级重点委托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kyzx2022-05);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重点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JZWGGK-2023A-20)作者简介:刘福森(1980—),男,山东陵县人,副教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提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1]新时代、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就业需要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需要高质量人才培养。

新时代的职业院校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化思维,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反向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支持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建构实践育人体系的逻辑基础(一)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比以往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基于此,国家相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山东省提出并实施构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军民融合、海洋强省、区域协调发展等八大战略布局。

经济社会战略发展亟需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建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二)主动顺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意在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精英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扭转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或错位培养的状态。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在总览了引导策略后,提出了具体的引导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等。

探讨了实施这些策略的方法,如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

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研究、现状分析、因素、提升、具体策略、实施方法、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学生在校期间,面临各种人际挑战,如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研究如何引导和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情商,促进个人发展,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在高校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面临来自不同背景、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同龄人,如何处理这些复杂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关系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的人脉和人际关系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构建及推进策略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构建及推进策略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构建及推进策略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师队伍的数字胜任力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职业院校教师在数字技术应用、信息素养、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限制了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并制定相应的推进策略,对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A. 教育数字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数字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分析、评估和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通过培训和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数字化有助于拓展教师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教学视频、互动课件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教师、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数字化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教学策略。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支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教育数字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这将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地位和影响力,从而激发其更多的创新精神和教学热情。

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

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

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作者:仲文丹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8年第9期在教育新常态下,关注受教育者生命健康成长、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职业院校的中心任务。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的提出,要求职业院校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专业能力,教会学生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实现未来的生存;还要着眼于职业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实现未来的发展。

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知性化使得德育时效性不高,成效不显著,很多职业院校过分注重专业和技能的培养,把精力都集中在技能大赛、专业的深度方面,在学生培养方面出现“重技能轻养成”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职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养成。

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在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为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给出相关研究路径。

一、职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现状本文将“职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结构界定为: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职业能力素养等。

国内学者姜大源对职业能力素养的界定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在抽样设计方面,运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无锡市藕塘职教园校区中抽取900名学生进行抽查。

调查由该校的学生在自习室、宿舍等场所发放问卷,被试者填完试卷后当即收回。

1.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笔者在2017年12月对无锡市高职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本次共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885份,回收率为98.3%。

在调查数据中,男生有200人,占样本总数的22.6%;女生有685人,占样本总数的77.4%。

总有效样本为885人。

2.核心定义的描述性分析(1)职业核心素养因素(见表2)。

职业核心素养因素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职业能力素养三个层面,由于各层面所包括的题项不同,因而不能直接从平均数的大小来比较,笔者将各层面的平均数除以各层面的题项,求出每题的平均分进行比较。

就职业核心素养因素来说,其每题得分平均值为1.9093,居于中等程度范围,在三个层面中,以“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层面的得分(M=2.1410)最高,而以“职业道德”层面的得分最低(M=1.7015)。

基于企业视角的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结构与通识教育研究

基于企业视角的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结构与通识教育研究

和外 延具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色 彩 和产 业 特 征 。 随着 经
济社 会 的不 断 发 展 , 重 要 性 被 不 断放 大 , 关 研 其 相
究也 越来 越多 。
年 代后 , 就业 能力 主要 指 向劳 动 者 的 一 种潜 力 和素 质 , 为实 现充 分就业 的社 会 经济 目标 。7 作 0年 代 以 来 , 就 业 能 力 的研 究 超 越 了 基 本 职 业 技 能 的 认 对
能力 的争 论 越 来 越 激 烈 , 对 大 多数 就 业 者 而 言 , 而
考虑 最 多 的 是 自身 的市 场 潜 能 和 职 业 技 能 。进 入 新 世 纪后 , 随着 网络 技 术 的 飞速 发 展 和社 会 分 工 的
更加精细 , 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
收 稿 日期 : 1 0 0 2 2— 5— 5 0
上世纪 5 0年代 , 为 战后 缺 乏 大 量 技 术 工 人 , 因
为 便 于具 有 劳 动 能力 的 劳 动 者 从 依 靠 救 济 的失 业
人 群 中甄选 出来 , 就 业 能 力 ” 一 概念 被 提 出。6 “ 这 0
从整 个通 Biblioteka 职 业 能 力 的发 展 历 程 来 看 , 内 涵 其
纳分 析 、 问卷 调查 、 证 研 究 等方 法 , 出 了不 同 的 实 给
研 究结论 。如 : 国 训 练 发 展 协 会 ( S D) 就 业 美 AT 将
实施 问卷 调 查 。一 是 结 合 学 校 组 织 开 展 的毕 业 生
跟踪 调查来 进行 , 问卷发 到 各 院 ( ) 将 系 负责 就 业 工 作 的老师 手 中 , 由他 们 带 到相 关 企 业 , 企 业 有 关 对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等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办学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培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也应该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设定相应的目标和思考。

1.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指在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对社会和世界的了解有限。

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极大地提升其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通识教育有利于建立学生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时,需要明确相应的目标和思考。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之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开设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路径探究

157美眉 2022.09下教研与美育职教天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路径探究张明伟 韩佩良 李兰秀(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上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详细剖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探索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背景与现状(一)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考虑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渴望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所需的职业知识,部分人不清楚自己是否掌握了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多数同学都能学到所需的职业技能。

研究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比重是53%,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比重是47%,大多数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53%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企业实习,将近40%的学生经历过企业实习,在所有实习过的高职院校学生中,有92%的学生认为实习对今后的职业选择有帮助,在这92%的人中,有一半的人认为作用特别大。

在所有实习过的高职院校学生中,有90%的学生认为实习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在这92%的人中,有42%的人认为作用特别大。

(二)从教师角度分析经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从岗位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特质、持续进步能力等方面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进行了综合分析。

高职学生在岗位适应能力方面的表现,主要从机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调剂能力、敬业奉献精�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五个方面来体现。

经调查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在洞察机会方面比较弱,很难把握发展与竞争机会,影响自身发展;在自我调剂能力方面也不尽如意,对挫折、荣耀、沮丧等自我调节较差;在敬业奉献精神方面的表现更为糟糕,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培养。

高职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这一维度,主要通过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来体现。

经调查发现,高职教师普遍认为学生仍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的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
研究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4.10.13
•【字号】
•【施行日期】2014.10.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
目的通知
各有关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其他各有关单位: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上海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沪教委科〔2014〕18号),各高校、各区县开展了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科组专家评议,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网上公示无异议,共确定16项市级重点项目、150项市级项目,现将各类项目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1、2)。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设立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的通知》(沪委宣〔2009〕188号),本次确立的16项市级重点项目同时确立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

请各有关单位及项目承担者与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联系,以便做好立项工作。

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联系人:劳南怡、熊立敏
地址:茶陵北路21号,邮编:200032
联系电话:64184439、64182088
附件:1.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2.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10月13日附件1
附件2。

浅析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浅析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浅析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摘要]就高职院校而言,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表明,学生职业素质是其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多停留在举行各种各样学生活动和开设素质教育课程上,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培养路径。

由此,文章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能力本位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能力本位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教育理念,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跨入21 世纪,在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本位”取代“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能力本位教育,即将教育的重心放在能力构建和培养上,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育效果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既是实现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偏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涵认识不足。

不少教育工作者生硬地割裂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加上“素质教育”,将中初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照搬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学生活动混为一谈,使职业素质教育脱离了其市场性、职业性的本质特征。

第二,教育内容偏差。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是基于岗位需求,以胜任力塑造为基准的教育活动。

目前不少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普遍存在轻职业能力,重特长强化的偏差,教育内容多为对唱歌跳舞、演讲辩论等学生特长和爱好的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尤其是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实践和执行能力的塑造普遍缺失。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contents •引言•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的反思与展望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重视0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02现有研究的不足03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职业能力的内涵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基础,方法能力是关键,社会能力是保障。

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需充分考虑不同职业、行业和领域的特点,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和有效性。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行业或领域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职业能力的定义与内涵123职业能力评价的方法与标准职业能力评价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评价方式单一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方式无法全面涵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仍存在不完善之处,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缺乏行业企业参与在评价过程中,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无法将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纳入评价体系,使得评价结果与实际工作脱节。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教学水平行业企业标准030201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的改革方向01020304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涵盖学生职业能力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性。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评价中得到有效实施。

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共同要求。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方法5. 实践验证在实践中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调整,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除了学习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可以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第二,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世界、社会和文化知识。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还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加了解世界的角度和深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通识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决策,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思考。

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院校的定位,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

不同的高职院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办学定位,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目标。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优质的通识教育目标和内容,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要注重通识教育的系统性和整合性。

通识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学校中设置几门通识课程,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化、整合性的教育项目。

通过整合各种学科和课程资源,构建起通识教育的体系框架,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

要强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通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汇报人:2023-12-06•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概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反思与展望•参考文献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概述01职业精神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如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职业道德等。

个人品质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个人品质和素养,如诚信、责任感、自信心等。

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通用技能和能力,如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

职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专业技能、通用能力、个人品质和职业精神等方面。

专业技能是指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是职业核心素养中的基础部分。

职业核心素养的定义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提升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具备扎实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提升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备扎实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纳入其中,明确培养标准和要求。

构建课程体系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将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提升职业核心素养。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核心素养中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精神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01020304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0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欺诈、不偷盗、不抄袭。

诚实守信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负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推卸责任。

职业胜任力研究综述及其初步应用

职业胜任力研究综述及其初步应用

职业胜任力研究综述及其初步应用摘要: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职业胜任力问题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探讨的热门话题。

文章对国内外胜任力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将其如何应用于人才招聘、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应用一、胜任力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发现,从事同一工种的人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有高有低。

另外,同一个人在从事不同职业时,其绩效水平也有所不同。

为了研究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胜任力”这一概念由此被提出。

1.胜任力的含义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对管理进行科学化研究,其开展的“时间-动作”研究被视为是对胜任力问题最早的分析和探索。

他的研究结论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同时,他提出了标准化原理。

1933年,桑德鲁斯和威尔森对胜任力的内涵进行了探索,但没有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对胜任力的概念进行描述。

他们认为胜任力是一种专业化的智能,而不是一种实际的操作技能,提出胜任力可以用各种职业主要的和显著的特征来描述和判断。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其发表的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正式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

他认为,胜任力是指“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能力、特征或者动机等”,它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的工作绩效。

他提出应以胜任力测评来代替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以此为依据,找出“那些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异的最显著特征”。

至此以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对“胜任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1)。

2.胜任力的特征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胜任力的含义见仁见智,但对其特征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

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多样,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包括个体外在的知识、技能以及内在的特征、动机等。

第二,工作情景性。

胜任力是基于特定工作而言的,不同工作的胜任力构成要素不同。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探讨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探讨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探讨【摘要】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旨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本文从开设通识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现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效果评价及启示。

通过对各方面内容的探讨,提出了针对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建议,探讨了通识课程的发展前景。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成就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开设通识课程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效果评价、启示、建议、发展前景。

1. 引言1.1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背景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往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培养。

开设通识课程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的改革措施。

通识课程是指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设置的跨学科课程。

通过通识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识课程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2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意义通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通识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学习知识,提高跨学科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接触不同领域和形式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识课程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140可以通过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设置综合跨学科的调适教育课程,限制教学班规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等措施进行改进。

一直以来,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成长为“人”,人才培养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随着“双一流”目标的提出,各高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在此过程中由于通识教育注重多重学习能力训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多元化国际视野开阔等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纷纷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然而当前这类课程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2001年对全国2000家用人单位随机抽取的一份访谈式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该单位工作的综合素养总体评价并不高。

特别是在以创新能力为公因子的特殊能力评价中,最不理想的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此后,在江西省范围内也开展了为期两年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素养评价的调查,在其研究中发现,用人单位在实际评价中对本科毕业生“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各项,“沟通协调”能力在雇主期待和实际评价中也达到极大的负位差。

同样是在关于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胜任力的调查中,也显向都是要落实到课程改革这样的具体核心的问题上,如何设置合理、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而尝试对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1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困境:被轻视的“课程点心”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一体性,通识教育课程应当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加强社会公民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度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但纵观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被理解。

一方面,高校将其视为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修补、填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人 : 丽君 , 继红 。 万 薛
本 质 要求 。为 更好 地 了解通 识教 合 , 体现不 出通 识教育 的综合性和 在 师资培 训 、 知识更 新 、 荣誉 奖励
育 在高职 院校 的实施概况 , 笔者对 跨学科 性 。
等方 面更 多倾 向于专业教师 , 造成
常州市 6 高职 院校 ( 中国家示 所 其 范 ( 干 )所 、 骨 2 省级示范校 3 、 所 民 办校 1 ) 所 的通识 教育情 况进行 了
薛 继红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 苏 常州 2 3 0 ) 1 0 0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 非专业性 的、 非功利性的基本 知识 、 能和 态度 的教育 , 技 旨在培养合格
的 “ 和“ 民” 人” 公 。实施通识教 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 力, 高学生职业胜任 力 中的鉴别性特征 。强 提
级教 育部 门还 会针 对公共 必 修课 高 , 加之大部分学 校也没有建立通
( ) 识教 育 实施有保 障 , 一 通 但 共必修课程 的组 织与实施 , 并且各
课 程 设 置 不 尽 合 理
分 各 高职 院 校都非 常 重视 通识 建设 情况进行专项 检查与评估 , 如 识 教 育改 革 的激 励 机制 、 配 机 教育 , 无论是 国家示范 ( 骨干 ) 还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检查 、 军事理 制, 导致许多从事通识教 育的专职 教 师 产 生失 落 感 , 缺少 工 作 积 极 性 。同时 , 教改 的不足也 限制了专
调查。
( ) 二 重必修 课程建设 , 选修 通识教育教 师的知识结构老化 、 轻 不 课程管理
能 与时俱 进 。通识 教育 育人作 用
高职 院校一般设 立专 门机构 ,
的潜 在性 、 长期 性等 特点 , 造成 该
量化标准获得认 可 , 可视化程度不
如基础科学部 、 社会科学部负责公 课 程 的教 学效 果短期 内很 难通 过

高职 教育 的“ 高等性 ” 定其 决
工 作 中有卓越 成就 者与 普通 者 必须进行通识教育 , “ 而 职业性 ” 则 要求其 紧 紧围绕“ 就业 ” “ 、职业 ” , 以及将来职业晋升必须具备 的“ 职
区分开来 的个人 的深层次特 征 , 可
育( 专识 教育 ) 出来 的 , 提 李曼丽采 以是动机 、 特质 、 自我形 象 、 态度或

高 职院校 通识 教育 现状
技能等显性素质 , 又包括 内在 的动
实施 通识 教育 是 高职教 育 的
收 稿 日期 :0 2 0 — 1 2 1— 6 1
作者简介 : 薛继红 (9 7 )女 , 16 一 , 江苏海安人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副教授 。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 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 力模型构建研究与实践》 编号 : — / 1/1 2 , ( C c 0 1 / ) 主 2 0 6
指绩效 者所具 备 的知识 、 能 、 技 能

种 广泛 的 、 专业性 的 、 非 非功利
性 的基 本 知 识 、 能 和态 度 的教 技
育 。u‘ ” 胜任力 ” 一词 最早 由哈佛大 学 戴 维 ・麦 克 利 兰 ( ai Dv d
力和特 质 , 包括个 人外 在 的知识 、
2 1 年 第 2 期 02 0 第 3 卷 3 总6 0 9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 I AT ONAL AND TEຫໍສະໝຸດ HNI CAL EDUCATI ON
No2 , 01 .02 2
V0 I 3 l 3
Ge e a . 9 n rl No 6 0
高职院校通识教 育 与学 生职业胜任 力关系研 究
ee c Rah r Th n fr I tl — tn y te a o nel — i
也译 作通 才教 育 、 通教 育 、 般 普 一 教育等 , 通识教 育源于古希腊 的 自
养。
胜任 力 是 “ 将某 能 由教 育 。美 国学 者 帕 卡 德 ( .. gn e 中提 出 , As e c) P rad 首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 a r) k 起来 。通识教 育是 相对 于专 业教
积极 参 与 社 会 生 活 、 社 会 责任 作 岗位 中与工 作绩效 关系密切 、 有 存 感、 全面发展 的社会 的人 和国家的 公 民; 就其 内容 而言 , 通识 教育 是

分出高绩效者 与普通绩效者 。通 绕 学生 职业胜 任力 培养 开展通 识 常人们 所接 受的 “ 胜任 力” 义是 教育提 出建议 。 定
通识教育 ( eea E u ao ) G n r d ct n l i
自我概念 、 态度 、 价值取 向等隐 M Ce a d 在其文章《 c lln ) l 测量胜任力 机 、
而 非 智 力 》(et g o o p 性 素 质 , T sn f C m — i r 是一 个 人 的综 合 素 质 修
化通识教育 办学思想 、 把握 胜任 力科 学 内涵、 做好 通识教 育顶层 设计 、 强课程改革与 管理 、 加 重视 师资培训是
实施通识教 育, 高学生职业胜任 力的有效路径 。 提
关键词 高职 院校 ; 通识教 育; 职业胜任 力 中图分 类号 G 1 . 文献标识码 7 85 A 文章编号 10 — 2 9 2 1 )0 0 8 — 4 0 8 3 1 (0 2 2 — 0 4 0
用“ 理想类 型” 法对其进行 了归纳 , “ 就性 质 而言 , 通识教 育 旨在培养
价值观 、 社会 角色 、 领域 知识 , 某 等 业 胜任 力 ” 展 人才 培 养 模 式 改 开 等” 。胜任力有三个特征 : 具体工 革 。本文 从职业 胜 任力培 养 的角
度 出发 , 探讨通识教育 与学生职业 胜任力之 间的关 系 , 对更好 地 围 并 在可描述 的具 体工作情景 、 能够 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