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年鉴2010(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
2010武汉市最全统计年鉴
2010年武汉统计年鉴一、综合(第一组)简要说明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1-6 按区域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组)2-1 国内生产总值2-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3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2-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5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6 第三产业增加值2-7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2-8 第三产业不变价增加值2-9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2-10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2-11 分行业增加值2-12 三次产业贡献率2-13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2-15 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以下第三组)2-19 居民消费支出Z2-20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2-23 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2008年)2-24 居民消费水平Z2-25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2008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三、人口(第四组)3-1 人口数及构成3-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3-3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3-14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Z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四、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第五组)简要说明4-1 就业基本情况4-2 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4-3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4-5 按行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4-7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人数4-9 按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分职工人数4-10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以下第六组)4-15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和指数4-16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指数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4-20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4-21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4-22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4-2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平均工资4-24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4-25 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2009年)主要统计指标解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五、固定资产投资(第七组)5-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Z5-2 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 各地区全社会住宅投资Z5-9 各地区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和价值Z5-19 各地区城镇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和价值Z5-26 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5-2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主要指标Z5-2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5-2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数5-3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土地开发及购置Z5-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2009年) Z 5-32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Z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金来源Z5-34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Z5-35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Z5-36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Z5-37 按用途分商品房屋销售面积Z5-38 按用途分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Z5-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产负债Z5-4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情况Z5-41 按规模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完成投资(2009年)5-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成套住宅竣工与销售情况Z5-43 35个大中城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9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七、财政(第八组)简要说明7-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Z7-2 各项税收Z7-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Z7-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7-5 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收入项目(2009年) Z7-6 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2009年)7-7 各地区财政收入(2009年)7-8 各地区财政支出(2009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八、价格指数(第九组)Z8-1 各种价格指数8-2 各种价格定基指数8-3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9年)8-4 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2009年)8-7 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8-14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8-1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8-16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8-17 房地产价格指数Z8-18 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Z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九、人民生活(第十组)9-1 人民生活基本情况9-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9-3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9-4 各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9-5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9-6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09年)9-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9-8 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09年)9-9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9-10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9-13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2009年) 9-14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9年) 9-15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9年)9-16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9-28 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09年) 9-35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9-36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9-37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2009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城市概况(第十一组)简要说明10-1 全部地级以上城市数(2008年)10-2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社会经济指标(2009年)10-3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10-4 地级及以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10-5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10-6 各地区城市建设情况(2009年)10-7 各地区城市供水情况(2009年)10-8 各地区城市燃气情况(2009年)10-14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2009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九、金融业(第十二组)简要说明19-6 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19-7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19-8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19-9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19-10 黄金和外汇储备19-13 证券市场基本情况19-14 上市公司数量19-15 股票发行量和筹资额19-16 股票交易情况19-17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年底数)19-18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19-19 保险公司资产情况19-20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情况19-21 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情况(2009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二、其他社会活动(第十三组)22-36 享受补助、救济人员情况22-39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及累计结余22-40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41 社会保险基本情况22-42 各地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情况(2009年)22-43 各地区失业保险情况(2009年)22-44 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2009年)22-45 各地区工伤保险情况(2009年)22-46 各地区生育保险情况(2009年)22-47 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2009年)22-49 婚姻登记和离婚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2009年12月)地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新建住宅价格指数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同比环比同比环比同比环比全国107.8 101.5 109.1 101.9 106.8 101.0 北京109.2 103.1 113.2 104.5 102.9 101.5 天津108.7 102.1 111.2 103.0 104.8 100.5 石家庄101.4 100.4 102.5 100.6 100.5 100.1 太原101.8 101.0 102.5 101.2 101.2 101.0 呼和浩特103.3 100.7 104.4 100.8 100.2 100.5 沈阳102.3 100.1 102.8 100.0 101.3 100.1 大连104.7 101.4 104.2 101.7 108.2 101.6 长春104.4 100.1 106.3 100.2 102.3 100.2 哈尔滨105.4 100.5 103.8 100.6 108.1 100.8 上海107.4 101.3 109.2 101.4 107.5 101.6 南京110.4 101.4 111.7 102.3 110.3 100.5 杭州111.5 101.6 111.4 101.8 113.9 101.2 宁波107.5 100.9 111.7 101.9 105.7 100.0 合肥102.8 100.5 103.4 100.7 100.7 100.0 福州101.9 100.7 103.1 101.4 100.9 100.1 厦门107.9 101.4 107.7 101.8 113.2 102.0 南昌104.9 100.9 105.1 101.5 106.2 101.1 济南104.6 101.3 105.0 101.2 104.8 101.7 青岛104.1 101.2 104.9 101.7 104.3 101.0 郑州103.6 100.7 103.5 100.8 104.8 100.6 武汉102.5 101.3 102.3 101.0 102.5 101.4 长沙107.2 100.8 107.9 100.7 106.8 101.1 广州108.7 100.7 119.9 101.6 101.4 100.2 深圳118.9 101.3 114.3 101.3 123.9 101.3 南宁104.6 101.0 105.8 101.0 103.8 101.1 海口109.9 102.8 113.4 103.3 105.5 102.3 重庆106.3 100.9 107.6 101.4 110.3 100.2 成都104.7 100.6 105.4 100.6 104.8 100.6贵阳106.8 100.8 106.7 100.8 107.3 101.3 昆明108.2 100.4 110.8 100.7 100.7 99.9 西安105.7 101.8 105.8 102.1 106.6 101.4 兰州105.2 100.8 104.9 100.9 107.6 100.4 西宁105.6 100.9 106.5 101.1 105.1 100.9 银川109.7 100.5 110.5 100.1 111.5 101.4 乌鲁木齐104.8 100.2 104.8 100.3 105.9 100.4 唐山98.2 100.2 98.0 100.1 98.2 100.6 秦皇岛104.0 100.4 103.9 100.3 104.4 100.5 包头102.7 100.9 103.9 101.1 101.2 100.0 丹东104.1 100.8 104.4 100.8 106.1 101.3 锦州104.2 100.0 107.4 99.9 101.7 100.0 吉林102.6 101.9 100.1 101.2 104.5 102.4 牡丹江105.2 100.5 106.8 100.6 102.6 100.2 无锡104.7 100.8 106.1 100.9 103.2 100.6 扬州104.9 101.0 105.0 100.8 102.6 100.9 徐州104.1 101.0 104.6 101.2 103.8 100.8 温州114.5 102.4 113.0 104.1 119.2 101.5 金华112.0 101.3 114.9 102.4 112.1 100.2 蚌埠106.4 102.3 108.4 103.1 105.0 101.3 安庆103.0 100.6 104.5 100.7 101.2 100.3 泉州101.6 100.8 102.3 101.1 100.2 100.3 九江102.2 100.6 102.0 100.2 103.5 101.3 赣州102.8 100.6 103.5 100.8 102.0 100.4 烟台103.1 100.5 104.0 100.5 103.0 100.5 济宁103.3 100.8 102.4 101.2 106.0 100.0 洛阳105.0 100.0 104.5 100.0 107.0 100.1 平顶山101.1 100.0 101.4 100.0 100.4 100.0 宜昌104.1 100.7 104.6 100.7 102.3 100.1 襄樊101.8 100.4 102.3 100.6 100.9 100.0 岳阳108.6 101.1 109.4 101.2 108.1 101.0 常德105.3 101.1 107.4 101.6 105.8 100.9 惠州102.0 100.9 102.1 100.5 103.2 102.6 湛江111.0 102.5 113.2 102.5 104.7 100.0 韶关100.2 100.1 100.3 100.1 100.4 100.1 桂林104.7 100.4 104.3 100.3 106.2 100.9 北海105.6 101.2 107.4 102.0 105.5 100.6 三亚107.4 104.6 107.2 105.1 108.1 103.3 泸州103.6 100.7 104.4 100.6 103.7 101.5 南充103.8 100.6 104.8 100.7 101.5 100.2 遵义106.0 100.7 106.0 100.7 107.8 100.0 大理106.2 100.5 106.6 100.3 105.9 101.0 注:同比以去年同月价格为100,环比以上月价格为100。
辽宁省2010年统计年鉴10
100.2 99.3 101.1 100.1 100.3 103.6 97.7 106.7 113.1 103.1 115.6 112.1 112.9 122.7 114 108.7 130.8 117.3 124.6 99.8 100 138.8 128.5
0.3 -0.7 1.3 0.2 0.3 0.7 -5.9 8.2 11.2 7.6 11.9 11.4 11 27.3 13.9 27.8 40.6 18 18.4 -0.5 1.1 14.7 7.1
102.3 110 86.7 50 209.5 124 120.5
101.3 103.3 85.5 50 66.2 82.7 112.9
-2.6 2.9 7.5 8.9 -12.9 4.5 -26.4 5.7
373.3 494.9
389.2 534.7
164.8Leabharlann 158112.5 125.7
111.8 148
接待旅游人数 旅游外汇收入 金 融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文化 教 育 专任教师数 普通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 学 在校学生数 普通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 学 科 技 科技活动人数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技术市场成交额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环境 家 庭 家庭总户数 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 农村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 婚 姻 结 婚 数 离 婚 数 居 住 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生 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工资和福利 工资总额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卫 生 医疗机构数 医 生 医疗床位数 市政建设 自来水供应量 下水道长度 城市煤气和天然气供气量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市统计局2011年12月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注719.43万人(图1)。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328.24万人,占45.62%,外来常住人口387.04万人,占53.80%,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4.15万人,占0.58%。
372.00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9.98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45.30万人。
注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与2000年“五普”时的533.79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85.64万人,增长34.78%,年均增长率3.03%。
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5.92%的年均增长率下降2.89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34.78%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20.69%、全国的5.84%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2000年人口数(万人)2010年人口数(万人)增长(%)全国129533.00 133972.49 5.84广东8642.00 10430.31 20.69佛山533.78 719.43 34.78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6.90%,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仅增加42.81万人,增长13.00%,年均增长率1.23%,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165.87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89.35%。
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批发零售贸易业 餐饮业
对外贸易(亿美元) 进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利用内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额 实际利用内资额(亿元)
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金融保险业(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 股票筹资额(亿元)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 保险公司赔款及给付 教育、科技、文化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action Value of Technology Market (10 000 yuan)
Agriculture Rural Employment (10 000 persons) Gross Output Value of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100 million yuan)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Fishery
自-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就业
除此之外,中国经济以每年8%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不仅令国人惊叹,世界也刮目相看。然而,就在这样的经济发展下,就业却成了大问题,快速的经济发展本应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除去2008年的经济危机等外部的原因,我们应该分析一下就业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行业之间就业人数分配不均匀,即行业人员过剩,或过冷的现象,如何出现,如何解决。大学生拥有着知识和技术为何工作这么难找,是用人单位的挑剔还是自身专业水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何有的地区发生用工荒,但工作还是这么难找。
图4:第一产业无趋势正态分布P-P概率图
该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设:Y:人口总量 X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X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X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1.模型的设定:
表2多重共线性检验表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1
0.891366
0.039775
19952010年分年龄段人口数据走势图可以看出人口年龄结构在逐年趋于老龄化由于抚养老人与抚养儿童所需的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其中医疗费用与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的主要支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近年来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报销制度以及今年初推出的先看病后付钱的优政策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3-11 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953-2010年)
300.20
359.83
注:1.“各少数民族 2.“市、镇人数 镇人口是指县 的市所辖镇的 划分。第六次 3.“文盲、半文
Note: a) Population of nationalities.
b) The grouping of all cities
population of residents' Regulations on grouping is in AA2008. c) Illiterate and
3-11 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953-2010年) Basic Statistics on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es (1953-2010)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1953年6 (1964年6 (1982年7 (1990年7 (2000年11 (2010年11
1760.40 7963.04
四、6民5岁族及以上(万 人)
65 and Above Population by Ethnicity
(10 000
142.36
292.83
372.58
523.65
708.60
汉族
Han
2972.84 3688.86 5344.98 6247.44 8518.75 10225.32
六、乡受村教人育数程度(万 人)
Rural Population
Population with Various Education
Attainments
(10 000 persons)
2620.15
3020.75
4329.06
3973.62
3889.6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就业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作者: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1)班年级:10级学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教授目录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3)(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3)(二)中国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4)1、分行业就业人口情况 (4)2、现今分行业就业人口面临的问题 (5)二、实证分析 (5)(一)回归分析 (6)1、模型的设定 (6)2、异方差的检验 (7)3、自相关检验 (7)4、经济意义的检验 (8)(二)结论 (8)四、总结 (9)五、针对人口老龄化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激增改进措施 (10)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问题研究内容提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严峻化的形式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口年龄结构将通过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形势严峻与产业结构与转型相结合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人口总数和就业困难现象是否有改善,因此有必要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问题是否存在某种必然关系,并对此提出改善意见。
关键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结构;老龄化近年来,人口与就业问题已成为热点话题。
今年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透露,以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公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加之,人们观念的改善,出现了一群自主、独立、追求时尚和新颖的80、90后青年人。
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
摘要:我国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实证分析选取了1998至2009年的中国人口数据,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我国98至09年人口增长情况,分别计算了历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比增长率,并进行分组。
接着计算了人均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进行了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析。
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一直呈递增趋势,可观的是,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数仍然较大。
所以,总体来说,人口增长问题仍不可忽视,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关键词:中国,人口,增长率,实证分析目录引言 (3)一、资料分组 (4)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8)1、1998至2009年间我国人口总量的平均数计算 (8)2、1998至2009年人口总量的平均增长率计算 (8)三、有关增长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 (9)1.增长量的计算 (9)计算公式为: (9)2.速度指标的计算 (10)计算公式为: (10)四、有关趋势分析 (10)1998-2009年我国人口总量的有关标志变异指标及趋势分析 (10)五、我国人口总量的趋势分析 (13)参考文献: (14)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素质低;由于人口众多,不仅造成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而且造成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很大压力。
每年新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有相当一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本实证分析分析了几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并研究了未来增长趋势,对我国掌握人口增长情况,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中国统计年鉴20101. 引言中国统计年鉴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统计资料,主要囊括了中国的各个领域的统计数据和信息。
本文将对中国统计年鉴2010进行分析和概述。
2. 统计概述中国统计年鉴2010是一本详尽的统计资料,包含了国内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环境、农业、工业和人口等众多领域的数据和指标。
该年鉴的出版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3. 经济发展中国统计年鉴2010提供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量数据和信息。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
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GDP总量达到了10.4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0.3%。
另外,中国统计年鉴还提供了各个行业的详细数据和指标,如工业生产、农业产量、交通运输、电力等。
这些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反映了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
4. 社会领域中国统计年鉴2010也关注了社会领域的发展情况,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数据。
据统计,2010年中国的就业总人数达到了7.8亿人,失业率为4.3%。
此外,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总共有2.4万所高等学校。
5. 环境保护中国统计年鉴2010还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空气质量指数为72.4,比2009年有所改善。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能源消耗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6. 人口状况中国统计年鉴2010提供了关于人口状况的详细数据。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总人口为13.36亿人。
同时,年鉴还提供了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劳动力等重要指标的数据。
这些数据为人口规划和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信息。
7. 结论中国统计年鉴2010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且详实的数据和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
这些数据和信息对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87106 233411 396817 2330549 270257 135540 134717 257519 241012 512450 391535 321746 336030 3726182 976061 448845 527216 723142 955267 519621 359631 192460 661830 324912 54202 132950 137760 336918 2391156 456884 609988 743840 234677 345767 1186664 538534 220960 116436 122929 78209 199966 162376 285788 1443207 443680 176118 268064 185804 91402 78107 200032 379056 229665 140609 53288 35768
总人口数 (人)
67945286 4914294 2085774 496981 464085 630240 494468 806258 1092676 929586 2177442 1090231 336908 403498 349825 1087211 5969300 1595240 1489910 1310826 1573324 6351871 1838627 977010 1413102 1212186 910946 3606431 925155 231629 284786 237387 171353 1336321 725460 619495 10004976 2042341 719272 632550 690519 2173456 1693702 1642826 1671721 780930 2425162 1675823 183932 541237 337188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论文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论述了预测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人口的预测的模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法和调节政策。
本文以我国前五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为参考,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找出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人口规划和控制人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相关分析人口现状人口预测ARIMA模型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recastAbstract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populati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by pointing out the population problem has become my country society,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restriction factor,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control, and to our country the population prediction model as the basis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solution and regulation policy. This article take our country before the five census Check part data as a reference, using various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of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 forecas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and the future of popula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the population to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proposals. Keywords: Correlation analysis; Current population ; population forecast; ARIMA model1、前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转变_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蔡内容提要:对于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变化从而人口发展动态缺乏一致性认识,以及对于人口红利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看法,常常导致学者们在经济发展阶段判断上的分歧。
本文从理论上尝试揭示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发展的一致关系,即两个过程具有共同的起点、相关和相似的阶段特征、甚至重合的变化过程;进而利用人口预测结果等经验材料,论证和检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
本文还指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尽早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是缩小 未富先老 缺口的关键和唯一途径。
为此,本文就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潜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以及依靠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经济增长源泉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 刘易斯转折点 未富先老一、引 言在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正在丧失人口红利的支撑,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是否已经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讨论仍然方兴未艾。
笔者在一篇合作的文章中(Cai and Wang,2005),以人口抚养比为代理指标,估算了人口红利对1982 2000年期间人均GDP增长率的贡献为26 8%,同时指出,随着大约在2013年人口抚养比由下降转为提高,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
在其他的文献中(如蔡,2008;Cai,2008),笔者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普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以及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等方面的新形势,做出了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并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人力资本培养等方面揭示了转折点到来所具有的政策涵义。
对于上述判断,许多学者和政策研究者持赞同的态度,也出现了很多批评意见。
在最初的文章和答复性文献中(蔡,2008),笔者尝试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从不同角度印证所得出的判断。
但是,对于经济现实中的表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常常得出大相径庭的观察,对相同的现象,也往往会做出不尽相同的解说,得出相异的结论,见仁见智。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文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人口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人口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城市化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文: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巨系统的运行中,人口是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又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心,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用。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人口变化,探讨北京市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人口演变规律,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未来人口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常住人口总量折线图,见图一,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二。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自建国至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为420.1万人,到1960年达到739.6万人,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2-12 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全国与各省级,2002-2018,缺2010)_
22.60 32.09 26.42
24.68 23.84 33.49 24.99 33.23
19.31 24.74 26.83 28.29 32.22
23.39
14.25 14.59 25.57 20.69 17.91
13.39 16.51 12.76
13.12
11.04 14.72 11.30
21.09 21.83 17.08 13.24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2016 全国
北京
66100 46573 51658 32221 38163 82502
79005 48684 56647 91922 40385
7640
25337 68609 29612 39709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1144648
17673 12794 61907 30481 20781
35744 22173 30946
19877 65996 47034 51812 32309 38080 82408
78679 48498 56516
192963
1850 1314 11440 4753 2759
3628 2725 3267
1955 9061 6441 9631 5402 7725 14842
16761 7445
11013
815039
13834 10083 42612 22580 15976
26763 16705 238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338 62671 63012 63381 63720 64081 64445 64822
48.53 48.50 48.48 48.47 48.48 48.50 48.53 48.56
50212 52376 54283 56212 57706 59379 60667 62186
39.09 40.53 41.76 42.99 43.90 44.94 45.68 46.59
78241 76851 75705 74544 73742 72750 72135 71288
注:1.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1990-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 了调整;2001-2004年、2006-2009年数据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2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总人口和按性别分人口中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按城乡分人口中现役军人计入城镇人口。
乡 分 乡 村 比重 (%) 89.36 88.82 88.22 86.52 80.25 82.02 82.62 82.74 82.87 82.80 82.84 82.66 82.56 82.45 82.08 81.04 80.61 79.84 78.87 78.38 76.99 76.29 75.48 74.68 74.19 73.79 73.59 73.06 72.54 72.01 71.49 70.96 69.52 68.09 66.65 65.22 63.78 62.34
3-1
人
口
数
及Leabharlann 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 年 份 总人口 (年末) 人口数 1949 1950 1951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54167 55196 56300 61465 66207 72538 82992 85229 87177 89211 90859 92420 93717 94974 96259 97542 98705 100072 101654 103008 104357 105851 107507 109300 111026 112704 114333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28145 28669 29231 31809 34283 37128 42686 43819 44813 45876 46727 47564 48257 48908 49567 50192 50785 51519 52352 53152 53848 54725 55581 56290 57201 58099 58904 59466 59811 60472 61246 61808 62200 63131 63940 64692 65437 65672 按 性 别 分 男 比重 (%) 51.96 51.94 51.92 51.75 51.78 51.18 51.43 51.41 51.40 51.42 51.43 51.47 51.49 51.50 51.49 51.46 51.45 51.48 51.50 51.60 51.60 51.70 51.70 51.50 51.52 51.55 51.52 51.34 51.05 51.02 51.10 51.03 50.82 51.07 51.25 51.43 51.63 51.46 人口数 26022 26527 27069 29656 31924 35410 40306 41410 42364 43335 44132 44856 45460 46066 46692 47350 47920 48553 49302 49856 50509 51126 51926 53010 53825 54605 55429 56357 57360 58045 58604 59313 60189 60495 60821 61094 61306 61955 女 比重 (%) 48.04 48.06 48.08 48.25 48.22 48.82 48.57 48.59 48.60 48.58 48.57 48.53 48.51 48.50 48.51 48.54 48.55 48.52 48.50 48.40 48.40 48.30 48.30 48.50 48.48 48.45 48.48 48.66 48.95 48.98 48.90 48.97 49.18 48.93 48.75 48.57 48.37 48.54 城 人口数 5765 6169 6632 8285 13073 13045 14424 14711 14935 15345 15595 16030 16341 16669 17245 18495 19140 20171 21480 22274 24017 25094 26366 27674 28661 29540 30195 31203 32175 33173 34169 35174 37304 39449 41608 43748 45906 48064 按 城 乡 分 镇 比重 (%) 10.64 11.18 11.78 13.48 19.75 17.98 17.38 17.26 17.13 17.20 17.16 17.34 17.44 17.55 17.92 18.96 19.39 20.16 21.13 21.62 23.01 23.71 24.52 25.32 25.81 26.21 26.41 26.94 27.46 27.99 28.51 29.04 30.48 31.91 33.35 34.78 36.22 37.66 乡 村 人口数 48402 49027 49668 53180 53134 59493 68568 70518 72242 73866 75264 76390 77376 78305 79014 79047 79565 79901 80174 80734 80340 80757 81141 81626 82365 83164 84138 84620 84996 85344 85681 85947 85085 84177 83153 82038 80837 79563
60.91 59.47 58.24 57.01 56.10 55.06 54.32 53.41
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 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下两表同)。 人口。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 131448 132129 132802 133474
66115 66556 66976 67375 67728 68048 68357 68652
51.47 51.50 51.52 51.53 51.52 51.50 51.47 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