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敷疗法
蒙医血衰症治疗方法及操作
血衰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蒙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毒热型、发热、头痛、面色微黄、头晕、乏力、齿鼻衄血、心慌气短、食欲不振。
脉象:脉细数。
舌象:舌质红、苔略黄。
(二)粘热型:发病急剧、高热、口苦、倦怠疲乏。
面黄头痛、齿鼻衄血、皮肤紫斑。
脉象:脉洪数。
舌象:舌质红、苔黄。
(三)未消型:面色苍白、食少纳差、腹胀便溏、体质虚弱时有牙龈渗血及皮肤少量出血点。
脉象:脉沉细无力。
舌象:舌质淡、胖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遵医嘱物理降温,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切记汗出当风。
2.鼓励患者经常漱口,早晚用软毛刷刷牙,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加重感染。
3.饮食以清淡流食、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煎炸、辛辣、油腻之品。
4.注意保护性隔离,病室内予以紫外线消毒,每日一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5.冷疗法:遵医嘱实施冷疗法,可用冰块或石块等物品对头部及其它大血管处进行冷敷。
6.尼如哈疗法:利用尼如哈疗法蒋大便排出,使得邪有出路。
遵医嘱将蒙药阿木日-6 3g加温盐水灌肠,保留10 20min,根据病情每日灌肠1-2次,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7.蒙药擦浴:遵医属将蒙药三子汤煎制成200ml药液,温度30C.于胸背部、肘窝、胭窝反复擦洗,至皮肤发红为止。
每口1 2次,每次15- 20min.8.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根据病情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二)齿衄1.指导患者进食前后和睡前给予正肾冰盐水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交替漱口,如有口腔溃疡可局部涂抹蒙药噶木朱尔。
2.不能出血者立用少流饮食,注意口腔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3.齿衄者不用牙签剔牙及硬牙刷刷牙、口唇、牙龈干裂可用液体石蜡油涂抹。
4.齿衄不止者可遵医嘱用熊胆粉加压止血。
(三)鼻衄1.少量鼻出血者,可用1 100肾上原素相球家界,压道止血。
2.换防出血,保持鼻粘膜湿润,空气适当加湿,如易粘膜遗疡可给予红聯素与喝木朱尔搅勾后除扶于鼻粘胶。
蒙医冷敷法治疗疾病概况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年7月第26卷第7期蒙医冷敷法治疗疾病概况乌萨其拉(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摘要:蒙医冷敷法属传统疗术中的软疗法范畴。
具有调节三根,除血、希拉热,止痛消肿等作用。
本文对冷敷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常用冷敷法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冷敷法的利用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疗术;冷敷法;概况中图分类号:R29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810(2020)07-0065-03作者简介:乌萨其拉(1985-),女,蒙古族,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五疗·康复科,中级职称。
E-mail :******************。
蒙医传统罨敷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2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独特的医疗技术[1],属于蒙医传统疗术中的软疗法范畴[2],罨敷疗法可分为热罨敷和冷罨敷两种[3,4]。
其中冷罨敷即用寒性药物或物品施敷,或将所用药物和物品加以冷却后施罨的方法[5]。
对由伤热或骚热引起的刺痛等症,在局部喷激冷水或将冷水灌于塑料袋中冷敷[6],具有调节三根,除血、希拉热,止痛消肿等作用。
通过寒冷刺激可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改变,一般而言,在体表使用冷罨敷时,除了身体温度开始降低外,还会逐渐造成局部小动脉收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缓血液循环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热的治疗作用[7]。
本文对冷敷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常用冷敷法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冷敷法的利用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治疗作用及机制冷罨敷疗法具有调节三根,除血、希拉热,止痛消肿等作用。
通过寒冷刺激可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改变,一般而言,在体表使用冷罨敷时,除了身体温度开始降低外,还会逐渐造成局部小动脉收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缓血液循环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热的治疗作用[8]。
2适应症①血、希拉性疾病,热刺痛,擦伤、挫伤、扭伤、骨折、关节脱位、肌腱断裂的急性期,局部会出现水肿、出血、疼痛及功能受限,一般要持续34~48h ,在这期间进行治疗,可使上述反应减轻到最低程度。
论蒙医儿科外治法施治特点
是 将 药 物 或 用 药 汤 浸 过 的 布 湿 敷 身 体 的 某 些 部 位 或 患 处 而 起 治 疗 作 用 的 一 种 外 治 法 。 有 清 热 缚 浴 和 祛 寒 缚 浴 两 种 。如 用 各 种 无 毒 的 鲜 花 煎 汤 缚 浴 , 疗 散 布 于 脉 道 的 热 性 治 诸 疾 ; 用 于 小 儿 的 缚 浴 疗 法 有 希 日汤 缚 浴 法 与 苦 参 七 味 汤 多 缚 浴 法 等 。 其 方 法 是 将 上 述 汤 剂 1 O 1 0 加 水 2 0 ml 0 ~ 5g 0 0 煎 煮 , 入 干 净 毛 巾或棉 布 , 热 湿 敷 全 身 , 保 暖让 其 发汗 。 浸 温 并
动。
持别 是皱 折 部 位及 臀部 。日常 小 儿护理 中 , 日洗 浴 后 , 予 每 给
小 儿全 身轻 轻揉 擦 , 利 于小 儿的健康 成 长 。 有 7 巴 日呼 疗 法 是 把 按 摩 涂 擦 法 与 穿 刺 法 结 合 使 用 的 一 种 外 治 法 。 方 其
法 是 先 在 患 儿 全 身 或 某 些 部 位 、 位 处 涂 擦 按 摩 , 气 血 运 穴 使
多 用 于 小 儿高 热 、 疹 的 透 疹 治 疗 。 麻 5 火灸 疗法
小 儿 火 灸 宜 用 豌 豆 大 小 艾 丸 , 肤 微 感 惊 痛 时 即 移 去 皮 多 用 于 小 儿 不 消化 症 、 搐 等 巴 达 干 、 依 偏 盛 症 的 治 疗 。 抽 赫 如 灸 三 汇 穴 、 依 穴 治 疗 小 儿 寒 性 塔 胡 拉 症 ( 搐 ) 灸 第 十 二 赫 抽 ; 椎 穴 、 穴 、 衰穴 治疗 小 儿不 消化症 、 吐 、 泻等 症 。 脐 火 呕 腹
浅谈常用藏医外治疗法
《西藏科技》2019年10期(总第319期)浅谈常用藏医外治疗法多吉次仁1次仁措姆2(1.日喀则市藏医院内科;日喀则市藏医院急诊科,西藏日喀则857000)摘要:目的普及推广常用藏医外治疗法。
方法方法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理论指导临床,临床进一步证实常用藏医外治疗法对疑难杂症的特殊疗效。
结果结果藏医罨熨对能够增加人体软组织的延展性,促进血液循环节洁柔痉挛的症状、食欲不化、胃绞痛(特别是胆汁反流引起的),热敷也能够舒缓和放松情绪。
药浴疗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代谢,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还能调节神经,增强免疫功能。
涂摩以达到强身健体、气血疏通、疏经通络、脑益智,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对延年益寿起到保健作用。
火灸适宜于食物不化症、胃火衰弱、浮肿、寒性水肿、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对隆性引起的绝大部分疾病和中风症。
放血疗法对血和赤巴转化而成的病症大都可以治愈。
结论结论藏医外治疗法具有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具有普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藏医外治罨熨浸浴涂摩火灸放血藏医药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的藏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的医药成果的总结。
近四千年的经验积累与不断发展,藏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
其治疗疾病的方法为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四种。
藏医外治疗法在《四部医典》[1]中定义为从体外解除病痛的外治法。
当饮食起居疗法,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根据疾病寒热性质,采取的一种利用药物,医疗器械由外及里调理机体功能、平衡寒热、解除病根、内病外治或起保健作用的一种疗法。
藏医外治疗法在《四部医典》内分温和、强力、猛烈三类疗法。
温和疗法有罨熨、浸浴、涂摩等三法,培根病邪偏盛者宜用罨熨疗法,赤巴病邪偏盛者宜用浸浴疗法,隆病邪偏盛者宜用涂摩疗法。
强力疗法有放血、火灸、穿刺等三法,赤巴热邪偏盛者宜用放血疗法,培根隆并发和寒性疾病偏盛者宜用火灸疗法在原位熄灭并使其不复发,为了防止这些疾病复发绝除其病根宜用穿刺疗法。
罨包疗法治疗常见杂症
罨包疗法治疗常见杂症作者:陈金伟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3年第1期陈金伟把中草药或其它物品放在患处,加以覆盖、包扎,用以治疗外露疾病的方法,叫做罨(yǎn)包疗法。
罨包疗法是中医简易外治法之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罨包疗法可分可干罨和湿罨两种。
如将药粉撒于患处,称为干罨;将药液醮于包布上,称为湿罨。
二者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此,笔者根据临床所见,搜集并整理了几个运用罨包疗法治疗常见杂症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1.蚕茧灰干罨法案例:2 8岁的刘女士发现出生半个月的小宝宝脐部红肿、渗液,外用红霉素软膏治疗3天未见效,带他到某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为脐炎,教她改用蚕茧灰干罨法治疗。
刘女士采纳了医生建议,如法炮制。
经治疗1天后症状缓解,3天后痊愈。
随访7天未见复发。
本法适应症:婴儿脐部发炎。
使用药物:蚕茧多个,用火钳分别置于碳火上,烧成灰烬,分别用草纸包好,备用。
治疗方法:先用温开水将患脐洗干净,用无菌纱布捂干,然后用大约一个蚕茧的灰烬撒于发炎的脐上,再覆以无菌纱布盖上,用绷带或干净布条包紧。
按:中医学认为,烧成灰烬的蚕茧具有收敛、保护、生肌的作用;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蚕茧灰具有无菌、促进炎症消退、组织再生的作用,并且对婴儿无刺激性,故对脐炎有良效。
蚕茧以个大的家蚕为佳,颜色不拘。
2.三黄水湿罨法案例:35岁的张先生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眼屎增多5天,自用氯霉素眼药水、地塞米松眼药水治疗4天未见效,到某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为红眼病(细菌性结膜炎),建议改用三黄水湿罨法治疗。
张先生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如法炮制。
经治疗2天后症状缓解,3天后痊愈。
随访15天未见复发。
本法适应症:红眼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所致的眼睛红肿、疼痛、眼屎(即分泌物)增多。
使用药物:黄连6克,黄柏6克,黄芩6克。
治疗方法:把上述三种中药洗干净,放在搪瓷杯中,冲入刚烧沸的开水约150毫升,盖上杯盖;洗净双手,15分钟后打开杯盖,用无菌纱布蘸上述药水趁热(以不感烫眼为度)清洗患眼,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1、中药贴敷治疗: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
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
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
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
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缘起其时,导师世尊医圣琉璃光王,进入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的医王之名的禅定中。
进入禅定不久,从心房里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消除了十方众生的心理疾苦和无明[1]所产生的一切三毒疾病。
佛光复又消失在心房里。
而后,又从导师的心房里变化出一位明智大仙,端坐在空中,向仙人们讲道:“善哉!众道友!你们应该知道,人类为了预防和医治疾病,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长寿,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法[2]、财富、安乐,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众生以及受人尊敬,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
”此时,从导师琉璃光王的舌面上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纠正了十方众生在言论上的过失,消除了病魔之苦,佛光复又消失在舌面上。
之后,又从导师的语音里变化出一位称为“意生”的仙人,他向导师顶礼之后,在导师面前做了个狮子顾盼的姿势,请求道:“善哉!导师明智仙长!为了自己和他人的事业,应该如何学习医学秘诀,请导师赐教。
”明智大仙讲道:“善哉!众仙长!应当学习医学秘诀论,应当学习其中的支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点分,应当学习其中的会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经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章分。
”意生仙人讲道:“善哉!导师!如何学习医学秘诀,请导师赐教。
”导师讲道:“善哉!众大仙请听!应当学习《总则本》、《论述本》、《密诀本》及《后序本》等四部医论。
同时,也应当学习八个分支。
内容依次是:生理学与小儿科、妇科与邪魔病科、伤科与中毒、返老法与滋补法,应知如是称谓八支。
还应当学习十一个点分,内容依次是:第一根本精华之点,第二形成身体之点,第三实虚病之点,第四行业生活点,第五营养饮食点,第六药物方剂点,第七器械医治点,第八正常无病点,第九辨症点,第十调养法则点,第十一行医道德点。
应知如是十一点分。
此外还应学习十五个会分,内容是:第一学会医治三病失,第二学会医治内科病,第三学会医治热症病,第四学会医治头脑病,第五学会医治脏腑病,第六学会医治生殖器病,第七学会医治痘疹,第八学会医治先天性疮症,第九学会医治儿科病,第十学会医治妇科病,第十一学会医治邪魔病,第十二学会医治伤科病,第十三学会医治中毒症,第十四学会医治衰老病,第十五学会增强气力。
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的理论特点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8:58藏医的理论特点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
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9:30藏医藏药基本情况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02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用。
(一)药物治疗根据藏医的理论,人体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用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热两大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用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用药引子,以便把所用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用白糖做为药引子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用红糖块做引子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子以治疗培根病或黄水病等等。
涌泉罨包疗法治疗糖尿病
的 起 始穴 , 经 络运 行 的始 点 , 物 顺 着少 阴 肾经 是 药 的路 线 , 使机 体 活力 旺盛 , 使周 身气血 通 畅 , 阳 促 阴 调 和 , 药物 作用 : 尿病 的发 病 机理 为 阴虚为 本 , ② 糖 燥热 为标 , 血两 伤 , 阳俱 虚 。滋 阴需 壮 阳 , 药 气 阴 该 物通 过经 络 助 肾脏元 阳 。③ 综 合作 用 : 既有药 物 对
间, 壅阻胞 睑而 成 。耳与 经 络相 互联 系 ,灵 枢 》 ; 《 载 “ 十二 经脉 , 百六 十五 络 , 三 其气 血 皆上 注于 面而走 空 窍 。其 阳气 上 走 于 目而 为 睛 , 别 气 走 耳 而 为 其
验 法 二 则
张建华 孙 平 芳
( 北 省 鹿 是 市 第二 医 院 ,5 2 0 河 00 0 )
维普资讯
20 0 2年 4月第 1 卷 第 4期 0
中 国
可 达 9 % 以 上 O
扩张血 管 , 降低 外周 阻力 而 降血 压 劳宫 穴经 气可 直达 于心 , 心与 小肠 相表 里 , 再入 目达 脑 , 而达 清 心 安神 之 目的 , 防止 国情绪 激 动而 使血 压 升高或发 生 L脑血管意 外 。 - ( 收稿 日期 2 0 一 11 ) 0 2O — 7
9 %的患 者经 上述 治疗 7 可愈 。 5 ~1 5天 赵某 , 男性 ,3岁 。 9 8 因右耳 部湿疹 , 后 1 19 年 耳
防“ 疔疮走黄 ” 施术时应严格消毒 。 本疗法简便易
行 , 果好 , 者易接 受 。 效 患 ( 稿 日期 2 0 - 20 ) 收 0 20 — 1
用, 可清热解毒、 止痛生肌 。 本膏剂对外耳道湿疹效
果稍 差 . 配合 抗 生素治疗 。 外 , 应 此 在治疗 耳 部湿疹 时还 应注意 患 者是 否戴 眼镜 , 其皮 损部 位是 否与 眼 镜 腿磨擦 有 关 ; 病 损发 生于 耳 垂 , 注意 是 否 与 若 应 扎耳 朵 眼、 耳 环 有关 , 有此 二 种情 况 应 祛 除病 戴 若
熏洗疗法简介及操作程序
熏洗疗法简介及操作程序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后先用蒸水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
一、基本技术:(一)淋洗法将药物放在砂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
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
这种淋洗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
在淋洗时,并可轻轻捺按伤口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拭蘸伤口脓液,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干净。
淋洗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
(二)熏洗法1、全身熏洗法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
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小小木凳上,用单布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部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浸于药汤内淋浴,以出汗为度。
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后,再换穿衣服。
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2、局部熏洗法(1)手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中,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于前臂浸于药汤之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臵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小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汤药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汤药中泡洗。
根据病情需要,汤药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3)坐浴法把煎好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汤药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
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3、热罨法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用,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纱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热罨。
中药热熨敷技术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治疗技术
• (一)骨折后关节活动不利 • (二)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三)胃痞及胃脘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
消化不良、胃下垂) • (四)颈肩腰腿痛等痹症
(一)骨折后关节活动不利
• 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由于骨折的固定,造成部分关节的活动受限。采用本法,可舒筋活络, 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中药热熨敷技术
定义
• 中药热熨敷技术是将中药加热后, 热熨患处, 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 理作用, 使气血流通,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本法通过药性和 温度作用, 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 散热(或散寒)止痛, 祛风除 湿, 达到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疼痛及各种关节 炎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将药酒用温奶器加热后倒到纱布上,再用TDP神灯照射患处。每 次约30min,一天一次、一周为一疗程。
药酒
三、禁忌症
• 1.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 • 2.颜面五官部位慎用。 • 3.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 如合谷、三
阴交等, 应禁止中药熨敷, 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 以免引进 流产。 • 4.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 5.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 6.肢体感觉障碍(例如部分糖尿病人)者慎用。
四、注意事项
• 1.热敷的部位主要是项背、四肢和腰部。 •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 这样不易烫皮肤, 并可使热量均匀传递。 • 3.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 但切勿在热敷时或刚热敷后使用其
他手法, 否则容易破皮。 • 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要避免发生烫伤。对皮肤感觉
迟钝的病人尤需注意。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一、草药外敷法1.温敷法:将中药煎汤在适当温度下施行外敷,常用于肌肉骨伤、湿疹、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煎煮后,稍降温至体温左右,用纱布或棉布蘸取药汤,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2.熏敷法:将中药煮沸后,用药蒸汽或煮沸水蒸气使药性进入皮肤,常用于皮肤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倒入盆中,患者将受药部位暴露在盆内,用毛巾将药气遮盖在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
3.泡浴法:将中药煎煮后加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常用于皮肤疾病、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将药汤倒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每次15-30分钟,每周2-3次。
二、外敷膏药法1.敷贴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敷贴于患处,常用于皮肤疾病、疮疡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将药糊敷贴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2.热敷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加热后外敷于患处,常用于肌肉骨伤、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放入一个袋子中,放入加热器中加热后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3.包扎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绑扎在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用一块布将药糊包扎在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三、石敷法1.熨敷法: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后,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关节炎、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至适当温度,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
2.捣敷法: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指通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儿科技法:
- 熏洗法:利用中药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促进气血畅达、腠理疏通,多用于小儿出疹性疾病、汗证、皮肤病及局部肿胀疼痛等病证。
- 涂敷法: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或中成药粉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多用于痄腮、疮疡、哮喘、肺炎喘嗽等病证。
- 罨包法: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 热熨法:将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等作用,常在寒证、虚证或气滞引起的多种痛证中使用。
- 敷贴法: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多用于泄泻、哮喘、遗尿等病证。
- 擦拭法: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及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痊等治疗作用。
- 药袋法:将药物研末,装入袋中,做成香袋佩挂于小儿胸部,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马夹、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技法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建议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蒙医腹罨术源流应用考
蒙医罨敷疗法护理操作技术
罨敷疗法罨敷疗法是利用药物或物品,敷于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后穴位,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症各种疮疡、腹胀、便秘、腹泻、跌打损伤、慢性喘咳等疾病。
罨敷疗法按其作用和性质分两大类:热罨敷疗法和冷罨敷疗法。
热罨敷疗法是指利用热性药及物品,敷于机体的局部组织或穴位,给予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冷罨敷是指利用低于人体温度的药物及物品,敷于机体的局部组织或穴位,给予冷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
(一)热罨敷疗法1遵医嘱实施热罨敷疗法2护理评估(1)病室清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关闭门窗。
(2)体质虚弱、出血倾向者禁忌使用。
(3)皮肤湿疹、皮肤感觉障碍患者及孕妇、婴幼儿、恶性肿瘤患者禁用。
3施疗前告知,遵医嘱,选好施疗部位。
4施疗时要特别注意药品物品温度,温度一适宜为度,以免过热而烫伤。
备好急救药品,以防止虚脱、休克等意外。
时间一般为30-40分钟为宜。
5施疗期间,要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若出现心慌、头晕、恶心等不适应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对症治疗。
6施疗完毕,嘱患者要注意受风着凉,特别是受风后格外注意。
7洗手,记录并签字。
(二)冷罨敷疗法1遵医嘱实施冷罨敷疗法2护理评估(1)病室清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关闭门窗。
(2)患者病情及局部批复情况。
(3)休克、周围血管病变、组织损伤、循环障碍的患者禁用。
(4)对冷过敏的、年老体弱者、感觉障碍的患者、婴幼儿禁用。
3施疗前告知,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好施疗部位。
4施疗期间,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局部皮肤情况。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每10分钟查看一次局部皮肤颜色,患者局部皮肤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
5冷疗法最长时间为30分钟,休息60分钟后再使用,给予局部组织复原时间。
6洗手,记录并签字。
中药热敷溻渍法
中药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 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药热敷疗法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 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中药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 炎症及瘀血的吸收,中药热敷还可使药 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 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二、禁忌症
1.实症、热证、局部无知觉。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月经期、孕妇 禁敷腹部、腰骶部。 3.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 4.出血性疾病。
3.布袋、毛巾、塑料布用后清洗消毒备 用(或专人专用),一副药可连续使用3— 4天。
4.夏季应防止药物变质,将药包的药物 倒入盆内置阴凉处或放入冰箱冷藏。
❖ 蒸汽法
(1)将药物放入盆内,加水浸泡药物 约1∕3量,再加入适量黄酒、陈醋,浸泡1— 2小时,适当搅拌,药物经浸泡膨胀,装入 布袋,放入蒸锅,蒸30—40分钟(水开计 时)。
(2)戴手套取出药包,装入塑料袋保 温。
四、热敷方法
1.根据药包的大小,将毛巾按三折或两折折叠成 大于药袋面积的护垫(约4—6层),放于患处,将 药包放于护垫上抚平,上盖塑料布,再盖以棉垫或 棉被。对皮肤敏感度较差者或小儿,应待药包热量 散发,以腕部掌侧试温不烫时使用。
❖ 煮沸法 三 、药包的煮法
(1)将药物装入布袋约1∕2满,扎紧口 袋,放入盆内,头煎加水2000—3000毫升, 浸没布袋约3—5厘米。按需加入适量黄酒、 陈醋,放于热源上文火煮沸20—30分钟 (水开计时)二煎加水稍减,煮沸10—15 分钟。
(2)戴手套取出药包,挤压水分,以 不滴水为度,装入塑料袋保温。
2.随时观察病人反应,如温度过热,可 将药包及护垫一同抬起散热,或向两旁移 动位置,直至病人可以耐受。随药包温度 下降,将贴近皮肤的毛巾渐次抽去,直至 药包敷于皮肤上。感觉温度不热时,取下 药包。每日1—2次,每次约30—4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罨敷疗法
罨敷疗法是利用药物及物品,敷于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通过给以热或冷刺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罨敷虽然可以用多种药物和物品,但主要采用金属类、石块、冰块、冷水、青盐、泥土、沙子、毛绒、油类、酒类、芝麻渣、酒糟、瓦片、砖头等物品及专用药物。
●适应症:巴达干性病、寒性赫依病、消化不良、痧症、黄水
病、血寒凝结、热刺痛等疾病。
●禁忌症:浮肿、黄疸性疫病、瘟疫、麻风、中毒症、热性水
肿、肥胖症、皮疹等疾病,以及刚进食后,均不宜用本法施治。
●作用:罨敷疗法具有调节三根、改善气血运行、增强胃火促
进食欲、健壮身体、加强五官功能,特别是止痛消肿等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