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现代文阅读 学生版
初中现代文阅读高分技巧:第7讲 作用题:句子的作用(学生版)
第7讲作用题:句子的作用拔下钥匙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
淡云。
微风。
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
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
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
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
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
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
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
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
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
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
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
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⑪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2024年秋季八年级语文辅导讲义第05讲:基础+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学生版)
第05讲基础+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班级姓名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对绿竹,得其;对莲花,得其;对松柏,得其;对芝兰,得其;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A.幽芳本性虚心高洁B.高洁虚心幽芳本性C.虚心高洁本性幽芳D.虚心幽芳本性高洁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柔弱的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看似微不足道....,却以顽强的生命为世人所称道。
B.虽然这道题难度比较大,但是经过张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最终还是大彻大悟....了。
C.在学校组织的中秋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吃月饼,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
D.时间真如行云流水....,刚进入初中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中考的决胜时刻就已经来临。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蔽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B.①③②④⑤⑤①②③④ D.⑤②①③④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看不见硝烟的战疫战场,青年突击队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处处释放着它的“硬核”力量——青春无悔,青春无敌。
B.质地偏硬的食物进入胃内不易消化,还会损伤胃黏膜而导致胃炎发作。
因而,平常所吃的食物应以细致柔软、清淡、易消化为宜。
C.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治理平台,全世界承载着凝聚共识、抗击疫情、稳定经济的期待,中国有力回应了这种期待,传达了积极而有力的信号。
D.“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
”“人脑多用了会笨。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
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
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
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
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专项练习《现代文阅读》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专项练习《现代文阅读》(一)雨天的狂欢李成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
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
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
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
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
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
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
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
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学生版)
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班级姓名课内现代文(一)说明文一、说明文知识归纳: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使读者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4.语言特点(准确、形象生动、简明平实)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5.语言品析例1: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 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例2:“××”词好在哪里?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是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6.某句在文中的作用格式: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引出说明对象,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肯定强调、生动形象、准确具体,增强说服力。
二、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202-2022年八年级上册课外现代文阅读
202-2022年八年级上册课外现代文阅读出题:司马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了一个个芽,惊叫一声。
那些嫩芽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
所以不停地犯嘀咕:呀,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
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当一个芽长出来的时候,它也有几种颜色:芽的根部是微红的,看起来是带血的,所以它一定是痛苦的。
没有什么是可以轻易变美的,没有痛苦的东西是不配变美的,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美和尊重。
往上一点,有一点绿。
这是春天烙在它身上的生命基因:告诉它将来会长成茂盛的叶子。
这是为了让它安心!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错。
只要它尽情地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繁荣。
春天是如此慷慨,万物复苏。
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
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
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路就已经走过去了。
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
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就这样,春天来了,一点一点不小心,夹竹桃零零星星地开了花。
别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互相辉映,互相需要。
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直到它变甜了才会失去。
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烧,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蓄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我被淘宝骗了。
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
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今年又多买了几株花苗种下了。
我不知道他们是真是假。
但我最关心的不是他们是不是真的,而是他们能不能活下去。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精选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精选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什么“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语段的中心人物是阿长,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阿长的,举例说明。
5、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二)重读《背影》记得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时代。
现代文阅读指导之一文学作品考点训练(学生版)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一文学作品阅读考点、知识点分析(现代文训练需要少讲精练,重在学生的悟读.)第一讲准确理解概括主旨考点: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知识要点: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说明: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
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考点例析:错也是对(刘墉)小时侯,父亲常教我写毛笔字,每当我写到一半,对其中一笔不满意而懊恼迟疑,父亲总会安慰我:‚上一笔没写好,可以用下一笔去救。
练字的人,不但要会写好,还要懂得救好。
因为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譬如一个人写‘太’字,第二笔写歪,别人认为没办法写好,却见他将最后两笔也改了个角度,结果不但漂亮,而且妙极了!‛父亲还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出巡,到了西湖,灵隐寺的主持求皇帝写幅字,康熙原想题‚灵隐寺‛,但落笔时不小心,将‚灵‛字上面的雨(繁体字的‚灵‛字上面是‚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纸幅有限,怎么也不能把‚灵‛字写完,旁人都捏把冷汗,却见皇帝气定神闲,大笔一挥,改写为‚云林禅寺‛(繁体字的‚云‛字上面也是‚雨‛字头)。
那幅字至尽仍挂在西湖,大家只觉得笔飞墨舞,是幅好字,有谁会去计较那是写错之后的权宜之计呢!我当时太小,听不懂,直到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漫画家表演——只见台上挂着一大张白纸,漫画家邀观众上去,随便画几笔,然后立刻根据那几笔,改成一幅画。
有些观众存心找麻烦,故意东勾一圈,西画一条,大家这么想,都认为画家会被难倒,却见画家略一思索,就解决了问题。
我开始了解,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有些人不但能将错变为对,而且对的比别人对的还要好。
所以在中学,我试着在作画没有灵感时,把纸折皱,摊在地上看那折痕,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居然能看出许多美丽的山峦和川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车到山前没有路①“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意思是说,事到临头总有解决的办法。
然而,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却证明了一个相反的道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想当年吴越争霸,勾践因准备不足,草率用兵,结果兵败被围,在会稽山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屈膝投降,忍受做奴仆的屈辱。
归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积蓄。
也就是说,他为洗雪国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精心设计,积极筹划,后来才能抓住机遇,一举灭吴。
历史才成就了一代霸王。
试想,如果勾践不接受前车之鉴,车到山前再找路,那必然是无路可走或者是死路一条。
③兵家历来都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汉高祖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得何其巧妙;楚霸王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不纳范增之计,岂有不败之理?⑤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孔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不是仓促迎敌,而是寻找战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周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
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防患于未然。
⑦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的准备。
⑧因为,很多时候,车到山前是没有路的。
⑨世事如烟,谁能保证出发后能及时看清前面的高山?人生如棋,即使你是勇往直前的骏马,也可能会马失前蹄,有去无回。
⑩有人说,路能否走通,有时候靠的是机遇。
但是,机遇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⑪好比汽车拉力赛,如果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车不检修,不加油,那么开不到山前,在半路上就可能抛锚了。
⑫好比去登山,如果你不先练好双脚,不强化体质,再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那你就只有望山兴叹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解析版)
第六单元非连续性文本+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进阶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材料一被遗忘的传统家书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下面是对500名大学生有关传统家书的问卷调查结果:材料二家书何以“抵万金”《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
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
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
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200多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的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
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
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
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
这样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材料三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日本文化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
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4课背影(学生版+解析)
第14课 背影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事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01 记叙性散文概念及特点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
其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景物描写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感情是记事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刻画为中心。
它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微点拨】游记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中还包括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在记游范围。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是一篇回忆之作,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其父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
得知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课文中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3、文题解读“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以“背影”为题,既表明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第07课 回忆我的母亲(学生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07课 回忆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中考导航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情感。
2.体会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语言风格。
3. 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1.“佃农”“祖籍”“劳碌”“勉强”“任劳任怨”“为富不仁”“辍”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围绕线索概括文章内容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考考点。
3.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 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作品主要收录于《 》中。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朱德选集》。
本文原以《 》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
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
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 文章。
3、文题解读“ ”点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 。
4、主旨点睛本文作者主要回忆了 ,赞颂了母亲 、 、 、 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 感情,表达了自己 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段开篇点题,是全文的,交代了;“勤劳一生”,又是,总领全篇;“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14、15段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不能。
这两个并列的段落分别与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的两个层次紧密呼应。
其中,第14段呼应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7段);第15段呼应第二部分第二层(第8——12段),所以不能互换。
【微点拨】“两个段落(语句、词语)能不能互换”类试题的答题思路(1)定性:不能;(2)分别概括或解释两个段落(语句、词语)的内容或含义;(3)结合上下文中与之相关的段落、语句、词语等,找到他们的对应关系。
现代文阅读系列(学生版)5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20分)最后一次蹲守朱卫国①公墓,秋叶纷纷,老梁身穿保洁工作服,挨着一辆垃圾车,一边观察着不多的扫墓人,一边清理小径的落叶。
时间过去一年了,他又在这里等她。
②今天,是她儿子十周岁的生日,儿子长眠在此,那么孤单,她一定会来。
③老梁赌她一定会来,一年前,就在此地,他和她近在咫尺,尽管她巧装打扮、谨慎小心,他还是认出了她,他应该一跃而上,结束多日的蹲守,但他却让一个女逃犯从眼前平静地离开了。
④这是老梁单独执行的任务,尽管没有受到处分,但蹲守必须继续。
尤其是他再过几天就要正式退休了,他不想留下遗憾。
⑤一年了.她凌乱不堪的眼神让老梁无法平静,一个三十四岁的女人,却如一片枯黄干涩的落叶,凄惶憔悴,看得出痛失爱子的折磨已经深肌入骨。
老梁看見她眼中浑浊的泪水,像一根雨线倾注而下,身子剧烈抖动着,她跪在儿子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相片,完全忘却了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
此刻,她凝视着儿子定格的面容。
很久很久,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轻微的笑意,或许,她想到了:人间与天堂的距离不过是一块墓碑.⑥老梁没有冲上去,设计好的种种抓捕细节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他甚至不忍心靠近去打扰她,不知怎的,心底有一种力量拉着他继续隐藏.他看着她哭完后摆出了祭品,有巧先力,玩具,然后,她平静地离开了墓园。
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梁并不后悔放走了她。
⑧—阵秋风把老梁从思绪中拉回,.他紧了紧上衣,瑟瑟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远远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
⑨他再一次在脑海中回溯起她的经历,原本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尽管被丈大抛弃了,母子俩还可以相依为命的,她发誓要好好带大儿子,她的确做到了,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赚了很多钱,如果儿子没有突发那场疾病,一切都是美好的,医生那一句“我们已轻尽力了”带走了她所有的希望。
⑩绝望的她执拗地认为医生治死了她的儿子,她要报复,她私买了一些炸药,特意藏在郊外租来的屋子里,哪知骤起的高溫让炸药自爆,炸伤了从这里经过的路人,看到有关爆炸的新闻后,她开始逃匿,过着地下人的生活,无法见到阳光。
第09课 美丽的颜色(学生版)-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001]
第09课 美丽的颜色 学习目标中考导航 1.把握传主事迹,感受传主的精神境界。
2.理解传记的真实性特点。
3. 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语言特点,品味语言中的情味。
1.“燥热”“炽热”“猝”“窒息”“筋疲力尽”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分析段落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易考考点。
3. 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中考的常考点。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1904-),居里夫人的次女,《 》的作者,优秀的 家和 作家。
2、背景链接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裔 国 家、 家。
先后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37年,艾芙•居里出版了《 》一书。
该书详细记载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人的 和 。
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行。
本文节选的是居里夫妇发现镭的事情。
3、文题解读“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
“美丽”一语双关,也指 。
4、主旨点睛本文通过记叙居里夫妇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的过程,表现出居里夫妇对镭的 ,赞扬了居里夫妇 、 、 的伟大精神。
知识点03 内容与写法目标导航知识精讲1.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
”“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和。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
”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第06课 藤野先生(学生版)-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
第06课 藤野先生学习目标中考导航 1.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叙事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 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特点,感受语言风格。
1.“发髻”“解剖”“诘责”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
3. 分析人物形象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知识点01 回忆性散文1.概念文艺性散文以 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 的方式,对 进行记叙和描写。
2.特点基本特点:(1) ;(2)具有 ,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
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的笔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代表作有小说集 、 、 等,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
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任教,这篇回忆他早年在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3、文题解读标题点明了文章记叙的。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舞。
4、主旨点睛本文叙述了,以及作者在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之情。
【微点拨】文章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解析版)
第一单元非连续性文本+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材料一: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
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
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
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
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
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三:3月17日,按照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组织援鄂医务人员分批撤离的总体安排,眉山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30名队员在完成38天的辛勤工作后,随省援鄂医疗队从武汉返回四川。
3月20日,我市市疾控中心的李杰和仁寿县疾控中心的范文成随四川省第二批援助湖北疾控队在武汉洪山区连续奋战33天后,也胜利凯旋。
目前,根据省卫健委的统一安排,援助湖北返川队员在仁寿县相应地点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隔离休养。
现代文阅读人物描写及作用学生版
现代文阅读人物描写及作用学生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第一讲现代文阅读---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学习目标】1.能准确判断出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会结合文章概括人物描写的作用。
【常规题型】1.某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分析其作用;2.分析加点字词,赏析其作用。
【方法点拨】一、概念: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分类:1、2、三、正面描写:、、、、;1.的作用外貌描写主要是指对一个人身着打扮和外在形态的描写,其作用。
生活状况往往指身份、地位、贫富、处境等;身体状况主要指胖瘦强弱、健康情况。
2.的作用动作描写是指对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
其主要作用有三点:3. 的作用语言描写是指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描写,它要求人物语言自然、真实、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有三:4. 作用神态描写是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及目光变化的描写,其作用5. 作用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描写。
其作用有二:【例题精讲】红色的玻璃球[美国]威廉贝纳德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
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
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
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⑨“你想带点回去吗”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从来不卑微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分)(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答: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答:1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答:1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答:1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
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3分)答:棉花糖(周波)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
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
”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
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
”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
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
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
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
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
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
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
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
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
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
”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
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
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
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
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
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
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
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
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
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
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
”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
”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
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
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
”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
”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
”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10、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6分)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呆呆地看着14、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城市农夫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
舅舅在那里替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
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
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
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
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
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
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
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
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的帮着父亲。
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④近三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
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惟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