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巩《邪正辨》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合集下载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答叚缝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答叚缝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答叚缝书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正文叚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

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

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

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此某之所见也。

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

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

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

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

巩闻之,辄矍然。

巩固有以教某也。

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

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

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

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

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

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

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译文叚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

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识并且敬佩他和他作了朋友,那时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北宋文学家。

本文为其《墨池记》全文翻译,原文共计约500字。

原文:曾巩《墨池记》庆历四年春,余将从事于京师,过扬州。

予至,汝阴张君为余言:“幽州张氏藏石鼓文,洛人史君为予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余因得见之,叹曰:“此真善书者也!”因问:“何如?”张君曰:“此乃曾子固所作也。

”余曰:“曾子固何人?”张君曰:“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南丰之曾氏也。

其人博学多才,善为文,工于书。

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尝观其作《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余因请张君为余读之。

张君读之,余听之。

其文曰:“余尝游南丰之墨池,见池中石鼓文,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池之水清,鱼跃而出。

余问池中之人,曰:‘此何池也?’曰:‘此墨池也。

’余曰:‘墨池者,何为而名?’曰:‘昔有曾子固者,善书,每至池中,必取池水洗手,然后濡笔而书。

池中水既尽,乃去。

故号其池为墨池。

’余因想:曾子固何人?其书何如?”余归而求之,得曾子固之文,读之,叹曰:“曾子固真善书者也!”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何故能如此?盖其心清而志坚,故能如此。

余又想:曾子固之书,虽善,然不传于世。

何也?盖其人太谦,不欲以己之才炫耀于人。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虽不传于世,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故余作《墨池记》,以记曾子固之书,亦以自勉。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我将要到京师去从事工作,路过扬州。

我到了那里,汝阴的张君对我说:“幽州的张氏收藏着石鼓文,洛地的史君为我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我因此得以见到它们,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啊!”于是问:“他的书法怎么样?”张君说:“这是曾子固的作品。

”我说:“曾子固是什么人?”张君说:“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是南丰的曾氏。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就像古松,挺拔而秀雅;又像老鹰,矫健而雄浑。

我曾看过他写的《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下面是《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欢迎参考!曾巩传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

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注释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

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译文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

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

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

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

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

范文正正直的翻译

范文正正直的翻译

范文正正直的翻译
最佳答案
范文正正直
原文: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婢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译文:
文正公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来往。

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文正,告诉他:“我有个方法,可以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

”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柬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派人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

”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记号还保存完好,没有被打开过。

1。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也。

曾祖绍兴,仕唐为舒州录事参军。

祖易,仕汉为殿中丞。

父纯,仕宋为秘书省正字。

巩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为文。

既长,益务学,通经史,善属文。

举进士,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官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时宰相王安石用事,巩与安石不合,安石欲排挤之,巩不为所动。

后安石罢相,巩乃进言,请罢其新法。

帝纳其言,遂罢新法。

巩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尝因上疏,言帝失政,帝怒,欲加罪于巩。

时宰相富弼力救,乃免。

巩以直言敢谏,故人皆敬之。

巩好文学,尤工于诗。

所著《元丰类稿》数十卷,皆当时名士所传诵。

其诗以清丽著称,尤善写景。

有《南丰集》二十卷,亦为后世所重。

巩尝游历四方,所至必访求古迹,考究地理。

归而著《游宦记》一卷,记其所游之地,及所见之人、事。

此书虽简略,然足见其游历之广,学问之博。

巩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哲宗闻丧,辍朝三日,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宋史称其:“文词清丽,议论正大,为一代之宗。

”后世学者,咸以巩为楷模。

曾巩之文,清丽脱俗,辞藻华美,而义理深邃。

其诗以写景见长,清新自然,颇具画意。

巩虽为宋代文学家,然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今将《宋史·曾巩传》译为白话文如下: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

曾祖父曾绍兴,在唐朝担任舒州录事参军。

祖父曾易,在汉朝担任殿中丞。

父亲曾纯,在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

曾巩自幼聪明,好学不倦。

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

长大后,更加努力学习,通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参加进士考试,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任官职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曾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权,曾巩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王安石想要排挤他,但曾巩不为所动。

后来王安石罢相,曾巩进言,请求废除新法。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废除了新法。

曾巩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他曾因上疏,直言皇帝失政,皇帝大怒,想要加罪于曾巩。

当时宰相富弼竭力救助,才得以免罪。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扩展资料:曾巩的主要成就: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

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

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

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

词仅存《赏南枝》一首。

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主要事迹: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之道,不可得而见也。

得道之人,必能以道自任,而后能以道教人。

是以师道之立,必先有得道之人,而后有从道之人。

从道之人,必能以道自守,而后能以道传人。

此师道之所以尊,而道之所以行也。

深父子,好学之士也。

闻吾言,而问于吾曰:“子之所谓道者,果何道哉?”吾应之曰:“道者,圣人之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知天命,尽人道也。

知天命,则能立乎天地之间,而不失其正;尽人道,则能正己以正人,而不失其仁。

此道之大体也。

”深父子曰:“然则道果不可得而见耶?”吾应之曰:“道非目见也,心悟而已。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心悟道也。

心悟道,则能体道之用,而行道之行。

体道之用,则能以道济世;行道之行,则能以道正俗。

此心悟道之效也。

”深父子又问:“道之在世,果谁主之?”吾应之曰:“道之在世,圣贤主之。

圣贤之所以主道,以其能以道自任,而以道教人也。

是以圣贤之道,必能感化天下,而使天下归仁。

此圣贤之道之所以为尊也。

”深父子曰:“吾闻子言,未尝不欲求道,然吾之未能求道者,以吾未能得师也。

子能为我求师乎?”吾应之曰:“师道之求,非一日之功也。

必先自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求心者,求所以为心之正也;求师者,求所以为师之道也。

心正则师道可求,师道得则道可得。

此求师之道也。

”深父子闻吾言,再拜而退。

吾因叹曰:世之学者,多欲求道,而未知求道之方。

夫求道之方,必先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心不正则道不真,师不贤则道不明。

此学者之所以难得真师,而道之所以难行也。

【注释】1.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号南丰先生。

2. 深父:人名,不详。

3. 子固:曾巩的字。

4. 天命:指天地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5. 人道:指人的道德和伦理。

6. 仁:儒家伦理观念之一,指仁爱、善良。

7. 体道之用:体验道的应用。

8. 行道之行:按照道的原则行事。

9. 感化:感召和教化。

10. 求道之方:寻求道的途径。

【翻译】曾巩说:学者之所以学习,是为了寻求道。

道的本质是不可见到的。

文章邪正文言文翻译

文章邪正文言文翻译

墨子见染丝者,问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毒,然后黑。

染不亦异乎?夫染固不若丝之自白也,丝自白,故染之。

丝之自白,固不待染也。

今子欲使墨子染于儒者,将使子自染于墨者乎?”【译文】墨子曾遇见一位染丝的工匠,便向他询问:“如果将丝染成青色,它就会变成青色;如果染成黄色,它就会变成黄色。

染料的颜色改变了,丝的颜色也随之改变。

五次染色,必定会使丝变得有毒,最终变得黑色。

染料难道不是与丝自带的颜色相差甚远吗?染料本身是比不上丝的本来颜色的,丝的本色就是洁白无瑕,因此需要染色。

而丝之所以洁白,正是因为它不需要染色。

”“如今你想要让墨子成为儒家信徒,难道你也要自己成为墨家信徒吗?”墨子继续问道。

【文章】墨子偶遇染工,便垂询之:“丝之染色,染以青则青,染以黄则黄,色随染变,入其质者,色亦随变。

五次染之,必变毒黑。

染之与素丝,岂异乎?染固不如素丝之自白也。

素丝自白,故待染;素丝之自白,固不待染也。

今子欲墨子为儒者,将子自为墨者乎?”墨子以此喻,意在阐明事物本源与变化之理。

染丝之变,如人之心性,染于善则善,染于恶则恶。

墨子以此告诫世人,当坚守本心,不可随波逐流,随染而变。

墨子见染工,问之曰:“染丝者,青则青,黄则黄,色变随染。

五染必黑,毒质由染。

染与素丝,岂异也?染不如素丝之自白,素丝自白,故待染;素丝之自白,固不待染也。

今子欲墨子为儒者,将子自为墨者乎?”墨子以此事,欲明人心如丝,当守本心,勿随染而变。

人之心性,固宜如素丝之自白,不受外染,方能成就真我。

墨子以此教诲,期望世人能够明理守心,不随波逐流,坚守本真。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臣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敢以十思上闻,伏惟陛下详察。

一思臣之罪,二思国之患,三思百姓之苦,四思贤才之用,五思法令之平,六思刑罚之当,七思宫室之壮,八思祭祀之诚,九思边疆之守,十思天下之治。

臣子固,谨以此疏献上,愿陛下三思而行。

翻译:臣听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危险,想到就会有准备,有了准备就不会有祸患。

我冒昧地向陛下进献十条思考,希望陛下能够详细地考察。

一思臣的过错,二思国家的隐患,三思百姓的疾苦,四思贤才的任用,五思法令的公平,六思刑罚的适当,七思宫室的壮丽,八思祭祀的真诚,九思边疆的防守,十思天下的治理。

臣子固,谨以此疏献上,愿陛下三思而行。

解析:本文是曾巩向唐太宗进谏的一篇奏疏,旨在提醒皇帝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深思熟虑。

文章分为十思,分别从个人、国家、百姓、贤才、法令、刑罚、宫室、祭祀、边疆和天下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至四思,主要关注个人修养和国家政治。

曾巩认为,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过错,警惕国家面临的隐患,关心百姓的疾苦,选拔贤才,制定公平的法令,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五至六思,关注法令和刑罚。

曾巩认为,法令要公平,刑罚要适当,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

七至八思,关注宫室和祭祀。

曾巩认为,皇帝要注重宫室的壮丽,祭祀要真诚,以彰显国家的威严和尊重祖先。

九思,关注边疆防守。

曾巩认为,边疆是国家的门户,要加强防守,确保国家的安全。

十思,关注天下治理。

曾巩认为,皇帝要关注天下的治理,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

通过这篇奏疏,曾巩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忧虑,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篇文章体现了曾巩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他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总结:《谏太宗十思疏》是曾巩的一篇重要作品,通过十思的方式,提醒唐太宗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深思熟虑。

文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和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南轩记原文及翻译

南轩记原文及翻译

南轩记原文及翻译南轩记曾巩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

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

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K(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

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

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

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

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

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

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

南丰曾巩记。

译文: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

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

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

《范文正正直》原文及阅读译文

《范文正正直》原文及阅读译文

《范文正正直》原文及阅读译文《范文正正直》原文及阅读译文范文正正直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阅读练习1、解释:①游②方③以④成立2、翻译:①会术者病笃② ③内文正怀中3、“当以还汝”中省略了介词宾语4、理解:这件事说明范仲淹参考答案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

3.之当以[之]还汝。

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

翻译: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游乐。

正赶上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仲淹,告诉他:“我善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

”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

”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的儿子,那个密封的标志依旧完好如初。

注释:1.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2.悴:困苦。

3.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4.会:适逢。

5 笃:严重。

6.善:通“擅"擅长,善于。

7.封志:封存并加以标志。

8.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9.尔:你。

10.俾(bǐ):使。

11.成立:长大。

12.封识:标志。

13.宛然:依然如故。

14.长:长大15.方:正要16.而:然而17.成立:成人18.足:够得上,值得19.付:交付20.游:游乐、21.以:给22.当以还汝: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曾巩《南轩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南轩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南轩记》原文及翻译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

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

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

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

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

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

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

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

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

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延边人民出版社)译文: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

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

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

或矫拂情欲。

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

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

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

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

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

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

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

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

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

《曾巩集》,有删改)【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属予序之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没:采纳。

D. 危言正色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分)①矫拂情欲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⑥其从政宽易爱人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期中考试文言文曾巩翻译字词解释 - 副本

期中考试文言文曾巩翻译字词解释 - 副本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机智敏锐),脱口辄诵。

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刚刚)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认为。

有奇才)之。

中嘉佑二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这一年发生饥荒),度(估计)常平不足赡(救济),而田野(乡村)之民,不能皆至城邑(城里)。

谕告(下令,告诉)属县,讽(讽劝)富人自实(形作动,如实汇报)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卖给)民。

民得从便(方便地)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嗟)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偿还),农事不乏(耽误)。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快速惩治奸邪偷盗之人)为本(主要任务)。

章丘民聚党(聚集结党)村落间,号(名作动,号称)“霸王社”,椎剽夺囚(锤杀劫夺囚徒),无不如志。

巩配(组织)三十一人,又属(连接,组织)民为保伍(根据户籍制度将居民组织起来),使几(细致)察其出入(行踪),有盗则鸣鼓相援(相互帮助),每发(调遣)辄(总是)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自首)。

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已经)赦罪出降,余众溃(溃散)复合(纠合),阴(暗中)相结附(勾结),旁连(遍及)数州,尤桀(残暴)者呼(招降)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用)计罗致(抓住)之,继(接着)自归(自首)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认为。

有利可图)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贿赂)请公行。

巩俾(使)其徒相推择(推举),识(通“志”,记录)诸(之于)籍(名册),以(按照)次补(补缺)之。

授帖(张贴告示)于府庭,却(拒绝)其私谢,以绝(杜绝)左右徼求(求取)之弊。

福州无职田(北魏以后征服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的田地,即以租田收取的租粟为俸禄,职田不属于官吏私人所有),岁鬻(卖)园蔬收其直(钱财,俸禄),自入(收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停止)之。

后至者(后来的官员)亦不复取(获取收入)也。

徙(调任)明、亳、沧三州。

巩负(享有)才名,久外徙(到地方任职),世颇谓偃蹇不偶(命运不好)。

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

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

《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doc》《邪正辨》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曾巩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曾巩《邪正辨》...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zenggong/212283.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邪正辨》原文及翻译
原文: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

言者曰:“某,正人也。

”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

曰:“某邪人也。

”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

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

正者曰:“天下未治也。

”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

”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

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

”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

”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

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

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

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

……正者曰:“天下未治也。

”邪者曰:“已治也。

”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

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

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

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

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

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

”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

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

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
也,其意易者鲜矣。

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

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

”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

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

”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

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

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

”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

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

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

”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

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

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

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

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

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

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

”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

”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

用国家的实际情
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

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

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

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

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

”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来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

而我说的这一点。

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中小学教案学案习题试卷教育教学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