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尔则油田泥盆系F4顶层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

合集下载

扎尔则油田F4油层精细油藏模型的建立

扎尔则油田F4油层精细油藏模型的建立

扎尔则油田F4油层精细油藏模型的建立
陈燕虎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油藏模型作为数字油田的基础,在油田开发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建立精细油藏模型,是开展油藏研究的重要工作。

本文以阿尔及利亚扎尔则油田为例描述了油藏模型的建立方法与过程,即在地质,流体,动态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拟合反演出模型中不确定的参数,建立符合实际油田的精细油藏模型。

【总页数】2页(P154-155)
【作者】陈燕虎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渗流力学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19
【相关文献】
1.扎尔则油田F4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J], 李理
2.扎尔则油田F4油藏开发调整技术政策研究 [J], 彭道贵
3.扎尔则油田泥盆系F4顶层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 [J], 娄兆彬;李道轩;吴修利;成伟3
4.扎尔则油田F4底层油藏最大产液能力研究 [J], 王运海;夏洁
5.扎尔则油田F4油藏储采比及注水压力界限研究 [J], 张舶航;谢雅茜;何思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扎尔则油田泥盆系F4层沉积相分析

扎尔则油田泥盆系F4层沉积相分析
关键词 : 盆系 F 泥 4层 ; 积相 ; 下 扇 ; 尔 则 油 田 沉 水 扎 中 图分 类 号 :E l. T l 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6 3 20 0 0 7 一o 10 90 (07)2— 0 1 3
扎 尔则 油 田位 于 阿尔 及 利 亚 撒 哈拉 沙 漠 东 南
张海娜
(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 田分公司 地质科学研究院 , 山东 东营 27 1 ) 5 0 5 摘要 : 沉积相分析是 油田开发 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的内容之 一, 为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 是 储层非 均质评价 和剩余油 分布研究等方面提供基础。从岩心描述入手 , 结合 区域 地质 背景、 岩心分析 和测 井等资料 , 应用 沉积岩 石学 、 沉积 物重力流地质学 、 井地质学和岩相古地理 学等理论 , 测 在对沉积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的基础 上, 扎尔则油 田泥盆 系 对 F 4层沉积成 因及其演化过程进行 了研究。认 为扎尔则油 田泥盆系 F 4层 的沉积相是海洋环境下重力流沉积形成妁 水 下扇 , 从下到上为一海退一 海进 沉积序列。
维普资讯

20 0 7年 3月







第 l 4卷 幕 2期
P T OL UM OL Y E R E GE OG AND RE VER E F C ENC CO Y F I I Y
扎 尔 则 油 田泥 盆 系 F 4层 沉 积 相分 析
/ — ・: :
: 》 t
厂 …
、 ~ …
0 0 1





≥= ・

。 :
I 【

扎尔则油田注气混相驱数值模拟研究_陈晓军

扎尔则油田注气混相驱数值模拟研究_陈晓军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年 12 月,第 43 卷第 6 期,Dec. ,2013,Vol. 43,No. 6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
扎尔则油田注气混相驱数
( 1.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3.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 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15)
摘要: 在注烃气混相驱矿场先导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试验区域,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混相 驱注入参数,设计不同条件下的混相注入方案,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方案预测优化,以探索油田 开发后期高采出程度、高含水条件下,利用注烃气混相驱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可行性。研究 后认为,在注入溶剂段塞总量分别为 0. 3,0. 2,0. 1 倍孔隙体积条件下,相应提高采出程度 10. 6% , 9. 0% ,7. 6% ; 在油层厚度较大或者多层合注合采的情况下,油层纵向上的混相效果是不均匀的; 在 井网完善的条件下,油藏平面上各生产井混相效果差异不大。注气混相驱在扎尔则油田是一项具 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该研究成果对海内外类似难动用储量的开采也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 关 键 词: 扎尔则油田; 开发后期; 注气混相驱; 数值模拟研究 中图分类号: TE12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74Ⅹ( 2013) 06-0927-05
类别
注入 指标
参数
注入 PV 数
注气时间 /a 累积注气 /106 m3 累积注液化气 /106 t 累积注干气 /106 m3 累积注水 /106 m3

扎尔则油田F4底层油藏最大产液能力研究

扎尔则油田F4底层油藏最大产液能力研究
Ab t a t B sn er l t e p r a i t a a a d p a t al o g d f wi gp e s r a a t i p p rc n u td a r s a c n s r c : y u i g t e ai e me b l y d t n r ci l lg e o n r s u e d t, h s a e o d ce e e r h o h v i c y l d me s0 l s i p o u t n a d l u d p o u t n i d xi a z i n i e d a d ma ec e r h a it nr l so i w l ’p o i n i n e So l r d ci n i i r d ci n e n Z ra t eol l n d l a e v rai u e f l e l o q o i i f t o o s r— d ci n c p ct . n t e me n i t e d me so l s P c r e wi u t a a i I h a t o y me h i n in e sI R u v t BHF o e h n s t r t n p e s r so ti e y u i g h P l w rt a a u a i r s u ewa b an d b sn o t e r lto s i e w e i n in e sl u d p o u t n i d x d me s ne s p o u t n c p c t n o n r s u e a d t e h ea in hp b t e n d me so ls i i r d ci n e , i n i l s r d c i a a i a d f wi g p e s r , n h q o o o y l v r t n r l swe e as e c i e . i a l , h s p p rp o o e h t h d ia l HF a . — . MP v r gn a a d a i i u e r lo d s r d F n l t i a e r p s d t a e a v s b e B ao b y t P w s 55 6 5 a a e a i g 6 MP n t e ma i ll u d p o u t i s2 3 m d T i r s lsp o i e h o e ia ee e e sfrt e lt r e eo me t f h i ed h x ma i i rd ci t wa 5 / . h s e u t r v d d t e r t l f r n e o a e v lp n e ol l . q vy c r h d ot i f Ke r s Z r at eo l e d d me so l s i u dp o u t n i d x d me so l s u p t BHF , P u v v wo d : a z i n i l . i n i n e sl i r d ci e , i n i n e so tu , i i f q o n P I R c re

超低渗透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超低渗透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reservoir. Lithologic Reservoirs,2020,32(2):129-133.
超低渗透油藏 CO2 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代 波,王磊飞,庄 建,袁维彬,王学生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一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利用常规方法测量超低渗透油藏 CO2 -原油最小混相压力时,存在测量周期长、工作量大等问题, 且不能直接观察到 CO2 与原油的混相状态。为了确定杏河超低渗透油藏 CO2 -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 采用界面张力法对杏河油藏 CO2 和原油进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平衡压力的升高,原油中溶解 CO2 的量增多,CO2 -原油之间界面张力的变化可分为 2 个阶段,且均呈逐渐减小的线性关系;当平衡压 力从 4 MPa 增大到 28 MPa 时,CO2 -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由 17.72 mN/m 降到 1.56 mN/m。界面张力法 测得杏河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值为 22.5 MPa,略大于细管实验测得的最小混相压力值 22.3 MPa,由于二
司第一采油厂。Email:cqytdb@。
130
岩性油气藏
第 32 卷 第 2 期
者数值相差仅 0.9%,表明界面张力法测量超低渗透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通过上述研
究,确定了杏河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杏河油藏注 CO2 增产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由于 最小混相压力高于油藏目前压力(17.5 MPa),在目前油藏条件下 CO2 与原油不能实现混相。 关键词:超低渗透油藏;最小混相压力;界面张力;杏河油藏
(No. 1 Oil Production Plant,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eild Company,Yan'an 71600,Shaanxi,China)

第六章气体驱油技术

第六章气体驱油技术
第六章气体驱油技术
2020/11/28
第六章气体驱油技术
第六章思考题
1. 常采用廉价的贫气进行汽化混相,要求油藏原油必须是哪种性质的原油? 2.在美国,最有发展前景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是哪种? 3.对于一定的原油组成,更有利于形成混相驱的条件是什么? 4.多次接触混相 5. 凝析混相要求注入气体必须包含什么成分? 6.我国对注气驱油法的研究较早。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就开始了以
第六章气体驱油技术
气驱的发展概况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只有那些有着足 够天然气来源的国家,才有可能进行烃类混相采油。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阿尔及利亚、加拿大、智利、利比 亚和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烃类混相驱油研究。美国和加拿大由 于气源供应限制,发展缓慢,规模也小。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进 行过规模较大的高压烃类混相驱油的工业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由于烃类气体价格上涨,研究人员努力寻找新的、适用于混相驱 油的注入剂。研究发现,二氧化碳、烟道气和氮气在一定条件下 都能与油藏原油达到混相。 在美国,二氧化碳驱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 法。我国对注气驱油法的研究起步也很早。60年代初,大庆油田 就开始了二氧化碳驱的研究,但由于气源问题并未得到推广应用。
第六章气体驱油技术
6.1.3氮气和烟道气的性质
氮气的压缩因子最大,是CO2的3倍,在相同条件下,它的压缩因 子也比天然气高。较大的膨胀性有利于驱油。
N2气的性质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原因是氮气的临界温度较低。 氮气在淡水、盐水及原油中的溶解性很弱,二氧化碳和天然气都 比它易溶于水和油,该特性有利于用其保持油藏压力开采气藏。
•图6.8 N2的压缩因子
•图6.9 N2的粘度 第六章气体驱油技术

低渗透油藏混相驱合理注气时机研究

低渗透油藏混相驱合理注气时机研究

低渗透油藏混相驱合理注气时机研究王高峰;李花花;李金龙【摘要】注气时机是气驱开发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油藏工程基本原理,提出了气驱采收率计算公式;结合气驱增产倍数概念给出了气驱采收率、油藏最终采收率以及气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计算方法,并利用微积分方法研究了三个采收率相关指标随开始注气时水驱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从数学上证明低渗透油藏注气越早,三个采收率相关指标越好;所得结论与物理模拟结果一致,并从微观层面解释了气驱提高采收率幅度随转驱时水驱采出程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最晚注气时机确定方法通过技术经济学评价方法给出.研究成果对注气决策有普遍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17【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注气时机;气驱增产倍数;采收率;技术经济【作者】王高峰;李花花;李金龙【作者单位】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安710018;吉林油田分公司,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开始了国内对气驱技术的最早探索;2000年以来,国家和四大石油公司投入巨资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1—4]。

我国各大石油公司已开展三十多个注气试验项目,目标油藏类型主要是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幅度在3%~12%,平均在7.0%左右。

据雪佛龙石油公司学者Don Winslow的统计,北美地区CO2驱提高采收率幅度7%~18%(仅统计作为三采技术的气驱),平均值12.0%[5]。

我国陆相沉积储层及流体条件较差,注气技术成熟度较低,气驱油藏经营管理相对落后是造成国内气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

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气驱采收率成为研究热点。

作为影响气驱开发效果因素之一,注气时机研究有其必要性,也得到了注气开发研究人员的关注。

由于气驱油藏工程方法体系尚未建立,国内外学者较多借助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双模”实验)技术手段探讨注气时机问题[6—10],比如李向良、曹进仁,等利用长岩芯实验研究过注气时机问题[6,7],还有一些学者利用“双模”实验探讨过注气时机问题[8—10]。

非均质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非均质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非均质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作者:田富全田云吉来源:《新疆地质》2020年第01期非均质油藏由于在储油层不同位置的原油构成及化学成分不同,在开采采集上存在一定难度。

注气驱油开采可有效提高开采效率。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一书研究了国内外不同技术开发方式下的提高非均質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以及现状,展望了国内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

很大部分油藏中的原油化学成分组成与物理特性较复杂,呈现在同一油藏中原油在浓度梯度和原油物性密度上的非均质性。

由于非均质油藏的这一特性,使钻井开采难度增大,采集效率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油气的开采成本。

在非均质油藏的开采过程中,注气开发和注水开发同属二次采油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含油藏地层压力,提高油田产能和采收率。

而相较于注气开发而言,非均质油藏田注水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水压力高,注水量小,补充地层能量困难;易受污染,渗透率进一步降低;水质要求高,注水成本高;产能低,采收率低;投入大,产出小,经济效益差等。

对于非均匀程度较为严重油藏而言,注气采集具有明显的优势,注气压力较低,吸气能力强;注入气体不会和地层中的地层水和岩石矿物,尤其是和粘土矿物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造成储层伤害。

注入的气体在地层条件下易溶解在原油中,使原油粘度降低,有利于开采。

若在地层条件下能实现混相或者半混相,则能大大减小毛管力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

这对孔隙孔道细小的低渗透油田十分有利。

在非均质油藏开采过程中使用注气方式主要取决于油藏储层性质和气源条件。

对于大多数油藏,气源的选择余地是很有限。

如果油层下部或附近有天然气田或CO2气田,对注气开发是很有利的。

在有了一定气源条件下,根据储层性质和气体成分可确定适宜的注气方式。

储层性质主要指储层构造特征、埋藏深度、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原油成分、混相条件等。

由此可确定该储层是否适宜注气和以什么方式注气。

按地层中油气接触方式可分为混相驱和非混相驱。

某油田富气混相驱最小混相组成MMC的确定

某油田富气混相驱最小混相组成MMC的确定
表 1 地 面 脱 气 原 油 性 质
Ta l Th ha a t r fde a s d c u e o l b e1 e c r c e so g s e r d i
¥ 收 稿 日期 : 0 0— 4— 9 2 1 0 0
作者简介 :魏旭 光(9 8一) 男 ( 16 , 汉族 ) 河北 沧州人 , , 高级工程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油气 田开 发研究及管理工作
( MMC 。 )
1 油 藏 概 况
阿尔及 利亚某 油 田泥 盆 系 F 4油 藏 为一 被 断 层
2 2 实验 流体 . 实验模 拟油 用 自喷井 的伴 生气 和 原 油在 实验 条 伴 注 液 切 割 的不对称 背 斜 , 油 面 积 1 0k 原 始石 油 地 件下进 行 模拟 复 配 。 原 油 、 生 气 、 人 气 、 化 含 0 m , 注入 水 和地 层水 组 分见 表 1 表 2和表 3 、 。 质储精 3 4×1 / , . 0 / 油藏 埋 深 1 0 1 0~14 0H。 平 油气 、 2 4 I
投 入开 发 , 主力 开发 层 系 油藏 顶 层 已到 高 含 水 、
( 3 A I , 下原 油黏 度 0 5 5mP S地层 水矿 化 4 。 P)地 . 1 a・ ,
高采 出 程 度 阶 段 。 据 提 高 采 收 率 方 法 筛 选 标 度 1 3 g L 45 8m / 。
T be3 T etsig rs l o r t n a dij cig w tr a l h et eu t f o mai n ne t ae n f o n
(. 1 西南 百 油 大 学 b 工程 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0 0 ;2 中 围 石 化 围 际 油勘 探 开 发有 限公 司阿 尔 J 亚 分 公 r 』 京 海 淀 10 8 ) 15 0 . 支利 d,七 0 0 3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八章混相驱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八章混相驱
第八章
混相驱
前言
混相:指相界面消失。 混相驱:指以混相注入剂作驱油剂的驱油法。 混相注入剂:在一定条件注入地层,能与地下原油 发生混相的物质。
第一节
烃类混相注入剂
混相注入剂
液化石油气(LPG): C2~C6含量大于50% :油田伴成气
和炼油厂催化裂化气
富气: C2~C6含量在30%~50%的范围:凝析气田 贫气:C2~C6含量小于30%:油田伴成气
第二节:混相驱分类
三元相图的主要优点就是易于表示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含 量。例如,组分B与M混合后,形成一个新体系P,P点一定 落在 连线上,即系线规则(两个体系的混合物的组成点位 置一定处于两个体系组成的连线上)。P点的位置由杠杆规则 确定,即:
MP B的含量 MB 混合物的含量
MP B的含量 PB M的含量
因此,采用系线规则和 杠杆规则可以确定任何两个 体系混合的组成。
三元相图用于表示三组分体系的 相态关系,右图中A、B、C为三个 拟组分,组成用摩尔分数表示。在 一定温度、压力下,三组分达到汽 液平衡。相图中有两个区,一个是 两相区,另一个是单相区,二者被 相包络线分隔。相包络线是由露点 线和泡点线在临界点相连而组成的。 如果两相区内有一点P,它可以分成 平衡气相Y和平衡液相X,根据杠杆 规则及PX和PY的距离比值,可以 图2-4 部分互溶的三组分三元相图 计算出气相和液相的相对含量。
第二节:混相驱分类
按混相注入剂的性质, 混相驱可分为: 烃类混相驱
液化石油气驱(LPG驱) 富气驱 干气驱

非烃类混相驱 N2驱 CO2驱
第二节:混相驱分类
气体混相驱油按其混相机理可以分为一次接触混 相驱和多级接触混相驱。 一次接触混相驱:是指排驱气体与地层原油以 任何比例混合时,一经接触便可立刻达到完全互 溶混相的排驱过程。例如:LPG。 多级接触混相驱:是指排驱气体在地层中推进时, 多次(级)与地层中的原油接触后才能达到混相 的排驱过程,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凝析气驱(如富 气驱)和蒸发气驱(如二氧化碳驱、干气驱、氮 气驱、烟道气驱等)。

某油田富气混相驱最小混相组成MMC的确定

某油田富气混相驱最小混相组成MMC的确定

某油田富气混相驱最小混相组成MMC的确定魏旭光;王生奎;张凤丽【摘要】长细管实验是确定混相驱最小混相组成MMC的经典方法,以长细管实验确定了阿尔及利亚某油田富气最小混相组成MMC.在温度83.9℃下,压力为97.12MPa时最小混相MMC在37.6∶ 62.4附近,压力为110.16MPa时最小混相组成MMC在37.1∶ 62.9附近.鉴于压力对混相组成MMC影响较大,建议在矿场实施时适当增加液化气比例.【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富气;混相驱;长细管;混相组成【作者】魏旭光;王生奎;张凤丽【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阿尔及利亚分公司,北京,海淀,100083;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阿尔及利亚分公司,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阿尔及利亚分公司,北京,海淀,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5阿尔及利亚某油田于1958年发现,1960年正式投入开发,主力开发层系F4油藏顶层已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

据提高采收率方法筛选标准[1-2],F4油藏原油性质和油藏特点非常适合于烃类混相驱,同时油田周边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资源,在阿尔及利亚某油田开展富气混相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长细管实验是确定最小混相组成MMC的经典方法[3-6]。

本文在F4油藏条件下,借助长细管实验确定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与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组成MMC,为下步长岩芯物模、混相数模和矿场实施等提供了依据。

阿尔及利亚某油田泥盆系F4油藏为一被断层切割的不对称背斜,含油面积100 km2,原始石油地质储量3.4×106m3,油藏埋深1 200~1 440 m。

国内外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国内外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要开展流体在生烃岩内部的流动特性的研究;还要开展生烃层内流体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这些研究无疑将大大丰富目前的油气生成和初次运移理论,同时也将大大促进泥岩油气藏的勘探。

陈弘供稿提高采收率技术国内外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一、混相驱发展概况1 混相驱概述在提高采收率方法中,气体混相驱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因为注入气体与原油达到混相后,界面张力趋于零,驱油效率趋于100%。

如果该技术与流度控制技术相结合,那么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可达95%。

因此混相气驱已经成为仅次于热力采油的处于商业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1)概念混相驱是指在多孔介质中,一种流体驱替另外一种流体时,由于两种流体之间发生扩散、传质作用,使两种流体互相溶解而不存在分界面。

其目的是使原油和驱替剂之间完全消除界面张力,毛细管数变为无限大,残余油饱和度降到最低。

(2)分类按照混相驱的气体烃类气体非烃类气体干气富气液化石油气二氧化碳氮气烟道气按照混相机理一次接触混相驱多次接触混相驱(凝析气驱+蒸发气驱)LPG段塞驱丙烷段塞驱富气驱 CO2驱干气驱氮气(烟道气驱)2 混相驱发展概况(1)国外概况混相注气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最早提出向油层注入干气。

50年代,全世界实施了150多个项目,在室内和现场进行了大量试验。

但是早期多采用液化气进行初期混相驱。

通过不断试验和研究,人们发现除丙烷、LPG可以一次接触混相外,CO2、干气、富气等注入气体在适当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多次接触达到动态混相。

自60年代以来,加拿大、阿尔及利亚、智利、前苏联等相继展开烃类混相驱油研究。

70年代,人们对烃类混相驱的兴趣达到顶峰。

加拿大烃类混相驱方法已经在许多油田获得成功,在61个项目中,只失败了8次。

47个成功项目的增产措施为16%~44%,是水驱的两倍。

而美国受天然气气源供应的限制,发展缓慢。

80年代,CO2混相驱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因为烃类气体价格上涨和天然CO2气藏被发现。

尺度效应对天然气混相驱驱油效果的影响

尺度效应对天然气混相驱驱油效果的影响

尺度效应对天然气混相驱驱油效果的影响杨雪【摘要】为深化研究尺度效应对天然气混相驱驱油效果的影响,以中原油田某区块沙三中低渗挥发性油藏为例,分别采用不同长度组合天然岩心开展小尺度天然气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长岩心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并以实际地质模型为原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研究大尺度下的气驱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长度分别为1800 mm、950 mm、500 mm的岩心天然气驱采收率分别为90.88%、82.89%、64.8%,长岩心较短岩心的驱油效率提高了25%左右,即同一注入速度下,随着注入量的增加,长岩心混相段较长,多次混相接触较充分,气体突破时间滞后,同时通过数模证实存在最佳注采井距范围300~350 m,在此井距范围内注采井距越大驱替效果越好,随着井距的继续增大,采收率增幅越来越小,经济效果变差.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尺度效应对天然气驱油效果的影响,对该区块注采参数优化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8(008)005【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尺度效应;混相驱;采效率;长岩心;数值模拟【作者】杨雪【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9天然气混相驱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增大油田的经济效益,必须了解注天然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注烃气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1-3],注气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地质、流体性质和注气参数三类。

对某一特定的油藏,地质因素是注气开发中不可控制的,而注气参数可人为控制,通过合理的开发方案设计使其达到最佳注气效果[7]。

中原油田某区块沙三中为低渗透挥发性油藏,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注水开发稳产难度大,注水困难,油藏压力高,富含C2—C6中间组分,符合天然气混相驱筛选标准[4]。

压力对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压力对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压力对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王雅春;赵振铎【摘要】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rule of CO2 injection pressure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slime tube method was used for CO2 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to simulate Fuyang oil zone in Daqing oil field under constant injection production pressure differe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 for oil in Fuyang oil zone and CO2 was 22. 5 MPa and that higher gas injection pressure resulted in larger gas injection vol-ume,recovery,cumulativerecovery,produced gas oil ratio and injectability when CO2 broke through. After misci-ble displacement began,gas injection pressure had very small influence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CO2 ,but produced gas oil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immiscible displacement. Therefore,injection pres-sure should be increased as much as possible during immiscible CO2 displacement,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During miscible displacement,increasing gas injection pressure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recov-ery increment. After breakthrough of CO2 ,it is not recommended to continue CO2 displacement but other develop-ment method should be used. This research achieved breakthrough in the effect of injection pressure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under the same injection production pressure difference.%为研究CO2注入压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在模拟大庆扶杨油层及恒定注采压差条件下,利用细管法进行CO2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扶杨油层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2.5 MPa,注气压力越高,CO2突破时注气量及采收率、累计采收率、生产气油比及注入能力越大;达到混相驱后,注气压力对CO2驱油效果影响非常小,但生产气油比明显高于非混相驱.因此,CO2非混相驱油时,为取得好的驱油效果,应尽可能提高注入压力;混相驱油时,提高注气压力对增加采收率效果不大.CO2突破后不宜继续进行CO2驱,应改用其他的开采方式.该项研究在相同注采压差条件下注入压力对驱油效果影响方面取得了突破.【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4【总页数】4页(P132-135)【关键词】扶杨油层;细管法;CO2驱油;注气压力;驱油效果【作者】王雅春;赵振铎【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CO2驱油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还适用于特低渗透油藏及稠油等复杂油藏。

富气驱混相判定方法

富气驱混相判定方法

还可 清 晰表示 出驱替 中多 次接 触混 相 的过 程 。笔 者 以 北 非 某油 田富气 混相 驱为 例 , 提 出了根 据 注入 组成 、 油
藏 条 件 以及 生产 气 油 比与产 出气 中 C , , C 组 分 变 化综
合 判 定油 藏是 否 为混相 驱 替 的方法 。
程. 具 体 步骤 如下 : 1 ) 指定一 个 温度 、 压力 和油 藏原 油组 成 ;
组分—
拟 组 分 原 油
Cl 21 . 6 2 2 8
C1 + 2 1 . 6 2 2 8 4 . 5 8 7 2 7 7. 6 4 2 7
4 . 5 8 7 2 7 7 . 6 4 2 7
入 气 的接 触混 相过 程进 行模 拟 , 得 出的气 、 液 两相 组成
元相 图 。但 是这 种相 图仅 能大 致看 出由包络 线所 包 围 的两 相 区 的范 围 . 而不 能直 接显 示接 触混 相 的过程 。 因 而, 为 了说 明混 相接 触 的过程 , 本 文通 过 模 拟计 算 气 、
液 平 衡 组 成 变 化 来 获 得 凝 析 混 相 的详 细接 触 混 相 过
c 摩

尔分 数
c : 一c 摩 尔分数
以在 拟 三 元 相 图 中绘 制 出 接 触 过 程 中 的各 个 组 成 的
点 ,从而 清晰 地在 拟三 元相 图 中表示 出多次 接触 混相
的过 程 。
图 1 凝 析 气 驱 混 相 拟 三 元 相 图
为 了方 便 采用 拟三 元相 图进 行 混相 分析 ,通 常将 富气 和原油 组成 归并 为 3个 拟组 分 : 挥发 性 组分 , 由氮 气 和 甲烷组 成 ;中间烃 类拟 组分 , 由中等挥 发 性烃 组

扎而则油田富气混相驱机理研究及应用效果评价

扎而则油田富气混相驱机理研究及应用效果评价

扎而则油田富气混相驱机理研究及应用效果评价位于阿尔及利亚伊利兹(ILLIZI)盆地的扎而则油田已经过50多年的开发,其主力层F4顶层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并基本停产,但剩余地质储量仍占油田总地质储量的17%,挖掘潜力大。

受地面设施、自然环境及当地政策等影响,油田无条件实施聚合物等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手段,同时每天有80多万方天然气点火炬放空,为此针对扎而则油田开展了富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混相驱机理研究及应用效果评价。

本文主要工作及认识如下:1)从扎而则油田F4油藏特征出发,结合油田开发历程及现状,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依据注气油藏筛选标准,探究油田注富气适宜性,选择地质和开发上具代表性的2个先导试验区;2)进行文献调研并总结注气过程中相态变化规律,剖析注气混相驱机理及各类混相驱优缺点,给出研究注气多次接触混相过程相态模拟方法;3)回顾并归纳最小混相压力与最小混相富化度确定方法,选用长细管实验法确定MME,研究MME富气对原油膨胀降黏性及长岩芯驱替生产特征;4)应用ECLIPSE-300拟合试验区流体相态,建立细管模型模拟长细管驱替实验,进行富气与原油多次接触相态模拟。

模拟研究发现长细管实验确定的MME富气与原油仅实现工程混相,与相态模拟物理混相MME之间的误差13~17%;5)提出用小井距井评价富气先导试验的思路,基于ECLIPSE-300和灰色关联决策模型优化井距,设计小井距方案的日注量、段塞大小、注入方式及注入层位,给出先导试验推荐方案;6)用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先导试验注入井和生产井动态特征。

IV区第1个WAG周期气窜严重,IA区井间压力脉冲严重,但两个试验井组都见到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7)从混相条件、相态模拟及产出物物性变化规律三个方面综合判定矿场混相状况,认为富气与原油实现了工程混相;分析先导试验区剩余油饱和度变化,统计试验区开发指标,评价先导试验富气驱替效果,结果表明矿场试验比较成功,但因先导试验井网不完善等,富气外溢严重。

阿尔及利亚某油田富气混相驱试验研究

阿尔及利亚某油田富气混相驱试验研究

究。室 内研 究结果表 明, 油藏适合开展 混相 驱提 高采收 率技 术 , 细管 实验确 定的液化 石 油气和 天然 气最小混相 组 长
成( MMC 在 实验条件 下能与地 层原油混相 ; ) 长岩芯流动 实验 结果表 明在水驱 含水 9 %后 , 8 实施 混相驱 可提 高采收 率 1 % 以上 。通过 长细管模拟 , 5 确定油藏条件 下( 温度 8 . 压 力 1 . a , 3 9o C, 0 2MP ) 液化石 油气与 天然 气最 小混相 组成 为
关键词 : 混相驱 ; 试验 ; 混相组成 ; 数值 模拟 ; 方案设计 ; 收率 采
王生奎 , 魏旭光 , 张凤丽. 阿尔及利亚某油 田富气 混相驱试 验研 究 [] 西南石 油大学学报 : J. 自然科学版 , 1 ,3 1 : 1 ~ 1 . 2 1 3 ( ) 15 19 0
引 言

5% , 9 剩余油饱 和度 3 % , 5 油水 井全部停 产 。在试 具代表性 的 2 “ 注一采 ” 个 一 井组。E R 1为一较 O . 略 E R. 验 区开展注富气混相驱先导试验 , 可为该 类油藏水 厚 的多 层 储 层 , 显 反韵 律 特征 ; O 2为一 较 薄
5 4 % 平 驱后采用富气混相驱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提供重 的均质储层。试验区剩余油饱和度 3 % 一 0 , 大 借鉴 意义 。 均温度为 8 3℃ , 射孔中深压力为 l.0 P 。 0 2 a M

a1 型 近1 0年来 , 世界范 围内无论是砂岩还是碳 酸盐 C C2 。 . 岩油藏注气项 目, 采用先注水后注气的项 目比进行 12 试 验 井组 的筛选
参考? 相驱油藏筛选标准 ¨ , 昆 J结合剩余油分 次注气采油 的项 目多 , 大多数项 目剩余油饱和 但 度大 于 4 % 。研 究 区全 部 水 淹 , 出程 度 达 布研 究结 果 和油 田现 场情 况 , 取 了相对 比较 封 闭 、 0 J 采 选

注烃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确定方法研究

注烃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确定方法研究



最 小 混相 压 力概 述
凝 析 气 驱 混 相 的过 程 与蒸 发 气 驱 } 过 程 相 昆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 。注入的富气进入油藏 , 将注入气 中的中间烃组
分 交换 到油 藏原 油 中 , 当原油 足够 富化 时 , 开始 与注 入 气达 成混 相 。凝析 气驱 混相 实 际上是 由注入 的气 相 与油 藏 的液相 多 次 接 触 , 相 不 断溶 解 了气 相 中 液 间烃组 分而 不 断 富化 。最 终 , 入 的 富 气 与原 油 达 注
维普资讯
第3卷 1
V0 . 1 13
第 3期
No. 3




・9 ・ 9
D ILN & P O U TO E H L G RLIG R D C I N T C NO O Y
注 烃 混 相 驱 最 小 混 相 压 力确 定 方法 研 究
气 体与原 油 达到多 级 接 触 混 相 的最 小 限度 压力 ; 在
实 验 方法 上 , t k p定 义 为 : 过 一 系列 的 驱 替 实 Sa u l 通
验所 获得 的最 终采 收 率 曲线 , 曲线 的拐 点 所对 应 的 压力 就 是 MMP E ik等 定 义 为 : 注 入 气 油 比 为 ; nc 在 720m / 情况 下 , 大 压力 , 收率 达 到 8 % 时 0 m 增 采 0
好 的 几种 方 法 , 油 田 注烃 混 相 驱 实践 提 供 借 鉴 。 为 关 键 词 : 最 小 混相 压 力 ; 相 驱 ; 定 方 法 混 确
中 图 分 类 号 :T 5 .5 E3 7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7 8 20 )3— 0 9—0 0 6— 6 X( 0 8 0 0 9 4

致密油藏二氧化碳驱替采油原理分析

致密油藏二氧化碳驱替采油原理分析

致密油藏二氧化碳驱替采油原理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断的革新,利用CO2驱提高低渗油田产量被列为重要的改造开采技术。

根据长庆油田油藏压力低、原油轻质组分含量高的特点。

使用PVT和最小混相压力等测试分析方法,通过研究 CO2驱进而提高采收率。

利用CO2注入注入储层与无机、有机物作用后的沉淀原理,可以得出CO2气体在无机盐溶液中不会形成沉淀堵塞孔隙,并且CO2与有机质作用后沉积点高于油藏压力,且注入压力越高,CO2在地层原油中的溶解能力越强,且不易形成沥青质沉淀。

本文主要简要阐述CO2注入的驱替原理,并根据相关实验解析其实际作用状况。

关键字:长庆油田;CO2驱油;低压;低渗透一、CO2主要驱油机理1.1最小混相压力测试实现混相驱是影响CO2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项流体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混合就构成了混相。

并且混合过程中会逐步促进相界面的消失,并且最终其界面张力等于零。

而在界面张力等于零的状态下的原油体系中的压力被称之为最小混相压力。

所以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的混相压力时就可以完成混相。

利用实验模拟,通过利用细管实验测得最小混相压力,其中将一根内由细砂充填的长细管作为一维流动模型,此状态下模拟CO2注气中的多级接触动态混相过程,确定混相界限为采收率达90%时,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得出采收率与驱替的压力关系,定义最小混响压力为非混相段与混相段的交点所对应的压力。

1.2 相态评价利用相态评价实验,其主要是进一步测定不同浓度含量的CO2在油藏中的体积、压力、温度的变化关系。

通过测定能够确定并推算出泡点压力,相对体积,以及CO2溶解度等参数。

根据实验,配制的CO2浓度的油藏流体,给定设置参数压力逐步由高降低,并逐步测定每下降1-2MPa时油藏流体的PVT参数。

因此能够根据体系体积的突变进一步可以确定油藏流体的泡点压力,达到泡点压力后,继续降低压力直至地层压力或地层压力以下。

(1)不同注入浓度下的泡点压力泡点压力一般会随着CO2注入浓度的变化情况而随之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l—c l io e t n Zaz ii l ed. ma ls ae p ltts ratneOif l i i
Ke r s Hih wae u e e v i n c e - a s i l o d n ; l t b x e me t ln o et s Z ra t eOi ed y wo d : g tr t s r o ̄e r h d g s c r i micb ef o i g si u e e p r n; o gc r e t a z i n l l l m i ; i i f
组成 对混 相 驱 效 果 的 影 响 , 定 了 目前 地层 压 力 、 确 温度 条 件 下 注入 富 气 的 最 小 混 相 组 成 , 并揭 示 注入 富 气组 成 在 影 响 驱 油 效 率 的 同 时 , 影 响驱 油速 度 , 在 近 混相 驱 范 围 内对 富 气驱 效 果 的 影 响 更 为 强 烈 长岩 心 驱 替 实 验表 明 : 也 且 开发 初 期 注富 气
中图 分 类 号 : E3 74 T 5 .5 文 献 标 志 码 : A
La r t r x e i e to nrc e — a ic b efo di n o a e fDe o i n F4 bo a o y e p rm n fe i h d g sm s i l o ng i t p l y r o v n a l i r ii li l n Za a tne Oi ed f
er hdgsw si et , u ee a ri o t f rd c o t s w ddw eas el h hdoab ncm o et ni e a a jc d bth r w s t nn p i ou t nr e l e o nb cue h gt yrcro o p nn c n e t a u g n op i a o t i oes pe h if w t ls h ou f f ci i l e n. h rb, h rpr rpsdad i etda o n o vre pd teo o oetevlmeo e et eds a metT eey tepoel pooe n n c m u t f t l l o f v pc y j e er hdgs h udb e r ie cn m cl pntet ew e e r mpo O a u d Wi m li et mon n c e a ol e t m ndeo o iayu o m h nt sj f Rw so n . t s a jc da u t i s de l h i h f tu i G f h ln e o er hdgstee etf ot u u a jc o a e e a f ni e a,h fc o cni o s s net nw s t rhnWAGpt r. ot uu a i et nw s eo med df c f n g i i bt t aen C ni o s sn c o a cm n e r t n g j i r o
SNOP C, in 0 0 3 C ia I E Be ig1 0 8 , hn ) j
Ab t a t T e e ae t ef v r b ec n i o so s r o r r p  ̄ n u d p o e yf re r h dg smi i l o d n p l y r sr c : h r r o a l o d t n f e e v i p o e y a d f i r p  ̄ o n i e —a s b ef o i g i t a es h a i r l c c l no o e o in F a at eOi ed E p r n a ip a e n sw t i e e t —n ih d g s sh d b e a re u l t b , fD v n a 4 n Z r i n l l . x e i i i i f me t l s lc me t ihd f r n l e r e a e a e n c rid o t n a s m e d y c i i u b h c h n ma s il o o i o n e h o d t n fp e e t e e v i r su e a d t mp r t r a eemi e n y w ih t e mii l mi b ec mp st n u d r e c n i o so r s n s r o r e s r n e e a u e w sd t r n d a d c i t i r p
po e s f i il f o ig w s n e e . o g oe et c n ld dta te a jc o e r w tr o dn a e e a a rc s o s be o dn , a v i d L n r ts o c e th s ne t nb f e ae f o igw s t rh nt t m c l u l c s u h g i i o l bt t h
原 油 流动 , 有 效驱 替容 积 部 分损 失 , 油 比 的 “ 使 气 台阶 ” 变化 将 是 经 济 确 定 富 气 注入 量 的 重要 标 志 ; 富 气注 入 量较 小 时 , 式 在 连 续 注入 比 气水 交替 注 入 效 果好 , 议 扎 尔则 油 田 小 型 先 导 试验 采 用连 续 注 气方 式 建 关 键 词 高含 水 油 藏 ; 气混 相 驱 ; 管 实 验 ; 岩 心 驱 替 实验 ; 尔则 油 田 富 细 长 扎
娄 兆 彬 1, 李 道 轩 , 修 利 , ,, 2 3 吴 成伟 。
(. 国石 化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京 1 0 8 ;. 1中 北 0 0 3 2中国 石 油 大 学 ( 京 ) 球 资 源 与信 息 学 院 , 京 1 24 北 地 北 0 29;
3 中 国石 化 国际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有 限 公 司 . 京 1 0 8 ) . 北 0 0 3
a e t r o d n , o e e, e r a l ih o l e o e ywa an d u t t l, r v n a e e s l e it d a ge t oe t l t wae o i g h w v r a r ma k by h g i r c v r sg i e l ma ey p o i g t t h r t l x se r a tn i f r l f i h t i p a fre rc e —a ip a e n n h g trc t o e T e u t t e o ey w t s i l f o i g i c e s d a r e a u t f o n h d g s d s l c me ti i h wae u n . h l mae r c v r i micb e l d n n r a e sa l g mo n i z i h o a o
效果 要 好 于水 驱 后 注富 气 . 水驱 后 注入 最 小混 相 组 成 流 体 仍 可 获得 非 常 高 的驱 油效 率 , 但 高含 水 油 藏 注 富 气 混相 驱 有 望 大 幅度 提 高原 油 采 收 率 ; 着 富 气注 入 量 的 增 加 . 随 混相 驱 最终 采 收 率 也 增 加 , 存 在 增 幅 减 缓 的 “ 点 ” 原 因 是轻 烃组 分 超 越 但 拐 ,
Ifr t n C iaUnvri f erlu Be ig1 2 4, ia 3Itr ain l er lu E po aina dD vlp n o L d nomai, hn ies yo toe m. in 0 2 9Chn ; . en t a toe m x lrt n e e me t . t. o t P j n o P o o C
藏 工 程 方 面 的 科 研工 作 。E m i zlu ic n - al bo @s . 。 : pc
1 0k 0 m 。油 田主力含 油层 系 为泥 盆系 下段 F 储 层 , 4 其






21 0 2年 3月
构 造形 态为 一轴 向北北 西一 南南 东 向 ,西 南部 被 断层 切割 的不 对称背 斜构 造 ; 层砂 体平 面分 布稳 定 , 储 地层 倾 角较 小 ,~ 。 纵 向上 , 34; 自下 而上 划 分 为 I至 V 5个 流动单 元 , Ⅲ单元 底 部发育 一套 全 区分布 的黏 土层 , 其 垂 向渗透遮 挡作 用将 油 田划分 为顶 、 2 开 发层 系 ; 底 套 顶层 油 藏岩 石储 集 物 性较 好 , 均 渗 透率 3 79 x 0 平 1.5 1 r , 隙度 2 . % , I孔 1 2 20 2 油藏 埋深 1 8 原 始 地层 压力 8 3 m,
Lo uZha bn。, o u n3W u uP oi 0 Li Da x a , Xi l,Ch n e e gW i
(.eerhIsi t f erlu E poaina dPrd cin SNOP , e ig10 8 , hn ; .ol eo oReo re n 1 sa c nt ue toem x lrt n o u t , I R t oP o o EC B rn 0 0 3 C ia 2 l g f C e Ge- su cs d a
te eh ns ate o p si jce nihdgs f cs o odn c n y n ipout nrt epcayi te h c ai t th m oio o i etder e—a af tb t f oige i c dol rd co e seil m mh c t n fn c e hl i f e a i a, l nh
第 1 第 2期 9卷
断 块 油 气 田 F U . L C I A I B 0 K 0 L& GA I L SF E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