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芙蓉镇第一小学高晓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
左权中学360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公民素养《心存孝心感恩父母》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心存孝心感恩父母》
课题研究单位:左权中学高一360班
课题负责人:周新忠
2014年5月
公民素养《心存孝心感恩父母》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种不健康的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各种不好的社会现象以及思想文化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冲击着校园,这对还没有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生来说无疑产生重要影响,很容易迷失方向。同时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应试教育的思想处于主流,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高分低德”的现象,现在不少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其他方面则淡化,更有甚者连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闻不问,认为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是学校的事,做家长的只要给孩子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即可。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能知道感恩父母吗?他们大多表现为骄横、自私、懒惰,缺乏爱心,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在家唯我独尊,在校个性张扬,目空一切,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我独尊,万事无忧”的生活,至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则无从谈起。
我们知道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对于今天的广大中学生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心存孝心,感恩父母”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口,建立各具各色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父母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思想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结果。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
(一)理论背景
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
2、课改的要求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
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XXX教育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2013-X】
课题名称: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XXX教育科学研究室
课题主研单位:XXXXXX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XXX
201 年7月XX 日
一、项目结题简表
二、课题研究总结
三、审查情况
四、结论
21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过度的溺爱,中华传统美德在部分国人心目中日渐衰微。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我们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效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2015年3月被莒南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立项。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尾声,课题组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活动。
1、多方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展开调查分析现状,撰写方案申报立项.课题自2015年1月开始着手准备,于2011年2月正式提交申报立项书,并于2015年3月莒南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2015年6月开题,自此后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研究状态。
2、本课题共有5人,课题组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主题明确,以专题研讨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经常组织学习交流,通过对《环境文化研究》、《校园文化探索》、《创新德育案例》等文献资料学习研究,拓展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
3、课题组以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精心制订和完善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根据理论学习明确开展感恩教育应该有个比较系统、又可以操作的目标定位。所谓感恩,就是“对父母、老师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情感认识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
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这说明开展感恩教育应有一整套比较科学的感恩教育目标和适宜的
内容。
4、注重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积累,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我们的课题研究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题研究资料的点点滴滴,老师们都认真记录、仔细梳理、形成文字。
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老师:
我校《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是县教育局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非常注重孝道,古谚语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越来越好,大部份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子女,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心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眼中只有自已,不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在集体环境中目空一切,缺乏感恩意识,孩子们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在目前学校教育体制还有待完善的前提下,部份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做人的标准与感恩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在思想和生活中逐渐淡化,出现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室,根本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学间的帮扶之恩,更不会真心去体察父母、老师的苦心与期待,甚至于出现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诸如此类的现象,给学校教育敲响警钟,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为此我校确立了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知恩图报,从小懂得
理解、宽容、体贴、关爱,领悟成才先成人的人生真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标
目前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严重,存在一些对家长、亲人、老师不尊重不感激,对发生的事件(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亳无爱心同情心,对同学之间不关心的现彖。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最新版】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最新版】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XX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xx”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
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
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恩特色教育校级课题研究汇报材料三篇.doc
感恩特色教育校级课题研究汇报材料三篇
第1条
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形势下,我们认为加强感恩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首先,感恩教育是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感恩意识不仅仅是为了回报父母的恩情。它也是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这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黄艳的每一个后代都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小学生来说,“感恩”他人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知道如何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感恩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初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形成影响着儿童的生活。
实施感恩教育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反思自身的发展要求,启发他们学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对塑造儿童完美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感恩教育要争取小学生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学校、家庭、社
会,主要有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作为载体,而角色换位、实践经验作为行动策略。
从XXXX的春天开始,我们学校就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起点,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对身边的人、对祖国、对老师、对自然、学会感恩。
2 、成就1.为感恩教育创造校园环境。
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质化和人文环境的营造来营造感恩的氛围。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到处都是感恩的气氛。
(2)在教室里设立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爱心无处不在”、“感恩温暖话语”等栏目;
【中期报告】德育小课题《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感恩教育的实验给与研究》中期报告
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一学期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现把在我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居多)
3、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5%,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0%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
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二十七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恩教育课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第一篇: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要增强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中学生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四个层面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成因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学生攀比心理不断增强,对社会与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社会、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濒临泯灭的边缘。现在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更是祖国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普遍缺乏“饮水思源、羊羔跪乳”的思想意识,大多数中学生说话做事都不同程度地影射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陷入攀比吃穿、讲究名牌、追求享受的消费怪圈,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不断被中学生遗弃在内心的荒漠,甚至在自己个别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时,还在埋怨父母给予的太少,攀比心理日趋严重。
2.缺乏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别人对自己哪怕是正面的任何批评、指正。面对教师对自己的忠言、诤言,不但不能迷途知返,而且把教师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试图通过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谩骂教师,给教师搞“恶作剧”,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找像吸食鸦片一样所得到的那种暂时性的自我麻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
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
社区为场所的反恩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二、课题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闫文霞
副组长:闫观旭张宁沈芝云
研究人员:各班主任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将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而通过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该理论。
2、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年段目标体系、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二)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原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本课题研究通过将儿童的活动与交往为路线,将学校、家庭、社区联成一个主体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深化道德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品德自省内化”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资质的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措施
(一)研究思路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
(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3)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谈话和校园午间新闻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