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繁盛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总复习

八年级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总复习

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纵向比较:明清前期的农耕文明比以往朝代更鼎盛,君主集权达到顶峰;2、横向比较:明清的农耕文明无法与西方的工业文明抗衡,清中期开始陷入统治危机;3、明清综合国力大体保持领先,“盛世”余辉表现一、明清帝国的兴替一、明朝1368-1644二、清朝1616-1912: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抵御外来侵略(二)加强边疆治理★★1.明清民族政策:明:消极防御政策增修长城;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接见蒙古、西藏等首领,与他们联络感情,册封达赖、班禅等;西东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三、农耕文明的繁盛知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一、★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二、★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皇权膨胀二、近代前夜的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⑵核心指导思想:人文主义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⑷代表人物和作品是:①先驱:但丁意大利神曲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等⑸意义:P381、新航路开辟背景原因:1根本原因:工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具体原因:①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②马可波罗行纪激起西欧对东方的向往;③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④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发展、寻找、垄断、控制3条件:①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②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③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等2、急先锋:最早进行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经过:四个航海家的航行情况:①1487年,并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②1492,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自以为到达了印度,因此称当地的居民为印第安人;③1497-1498年,航行到印度,第一个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最短的新航路;④1519-1522年,,从而在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圆的;4、影响:P35二、科学革命1、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创立“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2、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被处火刑——宇宙无限,没有中心;3、意大利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天空中的哥伦布”,发现新宇宙;4、英国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把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三、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四、四次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二、补充:1、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有:①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②率先进行工业革命③占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④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2 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国家34、拿破仑帝国⑴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⑵建立:1804年,建立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⑶内外政策对拿破仑的评价是:①对内:颁布法典影响: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外战争: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扩大了法国疆域,控制了欧洲许多地方;影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二、资产阶级颁布的宣言1、“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献⑵颁布的时间是:1689年⑷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税收权、军事权、立法权⑸意义是: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2、“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⑵颁布的时间是:1776年7月4日⑶意义是: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等,体现了资产阶级意志;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4、献成效: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5、1787 成效: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对比:工业革命本质是工业上科学技术的变革补充: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出现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和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治2条件:①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聚了丰厚的资本和原料;经济②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商品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经济③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④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2.电能与蒸汽机相比有何优点①应用范围大,使用便利;传递速度快,能远距离输送;污染小;功率高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①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②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③个别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一、诞生的条件1阶级基础: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欧洲爆发了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从追求经济权利发展到争取政治权利——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失败的启示: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19世纪上半期代表人物:圣西门法;傅里叶法、欧文英――新和谐公社3实践基础:马克思德和恩格斯考察了工人运动二、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1内容:号召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途径,解放全人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目的2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三、诞生的意义:从此,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时代的最强音;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1成立时间:1871年3月2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3政权性质: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4国际歌创作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中期★★补充:1、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原因: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农业;良好的教育;单一的日耳曼民族;强有力的领导俾斯麦;素来好战,有扩张野心,梦想统一德意志;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战斗力强;2、评价林肯:美国历史统之一;他领导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但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也有软弱的一面;3、,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扭转北方失利的局面直接作用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长远影响★★资产阶级的改革补充: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①16世纪中期奴制,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②17世纪,俄国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但是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缓慢;2、目的:使俄国成为强国;3、措施: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育的改革;4、作用: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5、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改革;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原因:①政治: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人民纷纷起义,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②根本原因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④直接原因军事:克里米亚战争惨败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四、权利法案、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文件对欧美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进一步巩固提供了法律保障;五、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的过程;请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法律文件加以说明1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国家独立后,制定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3宣扬了民主自由;拿破仑;★★(1)革命方式:英国、法国;英国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民族独立运动:如美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颁布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3)改革方式:如俄国、日本;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4王朝战争的方式:如德国;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运用出色的外交和军事手段,先后与丹麦、奥地利、法国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均取得胜利,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从而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一、罪恶的“三角贸易”最先是葡萄牙,英国日不落帝国”后来居上①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主急需黑人劳动力;有利可图;②经过:欧洲出发金银、工业原料枪支、商品美洲非洲俘虏黑人③方式: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等④时间:延续了三百多年16世纪---19世纪⑤影响:1欧洲:大发横财,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掠夺原料和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2美洲:黑人奴隶为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3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长期落后贫穷;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民族解放战争:1背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受欧洲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掀起了独立运动;2海地独立:之前是法国殖民地①时间:1804年②意义: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3领导者:玻利瓦尔“南美的解放者”“拉美独立之父”、圣马丁4结果:①摆脱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 ②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除古巴等少数地区外,几乎整个拉丁美洲都获得了独立;三、印度民族大起义:①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导致印度民族矛盾尖锐;②人物:克莱武③机构:东印度公司④方式:占领土地、掠夺财富、倾销商品、占领市场等⑤结果:失败⑥影响: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一、工业化1、表现: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超过农业,工业推动农业发生巨大的变革;工厂越来越多,工人数量超过农民;出现一些大城市二、城市化: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城市的生活方式取代原来农村的生活方式,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1、积极: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奠定了现代生活的基础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①饮食结构合理②医疗水平提高③生活质量提高④妇女地位提高⑤教育普及⑥服饰、娱乐活动2、消极: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城市病”——这些生活上的变化并不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善,政治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因为工业革命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分化加剧,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广大人民群众不可能享受到工业文明;第8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1、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2、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等;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他们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大肆抢劫,纵火烧毁了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皇家园林;最终签订北京条约;5、太平天国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其领导人是洪秀全,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由于统治者的腐败与内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6、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并在旅顺对当地居民实行大屠杀,最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等;7、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8、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外国传教士在各地胡作非为,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列强对此极为不安,于是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9、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白银亿两;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撤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各个炮台;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队驻守;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行为;10、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理解仁人志士早期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朝的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发起了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2、洋务运动起初创办军事工业,如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后期又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3、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4、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洋务运动也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派民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引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代表人物有张謇;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理解仁人志士早期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2、严复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着天演论,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3、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后被慈禧太后镇压,捕杀了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4、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着的作用;5、由外国商人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6、上午印书馆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7、百日维新期间创设的京师大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8、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晋商
山西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团,这个集团 ,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臵发展起来 的,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 以及金融典当行业。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遍布全国, 远至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号称“足迹遍天下”。 明朝中后期,史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 江北则推山右。”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五百年之久, 到近代才衰败下去。
花生
向日葵
猜一猜
手工业的繁荣表现在: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广到北方,全国 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 2.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 等手工业的发展也呈现繁荣景象; 3.手工业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 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4、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 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分工细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种类繁多。
资料 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 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 户”一般有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 甚至可达数百名,形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 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玉米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 甘薯 马铃薯 花生,原产南美洲。 15、16世纪传入我国。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传入我国。 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 最初传入欧洲(哥伦 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布)。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16世纪传入我国。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欧洲 直到18世纪末还将其当作观 赏植物。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 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 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 旧址占地2 324平方米,用地紧凑, 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 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 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 命脉。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PPT课件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PPT课件

四、对外贸易的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1 600千克
1800年 10 442 000千克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 18世纪80年代 1 600万两/年
你能从上述表格中 获得哪些信息?
中国的商品在欧 洲深受欢迎,流入中 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 长,说明中国的海外 贸易十分活跃,在对 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 位。
马铃薯
国。
布)。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16世纪传入我国。17世纪传入我国。
花生
向日葵
猜一猜
二、手工业繁盛
手工业繁荣表现一:生 产技术的进步。棉纺织 业、榨油、制瓷、采矿、 造船等许多手工业发展 繁荣。
手工业繁荣表现二:民 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占据了主导地位。
手工业繁荣表现三:出 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 形式。
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分工的细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 产品种类的繁多。
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 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从生产目的、劳动 方式、生产规模等方面 思考)
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 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 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 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 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 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 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 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 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 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 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 争相购买。
材料二 玉米“种 一收千,其利甚大”
农业技术的进步: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粮食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何时从国外引进的?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 亚,16世纪末传入 我国。
花15生、,16原世产纪玉南传米美入向大传洲我日约入。葵在我,国17玉 最原世 。米 初产纪, 传南从原 入美东产 欧洲南美 洲。亚甘洲 (薯大 哥陆 伦。

中外历史必修纲要上

中外历史必修纲要上

中外历史必修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主要内容有:
1. 早期中华文明与早期西方文明比较。

2. 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3. 世界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4.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5.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政策。

6. 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7.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农民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

8.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9.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抗日战争。

10.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2. 晚清“开眼看世界”与近代思想文化。

1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4. 20世纪的世界: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当代社会。

15. 20世纪的世界:全球化趋势。

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部分内容,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阅读原书或相关教辅。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基础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基础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使用机器生产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解析】D 本题为史料辨析题,根据史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是指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就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A.唐宋时期B.明清时期C.秦汉时期D.元明时期【解析】明朝至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不断调整措施,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巨大进步,超过了以往,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情况。

正确答案应为B3.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解析】早在元朝松江就已经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精美的松江布有很高的声誉。

这句谚语主要是反映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故此题正确答案应为A4.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

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A. 元朝后期B.明朝前期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解析】此题中的关键词是“雇佣”,材料中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就曾出现了这种生产关系的萌芽。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5.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A.江南地区B.广州C.北京D.中原地区【解析】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知识点一:明清帝国的兴替(1)明朝建立:朱元璋(2)【明初统治措施及作用】:i)政治:强化皇权:①废丞相②创内阁③设厂卫特务机构ii)经济:经济恢复发展:①奖励垦荒②轻徭薄赋③提高手工匠身份iii)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3)明朝强盛的表现:①朱棣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又一强盛时期。

②【郑和下西洋】: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4)明末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闯王)】·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支持?·因为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农民的支持,从而迅速发展。

(5)清朝建立: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皇太极改族名“满州” 改国号为“清”清初各民族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制止社会经济倒退,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点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抗倭——戚继光——日本海盗——东南沿海(2)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熟记P5 图5-4,已备考查)【设立台湾府作用】: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3)雅克萨之战——中俄(4)明:防御政策(明长城作用):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从而出现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5)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新疆!新疆!新疆!)★(6)清:★【怀柔政策】★修承德避暑山庄、喇嘛庙。

作用:接见……联络感情,加强民族感情,以巩固统治。

【一系列措施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知识点三:农耕文明的繁盛【农耕文明达到鼎盛!】(1)农业:①精耕细作②新品种(甘薯、玉米)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因人口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产的方式。

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农耕、氏族农耕、封建农耕和良田制农耕。

在原始农耕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简单的工具,如石斧和木耒,进行耕种活动。

他们选择适宜的土地进行种植,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滨地带。

此时,人们主要种植小麦、稻谷、豆类等作物,并养殖牲畜,如猪、牛、羊等。

原始农耕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和交流。

随着氏族制度的出现,氏族农耕逐渐兴起。

在氏族农耕阶段,人们开始以氏族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氏族成员共同耕种土地,分配收获,并进行相互帮助和交换。

这种农耕方式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并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封建农耕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并借助农民的劳动来获得丰收。

农民们在地主的领导下进行农耕活动,同时还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和交纳地租。

封建农耕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更加有组织、规模化,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良田制农耕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田开始进行规划和整理,形成了一定的农田制度。

同时,农民们开始使用犁、耙等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良田制农耕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文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和交流,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同时,农耕文明也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耕、氏族农耕、封建农耕和良田制农耕四个阶段。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耕的地区之一,古代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和文明的伟大。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距今8000多年。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重要区域。

在这两个区域,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开始了种植农作物、驯养牲畜等生产活动。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土地肥沃。

古人利用黄河的泥沙沉积和洪水灌溉的特点,开展农业生产。

他们掌握了灌溉技术,使得庄稼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古人还采用了人力、畜力耕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体系。

而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这里的农耕文明也迅速发展起来。

古人利用水利工程,开发了大片农田,发展了水稻种植。

长江流域的农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成为社会的主体。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经验。

他们发明了犁、耙等农具,利用畜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古人还研究出了适宜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轮作制度、施肥技术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们还发展了种植技术,选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农作物品种,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农民在劳动之余,利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许多手工制品,比如陶器、织品等。

这些手工制品在交换和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

三、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于后世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 来,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3.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引进
花生,原产南美洲。15、 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最初传入欧洲(哥伦 大约在 17世纪从东南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有四千年的历史。 欧洲直到 18世纪末还将 布)。16世纪传入我 亚传入我国。 (哥伦布)。明万历年 其当作观赏植物。 国。 间传入我国。
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①出现地区、行业: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 中。 ②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 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 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③认识: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 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的特点。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2)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出超)。 清朝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小词典:顺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经济往来的收入总 额大于支出总额的差额。 出超就是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货物的总值。
资料1: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 “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 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 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的生产关系。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 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 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资料3:有位技术精湛的熟练织工,因对所得报酬不满, 要求机户增加工资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 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 工资雇佣他。 思考:(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课件(18张PPT)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是否意味着当时 我国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呢?
三、商业的发展
1、传统大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合作探究三
明代学者何良俊针对当时的人口流动现象评论 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 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 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 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结合资料,分析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原因。
合作探究一
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 瓷器制作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是 由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
第一个工人:我负责把圆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 第二个工人:我描绘花的轮廓
第三个工人:我接着晕色。
这一伙人专门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兽。”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突出特点?
农耕文明的繁盛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2亿; 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总 人口三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 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 粮食紧张问题?
一、农业
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北方黄河流域形成 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四熟制
3、引进外来品种 南方长江流域采用 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 制
(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找不到雇主的 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 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工资雇佣他。
(2)与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相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发生民谚中的变化?

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

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

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历史。

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耕文明对国家进步的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谷物和养殖家畜,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此后,农耕文明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创造性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了灌溉系统,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

同时,农具的改进也使得种植和收割更加高效。

2. 农耕文化的传承中国农耕文明注重传统和家庭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这造就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二部分:现代中国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中国农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中国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引进和创新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包括精确施肥、节水灌溉、温室种植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2.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鼓励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形式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农民的收入状况,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部分:中国农业与国家进步的关系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对国家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 食物安全保障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中国人口众多,但土地有限,农业的发展是确保人民温饱的首要任务。

中国农业的增长使得国家的食物供应得以保障,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2. 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支柱。

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减轻城乡差距,推动农村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历史与社会提纲八下第五单元新教材 提纲

历史与社会提纲八下第五单元新教材 提纲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提纲(重要资料 妥善保管)【本单元综合解说】本单元主要讲说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新高峰——明清两朝的统治(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和发展,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君主专制统治高度膨胀。

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钳制思想等政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远离世界发展潮流的清帝一、明清帝国的兴替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抵御外来侵略 (二)、加强边疆治理★★1.明清民族政策:明:消极防御政策(增修长城);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接见蒙古、西藏等首领,与他们联络感情,册封达赖、班禅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形胜顾难凭,在徳不在险”(女真努尔哈赤 皇太极★★2.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三、 农耕文明的繁盛西接西伯利亚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一、★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二、★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二、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乾隆盛世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二、★★鸦片战争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的对比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本单元综合解说】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16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与此同时,欧洲经历了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人性取代神的权威,科学得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广为弘扬。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英法先后掀起革命浪潮,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北美人民经过独立战争,获得了国家独立,建立了。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高38cm 直径24cm 蒜头口、直径、圆 腹、高圈足。采用传统粉彩工艺,设色 明快艳丽,口沿、肩部、圈足处绘如意 纹和回纹,腹部三个圆环中各有三只寿 桃,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案画。“九”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大数,“桃”通 “寿”,在毛主席生日之际,作者描绘 九个红艳鲜美的寿桃敬献,表达作者祝 福主席寿与天齐的美好祝愿。
农耕文明的繁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习提示
1、明清时期农耕文明达到全盛,主要体现在
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 2、农业兴盛的表现。 3、手工业的规模超过前代又有创新。 4、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活跃。
农业的兴盛
一、农作物的成熟: 1、黄河流域: 2、长江流域: 二、新的作物引入栽种 1、甘薯 2、玉米
手工业的规模超过前代
1、棉纺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2、手工业门类繁多 3、出现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景德镇的陶瓷欣赏
粉彩双面百蝶薄胎碗 作者:江联 高9.2cm 口径20cm 仿照中国苏绣双面绣工艺制作, 内外图案完全重合,两面蝴蝶的 每一根触须,翅纹透光可见,不 差厘毫,逼真无二。薄胎瓷是景 德镇享有盛誉的传统名瓷之一, 早在宋代就有制作,制作过程中, 瓷工凭高超技法在胚胎上经过百 次旋削、精修,最后只保留0.1公 分厚的胚胎,经高温烧成。现藏 于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的陶瓷欣赏
仿木纹碗
口径14cm 高4.5cm 撇口、罗汉肚、玉 壁底。仿矮木碗造型,端庄平稳。碗内 外以料彩饰以木纹,绘制精细,木头纹 理逼真,并把油漆后亚光的质地表现的 惟妙惟肖,常被误以为是真木碗。玉壁 底边缘留有八颗支钉痕,无款。现藏于 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的陶瓷欣赏
粉彩团寿桃蒜头瓶
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活跃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的繁盛

大城市
工商业市镇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从图中你看到 了苏州怎样繁 华的景象?
商帮的形成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 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 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 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 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收 不 尽 魏 塘 纱
买 不 尽 松 江 布
2、手工业 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
(1)行业 冶铁、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呈现 出繁荣的景象。
清 代 景 德 镇 瓷 器 欣 赏
北 京 大 钟 寺 的 明 永 乐 大 钟
“在江南地区,农民种桑养蚕很普遍。不少人 从事丝织业。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农村 妇女清晨抱着织好的棉布去市场交易,换回 棉花,再来织布,没有一刻空闲。”
各行各业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对内 对外
兴盛表现
经 济 繁 荣
1、农业
பைடு நூலகம்
江南田园风光
民谚的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北方为两年三熟和三年四熟, 南方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高产作物海外引进、推广
农 业 生 产 的 发 展
甘薯、玉米
2、手工业
(1)行业 在明代已从南 方推向北方, 全国出现一批 棉纺织基地。
4、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3、对外贸易的强盛,说明我国当时的经 人口最多经济实力又最强,按理说应是最大 济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的市场,为什么进口的商品那么少? 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位 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对外贸易频繁而且长期出超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

通过对农耕文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农耕制度和农耕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一、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得以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石、木、骨等物资制造农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展出犁、耒、耨等农业工具,使得耕作更加高效便捷。

同时,人们还研究出了灌溉技术,使得干旱地区也能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耕制度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离不开严谨的农耕制度。

在古代社会,农耕是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支柱,因此政府和各级官员对农耕制度的管理非常重视。

在周朝时期,制定了周礼,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耕作方式,使得耕地的利用更加合理,农作物的种植更加有序。

而秦汉时期,农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实行均田制和丁男田制,确保了人民的生活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这些农耕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三、农耕文化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中。

农耕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立春、谷雨、处暑等节气,与农事活动相关,成为人们高兴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时刻。

此外,古代中国还形成了丰富的农耕祭祀文化,如太阳神、土地神、谷仓神等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业技术、农耕制度和农耕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模式、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传承。

农耕文明为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当倍加珍视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农耕文明,将其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化历史的国家。

在大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通过森林和草地的开垦,利用石器和木制工具进行种植和畜牧,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

这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那个时代,由于采集狩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采用种植和饲养的方式进行食品生产。

最早的农作物是小麦、大麦、豌豆和黍等,在长期的耕种过程中,人们掌握了农业知识,发明了犁、耕牛等工具,逐渐向农业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逐渐得到提高,路途远的农民组成了村庄。

同时,许多政治和文化体系也因农耕文明而开始形成。

农民们开始通过大型工程,如水利和灌溉等方式,使土地更好的得到利用。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生产方式非常现代化,商业和社会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农民社会贡献是重大的。

二、古代农业对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耕文明使人们更加安定和繁荣。

随着农业生产从野外到平原,要求人们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经验法则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稳定。

其次,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固定了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助于形成家庭以及构建各种社会结构和组织,包括村庄、宗教组织和政治结构等。

这对于推动政治体制、文明精神和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农耕文明的不可缺少性农业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中国的农业文化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从古时蚕丝业、茶叶业、花卉业等各种农业文化,再到现代的柿子、猕猴桃、辣椒等农业产业,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农耕文明的影响还延伸至现代。

当前‘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概念已经成为主流,显示出人们对土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视,反映了眼下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治理土地和环境的责任。

四、结论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无
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巨大进
步。

农业
•1、精耕细作继续发展,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来自美洲的甘薯、玉米)
这些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手工业
•1、手工业十分繁荣: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松江布。


•制瓷业、榨油、粮食加工、采矿、冶铁、造船等等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不仅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2、而且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3、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机户;机工。

)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人口流动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

•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越来越重;商品流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2、商帮的形成
•(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盛,给商人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商人数量的增长,逐渐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

)徽商、晋商。

商业的活跃: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产品与手工业制品大量投入市场。


•3、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

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结合课文与上述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手工业繁荣,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大批工商业市镇兴盛,出现商帮;海外贸易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