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用:把大自然的语言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生动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既能吸引读者,同时又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板书设计: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第 四单元(章)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县***实验学校课时教案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

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

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写出一则物候现象。

(200字左右)







思。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学案

初二年级 语文科 自学探究 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 审核:初二语文小组 时间:2014年 月 日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学习内容: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重 难 点: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 重温上节所学知识,寻找能体现本文语言特色的词语和句子。

(二)自学检测⑴全文共有 个自然段;⑵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

⑶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然后朗读识记。

销声匿.( )迹 连翘.( ) 农谚.( ) 差.( )异 风雪载.( )途 Shu āi ( )草连天 pi ān ( )然 y ùn ( )育 草长y īng ( )飞 海t áng ( )(三)自学小结: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 1、说明方法:本文用得频繁或较多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试在文中画出并简析之。

(在下面试举一例,指出其说明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中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的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中的“许多”、“只”、“就”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三、展示反馈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一般说来,说明文对事物的说明方式是平实的,但有时也会运用生动说明的方式。

16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16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生动形象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描写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拟人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小结
按照逻辑顺序,条理清晰的说明 物候知识。 既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又 有平实准确的说明性语言。
由 主 到 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是否 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请举例说明。 准确、严谨同时生动、优美。
看看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没有前几篇文章里没有学过的 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等
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品语言 秋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冬 衰草 连天 春
思考:
1、第一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自然现象, 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2、第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 “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对物候学知识进行说 明?这是哪种说明顺序?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 否调换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
思 摆出自然现象,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路 作出科学解释。 清 推究原因 晰 , 阐述研究物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意义。 层 (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 次 分 明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 。 清晰,层次分明。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 顺序?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
逻辑 顺序 时间 由 空间 到
大自然告诉我们很多很 多,我们要细细倾听大自然 的声音。
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 夏 秋 冬
苏醒 炎热 冰雪融化 孕育果实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果实成熟
销声匿迹
叶子渐渐变黄

16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16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八、作

1. 第一段,作者用简洁 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 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 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 些? 2. 以“大自然的语言” 为题,自办一份手抄报。
五、课 堂 检 测
精读——深化理解(6—10段)
1、用自己的话陈述物候现象 来临的决定因素。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 列数字
第三课时
自主学习
• 与同学讨论下面的问题:
• 1、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作题目有什么
好处?
•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采用“大自然的语言” 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了, 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 么内容?这一部分是什么顺序?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 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 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 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 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 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的顺序是由事例到概说。
3、第二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 以安排农事”?
一、导

由大自然的各种 景象,判断季节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大自然的语言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 通过草木昆虫呈现出不同的情景,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季节的变换更 替,能够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自 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 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 息。
二、检查预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三、自主探讨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 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qi2o)——翘起(qi4)衰草连天(shu1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4)——落枕(l4o)观测(gu1n)——玄妙观(gu4n)差异(ch1)——差遣(ch1i)——差错(ch1)——参差(cī)3.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课时一、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1.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度描述。

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齐读第一段,加以体会。

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燕子归来布谷鸟来夏——孕育果实秋——果实成熟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匿迹冬——衰草连天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老师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觉。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受到秋天的萧条。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由说明文的顺序入手,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实录一、精读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理解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安排的用意所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二、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设计意图:从修辞方法入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明确: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

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福建省福清市上苍低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

福建省福清市上苍低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案一、温故知新,温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诵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新课。

(-)指名朗诵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份要紧介绍物候观测关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址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式?有何作用?从观测手腕、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腕:“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阻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把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式。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关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要紧(三)次要空间上时刻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可否换顺序说?什么缘故?明确答案: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阻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层次。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刻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要紧说明方式。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礼拜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不同)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低不同)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不同)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明白得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试探: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第一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关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信造林和搜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能够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域。

④也能够用来幸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课件

A.我就不信,才这么点儿工夫,他竟能销声匿迹了。
B.去年暑假,我和家人们一起去西藏旅游。今年,我们将周而复始地前
往海南三亚。
C.春天的太白山,山清水秀,花香鸟语,充满着诗情画意,是度假休闲
的好去处。
D.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
和寂寥。
123456 7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______过来。 (2)物候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 复杂得多,______得多。 (3)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______的。 A.清醒 观测 灵活 必须 B.苏醒 观察 灵敏 必须 C.清醒 观察 灵活 必要 D.苏醒 观测 灵敏 必要
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①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③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内陆,冬天温和,春天 反而寒冷。⑤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 若干天。 ⑥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 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④又如济南 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②两地 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斟酌语言
既要科学准确,又要通俗易懂。
斟酌语言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 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 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 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

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
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xiànxiàng)——做出科学
解释——探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kēxué)性和生动性,是一
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kēxué)就在身
示例(shìlì):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 方的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chuān ɡuò)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 间和自己的体力。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kēxué)——物
第十页,共26页。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第十一页,共26页。
第二自 然段哪 些词语 写得 生动、 活泼 (huó po)、 形象?
第十二页,共26页。
揣摩 体会 (tǐhu ì)下 列句 子说 明语 言的 准确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
边,科学(kēxu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
( jiēchù)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布 置作 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 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 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 动物(dòngwù)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示例: 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举例子、列数字(shùzì)、作比 较

《大自然的语言》PPT(第2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PPT(第2课时)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 “桃花开”照应第2段中的“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 第2段中的“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合作探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 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 作用和价值。
合作探究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 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 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 天提前九天。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 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本文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除了这一 特点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请 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 生动而有乐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愿望,具有启示 性。
合作探究
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 的例子吗?
示例: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合作探究
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 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 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 实的时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画了春回 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乐趣。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二、深入学习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讨论并归纳: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四、课外延伸1、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6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2课时)三、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板书设计1.划分层次第三部分第段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第段经纬对物候的影响。

第段高下的差异。

第段古今的差异。

78910⎧⎨⎪⎪⎩⎪⎪2.物候学研究的四个重要意义:(1)预报农时(2)安排农作物区划和造林(3)引种植物(4)避免或减轻虫害练习设计1.如何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叶子变黄。

(2)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3)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4)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5)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6)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辅导练习提示:此题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关上课本思考回答。

教法探讨1.文章开头几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季节更替、物候变迁的大自然的美妙图景。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描写的效果,注意积累其中的优美语句。

2.第一部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分析,另外三部分先由学生自行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3.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把它当一篇科普文章处理就行了。

重点是引导学生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对读、写说明文的一些方法加以适当讲解。

参考资料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徒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还有一些非生物现象,像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语言特色
一、准确,严谨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 夏天就到了。
“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只”突出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知识。
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 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 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 什么?
(提示: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 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 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 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 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拓展延伸

麻雀囤食要落雪。




粹 蚂蚁垒窝要落雨。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 和提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 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内容探究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这篇课文以此为 题有什么作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初中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请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 (第4段)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 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分析: 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物候观测 的“活的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 具有复杂、灵敏的特点。
分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连翘、榆叶梅在大 连比北京迟开、苹果花在济南比烟台迟开的例子,客观准确、真实具体地 说明经度差异、海陆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引用/引资料: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第2段)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 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 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国石拱桥》 找规律:如何体现说明的准确、严谨? 1.使用准确的数字; 2.使用虚词表修饰、限制或补充,具体说明时间、范围、程度等,符合实际 情况; 3.指出判断依据。
说明有方法,事理更清晰
说明要准确,生动又典雅
《大自然的语言》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同时语言优美,带 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带给读者美 的享受。
阅读本文,请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回顾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 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第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第5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 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 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 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 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读文查找,标画,思考这种说明方法在此处的作用。
3.回答,举出文章中的内容相证明。
4.听教师讲解
预测:文章的第四段“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一句,较多的学生认为是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这是不对的。此句用的应是作诠释。教师在此处应多讲解和强调。
5.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自我赏析。
拓展迁移
参看: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配套练习》中的阅读理解。
读文、思考、作答、交流。
总结反思
1.本文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请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候现象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2.竺可桢先生之所以能够写出这准确真切、形象可感的文章,与他的勤观察、善思考是分不开的。请学生思考:搞科学研究应有哪些科学的做法和科学精神?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预测:学生会查字典或工具书找答案,教师应强调在句子中推断,只要猜测出大体的意义即可。
2.选词填空,然后把词语放在句子中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和流畅。
3.思考填空。
注意:文章的作者是“竺可桢”而非“朱可真”。
展示交流
1.请学生展示自己赏析语句的成果,对做得好的学生应多加鼓励和表扬。
2.了解文章使用的修辞。
教师列出几种修辞的名称,请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1)拟人:
(2)比喻:
(3)引用:
(4)对比:
(5)设问:
1.给教师和同学展示。
2.快速读文章,找出使用这些修辞的语句。
预测:许多的学生把说明方法和修辞混淆,教师应该多加强调,使学生一定弄清楚。
4.解释诗句所包含的物候现象。
提示:
(1)句说明物候与纬度有关系。
(2)句说明物候与地势有关系。
明确任务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了文章的说明顺序。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并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2.明确本堂课所完成的任务,并提出学习的具体要求。
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讨论应怎样完成学习任务。
2.体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使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习题。
1.根据上下文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任务】
主备人
彭东花
单位
卞桥镇一中




1.识记文章的重点字词,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词语的含义。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弄清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的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他是我国卓越的家和家。
4.阅读下列的诗句,结合所学的知识,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
按老师要求,认真、细心地完成作业。
合作探究
1.复习说明文中常用到的说明方法。
(1)请学生说出常用到的说明方法的名称,并解释应怎样使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2)教师说出几个实际具体的语句例子,请学生判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总结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请学生边读文边查找,在文章的句段中标出来。
(2)请学生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解释和强调。
(3)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3.品析语句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请用下面的模式去说。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写得。
1.与教师一起复习回顾,既能说出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又会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