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教育 换来两样人生

合集下载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第一章教育为生活所必需(一)生活由传递而自新1、自新:人类的自我生长。

2、生活,乃是用来指明个人与种族的全部经验。

生活不但关于物质的方面,他包括风俗,制度,信仰,成功与失败,娱乐与职业。

3、传递:教育的必需:为了让新生分子认识社会的目的与习惯,并且必需使他们对于这种目的与习惯,都有主动的兴趣。

(二)教育与交通作用的关系1、交通,就是人类获得公共东西(目的、信仰、志愿、知识即共同心理)的方法。

2、每人都要知道别人所做的事,并要使别人常常知道他自己的目的与进步。

要彼此能有一致的意思,便需要交通的作用。

3不但社会的生活与交通作用是一件事,彼此是密切相联的,而且一切交通作用都有教育的效力(因此一切真正社会的生活,也都有教育的效力),接受交通的人,经验上自不免变化,并且益加丰富,一个人分受了别人所想过及感觉过的事物,他自己的态度便依分受之多少而改变。

(三)正式教育的位臵1、正式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使得幼年人对于成人生活,能作有效力的参与,全靠要有一种预先的训练,专以养成有效的参与能力为目的。

我们乃筹设有意的机关——即学校——与明晰的材料——即功课。

教授某种事物的事业,也就委任某种专门人才去做了。

2、非正式教育,社会经验是自得的,有生气的。

正式教育容易变成不亲切的,死板的,抽象的,书本的。

有一种危险就是社会经验与学校知识彼此隔阂,不相联贯。

第二章教育有社会的作用(一)环境的性质与意义1、环境,是包含能够促进或阻碍生物的特殊活动之种种情况。

所谓生活,不是仅指被动的生存(假使有这样的东西),实指一种活动的途径;所以环境或媒介,乃指对于活动有维持作用或破坏作用的情况。

(二)社会的环境1、一个人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有了关系的时候,他就有了社会的环境。

2、在许多地方,人类未长成的分子,不过被人利用,使他获得有用的习惯。

他好像兽类一样受人训练,不像人类一样受人教育。

3、社会的环境并不直接的把欲望与观念给人,也不仅是养成肌肉的动作习惯。

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教育的心得体会1 最近,在《青年教师》中我有幸阅读到了《像鲁迅那样教育孩子》。

我非常好奇这么伟大的的学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样的见解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怀着一种好奇,我仔细详读了这篇云南的李晓萍写的文章。

文章中这样说道,“鲁迅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基于打骂,使他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鲁迅对于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非常不赞成。

前者,教育方式骄纵为主,后者是禁锢孩子的发展。

今天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我爸是局长,我爸是李刚。

”这样嚣张跋扈的孩子呢?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们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变成这样,家长要反思、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我们总是对那些轻而易举选择轻生的孩子感到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脆弱的“乖孩子们”内心为什么如此脆弱,那么伤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现了问题。

面对多元的社会,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够再单一,一把尺子很难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为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我们在学校里对于孩子来说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最重要。

知识、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

但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第一要任。

前几天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周老师,请您帮忙给孩子换个座”。

问明原因,原来是同学间的小矛盾。

就因为这等“大事”就让我大动干戈?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会用他的翅膀保护好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可是,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呢?还能继续保护吗?所以我建议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变得更强大,变得能够自己保护自己。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文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文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文《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我呀,在学校里可经历了不少事儿呢。

就拿我们班来说吧,这里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碰撞,特别是在教育这个事儿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

一种教育观呢,是我同桌他爸妈的。

他爸妈觉得呀,学习就该是规规矩矩的。

每天晚上,他一回到家,就得立马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

他爸妈就在旁边盯着,就像两个严肃的监工。

他要是稍微做点小动作,比如挠挠头或者转一下笔,他爸就会皱着眉头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专心呢?学习就得有个学习的样儿!”作业写完了,也不能休息,得接着复习预习。

他和我说呀,他感觉自己就像个不停转动的小陀螺,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有一次,他想看一会儿漫画书放松一下,刚拿出来,就被他妈发现了。

他妈那脸呀,一下子就拉得老长,大声说:“你还有心思看漫画?你看隔壁家的小明,每次考试都比你好,人家一直在学习呢。

”我同桌就特别委屈,他和我说:“我就想休息一会儿嘛,学习也不能把人累死呀。

”我就想啊,这种教育观是不是有点太严厉了呢?学习难道就只是不停地做题、看书吗?就像种树,你要是一直给它浇水施肥,不给它一点喘气的时间,它会不会被淹死或者烧死呀?人也一样呀,要是一直被强迫着学习,会不会就像一个被吹得太鼓的气球,最后“砰”的一声就爆了呢?再说说另一种教育观吧,那是我好朋友小美的爸妈。

小美家可不一样了。

小美回到家,先吃点水果,和爸妈聊聊学校里的趣事。

她爸妈总是笑眯眯地听着,还时不时插上两句话。

等她休息够了,再去写作业。

而且呀,小美爸妈特别鼓励小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小美喜欢画画,她爸妈就给她报了绘画班,还经常带她去看画展呢。

小美说,她爸妈告诉她,学习是很重要,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有一次,小美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拿了奖,她高兴得不行。

她爸妈也特别开心,还在家里办了个小小的庆祝会呢。

我就觉得小美好幸福呀。

我就纳闷了,这两种教育观怎么差别这么大呢?有一天,我和我爸也聊起了这个事儿。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微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问家,戊戌变法的重要领导人。

其家庭教育也是很成功的,他九个子女各有自己的成就,个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学部委员。

次子思永,考古学家,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二女儿思庄,图书馆学家。

三女儿思懿,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

末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人,也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去年又新增为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子女们个个成才,固然有他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但应该说,与梁启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梁启超一生乐观向上,从不悲观厌世,所以他也十分注意引导子女们对生活、对知识的兴趣。

他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能说把生活的全部内容包举无遗,但至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

他自述平生对于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他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他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了”。

①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没有趣味的生活他称之为“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的开拓余地;又称作“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又好比一株枯树,如庚子山说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随之停止,如同机器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都要停摆。

梁启超自称其人生观拿两样事情作基础:一为责任心,一为兴味。

责任心强调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

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他却能把它们很好地调和起来。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两种理念

两种理念

两种理念,两种命运-----中英小学班级管理的比较与思考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初等教育也在大踏步地前进着。

然而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进步在某些方面仍然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教育理念与相应的班级管理模式更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国小学班级管理掺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意味。

笔者将查询的相关文献同自身观点糅合,对中英两国小学班级管理的文化背景、班级管理理念及目标、班级管理手段以及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及研究,希望能为中国未来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及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一)中国集体价值至上的文化传统中国教师代表的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其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强调社会的统一性和认同感,要求个人服从集体,不提倡表现自我。

(二)英国个人价值至上的文化传统英国教师代表的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其核心是强调个人价值至上,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他们推崇的是个性,要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超越了他人。

因此,英国人不怕引人注目,而相反他们享受引人注目,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特殊性。

二、中英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比较(一)管理理念的比较中国和英国都是文化气息浓厚且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它们的教育管理活动都继承了传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传统的特色,都发挥了文化对班级管理的指导作用。

但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念。

中国的班级管理一般是十分严谨且庄重的,而英国的小学则为宽松自由的。

1、中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虽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由于我们是拥有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专制理念深入人心,狭隘自闭观念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商讨。

这种落后的制度方式也决定了我们的班级管理呈现一种完全自我封闭小生产式地管理,学生最初的自主性,个性的发展也被扼杀在摇篮里,不提倡个人价值理念的信奉,由此而造成了班主任的“权威”角色和学生的“服从”角色的产生。

两种教育观

两种教育观

两种教育观
——M.罗斯《可能的生活》简介
美国有4000万儿童在公立学校上学,无怪乎公立学校教育的质量一直是政界和学术界的焦点。

近年来惊呼公立学校教育破产的声音越来越响,给人一个美国的公立学校都在胡闹。

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分析一下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现状与历史,就会看出一幅相当不错的图景。

作者指出,在目前对公立学校教育进行严厉抨击的背后,有一场两种教育思想的斗争。

美国建国之初,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体制问题就提上了路程。

一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民经济培训合格的工人和职员,而杰弗逊为代表一派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仁义市场准备后备力量,教育应该有一个更加崇高而广阔的目标,那就是赋予每个公民以发展个性追求幸福的能力。

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两百年来美国教育的全部历程。

对美国公共教育的评估常常会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评估者的另论有时是从这一种指导思想出发而有时却从另一种教育思想来观察,以富兰克林的思想来衡量,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公立教育不太成功,日本的学校培养了更会办事的公司职员;但如果以杰弗逊的理想来衡量,美国的公立教育并不是个失败。

美国学生要比日本学生在思想背景下更开阔,在文化修养上更广博,有更大的可能来选择和适应不同的生活,这样的教育对短期内的经济的竞争不很有效,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国运则是必不可少的。

《文汇读书周报》1996.6.1第三版。

两种教育观的碰撞:《天才少女》解读

两种教育观的碰撞:《天才少女》解读

两种教育观的碰撞:《天才少女》解读作者:鲁文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2期内容摘要: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历来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那些天才儿童的教育更是争论不息。

本文主要通过解读电影《天才少女》,分析其中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对于拥有异常天赋的儿童应该如何教育等问题的表达。

关键词:教育观《天才少女》儿童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最为重视的问题,各类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层出不穷,比如采用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应试教育抑或素质教育?尤其对于天才儿童,由于其天赋异禀,人们对其教育的争论更为突出,比如究竟是使其重复发挥天赋而剥夺其自由,忽视世俗的生活,还是尊重其本心,享受幸福的童年和平凡的生活?本文以电影《天才少女》为例,从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来解读。

1.教育是各国人民关注的共同话题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一直是各国各民族的重要问题,也常常成为人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媒介讨论的焦点,尤其是对那些拥有异常天赋的儿童的教育。

电影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近几年的几部电影,如美国电影《天才少女》、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国电影《百鸟朝凤》等都对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表达。

电影《摔跤吧爸爸》的观点明显是子女应该服从父母的安排[1]。

为了达到目标必须摒弃自己的爱好,如美食、漂亮的衣服、娱乐等等。

付出的代价越大,似乎成就更大。

但是这样与世俗生活的享受完全隔离是否能真正感到幸福,是这的怀疑的,而且万一最后不成功呢。

电影《百鸟朝凤》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2,3]与《摔跤吧爸爸》大团圆的结局相反,其结局具有浓浓的悲剧感,因为作为小农经济时代遗存的唢呐技艺,在现代社会只能被边缘化。

电影《天才少女》则是两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碰撞,结局则是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4,5]。

2.天才教育或平凡生活是两难问题影片《天才少女》就是教育观念不同的舅舅和外婆为如何培养和教育天才少女玛丽而斗争、并争夺抚养权的线索而逐步展开的。

舅舅弗兰克希望将玛丽按照一个普通人的模式培养,有朋友有幸福的童年;而外婆则希望尽量挖掘和发挥玛丽的天才,其他的都不重要。

教育要松弛有度作文

教育要松弛有度作文

教育要松弛有度作文发现孩子所爱,尊重个性,以松弛之手引领孩子找寻自我,这是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的教育心得;逼孩子拼命刷题,以“填鸭”之手推着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这是华坪女中老校长张桂梅的教育观念。

两种教育观似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身为高中生,我们应理性辨析。

所处时代环境不同,观念自然不同。

她们都是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在大城市中,我们有着优渥的生活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越的人生境遇,不必思考如何谋生,不必面临豆蔻之年就要被嫁出去的命运,更不必天天砍柴种地却还要面对难以饱腹的艰苦处境。

我们缺的不是机会、财富、地位,而是有自我、有梦想、有个性的专才,是有所爱、有所求而又自由向上的追求。

易中天和康德都曾把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培养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城市教育,应当秉持着“呵护自我、发扬个性”的理念,培养出无数独特各异的个体,而非梁衡所言千篇一律之复制品。

唯有这样,城市教育才是成功的,一个国家的未来才是多姿而有希望的。

张桂梅校长如何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呢?揆诸当下之大山孩子,其处境却迥然不同,矮小的平房、辍学的无奈、早早婚嫁的悲惨,造成的是无法走出大山与贫穷的命运,陷入的是代代重复痛苦与不幸的恶性循环。

张桂梅说:“我把这一代孩子送出去,救的却是整整三代人。

”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松弛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把枷锁,锁住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只有使劲推着孩子们前进,只有无数次的敦促与逼迫,才能让这些孩子逃离贫困的限制,跳出大山这座牢笼,拥有全新的人生之路。

尼采的那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最大的辜负”,或许就是他们通向康庄大道路途中最好的注脚吧。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绵续不绝,“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算是一种发展。

“因材施教”关注的是个体,早在千年之前,孔夫子便已提出了“因材施教”之观点。

无论是理科一窍不通却凭借自己文学上的天赋被破格录取的臧克家,还是在弟子提出何为孝、面对不同个体给出不同答复的仲尼,教育者都在践行因材施教之观念。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理念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理念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理念一、引言在教育的漫长历程中,无数教育者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中,“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这两种教育理念因其独特性和实效性,一直备受关注。

它们分别强调了理性说服和情感共鸣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将两者融合,形成一种更为完善的教育理念,更是成为了许多教育者追求的目标。

二、以理服人的教育理念“以理服人”的教育理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观念,他认为,通过对话和推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一理念在近现代的西方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

它主张通过逻辑和理性说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真理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以理服人”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单纯的理性说服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情感、心理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需求,容易陷入“灌输式”教育的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另一种教育理念——“以情动人”,来弥补其不足。

三、以情动人的教育理念“以情动人”的教育理念强调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情感是认知和行为的基础,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其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这种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个体差异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以情动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成长。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实践中的融合策略为了实现更为完善的教育目标,我们需要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这两种教育理念进行融合。

具体策略如下:1.理性说服与情感共鸣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需要通过逻辑和理性说服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真理和道德规范,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解析+范文】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对两种截然不同教育观,发表感悟

【解析+范文】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对两种截然不同教育观,发表感悟

【解析+范文】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对两种截然不同教育观,有何感悟【原题再现】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华坪女中的老校长、2020年感动中国的张桂梅老师。

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析】这是一篇时评式任务驱动材料作文作文。

材料有一定社会热点性质。

题目以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为引发考生思考的写作情境,刘瑜强调教育要松弛,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张桂梅强调教育要严格,要用填鸭式的方式逼迫孩子走出贫困与大山:两者的站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教育观自然不同。

考生要立足于此展开思考联想。

题目要求考生针对两种教育观去思考,若仅写其中一种则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若忽视材料而只写“尊重个性”“奋斗”“应试教育”等则容易落入话题写作窠臼,是泛化写作。

考生应按照要求从高中生的角度写作。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种教育观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关系,两者也,不存在对错优劣的区别。

它们一是“精英阶层”为消除内卷化而做出的多维度实现个体价值而不是仅仅聚焦于考名牌大学的努力,一者是“底层”为提升成功几率、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奋斗。

从这个角度上讲,考生需要去分析两种教育观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以及各自存在的不足,而不能进行孰优孰劣的定论。

考生可以分析两种教育观提出的背景、适用的对象、存在的隐患,等等;也可以综合论述;还可以高屋建瓴,站在教育大局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两种教育观的共同指向,即两种教育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只不过途径、方法存在不同,而方法不存在好坏,只有合适与否的差别。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群“有问题的叛逆少年”,但他们在新学监马修的带领下,慢慢的转变,这正是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褪变成天鹅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两种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派,这似乎让我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私塾中,从来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骂就骂,而且禁锢学生的思想,背不过文章便拿戒尺责罚。

只不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是,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

但是现在,21世纪里,学生愈发叛逆,像弹簧一样,老师硬,则他硬;老师软,则他更硬。

有的老师也懒得理会,便保持一贯传统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学监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开放教育。

老师从来就不打骂学生,而是靠“温暖”来感化学生,就算学生再不听话,但学生“冰冷的心”也会有融化的那一刻。

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开始也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

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么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的?是马修的坚持不懈,是他的火热的心,终于感化了学生。

这两种教育我都经历过,我也被老师打过骂过。

我也遇到过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

在电影中马修最终战胜了哈森,思想派战胜了严厉派。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教育模式还依然并存着,但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学生们的未来!《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给同学们一种温暖的爱和美好自由的电影。

克莱蒙·马修老师在一所寄宿学校担任代课音乐老师,在这里他仿佛走进了一所地狱。

克莱蒙·马修自己亲眼看见了学校各种严厉的惩罚,孩子们却无法求助。

克莱蒙在学校的日子里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灵,在孩子中组建了合唱团,每天费心劳神地让孩子们练习歌唱,给孩子们写乐谱,这就是克莱蒙老师对学生们的仁慈、关怀和宽容——无限的爱。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简短【十篇】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简短【十篇】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简短【十篇】家长教育心得体会简短(精选篇1)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宝,何如让孩子在自己父母身边在学校里乃至将来在社会上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无法回避的实际课题。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较强的集体观念、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和尊重社会公德。

但孩子年龄小,贪玩的天性只是让他仅懂得了这些道理,如果不经过持续得体的训练和教育,那也不一定能获得较好的结果。

因此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便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怎样回答问题、怎样尊敬老师、怎样团结同学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

然后,时常教诲,孩子依旧不可能“事事洞察皆*”,要不然,这个孩子也可能没有童真童趣了。

我对孩子的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大人孩提时的故事,哪怕是最顽皮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提起神来。

我就抓住了儿子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自身儿时的磨难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讲当代著名科学家的事例,使他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

孩子做作业时,难免有“螺丝屁股”现象发生。

为了培养孩子静心耐心的性子,孩子妈妈在他做作业时会静静看书陪读,使之潜移默化地慢慢培养该静则静该动能动的行为习惯。

我们十分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例如:孩子有时来告状,说个别同学对他的东西比如玩具、图书感兴趣,乃至放学后叫他请客买吃的事情等。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会笑着对他说:你作为一个男同学,起码要具备大方大度和广纳人气的气度,在你有能力的条件下,为什么不做“好人”去成为一个“领袖”呢?接下来,孩子自己也笑了,孩子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我也就达到了教育目的…….但反过来,我绝对不允许他有“那种”思想的存在,因为这是两种“制度”下不可对等的要求,我告诉儿子,谁要有对等凡俗的计较,以后谁将会有凡俗的结果。

我总觉得,我们对孩子在道德建设上的培养有利于他德育上的帮助,教育和培养孩子尊重社会公德(如在公交车上让座,给社会上那些乞讨的同龄人或老年人施以帮助、残疾人义演的赞助和汶川大震捐资等等)都能极大地培养他将心比心的同情心和对现有幸福生活感恩的心,从小帮助他树立更大的自信心和将来对社会富有责任感。

高考模拟作文“两种不同教育观”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两种不同教育观”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两种不同教育观”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而她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华坪女中的老校长、“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

身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体裁不限,其他体裁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材料涉及两位人物的不同教育观,其一是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的“强调教育要松弛,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观点;其二是“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强调教育要严格,要用填鸭式的方式逼迫孩子走出贫困与大山”的观点。

两个人的观点看似截然相反,但均是站在了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立场之下指出的教育理念。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冲突,都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所以,站在两方角度写作文才是最契合的:两种教育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只不过途径、方法存在不同,而方法不存在好坏,只有合适与否的差别。

而只是泛泛地谈论“尊重个性”“奋斗”“应试教育”等内容则显得不够贴切。

【参考立意】教育应该鼓励孩子保持个性,发现自我。

为了改变命运或追求成功,教育必须约束自我。

“发现自我”与“约束自我”并非不可调和。

两种教育观的分歧源于教育者立场与认知的差异。

【作文范文】1.不同的境遇,同样的教育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两鬓花白的老人,“活到老,学到老”是人人皆知的箴言,教育自然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写下了《愿你慢慢长大》,送给刚满百天的女儿,信里的字里行间都饱含对女儿小布谷的期待与爱意。

同情心、责任感、勇气以及敏感,这些重点突出的字眼都是世人所奉为珍宝的品质,是人性道德对一个“标准”的人的常有要求。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相关推荐《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3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1近来,我听樊登老师讲《终身成长》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去年,我跟随着叙事者读过这本书,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平时,在生活中,也一直在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如儿子学习某样事情学不好时,我就会告诉他:“是因为自己练习的太少。

”当他做到时,我又会帮其复盘:“当时你不会某样事情(如骑平衡车、拍球等),现在竟然能够做到这般熟练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儿子会说:“是因为我练习了。

”通过不断地练习能够学到某样技能,成为孩子心底的声音,也是我不断地在强化的成长型思维。

但是,即便如此。

当我听完樊登老师讲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固定性的思维模式仍然占了很大一部分,如在工作中,碰到试卷中有疑惑的点,会有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同事的心理;在高三现阶段的复习中,不停地做题刷题,我总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对其知识体系中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缺少关注;我有时也认为学好语文是需要天赋的,甚至是教好语文也是需要天赋,包括阅读速度、阅读能力等等。

当我意识到自己思维模式的这个特点的时候,我震惊于我只认识到自己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冰山一角。

不过我也庆幸自己的新发现,那怎样才能让自己工作中的这些固定性思维模式变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书中提出了四步,即接受、观察、命名和教育。

首先是接受自己拥有一部分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事实。

其次是觉察自己是什么能够促使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出现或回来。

如书中提到有人会是办砸了一件事,压力很大,丢了工作或者失去了一段感情的时候等等。

反观自身,每每我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出现的时候,大都是在比较沮丧或者挫败的时候。

书中提到当你明确了自己固定性思维被激发的原因后,不要急着去评价,更不要去自我否定,先观察一下,允许这样的声音存在。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两种高考”走出人才与市场对接第一步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两种高考”走出人才与市场对接第一步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

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唯一评价模式下的人才。

两种高考,评价出两种不同体系的人才,这既符合个体职业定位与错位发展的需求,也是饱受高级技工稀缺的中国制造行业的福音。

放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两种高考的分轨,就是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让学术型与技术型人才同台竞技,让白领、蓝领人才尽早确定自我的职业发展模式,从而在不同的社会分工需求下,各安其位。

人才必须植根于市场,才会拥有职业生命力。

事实上,之所以教育部会提出“两种高考”这样的人才分流模式,也正在于目前的就业市场,正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与制造业高技术人才用工荒,这样供给与需求并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两种高考的模式,无疑将重新捋顺这种供给不均衡的状况,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尊重人才的个体差异,才可能以人才差异化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高考这一最重要的人才输送渠道,才能够与多元的市场就业需求顺利对接。

市场无数次证明了人才对接的重要性。

在当下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许多国家的失业率大幅上升,法国、意大利等国甚至占到了30%—40%,唯独德国青年的失业率仅为7%。

其中缘由,正在于德国采用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阶段更有特有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

正是通过这种人才分流,通过既在学校当学生又进入企业当学徒的双重职业教育训练,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才有了很好的衔接,学生也才能迅速参与到企业的高要求生产中去。

两种高考的改革,正是走出了人才与市场对接的第一步。

对接,首先当然要满足“量”上的需求,其次,更需要满足“质”上的要求。

浅论《牛天赐传》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牛天赐传》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牛天赐传》中的教育思想《牛天赐传》是一部揭示老舍教育思想的小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教育价值。

这部小说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老舍的教育思想,即后天教养比先天遗传更为重要。

他提出教和养的重要性,反复阐述自由发展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

老舍着重刻画了牛天赐这一形象,通过他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所受的影响以及他与四虎子、老黑家孩子、纪妈家孩子的鲜明对照,揭示了老舍的教育观。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同时催生了现代儿童文学的萌发。

在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纷纷提出思想解放、民主科学的主张,并将目光转向儿童文学这一领域。

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同时促进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使得现代儿童观、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得以确立,开启了发现儿童的新篇章。

现代儿童观的确立提高了儿童的社会地位,将儿童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

他们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中国的儿童观实现了一次重大革新。

具有多年教书经验的老舍对儿童问题进行了思索,并将对教育的看法融入小说创作中。

老舍的教育思想正是在现代儿童观确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老舍本身就很喜欢孩子,在《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中提到,“我爱小孩,我注意小孩子们的活动”[1]。

老舍密切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赞美儿童,将儿童视为光明的希望和历史的新页。

对儿童的爱与希冀引发老舍对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牛天赐这一形象,老舍表达了对于先进教育思潮的赞许和对腐朽教育思想的鞭挞。

小说一开始便交代了牛天赐的身世——像朵浮云,没根儿。

开篇便谈道:“没有猜测,造谣,与成见的牛老夫妇……是我们不敢忽略的;这些便是敲打那颗小心的铁锤儿们。

”[2]508由此可见,牛天赐人格的塑造,受到周遭世界的人与事的影响。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道:“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3]书中重点指出人的发展并非由先天秉赋所决定,而是教育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教育换来两样人生
2011-10-27 13:18:06| 分类:学友感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我把自已对家庭教育的学习与实践总结为三个阶段:
一、萌萌眬胧的学习。

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曾经在孩子的逆反期时扳回被动局面。

这段时间我的学习是无意识的,从在中国早教网建博、发博到中华网的学习,一直是处于一个无意识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维系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的到来。

正在学习的我,面临她的逆反期依然是充满了焦虑、迷茫而困惑的,后来我才明白,并不是我学习了家庭教育,就能够从容应对她的逆反期,而这些感受正是因为学习太浅所致。

果然,随着不断的学习,这种焦虑感越来越少,思路越来越清晰,在引导方式上逐渐的由被动转为主动,比如如果想让逆反的孩子去按我的愿望去做点什么的时候(比如把饭菜吃光),我就会把正话反着说:“睿睿,我把菜先放你碗里啊,我的碗放不下了,你可别吃啊!”,或是使用激将法:“睿睿,你碗里那些饭菜你肯定吃不掉的,我肯定!”这时孩子肯定会转着眼球不服气的马上一口气吃掉,之后在我面前把头昂得高高的!我当然会装做气馁似的:“啊?全没了?服了!”
其实最后的赢家是谁?是孩子吗?当然不是!是我吗?也不是!是我的学习!
二、主动式引导,主动式灌输。

在我从家庭教育学习上不断的尝到甜头以后,我就开始更加如饥似渴的学习和研究。

这种状态我可以这样形容一下:我基本上是把孩子当成我养的一个小宠物,一边看着书,一边用手摆弄着她,看看她是什么反应,这就是大家嘴里常提的“实践”,而我却一直以为这是引导。

因为我要时常的研究着我的”小宠物”,所以我不能离开她,一旦离开,我就担心会怎么怎么样。

总之,就是不敢让她脱离我的视线:我把灌输当成避免孩子成长出现问题的唯一手段。

这种心态带给我一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无法将我的职业选择和对孩子的教育协调好:每天我出差在外面的时候,从来无心去留意身边的美丽风景,我的心里被孩子占的满满。

还记得我去年出差在杭州的时候,晚上我在酒店和超然聊天,处于思念孩子的状态的我,非常羡慕超然能够在然然一周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满世界飞,我告诉她我做不到这一点。

后来,我在外地的业务开展得越热火朝天,就意味着我的出差频率随着业务不断的增多,我的焦虑感随之上升,直到最后的爆发,结果是我的放弃。

我把这个过程比作为“纠结”。

在这里,我想替所有的家长说一句:都说要放下孩子,哪那么容易啊?!从理论到行动,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的。

当时的我,明知自已的尺度没有把握好,可是就是不晓得如何准确拿捏。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一直分不清楚哪些该说,哪些该倾听。

三、在中华网的学习,让我实现了“放手”。

7月份,我来到了中华家庭教育网(简称中华网)这个大家庭教育进行了家庭教育的系统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基本上了解到了家庭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中华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网站,它不仅利用网络在传播教育理念,以学习群和呱呱讲堂来传授家庭教育理论,中华网还有着自已呕心沥血编制的并且非常符合现实的教材和书。

我通《家庭教育指导师掊训教程》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家长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目前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各种误区以及家长各种能力的提升办法等等,而《不输在家庭教育》这本书又是《教材》的有效补充,它不仅是以现实的案例为主,更重要的是辅以各种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看完以后,不仅了解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和错误做法,而且还推荐了各种成功经验并把这些成功经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当这个教材看完以后,我觉得还不过瘾,因此特地联系了季淑华老师,把库里仅存的八期《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全部买回家,以便全面的学习了解中华网的教育理念。

我非常喜欢教材里的一叵话:两种教育,换来两样人生。

在中华网的学习,让我实现了成长。

以前,觉得家庭教育学习,好似一个汪洋大海,永远也游不到对岸,焦考感也时常会伴随着我,因为总担心学的不够。

现在通过系统的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在我的脑海中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大体的情况基本上有所了解,焦考感随之降低。

在中华网的系统学习中,从和
群里同学们的互动中,我基本上理出了自已的教育思路,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少灌输,多倾听,少指导,多指点,少代替,多等待。

我明白了,她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遇到什么,都需要自已来体会,我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不停的告诉她,前面都有什么,让她注意什么这样的话语,对她的成长权利就是一种剥夺!是一种干涉!所以,当我再看到有人提及“实践”这样的词语时,我自已已经明白了,我对于孩子,不会再是实践了,而是等待。

于是我,我开始有意识的减少灌输,让她自已去体会,在过程中我只需多一些倾听,当好一个听众就行了,听听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与哀乐,但是只是倾听而已,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的告诉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了。

通过中华网的学习,我分清楚了指点和指导的关系。

我减少了孩子在新事物体会过程中的不厌其烦的指导,而是在新事物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比如洗脸的正确方法,我会仔细指导示范,让孩子明白具体的过程,之后我就要放手,让她自已去试着做,去体会每个过程。

当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适当的指点一下即可。

我后来才知道,自已正是在中华网的学习中自然而然的慢慢的“放下”了孩子。

那么我现在的学习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呢?在我心里:孩子已经由我养的小宠物转变成人!是一个需要我等待她长大的人!一个有着和
我一样自尊自爱的“大写”的人!所以我和她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孩子是一个天生有着自已天赋和成长规律的孩子,我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她的天赋并顺应她的成长规律。

孩子是我的孩子,家庭教育对她的人生来讲,是第一站,也是她人生当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站,无论是她走进学校或是将来步入社会,家庭对她来讲是永远不会被替换掉的。

我做为家长,对她的教育将成为她的生活准则,我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标准,成为孩子道德评价的标准,甚至我和爱人的作风、习惯、气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将深深的影响着我的孩子。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同样是我和爱人做为家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过程。

两种教育,换来两样人生。

从当初的无意识的学习到现在系统的学习,对于我本人的一项最重大的收获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放开了我的手。

现在都在讲“放手”,我的体会是:让我做到这一点正是通过这样的科学系统的学习,通过思维的逐步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放手”。

三天前,在我去外地的路上,在车上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已“放下”
了孩子!那时的我才明白:原来自已过去的工作中,我是一直“背着”孩子转战大江南北!背着她开展所有的工作!怪不得我是那么的累
又那么的纠结呢!当我感受到这些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觉得我卸下了一个包袱!再看孩子时,我开始感慨,原来过去的四年里,我是一直“背”着她啊?!怪不得,我一直感觉很累,很难受呢!呵呵!“放下”的感觉真好!对孩子来讲真是一个天大的好
消息:妈妈终于可以放手让她成长了!这个过程中,妈妈虽然挣扎的很辛苦,但是却真的实现了!于是,如今虽然面临着未来至少一周的离别,我却没有了任何纠结的消极情绪,而对孩子,我也能自自然然的今天把她送到奶奶家,我自已则平平静静的坐在这里整理自已思绪,接下来把临行前的事情按部步班的安排好。

这些都要归功于我在中华网这个大家庭里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