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
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
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统治秩序。
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把三皇五思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沿教学小结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整体设计人们境况的悲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陵墓、宫殿、驰道、长城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的控诉。
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
为了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赋税。
田租、口赋、杂赋等加起来就占去农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人们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何等悲惨。
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
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
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双手、双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直到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
相比之下,一些腰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抓人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给砍去了脑袋。
这就是当时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罚:连坐。
一个人犯了罪,往往会牵连到他的家族和邻里。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核心素养】1.观察《秦灭六国形势图》,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时空观念)2.观察《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3.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识读《秦朝形势图》,明确秦朝疆域四至,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知识梳理】一、秦灭六国观察右图,秦灭六国完成于哪一年?秦王为什么能够成功“灭六国”?该事件有什么意义?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原因: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研读右侧史料,解读皇帝具有怎样的权威。
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治理措施?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1.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嬴政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右栏史料,完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经济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军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四、秦朝的疆域【课堂训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冲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通过展示秦朝的辽阔疆域讲解北边的匈奴经常来骚扰着秦朝的边境,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南开灵渠,从而巩固祖国边防。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习题巩固:
1.秦朝规定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B )
通过讲解秦以前各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都不一样,所以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从而促进了人们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
3、讲解统一文化的措施,统一文字。
通过出示战国时期各国对“马”字的不同写法,让学生明白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混乱,从而明白统一文字的必要性,然后出示秦始皇规定全国使用的统一文字——小篆让学生明白统一文字,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交流,也方便了国家政令的推行。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回顾知识点: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分析各个措施的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讲解中央集权制度。
通过多媒体图标演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从而让学生明白,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来任命,对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与皇帝一人之手,相当于一个人管理所有的国家,这就巩固了统一和维护了皇权,并且这种制度被后代所沿用,在我国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郡县制后来成为我国统治地方的重要行政体制。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
难点名称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各个措施的影响不一,所以学生很难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时间背景,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反思
首先,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已经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讲解楚汉战争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的理解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战争的讲解不够深入,或者是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讲解,并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历史解释:能够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
4.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文素养:通过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包括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教师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初一历史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教案(一)主备人:范玉平审核:初一历史组课时:1 课型:复习课时间:2015.1.5【教学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复习重点】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2、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
【复习难点】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
【教学方法】练习法自主学习和讨论相结合法巩固训练法【复习导航】学生根据教材和导航提示自主学习:一、“秦王扫六合”(一)秦的统一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思想: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扩大疆域,稳定边境,巩固统一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二、“伐无道,诛暴秦”(一)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
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与技能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过程与方法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一、导入新课以李白的《古风》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编、导及演出了一幕幕宏伟的、并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他的伟绩。
即第9课——《秦朝的统一》。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二、展示学习目标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三、自主学习我们这节课的标题是“秦朝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好,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战国末年,秦国已经具备了扫除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及条件,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秦国具备哪些统一天下的条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好的教案可以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提问: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
对于这件事。
你怎么看?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
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参考答案: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答案范文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答案范文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答案1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二、导入新课: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三、讲授新课: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
(课外延伸)2:淝水之战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3、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
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六、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附:板书设计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微课”教学设计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
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
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
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
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活动目的: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通过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佛教和道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兴趣。
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从中去感受、体验劳动创造的艰辛和喜悦。
活动准备:1.教师从网上下载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用PowerPoint制成教学课件。
2.上网查阅资料,编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资料。
3.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组,要求每组同学根据对佛教和道教的不同理解,确定表现形式。
并收集有关宗教、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读物、图集、仿制品等。
4.教师向学生说明活动内容,学生按要求制作道具,并准备所需的材料等。
5.教师查阅的主要参考书及网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活动步骤:1.学生分成小组积极准备。
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确定本组表现方式。
2.在课堂展示中,每组同学用不同形式表现佛教和道教,争取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由于时间关系,选择2—3组同学当堂展示,其余组的活动可留到每节课前3—5分钟完成。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从各组不同的表现方式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的图片、仿制品等。
5.学生自由表达看后自己最大的震撼。
6.动手做一做小陶俑。
活动过程:同学们确定的表现形式各具风格,有的从雕塑、壁画的`艺术成就上来展示,有的通过介绍佛教道教名山,有的从佛教和道教不同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还有……首先登台展示的这组同学阵容庞大,全组成员一起上台。
首先是一位同学把他们绘制的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图贴到黑板上,另一位同学介绍佛教诞生于古印度,阿育王时期向周围国家传播,西汉时从西域等地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来到我国中原地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东汉历史的随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基础知识记忆、问题分析、史料辨析等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如历史小论文、研究报告等,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情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东汉的兴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东汉吗?”(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东汉的兴衰之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东汉兴衰的过程中,我可能过于强调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而忽略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东汉历史的理解不够全面。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东汉历史缺乏足够的兴趣。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上对东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概括东汉的兴衰过程,分析政治制度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在技能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历史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对东汉历史产生了兴趣,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教学PPT、历史教材、参考书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与技能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过程与方法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一、导入新课以李白的《古风》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编、导及演出了一幕幕宏伟的、并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他的伟绩。
即第9课——《秦朝的统一》。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二、展示学习目标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三、自主学习我们这节课的标题是“秦朝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好,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战国末年,秦国已经具备了扫除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及条件,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秦国具备哪些统一天下的条件。
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
(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
(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阅读图片:《秦朝形势图》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范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2.过程与法: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
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课文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表演、讨论、讲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长城、兵马俑的图片,问学生“我们看到长城、兵马俑,首先想到什么”生:秦始皇师: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天下,他自己自称秦始皇,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大秦帝国却仅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那为什么它只经历了二世就短暂灭亡了呢?秦朝的百姓生活怎么样?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官逼民反—秦的暴政师:请学生浏览书本,找学生回答秦暴政有几点表现?第一点表现是什么?把学生分成三组竞赛看哪组举手最积极,回答问题最多。
(第一点表现徭役繁重)1.出示阿房宫、骊山陵墓、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请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教案(一)
主备人:范玉平审核:初一历史组
课时:1 课型:复习课时间:2016.1.5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复习重点】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2、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
【复习难点】
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
【教学方法】
练习法自主学习和讨论相结合法巩固训练法
【复习导航】学生根据教材和导航提示自主学习:
一、“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影响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思想: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扩大疆域,稳定边境,巩固统一
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二、“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
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2、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三、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背景: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清明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效果
政治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诸侯国势力。
诸侯国无力与中央对抗
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胜利;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结果: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当堂达标,指导训练】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中的“秦王”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 、废除丞相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皇帝制度
2、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刻石记功,当时使用的文字应为()
A、甲骨文
B、小篆
C 、楷书D、行书
3、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大兴文字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削弱诸侯国势力
D、将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4、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
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
①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巩固提高】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