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共5篇)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共5篇)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共5篇)第一篇: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2、领读二、【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

‚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

(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

(5)亦,也,也是。

(6)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9)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

(10)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音yùn,恼怒,怨恨。

(12)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三、【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论语》幼儿园学而篇的第一、二章。

详细内容如下: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学而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中的词句,如“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等。

2. 教学重点:把握《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如孝弟、尊敬他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论语教材。

2. 学具:论语学习笔记、彩色笔、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论语学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论语学而篇的第一、二章,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孝弟、尊敬他人等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论语原文,并分享学习心得。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学而篇2. 内容:a.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际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道德品质:孝弟、尊敬他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论语学而篇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弟、尊敬他人的短文。

a. 关心父母的生活,帮助父母做家务;b. 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同学;c. 遵守学校纪律,尊敬他人;d. 乐于助人,关爱身边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论语》学而篇的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优秀范文五篇)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优秀范文五篇)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题解】《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

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

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

宋?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文】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

曰:即“说”。

②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

③亦:语助词。

说: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同门曰朋。

”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自:从。

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

此指有德者。

【语译】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解读】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

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

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1——1、4教学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与哲学观;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2、《论语》的思想内涵;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教学过程:一、孔子介绍二、经典诵读1、出示原文内容: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四、经典哲理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就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不?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就是很快乐的事情不?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不?”【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就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

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领导者治国就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她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就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篇一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目标3预习指导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子曰愠罔殆谓哉焉诲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子曰教师讲解: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子曰3.通假字子曰4.朗读与背诵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子曰四、朗读指导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子曰处理方法: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例性翻译: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子曰八、小结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子曰2.背诵全文。

b类子曰3.默写全文。

c类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约):说。

时:时常。

习:用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准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 人。

"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即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能够从事理论研究。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幼儿园学而篇,主要围绕教材第一、二章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章以“学而时习之”为主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第二章以“孝悌”为主题,阐述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学会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提高家庭伦理素养。

3.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学而篇第一章、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论语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家庭伦理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学而时习之:讲解本章的含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分别针对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4. 随堂练习:设计两个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论语》学而篇2. 板书内容:(1)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果(2)孝悌:尊重长辈、关爱他人、家庭伦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中的应用。

(2)谈谈你对“孝悌”的理解,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2. 答案:(1)示例:学习英语时,我们要经常复习所学单词,才能牢记不忘。

(2)示例: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篇教案

文章《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独具特色的《学而篇》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和人生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而篇》中的言语平实简练,意境深远,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而篇》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帮助学生有更好成长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而篇》的基本内涵,掌握语言表达的核心要义。

2.理解《学而篇》的思想精髓,透彻把握其中的理念。

3.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意识。

4.引导学生树立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收获和成果。

二、教学流程1.以经典为引,探究道理老师将学生带领进入“学而篇”的学习世界,唤起学生对于经典的期待和好奇心。

通过慷慨激昂的描述和详尽的诠释,鼓励学生主动去研究、思考、分析、解读《学而篇》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

2.深入阅读,细致分析将《学而篇》逐章逐节进行系统讲授,讲解其内涵和思想,分析其教义和哲学思想。

学生应该注意对于内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探索出相应的智慧和方法。

3.教育启示,人生经验通过学习《学而篇》,诱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特点,并在人生道路上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以《学而篇》所体现的人生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重要问题,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引和助力。

三、教学方法1.通过讲述和解读《学而篇》,引导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独特魅力和思想精髓,逐渐成为他们学习和认识经典的重要基础,进而认识到自身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空间。

2.针对《学而篇》中的优秀表达和语言技巧,引导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培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3.逐步加强对《学而篇》的思想学习,将其具体化,理论化,在实际应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借鉴《学而篇》中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等形式,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的十二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人们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下面就针对七年级语文教学中《论语》十二章这一部分内容,制定一份教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

第一章: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不可以已。

——《论语·学而》教学目标:1. 了解《学而篇》的主要内容,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

2. 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3.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1. 《学而篇》的主要内容。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学而时习之”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学习主体:学生课前阅读《学而篇》,教师重点讲解其中的经典语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活动设计: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展示各自的理解。

4.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和态度。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教学目标:1. 了解《为政篇》的主要内容,明白做人做事需要以德为先。

2.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为政理念。

3. 帮助学生理解“北辰”比喻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自信。

教学重点:1. 《为政篇》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观点。

2. “北辰”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有关正直廉洁的名人事迹,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话题的讨论。

2. 学习主体:学生课前阅读《为政篇》,教师重点讲解其中反映的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3. 活动设计:设计“北辰”比喻创意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画笔表达对这个比喻的理解。

六年级《论语》第一 二则 教案 (1)

六年级《论语》第一 二则 教案 (1)

《论语》学而篇第一二则教学设计大岗镇连会小学李冬萍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一二则,并能做到当堂成诵;3、初步了解孔子对学习、做人的一些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一二则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2500多年前,在我国山东省,诞生了一位我国最伟大的教师。

这位教师勤奋学习,博学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出示孔子像)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其中特别优秀的有72人。

孔子用他的言行给弟子们留下深远的影响。

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将他和弟子们的言行整理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板书:《论语》,提醒注意“论”的读音),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

(板书:二则)(二)学习第一则1、教师:平时同学们是怎么样对待学习的?——学生汇报2、讲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

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件出示)放下毛笔,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有朋自远方来,不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课件出示)“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

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件出示)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3、(出示完整的第一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论语。

第一篇: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

第一篇: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1讲。

各位研究儒学的学友,我们现在开始研读论语,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与他的弟子,讲学的一种言语,然后把孔子的言语纪录下来,成为这一部书。

我们研究儒学,孔夫子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凡是求学的人,都尊重孔夫子为老师,一般都称呼孔夫子为至圣先师,他是圣人之中是至圣,没有那位圣人比他的地位更高,所以叫至圣。

为什么呢?孔夫子把我们中华文化,从五帝三王,历代的那些在位的圣人,所传授的道,由孔夫子把它整理整理,集为大成,所以他在中国的古代圣人之中,他是至圣。

这部论语就是他跟他的学生们,谈论求学之道,以及当时候各国的君臣,来向孔子问政、问道,这些都由孔夫子的弟子,有的说是孔夫子的再传的弟子,把它纪录下来的,就成为现在一部论语。

孔子把中国五帝以来,历代圣人所讲的道,经过他老人家整理,成为诗经、书经、易经、礼经,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一部春秋,另外还有一部乐经,现在乐经找不到了。

一般称为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他跟弟子们谈论学问的时候,往往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孔子就在谈论之中,非常扼要的把五经,谈到那一部经,就把那一部经重要的意义,就解释的非常透彻。

这些都是记载在论语里面,所以我们学儒,尊孔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就先研读论语。

在过去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的时候,一般读书人都是上私塾,上私塾的学生,先读那些儿童的读本,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一类的。

读了以后,接着就读论语。

而且从宋朝以后,论语读了以后,就读大学、中庸、孟子这叫四书,读四书的时候,先开始就读论语。

我们今天大家都有兴趣来学,儒家的学术,也就是学孔子所讲的学术。

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论语这部书在古时候没有注解,到了汉朝,原来论语是什么呢?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孔子的再传的弟子,纪录之后,一般人读经文,论语的文字,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焚书,把儒家的经书都烧了论语也被烧了,烧是烧了,但是古时候读书人都是注重背诵,秦始皇可以把论语书本子烧掉,但是一般读书人背熟了,记在心里面,这个烧不掉的,所以到汉朝,论语又由那些读书人,把它背诵出来,再用汉朝当时的文字,又把它写出来成为一本书。

幼儿园国学启蒙课程之《论语》教案

幼儿园国学启蒙课程之《论语》教案

幼儿园国学启蒙课程之《论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教材的第一章“学而”篇。

详细内容包括: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并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国学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及其背后的意义。

重点: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道德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孔子,简单介绍孔子及其弟子,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分析《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分享如何践行《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孔子及其弟子对话,加深对《论语》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2. 主要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论语》中“学而”篇的理解。

“学而”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学会与人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了解国学的魅力,提高道德品质。

课后反思如下: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作业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论语》诵读——学而第一1-7则教学设计

《论语》诵读——学而第一1-7则教学设计
(3)小老师带读。
(4)小组读。
三、小姐提升
1.游戏挑战
2.齐读3-5则,尝试背诵
3.小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能读通学而第一6-7则,尝试背诵6-7则。
一、导入
1.齐读6-7则。
2.同学们,会背《弟子规》吗?出示《弟子规》第一部分。
二、主题训练
1.出示第6则
(1)带读
(2)小老师带读。
(3)指导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法,故事激趣法,游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场地
教室
331环节
复习导入5’(预热旧知→亮标)→主题训练25’(生自由朗读→教师示范,相机指导→分组训练)→小结提升10’(学生展示→教师纠错→归纳小结)
组织形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能读通学而第一1-2则,尝试背诵1-2则。
一、复习导入
1.还记得我们上周学习的口号吗?
课题
学而第一
课型
实践课
教学目标
1.能读通学而第一1-7则,为完成学而第一诵读奠定基础。
2.学会拍打节奏,带着节奏朗读论语,培养语感及学习能力,感受古文的魅力,涵养文化底蕴。
3.加强课堂常规培养,让学生养成课堂学习及经典诵读好习惯。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经典《论语》的接触或学习都甚少,学生行为习惯初步构建中,对学习没有概念,但好奇心强、记忆力强,这对他们学习经典是最佳时机;同时新学期开始,要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学生建立坚持经典诵读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但是,本班的课基本都是下午第一节,部分孩子中午不睡觉,导致课上打瞌睡。因此,课上我通过视频、故事、游戏等多种方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4)游戏:球球拼词
2.学习第七则
(1)介绍子夏

论语 学而篇第一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是不会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别人不理解自己那是他的事 情、他的损失。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想改变别人那是神经病,改变自己的是神 人”。君子是要反求诸己的,凡事都会反问自己,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等有没有什么问题,需不需 要改进。如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集团初期,也是不被关羽张飞认同、理解的,在博望坡战役的部署中,关 羽、张飞当场给诸葛亮难堪,嘲笑诸葛亮不会战场厮杀,只知坐守县城。后火烧博望坡取胜归来,关羽、 张飞才真正见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真正服气诸葛亮,而诸葛亮自然也是不予计较,很好地团结了 两位核心将领。
备的人,后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泛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在适当的时候验证练习,不是很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 吗?别人虽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吗?”
【拓展解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不单是知识和文学,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绝不能 理解为“学习后经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学习的快乐是在适当的时候验证练习后的快乐。举个生活中 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学习驾驶汽车是很辛苦的一个过程,通过考试拿到驾照后,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开了 一段车,这不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1. 道:治理。 2. 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乘(shèng),古代以四匹马拉的兵车, 3. 敬事:指严肃的治事态度。 4. 时:这里指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千乘这样的大国,要严肃治事而诚信待人,节约财用而爱护百姓,使用民力要不违农 时。”
【拓展解析】
孔子认为为政的基本原则就是做人处事一定要尽心尽力,同时配合各种客观条件。这三项原则是由核 心向外扩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必须多为百姓设想。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一则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一则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一则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学习并理解《论语》中的一则语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和互动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和流程:
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以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学习:教师给学生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论语》中的一则语录(例: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语录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语录进行深入研讨,讨论语录中的思想,解释其背后的道理,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5. 报告与分享:各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促进交流和合作。

6. 总结: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强调《论语》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其中的原则。

《论语》教案——学而第一

《论语》教案——学而第一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成功
之处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读的到位,学生学的用心,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
之处
课时教学设计
第单元第1课时总课时数1
课题
《学而》1、2、3
课标
要求
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




知识目标
了解论语时代背景,学习《学而》第一1、2、3
能力目标
学习理解古文。
情感目标
乐于研究古文,并对古文学习产生兴趣。
重点
了解论语时代背景,学习《学而》第一1、2、3
5、师生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理解古文的含义。
三、诵读
教师领读、学生自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竞赛读、慢度、速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读熟,直至背下来。
四、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五、作业
把今天学习的内容整理到作业本上,并把它背下来。
激发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先自主理解内容。
难点
学习理解古文。
教学
设备
《论语》内容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孔子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
《论语》就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部书。
二、新授
1、今天我们来学习《学而》第一部分的1、2、3。
2、出示内容。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学案

《论语·学而第一》学案

《论语》 平和正兴学校学案1《论语·学而篇第一》学案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座号学而篇第一 (1-7节) 学习重点1、了解《论语》的基本知识。

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影响。

2、总体把握选文内容,疏理基本的文言知识,并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3、通过诵读文本,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预习作业一、文化知识积累1、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 末期的 家、政治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 》《 》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 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 人,其中著名的有 余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即“ ”。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 ”与“ ”。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 关于 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 》《 》《 》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鲜.矣仁 ③其为人也孝弟. ④贫而无谄.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谨.而信 三、思考:本章主要写什么?探究鉴赏一、解释翻译理解每一节的内容。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释下列词语】① 弟: ②犯上: ③未之有也: ④务本: ⑤道: ⑥为仁之本: 【翻译本节】【理解】为什么说“孝弟为仁之本”? 【原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解释下列词语】 ① 贤贤: ②易: ③致其身: 【翻译本节】【理解】本节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答: 二、探究鉴赏 1、“悦”和“乐”有什么区别?2、如何才能做到“忠”和“信”?提升拓展一、思考1、你同意“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样的说法吗?2、“德行”能决定“学问”吗?二、写出“而”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节用而爱人4、知和而和5、言而有信6、就有道而正焉7、富而好礼8、谨而信 三、熟读课文学而篇第一 (8-16节) 学习重点1、进一步理解选文的内容,准确解释翻译文言语句。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教读课。

2、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2、整体感知:⑴教师范读课文。

⑴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3、重点学习与训练: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2、领读二、【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

“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

(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

(5)亦,也,也是。

(6)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9)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

(10)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音yùn,恼怒,怨恨。

(12)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三、【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二、【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孝弟: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弟,同“悌”(音tì),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冒犯、抵触、违反。

上,指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三、【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

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四、【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五、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二、【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三、【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四、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1、找学生背上节内容2、说一说:巧言令色的含义3、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第四节(2)、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找学生背)二、新课1、出示原文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1)、学生练读(2)、领读(学生)二、【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四、【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第四节内容2、解释“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二、新授:(1.5)出示原文(板书)1、学生练读2、领读三、【注解】(1)道: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四马一车,称之为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四、【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五、【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性。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教学后记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