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陆相、海相层序地层的OpendTect技术(下)

合集下载

陆相层序地层理论

陆相层序地层理论

★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特点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内基底断裂发育,盆地均 以正断层为界,盆地的演化经历了燕山期、喜 马拉雅期的演化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断陷—拗 陷双层结构。由于盆地内部正断层的差异活动, 造成了盆地凹凸相间的结构,盆地一侧为陡坡, 另一侧为缓坡,有时中央隆起带发育.
陆相湖盆盆地结构示意图
一、陆相湖盆构造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2、陆相湖盆结构特征 3、陆相湖盆构造演化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 陆相湖盆成因机制之一: 洼地内沉积物按地形法则发生堆积,由于 岩石圈的负载作用,发生非流动弹性变形。 岩石圈凭借其弹性可承受宽度等于其深度 量级的负载,均衡下沉导致沉积物总厚度 可达初始地形负异常的2-3倍,属该成因机 制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大陆裂开 地区。 ---------------坳陷盆地成因
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断层的断裂方式示意图
构造层序与构造沉积幕相当,代表在基本相同的构造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组 相关层序,指示盆地一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受控于不同序次 幕式构造运动。 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和消亡的一级构造运动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 点,控制了构造层序的形成。 导致沉降速率变化的二级构造运动(百万年级)控制了盆地范围的层序形成。 三级和四级构造运动对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形成有影响。
(2)层序中包含的体系域类型
海相层序与湖泊气候层序的体系域类型对比
层序 海相层序 湖泊气候层 序 低水位 低水位 体 系 域 类 型 海侵 湖泊扩张 高 水 位 高水位 湖泊收缩
从表中可以看出,湖泊气候层序与海相层序的体系域 类型基本一致,湖泊扩张体系域相当于海相中的海侵体系 域,高水位体系域与湖泊收缩体系域两者相当于海相中的 高水位体系域。

OpendTect_F3数据体练习操作手册彩色版本

OpendTect_F3数据体练习操作手册彩色版本

OpendTect_F3数据体练习操作手册彩色版本dGB Earth Sciences. 专注于地球物理和地学软件解决方案OpendTect简介F3 –荷兰海上工区演示数据P.F.M. de Groot博士dGB Earth Sciences B.V. Nijverheidstraat 11-2 7511 JM EnschedeThe NetherlandsTel.; +31 53 4315155Fax,;+31 53 4315104e-mail; info@ website;吴新天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花园东路32号花园公寓A1111目录1 关于OpendTect .............................................................. ................................... 1 1.1 OpendTect Base系统 ..................................................................... .. (1)1.1.1 可视化 ..................................................................... (1)1.1.2 地震属性 ..................................................................... .. (2)1.1.3 层位解释 ..................................................................... .................... 2 1.2 插件 ..................................................................... .. (2)1.2.1 倾角控制 ..................................................................... .. (2)1.2.2 神经网络 ..................................................................... .. (2)1.2.3SSIS ................................................................... (2)1.2.4 工作站系统调用 ..................................................................... (3)1.2.5 地震谱兰化 ..................................................................... . (3)1.2.6 地震彩色反演 ..................................................................... . (3)1.2.7 MPSI –确定性和随机反演 (3)1.2.8 Madagascar (在开发) .................................................................... (3)1.2.9 PSDM和VMB (在开发) (3)1.3 安装 ..................................................................... ...................................... 4 1.4 许可证 ..................................................................... . (4)2 手册、用户群以及技术支持...................................................................... ........ 5 2.1 使用手册 ..................................................................... (5)2.2 用户邮件地址列表...................................................................... .............. 52.3 技术支持 ..................................................................... (6)3 OpendTect Base的一些练习 ..................................................................... ........ 7 3.1 F3演示数据体 ..................................................................... ..................... 7 3.2 基本练习 ..................................................................... (8)3.2.1 程序树、视窗和元素 ......................................................................83.2.2 浏览和交互模式 ..................................................................... . (10)3.2.3 元素定位 ..................................................................... (10)I3.3 属性分析 ..................................................................... . (15)3.3.1 亮点检测和可视化 ........................................................................ 15 3.4 层位追踪 ..................................................................... . (22)4 倾角控制 ..................................................................... ......................................25 4.1 计算控制数据体 ..................................................................... ................ 25 4.2 倾角属性 ..................................................................... ............................ 25 4.3 倾角控制属性 ..................................................................... .................... 26 4.4 倾角控制中值滤波器 ..................................................................... ......... 28 4.5 断层加强滤波器 ..................................................................... ................ 29 4.6 与断层和裂缝有关的属性 ......................................................................29 4.7 脊部增强滤波 ..................................................................... .. (31)5 神经网络 ..................................................................... ......................................32 5.1 简介 ......................................................................................................... 32 5.2 波形分类 ..................................................................... . (32)5.2.1 工作流程 ..................................................................... .................. 32 5.3 生成气烟囱数据体...................................................................... (35)5.3.1 定义属性集 ..................................................................... .. (36)5.3.2 拾取样本位置 ..................................................................... .. (37)5.3.3 训练及检查神经网络 ....................................................................39 5.4 孔隙度反演 ..................................................................... (41)5.4.1 工作流程 ..................................................................... (42)6 层序地层学解释系统(SSIS) ........................................................................46 6.1 简介 ..................................................................... (46)6.1.1 OpendTect SSIS简介.....................................................................466.1.2 基本理念 ..................................................................... .................. 46 6.2 OpendTect层序地层学解释....................................................................476.2.1 计算控制体 ..................................................................... .. (47)6.2.2 地层尖灭/超覆模式 ..................................................................... .. 476.2.3 追踪两个层位 ..................................................................... .. (48)II6.3 年代地层 ..................................................................... . (49)6.3.1 简介 ..................................................................... .. (49)6.3.2 如何计算年代地层 ..................................................................... (50)6.3.3 显示年代地层 ..................................................................... .. (53)6.3.4 年代滑尺 ..................................................................... (54)6.3.5 控制体算法、设置、中值滤波器和层位 (55)6.4 Wheeler变换 ..................................................................... ...................... 56 6.5 体系域解释 ..................................................................... (58)6.5.1 沉积体系域 ..................................................................... .............. 58 6.6 参考文献 ..................................................................... . (61)7 建立一个新工区 ..................................................................... ...........................63 7.1 建立工区 ..................................................................... ............................ 63 7.2 输入地震数据 ..................................................................... .................... 63 7.3 创建SteeringCube ........................................................... ........................ 63 7.4 输入层位 ..................................................................... ............................ 64 7.5 输入井数据 ..................................................................... (64)III1 关于OpendTectOpendTect是一个开源环境下的地震解释系统。

海底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前沿技术

海底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前沿技术

海底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前沿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包括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深度海底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缺失、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破坏等问题。

因此,发展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前沿技术已成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深度海底勘探技术海底勘探是海底资源开发的第一步,其技术含量和难度也非常大。

目前,大多数海底勘探工作都是通过潜水器进行,但是潜水器只能在海底较浅的地方进行,对于深度超过2000米的海底资源勘探,潜水器技术已无能为力。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海底勘探技术。

(1)海洋声纳技术海洋声纳技术是一种利用声波传播的物理原理,在水下进行的目标检测和定位技术。

该技术具有作用范围广、探测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对于不同类型的海底资源,如气体水合物、矿床、沉积物等进行精密探测和分析。

同时,海洋声纳技术还可以与机器视觉技术结合,进行三维成像,进一步准确记录目标物体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信息。

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深度海底勘探和地震勘探领域,对于海底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2)海底天文观测技术海底天文观测技术是利用海底天文台等设备,在海底深处进行天文学观测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首次应用于中国海底综合观测网,通过观测天体等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出地球质量、大洋地质和测量与时空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目前,该技术在际连互通、空间探测等方面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并逐渐成熟。

二、深度海底开发技术深度海底开发技术是对于深水和深海环境下的海洋资源进行开发的一种技术。

由于水深较大、水压更高、水温更低,并且还存在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特殊的开发技术和装备。

目前,深度海底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类:(1)深海采矿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是对于深海底下的矿产资源进行采集和利用的一种技术。

opendtect介绍、插件介绍

opendtect介绍、插件介绍

OpendTect基础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用户可在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增加新的模块和应用程序。

基础模块中,OpendTect提供了以下功能:1、数据的输入与输出:OpendTect可支持SEGY、LAS、ASCII格式的地震、钻井、测井、层位等常用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2、地震反射层位的追踪与编辑:通过基础模块,可以在OpendTect系统中开展2D、3D地震层位的对比追踪。

同时可以对其它解释软件所解释的地震反射层位进行编辑。

3、常规地震属性计算:在基础模块中可以通过等时、沿层等方式对“三瞬”、均方根振幅、平均频率、平均能量等常规地震属性进行计算、分析。

4、特有地震属性计算:OpendTect针对断层、小型褶皱及烃类异常等开发了如相似性、中值曲率、吸收系数等特有的地震属性。

这些特有的地震属性较之常规属性不仅更具针对性,应用效果也得到改善。

5、频谱分解:应用频谱分解针对不同频率段提取地震属性已经被广泛应用。

OpendTect在基础模块中也提供了频谱分解技术。

可将时深域转换为频率域,开展不同频段地震属性提取。

6、三维可视化:在OpendTect基础平台上,可对地震数据体、层位、属性计算结果等进行立体、透视、透明等三维可视化显示。

倾角/方位角控制处理Dip-steeringOpendTect提出的倾角/方位角控制处理(Steering)概念,是该软件的核心功能与特色之处。

该技术是通过平滑的3D傅立叶变换技术扫描并计算地震所有采样点三维空间倾角、方位角,最终获得每个样点处带有倾角、方位角信息的数据体“倾角体”。

在计算倾角体中,OpendTect提供了多种空间傅立叶变换方式,既考虑到了运算速度,也考虑到运算精度,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计算所获得的“倾角体”一方面为开展后续工作(层序地层解释、目标体模式识别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配合使用OpendTect提供的特有的中值滤波(Median Filter)、相似性(Similarity)、空间位置(Position)等叠后地震处理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中值滤波和断层加强。

OpendTect培训手册

OpendTect培训手册

OpendTect3.0.3 培训手册(荷兰dGB公司)北京地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二00七年十二月目录第1章前言 (1)1.1 练习说明 (1)1.2 致谢 (1)第2章简介 (2)2.1 F3演示数据体 (2)2.2 快速启动一个项目 (3)2.3 预演 (4)基本数据显示 (5)2.3.2 使用缺省属性集 (7)2.4.查看和分析属性 (8)简介 (8)查看属性 (8)属性&速度 (9)交互式属性分析 (9)属性选择 (10)2.5 层位追踪 (10)练习2.5a 层位追踪 (10)第3章神经网络 (13)3.1 简介 (13)3.2 波形分类 (13)工作流程 (13)3.3 生成气烟囱数据体 (16)定义属性集 (17)拾取样本位置 (18)3.4 孔隙度反演 (21)工作流程 (21)第4章倾角导向滤波 (26)练习4.1 构建Median Dip Filter和Edge Preserving Smoothing Filter (26)第5章边缘增强滤波(Ridge Enhancement Filtering) (27)练习5.1 神经网络断层检测 (27)练习5.2边缘增强滤波I (27)练习5.3边缘增强滤波II,速度优化 (27)练习5.4边缘增强滤波III,其它体和属性 (27)第6章层序地层学解释系统(SSIS) (28)6.1 简介 (28)6.1.1 OpendTect SSIS简介 (28)6.1.2 基本理念 (28)6.1.3 工作流程 (29)6.1.4. 层序地层学原理(Catuneanu 2002) (29)6.2 OpendTect层序地层学解释 (32)练习计算导向体 (32)6.2.1 利用注释功能进行第一次解释 (32)注释练习 (33)6.2.2 地层尖灭/超覆模式 (33)练习层位追踪 (33)6.3 年代地层 (34)6.3.1 简介 (34)6.3.2 如何计算年代地层 (35)练习计算年代地层 (36)6.3.3 导向体算法、设置、中值滤波器和层位 (38)练习显示年代地层 (39)6.4 Wheeler变换 (40)练习Add Wheeler Scene (41)练习Create Wheeler Cube (42)6.5 沉积体系域解释和地层界面 (42)6.5.1 沉积体系域 (42)练习沉积体系域解释 (43)6.5.2 地层界面和地层界面的时间属性 (46)地层界面练习 (46)6.5.3 实例 (47)6.5.4 讨论 (48)参考文献 (49)第7章建立一个新工区 (50)练习7.1 建立工区 (50)练习7.2 输入地震数据 (50)练习7.3 创建SteeringCube (50)练习7.4 输入层位 (51)练习7.5 输入井数据 (51)1.1 练习说明此DVD中包含了进行神经网络练习所需的演示数据体。

海相风暴沉积研究技术方法探讨

海相风暴沉积研究技术方法探讨

30大气强烈扰动的气象高能环境称作风暴,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冬季风暴,已被认为是影响滨岸和浅海沉积的主要因素。

海相环境中的风暴事件沉积大多产生于风暴浪基面附近至高潮线之间的沉积区域。

风暴驱动波浪改造原地质条件,在海洋和盆地中形成的沉积岩被称为风暴岩或风暴沉积。

20世纪60至70年代,地质学家对现代陆源风暴沉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70至80年代进入第一次研究热潮,重点是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 Cross Stratification,HCS)的形态和起源。

同时期风暴流理论逐渐建立,成为50年代浊流理论成立后的又一个划时代突破。

过去风暴沉积证据在不同沉积环境下被识别、解释和分析,相应的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岩石学分析、微化石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室内模拟分析,以及最新使用的探地雷达技术和矿物发光特性分析。

根据最近的文献报告,风暴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已成为前沿方向。

本研究总结这些技术手段,以期建立风暴沉积模型,迎合未来减少极端热带气旋的破坏和经济损失的急切需求,拓宽风暴沉积在地质领域的宽度和广度[1]。

1 海相风暴沉积研究技术方法现代风暴事件机制有较详细直观的现场观测数据,而古代风暴沉积研究无法提供此条件,使用水槽实验和数值模拟在区域尺度上的限定条件下建立预期的沉积模型,与根据风暴沉积物建立的风暴地质模型相印证,可以为风暴沉积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1.1 现场观测技术 据已有的现代风暴潮观测统计数据,自1880年至2015年有700多次的浪涌事件,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北大西洋西部,其次是大洋洲、北太平洋西部和北印度洋北部。

这些通常依靠永久性潮汐计和大量移动式测量仪进行水位观测和高水位现场调查。

新技术机载和卫星测高仍处于开发阶段中,并用于测量大范围的风暴潮淹没现象。

目前为止包含所有的风暴潮观测结果大部分被收集于全球风暴潮数据库SURGEDAT中。

其他方面,三维地面激光扫描仪通过收集选定区域在风暴前后的位置数据,可以检测风暴引起的岸面形态变化。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①王 华1,肖 军1,崔宝琛2,陈 亮1,严德天1(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经理部,北京100011)摘 要:从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大量的实际工作入手,论述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流程;描述与分析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地层单元界面,如层面、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界面、I型和II型层序界面的地表特征及其识别标志;针对野外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图件编制问题,提出了“点、线、面、体、时”系列图件的编绘流程与方法。

关键词: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849(2002)0420015208 层序地层学就是根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它包括野外(或称露头)层序地层学和室内层序地层学两个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但在实际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侧重于室内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地震资料或地震地层学,但我国的地震剖面资料总体上是比较缺乏的,且这些地震资料又大多集中在油气勘探部门。

而我国开展的大面积1∶20万和1∶5万区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这正是地表层序地层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1]。

由于钻井取芯的不连续性,地震剖面资料的分辨率达不到期望的精度等原因,而难以正确地揭示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及内部的构成变化,这为依靠地下信息建立地质模型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野外露头的直观性、可测性、完整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以及便于大比例尺研究的特性为建立精确的地质模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2~6]。

所以,笔者强调要加强地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工作。

1 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在经历了相模式研究、沉积体系研究、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7~14]后,它的概念和方法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石油公司已把它作为一种权威性技术加以应用。

OpendTect用户手册1.5

OpendTect用户手册1.5

d-Tect用户手册版本1.5Paul de GrootHerald LigtenbergMatthijs de Rooijd-Tect用户手册版本1.5作者Paul de Groot, Herald Ligtenberg, 和 Matthijs de Rooij版本dGB ©2002, 2003版权所有,未经dGB的书面允许,任何人均不得将本手册的任何部分作为商业目的出版、转载等。

拥有d-Tect许可证的用户可以复印本手册供内部使用。

目录前言关于d-Tect关于本手册版本版权相关知识开始2.1 系统纵览2.2 基本交互功能2.2.1. d-Tect工具条2.2.2. 图形工具条2.2.3. 树形或下拉菜单2.2.3.1. 场景2.2.3.2. 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2.2.3.3. 体2.2.3.4. 任意线2.2.3.5. 拾取点设置2.2.3.6.. 层位2.2.3.7.. 井轨迹2.2.4. 场景及图形功能2.2.5. 颜色棒2.3. 数据的输入及输出3.怎么做……3.1. 开始一个工区3.2. 做TheChimneyCube®(做气窗体)3.2.1. 工作流程3.2.2. 拾取样点位置3.2.3. 神经网络培训3.2.4. 神经网络培训后的评估和应用3.3 应用一个中值倾向滤波4.菜单-文件4.1. 工区4.1.1. 描述4.1.2. 工区结构窗口4.1.3. 编辑工区结构窗口4.1.4. 位置翻转窗口4.2. 流程4.3. 输入4.3.1. 地震4.3.1.1 SEG-Y4.3.1.1.1. SEGY数据进入窗口4.3.1.1.2. SEGY进入定义窗口4.3.1.2. SeisWorks-地震进入定义窗口4.3.1.3. GeoFrame IESX-地震进入定义窗口 4.3.1.4. 输入CBVS数据体窗口4.4. 输出4.4.1. 地震4.4.1.1. SEG-Y-地震数据进入窗口4.4.1.2. SEG-Y-地震进入定义窗口4.4.1.3. SeisWorks-地震进入定义窗口4.4.1.4. GeoFrame IESX-地震进入定义窗口 4.4.2. 层位4.5. 管理4.5.1. 描述4.5.2. 地震数据管理窗口4.5.2.1. 拷贝文件4.5.2.2. 合并文件窗口5. 菜单-处理5.1. 属性5.1.1. 描述5.1.2. 属性设置窗口5.1.3. 属性设置工具条5.1.4. 输入选择5.1.5. 缺省属性设置5.1.5.1. 评估属性5.1.5.2. NN气窗体5.1.5.3. NN断层体5.1.5.4. NN盐体5.1.5.5. NN滑塌体5.1.5.6. 精细断层5.1.5.7. 不监控不连续的二维5.2. 神经网络5.2.1. 描述5.2.2. 神经网络管理窗口5.2.3. 输入GDI网络窗口5.2.4. NN设计窗口5.2.5. NN培训窗口5.2.5.1. 监控培训5.2.5.2. 不监控培训5.3. 调向5.3.1. 输入5.3.2. 创建5.3.2.1. 描述5.3.2.2. 创建调向体窗口 5.3.3. 滤波5.3.3.1. 描述5.3.3.2. 滤波调向体窗口 5.4. 创建数据体5.4.1. 描述5.4.2. 数据体输出窗口5.4.3. 选择数量窗口6. 菜单-窗口7. 菜单-视图7.1. 工作区7.2. Z值比例7.3. 立体显示8. 菜单-功能8.1. 帮助8.2. 许可证8.3. 批程序8.4. 设置8.4.1. 文字8.4.2. 鼠标控制9. 参考文献A. 属性和滤波曲率倾向倾角能量频率频率滤波瞬时数学位置参考位移参考时间相似性三维滤波数据体统计B. 理论B.1. 方法,神经网络,气窗B.2. 调向和方向性B.2.1.中值倾向滤波C. 缺省属性设置C.1. NN气窗体C.2. NN断层体C.3. NN盐体C.4. NN滑塌体C.5. 精细断层C.6. 不监控不连续的二维D. 基准点调向体的生成D.1. 速度、算法及计算体的大小 D.2. 可视质量检验D.2.1. 联络测线倾向属性 D.2.2. 调向相似性属性D.2.3. 曲率属性D.3. 选择一种调向算法词汇表第1章前言1.1.关于d-Tectd-Tect是围绕Statoil()所拥有的目标检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模式识别和属性处理系统。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扇体识别技术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扇体识别技术

2009年11月第44卷 增刊1 3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072751本文于2009年3月16日收到。

・综合研究・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扇体识别技术何晓松3 王 立 毛德民 王红梅(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何晓松,王立,毛德民,王红梅.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的扇体识别技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增刊1):84~89摘要 文中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采用三维层序地层研究与地质体模式识别系统,通过钻井地层层序划分、小层自动追踪、Wheeler 域转换、地震多属性提取与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拗陷的260D 区块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扇体的识别、沉积相研究及储层预测研究,其结果为该拗陷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等时层序小层追踪 Whleer 域转换与分析 扇体识别与分析1 引言研究区位于哈萨克斯坦中西部的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拗陷,勘探面积约18000km 2,该盆地自20世纪70,已完成了部分区域的勘探工作。

2005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接管Pet ro Kazakhstan 以后,对区内进行了深入的工作,主要寻找构造圈闭并开展钻探,取得了良好效果。

截至目前,已发现17个油气田,钻井1200余口,发现油气34亿bbl ,该盆地的勘探已进入了高成熟勘探阶段,进一步发现大的构造油气藏难度很大,寻找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该盆地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前期研究及勘探成果表明,岩性油气藏在南图尔盖盆地具备良好的发育条件:(1)在盆地断陷发育期,盆地的拗陷区发育了侏罗系陆相沉积,包括河道砂、冲积扇、三角洲等好的储集相带及相间发育的泥岩沉积;(2)目前在该盆地勘探已发现了多种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如河道砂油气藏、基底变质岩潜山裂缝型油气藏及260D 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型含油层系等。

如今在南图尔盖盆地虽然已完成了大量的勘探及综合研究工作,但对于侏罗系岩性圈闭的追踪及评价还缺乏有效的手段。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第一作者简介:顾家裕,男,60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导),沉积储层、层序地层学 收稿日期:2004-09-13文章编号:0253-9985(2004)05-0484-07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顾家裕,张兴阳(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

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

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

陆相地层层序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露头层序研究方法、实验观测和分析方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地震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地层的数值模拟方法。

在油气勘探中的区带勘探阶段、目标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层序地层学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陆相层序地层;体系域;模式;勘探和开发;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E111.3 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in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 in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Gu Jiayu,Zhang Xingyang(Petroleum Explor a tion and Develop ment Research Institute,PetroChina,Bei j ing)Abstract:Sedimentation in continental basins has been controlled by many factors and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in basins of different types are not the sa me.All these would lead to various sedimentation types,frequent facies changes,poor lateral continuity and large variation of sequence thickness.Frequent alternating of lak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 -sion results in frequent change of cyclothems.The formation,struc ture and model of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would,therefore,be more complex and more difficult to study.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ont-i nental basins and system tracts,initial and ma ximum flooding surfaces and existence of slope -break zone,Chinese geo-l ogists have establishe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 works and models of depression basin and faulted basin,which tally with the reality of basin fills in China.Development of continental stratigraphic sequence has mainly been controlled by lake level fluctuation,tectonic move ment,climate,base -level change and provenance supply,especially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e are quite important,because they directly control the fluctuation of lake level.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ontinental basins include outcrop sequence study,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logging and 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es,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Se -quence stratigraphy can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lay exploration stage,prospect exploration stage and development stage.Key words: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system tracts;model;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influence factor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总结,由EXXON 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1]提出的,又经过众多地质科学家[2~8]的研究工作充实和完善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和方法第25卷 第5期OIL &GAS GEOLOGY 2004年10月体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

OpendTect软件倾角控制模块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OpendTect软件倾角控制模块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ISSN100922722 CN3721118/P海洋地质动态Marine Geology Letters第24卷第4期Vol24No4文章编号:100922722(2008)0420033205OpendT ect软件倾角控制模块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赵丽娅1,傅 群2,潘海滨3(1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北京100083; 2德康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3;3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Opend Tect软件是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和三维可视化于一体的新一代地震资料解释系统,其基础系统平台是完全开放的,可供其他研究机构在平台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模块[1]。

该解释系统除具备一般解释软件所具有的普遍功能如地震资料属性提取、层位追踪外[2],基于倾角控制(dip2steering)的中值倾角滤波(media2dip2steering filter)是其优于其他地震解释软件的主要特色之一[3],经实例验证中值滤波后可以显著提高地震剖面质量,在此基础上做层位追踪或属性提取可以提升确信度。

结合应用实例介绍这一核心模块,并交流使用心得。

关键词:地震解释;倾角控制;中值滤波;相干性中图分类号:TP311.51 文献标识码:A Opend Tect软件是由荷兰d G B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合作开发的三维地震属性处理和地质目标体识别系统,其基础系统平台是完全开放的,可供其他研究机构在平台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模块[1]。

目前应用于实践的商业模块主要包括:神经网络地质体模式识别(Neural Networks)[4]、倾角控制(dip2steer2 ing)和三维层序地层解释(SSIS-Sequence St ratigrap hic Interp retation System)模块[5]。

神经网络模块是在对地震数据进行中值倾角滤波基础上,通过拾取样本点计算各点各个属性值来训练神经网络,然后将神经网络的计算结果应用到整个数据体中,得到需要的理想的地收稿日期:2007212227作者简介:赵丽娅(1983—),女,硕士,从事海洋地质领域的研究.E2mail:zhaolyhb@ 质目标体;SSIS模块同样是在对地震数据进行中值倾角滤波后应用软件特有的模式控制———数据驱动的方式追踪层序体内部结构的小层,划分层序并进行解释划分体系域,这是目前惟一成熟的层序地层解释商业化软件。

适用于陆相、海相层序地层的OpendTect技术(上)

适用于陆相、海相层序地层的OpendTect技术(上)
数据 的输 入 与输 出 ;地 震反 射层 位 的 追踪 与编 辑 ,通过 基础 模块 ,可 以在
O ed et 统 中 开 展 2 p n T c系 D、3 D地 震 层位
控 制处 理 模 块
O ed et 出的倾 角/ p n T c ̄ 方位角控制
处理 ( teig)概 念 ,是该软件 的核 Ser n 心功能与特色之处 。该技术是通过平滑 的3 D傅 立叶 变换技 术扫描并 计算地 震

面地震属性提取与综合分析 ,为在 等时
地层格架 内预测有利沉积相带或砂体 的
空间展布提供 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此外 ,Op n T c提供 了多种 用于 ed et 识 别特 殊 地质体 ( 丘 、岩 体 )、裂 盐
缝 、气烟 囱等 的属性集 。这些属性 集是 在大 量实 际工 作 中 ,通过长 期经 验 积 累 ,把 多种能够反映这些异常的地震信 息综合到一起 ,通过数学 、逻辑运算对 多个 属性体进行模式识别得到 目标 体最 佳三维可视 图像 ,准确预测 目标体空间
积 旋 回韵律 体对 比追 踪 时的 深域 结果
转换 到Wh ee域 ,进一步开 展层序界 elr 面、体系域识别 、划分以及盆 地沉 积充
的对比追 踪。同时可 以对其它解释软件 所解释的地震反射层位进行编辑 ;常规 地震属性 计算 ,在基础模块 中可以通过
所有采样点三维空间倾角 、方位 角,最
图1
8 6 石油与装备 P t l m&E up n er e ou qi me t
I ・ T 石油
变换方式 ,既考虑到 了运算速度 ,也考 虑到运算精度 ,用 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 择源自用。计算所获得 的 “ 角体”一方 倾

编制海陆系列新图,矢志海洋强国梦想

编制海陆系列新图,矢志海洋强国梦想

编制海陆系列新图,矢志海洋强国梦想刘光鼎【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4(057)012【总页数】2页(P3859-3860)【作者】刘光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海洋地质编图是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技术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将“海洋强国”纳入国家大战略之中,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而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列图件则是海洋地质调查成果的汇集和表达.自1992年《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500万)》(简称《海区系列图》)正式出版以来,海区系列图在资源勘探、岛礁主权斗争、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维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时至今日,海区小比例尺图件已有30多年没有更新,现在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推进,海洋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事业的发展,编制新的海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显得非常必要.《中国海陆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500万)》(简称《海陆系列图》)编制项目于2008年启动,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家单位牵头负责,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参加,以张训华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组共编制了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地震层析成像图、莫霍面深度图、地质图、大地构造格架图和大地构造格架演化图等八种专题图件.编图范围涵盖中国陆地和海洋的全部疆域及邻近地区,位于64°E~140°E、3°S~56°N(兰伯特投影)之间.经过5年的努力,项目组顺利完成了8种图件及其说明书的编制和相关研究工作,实现了地球物理场与地质构造的海陆相接;并在此基础上厘定了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局,重点反映了古生代以来中国海、陆时空分布格局和不同地质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展示了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指出印支期以前的古全球构造属槽台体制,新全球构造属板块体制,也称“块体构造说”.“块体构造说”是在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和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初步建立了该学说的认识论、方法论,明确了块体和结合带的概念、类型、与板块理论的关系等.2)以实际资料为基础,通过向上延拓、小波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区域场的提取获得地球物理场特征,编制了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和磁力异常图三种资料性图件.3)分析各块体在地壳厚度、岩石层速度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特征,编制了莫霍面深度图和地震层析成像图两种解释性图件.4)地质图作为基础性图件,从沉积地层、断裂展布、岩浆岩分布和基底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块体的区域地质特征;解决了海区地质图图面主要表示现代沉积,内容单一的编图难点.5)以古新全球构造学说为指导,以资料性图件和基础性图件为依据,以解释性图件为参照,以清晰反映欧亚、印度和菲律宾海三大板块,西伯利亚、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构造格架为目标,编制了大地构造格架图,总结了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空间展布的特征.6)综合使用古地磁学、岩石学、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古气候、全球构造理论等进行古大陆再造的工作模式,取得中国(大陆与海区)块体拼合演化的认识后,选取10个时间断面(∈3、O3、D1、C3、P2、T3、J2、K2、E、N),编制完成了中国及邻区主要块体古大陆位置再造图.7)针对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单元、西太平洋俯冲模式、中国西部块体构造纲要、中国东部块体、台湾构造演化、中国海陆岩石层结构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 《海区系列图》是对新中国建国以来近30年的中国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工作的全面总结,而《海陆系列图》则是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我国陆域及海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工作的系统总结;在图种上,后者编著了地震层析成像图、莫霍面深度图和大地构造格架演化图.30年前,在组织编制系列图时,已形成了新古全球构造说,即现今的“块体构造说”的框架,包括其内涵及其研究的方法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方法论.一种指导: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理论为指导.两个纽带:岩石物性是地质与地球物理之间的纽带.物理模型是定性解释向定量解释过渡的纽带.三种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正演与反演,定性与定量要互相结合;多次反馈,多次反复,不断逼近答案)、系统论,以及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等.中国是一个拼合的大陆,大地构造演化史的特点是:一个分界:印支期(T2—T3),古全球构造(槽台体制),新全球构造(板块体制).两条锋线:特提斯域,滨太平洋域.三次变格:特提斯启闭,影响整个中国大陆.四条转换断层:新生代太平洋形成与发展.五幕演化史:An∈:陆核发展成块体,Pz:古中国大陆形成,尚无青藏高原,大陆东高西低;T3—K1:特提斯域青藏高原形成,严重挤压改造;T2-:太平洋形成与发展,板缘聚敛,板内拉张;—Q:板缘拉张,板内沉降.今天,编制项目组不仅利用了这一思想指导编图工作,而且通过海陆系列图的编制,从地质、地球物理基础资料入手,参考国内外大地构造发展方向,结合已有的大地构造学术观点,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思想,使之更加丰满.我国有近300万km2管辖海域,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3.此次编图将整个中国海区与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按同一比例尺编绘,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贯彻“海陆联编,海陆并重”的原则,也为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我国海域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处,是全球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蕴涵了众多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是进行海陆地质对比研究的理想场所之一.我们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大陆构造演化及其宏观格架为重点,对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中国大陆与海区所引发的构造效应,进行综合研究.中国大陆宏观构造格架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三横: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南岭.两竖: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贺兰山—龙门山.两个三角:柴达木—祁连山,松潘—甘孜).编制的《中国海陆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500万)》,为中国大陆边缘和中国海的动力学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海陆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基础图件,为决策层的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专辑集中了项目组科技人员五年来编制《海陆系列图》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地球物理场特征认识与发现方面的成果,地球物理解释性成果,编制图件过程中在资料处理、分析、解释、应用等方面技术方法上的成果等.这些成果将与系列图一起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感谢由张训华、郝天珧、温珍河、刘少华组成的本期特邀编辑委员会为专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为专辑出版提供的大力支持.当下是我国由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相信本专辑成果能为我国海洋地球科学发展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做出贡献.。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班级:地质1202学号:201211030201姓名:张瑞尧指导老师:赖生华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目录一:实验内容 (02)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4.结论 (09)5.参考文献 (09)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4.结论 (15)5.参考文献 (15)四:心得体会 (15)一:实验内容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

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

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

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南黄海海相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

南黄海海相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

摘要: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

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 项关键技术系列。

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 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

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地震成像品质;立体地震资料采集;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1研究区概况南黄海是介于中国东部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式陆架海,最大水深在80 m 左右。

南黄海盆地是一个由奠基在扬子块体上、叠合在中—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之上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图1)[1-2]。

勘探与研究成果表明,海相残留盆地分布广[3-4],地层相对齐全、厚度大[5-6],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是我国近海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资源重要的勘探区[7-12]。

图1 南黄海陆相盆地分布及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南黄海的油气勘探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前期主要勘探目标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层(上构造层),主要采用拖缆多道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陆相沉积盆地的分布和构造特征,在南部坳陷获得了中、下三叠统(青龙组石灰岩)和上二叠统(大隆组、龙潭组碎屑岩)的海相沉积层的有效地震反射,经钻探在中生界泰州组和新生界阜宁组见到了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工业油气突破[7,11]。

Opendtect图解操作步骤

Opendtect图解操作步骤

一、工区的建立这两步之后就不断OK,那么工区建好了。

二、数据输入:地震、层、井数据等1.地震数据SEG-Y2.层数据Horizon :Survey>>Import>>Horizon>>ASCII>>Geometry3.井数据Well:Survey>>Import>>Horizon>>Well3.1 井轨迹Track:Survey>>Import>>Horizon>>Well>>Track其中井轨迹文件格式如下:x,y,z(D)DT格式如:3.2 井曲线Log,只支持.las格式:Survey>>Import>>Horizon>>Well>>Log 3.3 分层数据Marker:Survey>>Import>>Horizon>>Well>>Marker二、数据的处理:Processing>>Steering>>CreateProcessing>>Steering>>Filter如图分别顺序Z,X,Y方向,每次都在上一步基础上做,并命名可识别名称。

三、层序地层学解释系统SSIS:1.创建:先选层,再定层间不整合接触关系,Setting设置。

(SSIS > Chrono Stratigraphy > New)原理如下两图:2.展示:(SSIS > Chrono Stratigraphy > Select>某命名) ,然后如下图调用。

3.加入Wheeler Scene:如上右图。

4.Creat Wheeler Cube.(可不做,如不需要输入的话) 5.体系域解释:Interprtation.6.展示体系域:四、属性:参数设置、调用。

CPS_SEG2009北京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CPS_SEG2009北京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储层综合研究类: LD-ADESTM interpret现代地震解释软件系统 LD-EPSTM image 油气储层频谱成像与解释软件 LD-EPSTM reservoir 油气储层预测与解释软件 LD-GMAXTM reservoir 叠前地震反演和储层描述软件 LD-FRSTM fracture裂缝型含油气储层综合描述软件 LD-PSVTM reservoir转换波储层描述软件 油藏开发类: LD-MKT simulator油藏数值模拟软件 LD-MGviz海量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和分析软件 恒泰艾普双狐软件: DF-Gvision 双狐地质成图系统 DF-V2C变速构造成图软件 DF-FOTools双狐逆断层解释工具 DF-RETools双狐油气藏综合评价工具 DF-EPMIS双狐数据集成应用系统 DF-FOXwell双狐井筒描述系统
参展商
1 阿派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CRYSTAL反演 NORSAR正演 ROKDOC岩石物理 MOVE构造解释
2 北京网格天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网格天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为 核心的高科技软件公司. 主流软件"深探TM地学建模软件"是一套适用于勘探开发不同阶 段的综合地学建模软件.
3 CGGVeritas
Hampson-Russell软件包括AVO技术岩性与流体分析检测,地震反
演,油藏属性参数预测,测井数据分析管理和合成记录制作,地质统计制 图,折射波法静校正量分析处理等.
4 美国德康科技有限公司
Opend-tect层序地层研究与地质体模式识别系统;
Litho-tect复杂构造下地质力学分析系统; Plato测井解释系统; Resovler产层评价; ...
8 杰奥世博(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科学大洋钻探中的新技术

科学大洋钻探中的新技术

2
取芯技术
取芯技术对科学大洋钻探来说尤其重要。因为
各种钻探目标的实现与岩芯的质量息息相关。目前 除了要求岩芯的连续性和高的采收率以外 , 还需要 在各种各样的地层中实施取芯。同时, 除了岩石样
图 1 立管钻 探技术原理 [ 3] Fig. 1 Principles of riser technology[ 3]
[ 1] [ 2]
, 美国也开始考虑
ODP 后的科学大洋钻探问题 。于是体现 更为广 泛国际合作精神的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 IODP ) 应 运而生, 并将于 2004 年开始实施[ 3] 。 DSDP 为验证海底扩张和板块学说 , 为 古海洋 学的诞生 , 立下了丰功伟绩 [ 4] 。ODP 更是在天然气 水合物、 热液矿化作用、 气候变化、 海平面升降、 板块 构造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近在深 海生物圈研究中亦取得一定进展 。 IODP 的科学 目标尤其宏伟, 计划在深部生物圈和洋底下的海洋 , 环境的变化、 过程和影响 , 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 学等 3 个主题上开展工作 , 并在开始的 10 年内对深
[ 5]
1
钻探技术
从 DSDP 所使用的 格罗玛 挑战者 号到 ODP
所使用的 JOIDES 决心号 钻探船均是使用非立管
收稿日期: 2003 05 23; 修回日期 : 2003 07 27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暖池形成和演变的构造控制及其沉积证据 ( 编号 : G2000078501) 资助 作者简介: 孙连浦 ( 1970 ) , 男 , 黑龙江巴彦人,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石油地质学研究 E mail: sunlianpu@ hot mail. com

OpendTect软件助力新疆岩性勘探

OpendTect软件助力新疆岩性勘探

O ed et pnTc 软件助 力新疆 岩性勘探
新疆油 田公 司勘探 开发研 究 院地 球物理 所 近 1 3
圆满结束 O edet 件 测试 , pnTc 软 测试 结果 表 明 , 个 这 软件 的推广应用将对岩性勘探起 到推动作用。 此次软件测试 把准 噶尔 盆地 东部 的 白家海 凸起 彩 2 井西三维作为 目标区, 5 清晰地识别出了侏罗系 三工河组湖退体 系域 、 侵体 系域及 其叠 加样 式 , 湖 为 该 区建立三工河组砂体微相沉积模 式 、 测地 层一岩 预 性圈 闭提供 了依据 。 当前 , 层序地层学 的研究虽 然 已具备 了一套完 整 的理论方 法 体系 , 没有 一个 具体 的软 件来 实 现 , 但 而 O edet pnTc软件能够使沉 积层序 的研 究对 象更接近 勘 探 目标 , 大大提高 了地层学 的实用价值 , 于识别 潜 有助 在 的岩性圈闭 , 为隐蔽 岩性油气藏的发现提供帮助。 O edet pnTc软件 是 荷兰 d B公 司研 发 的一 个地 G 震 目标检测 系筑 , 集层序地 层解释 系统 、 倾角导 向、 地 震颜 色反演等功能 为一体 , 同时对多个 地震属性 体 可 进行处理 、 可视化和解释 。其中最 具特 色的技术是 倾 角导向和层序地层解 释系统 。 该软件利用倾角导 向可直接生成 导 向体 , 向体 导 包含空间每一个采样点的倾角和方位角信息 , 在多道 属性 处理及 滤波时 利用 导 向体 来充 分考 虑地 质 目标 体的空间展布 , 提高 目标体及断裂检测 的精度 。 从而 此外 , 运用倾角导 向功能还 可 自动追踪年代地 层 事件 , 而进行 沉积 体系 域解 释 , 助研 究人 员更 直 进 帮 观 、 深刻地理解地 层沉 积演化过程 。 更 该软件现 已应用 于新疆 油 田岩性勘探 。 ( 郭俞杉 陈扬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