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从吾与明代关中理学

合集下载

冯从吾108字原文

冯从吾108字原文

冯从吾108字原文冯从吾(1557年-1627年),明代学者、理学家、教育家。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观政礼部,改任御史,官至工部尚书。

为政严峻,敢于直面当朝时弊,不阿“魏党”。

因直谏明神宗惹怒皇帝,遭群小恶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削籍归里。

家居26年,杜门谢客,潜心著述,是明代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

以“良知”为核心,将心、性、理统为一体,阐发王阳明“至善是心之本”的思想。

认为善即理也、即道也、即中心。

其主张“性善”论,将善心、善性和良知合而为一,始终坚持以“性善”为头脑,以“尽性”为工夫,既纠正朱学的“支离”,又反对王学“丢过理学说心说知”,力避王学融合儒佛的“四无”之弊端。

冯从吾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宝庆寺讲学时,特意一篇名曰《谕俗》的短文,全文如下: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

因录旧对一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丙申秋,余偕诸同志讲学于宝庆寺,旬日一举,越数会,凡农、工、商、贾中有志向者咸来听讲,且先问所讲何事。

余惧夫会约之难以解也,漫书此以示。

以上短文130字符,去掉24个标点符号,正好108字。

译文如下:告大众书(谕俗)千讲万讲,我们讲学讲什么,不过就是做个好人,存着好心,做些好事,这三句话就说完了。

我把自己过去所作的一副对联给大家看看: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丙申年秋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宝庆寺讲学。

讲会每十天举行一次,讲会举办几次之后,不光是秀才学者来来听讲,农民呀、商人呀、工匠呀都蜂拥而来。

有人没听讲之前就问我,你们讲会讲些什么呀?我害怕跟他们讲我们的《会约》他们听不明白,这就这些说出来给他们看。

冯从吾与关学学风

冯从吾与关学学风

“纲常伦理要尽道,天地万物要一体,仕止久速要当可,喜怒哀乐要中节,辞受取与要不苟,视听言动要合礼。存此谓之道心,悖此谓之人心。惟精,精此者也;惟一,一此者也。此之谓允执厥中,此之谓尽性至命之实学。”(《行实》)
此段文字所贯穿的对本体与功夫、修与悟、价值与境界、道体与礼法之体用一如、相融不二关系的理解以及“尽性至命”的道德取向,是把握其哲学思想和实学学风之关键。从中可看出他以朱子格物致知之工夫弥补王学末流忽略工夫而纯任本体的致思方向。
一、“敦本尚实”,斥浮虚以倡实学
明代中叶,心学极盛。然言心学者,浙东一系,以王龙溪为代表,倡先天正心说,力阐良知现成,因其重本体而略工夫,遂渐蹈于“猖狂无忌惮”之浮虚一偏;江右一系,以邹守益、罗洪先等为代表,纠正龙溪之偏,主体用不二,遂以归寂主静之修养功夫补其说。至晚明,王学末流直向猖狂无忌惮一路发展,使朱子格物穷理之学日渐遮蔽。于是有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一系,反对阳明后学只在先天良知上用力,背离王门笃实功夫的倾向,于是起而调合朱、王,兼重先天良知与后天功夫,以正明末学术之失。冯从吾与东林学派处同一时代、同一学术背景,有着共通的问题意识,于是,他以弘扬“圣学”为己任,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之偏的时代责任,成为晚明中国西部“痛惩末世废修言悟,课虚妨实之病”(姜仲文《少虚集序》)的代表。《行实》称其学“一禀孔孟心性为本体,以诚敬为功夫,以万物一体为度量,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极则”,此一评论可大略标示出冯氏合程朱陆王为一的学术方向和反对“废修言悟,课虚妨实”的实学旨趣。从吾为关中书院所书“允执堂屏”谓:
冯从吾与关学学风《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关学自张载于北宋初始创,后因朱子学兴起,迄南宋及金元日趋消沉,然至明代,因有吕泾野(木冉)诸君重振之功,关学遂有勃兴,至晚明由冯从吾而总其成,从吾遂为泾野之后关中之第一人。李二曲说:“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接武,至先生(少墟)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答董郡伯》,载《二曲集》卷17,中华书局1996年版)故研究明代关学,冯从吾之思想是不能绕过的。然“以礼教为本”和崇尚气学的张载关学,其学脉在张载卒后则几经变化,先有诸吕卒业于二程门下,后“关中人士”亦“多及程子之门”;继有朱子学之北传,北方有许鲁斋衍朱子之绪,关中学人如高陵诸儒“与相唱和,皆朱子学也”;至明代,阳明学崛起东南,渭南南元善传其说,此为关中有王学之始。经数十年之传播,“王学特盛”,如吕泾野从学于湛甘泉,切琢于王门弟子邹东廓(守益),足见关中士人多向心学。从吾受学于许孚远(敬艹奄),受其影响既主“格物”,又信“良知”,遂能“统程、朱、陆、王而一之”(以上见《柏景伟小识》,载《关学续编》),走出自己的学术之路。黄宗羲将冯列于“甘泉学案”,但其由张载所开躬行实践、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则在从吾身上有着深刻的印迹。从吾所面对的是晚明王学空疏学风日渐泛滥的学术局面,遂能以救时弊为己任,且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并开明末西部学术向实学转向之先。

冯从吾和关中书院以及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浅析

冯从吾和关中书院以及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浅析

冯从吾和关中书院以及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浅析作者:刘秀玲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8期冯从吾关学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是关学史上重要学人,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关学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关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中的文化、经济、民俗、礼仪,乃至关中人的性格都承袭了关学的文化精神。

一、冯从吾—“关西夫子”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二十三日生于陕西长安,卒于天启七年(1627)二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岁。

冯从吾主要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和明嘉宗天启年间,晚张载五百余年。

作为促进关学在明季复兴的重要学人,在他身上体现出关中学者特有的鲜明气质:生活简朴,行事严谨,性格耿直、率真、刚正不阿,个性突出。

冯从吾家中除了书,可以说是空徒四壁。

姜士昌曾目睹馮从吾生活简朴、倾心理学的情景,感慨地说:“尝诣公斋中,图书四壁,泊如也,予慨焉。

”冯从吾一生仕途多舛,后辞官庄居。

晚年以讲学为主,不喜交游,平日里深居静摄,心境淡定从容。

他曾自述其生活态度:“居会城人事委琐,不得已僻静庄居,非会讲不入城市,多病之躯颇得静摄之效,至于贱日,一切宴会交际概从谢绝。

晨兴,惟焚香告天以祝圣天子万寿;晚,同二三同志在书院中烹茶以当杯酒,歌诗以当音乐,淡中滋味最觉深长。

若张筵设乐,征逐叫号于酒肉场中,不惟心非其好,力亦不能给也。

”冯从吾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忧国奉公,勇于担当,为人耿直,不畏权贵,终因直谏犯上而罢归。

林下之居,诚实谦恭,崇真尚简,救正心学,以讲学行其道。

在朝,他是声震天下的诤臣;在野,他是声蜚邻省的“关西夫子”。

二、冯从吾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前身是关中首善书院。

当时,关中大儒、工部尚书冯从吾因直谏招忌,削职回陕,在府治东南古刹宝庆寺“相与讲心性之旨”。

从游者“几千余人”。

因地方窄小不能容纳,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遂于寺东南小悉园,为冯从吾先生修建“首善书院”,后改名“关中书院”。

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

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

关中书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于朝政腐败,天启六年〔1626年〕同东林、江右、徽州等一切书院全被拆毁,在有明一代仅仅存在了十七年。在这十七年中,冯从吾以弘扬关学为己任,发扬务实的教学风格,制定严格的学规校纪,从学人数达五千多,不仅造成其附近的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咸宁县学的官学学生的流失,而且使西北各地甚至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士子"川至云集",成为全国闻名的学术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机构之一,
1、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是宋代以后所倡导的一种学术宗旨和教学宗旨,"经世"意即治理国家和社会。一种学问能有益于治国安邦、国计民生,就被称之为经世致用,或称之"实学"。关中书院是以传授道德义理、培养圣贤人格为根本宗旨的,所以它把重视德育和发展理学作为自己文化教育的一个特点。但书院在强调德育的同时,同样重视培养学生治国安邦的才能,以及传授有关国计民生的实用知识,并自觉形成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万历末年,朝政腐朽,党争激烈。天启时,宦官魏忠贤专政,政治更为黑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退居林下,以讲学评论时政为志,同黑暗的朝政抗争,以顾宪诚、高攀龙为首的东林书院尤盛。他们标榜务实的学风,要求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身为东林派的冯从吾和他主持下的关中书院也很关心朝政,由于受"关学"思想影响较深,在讲学中不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那样大骂皇帝和宦官,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探讨。冯从吾深深地明白,做为学校,更重要地还是讲学,讲儒家之学,讲圣人之学,通过讲学让学生明白国家兴亡的大道理,培养新人才,探求挽救明朝危机的道路。所以书

关学大儒冯从吾与关中书院

关学大儒冯从吾与关中书院

关学大儒冯从吾与关中书院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时任陕西布政使汪可授、按察使李天麟等择定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自任教。

关中书院成立,很快名动海内,陕西及其周边各省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多达5000余人。

冯从吾把他全部心血倾注于关中书院,每逢他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坫之盛,旷绝今古”。

冯从吾亦声名大振,成为关学大儒,被尊称为“关西夫子”。

冯从吾(1556—1627),字仲好,号少墟,明代西安府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明代大儒。

□吕凯封五昌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我国重要的书院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府治东南,在今西安南门内以东的书院门街东段,坐北朝南。

创始人是明代中叶陕西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冯从吾。

冯从吾(1556—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明西安府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冯家村人氏。

明神宗万历年,由进士入仕,授御史等职。

他为人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直言敢谏,后以历指神宗的失政、失德而获罪,被贬官,再削籍。

归乡后,闭门谢客,醉心于宋明理学,尤其是关学的研究,“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

关学是自北宋张载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的一个理学学派,史称“关学”。

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

冯从吾继承关学优良传统,又吸收其他学派一些理论成分,强调儒家学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应用。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冯从吾一边在家从事著述,一边在宝庆街(位于西安南门里书院门街东口北侧,即今“西师附小”址)讲学多年。

由于冯从吾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故弟子日众,讲学的地方容纳不下。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时任陕西布政使汪可授、按察使李天麟等择定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自任教。

关中书院成立,很快名动海内,陕西及其周边各省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多达5000余人。

关中书院的发展史

关中书院的发展史

二、关中书院的发展史关中书院是由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理学家冯从吾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创建于长安宝庆寺及其东侧小悉园、在西安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书院,在明清时期,它与仁文书院、东林书院、徽州书院并列为“四大书院”,它持续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改制为陕西师范大学堂。

(一)关中书院的产生“古柏翠竹绕,碧水堂前流”的关中书院坐落于中国西安书院门,门前则是文化古街,环境幽雅。

在明朝万历二十一年,陕西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冯从吾回乡后,其多年在陕西宝庆寺讲学,因听者甚众,讲学场地愈来愈狭小。

故而,于万历三十七年的十月,在队西有关官员的支持下,在宝庆寺的东边小悉园处建立关中书院。

书院中共有讲堂六楹,匾额名为“允执堂”。

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记》中讲到:“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

”在天启六年被禁毁,后又于清朝康熙三年重建,一度成为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

1.关中书院产生的文化背景因为元代教育流弊较多,“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彝翟,卜下之间,波颓风靡。

故学校之设,名存实亡。

况兵焚以来,人习于战斗,唯知干戈,莫识姐豆。

肤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

”明太祖朱元璋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开始建国时就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了首要的地位。

他说:“治天下当先其重其急而后及其轻且缓者。

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

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

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

”他认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发展地方的教育事业,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教育文化政策,明朝的教育事业在此政策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建立为,人才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人才以教导为先”,因此开始大力创建学校,培养人才。

而且推行一种与前朝有别的教育制度,《明史·选举制》云:“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库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问于下邑荒檄,山卿海涯。

《关学编》的编纂动机、体例特点及其学术史意义

《关学编》的编纂动机、体例特点及其学术史意义

作者简介 : 张
波(97 )男 , 丰县人 , 17一 , 江苏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 系讲 师 , 哲学博 士。

91 ・
性理学概念亦因此 类著述而得 到彰扬 。然而 , 如果 进

步深究 , 亦可以发现 , 述儒家 学术史著 作 , 域 上 除地
录理学家, 肇端于朱熹《 伊洛渊源录》是《 记述了 , 录》 北宋周 、 二程 、 、 五子 及 其 门人 后学 的言 行政事 , 张 邵 追溯理学渊源与传承。该《 的纪传形式及其撰写 录》 意 图 , 为后世 学者所采用 。冯从吾《 多 关学编》 亦是如
21 00年 7月 第 2 卷第 4期 6
唐 都 学 刊
T n d o ra a g uJ un l
J1 00 u .2 1
V0. 6 N . 12 o 4
《 学编》 关 的编纂动机 、 体 例 特 点及 其 学术 史 意义
张 波
( 宝鸡 文理 学院 政 法系, 陕西 宝鸡 7 11 ) 20 3

(45 11 ) 伊洛 渊源续 录》 毛宪 ( 式之 ) 13 — 50 撰《 、 字
(49—13 )撰 《 陵 正 学 编 》 程 瞳 ( 启 暾 ) 16 55 毗 、 字 撰
《 新安学系录》杨应诏( 、 号天游) 闽南道学源流》 撰《 、 金贲亨( 字汝白) 18 —1 8 撰《 (43 5 ) 台学源流》 朱衡 6 、 ( 字士南) 11 — 54 撰《 (52 18 ) 道南源委》 朱睦楔( 、 字灌 甫) 11 — 57 撰《 (58 18) 授经国羲例》 刘元卿( 、 字调甫)

要 :关学 编》 《 由明代关中著名理学家冯从 吾所撰 , 是我 国第 一部关 学史著 作。在体例 安排上 , 编》 该《 立

关学史著作之演变:以《关学编》为中心

关学史著作之演变:以《关学编》为中心

关学史著作之演变:以《关学编》为中心作者:李敬峰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7年第5期关学是由张载始创,并在与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交流、融通中动态地发展的与张载学脉相承之关中理学。

从宋代直至清末民初,在八百余年的时间跨度中,关学历经北宋的酝酿与开创、南宋金元的变革与低沉、明代的变异与中兴、清代的延续与总结,最终在清末民初牛兆濂那里终结。

对于绵延八百余年的关学史,自明代关学大儒冯从吾编纂《关学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后世学者在其基础补修不辍,形成五部关学史著作。

然当今学界尚无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只是将其作为工具书视之,且多集中在冯从吾的《关学编》。

因此,对比分析关学史上的五部著作,详剖各自特色,比较分歧差异,揭示演变轨迹,从而透视和折射关学在不同时期的演进路径和时代特征。

一、开山之作:冯从吾的《关学编》冯从吾(1557-1627),字仲好,号少墟,陕西西安人,为关学在明代复振的重要传人,亦是明代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学者,被誉为“关西夫子”。

李二曲评其道:“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接武,至先生(少墟)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

”[1]李氏认为冯从吾是关学得集大成者,门派学风赖其而重振。

是时学界,编纂学派道统谱系蔚然成风①,冯从吾以道自担,发凡起例,探隐索迹,立志为发源于关中地区的张载关学编写关学的道统谱系,他说:我关中自古称理学之邦,文、武、周公不可尚已,有宋横渠张先生崛起郿邑,倡明斯学,皋比勇撤,圣道中天……迨我皇明,益隆斯道,化理熙洽,真儒辈出……余不肖,私淑有日,顷山中无事,取诸君子行实,僭为纂次,题曰“关学编”,聊以识吾关中理学之大略云。

[2]冯从吾认为关中自古就是理学之邦,文、武、周公起于关中,学术德行不可逾越,张载接续圣学,倡明此道,至明朝,此道日隆,大家辈出,然这段学术史零碎无传,故他择取诸儒之行事,编类成书,以使人识关中理学之源流。

经数年之努力,冯从吾终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编成《关学编》,是编特色鲜明:1.只收录理学人物。

[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四卷)提要

[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四卷)提要
撰者此前所著《关学编),专记关中理学诸家,为地域性理学史;《元儒考略》则专记有元一代理学诸家,为断代性理学史。《关学编》在著述体例上对后世学术史著作影响甚大, 《元儒考略》则以其特殊的文献价值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关于这点,四库馆臣称:“然宋儒好附门墙,于渊源最悉;明儒喜争同异,于宋派尤详。语录学案,动辄灾梨,不啻汗牛充栋。惟元儒笃实,不甚近名,故讲学之书,传世者绝少,亦无汇合诸家,勒为一帙以著相传之系者。从吾掇拾残剩,补辑此编,以略见一代儒林之梗概,存之亦足资考证。物有以少见珍者,此之谓欤。”(《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二》)
(来源:张林川、周春健著《中国学术史著作提要》,崇文书局2005年,第114—116页,编辑:郑伟)
[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四2 小中大
冯从吾(1557—1627),字仲好,号少墟,西安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学者称少墟先生。明代著名理学家。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观政礼部,改庶吉土,授御史。因得罪神宗被削籍归里,以讲学为事。曾讲学于西安府之宝庆寺、关中书院,与邹元标共建首善书院,名震京都,时称“南邹北冯”。
继《关学编》后,冯从吾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撰成此书,完成了他的又一部理学史著作。同《关学编》一样,编撰《元儒考略》的目的亦是为了弘扬孔学。续孔孟道统之传。本书所考重在元儒之学脉,与冯氏过从甚密的毕懋康在《元孺考略·序》中说得明白:“辟之脉然,经举而络张,络断而经坏。孔孟为经,而宋诸儒为络,宋诸儒延其脉至元,且几欲绝矣。张元所以举宋,举宋所以继孔孟,如线相续,罔俾断坏,岂不渊哉!”并称冯氏所为为“勤哉,远哉”之学。
全书凡4卷,集元代诸债事实,各为小传,重在考察他们之间的授受源委,辨析这一时期理学的源流演变。“因此,它实际上是一部元代理学的源流史。”(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第九章》)卷一、卷二主要记述理学北传的情况,卷三、卷四主要记述理学在南方的传衍。撰者认为。元代理学北传始于德安赵复,赵复传之姚枢,姚枢传之许衡、窦默而蔚为大观。北方学风由原先祟尚苏氏父子的老庄之学一变而为祟尚程朱理学,开创了北方儒学的新局面。理学在南方的传衍,自宋及元未曾间断,浙东金华朱学贡献尤大,其中以许谦发扬之功为最显。在案卷的设置和内容的择取上,本书表现出与《关学编》一致的著述原则,即立传对象不专主一家而兼顾各派,书中所收既有程朱理学家,又有陆王心学派,如卷一胡长孺、卷三吴澄,皆属由朱入陆者。卢钟锋先生称:“这样的案卷设置,贯彻了《元儒考略》不专主一家而兼顾各派的立传原则,体现了‘统程朱陆王而为一’的理学史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元儒考略》与《关学编》一样,是最少学派性的。”(《中国传统学术史·第九章》)这也正是冯从吾理学史观的突出特点。传主的确立择取,以采自《元史·儒学传》者为最多,如赵复、安熙、金履祥、黄泽等;亦有采自《元史·隐逸传)或其他传记者,如杜瑛、何中、姚枢、虞集等;同时旁采《一统志》、《屯留志》、《山西通志》、《湖广总志》等,以作附益。

关中书院解说词

关中书院解说词

关中书院解说词关中书院大事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此地之西宝庆寺讲学。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

万历四十年(1612年)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祀孔子.明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

崇祯元年(1628)关中书院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

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

康熙十二年(1673年)总督鄂善重修关中书院,聘李颙主讲其中,倡导自由讲学之风。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拨给关中书院帑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陕主持关中书院。

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谭钟麟订《书院课程》5则。

光绪七年(1881)巡抚冯誉骥附设志学斋于院东,购置图书并增加膏火。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一师范改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

1963年西安师范撤销,西安市第五中学迁入。

1985年恢复了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名称。

关中书院参观路线1、冯从吾像位于关中书院大门之前。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西安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为关学在明代重要传人。

万历己丑进士,创办关中书院,发扬关学。

冯从吾是关中书院创办人,官至工部尚书。

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他上书批评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直言触怒了皇帝,因而愤然辞朝归故里,在故里,他潜心经理之学,讲学于宝庆寺,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等人在宝庆寺“联镳会讲”,来听讲学的多达几千人,因此改寺东“小悉园”为“关中书院”供冯从吾等学者讲学。

书院门_关中书院_冯从吾_祝永明

书院门_关中书院_冯从吾_祝永明
, ,
,
,
胞 处 于 水深 火 热 之 中

3 页 ) 贪 官污 吏 当 道 ( 下 转 第 1
,
侠西 档案
9 1
99
.
2
45
,
6 2 一1 4 陕 西 西 安府 长 安县 人 明 末 著名
, 、

冯 从 吾 ( 公元
1 55 6
由于 冯 从 吾 治 学 严 谨 学 风 端 正 课 徒认 真 关 中 书院 建 成 以 后 很快 成 为 当 时 北 方 地 区 享有 盛 名的 学 府之 一 邻 省 四川 湖 北 甘 肃 山 西 河南 等地 的学 生 也来 此 就 读 求 学 万 明 清 两 代 陕 西 理 学 的光大 和 学 风
,


,
,

.
近 年来 西 安 人 民 在 市 委 市政 府 的 领 导 下 为 保 护 文 物古迹 弘 扬祖 国 的 传 统文 化 发展 旅 游 事 业 对
,
, ,

,
,
寺作为 讲 学 场所 即 今 西 北 水 利 勘测设 计研 究 院 的所 在地及 其紧东 邻 现 在 仍 有 寺 塔 在 此 由 于 冯 从 吾 的
, , “
样 历 史 上 著 名 的关 中 书 院 在 冯 从 吾的 主 持下 诞 生 了
, , , ,

西安古 文 化 一 条街 的书 院 门 说起书 院 门 的 历 史 不 能 不 提 到 建 于 明 代 的关 中
, . ,


书院和 它 的创始 人 冯 从吾


年) 字 仲好 号少墟 的教育 家 学 者 万 历 时 中 进 士 曾 官 至 御 史 工 部 尚 书等职 当 时 以 鲤直著称 明末 宦 官 权势熏天 朝政 混 乱 明 神 宗朱诩钧终 日沉缅 酒 色 深 居 宫 中 国 事 日危 : 冯从 吾犯 颜 直 谏 勿 以 天 变 不 足 畏 勿 以 人 言 不足恤

(历史名人)冯从吾:关中大儒,治学有方

(历史名人)冯从吾:关中大儒,治学有方

(历史名人)冯从吾:关中大儒,治学有方冯从吾先生(1556年—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明代陕西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人。

明万历十七年(1589)举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因上书批评万历皇帝,并且不与朝中腐朽势力同流合污,总受排挤,便辞官回到长安,万历三十七年(1609)创建关中书院,被誉为“关西夫子”。

著有《冯少墟集》二十二卷,又有《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及《古文辑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冯从吾擅楷书,尤工行草书。

草书千字文册,潇洒飞跃,得法怀素,又章草意农,功劲飘逸,书作存世不多,然而却有一定影响,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历史上陕西关中地区自北宋张载以来,形成一个理学派别,史称“关学”。

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

冯从吾先生是关学大师,但他心仪洛学,穷其一生心究洛学,与洛学大儒孟云浦、吕维祺、张抱初、王以悟、李缉敬等交往甚厚,在洛阳川上书院、芝泉书院、正学书院、依仁书院等多个书院登坛讲学,是豫西讲会的中坚人物,对明清洛学的中兴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冯从吾继承了北宋大儒张载所提倡的“学则多疑”的观点,而且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了“学、行、疑、思、恒”五字结合的治学方法。

首先,他强调“学”与“行”应紧密结合。

他说,天下之事,未有不学而能行者;同时又说,讲学原为躬行。

他要求学生戒空谈,敦实行,只有后躬实行,切实专做,才是真学问。

他还以学射箭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行合一的关系。

他说:“学射者不操弓矢而谈射,非惟不能射,其所谈必无当。

”其次,他认为在学习中“疑”与“思”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思就是思考、钻研,动脑子去想;疑就是疑问,即在学习中要提出问题,提示矛盾。

他说:“思而疑,疑而思,辩之必欲其明,讲之必欲其透也。

”意思是,思和疑是一个互为循环往复的学习提高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认真辨析和讨论,知识就会融会贯通,疑惑释明;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一定会更加透彻、严谨。

【长安万年】之三百六拾:关中四大书院,培养出于佑任等一大批革命人才

【长安万年】之三百六拾:关中四大书院,培养出于佑任等一大批革命人才

【长安万年】之三百六拾:关中四大书院,培养出于佑任等一大批革命人才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

在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长安(西安)及周边地区,清代建有四大著名的书院:关中书院、宏道书院、味经书院和崇实书院。

关中书院,在明清时期均是著名学府,位于今天西安南门内的书院门。

明万历年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立。

冯从吾继承了张载遗风,使书院以讲求性理之学为宗旨,反对空淡提倡实践,建立不久,即获得“讲坛之盛,旷绝古今”的美誉。

在明朝,书院除了教育职能外,还兼具政治职能。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天下书院首当其冲。

大宦官魏忠贤当权后,大肆镇压东林党人,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关中书院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被废弃。

进入清代,满族坚持“汉化”方略,教育便成为其实现“汉化”的关键,因此,西安地方政府对关中书院进行了多次修葺和扩建,使其逐渐恢复了当年的风貌。

到清末时,关中书院已经颇具规模,不仅是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

清朝,在关中书院讲学的陕西名儒主要有李颙(yú,与顾炎武同时代)、刘光蕡(fén)、柏景伟、牛梦周等人。

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对关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关中书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光绪时期,清朝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规定全国各地书院改名学堂,关中书院更名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

辛亥革命后,又改称陕西省立师范学校。

以后学院数次更名,直到1982年定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可谓是凤凰落架!宏道书院,位于今咸阳市三原县城北,清代三原属西安府管辖。

明孝宗弘治九年,由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详见“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之子承裕创立。

书院最初由一僧舍改建而成,用来授徒讲学,称为宏道书屋。

由于王承裕乃关学大儒,所以,慕名而来的学子非常众多,小小僧舍已经无法容纳济济学子,于是,学生们捐资对书屋进行了扩建,然后名字也升级为宏道书院。

关中书院的发展史

关中书院的发展史

关中书院的发展史二、关中书院的发展史关中书院是由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理学家冯从吾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创建于长安宝庆寺及其东侧小悉园、在西安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书院,在明清时期,它与仁文书院、东林书院、徽州书院并列为“四大书院”,它持续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改制为陕西师范大学堂。

(一)关中书院的产生“古柏翠竹绕,碧水堂前流”的关中书院坐落于中国西安书院门,门前则是文化古街,环境幽雅。

在明朝万历二十一年,陕西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冯从吾回乡后,其多年在陕西宝庆寺讲学,因听者甚众,讲学场地愈来愈狭小。

故而,于万历三十七年的十月,在队西有关官员的支持下,在宝庆寺的东边小悉园处建立关中书院。

书院中共有讲堂六楹,匾额名为“允执堂”。

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记》中讲到:“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

”在天启六年被禁毁,后又于清朝康熙三年重建,一度成为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

1.关中书院产生的文化背景因为元代教育流弊较多,“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彝翟,卜下之间,波颓风靡。

故学校之设,名存实亡。

况兵焚以来,人习于战斗,唯知干戈,莫识姐豆。

肤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

”明太祖朱元璋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开始建国时就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了首要的地位。

他说:“治天下当先其重其急而后及其轻且缓者。

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

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

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

”他认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发展地方的教育事业,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教育文化政策,明朝的教育事业在此政策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建立为,人才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人才以教导为先”,因此开始大力创建学校,培养人才。

而且推行一种与前朝有别的教育制度,《明史·选举制》云:“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库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问于下邑荒檄,山卿海涯。

关中书院追忆冯从吾散文

关中书院追忆冯从吾散文

关中书院追忆冯从吾散文关中书院追忆冯从吾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中书院追忆冯从吾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古城西安的明城墙内,有一条仿古文化街,街口立有一座突兀而起,且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额所书写的是颜体的三个大字“书院门”,楼柱上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楹联。

碑林,众所周知是早已盛名远播的“西安碑林”,可书院呢,是何书院设立于此呀?经我查证,该书院就是明万历年间在西安所设立的“关中书院”。

每当提到书院,我的脑海中最先呈现的无非是应天、岳麓、嵩阳以及白鹿洞等四大书院。

关中书院相对而言知之甚少,带着对于它的诸多疑问,与对文化的再次探究,我又一次踏上了寻访之旅。

因为关中书院对于我来说是神秘的,既然如此神秘,那就姑且做一次探秘之旅吧。

没有任何的资料,也没有任何的讲解,给予我如此神秘之感的关中书院,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但凭我的感觉,这个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化教育机构,应该有其独特的经历和超人的魅力吧。

我在关中书院门口所立的石碑上,知道了有关于它些许的历史和身世:它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是当时的御史冯从吾疏忤明神宗朱翊钧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人在此地之西的宝庆寺讲学,弟子与日俱增,而寺地狭小无法收纳更多学习之人。

直到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陕西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的小悉园为新的讲学之所,同时他还与一些当时在西安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共同扩建了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的创立者冯从吾,在入仕前本已是名声斐然的关中大儒,他弃官讲学,发扬关学,是关学在明朝时代的重要传人。

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

说到关中书院,说到冯从吾,那就应该说到“关学”。

关学,自张载从北宋创立以来,也是历经浮沉,到了明代因有吕泾野诸君重振之功,关学遂有勃兴,至晚明由冯从吾而总其成,冯从吾因而也就成为了继吕泾野之后,明代关学第一人。

从冯从吾“儒佛之辨”看晚明关学之佛学观

从冯从吾“儒佛之辨”看晚明关学之佛学观
也从一个侧 面揭示 出晚明儒 学的佛 学观。其所暴露出的晚明关学学者对佛教思想及其内在精神理 解和把握上的偏差 , 是思想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
关键词 : 冯从 吾 ; 之 辨 ; 儒佛 关学 ; 学 录 辨 中图分 类号 :289 B 4 .9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23 (00 0 -030 10 -7 1 2 1 )208 -5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 3月 , 4 卷第 2期 , r ,0 0 V 1 0 N . 00年 第 o Ma.2 1 , o. , 02 4
Junl f otw s U i ri ( hl oh n oi cecs dt n o ra o r et n esy P ispya dSca Sine io ) N h v t o l E i
收稿 日期 :0 90 . 20 -31 4
基 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 “ 十五 ” 划第 一批 资助 项 目( 1A 2 0 6 ; 西省 哲学社 会科 学规 划课题 资助 项 目 规 0J701 )陕
( 9 0 3 0C 0 )
作者简介 : 王美凤 , , 女 山西原平人 , 西安文理 学院教授 , , 博士 从事专 门史研究 。


“ 儒佛之辨 ” 的原 因、 旨 宗
冯从 吾 生于 15 ( 57 明嘉 靖末 年 ) 卒 于 12 明 , 67( 天启七年) 字仲好 , , 号少墟, 陕西 长安人 。他承继
对“ 佛老之教”出现了“ , 举世趋之” 的情况, 难怪宗尚 程朱 的薛碹针对 这种 状 况 以及 佛教 对学 人思 想之 侵 蚀, 切地 说 : 虽 先 儒开 示 精切 , 痛 “ 而犹 不 能祛 其 惑。 l( ” ”5P 可见理学在总体上一直视佛老( 巷 J 特别是佛 教) 为异端 , 对之采取了较为激烈的排斥态度。胡居 仁甚 至说 :为 害尤甚 者 , 也 。 <敬 集.儒 记’ “ 禅 ” 胡 斋 归 峰 )即 使在思想上吸收佛 禅的王阳明, “ 没有放弃 以 也 并 佛道 两家 为异端 这一儒 学传 统 的基本立 场 。 [(2 ”7P3 ]1) 可见 , 排佛老是宋 明时期儒家学者的基本态度。

论关学的心学化及其价值

论关学的心学化及其价值

论关学的心学化及其价值◎刘宗镐内容提要 关学发展至明代中叶,与当时崛起的心学思潮相遇。

关学学者南大吉汲取姚江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但未将其在关中有效传播和发展。

迨晚明,关学学者冯从吾接受江门心学思想,并在关中大力弘扬,最终使关学心学化。

清初李 承绪冯从吾心学旨趣,弘道关中,使心学化的关学继续发展,以至再度复兴。

关学心学化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推动了关学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突显出关学的基本特色———“崇实致用”。

关键词 江门心学 姚江心学 南大吉 冯从吾 李〔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2-0055-08 关学由北宋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今陕西眉县人)开创,传受代不乏人,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①关学在发展过程中,对程朱理学以及心学都有所吸收。

关学汲取程朱理学始于北宋(张载病逝后,弟子从学二程),而关学的程朱理学化则在金元时期。

迨明代,这种程朱理学化的关学又开始心学化。

明代是心学思潮高涨的时代。

这时的心学思潮由江门心学和姚江心学构成。

江门心学是指由陈白沙(1428-1500)开创并被其后学继承和发展的心学流派,而姚江心学则是指由王阳明(1472-1529)开创并被其后学继承和发展的心学流派。

关学的心学化,就是关学学者吸收江门心学及姚江心学思想,并积极在关中传播,最终使关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心学。

关学的心学化,已受到关学研究者的关注。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是研究某个关学学人时,兼论其思想的心学化;②当然,也不乏论述关学心学化的专文,但似偏重于关学与姚江心学之间关系的分析。

③再者,这些研究几乎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关学既已心学化,又何以称之为关学?出于弥补目前研究之不足,本文以关学心学化的核心人物为对象,立足于一手资料,来辨析关学心学化的具体途径及理论表现,进而探究关学在心学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关学本色。

一、关学汲取姚江心学朱明定国之初就规定,科举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为主。

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对于西安文理学院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的意义

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对于西安文理学院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的意义

234 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08月(下)尚应玲 杨君 高倩 侯婕妤 王亦瑶 关红艳(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冯从吾创办的关中书院对于西安文理学院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的意义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作为一个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文化精神逐渐成为了人民们的热切期望。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更应该努力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冯从吾;关中书院;西安文理学院;办学定位;校园文化2019年,西安文理学院原创校史话剧《冯从吾》以及关中书院“中国符号”基地成功入选了由教育部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2019《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西安文理学院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正在继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其深厚的民族情感,让校园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土,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拔节成长。

冯从吾作为西安文理学院的灵魂人物,及其所创办的关中书院对于西安文理学院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收稿日期:2020-07-03一、冯从吾、关中书院和西安文理学院冯从吾,字仲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提出了“学、行、疑、思、恒”的教学理念。

在冯从吾的话剧中,他评价皇帝是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复杂不能再复杂的人。

而他自己也是如此,一生秉持一个信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盛开太平”。

不忘初心,一直保持自己心中最深的信念。

民不聊生时,主动上奏,为人民争取生活保障;纵然不被理解,但他从未放弃。

心中牵挂胜多,面对百姓,哀其不幸,气其不争,却认识到人心的本质,用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净化人心。

对他自己所景仰的圣人,保持着敬仰的态度,且一直忠心,从未改变。

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

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

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
冯从吾与关中书院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特点
关中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拆毁于天启六年(1626),创始人是关学大师冯从吾.依性质而言,属于民办官助之列;依时间而论,只有短短的17年;依规模而讲,虽不能与官学相比,但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学富德高的执教名儒,却使官学望尘莫及.书院求学者多达数千人,成为北方一所影响巨大的讲学机构和学术传播中心.究其原因主要与书院实行的"德教为先"的教学思想和"务戒空谈,敦实行"的教学特点分不开.
作者:贾俊侠作者单位:西安联合大学,政史系,陕西,西安,710065 刊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 TANGDU JOURNAL 年,卷(期): 2003 19(1) 分类号: B249 关键词:关中书院冯从吾教学思想教学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从 吾 ( 字仲好 ,号少墟 ,1 5 —6 7 5 7 12 )是晚 明关 学最 重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在关 中书 院 的讲 学 不仅 创造 了继 嘉靖年 问 吕楠 ( 泾野 ,17 —5 2 4 914 ) 之 后 关 中理学 发展 的又 一高 峰 , 且其会 通朱 王 , 而 主张 本体 、工 夫合 一 的思想倾 向对 当 时思想 界及 清初 关学 发展 具有 重要 的影 响 ,同时亦标 志着 关 学 “ 心学 化 ”的完成 。

讲 学 造 就 了 明 代 关 学 发 展 的 第 一 次 高 峰 。 当 然 ,这 一时期 在关 中致 力于讲 学 的著名 学者 并非 只有 吕楠 与马 理二人 , 外 尚有渭 南 的南 大 吉( 此 瑞 泉 ,1 8 .5 1 、南 逢吉 ( 4 7 14 ) 姜泉 ,1 9 —5 4 4 4 17 )兄 弟 、朝 邑的韩邦 奇 ( 苑洛 ,1 7 —5 5 4 91 5 )等 人 。正 是在 这些 学者 的努 力下 ,关 中理学 出现 了 自北宋 张载 以来 第一 次 “中兴 ” 的局 面 【。 4 J 然而 , 自嘉靖三 十 四年 ( 5 5 15 )韩 邦奇 和马 理 去世后 ,是 时,吕楠 、南大 吉等 人则 早 已逝 去 , 关 学数十 年 间基本 上处 于衰落 时 期 ,人 才凋 零 , 也 没有 大 的讲 学活 动 。万历初 年 的关 中学者 马 白
时 学 者 歙 然 响风 , 而 关 中之 学 益 大显 明于 天 下 ”【l 清修 《 光 绪 ) 原县 新 志 》也 说 : “ J。 J ( 三 关 学 白横 渠 后 ,在 明 惟 高 陵 吕泾 野 为最 著 ,而 溪 田则 媲美 泾 野 ”L( ) 可见 , 3 。 J 正是 吕棺 与马理 的
而 当时关 中与 吕枘并 称 的又有 三原 马理 ( 田 , 溪 1 7 —5 5 ,冯从 吾 《 4 4 15 ) 关学 编 》说 : “ 禄 ( 光 马 理 )与 宗伯 ( 吕枘 )司 马 金 石相 宜 ,钧 天 并 奏 ,
明代 关 中地 区的讲 学活 动约 始于成 化年 间凤 翔 的张 杰 ( 默斋 ,1 2 —4 2 、兰 州 的段 坚 ( 4 117 ) 容 思 ,1 1— 1 8 )和秦 州 ( 49 4 4 今天 水 )的周 蕙 ( 小 泉 ) 他 们 之 间的相互 往来 论学 , , 形成 了今天 所谓 的 “ 陇之学 ”。但这 一 时期 的讲学 , 由于距离 关 的相 对遥 远和 缺 少 固定 的讲 学场 所 ,多是在 所居 之地 或 设立家 塾来 讲学 , 如段 坚 “ 结庐 兰 山之麓 , 扁 日南 村 、日东 园”[ 7 1 ,张杰 则 “ 1 2 拓家 塾 以 《 五 经 》教 授 ”…2 ,因此 他们 的学 问对 关 中士 人影 2 响不大 。这种 情 形一直 持续 到弘 治六年 ( 4 3 。 1 9 ) 这 一年 ,王 承裕 ( 川 ,1 6 .5 8 平 I 4 5 13 )首先在 三 原 县借 僧 舍 以讲 学 ,取名 “ 学道书 堂 ”。后 来 由于 学 者众 多 ,僧舍 容纳 不下 ,遂 于 弘治八年 ( 4 5 19 ) 又在 三 原县普 照 寺 旧址 上建 立 了弘道 书 院。弘道 书 院的建 立不 仅 复兴 了宋元 以来 关 中地 区 的书 院 讲学 之风 ,推 动着 关 中讲 学活动 的迅速 发 展 ,如 弘 治九年 ( 4 6 , 19 ) 时任 陕西提 学 副使 的杨一 清( 邃



冯从 吾 对 关 中讲 学 之 风 的 重振
庵 ,1 5 —5 0 4 4 1 3 )在西 安府 重建 正学 书院 ,并在风 翔府 陇州 ( 陕西陇 县 )创 建 岍 山书 院 ,在 武 功 今 建绿野 书 院 。而 且其注 重经 学 、强调 礼教 、崇 尚 气 节和 重视 实践 的讲 学特色 亦成 为 明代 关 学 的基 本特 征 。 继三 原弘道 书 院之后 ,高 陵 的 吕枘 则将关 中 讲学 推 向了高 峰 ,且 具有全 国性 的影 响 ,黄宗 羲 在 《 明儒 学案 》中说 , 吕棺 “ 九载南 都 ,与湛 甘 泉 、 东廓共 主讲 席 , 南学 者 , 出其 门 ”[1 。 邹 东 尽 23 18
_ 哲 学
冯从 吾 与明代 关 中理 学
刘 莹
( 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06 ) 陕 1 02
摘 要 :冯从吾是继 吕楠之后 明代 关中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他在关 中书 院的讲学不仅重 新振 兴了 自 弘 、嘉 以来关 中地 区的讲 学之 风,而且 由于其讲学 以心学为主 ,注重对 良知心体 的体认 ,从而 使整个 明代关学 呈 现 出一 个 由程 朱 理 学 到 阳 明 心 学 的 发 展 转 变 过 程 。但 冯 从 吾 既 处 于 晚 明王 学 修 正 运 动 思潮 中 , 而 他 本 人 亦 对 当时流行 的 “ 善无恶 ”说和 王学末流脱略工夫的做法极为不满 ,故又主张 以宋儒之 工夫 来致 良知。冯从吾这 无 种 会 通 朱 、 王 , 强 调 本 体 、 工 夫 合 一 的方 法 奠 定 了清 初 关 学 发 展 的基 本 趋 势 。 关 键 词 : 冯 从 吾 ; 关 学 ; 明代 ; 关 中地 区 ;会 通 朱 王 中图分类号:B 4 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0 —7X(0 20 —0 40 0 84 2 2 1)50 9 —5 收 稿 日期 :2 1—31 0 20 —9 作者简介 :刘 莹 (9 6 ,女,藏族,陕西麟游 人,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 17 一) 向为 明清 哲 学 思 想 。
21 0 2年 9月 第2 2卷 第 5期
西 安 电子科技 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n l f da iest( o il ce c i o ) o r a inUnv ri S ca in eEdt n o Xi y S i
S p. 2 e 201 Vb .2 N O 5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