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1章 第2节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学生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1章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第1章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基础对点]知识点一显微镜的使用1.下列是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正确的是(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B.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视野中物像的焦距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D.换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调节视野的亮度变暗答案 B解析转动转换器可换用不同倍数的物镜,A错误;调节光圈可调节视野的亮度,C错误;换用凹面镜可使视野变亮,D错误。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X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完整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答案 A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当目镜不变,物镜变成40×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的X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的数目就越少。

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100倍变为400倍时,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4倍,视野的长和宽分别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排成一行的细胞的数目也相应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视野中细胞的数目为8÷4=2个。

故选A。

3.下列各项均是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A.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B.要将位于视野内右上方的图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装片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图像移到视野正中央答案 C解析如果标本染色较深,需要较强的光线观察,因此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A正确;若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则实际标本位于左下方,因此如果让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标本应向右上方移动,B正确;转换高倍物镜时,不能升高镜筒,应该直接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C错误;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图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D正确。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1章 第2节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1章 第2节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如打仗,有战略上的全局安排,也有战术上的灵活机动。

在考试中,有一些策略性和技巧性问题是要掌握的,即常言说的“考试经验”。

一个人的考试分数主要取决于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考试经验无疑也能对考试成绩产生很大影响。

考生在走进考场后,应尽快调适好应考心态,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这是临场发挥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B.等物质的量的O2与O3,所含氧原子数相同C.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是6.02×1023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解析: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个数比也为2∶3.答案:B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 mol H2O的质量为18 g·mol-1B.C H4的摩尔质量为16 gC.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 gD.1 mol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分子解析:质量的单位为g,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A、B选项错误,3.01×1023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质量为32 g,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D项错误.答案:C3.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A.0.3 mol O2和0.3 mol H2OB.0.1 mol H2SO4和3.6 g H2OC.0.1 mol MgSO4·7H2O和0.1 mol C12H22O11(蔗糖)D .6.02×1023个CO 2与0.1 mol KMnO 4解析:A 项,n (O)分别为0.6 mol 和0.3 mol ;B 项,0.1 mol H 2SO 4中,n (O)=0.4 mol,3.6g H 2O 中n (O)= 3.6 g 18 g/mol×1=0.2 mol ;C 项,0.1 mol MgSO 4·7H 2O 中,n (O)为1.1 mol,0.1 mol C 12H 22O 11中,n (O)也为1.1 mol ;D 项,6.02×1023个CO 2中,n (O)=6.02×1023N A ×2=2 mol,0.1 mol KMnO 4中n (O)=0.4 mol.答案:C4.对于1.204×1024个H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可与1 mol O 2完全反应(点燃)B .它是4 mol HC .它与16 g CH 4所含的H 的数目相同D .它与2 N A 个H 2SO 4所含的H 的数目相同解析:1.204×1024个H 2的物质的量为2 mol,2 mol H 2含4 mol H ,但2 mol H 2不是4 mol H .由2 H 2+O 2=====点燃2H 2O 可知,2个H 2与1个O 2完全反应,则2 mol H 2与1 mol O 2完全反应.CH 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摩尔质量是16 g/mol,16 g CH 4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它含有4 mol H .2 N A 个H 2SO 4是2 mol,2 mol H 2与2 mol H 2SO 4含有相同数目的H.答案:B5.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4 g 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 AB .2 g 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 AC .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 N AD .17 g 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 A解析:2.4 g Mg 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而1 mol Mg 变成Mg 2+时失去2 mol 电子,2.4 g Mg 应失去0.1×2 mol 电子,即为0.2 N A ,A 错误;2 g 氢气为1 mol H 2,含有2 mol H ,原子个数为2 N A ,B 错误;N 2为双原子分子,3.01×1023个氮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2×3.01×1023,即N A ,C 错误;D 中17 g NH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 A ,正确.答案:D 6.4℃时,若20滴水恰好1 mL ,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 .20 N AB .N A /360C .9 N A /10D .360/N A解析:在4℃时1 mL 水的质量为1 g ,其物质的量为118 mol ,含水分子数N A 18个.故1滴水中含水分子数为N A 360. 答案:B7.20 g A 物质和14 g B 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 物质、3.6 g D 物质和0.2 mol E 物质,则E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A .100 g/molB .108 g/molC .55 g/molD .96 g/mol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m (E)=20 g +14 g -8.8 g -3.6 g =21.6 g ,M (E)=m (E )n (E )=21.6 g 0.2 mol=108 g/mol.答案:B8.对相同质量的SO 2和SO 3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B .含硫元素质量比为4∶5C .含氧元素质量比为5∶6D .含硫原子个数比为1∶1解析:设质量都为m ,则n (SO 2)=m 64 mol ,n (SO 3)=m 80mol ,再求S 、O 原子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关系.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9.(8分)0.5 mol O 3 (臭氧)中含有的分子数是________个、原子数是________个、质子数是________个. 解析:由公式n =N N A得:N (O 3)=n (O 3)×N A =0.5 mol ×6.02×1023 mol -1=3.01×1023.1个O 3分子中含3个氧原子,1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质子.答案:3.01×1023 9.03×1023 7.224×102410.(10分)0.5 mol 的Fe 含____________个铁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g ;2.107×1024个铁原子是__________mol Fe ,质量为________g.解析:n =0.5 mol ,N =n ·N A =0.5 mol ×6.02×1023 mol -1=3.01×1023 m =n ·M =0.5 mol ×56 g/mol =28 gn =N N A = 2.107×10246.02×1023 mol -1=3.5 mol m =n ·M =3.5 mol ×56 g/mol =196 g.答案:3.01×1023 28 3.5 19611.(10分)1 mol CO(NH 2)2中含________mol 碳原子,________mol 氮原子,________mol 氢原子,________mol 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跟________mol H 2O 所含氧原子数相等.解析:1分子CO(NH 2)2中含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则1 molCO(NH 2)2中,含1 mol 碳原子,2 mol 氮原子,4 mol 氢原子,1 mol 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与1 mol H 2O 所含氧原子数相等.答案:1 2 4 1 112.(10分)12.4 g Na 2R 含Na +0.4 mol ,则Na 2R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含R 的质量为1.6 g 的Na 2R ,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解析:据电离方程式Na 2R===2Na ++R 2-,得1 mol Na 2R 电离生成2 mol Na +,题目中有Na +0.4 mol ,则有0.2 mol Na 2R.M (Na 2R)=m (Na 2R )n (Na 2R )=12.4 g 0.2 mol= 62 g/mol.M r (Na 2R)=62,求得A r (R)=62-2×23=16.已知m (R),根据n =m M,得n (R)=0.1 mol ,则n (Na 2R)=0.1 mol.答案:62 g/mol 16 0.1 mol13.(14分)某科研小组采集到两种铜矿标本,经地理老师辨认为孔雀石和石青,老师说其化学组成均可表示为x CuCO 3·y Cu(OH)2,属于天然碳酸盐类铜矿.(1)为了准确测定两种矿石的化学组成,该小组同学将两种矿石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孔雀石耗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CO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石青则为3∶1. 请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孔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青:____________________.(2)现取两份等质量的两种矿石的混合物样品,一份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 2 6.6 g ;对另一份样品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 g ,则混合物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解析:(1)x CuCO 3·y Cu(OH)2+2(x +y )HCl===(x +y )CuCl 2+x CO 2↑+2y H 2O孔雀石:2(x +y )x =41解得x ∶y =1∶1,则其化学组成为CuCO 3·Cu(OH)2. 石青:2(x +y )x =31解得x ∶y =2∶1,则其化学组成为2CuCO 3·Cu(OH)2. (2)设样品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1和n 2,由反应前后C 原子和Cu 原子数目保持不变可得⎩⎪⎨⎪⎧(n 1+2n 2)×44=6.6(2n 1+3n 2)×80=20 解之得n 1∶n 2=1∶1.答案:(1)CuCO 3·Cu(OH)2 2CuCO 3·Cu(OH)2 (2)1∶1。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2节 时间 位移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物理试题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2节 时间 位移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物理试题

时间位移1.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教师说:“明天早上8点钟上课,上课45分钟。

〞其中“8点钟〞指的是时刻,“45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B.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冠军,其中“12秒91〞指的是时刻C.某场足球赛15 min时甲队攻入一球,其中“15 min时〞指的是时间间隔D.教师说:“希望你下次一定要在7点50分以前到校。

〞其中“7点50分〞指的是时间间隔答案 A解析时间间隔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教师说:“明天早上8点钟上课,上课45分钟。

〞其中“8点钟〞指的是时刻,“45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故A正确;12秒91的成绩对应的是一段时间间隔,故B错误;15 min时甲队攻入一球,其中“15 min时〞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指的是时刻,故C错误;教师说:“希望你下次一定要在7点50分以前到校。

〞其中“7点50分〞指的是时刻,故D错误。

2.(多项选择)关于位移和路程,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沿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和路程是相等的B.质点沿不同的路径由A到B,其路程可能不同而位移是一样的C.质点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等于零D.质点运动的位移大小可能大于路程答案BC解析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假设直线运动有往复,如此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等,故A错误;质点沿不同的路径由A到B,路程可能不同,但位移一定一样,故B正确;质点通过一段路程,位移可能为零,比如绕圆周运动一圈,故C正确;质点的位移大小小于等于路程,不可能大于路程,故D错误。

3.如下关于矢量和标量的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取定正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分别为x甲=3 m、x乙=-5 m,如此x甲>x乙B.甲、乙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50 m,这两个物体的位移必定一样C.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所以温度也是矢量D.温度计读数的正负号表示温度上下,不表示方向,温度是标量答案 D解析直线运动位移的正负号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A错误;两个矢量大小相等、方向一样时,它们才一样,B错误;温度是标量,温度的正负号表示温度的上下,C错误,D正确。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内环境的稳态(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内环境稳态及意义1.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关B.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D[内环境稳态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及细胞代谢活动有关,D项正确。

] 2.(多选)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A BD[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内环境,由此判定C项错误。

]3.如图所示的曲线中,能表示人在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是( )A B C DA[胃液的pH在1.8左右,当大量喝水后,胃液的pH会有所升高,但不会高于7。

] 4.在等量的下列液体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最大的是 ( ) A.马铃薯匀浆B.自来水C.肝匀浆D.磷酸缓冲液B[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会引起溶液pH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量和溶液对pH的缓冲能力。

在等量的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变化的大小是由溶液的缓冲能力决定的。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pH变化小。

自来水没有缓冲能力,pH变化最大。

] 5.(多选)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B.在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C.组织液可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液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AD[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仅血浆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A错误;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一般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B正确;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的去路有两条,一条是渗回血浆,另一条是渗入淋巴液,C正确;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2节《时间和位移》同步练习卷(有答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 第2节《时间和位移》同步练习卷(有答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2节《时间和位移》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1. 对于体育比赛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员铅球成绩为4.50 m,指的是位移大小为4.50 mB. 运动员跑完800 m比赛,指的是路程大小为800 mC. 某场篮球比赛打了两个加时赛,共需10 min,指的是时刻D. 足球比赛挑边时,上抛的硬币落回地面猜测正反面,该硬币可以看作质点【答案】B【解析】【分析】在时间轴上,时间间隔用一段线段表示,而时刻用一个点表示;位移是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效线段,而路程是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时,物体即可以看作质点.【详解】运动员铅球成绩为4.50 m,4.50 m指的是位移的水平分量的大小,不是位移,故A错误;运动员跑完800 m比赛,轨迹是曲线,故800 m指的是路程大小,故B正确;某场篮球比赛打了二个加时赛,共需10 min,10 min指的是一段时间,是时间间隔,故C错误;足球比赛挑边时,上抛的硬币落回地面猜测正反面,该硬币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故不能看作质点,故D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2. 关于位移和路程关系的正确说法是()A. 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 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 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D. 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可能零【答案】CD【解析】【分析】位移为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而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根据两者的定义及物理意义可明确各项正误。

【详解】A.由于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而位移是初末两点间的有向线段,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但不能说路程就是位移;故A错误。

B.物体沿直线单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物体沿直线往返运动,通过的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故B错误。

C.路程不等,但只要初末位置相同,则它们的位移可以相同;故C正确;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为零,若回到出发点,则位移可能为零;故D正确。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1章第1节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1章第1节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 •下列有关安全措施不.恰当的是()A •实验室使用电器时,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B .实验结束后,应关好水龙头、排气扇及切断电源C.未经老师允许,可以带食物进实验室,可以边做实验边吃东西D .酒精灯里的酒精不准带出实验室解析:用湿手接触电器容易触电;做完实验要做好善后工作,如洗刷试管、关掉电源等; 实验室中的许多化学药品是有毒或者有腐蚀性的,故边做实验边吃东西,不符合实验操作要求;不能将实验室中的药品带出实验室.答案:C2.下列混合物适于用过滤法分离的是()A . KCl、NaN0 3 B.水、酒精C. Na2CO3、CaC03 D . MgS04、ZnSO4解析:A、D中的两固体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过滤法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水与酒精都是液体,不能采用过滤法分离;Na2CO3能溶于水,CaC03不溶于水,可采用过滤法分离.答案:C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SO4、C03、Cl .为了检验其中疋否含有S04 ,除BaCl 2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A. H2SO4 BHCl.C. NaOH DNaNO3.解析: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04「,应当先加入盐酸排除C02一的干扰,而加入H2SO4, 会引进S02「,故只能加入盐酸,B正确.答案:B4. 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 .过滤、蒸发、结晶、溶解B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C.溶解、蒸发、过滤、结晶 D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解析: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可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粗盐中混有难溶性的泥沙,因而可采用物理方法即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到提纯.答案:D5. 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A .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B •当出现CO中毒时,应立即将中毒者抬到室外新鲜空气处C.制取并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止加热D .将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解析:A项,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滴上3%〜5%的NaHCO s溶液;C项,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停止加热;D项,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会腐蚀管道.答案:B6. 蒸发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使蒸发皿盛满滤液,用小火加热B .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时停止加热C.待溶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D .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解析:被蒸发的液体量不能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待有较多量晶体析出时,应熄灭酒精3灯,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蒸发皿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答案:B7. 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A .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B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预热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

凤凰新学案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 必修1 学生用书 第一章

凤凰新学案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 必修1 学生用书  第一章
3.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出科学发现的基 本特点,举例说出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着力点 课堂学习
12 345678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与意义
1.阅读教材p.2~3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梳理科学 家所运用的方法、技术和取得的成就。阅读并填表:
科学家
获取证据的方法或技术
突出成就
科学史与归纳法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复杂的,要认识到科学研 究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完成的工作。
就是一个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 组成一
个群落
和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统一整体
由地球上所有的 和生物生活的 共同构成
某一 区 域 内 所 有的 冷 箭 竹 构 成一个种群



2.大熊猫的结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 → 个体;冷箭竹的结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两者 的区别是冷箭竹没有 层次。
器官
由不同的 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起来,
能完成某一
的结构
心脏、叶
系统
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 血液循环系统 的组合
—1—
续表
结构层次
概 念
个体 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
举 例
大熊猫、冷箭竹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在一定的区域内, 同 种 生 物 的
……66
第2课时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及其原理应用
……69
第4节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72
第1课时 捕获光能的色素
……72
第2课时 叶绿体的结构适于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
……75
第3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78
整合篇 章末深度学习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练习: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练习: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含答案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B.1 mol氧的质量是2 gC.O2的摩尔质量是32 gD.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粒子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不是物质的质量,也不是物质的数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项错误;B项中“氧”指代不明确,无法确定其粒子种类,B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C项错误;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所以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粒子,D项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氯含有6.02×1023个微粒B.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约等于6.02×1023C.钠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D.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项错在于使用摩尔时没有指明微粒的名称,可以说1mol氯气约含6.02×1023个氯气分子或1mol氯原子约含6.02×1023个氯原子;B项正确;C项错在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混淆,应为钠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D项错在摩尔质量的单位,H2O的摩尔质量是18g·mol-1。

3.下列物质所含原子数与0.2 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的是( )A.0.4 mol H2O2B.0.2 mol H2SO4C.0.5 mol HClD.0.3 mol HNO3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8=1.6mol。

A项,0.4molH2O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4mol×4=1.6mol;B项,0.2molH2S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2mol×7=1.4mol;C项,0.5molHCl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5mol×2=1.0mol;D项,0.3molHNO3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3mol×5=1.5mol。

部编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1章从实验学化学第1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蒸馏和萃取》同步练习与测评

部编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1章从实验学化学第1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蒸馏和萃取》同步练习与测评

练习与作业一、选择题1.在实验室里进行分液操作,下列实验仪器一定用不着的是()A.锥形瓶B.分液漏斗C.玻璃棒D.温度计解析:分液操作中,对温度没有要求,不需要温度计,实验中,分液漏斗用于对分层状态的液态混合物的;锥形瓶用来盛放分离出的液体,在向分液漏斗中倾倒待分离的混合液可用玻璃棒来引流。

答案:D2.下列有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中,正确的是()A.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晶体采用蒸发的方法B.除去酒精中含有的少量水采用萃取的方法C.将碘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沙子除去采用蒸馏的方法D.从碘水中获得碘的晶体采用过滤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蒸发法,A正确;酒精与水互溶,应加生石灰后蒸馏出酒精,B错误;可用碘升华的方法除去碘中的沙子,C错误;可先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然后再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有机溶剂,D错误。

答案:A3.下列关于蒸馏操作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蒸馏操作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酒精灯、铁架台、冷凝管、锥形瓶、温度计等B.蒸馏操作使用的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到液体内C.在蒸馏烧瓶内放入少量碎瓷片,目的是防止暴沸D.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解析: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答案:B4.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时,正确的操作是()A.上层液体从漏斗下口放出B.分离液体时,将漏斗拿在手上进行分离C.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上的小孔与大气相通时打开活塞D.若分液时不小心有少量上层液体流下来,补救措施是用滴管将其从烧杯中吸出解析:上层液体要经漏斗上口倒出,不可从下口放出,若不小心有少量上层液体流下来,则需重新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回到漏斗中振荡分液。

振荡时漏斗要拿在手中,分液时则要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上。

磨口塞上的凹槽或小孔要与漏斗上的小孔对准,保持内外压强一致,使漏斗内的液体能顺利流下来。

答案:C5.以下实验装置一般能用于分离物质的是()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C.只有①③ D.①②③解析:①是蒸馏,用于分离互溶而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②为蒸发,是从溶液得到固体的方法;③为过滤,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绿色通道】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章 第2节 新人教版必修1

【绿色通道】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章 第2节 新人教版必修1

必修一 第1章 第2节1.(2009年江苏生物)已知A 与a 、B 与b 、C 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 、AabbCc 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B .表现型有4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C .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8D .表现型有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16解析:三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中每对基因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故Aa×Aa 杂交后代表现型有两种,其中aa 出现的几率为1/4;Bb×bb 后代表现型有两种,其中Bb 出现的几率为1/2;Cc×Cc 后代表现型有两种,其中Cc 出现的几率为1/2,所以AaBbCc×AabbCc 两个体后代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 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

答案:D2.下表是分析豌豆的两对基因遗传情况所得到的F 2基因型结果(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表中列出部分基因型,有的以数字表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表中Y 与y 和RB .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 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3>2=4>1C .F 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6/16或10/16D .表中Y 、y 、R 、r 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解析: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不同是由于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即遗传信息不同。

1、2、3、4代表的基因型分别是YYRR 、YYRr 、YyRr 、yyRr ,按自由组合定律可推知它们在F 2中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16、18、14、18,因此概率大小为3>2=4>1。

由表中数据信息可知F 1的基因型为YyRr ,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YYRR×yyrr 或YYrr×yyRR。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

第一章主要讲述物质及其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1亿种。

对于这么多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分类,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以从离子、电子等微观视角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

通过第一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离子反应,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3 电离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本节为概念形成课,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有关离子最基础的学习内容,是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

同时,承接了上节课物质分类思想,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并为后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承前启后。

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问题导入,共有“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继而分析了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性质及原因,然后引出离子、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1章第1节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1章第1节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水,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最简便的分解析:由于花生油和水互不相溶,液体会分成两层,故可用分液方法分离.答案:B2•某实验小组只领取下列仪器和用品:铁架台、铁夹、铁圈、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锥形瓶、牛角管、火柴•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A .蒸发B.萃取C. 过滤D.蒸馏解析:要进行蒸馏操作还缺少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答案:D3. 自来水中因含有少量Fe3+而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实验室为了除去自来水中的Fe3()+获得纯净水,可采用的方法是A .过滤法B .结晶法C.蒸馏法 D .沉淀法解析:除去自来水中的少量杂质离子只能用蒸馏法,C项正确.答案:C4. 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中,主要是从溶解性的角度考虑的是()A .蒸发B .蒸馏C.过滤 D .萃取解析:过滤是分离不溶性物质和液体的方法,萃取主要是利用了溶质在两种溶剂里溶解度差异较大,将溶质从一种溶剂提取到另一种溶剂里的方法,显然两者均与溶解性有关.答案:CD5.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 •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将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B .蒸馏实验不一定使用温度计C. 用CCI4萃取碘水中的碘D. 过滤(如图)时,可将悬浊液从烧杯直接倒入漏斗中解析:蒸馏实验并非一定需要温度计,如蒸馏水的制取;过滤时应将液体沿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中,不可直接倾倒.答案:D6. 有Na2CO3、AgN03、BaCI?、HCI、NH4NO3五种无标签溶液,为鉴别它们,取四支试管分别装入一种溶液,向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少许剩下的一种溶液,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 .有三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AgN0 3溶液B .如果四支中都没有明显现象时,后加的是NH4NO3溶液C. 一支试管出现气体,两支试管出现沉淀时,最后加入的是HCI溶液D .若只有两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BaCl2溶液解析:A项,只有AgN0 3与其他三种物质(Na2CO3、BaC* HCI)生成沉淀,正确;B 项,NH4NO3与其他四种物质都不反应,C项一支出现气体和两支出现沉淀的是Na2CO3, C 项错误,D 项,BaCI2只与Na2CO3、AgNO 3生成沉淀,正确.答案:C7. 下列萃取与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CCI4作萃取剂,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A .饱和碘水和CCI4加入分液漏斗中后,塞上上口部的塞子,用一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一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B .静置,待分液漏斗中液体分层后,先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准备放出液体)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全部下层液体沿承接液体的烧杯内壁慢慢流出D .最后继续打开活塞,另用容器承接并保存上层液体解析: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须从上口倒出.答案:D&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A .用加入适量铜粉的方法除去C U(NO3)2溶液中的AgNO 3杂质B .用洗气瓶中的NaOH溶液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I气体C.向某无色溶液中仅加入BaCI2溶液,以检验未知溶液中的SO2「D .先后添加石蕊试液、BaCI2溶液,可将盐酸、硫酸、硫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五种溶液鉴别开解析:A项中铜和硝酸银反应得硝酸铜. B项中NaOH也与CO2反应.C项中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答案:A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9. (8分)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几种常见漏斗的上部,A、B、C、D是实际操作中各漏斗的下部,插入容器中的示意图,请指出A、B、C、D分别与a、b、c、d相匹配的组合及其组合后装置在实验中的应用,例如:C和a组合,用于制取气体.$ 9 9 VA B C [)⑴A与________ 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与_______ 组合,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B与_______ 组合,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与_______ 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球形分液漏斗常用作制备气体时的反应装置,梨形分液漏斗常在分液时使用,普通漏斗的颈比较短,因此常在过滤和添加酒精时使用.答案:(1)c 制备气体(2)b 分液(3)d 过滤(4)d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10. (8分)工业酒精是含水约4%的液态乙醇.向工业酒精中加入生石灰,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不溶于乙醇. CaO+ H20===Ca(0H) 2•要在实验室中将工业酒精转化为无水酒精请回答下列问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填写代号) .A .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过滤B .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蒸馏C.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分液⑵在你选择的需要加热的实验方法中需用的玻璃仪器,除酒精灯以外,还有_________ ;在该方法的实验步骤里,紧挨加热之前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对此要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 .(3)用酒精灯作热源,在加热的过程中要适时调整酒精灯的上下或左右位置,目的是解析:(1)CaO和Ca(0H)2都是不溶于酒精、难挥发的固体,酒精是较易挥发的液体. 因此,分液法不可取.(2) 在蒸馏操作中,为了确保蒸气及时得到冷却,要先向冷凝管内通冷却水,然后才能进行加热.为了提高冷却的效果,冷却水要从冷凝管的下口进、上口出.(3) 做蒸馏实验,要根据混合物组分沸点的情况,使蒸馏烧瓶内的支管口处保持某恒温•温度的显示靠温度计,温度的升降可通过控制热源的强弱来实现.答案:(1)C(2) 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向冷凝管内通冷却水使冷却水从冷凝管的下口进、上口出(3) 使蒸馏烧瓶内的支管口处保持某一恒温11. (10分)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及少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某学生为了检验其成分,按照下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请将所加试剂及有关结论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品沸議_ 一二5向莆港中加入:_________继纯向榊灌中加入:_________过滤,向滤镀中加入:_________解析:检验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及少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实质是检验co^、so^、ci等三种离子的存在,但上一种离子的检验不能干扰下一种离子的检验,而so4的存在干扰c「的检验,因此可以按照co2「、so4「、c「顺序检验:因此先加入过量HNO3溶液检验并除去co3「,然后加入过量Ba(No 3)2溶液检验并除去过量的so4「,最后加入少量的AgNo 3 溶液检验c 「的存在.答案:试剂:过量HNo3溶液、过量Ba(NO3)2溶液、少量AgNO3溶液结论:Na2CO3, Na2so4、NaCI12. (10分)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i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A .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B.把50 mL碘水和15 mL CCI 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c .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D •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E. 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F. 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G. 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溶液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H •静置、分层.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1)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_______ TTT A T G TT E T F.(2) 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能选用CCI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物质不能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溶剂是___________ •A .酒精B•苯(一种有机溶剂,与水互不相溶,密度比水小)C.汽油解析:在进行萃取操作时,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分液漏斗在进行分液操作时要注意如下三点:(1)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2)操作时要保持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3)上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萃取、分液的步骤简略的概括为:加萃取剂T振荡萃取T静置T打开玻璃塞(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T分液.答案:(1)C T B T D T A T G T H T E T F⑵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 CCI 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I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很多(4) A13. (14分)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钠试剂,含少量Na2SO4杂质•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来确定其纯度.(1) 有以下实验操作步骤,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A •称取样品W1 g B.加盐酸酸化C.用蒸馏水溶解D.过滤E.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F.洗涤G.干燥H .称量沉淀质量为W2 g(2) 酸化时盐酸是否需过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BaCI 2溶液要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沉淀已洗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品中 Na 2CO 3的纯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实验操作过程可知,求Na 2CO 3纯度的方法是:使Na 2SO 4中SO^转化为BaSO 4, 从而计算Na 2SO 4的质量,再求 Na 2CO 3的质量分数•此过程中盐酸必须加过量,目的是使 CO 2「全部转化为CO 2,不会与加入的BaCl 2溶液产生沉淀.加入BaCl 2溶液的目的是使 SO 4「 完全沉淀.样品中 Na 2CO 3纯度的计算方法:233 142 W 2X答案:(1)A 、C 、B 、E 、D 、F 、G 、H (2)必须过量,目的是使 CO 2-全部转化成CO 2⑶使SO 2-全部沉淀 取上层清液,滴几滴 BaCl 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若无 沉淀生成则证明 SO 4-已完全沉淀(4)洗去沉淀表面吸附的可溶性杂质 取最后的洗涤液加入AgNO 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 沉淀生成⑸(1 - 233W 1)X 100%BaSO 4Na 2SO 4 142W 2233 g ,贝U Na 2CO 3的质量为: 14|W 2) g ,质量分数为142 h 100%=(1 -142W 2233W i)X 100%.。

2022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

2022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

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模型认知:建立从定性到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思维模型,会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理解反应热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理解辨识燃烧热的概念,能正确书写关于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学会关于燃烧热的相关计算。

一、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明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例:已知25 ℃、101 kPa下,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其表示在25 ℃、101 kPa,2 mol H2(氢气)与1 mol O2(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 mol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571.6 kJ。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1)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其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2)标注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没有特殊说明是指25 ℃、101 kPa。

不用标明反应条件(如“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3)标注各物质聚集状态。

在物质后面用括号标注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

(4)标注ΔH的正负。

化学方程式后面空一格标注ΔH,若为放热反应,ΔH为“-”;若为吸热反应,ΔH为“+”。

(5)计算ΔH的数值。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计算写出ΔH的数值。

ΔH单位是kJ·mol-1。

4.ΔH的单位中“mol-1”的含义对一个化学反应,ΔH的单位中“mol-1”不是指每摩尔具体物质,而是指“每摩尔反应”。

因此ΔH 必须与化学方程式一一对应。

(1)25 ℃、101 kPa时,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放出445.15 kJ的热量。

判断下列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错误的指出错误的原因。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后提能集训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后提能集训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2节[基础达标]题组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该变化范围是机体允许存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A正确;由于内环境会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产物的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进而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正确;该变化范围是机体允许存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不属于误差,D错误。

2.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等。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乳酸与Na2CO3反应,维持酸碱平衡B.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C.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高浓度葡萄糖溶液提供的能量较多D.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因此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答案】B 【解析】乳酸可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产生CO2,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从而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若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的水分增多就可能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故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B 正确;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以减轻脑水肿症状,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范围时,稳态将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错误。

题组二对内环境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答案】C 【解析】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内环境,C 错误。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的公转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的公转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20分钟总分:36分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黄赤交角知识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知识点3 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五带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

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2.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A.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D.冬至到小寒【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太阳周年运动轨迹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B项正确。

第2题,地球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为7月初,节气大约是夏至到小暑,B项正确。

[知识点1](2023年山东潍坊期末)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观象台遗址。

该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分布。

观测者可从观测点透过夯土柱间的狭缝观测塔尔山的日出方位,以此确定季节、节气。

其中7号缝居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的功能。

下图为古观象台复原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当观测者能够透过7号缝观测到日出时,此时的节气为( )A.清明B.夏至C.秋分D.冬至4.2022年11月1日观测者从4号缝观测到日出,则观测者第二次从该缝观测到日出的日期可能是( )A.2022年11月21日B.2022年12月20日C.2023年1月10日D.2023年2月10日【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7号缝居中,位于观测点的正东位置,所以当观测者能够透过7号缝看到日出时,此时的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C项正确。

第4题,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11月1日观测者从4号缝观测到日出,则观测者第二次从该缝观测到的日出时间与2022年11月1日关于冬至日对称。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1.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每组学生分配一套溶液导电装置,一组试剂和药品。

【教材分析】本节课着重介绍教材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1.教学中多次采用分类的方法,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化学的方法。

2.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

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根据课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不必现在向学生讲。

4.学生对电离方程式书写掌握很好,课后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未执行新课标要求,仍然按旧教材讲授,已经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了介绍。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现象,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会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正误判断。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5.掌握一些常见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同步教学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同步教学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
3.稳态是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
4.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 pH 明显降
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人体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提示:1.× 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 动态平衡中。
2.√ 3.×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 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4.× 人体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NaHCO3 发生反应,使血浆 pH 基本不变。 5.× 人体腹泻时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 _正__常__运__行___。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特点:有一定限度 。 4.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2)人体自身的 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1.内环境稳态形成的原因 细胞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 应需要 各种物质和条件。
1.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 量的蒸馏水,用 pH 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几滴等 量的盐酸或 NaOH 溶液,摇匀后,再用 pH 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 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 实验结果才可靠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课标内容要求 1.以血糖、体温、pH 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解与测评第1章 第2节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解与测评第1章 第2节
2.在时间轴上的标示 各时间间隔与时刻如图所示.
物理 必修 第一册(配人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间隔的是( ) A.202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于1月24日20:00准时开播 B.2018年8月26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第18届亚运会男子100米跑决赛中以9秒92 的成绩获得冠军 C.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 D.中学生每天早上8:00开始上第一节课
物理 必修 第一册(配人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知识方法探究
探究点一 时刻和时间间隔
“上午8时上课、8时45分下课”“每节课45分钟”“第2 s初”“第5 s末”“第 6 s内”……
(1)以上说法中,哪些表示时刻?哪些表示时间间隔? (2)如图所示,在时间轴上如何表示出“第2 s初”“第5 s末”“第6 s内”“前2 s内”?
物理 必修 第一册(配人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二、位置和位移
1.坐标系 (1)建立目的: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__位__置____. (2)坐标系的三要素:__原__点____、__正__方__向____和___单__位__长__度___.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__运__动__轨__迹____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__位__置__变__化____的物理量.用___l __表示. ②定义:从__初____位置到__末____位置的一条__有__向____线段.
探究点二 路程和位移
(1)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坐飞机、火车、轮 船等不同的交通工具,这几种出行方式的运动 轨迹相同吗?轨迹的长度相同吗?用哪个物理 量表示?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3章第1节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0001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3章第1节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0001

咼考总复习同步训练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的B .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C.所有金属能与酸反应D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之前的金属都可与酸反应, 但排在氢之后的金属难以与酸反应,如铜不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在自然界中除金、铂外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汞在常温下呈液态.答案:B2.保存少量金属钠的方法是A .放在棕色瓶中 B. 放在CC14中C.放在水中D.放在煤油中解析:少量钠应保存在煤油中,因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钠沉在煤油底部,可隔绝02、出0等.答案:D3.某学生将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此实验能证明钠下面4点性质中的(①钠的密度比水的小②钠的熔点较低③钠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④钠与水反应后)溶液是呈碱性A .①④B .①②④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解析:Na与水反应时,Na融化成闪亮的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同时溶液使酚酞变红色.体现了①②③④四点性质.答案:D4.某同学将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一一―变灰暗一一―变白色③9一出现液滴-------- 白色固体,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 .①变灰暗色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C.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D .④只发生物理变化解析:①变灰暗是因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答案:A解析:由于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足量盐酸, 属时反应后两者质量相差0.2克,加入0.1 mol 镁时会使溶液增重 2.4 g — 0.2 g = 2.2 g ;加入0.1 mol 铝时会使溶液增重2.7 g — 0.3 g = 2.4 g ,两盘相差0.2 g ,所以A 正确.答案:A错误;③是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 C 错误;④中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C02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D 错误.A 正确,B5•钠露置在空气中,其变质过程中不 可能产生的物质是()A. Na 20B. NaOHC. Na 2CO 3D. NaHCO 3解析:将一小块金属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银白色(钠)7变暗(生成了 白色的 Na 2O 覆盖在金属钠表面:4Na + O 2===2Na 2O )7成液(Na 2O + H 2O===2NaOH , NaOH 潮解)7结块(2NaOH + CO 2===Na 2CO 3 +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章第2节第1课时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B.等物质的量的O2与O3,所含氧原子数相同
C.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是6.02×1023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 H2O的质量为18 g·mol-1
B.C H4的摩尔质量为16 g
C.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 g
D.1 mol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分子
3.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A.0.3 mol O2和0.3 mol H2O
B.0.1 mol H2SO4和3.6 g H2O
C.0.1 mol MgSO4·7H2O和0.1 mol C12H22O11(蔗糖)
D.6.02×1023个CO2与0.1 mol KMnO4
4.对于1.204×1024个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可与1 mol O2完全反应(点燃)
B.它是4 mol H
C.它与16 g CH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D.它与2 N A个H2SO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 A
B.2 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 A
C.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 N A
D.17 g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 A
6.4℃时,若20滴水恰好1 mL,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 A表示阿伏加德
罗常数的值)()
A.20 N A B.N A/360
C.9 N A/10 D.360/N A
7.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 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8.对相同质量的SO2和SO3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 B.含硫元素质量比为4∶5
C.含氧元素质量比为5∶6 D.含硫原子个数比为1∶1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9.(8分)0.5 mol O3 (臭氧)中含有的分子数是________个、原子数是________个、质子数是________个.
10.(10分)0.5 mol的Fe含____________个铁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g;2.107×1024个铁原子是__________mol Fe,质量为________g.
11.(10分)1 mol CO(NH2)2中含________mol碳原子,________mol氮原子,________mol 氢原子,________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跟________mol H2O所含氧原子数相等.12.(10分)12.4 g Na2R含Na+0.4 mol,则Na2R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含R的质量为1.6 g的Na2R,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13.(14分)某科研小组采集到两种铜矿标本,经地理老师辨认为孔雀石和石青,老师说其化学组成均可表示为x CuCO3·y Cu(OH)2,属于天然碳酸盐类铜矿.
(1)为了准确测定两种矿石的化学组成,该小组同学将两种矿石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孔雀石耗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石青则为3∶1.
请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孔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青: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取两份等质量的两种矿石的混合物样品,一份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2 6.6 g;对另一份样品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 g,则混合物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