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稍显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激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诗词翻译:逐句解析诗句,进行准确翻译,理解诗文的表层意义。
4.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生活、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5.艺术特色: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色,如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6.诗词背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的效果。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着不同的层次。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试图让学生们与诗歌产生共鸣,这一点看来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孩子们在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诗句的朗读和赏析,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
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
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唐诗三首石壕吏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唐诗三首》,先学习第一首《石壕吏》,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四、初读诗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时数:2学时•教材版本:部编版•难度等级:中等教学目标1.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和主旨;2.学生通过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高朗读技巧和理解选择性朗读文本的能力;3.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文本理解;2.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引入:展示一幅茅屋破败、秋风凄凉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情境和人物,导入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对文本的意境和主旨进行简单的描述;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秋风萧瑟、茅屋蓬破的感觉和意境,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4.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了解文本所传达的文化价值和启示。
课堂环节1.思维启发和信息传递(5分钟);2.快速阅读(10分钟);3.指导朗读(30分钟);4.小组讨论(15分钟)。
教学资源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2.茅屋破败、秋风凄凉图片;3.相关解读视频。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思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传达的文化价值和启示;2.引入相关的经典文献或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文本从中所启示的文化传承的意义;3.以个人阅读或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4.班级分享和评选带头人,在分享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了解。
课堂环节1.引导思考(10分钟);2.个人写作或朗读体验(30分钟);3.班级分享(20分钟)。
教学资源1.经典文献、历史事件;2.学生写作或朗读体验记录;3.分享交流平台。
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中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符合文本的意境和主旨,检查学生是否提高了掌握朗读技巧;2.个人写作或朗读体验中,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个人想法和感受是否对本文表达的主旨和意境有深入了解;3.班级分享中,了解学生对于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感受。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首先,我在导入环节提出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希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诗歌学习中。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诗歌韵律、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同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在情感体验方面,他们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了解不够,导致难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举例解释:
-情感体验: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来源,采用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尝试体验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识别: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识别练习,加深理解。
-古诗创作背景:引入相关历史知识和杜甫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灾害而感到无助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如何表达情感。
在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进行诗词创作,目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从成果展示来看,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投入,也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还显得有些吃力,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诗歌中的豪情壮志展开讨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让我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教师,我还需要在讨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意境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举例: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认识不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学会运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唐诗的当代意义和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中家国情怀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灾害而感到无助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的忧虑和家国情怀。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意境和主题思想,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举例:分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等诗句,理解诗人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百姓的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结合背景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3、揣摩诗歌语言,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预习时有一部分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但还有一部分不能感情朗读;能结合工具书了解背景,理解内容,但想要理解作者的情感还有难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1、谜语导入2、背景介绍3、解题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生读文,并接力翻译课文。
3、这首诗的情节性很强,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本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秋风破屋群童盗茅漏雨难眠期盼广厦)三、学习课文(一)学习“秋风破屋”1、根据这一节诗的内容在“秋风”一词前加上一个适当的词,构成短语,并阐述理由。
(——的秋风体会“怒号”的拟人化用法,突出风的威力之大)2、还有哪个词语能体现风的威力大? (卷)3、茅草被风卷走后,都跑到哪儿去了?体会作者的心情?(痛惜)(二)学习“群童盗茅”1、正当作者痛惜茅草被风吹走后,谁却来趁火打劫?(群童)2、群童为何抱茅?(讨论)3、看到“群童盗茅”他却无力阻止,只能怎样?(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群童幼稚,不明白自己的苦;三叹百姓生活困苦)(三)学习“漏雨难眠”1、茅屋被风吹破后,最怕的是什么?2、可惜天工不作美,屋漏偏逢连夜雨,哪句写出了下雨的情形?雨下的大不大?从哪个词能看出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3、杜甫的生活状况好不好?哪一句能看出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因为长期颠沛流离,没时间,没钱,说明杜甫生活困窘)4、哪一句交代了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四)、学习“期盼广厦”1、长夜漫漫,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2、在诗人前加上一词,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的诗人忧国忧民)4、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是怎样体现的?(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人民)四、你所知道的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______急群童盗茅______叹漏雨难眠______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3)诗歌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分析与把握。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分析诗歌结构,讲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方法。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在诗歌解析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诗人创作背景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0课.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
自 经 丧 乱 少 睡 眠 , 长 夜 沾 湿 何 由 彻 !
床 头 屋 漏 无 干 处 , 雨 脚 如 麻 未 断 绝 。
布 衾 多 年 冷 似 铁 , 娇 儿 恶 卧 踏 里 裂 。
俄 顷 风 定 云 墨 色 , 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
归 来 倚 仗 自 叹 息 。
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 唇 焦 口 燥 呼 不 得 ,
杜 甫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教学目标
• • • • • • 2:懂得古诗赏析(写什么,怎么 写,好在哪里)
都为 行 别 映 史难 了 近 圣 陵实 留秋 》 ” 战 他 「” 唐 人 他 ” 野主 杜 下风 《 。 乱 的 的 王 民 长 。 老义 甫 了所 春 他 的 作 时朝。期 。诗 是 深破 望 的 组 品 候由他处 后人 我 远歌 》 代 诗 最 ,盛的在 人, 国 的》 《 表 “ 著 因变诗社 尊字 古 影等 北 作 三 名 而衰歌会 称子 代 响在 征 品 吏 的 被,深下 他美 最 称“刻层 为, 伟 。文 》 如 ” 当 大 为万地, 自 学《《“推 “ 的 “方反接 号 史茅兵三反 诗 诗多映 杜现 上屋车
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无 力 , 忍 能 对 面 为 盗 贼 。
下 者 飘 转 沉 塘 坳 。
茅 飞 渡 江 洒 江 郊 , 高 者 挂 罥 长 林 梢 ,
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 卷 我 屋 上 三 重 茅 。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吼) (秋深)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表达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和情感;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魅力;3.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情感;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魅力;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课前预习时间:10分钟–请学生提前阅读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课堂教学时间:40分钟–线上播放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5分钟)。
–教师简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5分钟)。
–学生集体阅读诗歌,研究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魅力(10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以及对生活的启示(10分钟)。
–学生个人撰写读后感,发表观点和体会,注重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的表达(10分钟)。
3.课后巩固练习时间:20分钟–点评学生的作品并提供反馈和指导(10分钟)。
–让学生继续完善作品,并互相交流和互评(10分钟)。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导读式讲授 + 学生阅读 + 小组讨论 + 个人写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学资源1.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资源2.个人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3.数据线或Wi-Fi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积极性、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表现等)2.写作能力(包括作品质量、结构、内容和语言表达等)3.组织协作能力(包括小组讨论和互相评价等)七、教学注意事项1.学生需提前预习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学生阅读、讨论和写作时需注重表达的质量和清晰度。
3.教师应在分配任务时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篇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数:1课时(45分钟)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适用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增进对唐诗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人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学习本课诗歌和其作者白居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素养和道德价值观念,提升情操修养和审美水平。
3.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内容和文学特点。
2.分析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并能够对诗歌进行合理的解读。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导入环节:学生分组朗诵唐诗,并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展开讨论分享,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和阅读兴趣。
2.课堂讲解:介绍唐代边塞诗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分析本课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3.诗歌朗读: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温馨感人的朗读既展现了诗歌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4.诗歌分析:让学生自己分组完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提炼每个小组的精华,再进行互相交流,合理评价,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5.扩展拓展:让学生创作一首回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诗,可以自由发挥,从不同角度和主题出发,展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课堂讲解、朗读、讨论分享、小组合作、诗歌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评价学生对唐代边塞诗的认识和理解,对本首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课堂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
同时,教师应该把握机会引导学生,使他们从诗歌中领悟人类生命价值和情感体验,加强自我领悟和情感教育,促进心灵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文描绘的意境。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四、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运用诗文中的意境,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引导他们感受诗文的美。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应用,使他们在巩固知识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
注意停顿
停顿可以按意义或音节划分,不能读破词语 七言可按二二三停顿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 九言可按四二三停顿 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例外:二四三停顿 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俄顷风定云墨色布衾多年冷似铁自经丧乱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hojunchngoqngqnsngb?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邹平市青阳镇初级中学 刘玉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 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工 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 《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 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 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 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1982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世界 文化名人”行列。
n 杜睡天甫眠亮“时?叹 间息 就” 很, 少四 了叹 ,国 长殇 夜,漫自漫从屋安子史湿之寒乱何后时及人!“才我能”挨的到到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翻译和朗读。
(2)诗歌意象、表达技巧和韵律的分析。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2)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赏析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诗歌。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解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杜甫的诗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调查其他同学对杜甫诗作的了解,总结大家在赏析诗歌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学生能够解读古代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创作、表演等形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学生能够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和诗韵;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韵;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的理解。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学生结合诗文,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诗文,思考一下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或问题;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结合诗文,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茅屋”的短文;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为人民抒发的同情。
(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如何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视野。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杜甫其他诗作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资源1. 杜甫的诗集或相关选集,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2、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了解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
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填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歌:。
意思是。
5注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怒号.三重.茅长.林梢飘转丧
..乱广
厦.俄顷.大庇见
..此屋
二、借助工具书完成。
1、翻译第一段。
2、翻译第二段。
3、翻译第三段。
4、翻译第四段。
三、交流合作。
⑴、赏析第一诗节
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⑵、赏析第二诗节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⑶、赏析第三诗节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⑷、赏析第四诗节
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5)、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小结: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四、拓展延伸(课堂练习)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附学生习作两篇:(之一)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
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
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
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
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
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
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
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
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
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
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
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
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
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
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
”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
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
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
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
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
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
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