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 石
成 土 母 质
粒度 化学成分
质地 元素、养分
土 壤
(二)气候与土壤
气 候 对 土 壤 的 影 响
水热状况
直接影响 理化性质 的过程和 强度 寒冷的气候,有机质积累;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机质趋 于减少。
间接影响
土壤形成 和发育
寒冷干燥的气候,风化壳薄; 高温多雨的气候,风化壳厚。
(三)生物与土壤
②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 甚至整 体的变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 理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 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为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 : 两者的关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 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
(四)地形与土壤
海拔 坡度 土壤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陡峭 平坦 坡向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薄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深厚
阳坡 温度高、水分少
阴坡
温度低、水分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 理环境的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土壤圈 、 生物圈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 成的有机整体。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本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 ;
2.自然 地理环 境整体 性的表 现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2)教材 P70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图 解读本图你需获取以下信息: ①图示空间尺度:图示为局部地区,属于小尺度范围。 ②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a.大气:影响植被 b.地形:地形平坦地区植被高大稠密,河流从高处流向 低处
第三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2)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 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含义可用下图所示来理 解:
第三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3)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如下: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 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 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 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第三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3)黄河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 7 米以上,成为举世 闻名的地上河。试从整体性表现方面分析其成因。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流速快,沿途土质疏松, 极易被冲刷,且植被覆盖情况差,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带走(一 个地区某一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 即黄土高原的泥沙被冲走), 而到了下游,因流速变缓,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河床,日积月 累,致使河床升高,形成地上河(另一地区的某些地理要素乃 至整体环境发生相应的改变,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第三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第三章 ·第二节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 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互动·探究区
[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第二节
(1)每一要素都作为 整体 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例如,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 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海南岛是典型的热 带季风气候, 湿热 是其环境的突出特点。 其整体
性表现如下表: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答案
(2)C
(1)A—②
B—③
C—①
D—⑤
E—④
(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化学过程 的性质与强度。 ②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 岩石风化过程 、 外力地貌形
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成和发育。
4.生物与土壤
互动·探究区
5.地形与土壤
第二节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互动·探究区
答案
第二节
(1)整体
(2)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影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 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地理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形成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 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地势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坡度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坡向 阴坡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1)右侧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 和 烈日暴晒 。 (2)树林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 枯枝落叶 经 微生物 分解为营养物质,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 更新 ______。
(3)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 枯枝落叶逐渐 会使淋溶作用增加,导致土壤 退化 。没有了树林, 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 生物灭绝 等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整体 。一种资源的变 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 整体 发生变化。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特 征保持一致。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 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 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53%, 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 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 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 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 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 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 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 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
地理环境_各__要__素__与环境_总__体__特__征__的协调
一致。
)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
地貌 水文
岩石圈 水圈
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植被 生物圈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桂林美的让世界静止
厄尔尼诺现象
• 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
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 弱,表层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鱼类
大量死亡。
赤道东太平 洋沿岸湿润
多雨
赤道东太平 洋表层水温
升高
东南信风减 弱
赤道太平洋表层 暖海水向东倒流
海水上升流减 弱或停止
赤道西太平 洋沿岸干旱
少雨
赤道西太平 洋表层水温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大气圈
水汽蒸发-输送 热能改变大气运动
水圈(海洋是太阳能 的巨大储热库)
盛行风
大气圈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动能传输给海洋
形成洋流
海洋(水圈)
(二)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1.气压升高,海面就会降低
海 面 降 低
洪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物质和能量交换 2、产生新功能 3、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分析填空
• 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 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E
G D A I B H F C
(二) 气候与土壤 (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三)生物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1小题 ) (四)地形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 影响(阅读)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 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 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 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 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 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 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 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 的土壤层也较薄。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 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 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 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件: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22张PPT)
(1)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考虑,牧民为什么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3)挖掘虫草会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吗?探究材料说明了什么?
(1)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地貌、生物、大气、水文、土壤等。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 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温差减小等。
-12-
上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第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B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C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思考】
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对其他环境要素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①直接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的状况;
②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
③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④对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思考】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
答案
使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
1~2题。 1.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2《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区域差异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1、列表比较法:地域分异规律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记忆。
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①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引导式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3、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4、联系法:地理环境由气候、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六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
因此,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首先要抓住气候要素的特殊性,再结合具体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复习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要联系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记忆对应的自然带和植被名称及相应的动物与土壤。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高中地理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编号:07主备人:刘家林审核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自学质疑: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哪些?如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那几个方面?3.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的现象。
每隔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灾害。
4.青藏高原是与强烈挤压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和成为全球最强盛季风气候区。
还使中亚、西亚成为“”同时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对高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5.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6.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来改变,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源。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传输给海洋。
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
7.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交换与传输。
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
8.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通过、、作用体现明显,使物质不断迁移,形成碳循环、氧循环等。
9.碳循环不仅能满足的需要,还起到调节的作用。
10.喀斯特地貌的成因(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如、②岩石特性:性、透水性③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及水的的强弱④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3)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举例说明:总结桂林山水的成因:探究展示:1.如果热带雨林遭大量砍伐将会导致哪一系列后果?2、读课本“厄尔尼诺现象”的文字材料和相关插图,分析其中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1)阅读一、二自然段,联系“洋流与海洋渔场”知识,填出空格处的内容。
(2)排除地名因素,秘鲁渔场能在其他地区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3)阅读第三自然段,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4)阅读第四自然段和“厄尔尼诺与全球气候异常图(1982年)”,读出世界气候异常区及异常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 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 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景观 差异
(基本因素)
自然带东西更替:又可称为从
沿海向内陆的更替
其表现形式是: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小记: 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 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 的是中纬。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0 纬度更替 洲沿20 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下面哪座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P81活动 2(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 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必修一: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标准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
(1)概念 ①②
(2)新功能:生产功能与平衡功能 (3)整体性表现形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②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 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③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 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温带沙漠
温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2、差异性
(1)陆地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纬度 位置 热量 气候 水分 土壤 带 植被
自
然
海陆 位置
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植被)
热带雨林带 (自然带)
90° 70° 60°
P 极地气候 M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气 候
90° 70° 60°
温带海洋 温带季 性气候 G 温带大陆性气候 H 风气候 40°
30°
地中海气候 E
K
C
35°亚Leabharlann 带季风气候F D 热带季风气候
25°
20° 10° 0°
热带沙漠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A
热带雨林气候
10°
0°
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
90° 70°
极地气候
苔原、冰原
温带季风气候
90° 70° 60°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
25°
10° 0°
自然带名称=植被+“带”
90° 70° 60°
P M G H K C B D G
90° 70° 60°
40°
35°
E
30° 20° 10° 0°
F
25°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摘要: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用地理学家的习惯说法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组成的。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或是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
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那么自然地理环境是否具有整体性,还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内容、组成要素及发展过程来研究。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1.自然地理环境1.1自然地理环境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象、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静态和动态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例如(极地、高山、荒漠等等)。
人为环境则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1.2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分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靠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空气中物质的平衡。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1.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物质、物质体系和能量组成的,主要组成成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主要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空气密度最大的为对流层,它集中了全部质量的80%,平均厚度在10~20千米,是天气变化最主要最复杂的一层,对人类活动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 森林茂密, 生物资源丰富 土壤: 肥沃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 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 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 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成土母质
生物
土壤形成
气候 地 形
土壤是陆地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 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人
类
合理耕作经 营,可使土 壤不断改良
不合理的开 垦,则会引 起土壤退化
精耕细作、施肥、灌溉, 培育出肥沃的人工土, 如:南方的水稻土
(二)表现
练习:写出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 (1)~(2)题。
(1)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B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2)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D)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D.降水
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物质疏松,迁移速度快 A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率较低 C.光照及热量条件太差 D.水分不足,影响土壤的生物和化学过程的强度
6、下图示意的成土过程环节中,A缺少的是: ①矿物养分 C ②有机质 ③土壤肥力 ④物理、化学风化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及 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 A.一个地区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 一定危害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比较高 D.河流中上游地区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受风沙的侵 袭
具 体 表 现
地 形
土壤形成
气
候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 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 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
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 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丰富
气候
地表水丰富 河流众多
水文
生物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
地貌
土壤
红壤、黄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全球尺度 全海洋尺度 全大陆尺度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图中有哪些圈层?以水圈为例,水是如何把 各圈层联系起来的?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连年战争 大兴土木 人口增长 …… 扩大耕地面积
植被 破坏
水土流失
粮食减产
土壤贫瘠
河流: 流量变化加大 易发生洪涝 生物: 减少 地下水: 水量减少 水位恶化
说出图中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提示:从气候、 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来说明)
长城以南 乌鞘岭以 东 黄土 高原 太行山以西
1.下列土壤类型中,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是: A.耕作土壤 B.森林土壤 A C.草原土壤 D.荒漠土壤 D 2.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是 A.大气 B.水分 C.成土母质 D.生物 D 3.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 A.大气 B.水分 C.成土母质 D.生物
B 4.土壤形成因素中,比较稳定的是 A.气温 B.成土母质 C.生物
过度放牧、大水漫灌等
活
动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 三、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资源综合利用 渍化、荒漠化等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课堂检测:
[例题3]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相应 的空格内。 ① A.气候恶化 ( ③ ) B.水旱灾害增多 ( ) ⑥(或⑤ ②) C.农业减产 ( ) D.土壤肥力下降 ( E.威胁人类生存 (⑤(或⑥ ) F.全球变暖 (④ )
右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 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 光合 作 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矿物养分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气温 和 降水 来实现。我国东北地 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 是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下两地可能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理景观呢?依据是什么?
西北内陆地区
依据
气候:干旱 水文:内流河为主 地貌: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沙丘等 生物:骆驼、仙人 掌等耐旱动植物, 且数量稀少 土壤:贫瘠
东部沿海地区
依据
气候: 季风气候 湿润 水文: 外流河且 水量丰沛 地貌: 冲积平原
3.根据下表所给气候资料,该地植物的个体形态是 A
1月均温 -16℃ 7月均温 25℃ 夏季降水量 70毫米 冬季降水量 10毫米 年总降水量 110毫米
A. 根系发达,叶小多刺 C.普遍生长着苔藓和地衣
B.草高树稀,雨季叶茂,旱季落叶 D.根系发达,常绿阔叶
黄土高原恰好处在我国“季风三角”顶端,冬季风带来的“土” 与夏季风带来的“水”二者有着恰到好处的结合。完成1—2题。 1.“土”少了说明没有物 温度 质的持续补充,“土”多了 意味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0℃ 根据黄土高原某日气温变化 乙 曲线图,分析该地最有可能 甲 丙 丁 时 引发沙尘暴的天气时段是 C 4 8 12 16 20 24 A.甲 B.乙 C.丙 D.丁 2.只考虑大气运动(风力大小、空气对流)和地面状况(植被、 A 冰冻)黄土高原扬沙天气最容易发生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秦岭以 北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形起伏较 大 ;土质疏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 练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由整体性原理写出西北地 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气候、地貌、植被、河流等特 征来写)
S
CO2
①
循环 腐殖质 吸收 ② ++++ ++++
成土母质 ++++ 淋失 ++++
有机质积累多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 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理化性 质。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 跃的因素。
平地 阳坡
形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水分状况好 水分状况差 坡 向 光热、 水分 条件 阴坡 迎风坡
背风坡
森林土壤剖面
草原土壤剖面(黑钙土)
耕作土壤剖面示意图
自然土壤
耕作土壤(农业土壤) 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
小 结
成土母质 生 物
表 现
境自 的然 整地 体理 性环
应用
成 土 母 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植物的矿物养分(氮除外) 决定土壤颗粒度的大小 决定土壤中化学元素与养分
土壤中的水分和热量
气 候
水分、热量
直接影响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间接影响 从干寒 →湿热 的气候 微生物分解 作用 增强 有机质含 量 减少
化学与生物风化 增强
风化壳 加厚
植 物 生物循环
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元素的富集
生
物
动 排泄物、分泌物、残体 提供有机质 物 搅动土体 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微 生 物
分解转化有机残 体、合成腐殖质
促进成土过程
生物是土壤的有机质的来源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 势
热量、水分
土壤垂直分化 陡坡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
地
坡 度 物质迁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