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危害及处理策略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一、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秸秆等感染源上越冬,在春季播种前,随着春雨和春温的到来,病菌开始活动并对小麦的幼苗产生感染。

幼苗感染后,病菌会快速生长并繁殖,使幼苗迅速分叉和矮化,出现黄化、干瘪等症状。

在小麦生长期间,病菌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会继续生长并繁殖,直到成熟期,从而使成熟期的小麦产生霉变,并大量产生赤霉素,危害人畜健康。

二、防治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能增加产量,还能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风险。

2. 适时播种。

春季气候多变,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在春季播种时,应适时选择适合播种的天气,避免高温潮湿的天气播种。

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应在生长期间适当施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病害调查。

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及时对小麦病情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6. 机械清理。

在小麦成熟期时,可以通过机械清理等方式,及时清除霉变的小麦,减少赤霉素的产生,降低对人畜的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人畜的健康。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素产生的,常见于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对于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的方法。

一、选择病害抗性品种选用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已经推出了许多具有较强抗性的小麦品种,包括抗病系列、耐病系列等。

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这些抗病品种,降低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二、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期间,合理施肥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补充充足的氮肥、磷肥、钾肥等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三、合理密植小麦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强化,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减少潮湿环境和积温,从而降低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群体的竞争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轮作制度合理安排轮作制度,避免连作,有利于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通过将小麦和其他作物有机结合、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累积,减少赤霉病的危害。

五、灌溉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合理的灌溉管理也能够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避免过度灌溉和长时间积水,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从而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六、病虫害防治及时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小麦的病害防治。

对于早期发现的赤霉病病斑,应当及时割除、销毁,防止病情扩散。

还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七、保护天敌鼓励栽培植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天敌和天敌复合作用,从而对赤霉病进行综合防控。

合理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减少害虫的发生和传播,降低赤霉病的发生概率。

八、科学管理注意科学管理小麦田间环境,控制播种期、施肥期、灌溉期等作业管理,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九、综合防治采用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搭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轮作制度、灌溉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从而形成综合效应,有效地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以上是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对小麦种植者在实际生产中有所帮助。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下面从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生长期内发生。

赤霉菌依靠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等传播途径迅速扩散。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的环境中。

小麦成熟期附近的高温干燥天气有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 易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快速发生
2. 降雨频繁,特别是成熟期附近降雨会使病害更为严重
3.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传播
4. 可引发黑粉菌等二次病害的发生,给小麦生长带来更大的破坏
1.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

小麦生长环境提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2. 及时补水:保持适量的湿度,不使小麦生长环境过于干燥,同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毁。

3. 种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种子处理: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种子传播病害。

5. 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农药喷洒,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6. 及时清除病源:在病害感染后,及时割除开花损坏严重的部位,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从施肥、补水、防治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及时清除病源和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为治理小麦赤霉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同时,农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流行规律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 素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 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扬花 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特别在齐穗后20天内最易感病。小麦抽穗至灌浆期 雨日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此时,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 40%以下为轻发生。在有大量菌原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或有大雾及露水大天气,气温 若保持在15℃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 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迟熟、 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素质黏重,偏 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发病重。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属半知菌亚门。其大型分生孢 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 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perella zeae (Schw.) Petch.),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 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 小100-250微米×15-15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微米×3-6微米。 禾谷镰孢
谢谢观看
分布范围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和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等 地经常流行为害。

小麦赤霉病危害及处理策略

小麦赤霉病危害及处理策略
由于含赤霉病 粒的小 麦颗粒较正常小麦轻 . 、 可人工 采用传 统木锨 风扬办法 , 让赤霉病 粒随风散落 到下风 口. 可 降低 小麦 的赤霉 病粒含 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 影响因素较多 , 主要原因有 : 一是赤霉病病 量 。 同时也可通 过鼓 风机 , 将部分赤霉病粒吹落到下风 1 2 1 . 也可降低赤 菌适应性 、 抵抗力强 , 赤霉病的寄主植物多达几十种 , 根 除菌源难度大 ; 霉病粒含量 3 . 2 . 3过 筛 处 理 法 同时采用 常规化学药剂防治难度大 .很难彻底消灭初侵染 源和降低初 侵染菌量 ; 二是施用氮肥过 多 , 致使小麦徒长 , 降低了植株 的抗病能力 , 由于感 病后 的小麦 赤霉病籽粒较 正常小 、 比重也 较轻 . 可 以通过 并使抽穗成熟期推迟 , 造成感病加重 : 三是春季雨水和环境湿度是决定 传统 大筛过筛 的方法 . 降低赤霉病粒含量 初侵染带菌量和病害流行程度 的关键 因素 .小麦 开花前后正值连续阴 3 . 2 . 4稀释法 雨的暖湿气候 , 有利于赤霉病在 田间的侵染及流行 。 此外 。 地势低洼 、 土 为满足人畜食用安全 的要求 . 采用正常未感病麦粒与病粒不 断混 壤粘重及排水不 良的麦 田, 也有利于赤霉病 的发生。 鉴于小麦赤霉病的 合搭配进行稀释 , 使病麦率降低到 3 %的安全 指标 以下 。 严重危害 . 已经引起了农户 的高度重视 , 并采取了一系列处理策略。 而且经过 4 年储存 后仍有 毒性 . 具有极 强的稳定性 . 同时毒 素可以在 家禽间传递 . 造成更大的为害 。
◇ 农林科技◇ 科技 圈向导 源自2 0 1 3 年3 6 期
小麦赤霉病危害及处理策略
孙海燕 ( 上蔡县农业经营管理指导站 河南
【 摘
上蔡
4 6 3 8 0 0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侵染的小麦种子传播,菌丝体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生长发育,侵染小麦根部后形成病斑。

2.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在90%以上时较为适宜。

3.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有关。

土壤酸碱度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弱酸性土壤较易发生此病害。

4.病害发生阶段: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一般分为苗期和稻穗期两个阶段。

苗期主要表现为根腐病和伏长病,稻穗期主要表现为穗枯病。

5.病害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一般在秧苗期初出现病斑,随着生长季节的延长,病害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小麦植株的凋萎死亡。

为了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2.良好的管理措施:做好土壤调查和肥料施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合理的种植密度: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

4.病害监测和预防:定期巡查小麦田,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如喷洒药剂等。

5.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积渍,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控措施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山东省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

东平县总人口80万,全县常年种植小麦30万亩左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

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而导致小麦赤霉病,因果不当,再加上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大范围暴发成灾。

赤霉病的出现不仅给小麦种植带来影响,同时还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收入有所下滑。

基于此,应该针对小麦赤霉病做好分析,同时结合区域做好改善,加强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一、赤霉病简述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产麦国均有发生。

其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可侵染多种作物,以小麦受害最重,常造成苗枯、茎腐、穗腐和粒腐等症状。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连绵或潮湿天气极易发病,一般减产25%~40%,严重时达75%以上。

近年来对东平县形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麦灌浆成熟阶段,如果遇到连续降雨或者多雾低温天气,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倒伏现象。

这给当地种植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东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约206天。

年均降水量69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

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土壤类型多为砂姜黑土,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化过程中东平县小麦赤霉病呈现出逐年偏重趋势,特别是在小麦灌浆后期至乳熟初期这一时段内,一旦遭遇连阴雨天气,很容易引发赤霉病大面积爆发。

二、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它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酮(ZEA)以及呕吐毒素(DON-α、β、γ)等。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分析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分析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分析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小麦的生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需要对小麦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抽穗、抽穗前和灌浆期。

这种病害会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防治此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依靠品种抗病性进行防治。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可以在种植时选择这些品种,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注意灌溉和风机通风。

小麦赤霉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因此需要注意灌溉和通风情况。

同时,可以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风机进行通风,以减少气温和湿度。

(3)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异菌酰胺等,但是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时间,以避免对小麦产生不良影响。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和穗部,会导致小麦的生长受到阻碍,产量减少。

预防和治疗此病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意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小麦叶霉病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下容易发生,因此需要注意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1. 玉米螟玉米螟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虫害之一,它会吞食小麦苗期的幼苗,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预防和治疗此虫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意清理种植区域周围的废弃物和杂草。

废弃物和杂草会为玉米螟提供一个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注意清理种植区域周围的废弃物和杂草。

(2)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一些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不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可以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一些生物农药,如苏云金、吡虫啉等。

2.小麦条缘螟(2)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一些化学农药。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来防治小麦条缘螟,如敌螨隆等。

(3)定期进行虫害监测和防治。

需要定期对小麦进行虫害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2篇)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2篇)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长的病害,其病害具有隐蔽性强、传播快、易发生暴发流行等特点,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预警1.定期开展小麦赤霉病监测工作,重点监测播种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

2.建立健全小麦赤霉病防治预警系统,利用气象条件、历史数据等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提前采取防控措施。

二、加强田间管理措施1.选用耐病品种,加强良种繁育工作,提高小麦的整体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生长健康状态,增强其抗病能力。

3.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和传播途径,避免病害的扩散蔓延。

三、科学施用化学防治药剂1.选择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科学施用化学药剂进行病害的控制。

2.注意药剂的合理用量和施药方式,避免产生药害和药害残留等问题,确保防治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1.组织培训会议,普及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农民对病害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加强技术指导,及时解答农民在防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防治效果和农民防治意识。

五、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1.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对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防控工作,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我们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实施田间管理措施、科学施用化学防治药剂、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及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等多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小麦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2)小赤霉病是我县小麦上重大灾害性病害,危害不仅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品质。

据专家预测,___年我县小麦赤霉病重发趋势明显。

为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增强防治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确保午季粮食丰产、丰收,结合省市赤霉病防控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___领导,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行政推动,实现赤霉病防控全覆盖;强化赤霉病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保障小麦增产和质量安全目标实现。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之一就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危害小麦品质和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小麦生产,本文将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技术,给出有效的对策。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孕穗期和抽穗期,如果这个时候遇到连续降雨或者高湿度的天气,则更容易导致真菌生长和繁殖,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长期单作小麦、土壤酸性过大、有机质和氮肥供应过多等因素都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3. 品种因素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抗病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一些抗性较差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受到小麦赤霉病的攻击。

4. 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繁殖主要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

这种真菌常常随着种子或土壤中的残体残根,通过空气、水、农具等方式传播,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疫源。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1. 合理栽培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开高温多湿的季节,合理施肥,做好土壤修复,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

栽种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方法。

2. 种植密度适当小麦的密度适当,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适当的密植可以增加小麦叶面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农田翻耕在小麦播种前后加强农田的翻耕,有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排放,降低小麦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

4. 施肥技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有机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提高小麦免疫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5. 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做好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6. 合理灌溉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避免水分过多引起植株生长不良,造成小麦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赤霉病病麦去毒处理方案.doc

赤霉病病麦去毒处理方案.doc

赤霉病病麦去毒处理方案
今年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部分田块受害严重。

小麦赤霉病危害,不仅是造成减产,还严重影响麦子品质。

重病田收获的麦子,麦粒皱瘪,出粉率低,而且病麦含有毒素(主要为致呕毒素和激素),人畜食用后会发生急性中毒,产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症状。

一般食用小麦中赤霉病病粒的最大允许比例为4%,超过这个限量必须进行处理。

赤霉病菌形成的毒素耐高温,用蒸煮等方法不易解毒,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病麦收获后及时晾晒、风扬,保持洁净和干燥。

(2)汰除。

赤霉病病粒轻、比重小,收获后的病麦可分离处理。

通常可将病麦放入40%黄泥水(比重为1:16)中,去除漂浮在上面的残渣及病粒,可降低麦粒中赤霉病病粒率。

对于少量病麦,采用1:18的食盐水漂洗,分离病麦的效果也较好。

水浸。

赤霉病菌形成的毒素稍溶于水,特别碱性水溶液,可将病麦用5%石灰水上层清液浸泡处理2次以上,每次约24小时,然后晒干或烘干,毒素含量可减少80%。

(2)去皮。

小麦赤霉病菌形成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皮层,约占麦粒全部毒素含量的80%,加工时去皮可在一定程度上脱毒。

(3)稀释。

当麦粒中病粒较少时,可加入一定量无病麦,使病粒率降到4%安全指标以下。

小麦病虫害——小麦赤霉病

小麦病虫害——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一、简介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真菌病害。

二、病状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

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1、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内的病残体带菌引起的,病菌从芽鞘或根鞘侵入,其后根冠随之腐烂。

幼苗在出土前就可受害,挖出后可见到种子上有粉红色的菌丝体,芽鞘和初生根变为褐色。

2、基腐又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阶段均可发生。

发病初期茎基部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拔病株时易从腐烂处折断,断口处呈褐色,带有粘性腐烂组织,其上沾有菌丝和泥土。

3、穗腐是病菌在扬花期侵入引起的,初期在颖片基部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以后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

田间湿度大时,在颖壳合缝处出现一层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空气干燥时,不产生红色霉层,水浸状病斑逐渐变为干枯状。

直接受害的小穗常不能结粒或籽粒秕瘦,麦穗成熟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三、发病条件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

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

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四、侵染循环病菌在小麦和其它植物残体上越冬,尤以小麦颖壳、麦秆节部的病菌为主。

在开花期侵染小麦穗部。

病菌也能以菌丝状态在种子内越冬,第二年引起苗枯和茎基腐,当田间湿度大时,病穗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才侵染。

五、防治方法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具有爆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从长远看,选育抗病品种是根本措施。

目前的重点是搞好栽培管理,压低菌源量,并结合病情测报及时喷药。

1)栽培管理小麦收割后应及时翻耕,促使病残体腐烂和防止子囊壳形成,减少侵染源,低湿麦田要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就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探讨。

一、小麦赤霉病的病因分析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赤霉菌。

赤霉菌通过气溶胶、种子传播等方式侵入小麦植株内部,并在潮湿环境下迅速繁殖和扩散。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菌及宿主植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措施之一。

目前,育有多个具有抗小麦赤霉病能力的品种,如长春7330、杂35、鲁麦62-6等。

种植者应了解当地推荐的抗病品种,并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防病区域划分,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制定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良好的种植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保证种子的质量和纯度,采用热水消毒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

其次,在整个生长季节中,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注意管理灌溉和排水。

此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抗病能力。

3.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进行小麦病害监测和预警,有助于及早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通过田间巡查、病害标本鉴定以及专业的监测技术手段,如红外线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提前预测和预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科学施用农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科学施用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根据病情和病害的严重性,选择具有防治效果、无药害和环境友好性的农药,并遵循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坚持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进行喷洒。

同时,要进行严格的农药管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5.加强害虫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延伸往往伴随着害虫的侵袭。

因此,加强害虫防治工作,为小麦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可通过培育天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定期监测害虫数量和种类,以及实施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措施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措施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措施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措施,并提供相应的操作建议。

一、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首要措施。

选择抗病基因丰富的小麦品种进行育种,能够提高小麦对抗赤霉病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此外,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引入抗病基因,以增强小麦植株对赤霉病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二、合理轮作与间作合理轮作与间作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将小麦和其他作物进行有序的轮作,可以打断赤霉病菌的生命周期,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合理搭配作物,可以增强农田土壤的养分供应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小麦植株的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三、优化土壤管理优化土壤管理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有利于小麦正常生长,并增强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此外,定期翻耕土壤、加强排水和通风,可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四、科学施药科学施药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采用合适的农药喷施方式和剂量,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

但是,施药前要详细了解小麦品种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并确保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安全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五、加强病害监测加强病害监测是及时掌握小麦赤霉病疫情,做出有效决策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农田进行巡查,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叶片病斑等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若发现小麦赤霉病的疫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扩散和蔓延。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措施包括培育抗病品种、合理轮作与间作、优化土壤管理、科学施药和加强病害监测。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那么赤霉病发作时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发病症状1、苗枯是由种子、土壤或者病残体中的病菌侵染所致,首先是芽变为褐色,随后根冠腐烂,轻则造成幼苗枯黄湿润,重则死亡,枯死苗在湿度较大时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2、穗腐在小麦杨花时,在穗上产生水浸状的褐色办,逐渐扩散至整个穗部,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出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

后期会出现面积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还会扩展至穗轴,使得病害以上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只成熟皆可发病,茎基部受害后会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

4、杆腐一般发生在穗下1-2节,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或逐渐扩展为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黄,有时不能及时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目前虽然没有免疫品种,但是有一些耐病品种,种植户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适合的品种。

2、农业防治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及时清田,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在扬花期喷洒多菌灵或甲霉灵预防,每5-7喷洒一次,也可以在后期喷洒毒死蜱、抗蚜威、抗蚜威以及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治效果较好。

以上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品质下降甚至无法食用。

针对小麦赤霉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小麦赤霉病能力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一些抗病品种能明显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害程度。

因此,在种植小麦时,应及早了解和选用抗病品种。

二、旋作和轮作采用合理的旋作和轮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由于小麦赤霉病菌对寄主间隔期敏感,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可以有效阻断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比如,在小麦-玉米轮作中,小麦作为玉米的前茬,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风险。

三、良好的田间管理1.合理施肥:适量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减少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可能。

但要注意施肥量要适度,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传播和繁殖。

2.适时整地:适时整地翻耕,有利于病原菌的曝露和生物灭活,从而减少病菌的数量。

3.踩踏防治:在小麦灌浆期,可以利用人工踩踏的方式,将病部组织碾碎,从而促使病菌发病后更快地消亡。

四、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

在种植小麦之前,可根据病害的流行情况和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抗菌剂、杀菌剂等。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避免副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

五、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比如,可以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控制病菌的侵染。

研究表明,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小麦赤霉菌竞争寄主营养物质,从而抑制其繁殖和传播。

六、合理用药如果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应合理选用药剂和剂量,并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同时,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以防止病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减少防治效果的降低。

七、加强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监测和采样,早期发现病害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赤霉病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籽粒表面出现一层红色或棕色的绒毛状物,严重时会导致籽粒变黑、变腐甚至不可食用。

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合理施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关,过多或过少的施肥都会导致小麦易感染此病。

因此,农民应该根据土壤情况进行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营养平衡。

2.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同时,也要注意小麦的品种搭配,避免同一地区连续种植同一品种,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3. 做好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间农残、草杂物等,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及时疏通田间水渠,保证田间排水良好。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小麦赤霉病高发期,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是,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时机和剂量,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要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农民应该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 1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量侵 染 和蔓 延 , 小 麦产 量和 品质 造成 重 大损 失 。 对 近 年 来 随着耕 作栽 培 制度 的变 革 、 品种 的更 换 、 氮肥 的 大 量 施用 、灌 区水浇 地面 积 的扩大 及全 球 气候 变 暖等 因
霉 病 的病麦 中 主要有 两 大类真 菌毒 素 :一类 为 单端 孢 霉 烯族 化合 物 .一类 为具 有类 雌性 激 素作 用 的玉米 赤 霉 烯 酮类 ( E 。单端 孢 霉烯 族 化合 物是 一 类 化学 结 Z N) 构 类 似 的倍 半萜 烯 类 化 合 物 . 迄今 已发 现 7 0种 。 中 其 以脱 氧 雪腐 镰 刀 菌 烯 醇 ( O 毒 性 最 强 . 引 起人 畜 D N) 是
且能 产 生多 种毒 素 , 人 畜食 物安 全造 成严 重 威胁 。 对
1 赤 霉 病 的 危 害
11 对产 量及 品质 的危害 . 据统计 .中度 流行年 份产 量损 失为 5 1 %: %~ 5 大流行年 份产量 损 失为 2 % 0 0 4 %, 甚 至绝 收 减 产 的直接 原 因有 2个 :1 有 效 子粒 数 的 ()
赤霉 病 主要 分布 于世 界温 暖 湿润 和半 湿润 的温 带 和 亚热带 小 麦种 植 区 。在我 国南 方冬 麦 区经 常流行 为
面粉质量差 、 色泽灰 暗 、 面筋含量减少 、 品价值降低 。 商
1 . 对 人畜 安全 的 危害 到 目前 为止 . 2 已发 现感 染 赤
害 :东 北三 江平 原 春麦 区在 多雨 年份 也 易受 到赤 霉病
2 处 理 对 策
21 播 前 及 生 长 期 间病 情 的 防控 播 前 一 个 重 要 的 .
减 少 一方 面是感染 赤霉病 的小 麦穗成 粒数减 少 : 另一 方 面 是在 收割 时 由于感 病 子粒轻 而 被 收割机 吹走 一 部 分 ( ) 2 有效 子粒 由于皱 缩使容 重下 降 。减产 的 间接 原 因是 作 为种 用 的子粒 , 由于粒 重 小 . 得 发 芽 力 降低 , 使
津 、 菌丹等 . 灭 按使用 说 明上进 行喷施 ; 另外 注意 隔期进
降低 成 本 . 升 品质 。大 田施 肥 以“ 施 基 肥 , 施 追 提 重 早 肥. 看苗 补肥 ” 原则 。氮 、 、 比为 10508 为 磷 钾 : .:.。一 般
尿 素 喷 施 2 3次 , ~ 叶面 追 肥 应 在 傍 晚时 分 进 行 , 防 慎 灼 伤 功能 叶 34 综 合 防治 节 本 增 效 水 稻 生产 上 病 虫 害 的发 . 生 、 害呈 现逐 年加 重漫 延 的趋势 。防治 上要 坚持 “ 危 综 合 防治 为 主 . 剂 防治 为辅 ” 药 的原 则 。一是 选 种抗 耐病
中毒 的最 主要 成分 D N的急性 中毒 主要表 现有 引 起 O
素 的综 合 作用 . 麦赤 霉病 为 害地域 有 扩大 趋势 。 已 小 并
成 为 江淮 和黄 淮冬 麦 区 的常发 病 害 。赤 霉 病 主要 为 害
大、 小麦 等禾 谷类 作物 , 不但 造成 产量 、 它 品质损 失 , 而
虫草 害 的 品种 : 是 通 过合 理 施 肥 、 二 增施 磷 钾 肥 、 学 科
基 肥 施 碳 铵 4 k 、 肥 5k 、 肥 1k 0 g磷 0 g钾 0 g和 大粒 锌 、 大 粒 硅 、持 力硼 各 1 。若 施 复合 肥 则每 6 7 用 量 为 包 6
4 k ・ P K各含 l %) 配锌 、 、 0 g N、 、 ( 5 再 硅 硼等 微肥 。分蘖 肥
动物 站 立不 稳 、 应 迟钝 、 毛 、 欲下 降 、 吐等 , 反 竖 食 呕 严 重者 可造 成死 亡 :慢性 中毒 主要 表 现在对 神 经 系统 的 影 响, 引起 拒食 、 重 下降 等 。D N不但 毒性 强 , 且 体 O 而 毒性 稳定 . 麦经 过 4年贮 藏仍 能保 持原 有 毒性 , 能 病 且 传递 到 家禽 的 肉 、 、 中。 蛋 奶
播种时选 用抗病 品种 。 一般 情况下 在小麦 初花期 施
用药剂进 行 防治 . 发病严 重 的麦 田 , 5 7 进 行第 2次 隔 d
基金项 目 :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 目(0 7 6 0 0 1 0 ) 2 0 — 2 ~ 0 — 3 通讯 作者 : 龚德平
防治 。目前生产上应用 的药剂种类较 多 , 有多菌灵 、 托布

农 业措 施是 减 少初 次侵 染菌 源量 具 体措 施 主要 为深 耕 灭 茬 , 去稻 茬 、 米 秸秆 、 花棉 秆 及 烂 铃 等 带病 除 玉 棉 残 体 . 除禾本 科杂 草 , 清 减少 越冬 菌源 量 。另一 重要 农 业 措 施 是 降低 地下 水 位 , 体 为 做 到 畦沟 、 沟 、 围 具 腰 外
知 窗 识
呻 种 阁
小麦 赤 霉病危 害及 处 理策略
周 晓彬 1 庄世 界 1 鄢 又 国 江 晶 z 王德 鹏 2 张 生 斌 肖数 数 龚 德 平
( 湖 北 荆 楚 种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州 4 4 2 ; 中 农 业 大 学 植 物科 学 技 术 学 院 , 荆 3 0 0 华 武汉 4 0 7 ) 3施 尿 素 9 g 钾 肥 6 g 穗 肥 在 67 2 k、 k; 晒 田复 水 时施 尿 素 6 g 钾 肥 5 g 粒肥 在 孕 穗 时施 尿 k、 k;
沟和 总 沟配套 成龙 . 到雨停 沟 干 . 做 天晴 土爽 。
般 比正常无 病 的发芽率 降低 2 %- 5 4 6 %,且 发芽后 发
育不 良 . 易枯 死 , 而形成 的群体 弱 、 容 从 产量 低 。感 病子 粒不但产量 低 , 而且 品质差 。主要 表现在病 麦 出粉率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