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探讨

合集下载

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03.24•【字号】•【施行日期】2023.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统筹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协调。

建立“1+N”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强化省级层面在谋划布局、政策统筹、要素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协调作用。

统筹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和要素资源指标,对符合条件的园区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实施差异化保障支持,并根据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产业转移实绩进行以奖代补。

(二)深化对口帮扶协作。

实施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聚焦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园区配套服务和营商环境共建等重点任务,集中对口帮扶协作双方资源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型制造实现路径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型制造实现路径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型制造实现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2-10-24T06:26:25.48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6月第12期作者:钟结枝1,陈见标2[导读] 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和制造强国建设是当今时期的重大任务钟结枝1,陈见标21.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州 510550;2.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50摘要: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和制造强国建设是当今时期的重大任务。

梳理了服务型制造的已经研究成果,总结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强化服务链的方式,提出服务型制造的实现路径,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点,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通过“后向投入前向动态整合的服务型制造实现路径”和“双向投入的服务型制造实现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通过“整合中间制造业+前向投入”和“整合中间制造业+后向投入”的策略实现服务型制造。

关键字:大湾区服务型制造实现路径价值链一、绪论随着“十四五”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和制造强国建设是当今时期的重大任务[1]。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工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规模和活力大幅度上升,新兴产业具有突出的集聚优势,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由于不同制造业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以及企业在经营战略、资源控制、发展规模、核心竞争力、产品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性较为突出,企业进行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各不相同[3]。

因此,研究港澳服务业与珠三角九市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实现路径,对于推动港澳地区与珠三角九市产业深度融合的精准匹配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向服务型制造快速转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速度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二、研究综述近十几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服务型制造的起源[4]、概念[4-6]、内涵[7]、演化机理[8-9]等方面展开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

从企业层面,服务型制造的成功实现,需要企业正确选择服务型制造的实现路径。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近年来,深港两地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是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

深港两地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互补性,特别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圈,而香港则是国际金融、贸易和物流中心,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深港合作的协同集聚正是利用双方的优势,推动两地经济的互利发展。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在为制造业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制造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创新性,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等专业服务。

而深圳作为中国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包括大量的科研机构、设计公司、媒体和市场研究机构等,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与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物流中心,拥有大量的国际人才和专业服务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通过深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可以将深圳的技术和设计优势与香港的金融和市场优势相结合,为制造业提供更加创新和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可以促进两地的经济转型升级。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正是以服务为核心,将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型城市,已经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具有很大的转型升级潜力。

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能力为深圳的创新产业提供资本、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通过深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可以加速深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可以促进两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深港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国际化服务。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摘要】深圳与香港作为中国南部最具活力的经济特区,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定义、关系、优势、发展模式及实践案例。

通过研究发现,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增值服务,促进产业升级,深化产业链条;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推动其创新发展。

协同集聚模式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

深圳与香港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可借助合作实现互补发展。

未来,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合作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合作模式及政策支持机制的探讨,为深港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深圳、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优势、发展模式、实践案例、发展前景、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

深港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

深港企业在生产性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够为制造业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支持,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也有着巨大需求和支持。

研究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深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优势、协同发展模式以及实践案例。

通过对深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港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还将对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我们相信本文的研究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关系,并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及优势。

加强粤港澳合作,促进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PPT

加强粤港澳合作,促进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PPT

929.16
17.7% 13534.5
18.4%
7.2%
421.31
8.0%
4768
6.5%
8.3%
825.2 15.7% 6307.23
8.6%
7.9%
332.98
6.3% 2912.43
4.0%
2.0% 234.12
4.5% 2050.56
2.8%
单位:亿元11 ,%
主要省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比重 (2006年,%)
国际经验表明
❖ 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期发生在一个国家人均生 产总值达到2400-3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进入工 业化中后期阶段
❖ 目前广东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珠三 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 目前,我省进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最好时 期!
5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分类 ❖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产业,
保障措施
2
导言: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
微笑曲线
以研发为代表的制 造环节的前期活动 和以营销服务为代 表的后期活动成为 产业链中的高附加
值环节
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 为工业产业新的价值
来源!
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电脑的创始人施振荣提出来的,是主要说明产业附加价值的 曲线 。背景: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4命;社会分工加速,产业转移
244961
6.7%
346147
9.5%
批发和零售业
5907373
16.9% 5671565
20.6% 2420688
24.0%
2046844
18.8%
817969
22.3%
金融业
2351173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08•【字号】柳政发〔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有关委、办、局,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落实柳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现就2024年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提出分工意见如下。

一、2024年工作安排(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以上,实际工作中向着国家、自治区确定的年度目标努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别牵头,12月底前完成)(二)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建设现代制造城2.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三年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毫不动摇筑牢制造业根基,努力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力争全年实现工业产值4000亿元以上,争做广西工业崛起的先行者。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12月底前完成当年任务)3.坚持打好“创新牌”。

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全力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收官战,谋划实施100项科技计划项目,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别牵头,12月底前完成当年任务)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和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2011年广东省继续教育公需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试资料

2011年广东省继续教育公需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1.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主体功能性区:主题功能区划是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

我国目前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或称生态发展)四类主体功能区。

3.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

4.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辅助,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基础的主体产业系统。

5.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先进制造业是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现代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形态。

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区别,先进制造业的“先进”表现为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管理的先进性。

6.专业技术人员施教机构: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

7.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处,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8.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一般是指经济总量增加与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出现的模式。

9.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0.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分析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分析

面对生产 服务业做了研究。但是 ,以上的研究都没有 部 各行业发展来 看 ,同期都 获得 了不等速度 的增长 。 把生 产性服务业作 为一个整体进行 分析 ,没有很好 的 具 体来看 ,在 这七大行业 中 ,交 通运输 、仓储和 邮政 分析 内部各行业 的发展情况 ,鉴于 以上研 究视角 的不 业 的环 比发 展速度 分别是2 %、1 . 0 83 %、1%) 1 . 7  ̄ 03 H %, 同,本文选取 了我围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 比较有代表性 平均增长速度为 1. 6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 务和软件 4
也不断 的深 入 ,但是 总的讲来 ,西方 的研 究主要从 以 新 》中提到 了在CE A 架下 , P框 对香 港和广州发展 生产
下四个方面进行 :生产 性服务业对 城 市与区域整体 发 性服 务业进 行 了实证 研究 ,以及 对相 互之 间的合 作提 展 的作用 ;对 地区制造业 发展 的作用 ;对地 区其 它服 出了建设 性的意见,其中特别提 到了制度创新 ,认为消
作者简介 t 李洋, 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区 经济、 域 房地产市场研 究。
21第期 辛 o年 4 场 1
f 3 7 括
江艳 ( 0 7 唐 国兴 , 2 0 )、 段杰 ( 0 8 等等都从 不同方 服 务业的总体 发展 态势是 良好 的。从生产性服 务业 内 20 )
到 2 .%;房地 产 业 的环 比发展 速 度分 别是 1 .%、 04 59
快 速 发展 ; 同时认 为 ,广州要 有 “ 大哥 ”精神 ,和 深圳协调 发展 ,联 动互助 ,实现 区域 内的产业整
合 ,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 行 制度 上 的 “ 适度 ” 创 新 。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一、概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大湾区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承载着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使命。

自大湾区概念提出以来,粤港澳三地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由于三地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货币制度等,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深入研究和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对于推动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和地区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九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便捷流动。

另一方面,产业协同发展态势良好,深圳的科技创新、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广州的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行政区划壁垒、政策制度差异、市场一体化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

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的思考作者:杨勇军杨新荣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2期创新机制一般是指在人的创新思维驱动下,各种应变能力、组合能力、发展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产生的机理。

本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包括:在大湾区内的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联动创新等机制的组合。

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产业、经济、文化、社会协同发展,关键是粤、港、澳三地科技要协同创新,力争打造享誉世界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文献综述“协同”的概念是德国著名学者哈肯(Hermann Haken)在1971年提出,他1976年在《协同学导论》中进一步阐述了协同理论。

它认为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高效率。

“协同创新”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凯莱(Peter Gloor)最早定义:一群自我激励的人,透过网络来交流信息、思路及工作状况,并达到目的。

1992年英国学者库克(philip Cooke)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不同区域拥有各自擅长资源和能力,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中介等直接主体或间接主体的协同配合下,共同开发领先科技活动或行为。

2017年后国内学者越来越多关注大湾区,辜胜阻(2018)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互惠互利的对策。

叶林(2019)从区域协同发展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四个阶段,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发展到共生、进而到融合,并从微观角度提出跨越区域合作障碍,加强粤港澳三地创新系统协调合作。

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还是解决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政府协同、组织网络协同、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优劣势分析(一)优势分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示下,2017年7月1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中央决策层高规格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声势直追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让人振奋。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

66March 2021 / 广东经济学术ACADEMIC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陈丽娴1 眭文娟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 广东广州 510000)【内容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布局和产业关联水平进行分析,以及探究大湾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产业。

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但各城市的细分行业特色鲜明,资源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城市在优势行业的数量和分布上具有明显差距。

进而提出从创建一体化大市场、建立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利用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等策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产业协同集聚[作者简介] 陈丽娴,女,广东湛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贸易。

眭文娟,女,湖南永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和社会制度研究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GZQN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72003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对策研究”(20YJC79001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这一新指示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理论和实践,产业协同集聚能显著促进一国(地区)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分析(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分析(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一)世界级湾区的门槛非常高,湾区经济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同时具有活力的经济体。

追溯到工业革命,我们中国日渐走向全球经济中央,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的体量已经居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搭上了发展中国家的快车,一带一路蓬勃发展,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已经非常清晰,我们要分阶段逐步完成发展,第一阶段是到2022年,城市之间的分工要进一步明确,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一、面临的挑战:世界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湾区东部地区相对比较活跃,西部地区比较平稳,中部地区比较空虚。

51个省市协同性,包容性还不强,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区域空间面临瓶颈,资源能源约束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渐褪去。

2003年开始广东就开始人工荒的兆头,现在人口红利带来的效益逐渐消退。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特性:一个国家两个制度多元化的制度带来的制度成本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一)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二)有利于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占地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了12%的GDP 必须要以新的发展理念继续提高发展质量(三)有利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发全面开发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过去以引进来为主今后走出去的比重会继续加大,这里经济发展40年,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资本市场走出去实际逐渐成熟,毗邻的香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粤港澳大湾区是东部发展的成果,可以为西部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四)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有全球竞争力的经贸,产业,市场,投融资都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对接融汇重要巨型平台。

新时期粤港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合作

新时期粤港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合作
】3 2
维普资讯
区域经 济协调 发 展和 产业持 续成 长 的动机 必然 要 求 粤港 两地 政 府建立 具有 明确产 业 和技术 政 策 的
部 分是 在 8 0年代 以来 粤港 “ 店 后厂 ” 作模 式 前 合 中从香 港 迁移 到低成 本 的珠江 三角 洲地 区的 传统 加工 制造业 。如何 推动这 些在 粤 的港资企 业 做强 做大 成为 第 7次 粤港 联席 会议 以来 两地政 府 共 同
此 缺乏整 体 的和战 略 的合 作计 划 和动机 。 9 0年代 中后期 , 粤港 产业 合作 模 式 面临 着一
系 列 的挑 战 。一方 面 , 随着 l9 9 7亚洲 金 融危 机 和
结构调整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一方面, 粤港产 业 合作 成为 香港经 济持 续增 长 和 向服 务业转 型 的
的关注 。该 文提出了粤港两地构建基于大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传统产业改造 、 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
以 及 重 化 工 业 化 等 领 域 的战 略 合作 关 系 , 对新 时 期粤 港 两 地 在 C P 并 E A框 架 下 开 展制 造 业 战 略 合 作 的 基 本 思 路 进 行 了详 细 探 讨 。
政 府工业 政策 和科技 政 策下 的企 业家独 立奋 斗 的 结 果 。在 这种 自由发展 政 策 的主 导 下 , 港 两地 粤
收 稿 日期 :0 6— 2— 2 20 0 0
将对 生 产性 服 务 业 形 成 强 大 的市 场 需 求 。 因此 , 在经 济全 球化 和 区域 经 济一 体 化 的 背 景下 , 寻求
关心 的课 题 。从 产 业结 构 调 整 的 角 度看 , 方 面 一
( O AL S I CE EDII S CI C EN T ON)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xx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珠三角的老工业基地。

工业是xx的优势,也是立市之本。

我们应当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以工业为主导,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构建有xx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应当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要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第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与港澳在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交流,并大力发展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最后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挥我市海岸线长、海域广等优势,重点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前景

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前景

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前景改革开放以来,粤港经济合作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互补互利、共生共荣的区域关系。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由于市场、政策及地缘优势逐渐消失,“前店后厂”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粤港要实现经济转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迫切需要两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加强经济整合。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粤港深入融合的最重要的接合点,对于提升粤港区域合作层次,促进双方共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去年国家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纲要》在珠三角的战略定位中提出,要“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因此,加快香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到广东发展,将成为粤港合作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一、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广东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加快,但是,从整体上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未能较好地适应香港生产性服务业辐射的要求。

广东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现规模小、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方法落后,专业服务技能较差,经营机制不够完善,有新意、有市场、高回报的服务产品研发能力较薄弱,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等特点。

香港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普遍占GDP 的70%以上,而香港服务业的比重超过GDP 的90%。

2006年,香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体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6.3%,共输出价值5623亿港元的服务,主要包括商贸及其它贸易相关的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运输服务、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进行动态比较和实证分析, 结
— 156 —
配收入的数据代表其市场动力 ( inco) ; 规模以上
进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1] , 所以
第 5 期( 总第 331 期)
No 5 ( General, No 331)
工业技术经济
2021 年 5 月
May 2021
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22] , 选取
人均使用外资水平来表征各地区的开放程度 (ca⁃
pi), 作为两者融合的外部动力; 制造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最终体现的是能够为各地区创造多
少价值和提升科技进步水平的高低 [23] , 选取人均
新产品的销售收入 ( sale) 作为两者协同发展竞
2019 年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水平进
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 从
技术创新角度来看,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方式
分为嵌入式、 交叉式和捆绑式; 从产业集群与产
业空间协同发展机制看, 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集聚
区内存在互利共赢、 共同成长的关系; 段海燕等
(2017) [10] 提出了以要素结构、 用户价值、 制造效
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加速机制
间的协同聚集水平, S mi 和 S mj 分别表示制造业与
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各省份的集聚水平, 具体为
e mi / E i
行业实证检验了两业融合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效
S mi =
应, 认为两业融合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的直
数, E i 是全国各省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总数, e m 表
接效应尚不明显。 刘斌等 ( 2016)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水平, 数据源自于 《 中国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作者:宋玲左小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2期摘要: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先进做法提出了改善对策,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湾区;协同集聚;对策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32.0021 提高对产业协同集聚的认识“产业协同集聚”这几个文字本身就具备科学的含义。

所谓“集聚”,是指事物在特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并有机组合,“集”指的是大量有关事物在地域空间中的集合现象,“聚”强调区域内的各种因素有机聚集,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的物质、信息和社会各种流,进而聚集成复杂、多元的复合层次网络体系。

协作就是以协作的方式将区域中各种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协调行为主体的个人绩效,使区域系统的整体成绩达到最佳水平。

根据波特在区域产业经济中的阐释,产业协同集聚是指以某一或几个特殊产业为中心,大量的产业相关联系密切,以及有关支持机构实现了产业协同,在空间中形成了产业聚集,从而构成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由于产业价值通过互联网与中国制造集群的融合逐步链条化,进一步深化加速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流程中的渗透,重新构建生态环境及集群制造业,在设备、物料、产品和人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不断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主要产业协同集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梯度分布和高端制造积累都具备一定的产业协同集聚基础。

然而,尽管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区域贸易合作交流,粤港澳三区两地产业交流合作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产业链未能进一步有效整合与延伸,多层次、跨不同地区的区域产业交流合作关系协调发展机制仍存在诸多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来粤港澳湾区三地产业的深度集聚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近期对策2.1 借鉴国际经验,成立大湾区产业集聚协同治理机构美国旧金山湾区是最早设立区域产业协同机构并取得成功的国际知名湾区,早期的旧金山湾区内,各城市产业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不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商场现代化》2010年4月(上旬刊)总第607期一、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及主要特点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同根同源、语言相通、有在内地经营的丰富经验;相对于内地来说,香港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国际化程度高、自我监管的制度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高等。

这两方面的优势,既有助于香港开拓国内市场,也有助于香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充当地区营运中心,发展总部经济。

作为亚太地区的服务中心,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有以下特点:1.服务业部门齐全,整体竞争力强香港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以服务业为主。

进入21世纪,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内所占的百分比均超过85%,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07年,服务业比重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的91.16%(见表1)。

香港服务业历史悠久,在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部门齐全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支援服务和专业服务四大方面29个行业。

服务业经营范围很广,几乎囊括了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生产性服务处于主导地位,其中金融、保险、物流、法律、会计等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拥有成功的运作经验,整体竞争力强。

拿金融业为例,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2004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二大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排名第三。

以外汇成交额计算,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外汇交易中心。

同时香港还是亚洲第二大风险资本中心和第三大银团贷款中心。

1989—1999年香港服务生产净值平均每年上升10%。

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是香港的主要出口部门和香港GDP、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到20世纪末期,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性经济体系及全球第十大服务输出经济体系,在亚洲排名第一。

表1 香港主要经济数据经济活动20022003200420052006GDP(亿港元)12231.5311918.0712448.1913328.3014232.99农业及渔业10.028.248.868.478.49占GDP (%)0.080.070.070.060.06工业①(亿港元)1426.751282.691246.291241.091249.05占GDP (%)11.6610.7610.019.318.78服务业②(亿港元)10794.7610627.1411193.0412078.7312975.45占GDP (%)88.2689.1789.9290.6391.16①工业包括采矿及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②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仓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楼宇业权。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20082. 服务业开放性强,运作模式高度国际化香港是一个自由化程度高的国际都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服务中心和跨国公司的亚太营运中心。

由于岛内市场和资源有限,香港一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向中国内地和亚太地区提供融资、运输、通讯、咨询服务为主。

服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公司运作模式与国际接轨,国际服务贸易占据重要地位(见表2)。

同时,岛内实行自由贸易、自由企业制度,资金进出不受限制,使香港成为全球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接收地。

2005年,香港直接投资流入2615亿港元,直接投资流出2115亿港元,净流入500亿港元。

香港是亚洲第二大外资提供者和中国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06年,香港在内地的投资额达到1666亿港元。

港内优越的投资环境也吸引了大量外商来港投资,其中内地的资金占很大比重。

截至2003年7月底,内地有2000多家企业在香港经营业务,其中有242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大量资金投资在银行、运输、酒店、基建等服务部门。

据特区统计处调查显示,香港的海外公司逐年上升,到2007年约有3890家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其中美国公司最多,达到了891家。

表2 香港服务贸易数据单位:亿港元主要服务组别20032004200520062007服务出口3624.204295.844953.945650.546518.15服务进口2034.002425.072642.372879.003216.56服务贸易总值5658.206720.917596.318529.549734.71服务贸易总值占GDP比重(%)45.8252.0254.9457.7960.23服务出口净值1590.201870.772311.572771.543301.59服务出口净值占GDP比重(%)12.8814.4816.7218.7820.43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3.香港生产性服务专业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加强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探讨■刘小川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以法律服务业为例,香港法律服务专业人员由律师及大律师两类专业人士组成。

律师负责一般法律事务,而大律师则专司出庭及诉讼。

香港设计业由多个专业组成,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及时装设计等。

近年来,设计管理在香港也逐渐成为一门新的专业。

建造业的工程师包括土木、结构、屋宇、电机、机械等多个专业。

香港测量师包括产业测量师、工料测量师、建筑测量师、土地测量师和城市规划及发展测量师。

香港管理咨询机构可按具体的业务范围细分为十大类: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商业管理咨询机构、海外商业顾问机构、市场开拓与销售咨询机构、公司与组织发展咨询机构、信息技术咨询机构、会计和金融顾问机构、产品和营运管理咨询机构、经济与商业环境咨询机构以及秘书服务咨询机构等。

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机构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化服务,高度专业化的服务,确保了香港生产性服务的质量。

4.香港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机构数目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香港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机构众多。

以法律服务业为例,目前全港有超过1500家律师事务所和大律师行,有约6000名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服务机构的雇员人数接近1.5万人。

截至2004年3月,香港提供商业管理和顾问服务的机构为3750家,从业人员达到22217人。

除了服务机构数目多以外,香港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是全球最高的。

香港建立了完善的建筑师、设计师、律师、工程师、测量师、规划师、园境师等专业资格的自我监管制度。

以建筑师为例,香港所有执业人士均须在香港建筑师学会注册。

截至2003年5月,该会共有1800名注册会员。

在香港取得工程师资格的可获得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英国、美国及南非的承认。

许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拥有国际工程师资格。

以经验及技术专长来说,香港的测量专业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不少香港测量师行与国际同业尤其是英国同业合作,竞投大型国际项目。

二、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策略思考1.必要性两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是受广东方面的拉力和香港的推力作用形成的,是粤港两地经济关系向深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中央提出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方针的指引下,在“香港因素”的推动下,经济取得了快速持续的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可持续发展正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阶段,产业结构处于快速转变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

正因为如此,2005年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意见》指出:“加快服务业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对优化我省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又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力量,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依托”。

因此,广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策略之一。

其中,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以及“围绕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合理整合物流资源;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而在广东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加快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到广东发展,成为其中的重要的策略之一。

“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粤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合作,积极推进粤港在物流、旅游、金融、中介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环保和口岸通关等各领域的合作,引进吸收香港现代服务业”,最终达到提升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香港营商成本的持续高涨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外移的主要推动力。

昂贵的土地和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服务业成长的主要矛盾,香港又一次面临产业转移与扩散的任务。

近年来,香港国际服务中心的地位正面临着新加坡等国家的严重挑战,香港服务产业链上迫切需要弥补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市场,而这一点恰恰是广东服务业的优势。

广东正在进行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体制改革,需要大批的资金、经验和人才,而香港恰好在这方面能够提供诸多的有利条件。

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通过粤港生产服务产业之间的合作,香港可以帮助广东应用金融、信息、中介等关键性的生产服务工具,将香港服务产业中具有优势的关键环节转移到广东,并在新的巨大市场上得到延伸。

中国加入WTO后,内地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内地市场对香港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必定增加,香港凭借先进的商业基础设施、广泛的商业联系网络以及大量专业人才服务于内地市场,从而推动内地贸易及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增长。

另一方面,加入WTO 后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将为港商提供大量的商机,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服务中心以及全球最侧重服务业的经济体系,应把握机遇,大展宏图,进一步凸显香港作为中国大陆贸易枢纽的作用。

广东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将成为最先的受益者。

2.可行性研究表明,加快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到广东发展具有深厚的客观基础:(1)广东与香港地域相近、语言相通,改革开放以来粤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贸合作已经形成了良好基础,广东也是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最密切的地区。

改革开放30年来,香港一直是广东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广东是香港在内地投资最多的省区,这是两地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深厚基础。

(2)大量香港的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在广东经营多年,粤港119《商场现代化》2010年4月(上旬刊)总第607期制造业合作为服务业合作提供了直接的需求。

过去粤港经贸合作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形成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遍布广东的大量港资生产加工企业,对高效优质服务的需求巨大,很多香港的服务企业原来在香港就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形成良好的客户关系,其进入广东后可以更加便利地为这些制造企业提高实在高效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