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演化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及其影响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及其影响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现实,又塑造了现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于性别话语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性别话语权的概念与理论性别话语权,即指个体或群体在言语或文字表达中对自身性别认同的独立权利。
在新闻传播领域,性别话语权重要体现为对性别平等、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消除。
1. 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家庭和工作中享有同等权利和机会。
然而,媒体常常存在对性别不公平的报道,如对女性在职场上的歧视和忽视。
通过提升性别话语权,媒体能够促进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社会的进步。
2.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不真实或过分简化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和角色刻画。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影响着媒体中对性别的表述,也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性别的认知。
通过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新闻媒体能够建立客观、平衡的性别形象,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3. 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对个体进行歧视和偏见。
在新闻传播中,性别歧视常常表现为对女性的言论和行为的不公正评价,以及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忽视。
通过提升性别话语权,可以抵制性别歧视,确保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的局限尽管新闻传播领域对性别话语权的重要性普遍认可,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局限。
1. 媒体内容偏见部分媒体仍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报道内容存在偏见。
例如,新闻报道中夸大女性的外貌和服饰,而忽视其权益和成就。
这种偏见的存在不仅影响公众对性别的认知,也对性别平等造成了阻碍。
2. 缺乏性别权益意识一些媒体从业者对性别话语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这导致新闻报道中存在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忽视和贬低。
只有提升从业者的性别权益意识,媒体才能在报道中更加客观公正地表达性别话语。
三、性别话语权对社会的影响性别话语权的提升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1. 引言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规定和期望。
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媒体渠道向大众传达特定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往往会影响并塑造社会性别观念和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在媒介传播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社会性别在媒介内容中的表现2.1. 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形象广告经常利用性别刻板形象来吸引消费者。
男性被刻画为强壮、有权威感和支配力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娇弱、依赖和性感的形象。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不仅影响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
2.2. 媒体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媒体常常对女性身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处理。
女性在电影、电视剧和广告中经常被描绘为苗条、曲线优美和年轻的形象。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不仅给女性带来压力,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对外貌的过分关注和评判。
3. 社会性别对媒介使用和参与的影响3.1. 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媒介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游戏、体育和科技类的媒体,而女性更喜欢社交媒体、时尚和娱乐类的媒体。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媒体偏好的塑造和期望。
3.2. 社交媒体对性别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个体性别认同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社交媒体,个体可以选择性别认同的表达方式,并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性别认同经验。
这种开放性的平台为性别多元化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性别认同权利的实现。
4. 社会性别对媒介产业和创作的影响4.1. 媒介创作中的性别不平等媒介产业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在媒介创作中的代表性和参与度相对较低,很多媒介内容都是男性主导的视角和故事。
这种性别不平等不仅影响了女性创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也限制了媒介内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4.2. 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争取女性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团体一直在争取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平等。
新闻学中的媒体与性别研究
新闻学中的媒体与性别研究在新闻学中,媒体与性别研究是一个广泛而且重要的领域。
性别研究旨在探讨媒体如何呈现和影响不同性别的形象、角色和权力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了解媒体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性别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别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在新闻报道中,性别如何呈现是媒体与性别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往往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问题。
女性往往被描绘成弱势、被动的角色,而男性则被塑造成强势、主动的形象。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不仅反映了社会性别观念的偏见,也有潜在影响观众对性别的认知和态度。
二、性别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影响性别在新闻报道内容中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媒体在选择和报道不同主题时存在性别偏向。
一些研究指出,媒体更倾向于报道男性相关的主题,如政治、经济等领域,而对女性相关的主题,如家庭、美容等则关注较少。
这种性别偏向的报道不仅反映了媒体在选择报道对象时的偏见,也可能对公众对不同性别议题的关注度产生影响。
三、性别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影响性别在媒体从业人员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女性在媒体行业的从业比例较低,而男性在新闻编辑、记者等职位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性别不平衡影响了媒体报道中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表述方式。
通过增加女性在媒体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可以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和优化性别相关报道的呈现。
四、新闻学中性别研究的意义与挑战在新闻学中,性别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性别研究能够提醒媒体关注性别平等和公正报道的原则,促使媒体在报道中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呈现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性别形象。
然而,性别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缺乏数据和方法上的困难。
因此,加强对性别研究的关注和投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综上所述,媒体与性别研究在新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性别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影响以及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影响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关注和深入研究媒体与性别的关系,我们可以促使媒体呈现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性别形象,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 现与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现与反思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往往受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媒介中,传统性别文化的体现尤为明显。例如,不少媒体刻画的女性形象往往 局限于家庭和情感领域,而男性则更多地扮演着职场和政治等公共领域的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局限性愈 发凸显。
反思与启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媒介多元再现的优势,同时采取措施消除 其负面影响。首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和敏感度,让他 们在报道和呈现性别文化时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其次,鼓励更多的多元化创作, 让更多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参与其中,使性别文化的呈现更加丰富和真 实。最后,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媒介中出现的性别问题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 确保性别文化的多元再现能够健康发展。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 再现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再现
性别文化是指基于性别差异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媒介中,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媒体、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体通过刻画不同的性别形象,传递着关于男女两 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刻板印象;艺术和文学领域则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呈现 了性别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多样性。
结论
只有充分认识到性别文化媒介多元再现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应 对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共同促进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三重视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性别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伴随着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而媒介成为了其 传播和呈现的重要途径。本次演示将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三个角 度,深入探讨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多元再现以及引发的反思。
传媒对性别、种族和社会群体形象塑造的影响研究
案例分析
案例选择和背景介绍
案例选择:选择具 有代表性的案例, 如电影、电视剧、 广告等
背景介绍:介绍所 选案例的背景信息, 如时代背景、文化 背景等
案例分析:对所选 案例进行分析,探 讨其中所涉及的性 别、种族和社会群 体形象塑造的问题
结论:总结案例分 析的结果,提出相 应的建议和措施
案例分析和讨论
传媒对性别形象 塑造的影响
性别形象塑造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通过传媒手段塑造出的特定性别形象 分类:积极、中性、消极 影响: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应对策略:倡导多元、平等、尊重的价值观
传媒对性别形象塑造的影响方式
直接塑造:通过广告、电影、电视剧等直接呈现特定性别形象
间接塑造:通过报道、评论等间接影响人们对性别的认知和态度
传媒对种族形象塑造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 促进多元文化传播, 增强种族间的理解和
包容
* 展示不同种族在各个 领域的优秀表现,树
立榜样
* 推动种族平等和反歧 视意识的提高
消极影响:
* 刻板印象和偏见:传 媒有时会强化种族刻 板印象,导致误解和
偏见
* 歧视和排斥:传媒可 能通过报道或评论对 某些种族进行歧视或 排斥,加剧种族间的
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塑造种族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角色塑造、情节安排 等方式,传递对种族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在塑造种族形象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用户发布的 内容和互动,影响公众对种族群体的看法和态度。
广告宣传:广告宣传也是塑造种族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广告中的角色形象、 场景设置等方式,传递对种族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强化刻板印象:传媒经常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如男性应该坚强、果断,女性应该温柔、体贴 等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摘要: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
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入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成见;社会性别理念现代社会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以致有人说21世纪是传媒的世纪。
传媒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者。
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力量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媒介所传播的性别意识和价值观对大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传媒神话与性别成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将信息和观念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使不同国家、种族、地区、性别、阶层都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达到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创造。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权力,有着构建公共空间、增强信息与意见交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传媒也有公权私用、为了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媒介审判以及传播错误理念误导受众的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新闻理论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不仅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
这两个概念戳穿了传媒神话,准确揭示了传媒神话的本质。
所谓“拟态环境”是说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媒体与社会性别
媒体与社会性别近年来,媒体对于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通过报道、评论和讨论等方式,媒体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媒体扮演了社会性别问题的监督者角色。
媒体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性别不平等现象,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性别议题的改变。
例如,媒体对于职场性别歧视的揭露,让人们意识到女性在晋升和薪资方面面临的困境,促使企业和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媒体通过平等的形象塑造,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媒体讲述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各个领域中的成就,打破了过去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认知。
这种改变让更多的女性意识到她们有能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并为其他人树立了榜样。
此外,媒体也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推动了社会性别平等的进步。
媒体经常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以及公众参与性别平等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公开的讨论可以促进社会对于性别问题的认识,并推动人们思考和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然而,媒体在处理社会性别问题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有时候媒体可能过于关注某些突出的性别议题,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问题。
此外,媒体的报道也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思维。
综上所述,媒体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监督、塑造形象和讨论等手段,媒体引导公众对于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改变。
然而,媒体在处理这一议题时也需要更好地平衡不同的焦点与立场,以确保报道的全面和公正。
近年来,媒体对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通过报道、评论和讨论等方式,媒体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将继续探讨媒体与社会性别平等的关系,包括媒体对性别反刻板印象的塑造、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揭示和改变,以及媒体在性别平等问题上面临的挑战。
首先,媒体通过平等形象的塑造,试图改变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媒体故事的塑造者有责任展示多元化、积极的性别形象,以打破过去对性别角色的旧有观念。
《2024年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范文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性别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呈现方式和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
媒介作为传播信息、塑造观念的重要工具,对性别文化的再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性别文化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媒介中的多元再现,并对其进行深入反思。
二、传统媒介中的性别文化再现在传统媒介时代,性别文化的呈现往往受到当时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在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定义为家庭中的辅助者,而男性则是社会的主导者。
这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在传统媒介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对性别文化的固定认知。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不乏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这些声音虽然微弱,却为后来的性别文化变革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媒介中的性别文化多元再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兴起,现代媒介为性别文化的多元呈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在内容创作上更加开放和多元,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都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展现。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性别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现代媒介也关注到了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开始探索和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差异和多样性。
四、后现代媒介中的性别文化反思在后现代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表达自我和参与公共讨论的机会。
在后现代语境下,性别文化的呈现更加复杂和多元。
一方面,人们在享受性别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愉悦和启示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和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缺乏监管的特性,一些不健康甚至有害的性别文化现象也在网络中滋生和蔓延。
这需要我们对后现代媒介中的性别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五、对性别文化媒介再现的反思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现代、后现代媒介,都对性别文化的呈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2024年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范文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篇一一、引言性别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媒介再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传统的社会观念到现代的多元表达,再到后现代的解构与重塑,性别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呈现出多元且复杂的面貌。
本文旨在探讨性别文化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下的媒介多元再现,并对其进行深入反思。
二、传统视域下的性别文化媒介再现在传统社会中,性别角色的界定相对明确,男女分工明确,社会期望也较为固定。
在这一时期,媒介对性别文化的呈现往往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以男性为主导的媒介形象较为普遍。
例如,在影视作品中,男性角色往往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女性角色则更多地被定义为家庭角色和审美对象。
这种再现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三、现代视域下的性别文化媒介多元再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的性别文化呈现出了多元的态势。
在这一时期,媒介对性别文化的再现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形态。
一方面,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逐渐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开始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另一方面,男性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强者”形象,而是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此外,同性恋、跨性别等多元性别身份也在媒介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呈现。
四、后现代视域下的性别文化媒介解构与重塑后现代社会的性别文化呈现出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面貌。
在这一时期,媒介对性别文化的呈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开始进行解构与重塑。
后现代社会的媒介环境更加开放和自由,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得以表达和传播。
同时,后现代社会的性别文化也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选择,不再仅仅受制于传统的社会期望和规范。
五、反思与讨论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体现。
从传统的单一再现到现代的多元表达,再到后现代的解构与重塑,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性别化的媒介研究已成为社会学、传媒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个领域的研究关注媒介在性别角色建构、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性别化媒介研究的背景、重点领域和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
性别化媒介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
当时,女权主义者开始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媒介对性别角色的建构。
他们认为,媒介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偏见,也加强了这种性别偏见。
从那时起,性别化媒介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蓬勃发展。
性别化媒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再现。
研究发现,媒体经常以男性为主导,强调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壮、理性和有能力的角色,而女性通常被描绘为脆弱、感性和需要保护的角色。
这种性别刻板形象的再现不仅影响到观众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另一个重点领域是性别化媒介对性别意识形态的塑造。
媒介在形成和传播性别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形式,性别观念被灌输给大众。
例如,广告中常常使用性感的女性身体来推销产品,这强调了女性身体的物化和性别权力的不平等。
这种性别意识形态的塑造可以进一步强化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许多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些观点。
一项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中的主要角色中有70%是男性,而女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次要和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
另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通常是以性感和吸引力为主,这一形象强化了性别不平等。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在报纸和杂志中,女性通常被描绘为被毫无根据地质疑和贬低的对象。
总体而言,性别化媒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媒介在性别角色建构、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媒介的社会影响、推动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偏见都非常重要。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媒体对非二元性别的表达和认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干预措施,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的媒体环境的发展。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文章来源:传媒学术网姜红)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
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携手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狂欢节”正方兴未艾。
但是,透过光怪陆离的表象和日益先进的传播手段,我们却发现,传媒给人们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或进步的思想观念。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
《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1]那么,女性到底在大众传媒中以什么面目出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性别文化观念又怎样对受众产生作用?本文力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和阐释这些问题。
所谓“社会性别”(gender),在英语中本指词的阴阳性,用以区分从解剖学角度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sex)概念。
这种区分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
”[2]一、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话语虽然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大众传媒更以其复杂和隐蔽的方式巩固着本已不十分坚固的男权观念和男权文化规范。
在中国,女性从未像今天这样获得了打扮化妆自我表现的自由,但同时,今天的女性比共和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女性更具有沦为男性的玩物和附属品的可能性。
从传媒不断制造的或为传统的贤妻良母、或为现代的漂亮花瓶等女性形象中,我们已然嗅到了陈腐的、本应式微的价值观和性别观念的气息。
从传媒这块男权文化的布雷区入手,对于清理社会文化观念中的男权污染,提高全社会性别意识水平,都将大有裨益。
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的男权话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第二性”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娜·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媒体对性别意识与性别平等的影响研究
社会媒体对性别意识与性别平等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也逐渐从面对面转变为线上交流。
社会媒体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它对人们的性别意识以及性别平等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首先,社交媒体给予了每一个人平等的发声机会。
传统媒体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然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
这种平等和开放的环境使得性别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传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平等、性别歧视等问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然而,社交媒体也为性别歧视和偏见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由于匿名性和自由度高,网上暴力言论和性别歧视言论在某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泛滥成灾。
一些用户利用社交媒体来辱骂、侮辱、歧视他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谐。
这种消极的言论传播不仅会对个人造成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和监督,制定更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另外,社交媒体对于性别意识的塑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社交媒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
女性常被刻画为柔弱、依赖他人、关注外貌等,而男性则被期待强壮、有竞争力、掌握决策权。
这种媒体所传递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对性别平等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的定位,还会对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接触到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后,普遍存在对自己不同性别特质的排斥和隔离。
这不仅加剧了性别的分化,还限制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这些性别刻板印象的监管,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和角度,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然而,社交媒体也为推动性别平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媒体对性别意识与性别平等的影响研究
社会媒体对性别意识与性别平等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用,其对性别意识与性别平等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社会媒体对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影响,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社会媒体为性别意识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自由发表关于性别的观点、经历和看法,从而促使社会对性别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然而,这种自由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一些人可能会利用其传播偏见和歧视,对性别进行贬低和攻击。
这种情况下,社会媒体对性别平等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次,社交媒体对性别平等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性别平等运动、倡导者和组织能够通过广泛传播信息,倡导性别平等意识,并发起社会行动。
例如,#MeToo运动在社交媒体的兴起就使得更多被性侵害的人勇敢站出来,揭开了性侵问题的冰山一角。
这些运动和组织通过社交媒体的力量,对性别平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社会媒体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传播,往往会强化性别所谓的“理想形象”,以及男女在习惯、兴趣和能力上的刻板印象。
这对个体的性别平等认同和自由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更加警惕社交媒体上刻板性别观念的传播,力求推动社会实现更广泛的性别平等。
除了上述方面的影响,社交媒体还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性别平等。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关于性别问题的大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解读社会对性别平等的态度和认知。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删除那些存在性别歧视、仇恨言论的帖子,以保护公众免受不当言论的侵害。
总之,社会媒体在塑造性别意识和推动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明智地利用社交媒体,警惕其中存在的负面因素,倡导和传播性别平等的正能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会媒体的力量,为实现性别平等而不断努力。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1)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形式,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更快的传播速度,因此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社交交流的主要途径。
然而,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和塑造可能存在独特的社会性别问题,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通常被呈现为具有强烈的性别特征和刻板印象。
例如,在一些流行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和广告中,女性通常被描绘成外表美丽、温顺无害、以男性为中心的对象。
在网络媒介中,这种趋势被加强,女性往往被定位为求婚对象、育儿履历者或家庭化形象。
这些形象纷繁复杂,却普遍存在一些相似的性别特征:女性通常是弱者、被动的一方,具有无害、柔弱、受害者的标签,这样的呈现影响了公众对女性的印象和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
其次,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性化倾向和人身攻击现象较为普遍,这些现象构成了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许多女性形象的网络攻击和人身攻击事件层出不穷。
一方面,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强烈地赋予了性化的色彩,通过其性感化的形象为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流量,为广告牟利;同时,部分网民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性格化、性别化和攻击性的评论,来寻求平台上的话语权,或者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和压抑。
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和人身攻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承。
家庭和学校是社会性别观念的重要形成地,一些女性所处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灌输了约束女性行为和让男性拥有优势的观念,而且网上群体的匿名性和缺乏监管既扩大了言论自由的范围,也增加了对异化和攻击行为的容忍度。
为了破解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的普及和教育,增强社会层面上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针对社会性别观念的问题,家庭和教育部门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加以引导,避免灌输不健康、不平等、具有偏见的观念。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在媒介传播中的呈现
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
01
在许多广告中,女性常常被呈现为家庭、美容等传统角色,缺
乏多元化的形象。
影视剧中的性别角色
02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女角色的性格和行为被刻板化,缺乏真实
性和多样性。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议题
03
新闻报道中关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仍存在报道角
度和内容上的偏见。
媒介话语权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
媒介话语权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
传统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存在刻板印象,如男性应该强壮、果断,女性则 应该温柔、体贴。媒介话语权可以挑战这些刻板印象,帮助人们认识到性别角色的多样
性和灵活性。
媒介话语权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揭示和抵制
媒介可以揭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如职场中的性别薪酬差距、家庭中的家务分 工不平等。通过媒介的舆论监督和曝光,可以抵制这些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目录
• 社会性别理论 • 媒介传播与社会性别 • 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 • 社会性别与媒介话语权 • 社会性别与媒介伦理
01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的定义
社会性别
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两 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 中形成的对男女两性的期待、要 求和评价。
生物性别
指基于生物学特征的男女性别区 分,包括生殖器官、染色体、荷 尔蒙等。
03
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
媒介内容中的社会性别形象
刻板印象
媒介内容中经常出现关于男性和女性 的刻板印象,如男性被描绘为勇敢、 强大,女性被描绘为柔弱、依赖。
角色定型
媒介内容中的男女角色通常被定型在 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中,限制了男 性和女性的多元化表达和发展。
性别刻板印象对媒体的影响男女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
性别刻板印象对媒体的影响男女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在当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已经成为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性别特征的过度简化和刻板化,常常基于社会和文化的期望,对男性和女性进行划分,形成一种对性别的固定、片面和偏见的认知。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对个体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对媒体的传播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性别刻板印象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塑造造成了固化和限制。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视为强壮、坚强、有决策权和经济支配地位,而女性被视为柔弱、依赖、注重外貌和家庭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男性和女性发展的空间,剥夺了个体自由发展的权利。
媒体作为塑造社会观念的重要力量,通过电视、广告、电影等媒介,无意识地传递和强化这种刻板印象,制定了一种固定的性别角色标准。
其次,性别刻板印象导致了对男女性别的歧视和偏见。
媒体往往以刻板印象的方式描绘男性和女性,强化了男性的权威和女性的性感。
这种片面的塑造往往导致对于不符合刻板印象的男性和女性的歧视和边缘化。
例如,在电影中,女性角色常常被塑造成需要依靠男性拯救的弱者,而男性角色则是担任保护女性和解决问题的“英雄”。
这种强化的刻板印象使得不符合这种角色的个体难以被认可和接受。
除此之外,性别刻板印象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男性来说,刻板印象常常使得他们感到承担过重的责任和期待,不敢展示自己的脆弱和情感。
而对于女性来说,刻板印象则使得她们感到压迫和束缚,不敢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媒体通过展示符合刻板印象的男性和女性,给人们注入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标准,造成了对自身形象和角色的不满和负面情绪。
为了改变性别刻板印象对媒体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媒体应该推动性别刻板印象的修正,摒弃对性别的片面刻画,展示更加多样化和平等的形象。
其次,媒体应该鼓励男女平等和性别多元性,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此外,人们也应该有意识地拒绝接受和盲从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期待,树立个人的自由意识和判断力。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媒体与社会性别
媒体中的男性形象
媒体中的男性形象常常被塑造为自信、有决策权、具有支配地位的形象,例如商 业领袖、政治家、英雄等。
男性形象在媒体中经常被强调其阳刚之气和性魅力,而这种强调常常是通过暴力 和性暗示来实现的。
媒体中的男性形象也常常与成功、财富和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传递出一种男性 的优越感和成功标准。
03
媒体中的社会性别议题
媒体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性别歧视的表现
在媒体中,性别歧视表现为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对男性 的过度理想化以及男女在报道中的不平等地位。
性别歧视的危害
性别歧视不仅损害不平等现象的持续 存在。
解决性别歧视问题的途径
媒体应该加强对性别歧视问题的意识和关注,提高报道 的质量和公正性,同时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使公众能够 更好地认识到性别歧视问题的严重性。
2
媒体将更加注重收集和反映社会性别问题的声 音,为公众提供全面的社会性别信息,促进社 会性别平等。
3
媒体将加强对女性、男性、跨性别等不同社会 性别群体的关注和报道,展现多元化的社会性 别面貌。
媒体将更加努力塑造平等的社会性别形象
媒体将更加注重塑造积极、平等、包 容的社会性别形象,倡导男女平等、
相互尊重的社会价值观念。
04
社会性别在媒体中的呈现与挑战
社会性别在媒体中的呈现
刻板印象
媒体经常通过描绘男性或女性 刻板印象来强化传统性别角色 ,比如男性应该是强壮的、事 业成功的,而女性则应该是年
轻貌美的、家庭导向的。
身体形象
媒体经常通过展示理想化的身 体形象来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对男性的肌肉和女性的瘦
身有着过分强调。
社会对媒体中性别形象的反应
社会对媒体中性别形象的反应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认可和接受,也有质 疑和反对。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1. 引言性别是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体的身份认同、社会角色分配、社会地位等方面。
性别文化则是指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对性别相关事物进行符号化、意义赋予和再现的过程。
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承担着将文化再现并传播给大众的重要责任。
因此,本文将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个视域出发,探讨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多元再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
2. 传统视域下的性别文化再现在传统视域中,性别文化的再现往往体现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对应的社会角色塑造。
传统的媒介常常将男性描绘为强壮、理智、主导,而将女性描绘为温柔、美丽、依赖。
这种性别文化再现将性别之间的差异放大,导致社会的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给人们的性别认同和社会期望带来了困扰。
3. 现代视域下的性别文化再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迁,现代媒介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性别框架,呈现更多元的性别文化再现方式。
性别在现代视域中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而是涵盖了更多的身份认同和表达方式。
媒介通过呈现不同性别认同的人物形象,呼吁人们尊重每个个体的性别选择和权利,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
4. 后现代视域下的性别文化再现近年来,后现代视域在性别文化再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世界的复杂性,对性别的再现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媒介开始挖掘性别文化的边界和多样性,呈现出更多复杂且矛盾的性别身份。
同时,后现代视域也指出性别文化的再现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而是强调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由选择。
5. 性别文化再现问题的反思尽管在现代和后现代视域下,性别文化再现呈现出更多元、开放的态势,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首先,一些媒介仍然在强化性别二元对立和性别刻板化。
其次,媒介对于性别中立的再现并不普遍,仍然存在误导性别认同的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印刷时 代中具 有代表性 的书籍 同样 因为文字 的特殊 和群体 间隔离 了信息系统 , 使能接触某个信 息系统的人和 不
能 接 触 的 人 之 间 出现 了严 格 的 区 分 , 以书 籍 更 容 易 被 精 英 所
聚 到 在 融合过程中扮演着 什么样 的角色?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演化又 性 将 特 定 的读 者 “ 集 ” 特 定 的信 息 系统 , 各 种 年 龄 段 内 对 社 会 性 别 产 生 了什 么 影 响?
一
平 台 ,妈 妈 ”们 有 机 会 或主 动 或被 动 地 收 看 超 女 的 节 目 , “
中间 , 过居室 、 务、 济条件 , 通 家 经 以及 社 会 地 位 依 附 于 某 个 男人 — — 父亲 或者 丈夫 , 紧 密 程 度 远 远 超 过 与 其 他 女 性 的 其
关注李பைடு நூலகம்春 , 至最后也成为 “ 米” 以 玉 的一 员 。 可 见 电视 大 大
一
定的影响。
纯 化 一 个 人 内 在 的 现 实 , 电视 更 趋 向 于 将 不 同 阅读 圈 子 的 但 李 宇 春 自出道 至 今 拥 有 了大 量 的 “ 米 ”除 了许 多 年 轻 玉 ,
口语传播时代 的信 息具 有易逝性 , 无论人们 是主动获取 人 或 主 动 或 被 动 地 放 进 同 一 个 公 共领 域 并 向他 们传 播信 息 。 信 息 还 是 被 动 获 取 信 息 , 息 都 无 法 长 久 地 保 存 。 通 过 口语 信 传 播 的形 式 , 息 的 共 享 程 度 也 十 分 有 限 , 长 远 来 看 , 常 信 从 非 人, 也有很多 “ 妈妈 们” 加入 了“ 玉米 ” 的行列。 “ 妈妈们 ” 大都 不利 于 人 们 与 他 人 分 享 自己 获 得 的 信 息 并 获 得 认 同 , 也 限 是 在 传 统 教育 的 熏 陶 下 成 长 的 , 们 大 多 都 认 为 女 性 应 该 以 这 她
密 的经 历所 支 持 的 ” 。在 社 会 性 别 的 问题 上 , 进 一 步 认 为 : 他 资 源 , 助 她 们 去 更 深 入 地 了解 和 认 识 自我 , 使 她 们 形 成 帮 并
“ 男性和女性 的区别 至少部 分地是 由于 对社会场景存在 差异 了 共 同 的 边 缘 心 态 , 中 的 某 些 女 性 已经 产 生 了 强 烈 的 群 体 其
彖 南锫. 2 2 第 朗 (第9期 档 0年 8 总 6) 1
D NGN A ◇ O AN e 主专 题栏 传 与谐 媒 和
— —
柔 美 、 细 、 婉 作 为特 质 。李 宇 春 的 中性 形 象如 果 出现 在 传 得 到 群 体 共 同 看 法 的 肯 定 。波 伏 娃 指 出 , 纤 温 女人 没 有 历 史 、 教 宗 统 的 媒 体 上 ,妈 妈 ” 可 能 根 本 不 会 去 关 注 , 借 助 电 视 这 以及 共 同 的地 点 可 以使 她们 结 盟 。 “ 们 分 散 地 生 活 在 男 人 “ 们 但 她
主题专 传 和潴一 媒与 0
论媒介 演化对 社会性 别观 念 的影 响
李 文文
(中国传 媒 大 学 电视 与新 闻 学 院 北 京 10 2 00 4)
摘
要 :媒介 技 术 的 不 断发 展 与 演化 , 动 了社 会 的 不 断发 展 , 对 社 会 成 员的 行 推 并
为产 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 社会性3 的融合现象也越 来越 受到社会 的关注。 文试 图 1 J 本
一
、
媒 介 技 术 的 演 化 与社 会 性 别 的融 合
媒 介 技 术 的 演 化 不 仅 逐 渐 改 变 了人 们 获 取 信 息 的 模 式 , 们 用 于仅 属于 他 们 之 间 或个 人 间 的交 流 。印 刷 时 代 的 书籍 作
提高 了人们获 取信 息的便利性 , 它还打破 了社会场景 中的藩 为 一 个 独 立 的 有 形 物体 , 须 被 单 独 购 买 或 借 阅 , 以如 果 必 所 篱 , 两性可 以在平等 的环境下共 享观念提供 了可能 , 为 为社 人们 对 某 一 领 域 的信 息 感 兴 趣 , 必 须 主 动 将 自 己需 要 的 书 就
造成 的 , 男性 和 女 性领 地 的 隔 离 一 度 造 成 了社 会 化 的 不 同 角 认 同感 。 “ 们 在 组 织 中发 现 了妇 女 团体 的力 量 , 来 越 多 的 她 越 色 ” i.罗 维 茨 将 2 。4 1  ̄ 0世 纪 六 十 年 代 的女 性争 取 与 男 性 完 全 妇 女 拥 有 一种 新 的 权 利 意识 和 团 体 意 识 ,而且 拥 有 一种 用 团 平 等 的 女 性 主 义 运 动 称 为 “ 际 上 是 为 了将 男 性 气 质 和 女 性 体 和政 治 的语言 来 描 述 个人 经 历 的 能力 。由 此 , 实 女权 主 义 思想 气 质 之 间 的 分界 线 最 小 化 或 将 其 消 除 ” [ 介 技 术 的演 化 正 得 以 复兴 、发 展 、成 熟 ,最 终 独 立 引 导 了 一场 激 进 的社 会 运 。5 1 媒
上, 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 会的表现形象。决定 的分界线 ,破 坏 了物质 隔离作 为性别隔离 决定 因素 的重要
这 种 介 于 男 性 与 阉人 之 间 的 、 所谓 具 有 女 性 气 质 的 人 的 , 是 性 。 整 个 文 明 ” 她 也 指 出 “ 恒 不 变 的 女 性 气 质 ” 是 一 个 谎 。 永 只
西 蒙娜 ・ ・ 德 波伏娃在 其名著 《 二性》 第 中指 出, 女人并 以 几 种 方 式 攻 击 了男 性 和 女 性 世 界 之 间 的 分 界 线 : 融 合 了 “ 它
不是 生就 的 , 宁可说是逐 渐形成 的。在生理 、 而 心理 或 经 济 传统 上不同的性别信息系统 , 模糊 了性别的公开 与私 下行为
男性 、 女性作 为一直 以来社会 中存在 的两 个 “ 群体 ” 几 知识阶段和分隔 , , 电视把它的 内容提供给所 有人。 电视 不会
乎 涵 盖 了 社 会 的 每 个 成 员。 媒 介 对 社 会 性 别 的 影 响 , 要 在 帮 助 精 英 掌 控 对 于 文化 知 识 的解 释 权 , 不 会 使 交 流 系 统 处 主 也 于 媒 介 技 术 至 少 部 分 地 使 这 两 个 “ 体 ” 从 社 会 场 景 中 获 于 被 分 隔 的状 态 , 不 会 被 精 英 们 用于 仅 属 于 他 们 之 间 或 个 群 在 它
通 过 梅 罗维 茨 的 “ 介 场 景 理 论 ” 着 力从 媒 介 技 术 的演 化 增 强 了信 息 获 取 的便 利 性 , 媒 , 使 不 同社 会 性 别 之 间 隔 离“ 景 ” 最 小 化 , 使 了崭 新 社 会 性 3 观 念 的 形 成 与 共 享 三 方 场 的 促 1 j
能
( ) 介技 术 的演 化使 在 平 等 环 境 中 的观 念 共 享成 为 可 三 媒 电视 将 带有 性 别 内容 的 节 目带 进 家 庭 中时 , 以两 种 方 会
和 接 受 的宗 旨 :两 个 场 合 的宗 旨” 妇 女 的位 置 是 家 庭 与 居 式 冲 击 传 统 的体 制 : 予 女 孩 另 一 个 直 接 的 角 色 榜 样 , 对 “ 。 赋 而
提 高 了人 们 获 取 信 息 的程 度 , 为社 会 性 别 的进 一 步 融 合 打 联 系 ” 也 。
下 了基 础 。 ( ) 介 技 术 的 演 化使 “ 景 ” 间的 藩 篱 最 小 化 二 媒 场 之
2“ 景 ” . 场 的去 “ 篱 ” — — “ 体 认 同感 ” 催 生 藩 化 群 的 在 受 到 电子 媒 介 使 用 刺 激 后 的 工 业 信 息 时代 , 电视 可 能
家 的场合 ; 她们的职责是培养和照料孩子 , 保护家庭 , 减轻有 男孩则减 少了男性世界的抽象性。从长期来看 , 男孩和 女孩
当谈到 2 0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社会 的大变革时 ,不得不
言 , 人 想 事 情 的 方 式 、 绪 、 路 的 样 子 , 不 是 生 下 来 就 提 到 发 生 在 2 女 情 走 并 0世 纪 六 十 年 代 的 女 性 主 义 运 动 的第 二 次 浪 这 样 的 , 是 渐 渐 形成 的 , 教 育 和 日常 生 活 的结 果 。而 梅 罗 潮。 时, 而 是 其 电视 在美国的普及率 已将近 9 %。 0 或许可 以说正是 维 茨 认 为 “ 体 ” 身 份 “ 由群 体 成 员 共 享 而 对 外 部 群 体 保 电视 媒 体 使 2 群 的 是 0世 纪 六十 年 代 的 女 性 接 触 到 了 更 广 阔 的 社 会
面来 探 讨 媒 介技 术 的 演 化 对社 会 性 3 融合 的影 响 。 1 J 关键 词 :媒 介 技 术 媒 介 演化 社 会 性 3 1 J
梅 罗维 茨曾如 此评价 2 O世 纪 六 十 年 代 的 女 性 主 义 运 制 了人 们 以群 体 身 份 的 方 式 参 与 到 社 会 事 务 中 来 。 动 , 女权 主 义 运 动 已经 取 代 了种 族 问 题 成 为 最 主 要 和 最 有 “ 文 字 传 播 时代 , 息 得 以 长 久 地 保 存 , 技 术 的 限 制 使 信 但 争议的 ‘ 合 ’ 整 运动 ” 性 主 义 运 动 的 勃 兴是 一 种 极 为重 要 得 信 息 不 能 被 大 批 量 生 产 。虽 然 此 阶段 人 们 多是 主 动 获 取 信 。_ 女 的 社 会 现 象 , 不 仅 仅 是 因为 它代 表 着 女 性 为 了 自 己 的地 位 息 , 由 于 文 字 的 复 杂 性 , 有 极 少 数 的 特 权 阶 级 具 有 阅 读 这 但 只 和 权 力 而 斗 争 ,更 因 为 女 性 主 义运 动 逐 渐 得 到 了 男 性 的认 文字 的能 力 , 人们 对于 信 息 的获 取 是 非 常 不平 等 的 。 同 , 促 进 了社 会 性 别 的 融 合 。 那 么大 众 媒 介在 社 会 性 别 的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