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_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一是张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对于课标中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我把重点定在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一、说课标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课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是本课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说教材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说学情、教法和学法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我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特别是我这是第一次教初中课程,对自己能否适应初中教学没有信心,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探求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了解历史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我主要是课前指导他们排演情景剧,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课上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解析疑难。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熟悉本课的内容,部分学生需要排演情景剧;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掌握重点知识化解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目标: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范文篇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一)说教材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

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3篇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3篇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初中历史七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

初中历史七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

初中历史七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p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局部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根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四,教法采用和学法指导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讲授新课一张骞通西域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根本可以解决.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到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评价张骞通西域"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开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缺乏,同时可以提快乐趣,增强动手能力.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比方: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开展的生存观.三,班超经营西域这一局部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稳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奉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课堂小结一丝绸之路二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166年,大秦使臣来东汉三张骞,班超,甘英探究学习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根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课?收复?说课设计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p 、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九年级历史应用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九年级历史应用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九年级历史应用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初中课程知识深,难度大,知识面也宽,抽象思维多,逻辑推理多。

为大家编辑了九年级历史应用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敬请关注!!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3.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6课,内容分三局部: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表达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本课还与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前后照应,在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处于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根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开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难点:张骞通西域。

依据:学生对西域的地理概念陌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且地名多;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两次出使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

总之,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二、说学情在网络迅速开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拟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
4.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介绍秦汉开拓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历史人物(如张骞)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2.教师讲解:以生动的语言,讲解秦始皇、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探索,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历程。
1.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1)通过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兴趣。
2.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树立开放、包容、合作的价值观。
4.现实联系,拓展视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如“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国际视野。
5.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6.总结反思,升华认识:在课堂结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方法层面: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2)讨论法:针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古代丝绸之路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氛围,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阔的疆域”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朝对西域的通商和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汉通西域,包括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治理;第二部分是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史实来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通西域的背景和过程,掌握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汉通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难点: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形式展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教学内容(1)汉通西域①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②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及意义。

③分析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丝绸之路①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②讲述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③分析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小组讨论(1)汉通西域对汉朝有哪些影响?(2)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桥梁?(3)丝绸之路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5.课后作业(1)熟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这将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2.教材地位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这个学习板块,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大一统的局面开始形成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本课所讲的“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就是秦汉大一统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集中体现,所以这节课实质上是对前面所讲秦汉帝国建立和大一统局面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是对秦汉历史的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由中原王朝和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三个目录组成,在这三个目录中第一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第二目是第三目的前提和基础,第三目则是第二目的延续和发展,三个目录之间因果相连,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作用。

3.通过对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技能。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和内在联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并区分两图的不同。

2.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丝绸之路群雕、敦煌莫高窟和失落的楼兰古城四幅图片引入本课课题,引发学生探求历史的浓厚兴趣。

3.通过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和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进一步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古代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2.通过开通丝绸之路后东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15课。

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和评价小结这五个环节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和“汉朝与匈奴的和战”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本课是初中第一次提到中外关系,对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根据2011年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探究丝绸之路历史作用和对今天的启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探究,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将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说教法本课教学所面对的是初一学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二、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三大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

例如: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有关本课的物品,可以是葡萄、石榴、丝绸、瓷器等实物,还可以是其中的人物故事、诗句;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我还设计了“演一演”“想一想”“论一论”“找一找”“画一画”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大特色是,我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行分组教学法,每组定好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还设计了课堂活动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我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加分,既鼓励了学生,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一)复习提问首先我充分发动学生当复习小导师,自己设计问题带大家对上节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进行复习,以巩固上节课学的知识点。

(二)导入新课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我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指出:两汉时之所以能打败匈奴,原因之一就是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开始讲授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共有三大部分:1. 张骞通西域本目内容是课文的重点。

要讲清三个方面:①西域的含义;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西域的含义:我首先利用《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在图上着重点出“玉门关”和“阳关”。

让学生踊跃朗诵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西域的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打出老师找到的两首诗来进一步加深印象。

接着让学生介绍汉武帝以前西域的情况,从中点出他们与汉通好的可能。

在讲出使经过时,我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想一想:a.那张骞此行情况如何?可能会遇到什么艰险?b.如何你是张骞,当遇到你所设想到的艰险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与地理学科中有关地球面貌探索的内容相结合,自由发挥。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人教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人教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3.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说课案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开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根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开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根底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根底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开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p 。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比照,了解巴西经济的开展历程。

让学生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开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p 。

5.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a.分析^p 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p 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p 地理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
稿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下面是一篇关于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
我选择说的课的内容是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 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 / 7
(二) 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 / 7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

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

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3 / 7
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

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

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 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

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

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

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

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

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

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

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
4 / 7
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

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

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

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

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 、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5 / 7
性。

2 、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

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6 / 7
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

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

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

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

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

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附表:
学生历史学习课堂观察检核表
同伴姓名:日期:年月
7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