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沉船

合集下载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红色教育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红色教育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红色教育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是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五湖镇乌石村的一座红色教育基地。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木质帆船,于1987年在揭阳市乌石村上乌石村海域水深四米处被发现。

这艘沉船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现的最早并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沉船,被誉为“东方沉船之王”,是中国古代海运史上的重要遗址。

南海一号的发现为揭阳市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带来了重要的突破。

为了将这一历史文化遗址妥善保护和展示出来,揭阳市政府在1997年正式成立了南海一号考古复原研究所。

2007年,揭阳市政府将修复完成的南海一号沉船开放给公众参观,成立了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目前,南海一号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研究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和宋代文物的重要场所。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是由顶部降落的船形钢结构构成,犹如一艘经历风雨沧桑的古代船只。

博物馆分为陈列展区、考古科技展区、文化交流中心和配套设施。

陈列展区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展示了南海一号沉船的相关文物以及当时船上的珍贵货物。

沉船上出土的文物包括瓷器、青瓷、铜制品、铁制品、玻璃器、船货等,数量达到12万余件。

它们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反映了当时中国海洋贸易的繁荣和海洋文明的发展。

考古科技展区介绍了南海一号的发现和修复过程,展示了考古学家和科技人员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所采用的先进技术。

参观者可以通过真实的珍贵文物和多媒体展示,了解到南海一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文化交流中心设有多功能演播厅、教室和会议室,用于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和教育培训。

南海一号博物馆还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讲解服务和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如参观触摸文物区域、参与仿古瓷器制作等。

通过这些教育和体验项目,游客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座红色教育基地,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还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意识。

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各类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红色青少年夏令营、举办主题讲座和红色教育展览等。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红色教育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 红色教育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红色教育的载体与见证一、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的背景与历史南海一号,又称“南海盛唐古船”或“南海一号沉船”,是我国南宋(960-1279年)时期一艘大型商船。

这艘古船于1987年在广东阳江市海域被发现,是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之一。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是由南海一号考古发掘项目组组织成立的,在2007年对外开放,展品包括南宋时期的瓷器、金银器、装饰品、船上的铁器、船上木器等。

二、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1. 载体与见证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以具体古代沉船遗址为主题的沉船博物馆,也是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唯一一家沉船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犹如一个载体,为人们重现了南宋时期古代船只的航行情况、贸易活动、文化交流等,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体沉船展示馆,同时也见证了古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兴衰。

2. 红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教育是指以党史、国史、军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是红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对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红色教育意义的个人观点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作为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文物陈列的场所,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一座爱国主义情怀的源泉。

通过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的参观,可以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场景,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总结与回顾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作为红色教育的载体,见证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深刻阐释了红色教育的重要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这类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博物馆,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广大民众的心中生根发芽。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博物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文物保护和展示基地。

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也承载着许多教育和研究的使命,引领人们重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寻觅沉睡的宝船 南海一号 华光礁一号

寻觅沉睡的宝船 南海一号 华光礁一号
2013-7-27 20
2013-7-27
21
‚华光礁1号‛沉船船体已经被破坏了一部分,残存船体覆盖 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米至4米, 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 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
2013-7-27 15
“花光礁一号” 船的考古发掘 2007年,中国再次发掘,总工作时间为55天,总潜水时 间约30万分钟。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 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 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 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 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
2013-7-27
8
2013-7-27
9
“南海一号” 船的文物
2013-7-27
10
“南海一号” 船的文物
瓷器、金器、铁器等
“南海一号‛出水 的德化窑粉盒 青白釉铺首执壶瓷器
整体打捞出的瓷器
铜环
铜钱
11
金器
2013-7-27
整体打捞保存费用达3亿
2004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 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 ‚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Ⅰ号‛修建临时码 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 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 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Ⅰ号‛ 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方案一出,就被人评价为‚不 计成本的疯狂举动‛。 一般的沉船打捞也就花费几百万元,‚整体打捞并保存‛要比‚原地 打捞保存‛多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资金。

人类考古学—“南海一号”古沉船介绍

人类考古学—“南海一号”古沉船介绍

考古发现课程作业二考古发现介绍——南海一号古沉船一、简介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

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

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2011年4月底,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为其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

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

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

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从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从船体造型该船始发港口可以肯定是来自福建的泉州。

二、考古发现历程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 & Recoveries PLC)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RIJNSBURG)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

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I号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命名的。

水晶宫 南海一号

水晶宫 南海一号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目前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之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海上丝绸之路】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南海,抵达外部世界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仅只是贸易之路,还是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中考题原创:古沉船考古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出水文物亮相

中考题原创:古沉船考古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出水文物亮相

【中考题原创】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背景资料】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距今有800多年,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一直封存在巨大的沉井中。

本次试挖掘主要是为了采集文物样本和收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后的基本情况。

其考古发掘将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实物标本,舱内丰富文物的呈现将有利于解开“海上丝绸之路”。

再次灌水,“南海一号”将继续沉睡,等待下一次的发掘,未来“南海一号”有望成为水上考古研究学科基地。

【中考题原创】1.南宋古船“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历时7个多月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精美的瓷器,都来自四大名窑瓷。

则瓷器的材料类别应属于()A.金属材料B.无机非金属材料C.合成材料D.复合材料2.“南海一号”出水了数以万计文物,其中制作原料不是用化学方法制备的是()A.烧制瓷器B.鎏金腰带C.木制古船D.铁制锅具3.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整体安置在“水晶宫”进行考古保护,2009年9月26日首次展露真容,采集文物样本和收集整体打捞后的基本信息。

其据保守估计,其上载有6万至8万件文物,在已发掘出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瓷器、宋代铜钱、铁锅、梳篦等物品。

⑴“水晶宫”舱体内充满海水,每月置换一次,其中水质、温度以及其他环境与古船出水前相似。

为了保护水晶宫建筑能够百年防腐,你认为选择建筑材料应当具有的特性有。

⑵被发掘出的宋代铜钱已经锈迹斑斑,这是因为铜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请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根据铜绿的组成判断,若要除去铜钱表面的铜绿,可选用的试剂为(填化学式)。

⑶打捞出水的文物中,“鎏金龙纹金手镯”光彩夺目、完好无损;铜镜表面有铜锈;铁器则锈迹斑斑或荡然无存。

南海一号的文物故事

南海一号的文物故事

南海一号的文物故事
南海一号是一艘明代的沉船,它在广东省珠江口附近被发现。

这座沉船从明代末年开始航行,其最后一次航行是在公元1557年。

南海一号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将明朝政府的贡品、外交信件和商业物资运送到海外。

此外,这艘沉船也是明朝与其他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工具。

经过几个世纪的守护,南海一号的沉船在2007年被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并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沉船上的发现令人惊叹,其中包括了众多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珍贵的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明代时期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也让人们对当时的海外贸易有了更深的了解。

南海一号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瓷器。

在沉船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青花瓷器、窑变釉瓷器和三彩瓷器。

这些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华丽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表现了明代瓷器工艺的巅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海一号中的一把青花钧窑花卉纹盖罐成为了世界上首次确认的明代钧窑瓷器。

此外,南海一号还发现了许多银块和金饰。

这些贵重的金属文物证明了明代的贸易网络连接着现在的中国与海外。

这些金银器中的一件特别的文物是一枚银质徽章,上面雕刻着“天前明德”四个字。

这一发现让考古学家们对当时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南海一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明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与保护,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海一号的文物故事展示了中国的历史之美,也让我们对于未来的文化保护抱有更大的期望。

南海一号博物馆介绍

南海一号博物馆介绍

南海一号博物馆介绍南海一号是中国南海的一艘古代沉船,被誉为“万吨黄金宝石的海上宝库”,载有大量丝绸、瓷器、金银等珍贵货物,是中国海洋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

该沉船于1987年被发现,被誉为中国海洋考古的“明珠”。

南海一号博物馆是为了展示和保护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而建立的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

博物馆共分为展厅、保护厅、实验室、研究室等区域,展示了南海一号沉船的遗物和文物,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历史。

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丰富了中国海洋考古的研究内容,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通过参观南海一号博物馆,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海洋商贸活动、交通方式、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拓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同时,博物馆还向公众展示了海洋考古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让人们了解现代科技如何帮助保护和展示古代文物,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和保护工作,为中国的海洋考古事业树立了典范。

通过对沉船的细致保护和研究,人们可以还原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场景,解密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探寻海上商船的航线和贸易往来,揭示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建立,为更多的海洋考古发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为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海一号沉船的文物也是海洋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

从南海一号沉船上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南海一号沉船上的瓷器、银器、金器等贵重物品,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制瓷工艺和艺术水平,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繁荣和富裕。

这些文物不仅为海洋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还为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南海一号沉船上出土的各类文物和遗物。

瓷器、银器、金器是南海一号沉船的主要货物,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精美工艺和独特风貌;丝绸、珠宝等贵重物品展示了海上贸易的豪华场面和繁荣局面;船具、航海用具展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方式和工艺。

“南海一号沉船宝藏之谜

“南海一号沉船宝藏之谜

“南海一号沉船宝藏之谜2022年12月18日中午,离广东省阳江东平镇18海里的一块南海海域集中了两艘可能是中国迄今价值最高的船——一艘在海上,造价近7亿元的超大起重船“华天龙”;一艘在海底,无法用金钱来简单衡量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

这次考古被海内外专家称为“史上最贵打捞”。

这天凌晨,海上巨无霸“华天龙”完成现场布锚,这标志着打捞最关键一环——起吊出水已正式揭开序幕,预计周末将打捞出水。

吴建成是“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的总指挥,即将见证“南海一号”沉睡八百年后的重生。

离“南海一号”打捞现场相去10海里,就能看到“华天龙”高高的吊塔塔尖,这证明了中国的海洋实力已经不能让人再漠视了。

二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实力打捞这样一艘文物宝船,“南海一号”差点落入英国人手里。

廿年一觉出水梦20世纪80年代初,这是一个海底寻宝的疯狂时代。

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最后沉入海底,但报纸并没有说明沉船的准确位置。

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立即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

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

英国研究专家精确地估算出了沉船位置,但仍没有直接找到这艘属于东印度公司的沉船。

这次打捞工程辅助船“南天顺”的船长陈保进,20年前就在英国人租的“救捞207”号船上当二副。

他清晰地记得,1987年7、8月份的一天,声呐仪器颜色突然变深,“肯定水下有东西!”英国人首先派潜水员潜到水下,但由于淤泥太厚,潜水员并没有获得任何发现。

为了节约成本,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里面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等等,可惜瓷器都成了碎片。

正当英国人准备在这个后来被人称为“海上敦煌”的沉船遗址上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人站出来阻止了莫高窟当年的悲剧重演。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它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于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历经20年于07年才被初步打捞起,它刷新了我们岭南没有文化遗产的记录,是我们广东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

南海一号现保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巨型玻璃缸内,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专家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的,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可靠的依据。

“南海I号”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她所载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及研究我国古代的“来祥加工”等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成为世界考古界和探险界关注的焦点。

现在我们在水晶宫看不到古船的完整模样,因为考虑到古船在水下沉寂了800多年,适应了水下的生存环境,怕在空气会加快船体的腐蚀,所以将它与船载物品和淤泥一起,平移到水晶宫的巨型玻璃缸中。

所以游客只能透过博物馆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透明墙壁参观古船的局部风采。

“南海一号”沉船(完整图录)

“南海一号”沉船(完整图录)

“南海一号”沉船(完整图录)海丝古瓷研习社从窑址入手研习古陶瓷的小众号“南海Ⅰ号”知识点-18万件-►沉船区位沉船年代:南宋早期沉船尺寸:长30.4米、宽9.8米沉没地点:中国广东发现时间:1987年打捞方式:整体打捞(整船捞起放博物馆里考古)器物数量:18万件器物品类:以瓷器与铁器为大宗,另有金器、漆器、铅锡器、玻璃器等始发地点:可能为泉州刺桐港(建立了完备的市舶制度,设立了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展示地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沉船特点: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整体打捞►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知识链接:市舶司宋代海上贸易繁荣,得益于“市舶贸易”,以国家为主导控制海外贸易,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重要保障。

广州市舶司主要负责管理前往东南亚等地区贸易船只;明州市舶司(宁波)负责管理前往高丽、日本等地区贸易船只;泉州市舶司与泉州港实则覆盖了广州和明州的业务,福建海商最为活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垄断了与高丽的贸易。

南宋以后泉州取代广州成为第一大港。

瓷器-6万件-主要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磁灶窑►宋福建磁灶窑绿釉印花碟►福建磁灶窑褐釉扁陶瓶►福建磁灶窑绿釉葫芦瓶(表面反银后呈黑色)▼福建德化窑►福建德化窑白釉四系罐►福建德化窑青白釉印牡丹纹六棱带盖执壶►德化窑青白釉粉盒►德化窑青白釉刻划花带盖碗►德化窑印花四系罐(内套装小瓷瓶)▼福建闽清义窑►宋福建闽清义窑刻划花大碗▼福建黑釉▼浙江龙泉窑►宋浙江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龙泉窑青釉折腰花口碟►宋浙江龙泉窑青釉菊瓣碗▼江西湖田窑►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叶脉纹碗碟►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菊瓣碗►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芒口碗►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划花纹碗“金器”-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镇船之宝:纯金腰带►鎏金虬龙纹环其他文物石器梳子铜镜墨石用具瓶式砚编辑:壹毛。

“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
除 了 瓷 器 外, 还 有 大 量 的 金 器、银器、铜钱等贵重物品,还发 现了总重量达到 100 吨的铁锅、铁
锭、铁条……,(图 3)200 多年后 麦哲伦环球航行所用的船只,载重 量也不过 100 吨左右!
随着近半年的持续清理发掘, 各 种 新 的 发 现 不 断 增 加, 国 家 文 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 总监、“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 队 孙 健 于 2019 年 9 月 7 日 在 中 央 电视 1 台《开讲了》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演讲中说 到 :已“共十八万多件”“铁器 130 多吨”“近两百枚的银锭”。
目前,对这些船货的组合、产 地、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认识有待深 入研究。
“南海一号”货物装载考古
“船内各舱室之间的船载货物
2019.10 CHINA SHIP SURVEY 中国船检 113
2019.10月正刊.indd 113
19/10/25 下午7:09
史海漫步 History Story
品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船货构成 线的方向分割成左、中、右 3 个小
史海漫步 History Story 船舶技术史 拾遗
“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
何国卫
“ 南 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 期沉没的海上商船,它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证。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 上两条不同的路线,故有“陆上丝 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分 (图 1)。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始 于 汉 代, 丝 绸之路的最早记载见于班固撰《汉 书·地理志》。在汉武帝时期中国 船舶装载各种丝绸织物沿印度半 岛远洋航海进行海外贸易活动,这 条航路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海上 丝绸之路”记录。
重的瓷器为主,还有比瓷器更重的 安全,船货的包装方式也颇为讲

南海一号八百年的沉船之谜

南海一号八百年的沉船之谜

南海一号八百年的沉船之谜文丨崔霁云 图丨崔霁云 本刊图库“南海一号”打捞的一波三折“南海一号”发现后,打捞发掘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下一步,但为啥一捞就是二十年呢?发现“南海一号”后,或许当时专业的水下打捞团队不够成熟等原因,国家博物馆就专门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经过训练,1989年,相关考古专家对“南海一号”沉船做了一次调查,但是由于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发掘搁置。

团队也暂时转向其他沉船作业,刚好可以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等再次回到“南海一号”已是十几年后,1999年,“南海一号”探查工作再次展开。

之后就是定位、试掘,最后终于确定了“整体打捞”的路线。

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装进特制的巨大钢箱体(沉箱)中,由起重船将连同船体共重4000多吨的沉箱整体打捞,然后平移到专门修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特制水晶宫中(模拟海水环境保存)。

从初次发现,到最终被打捞,“南海一号”的出水花了20年。

这艘装载着数万件珍贵文物的宝船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2015年1月28日,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终于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宋朝用事实证明什么叫“壕”“南海一号”被形容为“满船尽带黄金甲”,专家估计,古船的文物价值超过千亿美元。

船上出土铜钱17000枚,更有金手镯、金腰带、黄金戒指等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

其中最多的,当然还是——瓷器,已经发掘出的达13000多件。

这些瓷器主要源于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为南方著名窑口所产,如浙江龙泉系的青瓷、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福建德化白瓷,其大部分品种都超30种,大多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在广东海陵岛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静静伫立在海边。

这个以安放“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而闻名的博物馆,担任着发掘、保护、展示研究成果的功能。

走进博物馆内的水晶宫,沉箱内偌大的船体,已经清晰可见。

船被横纵隔板有序分成若干舱,每个隔舱内堆积着瓷器、漆器等文物。

寻觅沉睡的宝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

寻觅沉睡的宝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

2021/8/4
6
“南海一号” 船的打捞情景
水 下 考 古 发 掘
整 体 打 捞
2021/8/4
7
“南海一号” 船的研究价值
➢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 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 无仅有的文物珍品,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 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 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海南华光礁1号宋代沉船遗址捞出万件文物
2021/8/4
14
“华光礁一号” 船 出水的文物
➢从沉船里打捞上来的一块石磨
➢打捞上来沉船的一条断铁锚
2021/8/4
15
“华光礁一号” 船的研究价值
➢修复“华光礁1号”古沉船意义重大。南海海底发现外国沉船并不多,而中国古沉船则 很多,证明最早经营、开发南海的国家就是中国。
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认为“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 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 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 “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 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 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 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2021/8/4
5
“南海一号” 船的整体打捞
➢“南海Ⅰ号”为南宋时期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 ~8万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远洋贸易商船,也是唯一能见证 古代的沉船!”

寻觅沉睡的宝船 南海一号 华光礁一号PPT课件

寻觅沉睡的宝船 南海一号 华光礁一号PPT课件
寻觅沉睡的宝船
----南一号 华光礁一号
2019/4/22
1
“南海一号” 船的简介 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在广东上下川岛 外海域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已经沉睡了800 年,却至今仍未腐烂的古代沉船,船身内 装载着大量文物。 考古学家称它为“南海I号”。南海一号 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 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 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
2019/4/22
8
2019/4/22
9
“南海一号” 船的文物
2019/4/22
10
“南海一号” 船的文物
瓷器、金器、铁器等
“南海一号”出水 的德化窑粉盒 青白釉铺首执壶瓷器
整体打捞出的瓷器
铜环
铜钱
11
金器
2019/4/22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2
整体打捞保存费用达3亿
2019/4/22 6
“南海一号” 船的打捞情景 水 下 考 古 发 掘
整 体 打 捞
2019/4/22
7
“南海一号” 船的研究价值
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 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 4000 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 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 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 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 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认为“这是国内发现 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 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 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 仅正处在“海上”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 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 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 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最新测量发现:全长30米,船身完好,推断是一艘尖底船,船上文 物超过六万件。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

“南海一号”沉船里发现了哪些宝物?谢邀。

“南海一号”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1987年8月,“南海一号”古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由于当时技术及资金问题,只能延迟研究。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

2015年1月28日,“南海一号”船舱内超过6万件的南宋瓷器重见天光,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

“南海一号”沉船里的宝物,在悦史君看来,主要有以下5种:第一,金器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有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

其中,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

第二,瓷器“南海一号”已出水的完整瓷器有上千件,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其中,现数千件,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

第三,铜钱“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

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第四,铜环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

考古人员认为,这些制品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第五,铁器“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

目前,整体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被放置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里面的水质、温度和环境都和其原来沉没的海底位置的环境完全一样。

南海一号英文介绍

南海一号英文介绍

南海一号英文介绍南海一号是一艘古代的沉船,位于中国南海。

这艘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产之一。

以下是对南海一号的英文介绍:The Nanhai No.1 is an ancient shipwreck locat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t is believed to be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in China. The shipwreck was discovered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nd since then, archaeologists and historians have been studying the wreck and its contents.The Nanhai No.1 is significant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age and loca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treasures and artifacts that were discovered within the wreck. These include various types of porcelain, coins, and other cultural relics that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The discovery of the Nanhai No.1 has also sparked interest in underwater archaeology and marine heritage protection in China. The wreck and its contents are now protec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re being studied by archaeologists and historians from around the world.总的来说,南海一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产之一,它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寻觅沉睡的宝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完整版).ppt

寻觅沉睡的宝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完整版).ppt

南海一号古沉船模型
➢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 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 载重近800吨。
最新. 2
➢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 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
➢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 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 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 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 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 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 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 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 实物资料。
最新. 4
“南海一号” 船的发现历程及考古大事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 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 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Ⅰ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 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随后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 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 在现场举行“南海Ⅰ号”出水仪式。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最新. 5
“南海一号” 船的整体打捞
➢“南海Ⅰ号”为南宋时期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舱内保存 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 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远洋贸易商船,也是唯一能见证 古代的沉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一号沉船作者:刘冬媚
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05期
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
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

展出400余件“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这批文物涵盖了从1987年第一批调查发现搜集的代表性器物到2019年最新发现的成果。

展品类别涵盖了陶瓷器、金属器、碑拓、自然标本等。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南宋中兴——“南海一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一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一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卅载寻踪——“南海一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宋金项饰(图1),也将在展览中呈现。

“南海一号”沉船沉没于广东上川岛西南方向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经过20年的调查及相关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持续进行。

“南海一号”沉船,船体保存情况良好,船货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其中不乏异域风格浓郁的产品。

现已发掘出水的器物逾14万件。

专家通过比对船载金页和银铤的铭文,比对船载的景德镇窑、磁灶窑瓷器及相关窑址、墓葬、沉船材料,指出“南海一号”沉船是南宋中晚期,约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沉船。

根据“南海一号”沉船及船货的特点,初步推断是从福建泉州港始发。

“南海一号”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

船载这么大量的货物,并非孤例。

中国进入南宋时期,受北方的金国掠夺而需缴纳大量岁币,政府开支日益增大。

因此王朝统治者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经营海外贸易。

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市舶司设立,从政治上确立了泉州在对外贸易的地位。

到了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泉州港的地位一度上升,成为最大的港口。

“南海一号”就从泉州扬帆出海,不幸的是,尚未远航,便已沉没。

“南海一号”出水货物,展现了南宋中国热销海外的商品。

装载的货物量大,类别丰富。

船载有10余万件的器物,船货的大宗是陶瓷器,还有金属器及金属货币、金银首饰、漆木器、朱砂等。

10余万件船货的包装方式特别讲究,沉船遗址船货包装方式清晰可见,由之可感受到货物的庞大数量和古人包装货物的智慧。

据《宋史》《诸蕃志》等史料记载,中国商人行贩于东南亚一带,行销货品最多者为瓷器。

这一时期,中国外销瓷极为繁盛,在海外也出土了大量中国外销的瓷器。

南宋时期,北方几个制瓷中心因战争破坏和工匠大批南迁而衰落,南方制瓷业蓬勃发展。

华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泉州、广州、福州、明州等贸易口岸,出现了一大批以外销为主的窑场,“南海一号”出水的大部分陶瓷器均来自于这些窑口,如浙江龙泉窑(图2)、江西景德镇窑(图3)、福建德化窑(图4)、福建磁灶窑(图5)等。

他们是纯净典雅的单色釉瓷器;除了传统器型,还有异域风格的器型。

比如军持(图6),最初是佛教僧人使用的贮水器,后来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军持成为伊斯兰教徒使用的器具而大为兴盛。

宋代开始,军持成为了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器型之一。

出水瓷器的装饰方法以胎装饰为主,在胎上刻划或印花,花纹舒朗俊美。

墨书瓷器也是一大特色,在“南海一号”出土的遗物中,个别瓷器底部楷体、行书、草书等书写文字。

用墨书瓷器虽然是较少部分,但是墨书传递的信息对于船货管理、船员构成和陶瓷贸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步解读出土的墨书,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八类,分别为:姓名类、“直”字类、“纲”字类、器物用途、地名、花押、符号类等。

金属器是仅次于瓷器的大宗出水器物,他们的类别较为丰富,有金、银、铜(图7)、铁、锡(图8)、铅、锌等。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金属原材料或金属制品是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用以制作武器或农具;同时,金属也是上佳的压舱物。

有宋一代,禁止私存铜器、禁止私造铜器、禁止铜器交易。

铜铁器在船上却数量不少,反映了海外有巨大需求,商船为了利润铤而走险。

如船上出水的铁器坯件,据专家推测,是铁器半成品,呈弯刀形,一侧厚一侧薄,尖部锐利,明显具有刀身特征,适合再次锻打。

铁器坯件的数量较大,30多个铁条用竹篾绑缚成捆,两捆用竹篾绑缚为一组,铁器坯件捆、组之间垫草席、竹席等编织物,整齐码放船上,故不排除是运送到目的地后作为刀具使用。

铜环是本船铜器的大宗,数量多,且不适合佩戴,故也可能是作为源材料外销到国外的。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富者以银为盘置之,贫者以锡为之。

”船载有的锡器,特别是一些锡珠,锡盘、锡碗,反映了锡在宋代的普遍使用和销售。

“南海一号”沉船还发现有为数不多的金器,他们光艳夺目,风格独特,制作精巧,不由得令人惊叹。

器型有腰带、项链(图9)、戒指、手镯(图10、图11)、耳环(图12)、缠钏等六类。

金器风格独特,主要有阿拉伯风格、宋地风格和辽地风格,雕工精巧,无不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手艺。

贸易离不开货币,宋代张方平《乐全集>中记载,“钱本中国宝货,近乃与四夷共用”。

从“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钱来看,其品种有银质货币(图13)、金质货币(图14)和铜钱(图15)几大类。

截至2016年1月,“南海一号”共出水铜钱约15000枚。

铜钱最早的是东汉“货泉”,最晚为南宋孝宗时期的乾道元宝(1165 -1173),这是确定沉船年代上限的重要依据。

其他货物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漆器及朱砂(图16)。

“南海一号”沉船共出水漆器66件,有一色漆器和雕饰漆器,器型有漆碟、漆盒、漆盘、漆勺、漆簪等。

其中装载金器的漆盒,昭示着金器主人的不凡身份和高贵地位。

朱砂为双向贸易品种,进出口都有。

“南海一号”沉船已出水朱砂20公斤。

古人用朱砂入药,也可以用于抄写经书、画符;把朱砂撒入墓葬,用于辟邪。

萬里行舟,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在漫长而艰险的航行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

“南海一号”沉船丰富的船员生活用品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它们为我们拼凑出800多年前的这个“流动的小型社会”。

民以食为天,船员发展出一套适合远洋需要的“餐单”。

由于海上航行时间较长,船上一般需储备大量酒水、粮食、水果、坚果,豢养牲畜,或捕获野生动物,或靠岸后补充物资,确保航行食物的供应。

船上发现的水果残骸有:梅核、槟榔果核、橄榄核、枣核、滇刺枣核、南酸枣核、葡萄籽、荔枝核。

坚果有:锥栗、银杏、香榧子、松子;粮食作物有:稻谷壳、冬瓜子、花椒籽、胡椒籽。

装载食物的容器,也五花八门,独具特色,有铜碗、锡杯、锡壶、茶盏等。

单调的航海,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的生活,船上还发现有端砚、铜镜、水晶坠饰、铜盘等生活器具。

船上出水了观音等小饰件,体现船员祈求海上航行顺利平安的愿望。

“南海一号”考古队孙键队长称“南海一号”完整展示了宋代社会,这以说法实不为过。

面对这艘满载船货的大型巨舶,我们不由得赞叹宋代的造船航海水平之高超。

吴自牧《梦梁录》谓:“海商之船,大小不等。

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中等二千料至一千
料……”“南海一号”沉船残长22 .15米,最大宽度9.9米,分布轮廓面积约179 .15平方米,设
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是目前所见舱数最多者,甚至超过元初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所说“若干最大船舶有最大舱十三所”的标准。

宋代,海员能熟练掌握信风规律,罗盘导航,还掌握了阿拉伯人发明的“牵星术”、深水探测技术,并编制详细的海道图。

纵使如此,船终归沉没,而“南海一号”的打捞、发掘和保护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守护水下文化遗产的智慧。

在国家的支持下,“南海一号”沉船利用的是整体打捞,即把沉船、船载文物以及沉船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定的钢结构箱体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并迁移到可人为控制的新环境中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和保护。

“南海一号”有诸多世界之最:世界首创的沉箱法整体打捞技术、集多种功能和复杂工艺于一体的巨型钢沉井设计技术、水下30米的钢底托梁穿引技术、沉井定位技术和下沉过程监测技术、确保沉船原始环境不发生变化的保泥、保水技术、沉船保存环境的构建与维持技术。

所有这些,无不彰显着祖国的繁荣强大和文博人、打捞专业人员等各行各业工作者鞠躬尽瘁的工匠精神。

“南海一号”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水下文化遗产,为中国海外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技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

“南海一号”沉船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正在进行,新发现、新课题层出不穷,相信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田红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