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
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
终宋之世,未改初衷。
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
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
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等。
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
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
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南宋地方官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
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
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
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
福建2017-2018学年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模块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及答案
福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模块测试 语文(选修中外传记、新闻阅读与实践)A 卷(50分)一、名句默写(11分,每空1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讽刺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结 果无功而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写出了剑阁地势之险要。
(3) 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 _________ 。
”(4)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绘琵琶女结束演奏时收拨当心画发出的声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5) 在《离骚》中屈原不被君主接纳遭受指责后,他选择了退居草野,把自己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 期待已久的《芳华》终于上映了,观众拍手称快,既对时代浪潮中人们各自的 命运感慨,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
② 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 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③ 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
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 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④ 近日林丹当仁不让地成为各地娱乐八卦的头条, 不少球迷希望他承担责任,重 新出发;也有很多网民认为“超级丹”形象不可能恢复了。
⑤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 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
⑥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需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需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 悱侧,才能一往情深。
超旷空灵,才能羚羊挂角。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中,以服、基础积累( 15 分, 每题3分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气氛(fn粜米(ti a o ) B.燕国(yn ) 箜篌(kn ) C. 氤氲(yn ) 唱和(h e ) D. 菜畦(q i ) 深邃(su i) 3. 下列词语中没: 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安详泛滥 隐遁 痊愈( ) 臃肿(yng ) 创痕(chu a n ) 殷勤(yn )睥睨(p i ) 箴言(zhn ) 钳制(qi a n )废圮(p ) 瘦削(xu ) B.推崇氤氲庸懦凋蔽 D.沟壑麻痹矫奢谄媚 的旧服重整,并且在“ ____________________ 饰为喻来表达自己保持高洁的心志。
福建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下
福建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下册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福建省龙海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语文有答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福建省龙海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月)语文Word版含答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的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龙海二中 2018-2019 学年放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阐述类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9 分,每题 3 分 )今世山川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川画,从真实出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中心的“道”的精神密切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川连在一起的。
《礼记 ?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天长地久来形容博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论语 ?先进》) 。
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川。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味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以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川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川交融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点。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 ( 《高僧传》 ) 。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川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而对山川的亲密不单有利于和尚们的修悟,也是他们拥有较高审美感觉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优异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川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川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川中获取审美欢乐,并且将山川大美与主体人品塑造和人生境地的不懈追求一致起来。
而在山川文化基础上出生的山川画,“以形媚道”,表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川画,其实是供给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正确门路。
成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川画,为山川画家创建了一个走向“天地境地”的通道,为山川画的赏识者供给了一个深沉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地”的审美空间,它能够让欣赏者“澄怀观道”,获取审美欢乐的同时实现主体人品的超越。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
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
终宋之世,未改初衷。
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
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
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等。
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
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的主体。
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南宋地方官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
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
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
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福建省龙海市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解析)
2016-2017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
《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
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
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
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
《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
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
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月)+地理+Word版含答案
龙海二中2017—2018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区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读乌恰县一户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克孜吉别克家转场路线图,完成3-5题。
3.牧民克孜吉别克家的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气候C.水源D.地形4.这四个牧场都在玉奇塔什草原及周边范围内,它们都位于不同高度上。
四个牧场中位于海拔最高的是()A.硕热克草原牧场B.阿热克托热克草原牧场C.喀什喀苏草原牧场D.乌鲁克恰提乡草原牧场5.从玉奇塔什草原的地理位置看,距离最近的国家是()A.吉尔吉斯斯坦B.哈萨克斯坦C.塔吉克斯坦D.巴基斯坦读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6-7题。
6.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月、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④和②B.③和②C.③和①D.④和①7.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太阳辐射差异②大气环流影响③距海远近不同④地形差异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③读中国冬夏季风的进展、进退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关系图,回答8-9题。
8.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A.冬季风势力强盛B.雨带停滞C.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D.受地形阻挡9.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A.雨带位于①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B.雨带位于②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C.雨带位于③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D.雨带位于④时,东南沿海多沙尘天气下表为我国黑龙江、海河、闽江(福建境内)、伊犁河(发源于新疆)长度、径流量和含沙量10.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依次是()A.海河、黑龙江、伊犁河、闽江B.海河、闽江、伊犁河、黑龙江C.闽江、黑龙江、海河、伊犁河D.黑龙江、海河、闽江、伊犁河11.以上四条河流的共同特征是()A.都参与海陆间水循环B.夏季均出现丰水期C.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影响D.流域面积均位于我国境内读图,回答12-14题。
福建省龙海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word文档可编辑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二英语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满分10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ose birthday is it today probably?A.Sue's.B.Jim's.C.Tracy's.2. 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take?A. His own umbrella.B. The woman's umbrella.C. The woman's raincoat.3.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s vacation?A. The weather was fine all the time.B. It was better than the previous one.C. It was very terrible.4. How many people have been to Beijing?A. 1.B. 2C.3.5. 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match?A. The man’s team lost.B. The man's team won.C. It ended in a draw.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福建龙海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福建省龙海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语文Word版含答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高二下(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周可真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
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
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 “法度”。
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 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2018-2019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
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
终宋之世,未改初衷。
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
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
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等。
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
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
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南宋地方官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
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
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
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
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
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
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 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 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D. 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 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 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 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B. 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 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 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答案】1. C 2. D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位置,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找出答案。
C项“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表述不准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根据原文所述,应是“……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2. 试题分析:D项“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混淆关系,表述不严密。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为“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也就是说“书籍出版”和“教育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这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发展。
3. 试题分析:D项强拉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宋太祖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本题D选项就属于强拉因果。
其他三个选项中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这三项都是正确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