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7)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江心寺①柴望寺北金焦②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③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
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
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见此处的荒寂。
D.最后句以景结情,表达兴亡之痛,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了。
解析:选D D项,“最后句以景结情”错,应该是“中流滚滚英雄泪”这句诗是以景结情。
2.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题干中说“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从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
结合诗下面的注释“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来把握情感。
参考答案:①“金焦彻夜开”暗示江防不复存在。
南宋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
②“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
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
③“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
江水东流,浸沉过多少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名篇名句默写(6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描写了妇女儿童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的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诊断与突破学案7《古诗鉴赏》及答案
学案7 如何深度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学案略语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高考对此的考查有了变化: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联片,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
在二轮复习中,考生不仅要强化把握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适应考查的各种变化,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①陶安②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①江州:今江西九江。
②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典故。
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同时也有一丝自身的伤感与喟叹。
(2)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湖山的优美景物。
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
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一丝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①拖雨过江皋②。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王安石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答案】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正侧结合。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练前提示诗歌就是抒情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如此。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内容和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三首(其一)朱淑真[注]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
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
末两联的前三句借景抒情,描写了风雨过后,窗前榆叶繁密,墙角苔藓绿意丛生,槐柳浓荫蔽日,渲染了幽静之感。
最后一句写出了庭院深深,少有人至,甚至白日入眠的情形。
表达出了诗人身处深闺看似闲适实则寂寞无聊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建康仲殊钟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
②直抒胸臆:“黯愁怀”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销魂的愁苦。
③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汀花、细雨、水树、闲风等秋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清]谭献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宋]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
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十五从军征[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③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④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②窦:洞穴。
③旅:野的。
④持: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公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项,“侧面写出”的说法不正确。
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①“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
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乱窜;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③孤苦无依、内心哀伤;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给谁。
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可以从诗歌的描写入手进行分析。
老兵十五从军,八十始得归,说明久经沙场;回家途中询问路人,得知家破人亡,结局悲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孤苦无依,生活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渡黄河范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②翁,谁知尧与跖③!【注】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
②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
③跖:春秋时期率盗匪数千人的大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亭午时分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B. 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C. 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
D. “鼻息干虹蛻”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E. 这是一首古体诗,诗题“古风”,在这首诗中指许由所代表的古代贤人的风骨。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E2.①表达对社会上不辨善恶贤愚、小人当道、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黑暗现实的痛恨。
②表达对统治阶级生活奢靡、贪图玩乐的批判。
③表明自己不苟流俗、不慕富贵、清峻高拔的节操。
【解析】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感叹世上没有了像许由那样鄙视权贵的人,感叹没有人能分清圣贤和盗贼。
这里,作者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
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
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独鹤韦庄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褚载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BE2.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
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
【试题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此类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借助物来表现,即一般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考生应先分析两首诗歌中“鹤”的特点,根据“鹤”的特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如第一首诗歌中,诗人塑造的是一只孤独的鹤,这只鹤孤独寂寞,因不知“栖宿处”而不得不飞来飞去,这就象征诗人的孤独失意,表现出诗人因前路不知在何方而忧虑的情绪;第二首诗歌中,第一、二两句,写鹤想要洗濯自己的“雪翅”却嫌弃“菱刺污香泉”,这就好似诗人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四句,写鹤“一举扶摇直上天”,鹤的一飞冲天象征着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梦杜甫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
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15.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答案】14.B15.①颔联实写......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
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
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15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题干明确了手法和答题范围,要求学生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和颈联。
颔联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让诗人昏昏如梦。
颈联就是诗人梦中所见之景,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这是虚写。
所见美好,梦境凄惨,两相映衬,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作者的感情。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分析手法在表情达意、营造意境、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点睛】小题2: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7)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书事[宋]赵鼎①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绝食而卒。
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
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综合性选择题)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联写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
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解析: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
答案:C(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
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②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2019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说,佛祖的前身是位国王。
有一回,他看见一只饥饿的老鹰正在追捕一只鸽子,慈悲心起,把鸽子藏进怀里。
老鹰说:“那你就忍心看着我饿死吗?”佛祖命人取来天平,他愿意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与鸽子同等重量的肉还给老鹰。
可无论佛祖割多少肉都无法与鸽子的重量相等。
最后,佛祖亲自跳上天平,天平的两端终于相等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正确练习,普通人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
”有人质疑:“既然诀窍这么简单,为什么多数人仍然是普通人而无所成就?”格拉德威尔回答说:“诀窍虽然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体验与思考?请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少人每到一个新地方,总爱用数码相机或手机将风景拍下来,事后却很少用心去欣赏这一大堆照片。
看风景如此,买书、看书也如此。
买了大量的书,却没看过几本;有时借来的一本书,却仔仔细细阅读了。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0月20日下午,家电维修员陈先生赶往一顾客家帮他做灶台保养。
刚到顾客所在小区,发现一名3.4岁大的小女孩被卡在小区燃气管道与墙体夹缝中。
小区电工提议用切割机切管道救人,因考虑切割燃气管道危险,陈先生赶紧制止这一方案。
经观察,陈先生发现管道上的螺丝可以拧掉,于是果断疏散人群,取扳手拆卸螺丝。
由于螺丝锈迹斑斑,用了十多分钟才拧掉,众人合力把管道扳开,小女孩成功得救。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7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完成1~2题。
赠蜀府将①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 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 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E. 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E2.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
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解析】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悲青坂杜甫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首联写我军驻地及当时的气候,“天寒”暗写我军士气不振,处于劣势,为后文描写战争的惨败巧妙铺垫。
B.颔联写敌军的骄横,“日向西”写出敌军步步紧逼的态势,“数骑”与“敢”搭配,巧妙写出了黄头奚儿藐视我军的强大。
C.颈联以白描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战争惨败的景象。
战争过后的原野,狼烟四起,白骨累累,好不萧瑟、悲凉。
D.诗人寓情于景,写山雪、河冰、烽烟、白骨,不言悲,而悲不自胜,这样的效果得益于景物描写对气氛的巧妙的烘托。
E.尾联写诗人希望自己附书我军,提醒他们不要仓促应战,表达了诗人对我军作战不理智的忧虑与愤怒。
2.诗歌以“悲青坂”为题,是如何来表现“悲”的?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落花乱飞,渲染气氛,烘托诗人送客时的依恋之情。
B.尾联运用双关,“芳心”既指落花,也指诗人惜花之心。
C.全诗借落花抒写诗人惜花、伤春之情,又寄寓身世之慨。
D.诗歌运用白描手法,描摹人情物态贴切,物我融合无间。
E.颈联借景抒情。
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
4.赏析颔联对落花的动态描写。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二首(其一)李贺长卿怀茂陵①,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②,金泥③泰山顶。
【注】①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118年,被免官,闲居茂陵。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阅读下⾯这⾸宋诗,完成(1)~(2)题。
(9分)感愤王令①⼆⼗男⼉⾯似冰,出门嘘⽓⽟蜺②横。
未⽢⾝世成虚⽼,待见天⼼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万古名。
[注] ①王令:诗⼈短暂的⼀⽣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种。
⽟蜺,指⽩虹。
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作“来”讲。
⑤浑:简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似冰、俊伟慷慨的⾃我形象,显⽰出⼀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
B.诗⼈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奇,猛吐复⾃吮。
”颈联的“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兴酣落笔情状的⾃我写照。
C.颈联“过⼈声”不应理解为⽐常⼈美妙的声⾳,⽽是说诗⼈有过⼈才学、过⼈抱负、过⼈识见。
D.“⽂似看⼭不喜平”,此诗抒情⼿法上委婉含蓄,⽤笔婉转,蕴蓄着极为深沉的精神⼒量。
解析:选D D项,错在“抒情⼿法上委婉含蓄,⽤笔婉转”,本诗抒情⼿法为直抒胸臆,⽤语劲直。
★(2)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6分)答:参考答案:①⽣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②不⽢命运、不⽢虚度此⽣,⾃强不息的壮怀;③对⾃⼰过⼈才学、过⼈抱负的⾃信;④建功⽴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追求。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
再授连州⾄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年同赴召,渡湘千⾥⼜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师②。
归⽬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到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师:柳下惠。
柳下惠为“⼠师”(狱官),因“直道事⼈”三次遭贬黜。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注释)①田田:连绵不断的样子。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①荷塘、莲舟、游鱼,构成一幅江南采莲图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鱼儿各得其乐,充满生命的活力。
②采莲人劳动之时可赏美景,戏鱼儿,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之趣。
(劳动过程也可以很美)③“莲”“怜”谐音,双关爱情,展示了俊男靓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愉美好。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2.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词的景物形象以及由此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答时抓住景色描写的特点并分析情感,“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描写的是暮春时节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景象,以及东陌之上,垂柳的飞絮蒙蒙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登楼远望,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女主人公胸中的离思,使其的心绪纷乱不宁,从而引出对情人远去的怅惘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二首(其二)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
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
③蹴鞠:踢球。
④紫塞:泛指北方。
⑤汉主:指唐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苹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2.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
下列诗句与清明习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一项是()A.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B.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孟浩然《清明即事》)C.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黄庭坚《清明》)D.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3.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①·乙丑京口奉祠②西归,将至仙人矶③辛弃疾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
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注】①这首小令写于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是辛弃疾六十六岁被罢职离开京口时的作品。
②奉祠:即拜奉宫观,无实职。
③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一小岛。
4.对下列关于诗歌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A.“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这两句词人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景象联想到此地乃六朝人聚居处所,昔日兴盛繁华,如今斜阳草树,败坏衰落,心生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1.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诗后各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答案】B
【解析】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
它与世无争,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诗人以“群花”
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答案】D
【解析】D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
“莫厌”直接点明了态度。
(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答案】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2分)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
(2分)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2分)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面的诗句,意为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答案】C
【解析】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
(2)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C
【解析】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6分)
5.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题目。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储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虎狼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媒介。
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
③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诗第一联,深刻分析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答案】C
【解析】 C项,“深深的同情”理解错误,应是批评与讽刺。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相同之处:①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
虎狼般的贪婪本性;②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运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