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都市中考要考查的十二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虚词一览表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虚词一览表,不含特殊格式和字符:**一、之**
1. 助词,的
2. 助词,调节音节
3. 代词,他(她、它、他)
4. 动词,到、往
**二、而**
1. 连词,表并列
2. 连词,表转折
3. 连词,表承接
4. 连词,表修饰
**三、与**
1. 介词,和
2. 介词,给
3. 介词,同
4. 连词,和
**四、其**
1. 代词,他(她、它、他)的
2. 代词,这(那)个
3. 语气词,表推测
4. 语气词,表反问
**五、以**
1. 介词,用、把、从、因
2. 介词,来
3. 连词,因此、所以
4. 连词,因为、由于
**六、于**
1. 介词,在、从、到、向
2. 介词,对、对于
3. 介词,在……方面
4. 介词,由于、因为
**七、则**
1. 连词,就、那么
2. 连词,却、可是
3. 连词,才、方才
4. 连词,如果、假若
**八、焉**
1. 代词,他(她、它、他)的
2. 代词,这(那)个
3. 语气词,表推测
4. 语气词,表反问。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必备文言虚词
中考必备文言虚词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1)代“他,他们”。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2)代“我,我们”。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代“它,它们”。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4)代“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5)代“这”。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3)宾语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3、动词 “到”、“往”、“去”等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其1、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2、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惧其不已也。
《愚公移山》(3)第一人称代词“我”。
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5)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其一犬坐于前。
《狼》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大全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成都市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
之
2、助词,译为 “的” 3、助词,不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实义,主谓间舒缓语气) 久之,目似瞑 (无实义,凑足音节)
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 (无实义,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室之内 (表范围,不译)
4、动词,译为“去、往、到”
辍耕之垄龙上
(去、到)
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而疑邻人之父
而顷刻两毙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出淤泥而不染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旗尾略不沾湿
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而其主不能守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而无车马喧 而君逆寡人者 而智术短浅
下列各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 A)
A、人不知而数不愠 宋无罪而攻之 C、水落而石出者 B、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乐亦无穷也 D、溪深而鱼肥 长跪而谢之曰
而年又最高
阅读下面短文,
完成后面问题。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 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 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连词:
因为,表因果关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九、则
然则何时而乐邪?
那么,表承接
1、连词:
(1)【连】于是、 就(表承接). (2)【连】可是、 却(表转折). (3)【连】如果, 那么(表假设).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初中中考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中考必须掌握的20 个文言虚词而夫盖何乎乃其若且然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1.而 ( ér)连词。
① 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② 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a. 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舟记》) b.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③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 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忽悠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2.夫( fú)( 1)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 “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2)语气助词。
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失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盖 ( gài)(1)连词。
①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送东阳马生序》).( 2)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何( hé)(1)代词。
①译为“什么”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 “何用”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欲将高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副词。
①何必。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② 怎么能,哪里。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③ 询问时间,什么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④ “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
妇啼一何苦(《石.壕吏》)5.乎( hū)(1)介词。
①介绍动作发生、出现的处所或范围,译为“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译为“在” 。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能够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 >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 <论语 >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认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构造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构造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此中。
(《观沧海》)⑤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恨久之(《涉世家》)4.构助,是提早的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②宋何罪之有(《公》)③菊之,陶后有。
(《》)5.构助,是定后置的志。
如:①居堂之高其民,江湖之其君。
(《岳阳楼》)②北黄河之奔腾。
(《上枢密太尉》)(三)作可“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学》)二、而主要作用,能够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有可“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能够矣《()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③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能够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它" (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马说》)2.用作助词(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 " 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用在被提早的宾语以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以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构造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撤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端,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 "去、往、到 "。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 ,命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们)、 "她(们) "、"它(们) "。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 "、 "自己(的) "。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莫非 "、 "怎么 "。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 "那 "" 这"之类的词。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12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整理
之
1. 动词。往,到……去。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又数刀毙之《狼》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助词。 ①的。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于
1.介词。 ①在。其一犬坐于前《狼》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②至,到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③对于。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比。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欲有胜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⑤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起于鲁《公输》 ⑥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⑦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⑧被。 ⑨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⑩对、向。告知于帝《愚公移山》
所
1.处所、地方。适当的处所或位置。 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 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
花源记》 3.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例: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乃
1.连词。于是,就。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副词。 ①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才。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③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为 1.制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2.修筑、修建。 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做、作。并自为其名(题上)《伤仲永》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雕刻)《核 舟记》 4.担任、充当。为屯长《陈涉世家》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5.变为、变作。以强为弱者《隆中对》卒之为众人《伤仲永》 6.当作,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7.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为天下富《公输》 8.参与。 例: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9.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反问语气。 例: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10.向,对。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11.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12.心情。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13.被。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14.成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15.为了。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16.对,向。为外人道《桃花源记》
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盖
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由或理由,可译为“原来是”“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助词,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肯定语气,引发议论,不译。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大约”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土石如何?(《愚公移山》)
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为
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作动词,译为“是”“做”“成为”“担任”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十二则》)
“然”和“则”结合,“然”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则(那就)……”,也可单译为“则”。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助词,用在名词后,作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前面的“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 “那样”
通“盍”,可译为“怎么”“何”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乃
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主语、定语,不能作宾语,可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表示顺承,可译为“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才”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成都市中考要考查的十二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班级姓名
以:1、介词,把(仁以为己任;因以为号焉;以书假余)
2、介词,用、拿(徐喷以烟;辞以军中多务;以大易小)
3、介词,凭借,依靠(以此夸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
4、介词,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介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其境过清)
6、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无从致书以观;属予作文以记之;将以攻宋)
7、表结果的连词,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以伤先帝之明)
8、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9、动词,认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皆以美于徐公)
10、表示对时间、方位、数量等限制(自康乐以来;受命以来;徇蕲以东)
1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
而:1、连词,表并列,无实义(任重而道远;国险而民附;泉香而酒洌)
2、连词,表承接,有时可译成“就”(学而时习之;得为众人而已也;委而去之)
3、连词,表转折,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然而不胜者;宋无罪而攻之)
4、连词,表修饰,不译(拔山倒树而来;潭西南而望;朝而往,暮而归)
5、连词,表因果,因、因此(道渴而死;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连词,表递进,而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于:(一)介词
1、在(战于长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在……方面(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到(还于旧都;仓鹰击于殿上;达于汉阴)
4、给,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报之于陛下;胡不见我于王)
5、对,对于(不戚戚于贫贱;叹惜痛恨于桓、灵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6、从(舜发于畎亩之中;受地于先王;休祲降于天)
7、比(贤于材人远矣;皆以美于徐公;所恶有甚于死者)
8、等到,至于(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斟酌损益)
9、被(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二)连词,和(曹操比于袁绍)
之:1、代词,代各种人、事、物(二世杀之;莫之许;问之客曰)
2、结构助词,的(莲之爱;荆之地;小大之狱)
3、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音节助词,无实义(久之,目似暝;卒之为众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5、代词,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何见事之晚乎;为云梯之械;忠之属也;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6、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何陋之有)
7、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马之千里者)
8、动词,去,到(辍耕之垄上;多助之至)
9、表对时间、方位的限制,无实义(数月之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为:1、介词,替、给、向(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
2、动词,当作(以丛草为林;武陵人捕鱼为业;解带为城)
3、动词,是(中轩敞者为舱;天下为公;此为何若人也)
4、动词,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5、成为、变成、担任、制造等动词(陈胜为将军;闻之为梯;为坛而盟)
6、介词,被(二虫尽为所吞;为火所焚)
7、名词,心情(或异二者之为)
8、介词,因为(为有源头活水来)
9、介词,为了(不必为己;为宫室之美)
10、疑问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
且:1、连词,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连词,况且(且壮士不死即已;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3、连词,和(余之勤且艰若此)
4、副词,将近将要(年且九十)
5、副词,姑且(存者且偷生)
其:1、代词,代各种人称和事物(公问其故;策之不以其道)
2、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邪)
3、语气词,表推测,大概(其恕乎)
4、语气词,加强肯定语气,其实是(其真不知马也)
5、语气词,表疑问,又能(其如土石何)
6、语气词,加强命令语气,可要,务必(其许寡人)
因:1、连词,于是,就(因以为号焉;因得遍观群书;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介词,顺着,按照(罔不因势象形)
3、介词,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乃:1、连词,于是,就,(乃奔倚其下;乃入据陈;)
2、副词,竟然(乃不知有汉)
3、副词,才(乃入见;凡三往,乃见。
)
4、代词,你的,你(家祭勿忘告乃代翁)
5、判断词,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则:1、就,就是(战则请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4、却(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万钟则不辩礼义二而受之)
所:1、助词,放在动词、动词性短语之前,把它们转化成名词,翻译成……的地方,……
的东西,……的时间(问所从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欲有甚于生者)
2、与“为”字连用,表被动(为火所焚;梅花为寒所勒)
3、与“以”字连用,构成“所以”句式,翻译成“……的原因”或者“用来”(此先汉
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山市》)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尝】并非。
【何加】有什么好处。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何极】哪里有穷尽。
此乐何极?(《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