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十讲7现象学的方法

西方哲学十讲7现象学的方法

参与观察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的 实际运作情况。
现象学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的比较
1 2 3
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定 量分析,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关注社会现象的主 观性和整体性。
与解释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解释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解 释,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客观 描述和分析。
02
现象学的方法论
悬搁与还原
悬搁
胡塞尔提出的“悬搁”概念,要求将 自然科学的态度、理论以及一切预设 的前提加以悬搁,暂时存而不论,以 便直接面对现象本身。
还原
通过悬搁,将我们的意识从自然科学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意 识领域,从而揭示出意识的本质结构 。
直观与描述
直观
现象学强调直观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把握现象的本质。直观是一 种直接的、非概念性的把握方式,能够揭示出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要点二
访谈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深 入的访谈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这 种方法要求访谈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 巧和倾听能力,以便能够引导被访谈 者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要点三
案例研究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对个别案例进行深 入的研究来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这 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 地分析和解释案例中的各种因素。
倡导描述性研究
现象学心理学提倡对心理现象进行详尽的描述,通过描述来揭示心理现象的结构和特征。它认为,只有 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准确描述,才能为理论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一
观察法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了解现象学哲学产⽣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法、理论内容、哲学⽬标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现象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能够正确地把握现象学哲学的成就和局限,以及它对此后西⽅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节现象学概论⼀、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的哲学运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潮之⼀。

所谓“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

传统西⽅哲学是在与“本质”、“本体”的对⽴中来使⽤现象⼀词,所以做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认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对事物起决定作⽤的东西。

康德对现象和物⾃体的区分是其典型代表。

现象学虽然是把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但它对现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事物本⾝,没有现象之后的问题;现象作为“显现”,不仅是对感官⽽且是对意识的显现,⽽且正是在意识中事物本⾝被认识;同时,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也不再是主客观关系,因为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是意识的⾃我显现。

这⾥“意识”已经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是⼀个揭⽰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也不是不依赖于意识⽽存在的精神实体,⽽是在意识活动或⼈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容。

现象学正是要通过意识的⾃我显现来揭⽰事物本⾝。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灵与⾝体、⼈与物的对⽴,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

⼆、现象学⽅法现象学不是⼀个统⼀的学派,⽽是⼀个由不同理论和学派组成的哲学思想运动。

各种理论和学派的⼀致性在于他们都采⽤了现象学⽅法。

斯⽪格尔伯格(H.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书中总结了现象学⽅法的七个要点。

现象学

现象学

象的同时有一种反思(reflexive)行为,借
助于它我们体验到意向行为本身。
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为反思的和描述的心理学,因
为现象学把反思到的意识结构描述下来。
(二)意向性理论
9. 意向内容的边缘域
意识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
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
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
(二)意向性理论
7.带存在信念的行为与不带存在信念的行
为,这属于行为的质性方面的差别。
“我的别墅在市郊”——“我希望在市郊有我的别墅”
“上帝因为人类造巴比伦塔而惩罚人类,使人类各民族
间的语言彼此不同。”
(二)意向性理论
8.认识对象的主要方式是知觉(Wahrnehmung)
或以知觉为基础;我们的意向活动在对准对
第三节 现象学的发展
一、舍勒的哲学人类学:
1.生平:舍勒(Marx Scheler, 1874-
1928)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哲学人 类学的开创者。先后在耶拿大学等任教。 主要著作:《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 (1900)《同情的本质与形式》、《论 人的永恒性》、《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1928)等。 2.接受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但拒绝其先 验自我意识理论。在关于意向性问题、 人类知识的分类等问题上均与胡塞尔不
胡塞尔
一、生平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二、主要著作
《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

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式的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

现象学

现象学
第五章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 学派,而是一个由不同理论、 学派组成的思想运动。
2020/3/19
一、胡塞尔与现象学的兴起
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德 国 ,
1859-1938),20
世纪最有影响的
哲学家之一。
2020/3/19
他的思想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 的研究。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 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 唯心论。 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意味着“经过自身、 自我显露出来的东西”。
一生在这个虚构的纯粹意识 的“本质”王国中转圈子,直到 晚年有所转变。
2020/3/19
五.胡塞尔的晚期思想—— 论欧洲人的危机和科学危机
(一)危机的特征和根源 1.危机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表现在对 包含在历史中的“理性”、对人自身存在的 意义失去信仰。 2.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混乱的理性主义。
3.意向活动本身是有结构 的,正是意向活动诸要素的结 构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赋予 意识对象以一定的意义。
2020/3/19
4.意向活动的连贯性和可 理解性提供了一个判明命题是 否有意义的标准。
2020/3/19
四.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若要 获得与事实科学不同的绝对 的、超时间的真理,必须采 用与事实科学不同的方法。
2020/3/19
谢 谢!
2020/3/19
2020/3/19
他的特点是:
1.把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 加以区分,认为意识活动就是 意向性或指向性。
2.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纯 粹意识的有机因素,二者不可 分割。
2020/3/19
3.由于意识活动有指向 性,它总是有所构造,所以它 处于主要的决定的方面。

现象学

现象学

1、生活世界涵义: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

2、语言游戏:指谈话者在的语句必须在一定规则和情境下进行解读,才能使得词与句子的意义被正确理解。

3、日常实践的可说明性:指实践或行动的某些部分可以被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述,并因此被成员所理解,成为可认识的行动或实践。

4、日常表达的索引性:指人的行动和行动以外的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

5、日常行动的反身性:指行动与说明和场景之间的不可分性。

6、破坏性实验:是指一种通过某种方法扰乱现实的稳定性,重新打开黑箱坏了的现实建构的过程。

7、谈话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谈话者形成谈话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谈话本身结构与组织过程的分析,揭示互动得以产生与理解的程序与预期。

8、理解的方法:理解是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一种学习过程或者一种文化移入过程的结果,涉及到行动者的主观动机和意义,同时要需要让社会科学的思维客体与尝试的思维客体保持一致,是一种作为人类实践的常识知识所具有的经验形式,一种特定的认识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特殊方法。

9、社会科学的两级构想:第一构想,即常识构想,指从行动着的观点出发对行动者的行动的理解;第二级构想即科学构想,指对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所用之建构的建构。

10、社会科学的三个假定:第一,主观解释的假定,根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而提出的,保证使所有各种人类行动或者其结果都指涉及这种行动或者一种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者来说具有主观意义;第二,逻辑一致性假定,指自然科学的程序和社会科学的程序之间的相似处,保证社会科学的思维客体与常识构想的思维客体相区别;第三,适当性假定,指社会科学家在构造有关人的行动的科学模式时必须考虑到的常识构造,保证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现实的构造和常识性的构造之间的一惯性。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这一主题下,我们首先需要概括介绍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对事物本身的表象进行无偏见的描述和分析。

现象学要求研究者不受任何预设或理论框架的干扰,只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表像和表现。

现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由爱德华·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提出和发展。

现象学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活动是唯一的存在方式,并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捕捉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义,表现,和直觉等概念,以及现象学的方法论。

我们将深入解析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它在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象学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通过介绍现象学的起源,我们将了解现象学在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识、表现和解释等关键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象学的基本思想。

最后,我们将分析现象学的方法论,探讨现象学在研究和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论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进而深入思考现象学在当代的意义。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思想流派。

通过对现象学的起源、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进行解析,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现象学的整体认识,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文本中所提到的现象学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总结现象学的定义和关键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象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现象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总之,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不仅可以对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可以深入思考现象学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类存在意义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参考和启示。

什么是现象学_New

什么是现象学_New

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

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

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

“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

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

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

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

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的原始状态、原始用法。

7.实际上,所谓批判主义、反思主义、本质主义,也并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方法,这三大主义,不过就是哲学精神、哲学方法。

历来的哲学,都显示出三个追求:批判、反思、寻找本质。

8.于是,什么是教育现象学?就有了思路。

所谓“教育现象学”,不过就是“教育哲学”。

也因此,那些在教育现象学领域有所作为的教育学研究者,他必须已经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教育哲学的研究者。

如果不是这样,某个教育学研究者在教育哲学领域无所作为、碌碌无为,他就不配称教育现象学家或教育现象学研究者。

9.在教育界,哪些人可以配称教育现象学家?当然是那些著名的教育哲学家。

比如杜威。

杜威写了那么多教育学著作,其中凡是标示“教育哲学”(如《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品,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现象学”作品。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

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

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

“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

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

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

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

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

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

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

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

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

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

“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

现象学plus

现象学plus

现象学plus现象学(phenomenology,源自希腊语phainómenon,意为“显现的东西”;以及lógos,意为“研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正式创立。

胡塞尔深受弗朗兹·布伦塔诺和伯纳德·波尔查诺两人的影响,认为每一表象都是对某物的表象,意识也总是相关于某物的意识;同时也主张“真理自身”——即超越时空与个人之绝对、又普遍的客观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

现象学是对经验和意识结构的哲学研究。

作为一场哲学运动,现象学由埃德蒙·胡塞尔在20世纪初创立,随后由他的追随者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发展起来。

之后,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等地区,远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著作的语境。

现象学不应被视为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是具有共同家族相似性,但也有显著差异的不同运动。

因此:“对现象学下一个的唯一的、最终的定义是危险的,甚至可能像缺少主题焦点一样是自相矛盾的。

事实上,它既不是一种学说,也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一种思想风格、一种方法,一种开放的、常新的经验,它导致不同的结论并让那些想要界定现象学意义的人无所适从。

”按照胡塞尔的设想,现象学首先是对意识的结构以及出现在各种意识行为中的现象进行系统的反思和研究。

现象学可以和笛卡尔的分析方法明显区分开来,笛卡尔的分析方法把世界看成是各种各样的物体,物体的集合和处于连续的动作和反应中的物体。

胡塞尔关于现象学的设想不仅由他自己、也被其他人批判和发展,包括:他的学生艾迪特·施坦因和罗曼·英伽登,解释学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者尼古拉·哈特曼、加贝尔·马塞尔、莫里斯·梅洛-庞蒂、让-保罗·萨特,以及其他哲学家,包括马克斯·舍勒、保罗·利科、让-吕克·马里翁、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以及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埃里克·弗格林。

5第五章 现象学

5第五章 现象学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8
现象学的“直观”既是自由的想象, 现象学的“直观”既是自由的想象,但又没有 主观任意性。直观具有明晰性的标准, 主观任意性。直观具有明晰性的标准,那就是对概 念意义的细致分析和明确描述。 念意义的细致分析和明确描述。这一方法要求在事 物、观念和语言三者关系中全面地理解事物自身或 本质。 本质。 现代哲学在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区分和概念之后, 现代哲学在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区分和概念之后, 迫切需要一套新的概念话语, 迫切需要一套新的概念话语,新兴的人文社会学科 也没有自身独立的概念。 也没有自身独立的概念。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创立 新概念的有效方法,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 新概念的有效方法,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因此它 对现代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影响之大, 对现代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影响之大,怎 么估量也不过分。 么估量也不过分。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
这样, 意识” 这样,“意识”不再是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 而是一个揭示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身” ,而是一个揭示真理的过程;“事物本身”也不是 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实体, 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在意识活动或 人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内容。 人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内容。 现象学的这一关于“现象”的概念, 现象学的这一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 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 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 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物的对立, 、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物的对立,强调 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 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 在另一方面,它也承认没有事物的显现, 在另一方面,它也承认没有事物的显现,也就 没有自我意识或人的存在, 无物” 无我” 没有自我意识或人的存在,“无物”则“无我”。 现象既可以从意识的方面来看, 现象既可以从意识的方面来看,也可以从显现的事 物方面来看。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化, 物方面来看。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化,一概而论地 将现象学称为主观唯心论。 将现象学称为主观唯心论。

现象学

现象学

二、伽达玛
伽达玛(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哲学家, 现代哲学解释学创始人。 • 《真理与方法》(1960) • 《短篇文集》(四卷,1969一1977)
• 《科学时代的理性》(1976)
• 《美的现实性》(1977) • 《对话和辩证法》(1980) • 关于柏拉图的论著多部3.解释学和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不存在一般与特 殊差别 • 解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一般与特殊的 差别 • 解释学的经验包括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全部 关系,历史内在于经验,经验的历史性决 定了它的开放性 • 语言是理解的媒介,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 世界
Thank You!
二、现象学的诞生是哲学的一个转折点
• •
哲学要以事物本身或现象为对象,就
要抛弃一切前提。
“现象”是科学的前提,同时显示自
身,现象学能够在研究现象的自我显示过
程中达到无前提这一最高标准。
三、现象学方法
1.考察个别现象(现象学直观、现象学分析 和现象学描述);
2.考察一般本质; 3.理解本质联系;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 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二、主要思想
1. 现象学的方法论 • 现象学” :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 让存在显示自身。
2.存在论的区分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存在之为存在的 意义是什么” • 混淆了“存在”和“存在物”
– 存在(Being):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 be) 的含义 – 存在物(beings):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 义
第二节 胡塞尔
一、生平 埃德蒙德·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的创始人。 “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 择哲学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 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 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 并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

现象学资料

现象学资料

• 创立了现象学学派
• 探讨生活世界的概念
研究方法
现象学的哲学背景与影响
现象学的哲学背景
• 受到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
• 反叛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
• 强调主体性和意识的重要性
现象学的影响
• 对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重要影响
• 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理论支持
• 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产生推动作用
现象学与西方文化的反思
现象学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现象学与现代西方文化
• 揭示西方文化的困境和问题
• 现象学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重建
• 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现象学与东方哲学的比较与融合
现象学与东方哲学的比较
现象学与东方哲学的融合
• 现象学与儒家、道家、佛教等东方哲学的比较
• 后续哲学家进一步发展现象学
现象学的分支领域
• 现象学哲学
• 现象学心理学
• 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的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
胡塞尔的生平和成就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
胡塞尔的影响
• 1859年出生于德国
• 强调意识和现象的研究
• 对后世哲学家产生深远影响
• 成为德国哲学界的领军人物
• 提出意向性理论
• 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新的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生活世界的特点
• 直观性、主体间性、意义性
• 为现象学研究提供基本领域
04
现象学的应用与实践
现象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现象学心理学
认知科学
• 以现象学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
• 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

现象学

现象学

• 如果按“无前提”的标准来衡量, 现象学还原并 没有达到真正的始源, 只达到了笛卡儿—康德哲学 传统认为不证自明的概念——自我意识。但是,“ 自我意识”是这一传统所设定的前提。如果真正 做到无前提, 那么需要悬置的不仅是自然态度所 认可的
客观存在, 而且应包括在历史中形成的理论、概 念,其结果是回到一个前科学时期, 不受任何理论、 传统、习惯的影响, 直接面对“ 生活经验”。
• 经过彻底的悬隔之后剩余的东西就是一个纯粹意 识的领域,这种纯粹意识具有意识活动与意识内 容的相关联系的意向性结构。在这里,纯粹自我 是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而存在的,意识内容是 由意识活动构成的。
先验还原
• 先验还原的思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 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 说明意识活动如何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
• 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 号内存而不论,因为事物像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 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的存在,我们可以设想它 们是由意识构造的。 • 本质还原把现实的或想象的个别对象当作例子, 并在自由想象的变更中把握多种多样的例子 的共相,即本质。
• 本质还原不要求把作为经验主体的人 的存在的信念悬臵起来,不探讨本质 如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 体和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要说明 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系, 以及本质还原方法的合理性,必须进 行先验还原。
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主体构 造的。 • 先验还原就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
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主体而存
在的观点。
先验还原
• 先验还原不仅要求把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 存在的信念悬隔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 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隔起来,以彻底打破自 然态度。

第二章 现象学

第二章 现象学
一、胡塞尔的生平与著述 二、胡塞尔思想的缘起与旨趣 三、意向性理论 四、现象学还原 五、生活世界 六、欧洲文明的危机
第二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
• 一、胡塞尔的生平与著述及抱负
• 1876年秋,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开始他的 大学学习生涯,他先在莱比锡大学学 习天文、数学、物理学和哲学,两年 后转到柏林大学学数学和哲学。 • 六个学期之后,胡塞尔又转学到维也 纳攻读博士学位,于1882年秋以《变 量计算理论的论文集》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跟随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研究哲学。
第二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
• 2、意向活动 • 他认为,意向活动就是意向行为(Noesis)与意向对象 (Noema)的关系。意向行为包括知觉、想象、回忆、判断 等,这其实是指意识的种类,或者说形式。它把意义赋予给 感性质料从而建构意向对象。意向活动其实就是建构意向对 象的过程。换言之,认识过程就是认识对象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现象学运动
• 二、现象学方法
• 1、现象学的态度 • • • 自然的态度---自然的事实 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事实 现象学态度---现象学事实
第一节 现象学运动
• 2、一般“现象学还原” 一般“现象学还原” • “还原”,这个概念一方面意味着对某些事物的排斥;另一 方面则表示向某些事物的回归。 • 胡塞尔将“还原”称为“悬置”(epochè) • 人们在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中,往往实际上已经悬置了某种 东西,但只是不自觉的和有局限的。 • 例如,逻辑学-内容;数学-形象物;生物学-物理学;文学-纸 张油墨;电影-银幕;美食-营养;恋爱-繁殖。 • 被悬置的东西并未被否定,而只是被看作处于“事情本身” 之外,为了事情的纯粹性而不必谈或不应混入。

现象学举例

现象学举例

现象学举例摘要:1.现象学的定义和背景2.现象学的核心理念3.举例说明现象学的应用4.现象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和价值5.总结现象学的重要性和启示正文: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起源于20 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

现象学关注于事物现象的本身,试图通过描述和理解个体的主观经验来揭示存在的本质。

现象学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点:a.回归到事物本身:现象学研究应摆脱主观和客观的预设观念,直接关注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结构和意义。

b.悬置判断:在研究过程中,现象学家不对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以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c.意向性:现象学研究事物现象时,要关注其与意识活动的关系,揭示意识活动的意向性。

现象学的应用广泛,以下举例说明:a.心理学:通过现象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现象,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b.社会学:现象学对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意义,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

c.文学研究:现象学可以帮助文学研究者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现象,挖掘作品的意蕴和价值。

现象学在各个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a.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方法:现象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等学科,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b.促进跨学科交流: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方法,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高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

c.指导实践:现象学研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可以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总之,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

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

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

“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

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

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 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

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

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

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

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

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

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

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

“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

诠释现象学

诠释现象学

诠释现象学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学派,强调关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尤其是人类的体验和知觉。

现象学的重点是对于现象的直接经验和描述,而不是对于现象的解释或解构。

在现象学中,研究者尝试捕捉和诠释具体事物和经验的本质,而不是仅仅用语言来描述它们。

这意味着现象学强调个人经验和知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不是通过普遍的抽象概念来概括和归纳它们。

因此,现象学提供了一种探索人们如何直接体验和感知世界的方法与语言。

作为哲学思想,它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艺术、文学、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科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之朝向事情本身
03100414 张燕
现象学,从字面上看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既是关于现象的学问,那必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相连。

也就是说,现象学与形而上学是相对的,或者说现象学就是反形而上学,它类似于同样是反形而上学的中国哲学,将本体与现象相交融,要求人们回到现实世界,不要一味地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思想或者幻想之中。

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提出的“朝向事情本事”,可以说是对现象学的本质的最好的阐述。

朝向事情本身,是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强调的是客观真理,同时也是现象学流派中一个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口号。

心理主义是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主观的。

胡塞尔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客观的现实,因而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客观、永恒、科学的真理的获得应该是在事情本身之中,不能偏离现实世界。

朝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据,不能对客观事物抱有偏见,即不能不顾客观现实,对事物进行主观臆想或判断。

胡塞尔通过“朝向事情本身”批判心理主义,认为心理主义是主观的,不存在客观的普遍性,这其实是对判断活动和判断内容的混淆。

心理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从性质上看,心理活动的确是一种主观的活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对于别人的心理活动我们都感受不到。

但是,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它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心理活动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没有客观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那么,人们也不会产生如此的心理活动。

当面对相似的情况时,人们会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因而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而胡塞尔却没有看到这种普遍性。

胡塞尔最初的时候是属于心理主义学派的,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心理主义的深入,他意识到心理主义最终会成为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于是他放弃了心理主义,创立了与心理主义相对的现象学,并为批判心理主义提出了“朝向事情本身”。

朝向事情本身,说白了也就是反对形而上学。

前面已经提到过,“朝向事情本身”是胡塞尔为了批判心理主义而专门提出的一个概念、一个口号,而在胡塞尔看来,心理主义有最终会演变成为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因此,“朝向事情本身”批判的也可以说是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那么,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与形而上学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胡塞尔认为“反驳那些对所有理论的意义和权利做出论证的定律——这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从根本上是背谬的”,而怀疑主义就是这样一门错误并且背谬的学科。

胡塞尔说,从客观的角度看,任何一门理论的可能性条件所涉及的不是作为认识的主观统一的理论,而是作为一种客观的、有因
果关系联结的真理或定理之统一的理论,条件是建立在本质地构成理论理论统一这个概念之中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它们纯粹地建立在真理、定律、对象、性质以及关系等概念之中的。

怀疑主义是对这些规律的否定,即认为这些理论、真理、对象、性质等缺乏恒定的意义。

而如果一门缺乏恒定的意义,那么,这门理论也就否定了自身。

同理,将怀疑主义对其他理论的怀疑否定运用到它自己身上,那么它自身也将会被否定,既然它自身都是一个缺乏恒定意义的存在,那么它又如何通过自身去否定其他理论并且具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胡塞尔指出,怀疑主义从它自己的定义上看就是背谬的,它是自相矛盾的,又怎么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真理。

形而上学是设想出来的、玄想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存在现实的基础。

怀疑主义也是如此,凭借想象对真理、对象、性质等提出假设,以此来推翻这些真理、对象、性质。

朝向事情本身要求人们判断或评价事物要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存有偏见,要懂得去看清事物的实质。

其次,胡塞尔觉得相对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个体相对主义和种类相对主义,而人的种类的有限关系有决定了种类的相对主义就是人类主义。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胡塞尔看来,这就是个体相对主义。

他认为这句话可以翻译成“个体的人是所有真理的尺度”,每个人就有了只属于自己的价值标准,例如A为父报仇而杀了父亲的仇人B,这件事对于A来说是对的,但对于B的亲人来说自然就是错的,如果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做事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公正的价值理念的领导,那么,这场杀戮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所有涉及到这件事的人都死亡。

显然,这种将个人的价值标准作为真理的尺度是荒谬的。

同样的,种类相对主义或者说人类主义也是荒谬的。

如果人类主义是正确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真理都存在与人类的构造之中,如果人类不存在了,这些真理也就不复存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些真理虽然是人类发现的,但不是人类创造的,不管人类存在不存在它都不受影响。

按照相对主义的说法,根据一个种类的构造得出一个关于这个种类的真理,即这个种类不存在。

那么,我们是应该说这个种类存在呢,还是说这个种类不存在?显然,相对主义又让我们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之中。

胡塞尔认为,“所有形式的心理主义都是相对主义”,这些心理主义者坚持从事实的偶然性中推导出规律的必然性,这是不可能的。

胡塞尔提出“朝向事情本身”来批判心理主义是因为他认为心理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而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一定程度上有会成为形而上学,因此,他激烈地批判心理主义。

但其实,在我看来,虽然心理主义如果一味地强调主观设想而忽略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把握会导致形而上学,但不能否认的是心理主义实际上是对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前面说过,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虽然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以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为依据的,而且,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
需求,这更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和谐发展。

胡塞尔之所以如此反对心理主义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心理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以事实为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朝向事情本身”的一种研究。

他混淆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判断活动和判断内容,虽然人的心理活动没有普遍性而言,但是判断的内容却可以是普遍的。

由于形而上学是设想出来的东西,是绝对超越的理念,这样的世界是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到了维特根斯坦时期,朝向事情本身就是“不要想,而要看”。

他认为仅从一句话的角度分析其逻辑就构成了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无意义的。

根据形而上学想出来的东西,克扣了生活本身包含的现象,克扣了融化在现象以及生活中的本质。

人的主观想象会梦逼人的双眼,导致人在观察现象时产生偏见,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只要看就好了,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思考会使原本真实的事物蒙上我们想象出来的虚假的色彩。

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消解问题,从偏执中解脱出来。

但是,对于维特根斯坦这种“不要想,而要看”的观点,我极其的不赞同。

虽然在现实世界中观察或者评论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借主观臆想妄下结论。

但是,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去想、不去思考,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永远只能是事情的表面现象,而无法真正深入其本质,了解其精髓。

而且,消解问题并不是真正的解决了问题,只可以说是回避问题,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心理。

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地透彻地了解一件事情,那么,首先要“朝向事情本身”,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对事情产生偏见,从而扰乱自己的判断。

其次,在观察的同时要懂得思考,不能一味地只看事情的表面,没有了解其内在涵义就武断地下结论,要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它的本质或许和表面恰恰相反。

只有当细心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时,我们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事情,真正地做到“朝向事情本身”。

面对问题,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思考与实际相结合去解决它,而不是一味地消解,以此来欺骗自己问题不存在就是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参考书目:《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
《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修订新版)》张祥龙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