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体温生理
体温生理学名词解释
体温生理学名词解释
体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温度调节机制的科学领域。
生物体内部的温度是由多种生理过程相互作用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的。
以下是一些与体温生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体温调节,生物体通过一系列生理机制来维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这些机制包括血管收缩或扩张、出汗、颤抖等。
2. 体温,生物体内部的温度。
在人类中,正常的体温范围通常在36.5°C至37.5°C之间。
3. 代谢率,生物体维持体温所需的能量消耗速率。
代谢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饮食、运动等。
4. 体温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内脏器官中的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元。
这些感受器可以帮助生物体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并启动相应的生理反应。
5.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和延髓的一组神经元,负责监测体温变化并调节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调节机制。
6. 体温律,生物体在24小时内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受到生物钟和环境光照周期的影响。
体温生理学涉及到多个层面的生理学、神经科学和环境生物学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内部温度调节机制以及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体温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医学上对于体温调节失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体温调节生理学
生理学
体温的秘诀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1.温度感受器
2.体温调节中枢
3.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1.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内脏等处。
•类型: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
•作用:外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1.温度感受器
(2)中枢温度感受器
•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area, PO/AH)分布较多的热敏神经元和少量冷敏神经元。
2. 体温调节中枢
(1)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都存在参与调节体温的神经元。
(2)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3)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3. 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图片摘自第九版生理学第七章图7-6
调定点重调定
如果某种原因使调定点向
高温侧移动,如上移到39℃,这
种现象称为重调定,机体便出现
发热。
图片摘自第九版生理学第七章图7-6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行为性体温调节的能力。
通常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互相补充。
小结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生理学在线课程。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第九章 体温(人民卫生出版社人体解剖生理学第7版)
㈡能量的去路
㈡能量的去路
小结
糖 脂肪 蛋白质
能量
❖约50%直接转变成热能 ❖ 50%是自由能(ATP)
㈢能量平衡
摄入
消耗
三种情况:
摄入>消耗 摄入<消耗 摄入=消耗
肥胖 消瘦 体重不变
评价指标
体质指数 BMI
㈢能量平衡
体重指数
体质指数 = 体重(kg)/[身高(m)]2 正常范围:18.5-22.9 超 重:≥23 肥胖前期:23-24.9 I 度肥胖:25-29.9 II度肥胖: ≥30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和湿度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出汗
温热性出汗作用:调节体温(中枢在下丘脑)
精神性出汗作用:与体温调节无关(中枢在大脑 皮层)
味觉性出汗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环境温度高于表层 温度时怎样散热?
答案:
40
唯一散热方式——蒸发
40
思考题: 先天性汗腺缺乏者和深度大面积烧伤者高温环 境中工作有何危险?
寒冷环境下: 战栗和非战栗产热
㈠机体的产热
2. 寒冷环境-产热形式
⑴战栗产热: 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 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肌肉收缩不做外功,能 量全部转化为热量。9-11次/min
寒冷环境中主要产热形式
⑵非战栗产热: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 形式 。褐色脂肪(新生儿体内较多)分解产热
㈠能量的来源 1.糖
❖ 主要的供能物质(50 % ~ 70%) ❖ 方式:有氧氧化
无氧酵解(氧不足时)
㈠能量的来源
㈠能量的来源 2.脂肪
❖储存和供能(30%) ❖方式:有氧氧化(需氧) ❖特点: 释能多 (=糖的2倍) ❖短期肌饿时(主要供能物质)(10天-2个月)
基础护理技术(7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体温的评估1.体温的生理调节(1)体温的生理调节:体温是通过大脑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散热方式:1)辐射:是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到另一个与之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式。
在安静状态下及低温环境中,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2)对流: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3)蒸发:是指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在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如病人高热时用乙醇擦浴,就是利用乙醇的蒸发带走热量,以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4)传导: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到另一个同它直接接触且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如高热时用冰袋、冰帽等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
2.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1)正常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7℃(范围在36.3~37. 2℃),直肠温度37.5℃(范围在36.5~37. 7℃,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36.5℃(范围在36.0—37.0℃,比口腔温度低0.3~0.5℃)。
(2)生理性变化:1)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儿童基础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
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2)性别因素:女性一般较男性稍高。
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而排卵期较低,主要与孕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3)昼夜因素: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变化范围不大,约在0.5~l℃之间。
4)其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而安静、睡眠、饥饿等可使体温略有下降。
例题:1.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为其降温,其散热的机制是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2.高热患者头敷冰袋降温,其散热的机制是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3.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清晨2—6时体温最低 B.下午2—8时体温最高 C.昼夜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D.儿童基础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 E.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降低3.异常体温(l)体温过高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准):低热:体温37.3~38.0℃;中等度热:体温38.1~39.0℃;高热:体温39.1~41.0℃;超高热:体温在41℃以上。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
糖
是由糖提供的。糖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可直接供细胞利用,
也可以肝糖原或肌糖原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肝糖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
血糖水平的稳定;肌糖原是骨骼肌活动时随时可以动用的能量储备。
1
脂肪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第 10 页
(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1 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食物热价的单位为焦耳(J)或卡(cal)(1
cal=4.187 J)。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后者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热量。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产物完全相同,故物理热价和生物热 价相等。蛋白质由于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故蛋白质的生物热 价小于物理热价(表7-1)。
第 14 页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因为全身骨骼肌的重量约占体重的40%,所 以骨骼肌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机体在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产热量 比安静时增加10~20倍。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图7-1 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能量转
化过程中,机体所利用的蕴藏于食物中的化学能与 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 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 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 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 消耗的能量)。
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很大,可占体重的20%左右。脂肪是体内贮存 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在细胞 内氧化释放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同等重量的 糖氧化所释放能量的2倍左右。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C6H6O6+ 6O2
6CO2+ 6H2O + E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定义:
分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糖、脂肪:物理热价 = 生物热价 1克蛋白质的物理热价约23.43KJ 生物热价约 为18KJ,说明蛋白质在体内是不能被完全氧化的
(三)动物对炎热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调整血液循环 3. 蒸发散热 皮肤和表层血管舒张
(1)出汗
(2)呼吸次数增加和热喘呼吸,并伴以唾液分泌 增加,使呼吸道蒸发散热大为增加。
(四)动物对寒冷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增加绝热性能
短期暴露于寒冷中,竖毛肌收缩,被毛竖 立;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则被毛增生,皮 下脂肪蓄积,以增大身体的绝热效应,减少体 热散失。
4、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① 甲状腺激素(T3、T4):产热作用缓慢而持久。 动物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以适应低温环境。 ②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产热作用迅速 而短暂。 当动物突然进入冷环境时,E和NE 分泌增加,主 要是使动物应付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保持体温恒定。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 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TRH释放—TSH释放
选择: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 散热方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4、体表面积的测定: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0.1529; 体表面积还可从右图直接求出。
BMR率随着性别、年龄等不同 而有生理变动。男子的BMR值 平均比女子的高;儿童比成人 高;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5、BMR正常范围:±10%~±15% 6、BMR的临床意义: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概念:人在进食后的1~8小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 这种因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 特殊动力效应 。 2、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为30%;糖和脂肪的 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4%
1、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保持在20~25℃; 体温正常、精神安定。 3、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BMR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要低些,但并不是最低的, 因为熟睡时的代谢率更低(比安静时低8%~10%,但做 梦时可增高)。
(2)发汗:
发汗: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时有明显的
汗液形成而被蒸发,因此又称为可感蒸发。 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空气湿度高,衣着较多时,25℃便可引起发汗。 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也可出现发汗,而
且发汗量往往较多。
汗液的成分:水分:99% 固体成分( NaCl、 KCl、尿素):<1%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下丘脑 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点类似于 恒温器的调节,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 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若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 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 体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
试题《生理学》第七章体温
第七单元体温【A1型题】1.体温是指A.体表平均温度B.机体深部平均温度C.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D.胸腔内的平均温度E.腹腔内的平均温度2.关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运动时体温升高B.儿童体温较成人为低C.老年人体温略有降低D.女性排卵前基础体温低于排卵后E.在一昼夜中午后1-6时的体温最高3.体温昼夜间的波动一般不超过A.0.1℃B.0.3℃C.0.5℃D.1.0℃E.2.O℃4.正常人不同部位测定的体温,正确的是A.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B.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C.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D.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E.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5.劳动时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A.皮肤B.心脏C.肝脏D.骨骼肌E.肾脏6.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A.肺和呼吸道B.肾C.消化道D.皮肤E.汗腺7.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机体散热的方式是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E.对流与蒸发8.对于蒸发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外界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唯一的散热方式B.环境湿度越高,蒸发散热效率越高C.气流速度越快,蒸发散热效率越高E.不感蒸发也具有散热作用9.对于发汗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分泌汗液是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B.支配汗腺的神经属于交感胆碱能神经C.汗液是高渗液体D.发汗的主要中枢部位在下丘脑E.大量出汗可导致高渗性脱水10.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5一羟色胺E.多巴胺11.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丘脑D.下丘脑E.大脑皮层12. 关于调定点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有一个规定数值C.起作用的是温度敏感神经元D.发热时调定点对体温调节不起作用E.体温偏离规定数值后即对产热和散热器官活动进行调节13.对在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皮肤血管收缩C.组织代谢率提高D.骨骼肌紧张性降低E.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1型题】A.350C~360C B.36.O0C~37.40CC.36.70C~37.70C D.36.90C~37.90CE.38.50C~38.90C1.正常成人腋窝温度的范围是2.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的范围是3.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A.辐射 B.传导+对流C.辐射+传导+对流 D.不感蒸发 E.蒸发4.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5.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A.辐射 B.传导 C.对流D.传导+对流E.蒸发6.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以增加散热是通过7.给高热病人用酒精擦浴散热是通过8.用风扇散热是通过参考答案【A1型题】1. B2. B3. D4. D5.D 6. D 7. D 8. B 9.C 10.A11.D 12.D 13.D【B1型题】1.B 2.C 3.D 4.C 5.E 6.B 7.E 8.C☞。
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 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 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 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 温的昼夜节律。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 卵日最低(约1℃)。
3.年龄差异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
温度,即体核温度。
意义:体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 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2℃。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7~37.2℃。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体系的介入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目有限、方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进修和训练而构成的反射,数目无限,是一种初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应:由受控局部收回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末了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不异的方向改动,称为正反应。
17.负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动。
称为负反应。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举措电位。
第七章 体温
17.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在( C3 )
A.大脑皮层 B.丘脑 C.下丘脑 D.脑干网状结构 E.延髓
18.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位于( D 4 )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第七章 体温
一、单选题
1.从生理学角度出发,体温是指( E 5 )
A.舌下温度 B.直肠温度 C.腋窝温度
D.机体表层平均温度 E.机体深部平均温度
2.关于正常人体温与测定部位的关系,正确的是( C 3 )
A.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 B.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
D.下午2-6时 E.上午8-12时
6.在安静状态下,产热量最多的器官是( D4 )
A.胃肠 B.脑 C.骨骼肌 D.肝脏 E.肾脏
7.剧烈运动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 1 )
A.骨骼肌 B.肝 C.消化道 D.甲状腺 E.肾
A.空气对流有利于辐射散热
B.周围环境温度高有利于蒸发散热
C.周围环境湿度大有利于传导散热
D.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E.电风扇有利传导散热
16.在温和气温中,安静状况下,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B2 )
A.皮肤蒸发散热 B.皮肤辐射散热 C.呼出气散热
C.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D.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E.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3.体温昼夜间的 波动一般不超过( D 4 )
A.0.1℃ B.0.3℃ C.0.5℃ D.1.0℃ E.2.0℃
4.关于体温的正常波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2 )
生理学第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习题
第七章1.体温2.基础代谢3.4.行为性体温调节5.体温调定点6. 7.能量代谢 8.食物的热价 9. 10.呼吸商11.非蛋白呼吸商 12.1.体温通常是指_____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 )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 )9.女子体温在排卵前升高,在排卵后降低,故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 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 4.肌肉活动与精神活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NPRQ):糖 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物热价 氧热价 (KJ/g) (KJ/L)
呼吸商 (R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一)肌肉活动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影响最显著 (二)环境温度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2.73 3.40 8.3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洗衣 扫地
9.89 11.37
护理学基础考点 第07部分 生命体征
(3)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表现为吸气、
呼气均感费力、呼吸表浅、频率增加。
(二)护理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协助治疗 3. 改善环境 4. 监测呼吸
5. 心理护理
6. 健康教育
三、呼吸测量技术 【目的】 1.判断呼吸有无异常。 2.监测呼吸变化,间接了解 呼吸系统功能状态。 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 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 衰竭的病人。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 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 预后。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4. 发现血压异常 或听不清时,应重 新测量。重测时, 应先将袖带内空气 驱尽,汞柱降至“0” 点,稍待片刻后再 测量,一般连测2~ 3次,取其最低值, 必要时可行双侧肢 体血压测量对照。
2.节律异常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 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 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称间歇脉,亦称过早搏 动。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 搏动,前者称二联律,后者称三联律。常见于各 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等病人。正常人在 过度疲劳、精神兴奋时偶尔也出现间歇脉。 (2)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称绌脉或脉搏短绌。
第
七
部
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考点一、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部 位 正常范围 平均温度
腋温 口温 肛温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
的因素,机体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 率。运动或劳动时,机体耗氧量显著增加,剧烈 运动或强劳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可 增加数倍到十数倍。
• 2.精神活动 精神和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有显
著影响。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 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如激动、 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产热量增多,能量 代谢率增高。
• 3.对流(convection)散热 机体借空气或液体
流动带走人体周围已加温的热空气,称为对流散 热,是传导散热的特殊方式。
• 4.蒸发(evaporation) 在任何条件下液体变为气 体蒸发时都带走一定的热量,此种散热方式称为 蒸发散热。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酒精擦浴降温 即此道理。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 • (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不感蒸 发是指液体中的水分直接渗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 等表面而被蒸发,并不被人们觉察,是持续进行 的一种散热方式,故称不感蒸发。
•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不同而异。
• 1.昼夜变化 在一昼夜中,人体的体温是周期
性波动,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午后1时~6时 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 周期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 2.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体温0.3℃且 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下降, 排卵后体温上升,原因是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 变化产生。 • 女性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曲线图
• 2.体温调节中枢 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各级部位,其基本 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 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它局部组织温度变化的刺激,又 能对其他途径传入的温度变化信息整合处理,因此, PO/AH现被认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 3.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学说体温 恒定的调节是通过机体内体温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体 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个调定点,即 事先将调定点定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如37℃)。如果体温 偏离此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送到控制系统,然后 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恒定。关于调定点的机 制尚未清楚。某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就在于阻 断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
生理学习题 第七章 体温
第七章体温一、名词解释1.体温2.基础代谢3.温热性出汗4.行为性体温调节5.体温调定点6.蒸发散热7.能量代谢8.食物的热价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11.非蛋白呼吸商 12.基础代谢率二、填空题1.体温通常是指_____.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围很窄。
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四)体温调节的外周机制
1.躯体神经
①动物突然暴露于寒冷中,引起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 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 产热升高,称为寒颤性产热。 ②寒冷促使机体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 腺素等激素增多,使机体产热量升高,称为非寒颤性 产热。
2.植物性神经
主要通过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和代谢的影 响,改变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其中交感神经主要 支配皮肤血管、竖毛肌和汗腺,而副交感神经只支配 唾液腺。
4.环境温度
三、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二)静止能量代谢 (三)影响基础代谢率和静止能量代谢率的因素
1.个体大小
2.年龄
3.性别 4.生理状态 5.营养状态 6.季节
7.气候
第二节 体温
一、家畜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机体体温可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生理学中 的体温指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常以直
───────────────────────────
脂 肪
蛋白质
1.98
0.95
1.43
0.76
39.8
23.5
39.8
18.0
19.7
18.8
0.71
0.85
───────────────────────────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直接测热法
将动物置于热量计(如测热室)中,可收集和直接测定 一定时间内机体散发的总热量,此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
(二)散热过程
1.散热途径:
皮肤(75-85%)、呼出气、排泄物等
2.皮肤散热的方式:
①辐射 ②对流 非蒸发散热 蒸发
③传导
④蒸发
不显汗蒸发 显汗蒸发
皮肤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包括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都为游离神经末梢。
2.中枢温度感受器
指分布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等处对温 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包括:①热敏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视前 区-下丘脑前部(PO/AH);②冷敏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干网 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中。当局部脑温度变动0.1℃,两种神 经元即反应,不出现适应现象,并可对致热原或5-HT 、去甲肾 上腺素及多肽物质等发生反应。
第七章
第一节
体 温
能量代谢(自学)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 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一、能量的来源
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
糖:供能的主要物质,有O2氧化,完全分解,释能多;
- 无氧酵解时,释能少。
脂肪:既贮能又供能,氧化释放的能量为葡萄糖的二倍。 蛋白质:主要合成生物活性物质,也可供能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是一个多层次的整合机构,最基 本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在体温调
节中也起重要的作用,行为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
大脑皮层实现的;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 感受血液和脑组织的温度变化,也是体温传入信息 的整合中枢,机体产热还是散热,要根据整合结果 而定;延髓、网状结构和脊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整
配合有行为性调节。
四、家畜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与适应
(一)家畜的耐热与抗寒 (二)家畜对高温与低温的适应
1.惯习 2.风土驯化 3.气候适应
本章重点
体温,机体的产热器官,等热范 围,机体散热的途径,调定点学
说的内容,寒颤性产热,非寒颤
性产热。
思考题:
1.机体散热方式主要有哪些?
2.体温调定点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2.间接测热法
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然 后计算CO2产生量和耗氧量之比,即呼吸商,再结合呼吸商值
和氧的热价间接计算机体的产热量。
直接测热法装置
间接测热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劳役和运动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动物在采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同样处在安静状态,而其 产热量却比采食前有明显增加,这种由于摄食使机体产生“额 外热量”的现象,叫做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合功能。位于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体温
调节中枢的整合中心部位。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视前区-下丘 脑前部的热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当中枢温 度升高并超出某界限时,热敏感神经元冲动发放的频
率增加,散热过程兴奋而产热过程受抑制,体温因而
不致过高;反之中枢温度降低并低于某界限时,冲动 发放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过程受抑制,故体温不致 过低;这些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界限即阈值就是体温 稳定的调定点。正常情况下,调定点可上下移动,但
肠温度代表体温。
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动物 种类、年龄、生理状况、性别、昼夜等情况的不同, 都可使体温产生一定变化,同一个体各部位的体温也 有差异。
二、体温恒定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持
(一)产热过程
1. 产热途径: 基础代谢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肌肉活动 2. 产热器官:
安静:内脏(肝产热最多)
运动:骨骼肌最多,剧烈运动时产热
3.机体的产热器官有哪些?
4.何谓寒颤性产热和非寒颤性产热 ?
5.为什么发烧的动物常伴有寒颤反应?
6.家畜的体温是怎样维持恒定的?
7.为什么在等热范围内饲养家畜最经济?
放映结束
-
量可增加40倍。
几种组织器官产热情况
组织器官 脑 安静时产热量 (%) 16 活动时产热量 (%) 1
内脏 骨骼肌
其它
56 18
10
8 90
1
等热范围
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使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 持生理的最低水平,这种温度称为动物的等热范围或代 谢稳定区。动物的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而高于等热范围高限温度的称为过高温度。从畜牧生产 来看,在等热范围内饲养家畜最为经济。等热范围的温 度视动物种别、品种、年龄及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
① 吸入的氧气量的比值。 ②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 质 耗氧量 产CO2量 物理热价 生理热价 氧热价 呼吸熵 (L/g) 糖 0.83 (L/g) 0.83 (KJ/g) 17.0 (KJ/g) 17.0 (KJ/g) 21.0 (R Q) 1.00
3.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冷热刺激可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垂体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
活动,并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肾上腺髓质活动,从而
影响这些内分泌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机 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机体除通过上述生理机制调节体温外,同时常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测定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
释放的能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在动物体内生物氧化时
释放的能量称为生物热价;在体外物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称为物理热价。
2.食物的氧热价:氧化某种食物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
热量。
3.呼吸熵(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