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6课求谏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6课求谏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 端。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 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 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 帝王的治国思想。 •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 训练翻译技能。Fra bibliotek第三段
第三段翻译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 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 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 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 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 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 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 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 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 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 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 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 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 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 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 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 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导入新课
•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 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 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 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为了 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 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 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 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 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 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 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 也。”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 个成语概括。
• 防微杜渐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 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 呢?
•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 会苦谏。
•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 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 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 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纵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 • 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 年间唐太宗XXX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 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 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 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 治上颇为敏锐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 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 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 起施政的榜样。《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 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 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THREE
《求谏》所反应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 义?
•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
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 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解析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

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

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关于从谏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取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

“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句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C项,勖:勉励。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求谏教案(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课求谏教案(系列三)

求谏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

《求谏》节选与翻译

《求谏》节选与翻译

《求谏》节选与翻译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选自《贞观政要》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翻译】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翻译】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

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单元《求谏》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单元《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领会文中所包含的的“家国天下”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中国远古洪荒时代,洪水泛滥,猛兽横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尧帝与舜帝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位治水英雄,他们是父子,可是命运却迥异不同:鲧采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了,禹采用梳的方法治水成功了。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2、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他荒淫无道,宠幸奸佞。

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便巧立名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一时民怨沸腾。

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

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

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召公虎见形势危急,多次劝谏,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朝政,咒骂厉王,就立即抓来杀头。

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

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

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

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公元前841年,不堪重压的百姓发动了国人暴动,西周灭亡。

事实说明什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6单元6求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6单元6求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 谏[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俨.肃(yǎn) 钳.口(qián) 鲠.议(ɡěnɡ)王珪.(ɡuī) 荛.(chú ráo) 狂瞽.(ɡǔ)诋诃..(dǐ hē) 愆.过(qiān) 纂.组(zuǎ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假⎩⎪⎨⎪⎧ 必假.颜色 动词,改换善假.于物也 《劝学》 动词,凭借假.令伏法受诛 《报任安书》 连词,假如,如果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名词,假期愿大王稍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动词,宽容(2)信⎩⎪⎪⎨⎪⎪⎧ 信.为难矣 副词,确实今行而无信. 《荆轲刺秦王》 名词,信物,信用自可断来信. 《孔雀东南飞》 名词,信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并序》 副词,随意信.言不美 《老子》 形容词,言语真实的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动词,讲信用(3)属⎩⎪⎪⎪⎨⎪⎪⎪⎧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动词,作,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 动词,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通“嘱”,动词,嘱咐举酒属.客 《赤壁赋》 动词,劝人饮酒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 并序》 动词,隶属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动词,管辖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名词,类,辈(4)因⎩⎪⎨⎪⎧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副词,于是,就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介词,凭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经由,通过 因.遗策 《过秦论》 动词,沿袭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缘由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含答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 求谏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

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

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

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篇。

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一、注音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 鲠.议________ 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 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假.令仆伏法受诛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藉⎩⎪⎨⎪⎧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寻⎩⎪⎨⎪⎧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后⎩⎪⎨⎪⎧后.从谏则圣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幸⎩⎪⎪⎨⎪⎪⎧幸.诸公数相匡救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课件(54张)(共5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课件(54张)(共54张PPT)

唐太宗的陵墓——昭陵
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 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 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 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 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 尔等15人之墓。
“昭陵六骏”
拳毛騧
飒露紫
青骓
特勒骠
白蹄乌
什伐赤
昭陵前列有少数民族首领14国君王石刻像和六匹骏马石雕等许多人物、 动物石雕。其中六匹骏马雕得线条流畅,气韵生动,雄健沉稳,富有盛唐 气象,这便是著名的“昭陵六骏”。六骏中有两匹已于1914年被盗运美 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4匹现收藏陕西省博物馆。
翻译
▪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 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 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 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 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 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 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 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 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 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 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 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 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玄 武 门 之 变
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 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的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 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 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 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 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 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 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
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
之。
即使
谏诤匡正
xù 勉力;鼓
励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 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 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 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 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鼓励他 们也应这样做。
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 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 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褚遂良 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等。
zuǎn编织n-v
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
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必须极言规谏。”
规劝
被诛
至于像隋炀帝残酷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 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 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 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 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 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 二位皇帝。
二、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问:唐太宗对求谏有何认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一、人都有不足之处,国君要知过,必须依赖大臣 照镜子 比喻类比论证
二、国家长治亡齿寒,所以大臣也得极言规谏。 举例论证
顺,指天下太平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 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 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 课件

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
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
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
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
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
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
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 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
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
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 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
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
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
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 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
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
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 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
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
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
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 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
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
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谏臣
1、忠谏的始祖比干 3、史鱼秉直“尸谏” 5、触龙巧谏赵太后 7、肱骨良臣魏玄成 9、刚正不阿海青天 2、殷商贤大夫彭咸 4、邹忌讽齐王纳谏 6、陈元达锁腰谏主 8、骨鲠谏臣陈公辅 10、直言敢谏杨继盛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Word版含答案资料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Word版含答案资料

6 求 谏[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俨.肃(y ǎn) 钳.口(qi án) 鲠.议(ɡěn ɡ)王珪.(ɡu ī) 荛.(ch ú r áo) 狂瞽.(ɡǔ)诋诃..(d ǐ h ē) 愆.过(qi ān) 纂.组(zu ǎ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假⎩⎪⎨⎪⎧必假.颜色 动词,改换善假.于物也 《劝学》 动词,凭借假.令伏法受诛 《报任安书》 连词,假如,如果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名词,假期愿大王稍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动词,宽容(2)信⎩⎪⎪⎪⎨⎪⎪⎪⎧信.为难矣 副词,确实今行而无信. 《荆轲刺秦王》 名词,信物,信用自可断来信. 《孔雀东南飞》 名词,信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并序》 副词,随意信.言不美 《老子》 形容词,言语真实的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动词,讲信用 (3)属⎩⎪⎪⎪⎨⎪⎪⎪⎧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动词,作,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 动词,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通‚嘱‛,动词,嘱咐举酒属.客 《赤壁赋》 动词,劝人饮酒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 并序》 动词,隶属 司命之所属. 《扁鹊见蔡桓公》 动词,管辖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名词,类,辈(4)因⎩⎪⎪⎨⎪⎪⎧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副词,于是,就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介词,凭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经由,通过因.遗策 《过秦论》 动词,沿袭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缘由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质课件(4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质课件(47张)
译文②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 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 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 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 虚心采纳。
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 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 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 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 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 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 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 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 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 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 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封为莱公, 贞观年间与房玄 龄共掌朝政,贞 观四年病故,年 仅四十六岁。其 死深为李世民痛 惜,死后极尽哀 荣。凌烟阁内排 名第三。
魏征(580-643)曾在瓦 岗军后期领袖李密手下担任元 帅府文学参军。李密失败后, 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 用。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 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 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 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后来,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 非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还把他 任为谏官,询问政事得失。魏 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来 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 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
▪ 「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 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 以致于此。」
▪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 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 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 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 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叔 宝。
长孙无忌(约 597年-659年),是 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 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 “该博文史”。辅佐 李世民,巩固了唐朝 政权,是唐朝的开国 功臣,凌烟阁内排名 第一,封齐国公,后 徙赵国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
吴兢(约669-749),唐朝史学家。

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仕历大部分时间
是在京城做史官。

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


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

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

他还
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

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
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
以返朝。

晚年还执著于修史工作。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

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

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

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