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的制度形成和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乡镇村河长制实施方案

乡镇村河长制实施方案

乡镇村河长制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乡镇村河长制是指在乡镇村一级建立河长制度,由乡镇村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保护、管理和治理工作。

乡镇村河长制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1. 建立健全乡镇村河长制工作机制,形成一体化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2. 提高乡镇村水域环境质量,确保水质安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3.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措施1. 建立健全乡镇村河长制工作机制,明确河长的职责和权力。

乡镇村政府要加强对河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河长的权责范围,建立健全督导考核机制。

2. 加强水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建立水质监测站点,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水质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水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活动、举办环境保护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4. 加强水域治理工作。

对乡镇村水域进行清淤、清理垃圾、修复生态等工作,改善水域环境,提高水域景观质量。

5.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水环境治理设施。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污水处理不足的问题,保障水质安全。

四、实施效果乡镇村河长制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提高水质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河长制,加强了对农村水域的管理和保护,有效解决了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升了农村水环境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总结乡镇村河长制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乡镇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河长制工作的督导和考核,确保乡镇村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为农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河长制工作总结及河长制工作计划

河长制工作总结及河长制工作计划

河长制工作总结及河长制工作计划河长制是一项管理流域水资源的工作机制,旨在提高水环境质量、保护河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我针对河长制工作的总结和计划。

一、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加强对河流水质、水量、流态等的管理,保障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推进河长制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河长队伍,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和权益,推动河长机制的顺利运行和长效发展。

三、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提高水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估与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四、加强流域水生态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促进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五、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一、加强河道管理:加大对河道环境的整治力度,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河道畅通,防止污染物的进入。

二、强化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用水许可制度,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三、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增加水环境监测站点,提高对水环境的监测频率和水质数据的质量,加大对重点水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四、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对河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五、推进河长队伍建设:及时调整和完善河长队伍的组成和分工,提高河长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促进河长制工作的落地和实施。

六、增加公众参与: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组织开展水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形成全民参与水资源管理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我将继续加强河长制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加强河道管理和水资源管理,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河长队伍建设,增加公众参与,为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长管理制度

河长管理制度

河长管理制度一、河长管理制度的形成河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河道管理制度,当时官府设官员负责河道巡查、护理等工作。

而现代意义上的河长制度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度。

不久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陆续建立起了相关制度。

二、河长制度的特征河长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它凝聚了政府、社会、企业的力量。

政府通过设立河长机构,并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社会通过举报渎职的河长,找出治河问题的症结;企业通过合作与政府共同实施保护治理措施。

因此,河长制度作为一种组织机制,将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无缝对接起来。

三、河长制度带来的效果河长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涉水方面,责任到人的制度使细节问题得以细致处理,提升了河道的舒适性;在水资源方面,通过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障;在经济发展方面,河长制度的推出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四、河长制度的实施意义1、助推产业兴旺。

河长制度的推出,有效治理了河道环境问题,增加了文化河湾景观,丰富了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2、提升生态环境。

通过河长制度的实施,河湾环境得到有效管理,水质提升,水体生态效应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3、促进科技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推进河长制度的发展,不断提升监管水平、调查水资源状况与保护措施,提高了科技创新水平。

五、河长制度的推进现状河长制度的提出与实施得到了水利事业专家的认可与支持,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现有的监管措施并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够强、没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等。

因此,为了深入推进河长制度,必须进一步规范实施标准,明确责任人、职责与目标,形成持续健康的运转机制。

六、河长制度的未来展望未来,河长制度需要持续深入发展。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严格加强日常监督与抽查;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河长制度的认识与支持。

结语河长制度的推出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保护,同时也弥补了当地政策、法规等不足之处。

2024年河长制工作总结

2024年河长制工作总结

2024年河长制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河长制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我所在地区河长制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以下是对2024年河长制工作的总结。

一、加强制度建设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河长制的制度建设。

我们完善了相关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河长在河长制中的职责和权限。

我们加强了对河长制工作的督导和考核,确保各级河长履行职责。

同时,我们着力构建起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机制,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格局,为河长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加大治理力度2024年,我们深入贯彻“保护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大了对河道水质的治理力度。

我们投入大量资源,加强了水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了河道水质的持续改善。

同时,我们继续加大治理河道的力度,清淤疏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河道通行条件。

三、推动生态修复2024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河道生态的修复工作。

我们注重保护和恢复河岸带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动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我们积极开展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在关键区域进行生态湿地的建设,为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非法采砂和排污行为的打击,维护了河道的生态安全。

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2024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河长制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

我们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河长制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河长制的认识和参与度。

我们还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传递河长制工作的最新进展。

通过加强舆论宣传,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广大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积极参与。

五、加强沟通合作2024年,我们加强了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

我们与相关部门建立了河长制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了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我们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研讨会和培训班,提升了河长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河长制是一项中国特色的水环境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江河湖泊的保护和治理。

本文将从河长制的背景、实施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河长制背景近年来,尽管我国在水环境遏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的出台,但是由于水资源、土地利用等问题导致江河湖泊的污染和破坏情况依然较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于2016年正式启动实施河长制。

二、河长制实施目标河长制的实施旨在推动中国水环境治理的改革,提高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水平。

具体来说,其主要目标包括:1. 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改善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2.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 增强公众对水生态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河长制基本原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长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政府主导:政府在河长制中担负主要责任,通过组织、监管和执法等手段来推动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2. 区域管理:将水资源的管理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立一个河长,负责该区域内的水环境治理工作;3. 部门协作: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水环境治理;4.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河长制具体措施为了落实河长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1. 河长制设立: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河长,明确其职责和权限;2. 河长责任:每个河长需制定详细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计划,并定期向公众和政府部门汇报工作进展;3. 河长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定期召开会议,解决水环境治理中的问题;4. 公众参与:政府鼓励公众参与河长制的实施,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五、河长制的成效河长制的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1. 水质改善:通过各级河长的努力,江河湖泊的水质显著改善,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2. 生态保护:河长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禁渔区设立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水生物多样性;3. 公众参与:河长制的实施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提高了公众对水环境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一、概述河长制是指由地方政府指派或选聘的河长负责所辖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一种制度。

它以河流为管理单位,通过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和推动协调,实现河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二、河长制的背景1. 河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水资源供应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

2. 环保理念的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三、河长制的意义1. 强化责任意识:通过设立河长制,明确地方政府、部门和个人在河流管理中的责任,推动各方共同实施河流保护措施。

2. 提升管理效能:河长制整合了各个环保部门的职责,实现了协同作战,提高了河流管理的效能。

3. 加强公众参与:河长制鼓励公众参与河流管理,并通过沟通渠道使公众参与管理决策,增强了监督力度。

四、河长制的主要内容和职责1. 河流监管责任:河长负责所辖河流的日常监管工作,包括水质监测、河岸巡查等。

2. 河流维护和保护:河长负责组织河流的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作,并保护河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3. 突发事件应对:河长制要求河长负责组织应对河流突发事件,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工作。

4. 宣传教育:河长负责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河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5. 监督考核:相关政府机构对河长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以确保河长制的有效落实。

五、河长制的落地与挑战1. 落地难:由于地方政府职能和人员安排的限制,一些地区对河长制的推行存在困难。

2. 资金保障问题:河流管理涉及到一定的经济投入,如何保障河长制的资金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

3. 制度创新:河长制的落地需要不断创新,与传统管理方式相融合,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六、成功案例1. 杭州市河长制管理制度:杭州市通过建立河长办公室和河长制度,有效提升了对钱塘江和运河等水域的管理水平。

2. 广东省珠江流域河长制:广东省在珠江流域推行河长制,通过有效的协调和治理,改善了珠江流域的水质状况。

河长制调研报告

河长制调研报告

河长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一、引言河流是自然界中宝贵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河流管理的不足,导致河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推出了河长制,以加强对河流管理的监督和治理。

二、河长制的基本情况1. 河长制的定义和功能:河长制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河流管理机制,通过设立河长并赋予其权力和责任,实现河道管理、河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2. 河长制的实施情况:我国自2014年起先后在多个省级行政区试点推广河长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河长制的主要特点1. 强化责任意识:河长制通过确立河长的职责,明确各级政府和河流管理部门的责任,加强了相关人员对河流管理的责任感。

2. 强化协调机制:河长制推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多部门合力,推动河流的综合治理。

3. 强化社会参与:河长制通过设立河长办公室和建立河长制网格系统,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河流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四、河长制的推广效果1. 河流水质改善:河长制在一些试点地区的推行,使得相关管理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改善了河流水质。

2. 河道整治效果明显:通过河长制的推行,一些被荒废的河道得到了重新整治,提升了河流生态环境。

3. 群众满意度提升:河长制的逐步推行,让河流管理更加民主、透明,提高了群众对河流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河长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 制度实施问题:河长制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实施不到位的问题,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中违背河长制的初衷。

2. 缺乏权力保障:当前河长制中,河长的权力还不够明确,并且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导致一些河道管理问题难以解决。

3. 社会参与不足:虽然河长制提倡社会参与,但实际操作中,社会力量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协调。

六、建议和展望1. 完善河长制法律法规: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河长的权力与责任,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河长制常识

河长制常识

河长制常识河长制,即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水环境治理政策,旨在建立健全河流湖泊管理保护机制,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河长制实行以来,我国水资源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地区的河流水质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河长制的相关常识。

一、河长制的起源与发展河长制起源于我国江苏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将河长制纳入法制化轨道。

河长制在我国已从地方试点迈向全国范围内实施。

二、河长制的组织架构河长制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各级河长负责领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河流湖泊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工作。

我国河长制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五级河长,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治理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

三、河长制的职责与任务河长制的主要职责包括:1.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工作;2.组织编制河流湖泊保护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任务;3.协调解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重大问题;4.督促检查河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实施情况,确保治理工程质量和进度;5.组织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四、河长制的成效与展望河长制实施以来,我国水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1.河流水质得到改善,许多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2.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河湖生态流量得到保障,生态岸线逐步恢复;3.水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水资源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得到加强;4.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展望未来,河长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河长制的机制

河长制的机制

河长制的机制一. 简介河长制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有效机制。

通过设立河长和督查长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推动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二. 河长制的背景1.水资源问题严重:中国的水资源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的问题。

尤其是河流水体遭受严重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2.环境保护压力增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

政府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三. 河长制的主要内容和职责1.河长的设立:政府在各级行政区划内设立河长,负责对所辖河流和水域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

河长由政府任命产生,有权力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保护措施。

2.监督长的设立:政府还设立监督长,负责监督河长的工作落实情况,并监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为。

监督长由政府任命产生,是河长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3.河长的主要职责:–监测和评估水质状况,建立水质监测网络。

–制定并执行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目标。

–组织实施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

–组织开展水资源宣传教育活动。

–推动政府和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协调解决水资源争议和问题。

4.监督长的主要职责:–监督河长履行职责的情况,督促其按照规定要求工作。

–监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为,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接受公众举报和投诉,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

–组织对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四. 河长制的机制优势与挑战优势1.强化监督责任:河长制强化了相关责任主体的监督职责,促使其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2.推动多部门合作:河长制鼓励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横向和纵向联动机制。

3.提升社会参与度:河长制要求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和沟通,促使公众更多地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

4.完善的法律法规:河长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挑战1.职责不明确:在一些地方,河长的职责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重叠,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河长制管理制度范文

河长制管理制度范文

河长制管理制度范文河长制是指对河流水域的管理进行明确分工,通过设立河长来负责水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河长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河长制管理制度,包括其背景、原则、实施步骤以及取得的成果等。

一、背景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传统的江河湖泊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水质的监管和保护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于2024年提出了河长制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水域的综合管理,提高水环境质量。

二、原则1.区域化管理:河长制强调的是对水域的整体管理,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河流本身,还包括与河流相关的山脉、湖泊、沼泽等。

通过对整个区域的综合管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公众参与:河长制强调公众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开展水域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公众参与清扫河道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精细化管理:河长制要求对水域进行精细化管理,设置河长、河道管理员,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流程,加强对河流水质的监测和管理。

三、实施步骤1.制定河长制实施方案:各级政府制定实施河长制的具体方案,明确河长的权限和责任,制定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

2.设置河长和河道管理员:各地设立河长和河道管理员,负责具体的水域管理和监督工作。

河长由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负责,河道管理员则可以由社区、村委会等组织选聘。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水质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水域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4.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推动改善水环境质量。

5.强化执法和监督:加强对违法排污和破坏水域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和监督,对违法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河流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四、取得的成果1.水质明显改善:河长制的实施使得对水质的监管更加严格,水质明显改善,许多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

2.生态环境保护:河长制强调对整个水域的管理,保护了水域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本濒临绝灭的水生物得到了保护和繁育。

河长制工作计划

河长制工作计划

河长制工作计划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资源的状况,许多地方纷纷实行河长制。

一位好的河长能够保证水域环境的稳定和谐,保障水利安全,保持水生态平衡。

本文以某市的河长制工作计划为例,就河长制实施方案、经费、工作模式和责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河长制实施方案为了确保河长制的实施顺利,某市政府将河长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来推广。

针对该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即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市政府制定了可行的河长制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1. 设置河长工作岗位,实行定期值班和巡视,统筹各项工作。

2.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宣传、整治、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3. 实施“一河一策”原则,根据不同河流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河长制度。

4. 加强执法力量,建立健全水域监管机制,重点打击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

二、实施经费为了实现河长制的目标,某市政府将投入一定的经费,确保河长制的实施。

具体经费的规划和使用原则如下:1. 资金来源:政府拨款、社会资金和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

2. 经费用途:用于河长制的实施和宣传、整治、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开支。

3. 经费保障: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定期对各项河长制工作进行审核,并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三、工作模式河长制工作模式是确保河流生态环境、水资源安全和水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因此,河长必须在这种模式下,做到以下几点:1. 定期开展河道巡视和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违法行为。

2. 积极组织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度。

3. 根据各河段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方案,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4. 在加强执法和监管的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等沟通协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责任划分在实施河长制度时,明确责任,划分职责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的划分如下:1. 市政府:负责制定河长制实施方案,安排经费支持和监督实施工作。

河长制管理机制

河长制管理机制

河长制管理机制一、前言河长制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河长,对本辖区内的水域实行统一管理、保护和治理的制度。

该制度的出现旨在解决我国水资源环境问题和水利管理体制问题,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河长制的背景1. 我国水资源状况严峻:我国地域广阔,但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面临更大压力。

2. 水利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我国水利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弊端,如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许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困难。

三、河长制的意义1. 统一管理:通过设立河长机构实现对本辖区内所有水域的统一管理。

2. 资源保护: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有效防止污染。

3. 环境改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 促进协调: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解决水利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四、河长制的实施1. 设立河长机构: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层级的河长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力。

2. 制定河长制工作计划:河长机构应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水域治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3. 实施日常巡查:河长机构应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水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意识和参与度。

五、河长制管理机制1. 河长责任制:各级政府设立河长,明确其职责和权力,并严格落实到位。

2. 建立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化平台,便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

3.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河长制方面的职责和权力。

4.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河长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其工作落实到位。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河长制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该制度的认识和参与度。

六、河长制的优势1. 统一管理:通过设立河长机构实现对本辖区内所有水域的统一管理。

2. 资源保护: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有效防止污染。

河长制发展历程

河长制发展历程

河长制发展历程1. 背景介绍河长制是指中国政府为了加强对河流水域的管理和保护而推行的一种制度。

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我国河流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河流水环境的整治和保护。

下面将详细介绍河长制的发展历程。

2. 初期尝试2.1 实施试点河长制最早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国家环保总局在江苏省启动了一个名为“大运河江苏段”的试点项目。

这个项目通过设立河长、建立责任清单、加强监管等方式,提高了对大运河江苏段的管理效果。

2.2 推广经验由于大运河江苏段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开始推广这种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方式。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各地相继开展了一些类似的试点项目,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3. 法律法规支持3.1 《水法》修订为了更好地推行河长制,我国于201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新修订的水法明确规定了河长制的基本内容和工作职责,为河长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3.2 地方性政策出台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和规章,进一步明确了河长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

这些政策和规章为河长制的落地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具体的指导。

4. 河长制全面推行4.1 全国范围试点2017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河长制试点工作。

这一举措意味着河长制从试点走向全面推行,标志着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4.2 河长制立法为进一步加强对河流水域的管理,我国于2018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长制办法》。

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在河流管理中的职责,并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机构。

4.3 扩大应用范围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目前,已经有30个省级行政区划和超过200个地级市开展了河长制工作。

5. 河长制的成效5.1 水环境改善河长制的实施使得对河流水环境的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大量的水污染源得到了整治,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5.2 生态保护通过河长制,各地加强了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一些湿地、栖息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了有效保护。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河长制管理制度:保护河流生态的新模式河长制是我国推行的一种以河流管理为核心的环境治理模式。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河长制的核心理念是“一河一策,一河一长”,主要目的是加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修复。

本文将从河长制的背景、实施情况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河长制的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但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过度开发、水污染严重等问题。

传统的河流管理模式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急需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河长制应运而生,它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为河流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制。

二、河长制的实施情况自河长制在2014年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启动了河长制试点工作。

通过设立河长办公室、明确河长的职责和权力等方式,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引入专业的河长,建立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奖惩机制,推动了河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河长制的影响力河长制的实施对改善水环境、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改善了河流水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此外,河长制还促进了社会公众对于水资源保护的关注,提升了社会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河长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河长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河长制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河长的责任与权力落地。

其次,河长制需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支持,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对河长制的支持力度不够,需要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和监督能力。

此外,河长制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环境治理机制的衔接,形成合力,提升整体效益。

五、未来展望随着河长制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我相信它将会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河长制工作计划

河长制工作计划

河长制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建立健全河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改善河流生态环境质量,特制定本河长制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河长制,确保河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河流休养生息,维护河流生态功能。

2、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

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

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流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解决好河流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4、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建立健全河流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流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任务1、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2、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依法划定河流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3、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河流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

排查入河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河长制”:制度形态与创新趋向

“河长制”:制度形态与创新趋向
办公室 印发 的文 件 《 无锡市河 ( 湖 、 库 、 荡 、 沈 ) 断
面 水 质 控 制 目标 及 考 核 办 法 ( 试行 ) 》, 该 文件 提
出: 将 河流断 面水 质 的检测 结果 “ 纳入 各 市 ( 县 )、 区 党 政 主 要 负 责 人 政 绩 考 核 内 容 ”, “ 各市 ( 县 )、
有 关规 定追 究责 任 。 ” 近 些 年来 , 这 项 由 中 国 地 方
政 府首 创并 正在 被全 国多地 陆 续 加 以 推广 的“ 河
“ 河 长制 ” 争议 提供 更为新 颖 的研 判视 角 。
历史 视野 中的制度 形态 理解 与定 位 “ 河 长 制 ”的 制 度 形 态 , 既 取 决 于 它 的当下 实践 样 态 呈 现 , 也 取 决 于 有关 制 度 形 态
பைடு நூலகம்‘ ‘ 河长 制 ’ ’ : 制 度 形态 与创新 趋 向
黄 爱 宝
内容提 要
基于人类社会治理模 式演进的历史视野 , 从“ 权制” 到“ 法制” 再 到“ 德制 ” 的制 度形态 变迁是
历 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仍处于从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 转型和 超越工 业社会 向后 工业社会 转型 的特殊

具 体制度 安 排 , 作 为 当下 制 度 实 践 意 义 上 的 “ 河 长 制 ”, 其 一般 通 行 的 做 法是 指 由 当 地 各 级 党 政
种应 急 管理 式 的 制 度创 新 , 但 它 已 烙 有 鲜 明 的
“中 国 特 色 ”, 并 使 传 统 的 制 度 理 论 以及 生 态 文 明 制度 观点 的解 释 力捉 襟 见肘 。因 此 , “ 河 长制 ” 理 应 需 要 更 多 的 勇 气 和 智 慧 进 行 理 论 创 新 与 树 立 理 论 自信 。本 文 拟 基 于 人 类 社 会 治 理 模 式 演 进 的 历

河湖长制规则

河湖长制规则

河湖长制规则摘要:一、河湖长制概述二、河湖长制的实施范围和目标三、河湖长制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四、河湖长制的实施效果及问题五、河湖长制的未来发展正文:一、河湖长制概述河湖长制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河湖管理体制机制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构建了覆盖全国所有河湖的管理体系。

通过对河湖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管理,旨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河湖长制的实施范围和目标河湖长制实施范围涵盖全国所有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包括跨界、跨行政区划的水域。

实施河湖长制的主要目标是:1.保障河湖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实现,提高水资源质量;2.维护河湖生态安全,促进水生态修复和保护;3.强化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5.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河湖长制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河湖长制的主要任务包括:1.组织实施河湖水功能区划分与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2.制定并组织实施河湖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3.组织协调河湖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4.负责河湖水资源、水域、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监督管理;5.组织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提出河湖保护和治理的措施和建议;6.负责河湖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四、河湖长制的实施效果及问题自河湖长制实施以来,我国河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水生态得到修复,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责任不明确、协调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提高其实施效果。

五、河湖长制的未来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河湖长制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河湖长制的法律地位和职责;2.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工作合力;3.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河湖长制实施,提高管理水平;4.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模式;5.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河湖长制实施效果。

河长制相关制度

河长制相关制度

河长制相关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

其中,河长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这项制度的实施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将针对河长制度的相关制度进行讨论。

一、河长制度的相关背景河长制度是中国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政策于2005年开始实施,其主要目的在于管理和保护水源。

随着时代的进步,河流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等问题日益严重,河长制度则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的政策。

二、河长制度的主要内容1、河长制度的设立与职责分工河长制度的设立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主要职责包括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资源的管辖和保护。

同时,河长制度规定了职责分工,不同级别的河长负责不同的水域资源。

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河长人员的职责和权利,以及工作方式。

2、河长制度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河长制度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

包括督查系统、评估报告、责任追究等。

三、河长制度的意义1、保护水源河长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规定河长制度的职责,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更好地对水源进行管理,保护水源的可持续性。

2、促进河流生态环境建设河长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河流的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对河流的监测和管理,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改善河流环境,提高河流的生态价值。

3、促进河流经济社会发展河长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河流的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对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可以提高水源的质量和数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河长制度的存在问题尽管河长制度在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1、河长人员的责任不落实在实践中,许多河长人员并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不落实工作责任。

这种现象需要相关部门严厉查处。

2、河长制度的宣传不到位河长制度的宣传不到位,使许多人对其知之甚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长制的制度形成和发展方向作者:姚远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7期摘要:河长制是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典范,是我国在河湖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上提出的一种创新制度,也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治理制度。

河长制自开创以来已有十余年的实践经验,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试着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期更好地发挥河长制的制度优势。

关键词:河长制;环境;责任制一、河长制的来源与发展河长制由江苏省无锡市首次提出。

2007年4月,太湖爆发的大规模蓝藻污染事件,2007年夏季,由于太湖水质恶化,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太湖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

痛定思痛,当地政府认识到,水质恶化导致的蓝藻爆发,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是在岸上。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在水上下功夫,更要在岸上下功夫;不仅要本地区治污,更要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不仅要靠水利、环保、城建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更需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2007年8月,无锡市在中国率先实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负责督办河道水质改善工作,并探索建立了新的环境执法模式。

建立河长制实施后效果明显,通过实行“河(湖、库、荡、氿)长制”,无锡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7.1%提高到2015年的44.4%,太湖水质也显著改善。

正是无锡市带头实行的卖践探索,为全国各地探索河长制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自无锡市之后,昆明、沈阳、大连、长兴等市也陆续施行河长制。

截至2016年底《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前,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个省、市全境实行“河长制”;另有16个省、区、市部分实行“河长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下简称为《意见》),标志着“河长制”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将生态文明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位置。

至此,全面推行河长制已成为发展和保护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

二、河长制的含义及要求河长制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相应河湖的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的一种创新制度。

明确了河湖管理保护的六大工作任务: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水污染防治,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排查入河湖污染源,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加强水生态修复,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意見》提出了四点基本原财: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二是要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

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

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四是要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三、河长制的制度缺陷及弊端河长制自开创以来,已有10年的实践经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实施河长制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河道防洪标准逐渐提高,河网水系水资源调配能力明显增强,河道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初步摸索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河长制工作制度体系和流域环境治理新模式。

在积累经验和取得成效的同时,河长制作为一项新时期河湖管理的创新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河长职责不受法律规定,工作没有具体的政策指导,且河长制的监督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部分河长有名无实,在实际工作中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又如河长制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完成,而在实际中常出现各部门职责不清、权限不明、互不统属、协同工作能力差等问题,虽有“九龙治水”,却治不了水——同一条河流,水利、国土、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便有不同的管辖权,追究责任时会有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导致工作效率低;再如,在河湖治理过程中缺乏整体性、统筹性和协调性,不同省份、区域之间地方为战,各级河长之间层级为战,且片面强调河湖治理而缺乏区域层面的综合治理理念等等问题。

同时,河长“职非法定”是河长制的软肋。

目前只有少数地方(如昆明)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定了河长制,而其他大多数地区仍然是以行政命令、外力强迫推动河长制。

[1]河长制的优势就在于它并不是通过繁琐的法条而推动,从而能够摆脱法律的繁琐程序,弥补法律所存在的内在历史局限性以及其滞后性,[2]以达到一定的高效率和及时性。

但河长是一个责任权利的主体,如不把河长制法律化有“人治”之嫌,既不利于河流“法治”也不利于河长工作。

[3]《意见》从宏观对河长予以规定,也仍然会给民众一种错觉,河长是一个应急性、临时性的职位,从而不利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并且很有可能让相关领导心存侥幸而不积极行动。

因为河长“职非法定”,必然导致河长人选比较泛化,同时导致权责利不对等,损伤河长制的效率。

《意见》虽然提出由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的职位,但在推行的过程中,除乡镇(街道)领导和村委(社区)党政一把手担任河长外,县级以上的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职位的仍在少数,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是副职领导人担任河长,必然导致在工作手段、资金审批、治理方案和协调推进能力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

尤其是在人事和资金这两个治理河道方面最为关键的环节上无法做主,力不从心,致使河长制无法达到其设立的初始效果并且因此造成了制度和实践的过分脱节。

考核问责机制的卖施是河长制制度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科学性与实操性决定着河长制是否都能够有效实行。

考核问责机制过于宽松必然导致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宽纵而使之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的,但若太过严苛也会导致各党政负责人的“创新性”和“能动性”大幅下滑。

如果一味的追求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一定的目标,而不考虑其他因素,该项考核问责制度很容易致使各地区的河长为了达到目标任务加大资源投入,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如若将考核期规定过短,而人为制定的制度不符合治理水污染或者保护水资源的内在科学规律,一旦过高的水质要求达不到,很容易導致领导人为了在考核期内达到目标任务而降低对水质的要求。

可是,如果因此而延长考核期,那么也极易导致当地陷入领导人“人走政息”的困境。

[4]四、河长制的改进和发展方向河长制目前仍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在未来的发展中,为解决现存问题,实现长效治理,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技术、信息化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为河长功能的实现提供多渠道保障,逐渐形成法规明确,政府部门主导,公众、媒体共同参与,多种手段并用的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5]首先,应以法律法规为根本保障,将河长制以法律形式强调,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同时明确部门职责,加强执法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科学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推进河长制建设。

比如,应尽快明确在一些单行法中规定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人在防治水资源污染以及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职责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

2017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将河长制正式写入《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市、县、乡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江河、湖泊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同时,以此为契机,逐渐完善以《水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河长制”配套相关法律法规。

重视《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政府环境质量负责制条款的法律效力,使之成为制定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并将其职责法定化的法律依据。

建立各级河长责任与任务落实机制,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政府及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并细化不同级别河长需要履行的工作任务,完善绩效考核和环境问责方面的法规制度,为规范河湖管理提供依据。

2017年10月1日浙江省正式施行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从法律层面厘清党政负责人作为河长的职责,保证河长履职权责相当、有法可依,以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

其次,应完善管理体制,协调统筹发展,实现综合治理。

一是实行流域综合管理,以协调共治思维做好系统决策,立足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同时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及区域间的关系,实施干流和支流、水域和陆域共同治理,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二是要协调好不同级别河长之间的工作和职责,卜级河长应成为责任主体,将任务细化,分配到下级河长,上级对下级进行管理和监督,下级对上级进行汇报和负责,做到责任明确,使工作由虚变实。

三是正确处理河湖治理与综合治理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进行统一规划,在污染治理的同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定位、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决策更具综合性、战略性和协调性。

再次,对于因为权责不对等而导致的实践和理论的脱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利用第三方的力量对河长制的实行进行一定的监督,以保证其实际的实施情况与政策的相合。

尤其河流作为公共资源,政府干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6]在地方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中央可以设立一个单独的监督小组对各个省市地方落实河长制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控。

在这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实现全面的检察,以保证河长制能够很好的得到落实。

复次,在河长“制”的实践过程中是否可以真正实现河长“治”,制度保障是关键。

可以设立跨区域的交互监察制度,确定一定的年限以及相应的考核期,不同区域的河长办相互之间对其他地域的河长制实行情况进行考察,并将对于该河域河长制实行情况的考核评分算入该地方河长的考核评分中,以提高各个地区河长对于其所属区域内河流的负责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政负责人是抓改革的关键,在河长制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落实党政负责人的责任,发挥党政负责人作为等司长的职责。

明确责任体系,建立科学的责任指标。

最后,建立河长制公众参与机制,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拓宽渠道,多方并进保障河长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