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品简述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梗概

一、《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之一。小说以清朝中期为背景,以主人公冯梦龙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况、儒学的兴衰以及社会风貌的变迁,被视为描写清代士人风貌的重要作品。

二、《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

1. 主人公冯梦龙的出身

冯梦龙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家,但他聪明才智过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勤奋刻苦,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中进士的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儒林学院深造。

2. 冯梦龙的学院生活

冯梦龙在儒林学院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切磋学问,互相鼓励。在学院中,冯梦龙积极参加各种辩论会、考试等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广泛的知识。

3. 冯梦龙的政治生涯

冯梦龙考中进士后,进入了官场。他历任地方官员,努力改善民生,整顿官场作风。他以严谨、廉洁的作风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赞誉,但也遭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打压。

4. 士人风貌的描写

《儒林外史》通过对主人公冯梦龙和其他士人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士人的特点和风貌。士人们在儒学的指导下生活,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但也不乏争斗和勾心斗角。作者通过冯梦龙的成长和经历,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局限性和士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

5. 儒学的兴衰

《儒林外史》中详细描写了清代儒学的兴盛和衰落。在清朝中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科举考试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新思潮的出现,儒学在某些领域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许多士人开始思考和探索其他的知识和思想。

三、《儒林外史》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05
CATALOGUE
阅读体验与感悟
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深入浅出的讽刺手法
通过幽默诙谐的笔触,将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印象。
生动的人物形象
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使得整 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丰富的情节设置
故事情节曲折紧凑,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种种 问题,思考如何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
对人性的认识
书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本质。
对道德观念的反思
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了对道德观念的反思,思 考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付诸实践。
06
CATALOGUE
呼唤社会正义和人性善良
通过描绘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人物的不幸遭遇,呼唤社会正义和人性善良,表达了作者 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表 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04
CATALOGUE
文学价值与影响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 作者和内容介绍
目录
• 引言 • 作者介绍 •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阅读体验与感悟 • 结论与展望

儒林外史全部概括

儒林外史全部概括

儒林外史全部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全书共五十六回,以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为主线,勾勒出了明代儒生们的众生相。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世俗风气的败坏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接着讲述了周进、范进、娄三公子、娄四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旬玫、陈礼、牛布衣、张铁臂、杜慎卿、杜长卿、庄尚志、沈琼枝等众多儒生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物形象各异,命运多舛,他们在科举的道路上挣扎前行,追求功名富贵,却往往陷入世俗的泥淖。

小说中,周进和范进是两个典型的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周进家境贫寒,痴迷于科举,一生坎坷,终于在花甲之年中举。范进则因中举喜极而疯,成为了儒林中的笑柄。这些故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科举制度对儒生精神和生活的严重影响。

《儒林外史》在讲述儒生们命运的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小说描绘了村庄、城市、庙宇、考场等各种场景,生动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世俗风气和道德沦丧。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表现,如乡绅、官员、商人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吴敬梓本身出身于显宦之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以亲身经历和

听闻为素材,寄托了对于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崇高情操。这部作品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真儒士和名士的褒扬。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手法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经典小说。它通过对儒生命运的描绘,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作为一部社会批判小说,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科举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最全资料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章节概括练习题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最全资料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章节概括练习题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最全资料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章节概括练习题

《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讽刺小说,以官场为背景,通

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描写,表达了对明代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和对

儒家道德观念的反思。以下是《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

形象、金句语录和章节概括,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1.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曾国藩的县学秀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

的故事。小说以曾国藩的视角,通过描述他的奋斗历程和身边的一些人物,揭示了明代官场的腐败和虚伪现象,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虚假与矛盾。

2.主题思想:

-官场腐败:小说通过描写官场的黑暗面,暴露了官员们的贪污、腐

化和虚伪表面。

-儒家伦理观的虚伪:小说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呈现是有讽刺意味的,

人们常常在表面上宣扬儒家的伦理观念,实际行为却与之相悖。

-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性: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

和矛盾,人们往往在面对利益的选择时,会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

3.人物形象:

-曾国藩:县学秀才,勤于学习,努力进取,最终在官场上取得了一

定的成就,并受到皇帝的赏识。他时常对官场的腐败现象表示不满,但最

终也受到了官场的腐化影响。

-石头:曾国藩的朋友,具有一定文学才华,善于讽刺和抨击官场的丑恶现象,是小说中最具戏剧性的人物之一

-吴三桂:武将,为人忠诚正直,不愿随波逐流,最终因为不愿投降清朝而遭到皇帝的迫害。

4.金句语录:

-“世之英杰,非门衰者也,凡推己及人,所谓知遇之时候耳。”

-“世事如棋,乾坤是局。”

-“受之有愧,不受又偷。”

《儒林外史》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作品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以写实方法讥讽世态人心,虽然行文不乏对比、奇张甚至荒诞,而情节的展开又是冷静、平实,极具分寸感的,不时穿插若干诺趣戏笔,从中引发的却是酸涩与悲凉,周进受辱、范进中举、马二先生痴迷举业的刻画莫不如此。吴敬梓在讽刺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塑造了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典型。这也是《儒林外史》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这个集中了人类弱点同时又浸透了民族劣性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典型,完全能够与莎士比亚的夏洛克、莫里哀的阿巴公、巴尔托克的葛朗台等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比肩。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部由先秦作家吕氏所著的史传体文学作品,它描述了古代先秦时期的历史,也被称为“吕氏春秋”。该书收录了约150种历史及其主要事例,涵盖了先秦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建设、灭亡以及它所从事的文化建设、外交政策的实施等,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

《儒林外史》着重描述了先秦时期的史实,以先秦时期最早的中央集权王朝殷商为主要内容。作者对殷商王朝四大共同精神诚实、公平、美德、坚定的论述帮助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先秦时期的文明,也有助于我们鉴赏先秦时期的文化。

另外,《儒林外史》也描述了先秦时期的分封制、祭祀制度以及儒家学派的崛起。同时,该书也涉及到先秦时期的军事政策以及先秦时期的外交政策,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此外,《儒林外史》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加强外交,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抵御外来侵略,有效防止内部动乱。

最后,《儒林外史》记录了先秦时期著名人物的传奇故事。其中,有著名的英雄孔子、诸侯高祖,以及在宋、楚、燕三国之间变幻莫测的相贡公孙等人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但丰富了古代历史的内容,也帮助人们了解先秦时期不同阶级的人们的生活情况。

总之,《儒林外史》这部古代史传体文学作品,不仅是先秦时期历史的宝贵记录,也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考察。它既介绍了古代诸侯分封、祭祀制度和儒家学派的崛起,又提出了加强外交、利用财

政来抵御外来侵略、有效防止内部动乱等建议。最后,还有古代英雄传奇的记录,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精神的滋养。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清代乾隆朝末年为背景,以讽刺、揭露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概述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乾隆朝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然而,朝廷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文人的虚伪等问题也十分严重。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激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

二、内容概要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通过塑造一系列虚伪、贪婪、无能和怯懦的文人形象,以及虚伪夸大的科举制度,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循及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幸遭遇。小说以深刻的讽刺和幽默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清代文人被科举制度束缚、被世俗欲望左右的悲喜人生。

三、意义分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文人官僚的批判:小说中通过对文人内心的揭示和对其行

为的讽刺,批判了清代文人的虚伪、贪婪和功利心态,对其进行

了无情的剖析和打击。

2.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小说通过展示科举考试中的丑态与弊端,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不公,对于那些凭借势力、权谋和手段

从而获得功名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嘲笑与讽刺。

3. 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小说中通过塑造一系列官场贪腐、社会

不公和世俗欲望的形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揭露,警

示人们要警惕官场上的腐败和社会弊端的存在。

4.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文人的人生遭遇和心理变化,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的长篇小说,由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全书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刻画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追求和表现,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人性的扭曲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作品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通过描绘一系列人物,如周进、范进、娄三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类型和性格特征。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在艺术手法上,《儒林外史》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技巧,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此外,《儒林外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在科举制度的压迫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放弃了人性的底线,从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阔社会视野的古典讽刺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通过小说形式反映古代科举制度及社会现象的作品。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清时期,主要讲述了一个寒门学子陈抟的一生经历及他在科举考试中的起伏和变迁,以及他所见证的儒林世界的种种丑态。下面将按照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对《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进行叙述。

陈抟出身寒门,立志通过科举取得官职。他在家乡勤奋学习,虽然遭遇许多困难,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他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中举人。武举的结果令他意外,因为他认为自己科举水平有限,无法在举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然而,他的朋友韩缜却向他透露了考试舞弊的事实,陈抟感到失望,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

在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的途中,陈抟遭遇到了许多的艰难险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历经磨难,最终成功通过进士考试,取得了进士资格。然而,就在他准备回乡报喜的时候,他却听说了举人和进士考试的结果全部被取消的消息。这个消息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感到自己辛苦多年的努力化为泡影,对于科举制度的不公感到愤慨。

在京城中,陈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他们一起讨

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的现实问题。陈抟通过他们对儒林世界

的批判,看到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儒林世界的丑陋面目,对这个

世界的不公和虚伪感到厌倦。

陈抟决定离开京城,回到家乡。他在家乡继续努力,为人师表,培养学生,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他关注着社会的变迁

和百姓的疾苦,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为人民谋福祉。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陈抟的学生陈履被误会为奸党,

儒林外史的经典故事

儒林外史的经典故事

儒林外史的经典故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约40余万字。这部作品以明代儒家精英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对众多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以及儒家文化的演变。它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

以下是一些《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故事:

1.范进中举:出自第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这个故事讲述了范进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的经历。

2.王冕画荷:出自第一回。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但他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3.方文秀入赘:出自第二十一回。方文秀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由于家境贫寒,他被逼入赘到一位富家女家中。这个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对于婚姻和家庭的不合理观念。

4.五十两黄金:出自第四十回。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官员因为贪污而被惩罚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50字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50字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示了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和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主要设定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背景下。小说以吴敬梓的自身经历为蓝本,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全书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对科举制度、官僚制度以及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有正直善良的士人,也有狡猾世故的乡绅,还有贪婪无度的官员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些人物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生动和真实感。

在情节方面,《儒林外史》以范进中举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他在科举道路上的种种遭遇和心路历程,展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精神的摧残和扭曲。同时,小说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故事,如严监生、严致和等人物的命运变迁,以及他们与范进之间的纠葛和恩怨,使得整部小说情节丰富、跌宕起伏。

在文化内涵方面,《儒林外史》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揭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和弊端。小说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对儒家思想中的虚伪、保守和僵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古典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儒家文化的反思,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人性、道德和文化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今天看来,《儒林外史》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品味。

儒林外史内容梗概

儒林外史内容梗概

《儒林外史》内容梗概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主要描写了明朝后期封建社会下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状态,神童周进到贡院参观时吃尽苦头,范进中举后却喜极而疯,以及匡超人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农家子弟最终堕落成为士林的恶棍。

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周进一心求取功名的丑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同时对不同人物面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人”形象。

如周进一心求取功名,却屡遭嘲笑;范进一朝中举,喜极而疯;匡超人原本淳朴本分、孝顺勤劳,但在马二先生、景兰江、番三等人的影响下,堕落成了撒谎势力、撒谎刁钻的吹牛大骗子。

整部小说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语言诙谐,采用了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是明代知名作家王实甫所著的历史小说,讲述了明末乱世中宋江、吴用和其他英雄青年的故事。这部小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建国家庭的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有力的描写,很快便成为了明清文学史上最为流行的作品之一。

下面就是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每回概括。

第一回《宋江被擒》:第一回中,宋江遭到几名官兵的围攻,宋

江用自己的武艺娴熟的击退了他们,但他最终被一位带头大哥发现了,最终死在他的剑下。

第二回《宋公明被抓》:第二回中,宋江的好友宋公明被抓,宋

江与其他青年友人一起去救人,最终宋公明逃脱,而吴用、何起等人也相继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第三回《宋江招兵》:在第三回中,宋江聚集了数百勇士起兵反

抗暴政,他们发誓要拯救苦难的民众,而吴用更是担任了宋江的右臂,并宣布全国起义。

第四回《宋江攻取桂州》:宋江利用占据桂州这一攻取桂州,最

终诸葛亮“七擒七纵”,宋江赢得了战争,而他的右臂吴用亦成为这

场斗争的主力之一。

第五回《宋江瓦解洋人》:第五回中,宋江和吴用率部前往某地,发现当地有洋人侵扰,两人精英组成“背水一战”,最终击退了洋人,而吴用也因此成为武功高强的“吴将”。

第六回《宋江奉旨出使秦国》:第六回中,宋江被皇帝派往秦国,

他行使自己的使命,成功地将蒙古大军击退,拯救了苦难的秦民,而他的行为也为和秦达成和平创造了最佳条件。

第七回《宋江合力攻打河北》:第七回中,宋江率部前往河北,在宋江、吴用和其他勇士的努力下,大破了当地的敌人,成功地将河北取得,得到了军中英雄的声誉。

第八回《宋江与华筝结拜》:在第八回中,宋江与华筝结拜,共结军旅之果,最终宋江与华筝巩固友谊,并取得了战时英勇的报酬。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文本研究
未来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 入文本内部,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和艺术价值。
比较研究
可以将《儒林外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讽刺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点及
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跨学科研究
可以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历 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结 合,对作品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吴敬梓,清代文学家,以《儒林外史》一书闻名于世。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后随家业衰落,饱尝世态炎凉,对封 建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创作背景
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值清朝乾隆年间,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败。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 ,以文学的形式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同时,他也受到了前代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启发,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艺术风格。
八股迷的典型
马静、鲁编修等人,他们 痴迷于八股文,将科举视 为唯一出路,是封建科举 制度的牺牲品。
人物性格特点及演变
性格的复杂性
如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变 得虚伪圆滑;匡超人初到杭州时朴实 敦厚,后则变得虚伪狡诈。
性格的演变
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其性格也发生 相应的改变。如周进在未中举前受尽 屈辱,中举后则变得趾高气扬。
严监生在故事中途病逝,给杜少卿以巨大 的打击,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 无常。

《儒林外史》每章的概括300字

《儒林外史》每章的概括300字

《儒林外史》每章的概括300字

摘要:

一、概述《儒林外史》作品背景及作者吴敬梓

二、分析《儒林外史》的主题及文学价值

三、总结每章的主要内容及其亮点

四、探讨儒林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命运走向

五、评价《儒林外史》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

六、阐述《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七、推荐阅读《儒林外史》的理由

八、结语

正文:

一、《儒林外史》作品背景及作者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明末清初一群儒生的荒诞行径,展现了当时官场腐化、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吴敬梓,字敏轩,江苏扬州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儒林外史》的主题及文学价值

《儒林外史》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对他们丑恶灵魂的揭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作品主题集中,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在文学价值方面,它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总结每章的主要内容及其亮点

全书五十六回,每回都围绕一群儒生展开。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活、遭遇、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每章都有其主要内容和亮点,如第一回“王义贞挥金救朋友,陈和甫浪子回头”,讲述了王义贞与陈和甫的友情,展现了儒林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三回“周进哭秦琼”,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第四回“严监生临终计较”,讽刺了贪婪吝啬的儒生等等。

四、探讨儒林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命运走向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人物,多数性格乖张、道德沦丧。他们醉心于功名,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这些人物的命运走向也各不相同,有的飞黄腾达,有的穷困潦倒,有的在官场沉浮,有的则洁身自好。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南宋李涉的历史和故事为蓝本的大型散文小说。该小说共收录了三百七十章,从公元1150年到1260年,涉及很多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是一部极具观赏性和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

该小说以大梁宰父李涉为主要角色,描述了宋朝从分裂到复兴的历史过程,主要涉及李涉的各种故事,以及他的生活、政治和文化等任务。该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介绍了宋朝分裂时期的故事;第二部介绍了宋朝的复兴,以及李涉的贡献;第三部讲述了李涉的子孙在他去世后仍继续他的使命。

尽管《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宋朝为背景的小说,但也反映了作者李涉对儒家思想和宋朝历史的深刻理解。他用贴近实际生活的语言和流畅的篇章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生动,满足了当时读者对史记类文学的要求。另外,小说中所描写的文化礼仪、习俗和民俗也是宋朝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见解和了解。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古典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独到的眼光描绘了宋朝的复兴历史,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微妙地细节的全面把握,大大增加了小说的魅力和人文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简述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内容介绍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