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如何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
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 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 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 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 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 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 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 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3.气虚发热证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
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阳,调 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是甘温除热的 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 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 阳,又能透泄热邪。
历史沿革(1)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
论述较详。《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 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 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 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 朋虚发热提供了借鉴。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 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 肾气九化裁为六味地黄九.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 要的方剂。
4.阳虚发热证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储言,头晕
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搪,面色恍白,舌质谈胖,或 有齿疽,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 金匮肾气丸加减。本方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适用于阳 虚发热证。本方虽为温阳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药, 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 常用药: 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 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短气甚者,加人 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 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38.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38.内伤发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证候虚实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
反之病情较轻。
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
二、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正如《景岳全书·火证》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三、证治分类1.阴虚发热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本方具有清虚热,退骨蒸的功效,为治疗阴虚发热的常用方剂。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制首乌滋养阴精;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体倦乏力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2.血虚发热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脉细弱。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阴不配阳。
本方具有补气生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之发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辨证依据
内伤发热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内伤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类型,而内伤发热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观察、听声、询问和触诊患者,从而获得病情的较全面的信息。
对于内伤发热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诊皮肤是否红赤,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搏的浮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辨证。
2. 病史调查:中医辨证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前后的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需要注意是否有暴饮暴食、肝胆疾患、过度劳累等内伤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发热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内伤发热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3. 闻诊与问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听患者的呼吸声和胸腹部有无响吼声,判断
内伤发热的程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程。
4. 辩证分型: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将内伤发热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如
湿热内伤、气滞血热、阳明热毒等。
每个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的辨证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总之,内伤发热辩证依据是指中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病史调查、闻诊与问诊
以及辩证分型等方法来准确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情表现。
这些依据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伤发热虚证,可用的治法
内伤发热虚证,可用的治法
摘要:
一、内伤发热虚证的概述
二、内伤发热虚证的症状和诊断
三、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四、解郁泻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五、滋阴清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六、引火归原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七、益气养血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八、总结与建议
正文:
一、内伤发热虚证的概述
内伤发热虚证是指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的发热症状。
这类发热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且一般发热而不恶寒。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虚证可分为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等类型。
二、内伤发热虚证的症状和诊断
内伤发热虚证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
诊断时,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进行鉴别,与其他发热疾病如外感发热等进行区分。
三、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甘温除热法适用于气虚发热的患者,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这类药物可
以益气健脾,升阳散寒,缓解发热症状。
四、解郁泻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解郁泻热法适用于气郁发热的患者,代表方剂为丹桅逍遥散。
这类药物可以疏肝解郁,清热降火,改善发热症状。
五、滋阴清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滋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发热的患者,代表方剂为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
这类药物可以滋阴降火,清热除烦,缓解发热症状。
六、引火归原法治疗内伤发热虚证
引火归原法适用于阳虚发热的患者,代表方剂为八味肾气丸。
这类药物可以温补肾阳,引火归原,改善发热症状。
内伤发热的中医辩证论治
内伤发热的中医辩证论治中医学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其中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的发热,如生活中常见的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今天中医全说网小编所介绍的是内伤发热,顾名思义,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病症。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出现高热。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
或自觉发热,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冷意,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昏、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无感受外感之邪所导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阴虚发热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舌、无胎,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代表方:清骨散加减2、血虚发热主症: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面白少华,心悸不安,神倦乏力,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3、气虚发热主症:热势或高或低,多在劳作后加重或发作,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容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4、阳虚发热主症:发热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胎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血归原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5、气郁发热主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会伴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起伏,精神抑郁,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干,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玄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代表方:丹栀逍遥散6、湿郁发热主症:低热,午后潮热,伴有胸闷痞满,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恶心,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加减7、血瘀发热主症: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口干舌燥、身体发热、
脾气易怒等。
以下是关于内伤发热的一些经典条文,供大家参考。
一、内伤发热的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因精神压力、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体
内能量失衡,从而引起身体发热的一种症状。
二、内伤发热的症状
1、口干舌燥:口腔干燥、喉咙干涩、舌头发干。
2、身体发热:体温升高、身体热热的。
3、脾气易怒: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躁不安。
4、头晕乏力:头晕目眩、乏力无力。
5、食欲减退:食欲下降,易饱、易烦躁。
三、内伤发热的病因
1、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内分泌失调,
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2、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不正常、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会影响正常的身体机能,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3、过度劳累:长期的过度劳累会消耗体内的能量,导致机体失衡,产生内伤发热的症状。
四、内伤发热的治疗
1、调节饮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是缓解内伤发热的有效方法。
2、中药调理:建议服用中药进行调理,保证身体正常运转,达到平衡状态。
3、心理调节:疏导情绪,减少精神压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内伤发热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2、合理饮食:优质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机能正常运转。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
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
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1)气虚发热【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证治分类一、阴虚发热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
3.治法:滋阴清热。
4.代表方:清骨散表方:清骨散。
,点出长受却由5.常用药:鳖甲、知母、当归滋阴养血;秦艽、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
若盗汗较甚,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阴虚较甚,加玄参、生地黄;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养心安神;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二、血虚发热1.临床表现: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2.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3.治法:益气养血。
4.代表方:归脾汤。
5.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养血;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补气调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若血虚较甚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仍有少许出血者,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止血;脾虚失健,纳差腹胀者,去黄芪,加陈皮、神曲、谷麦芽。
三、气虚发热1.临床表现: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2.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3.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5.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若自汗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藿香健脾除湿。
四、阳虚发热1.临床表现: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1)肝郁发热:①肝郁内伤发热病程一般较长,常感身热心烦,故需多加安慰,鼓励,使之心情舒畅,减少烦恼,安心养病。
②本证虽属于内伤发热的实证,但也有正虚的一面,饮食上仍要加强补养,给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清热解郁食品如芹菜、黄花菜、绿豆粥、金桔、雪梨、赤豆粥等。
③患者不必绝对卧床休息,可适当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从而增强体质,利于早日恢复。
(2)瘀血发热:①此证应卧床休息,尤要加强夜间巡视,注意体温的变化,如出现高热在未查明原因时,切不可随便退热。
②患者口燥咽干而欲饮,要劝导多饮果汁、开水,忌食坚硬、辛辣食品。
③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瘀血发热时,要配合治疗原发病灶。
(3)气虚发热:①要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防止劳累后病情加剧。
②注意保暖,但要防止自汗过多而亡阳。
③此证体虚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如薏米、山药、茴香、山楂、牛奶、蛋等,避免腻滞之品。
④中药宜温热服,服后要休息片刻,并加盖衣被,使微微汗出。
⑤气虚患者常服补中益气汤或丸药,达到益气甘温除热之目的,但要注意有外感时暂停服。
若素体阴虚,虚不受补者禁用,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胃肠灼热,口舌鼻部生疮舌红苔燥应停药。
(4)阴虚发热:①此证候病程长,缠绵难愈,又是内伤发热中最见的病证,故要更加关心、照顾、鼓励,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患者性喜凉爽,室内温度宜低,空气保持湿润。
③夜寐盗汗者,夜间衣被不宜盖得太厚太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④饮食上可选百合、绿豆、红枣、甲鱼、黑木耳、银耳等滋阴之品,忌烟酒及辛辣温燥动火伤阴食品。
⑤长期发热,引起口腔干燥、口糜,要加强口腔护理。
素体虚弱,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
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
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
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热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
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PPT课件
结语
四、注意祛邪不要伤正,补虚要兼顾祛邪; 扶正主要是调养脏腑,补益气血阴阳,祛邪 重在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五、大部分内伤发热可治愈。少数患者病情 缠绵,需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 效。而兼夹多种病证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 则疗效及预后均较差。
32
Thank You !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9
2.饮食劳倦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 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 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
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10
3.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 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 情志失调亦是导致淤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 阳,调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 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
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25
4.阳虚发热证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储言,头晕嗜卧, 腰膝酸软,纳少便搪,面色恍白,舌质谈胖,或有齿疽,苔 白润,脉沉细无力。
26
5.气郁发热证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 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 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 丹桅逍遥散加减。本方由逍遥散加丹皮、栀子而成,具 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功效。
常用药: 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 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 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 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泻肝火;妇女若兼 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
病机
01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02 病位: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03 病性: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04 病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发热:体温升 高,持续时间
较长
02
头痛:头痛程 度不一,持续
时间不定
03
乏力:全身乏 力,精神不振
04
食欲不振:食 欲减退,消化
功能减弱
05
3
内伤发热的预防与调 护
生活调护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 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饮食调养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 01 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增强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战 胜疾病,有助于病情好转。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合理饮食等,有助于预防和调护内伤发热。
感谢您的观看
失眠:睡眠质 量下降,难以
入睡
06
口干舌燥:口 渴,舌苔干燥
07
便秘:大便干 燥,排便困难
08
尿黄:尿液颜 色加深,尿量
减少
09
舌苔:舌苔厚 腻,舌质红
10
脉象:脉象沉 细,脉搏微弱
2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病因:内伤发热的病因包括饮食 0 1 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等
病机:内伤发热的病机包括气虚、
02
阴虚、阳虚、血虚等 症状:内伤发热的症状包括发热、 0 3 口渴、乏力、头晕、失眠等 治疗原则: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 0 4 包括补气、养阴、温阳、养血等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定义]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源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1、肝气郁结2、瘀血阻遏3、内湿停滞4、中气不足5、血虚失荣6、阴精亏损7、阳气衰惫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
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
[诊断]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病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由内伤病因引起感受外邪所致病机气血壅遏,阴阳失调正邪相争虚实多属虚证多属实证起病缓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短特点低热或自觉发热,大多高热恶寒不恶寒,怯冷,发热恶寒同时得衣被则温存在,得衣被而寒不减兼症常兼见头晕、神倦、常兼见头身疼痛、自汗、盗汗、脉弱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2、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治疗原则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1、肝郁发热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经火热炽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肝热阴伤——疏肝清热,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健脾益气,除湿清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内伤发热的立法施治要点: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点破虚实的辨证要领。
内伤发热的虚实之辨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
外感发热多系实证,内伤发热多属虚证。
外感发热,邪气方盛,正气未虚,治当用攻法。
内伤发热除瘀血内停,肝经郁热、湿郁发热三型外,多系邪气虽微,但尚未尽除:正气未绝,但只存甚微。
故内伤发热的施治原则应为:把握阴阳,首分虚实,辨明气血,归属脏腑,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阴虚发热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多梦,盗汗。
阴虚发热随虚损的脏腑不同,而证候各异。
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佐以清虚热之品,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以清骨散或青蒿鳖甲汤为主方加减。
前方清虚热之力强,后方滋阴之力稍佳。
对于阴虚发热,可根据脏腑阴虚偏甚的不同情况选用基础方剂,如心阴偏虚者可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肝阴偏虚,可用归芍地黄汤;脾胃阴虚偏甚者可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肺阴虚偏甚可用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肾阴偏甚可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然后根据发热的情况,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白薇等品以清退虚热。
血虚发热血虚发热的症状,有急性大失血和慢性失血两种。
急性大失血引起者,症见发热烦躁,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渴欲饮水,脉浮大而芤等。
治疗急进补气之品以摄血。
正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先固”,用独参汤为主加减。
慢性失血症见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头晕失眠多梦,爪甲干黄不泽,女子月经不调,遇劳则明显加重,舌淡脉细数等。
治应养血为主,佐以补气,兼清虚热,方用归脾汤。
此外,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症酌情选用。
气虚发热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或低,伴有气短懒言,饮食不馨,腹胀便溏,面黄而浮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苔白等。
李东垣主张用甘温除热之剂,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
柯琴说:“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
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以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活血;气乱于中,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散诸药之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伤发热如何辨证论治
*导读: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
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伏新顺
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伤食发热:证见身肤发热,暮夜热重,腹壁烧灼,手足心烧,夜卧不安,不欲饮食,嗳腐呕恶,腹胀便秘或泻下腐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证多因脾胃虚弱,乳食所伤,以致脾虚不运,乳食不化,饮食内停,瘀积化热而见发热。
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
方用保和丸加减。
药用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槟榔、二丑、连翘、胡黄连、青蒿。
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竹茹;脘腹胀痛者,加厚朴、木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气虚发热:证见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祛气短,易受外感,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
此种发热多由于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
正如李东垣所云:“内伤元气,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
”治宜益气清热,调和营卫。
方用补中
益气汤合桂枝汤。
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脾虚纳呆者,加麦芽、山楂;心悸自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阴火内生者,加黄柏、知母。
阴虚发热:证见低热不退,夜间为甚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自汗,心烦少寐,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此证常见于高热之后阴液亏损或大病之后阴阳失调,金燥水亏,虚火上炎以及劳极损肺,肺伤津耗而致骨蒸潮热者。
经云:“阴虚生内热”,即是之谓也。
治宜养阴清热。
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白薇、银柴胡。
舌红口干者,加天花粉、麦冬;心悸多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山楂、乌梅、麦芽;干咳少痰者,加沙参、紫菀、冬花;午后热甚者,加知母、黄柏。
五脏积热: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之物,则辛辣走串,香燥动火;多食温热峻补之营养品,助火升阳,阳火升动则致脏腑生热熏外而身热不已。
心脾积热则口舌生疮,肺肝积热而两目赤红,肺火炽盛而咳嗽、鼻出血、鼻孔赤烂,肝胆热盛而见双耳流脓,脾胃积热而见口臭便秘等,累见发热而不鲜。
心火亢盛当用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梢)清心火毒,肝胆热炽当用龙胆泻肝汤清肝利胆,心脾积热当用导赤泻心汤(生地、木通、竹叶、黄连、大黄、甘草)泻热通腑,肺热鼻出血当用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清热泻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