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大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传承者,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体系中,更在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修养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领袖孔子作为春秋时期鲁国官员,曾经担任过多个职位,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他深谙政治之道,提出了“仁政”、“礼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孔子认为,仁者爱民如子,而非常之民则不可爱也。
因此,在治国理政方面,他主张“以德为先”,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并且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秩序。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尊臣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观念,并倡导“君无戏言”,即君王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家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创立的儒学思想体系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诚相待”,认为教育应该以启发和引导为主,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孔子还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体系,更在于他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文化传承者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强调礼仪之邦、修身齐家等一系列观点,推崇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孔子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关键。
这种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道德标杆孔子被誉为“圣人”,他提出了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后世道德标杆之一。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共6页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在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再学习,达到“教学相长”。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在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有影响。
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2、教育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
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
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
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3、教育目的培养“士”。
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
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
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
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
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
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
5、道德教育四原则:(1)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
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
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
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
(3)改过迁善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
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礼仪、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学生要有尊师重道的态度,把学习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勤奋刻苦的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他认为,教育应当回归自然界,通过历史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来塑造学生的完美性格。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生要继承孔子的教育理念,端正学习态度,以勤奋、审慎的精神追求学习成果;其次,要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核心,倡导学生要虚心学习,尊师重道,做到具有礼节和道德素质;再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拓展视野,培养自己完美的人格特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与尽自己的义务。
她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与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就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与实现其志向,并不就是容易的事。
她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就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与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与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就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她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她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与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她认为志向与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这也可以说就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就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
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于现代也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这与孔子的“仁”思想不谋而合。
其次,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是现代社会追求平衡发展的倡导,追求“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观念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孔子的思想在此时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启示和帮助。
再次,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重视实践操作,注重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即培养有才干、有品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结来说,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涵盖了人文主义、平衡发展、和谐社会、实践操作和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可以说是深刻而广泛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倡导实践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师生关系,塑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推崇修身养性,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孔子思想,可以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之一。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仁爱、礼节、诚实、谦虚、忠信、宽容”等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懂得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着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包括儒家思想、儒家经典等。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从而开阔视野,提高个人修养。
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儒家经典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日常教育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励他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做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人。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让教育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2 倡导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孔子思想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孔子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伟大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奠基者。
他献身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丰富、最全面的组成部分。
首先,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
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立志有恒。
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对师生实施“挫折教育”,要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二是克己内省。
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当说包括教师在内,都很缺乏这种精神。
做教师的,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当学生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
三是改过迁善。
我们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
怎样看待我们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四是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应当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
其次,孔子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八大原理。
一是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教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当代教育工作者,既要教导学生,更应在提高自身执教水平和能力上下功夫,正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大有裨益。
二是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师生都应养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变“学会”为“会学”,学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是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思殆。
”意思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加思辨就会感到迷惘,而只注重思辨却不认真去学就会无所收获。
四是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
比如语文老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只会背信条不会应用等等。
五是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我们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弘扬孔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求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样,平等地对待学生,仔细地观 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
察学生,深刻地了解学生;要善 的发明,正因为这样,子贡自称
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采用不 不如,因为颜渊可以“闻一而知
十 ”。 另 外 , 孔 子 经 常 让 学 生 说 明自己的志向,或赞许或批评, 但也只是“各言尔志”罢了,说 之何妨?曾点在言自己的志向 时,鼓瑟铿锵而作答,一派狂者 的气象,但所言之志深得孔子的 赞许。
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在这
及他人;司马牛因急躁,爱乱说 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
话,孔子就谆谆告诫他:做一个 所欲言,可以甚至于互相争论,老师只需时而
态;而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 点拨,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
就只对他讲“仁”的最基本概 然开朗。孔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
言传身教,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 戴与敬重。孔子死后,被葬于曲 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 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 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 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 社会对教师行为提出的要求。孔 子的言传身教,为广大教师树立 了良好的师德典范,至今仍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教师以身作 则,为人师表,学生就会在思想 行为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 也是最有力的说服教育。正如教 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 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 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 影 响 着 全 体 学 生 。” 《教 育 学》 也告诉我们,“教育者的言行对 学生行为准则、价值定向、性格 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暗示作用。” 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的重要地 位,更需德才兼备、言传身教的 教师。
[4]杨国欣 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 质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06年第 8期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君子和贤臣的最佳渠道,必须先从学生的道德素养着手,再用文化知识武装其头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提供优秀的治国良才。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育教学原则,对后世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认真研究其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对调整当下的教育模式和转变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时下的教育虽说实行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新课改究竟改在哪里值得人深思。
如今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其子女本应能在城市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但事实证明,城市对其拥有很深的偏见和轻视,总是非常无情的将他们隔离在高等学校之外。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以下是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一些主要内容:一、强调教育的价值观培养。
孔子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注重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即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他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老师要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信任和互动的基础上,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通过个人的言传身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五、强调“礼”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重视“礼”教育,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礼仪教育,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能力。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智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孔子思想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每个个体的成长,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同时也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这对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孔子思想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以善待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倡导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更在于其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以及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结合孔子思想推进现代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认为一个人的修养端要是德才兼备。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智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才智,使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在孔子看来,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在社会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与现实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义:在面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时,我 们应该坚守正义和道义,不违背良 知和原则。
智: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增 长知识和智慧,以更好地应对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Part Four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仁爱思想:提倡尊重和关爱他人,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制观念:强调规矩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规范行为 诚信原则:主张言行一致,有助于建立信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和而不同:提倡包容和多样性,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
礼乐制度:规范社会行为,提升道 德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庸之道: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 会矛盾
诚信原则:树立社会信任,促进合 作共赢
个人修养
仁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 心和尊重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周 围的人和事。
礼: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 礼仪和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 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助 于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孔子思想强调“仁爱”,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 责任感。
孔子思想中的“礼乐文化”可 以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
和谐的学习氛围。
孔子关于“学思结合”的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
社会治理
仁爱思想:提倡关爱他人,促进社 会和谐
礼乐思想
孔子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礼的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对于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具有积极意 义。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虽然诞生于春秋时代,但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仁。
仁是指关怀他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具备仁的品质,这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
而礼、义、智、信则是实现仁的手段,是培养仁德的途径。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
二、孔子思想的实践意义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孔子注重教育,强调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人们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
他还强调“以德服人”,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来影响他人,才能真正获得尊重和信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的标准。
君子所具备的品质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
君子不仅要具备这些品质,还要充分发挥这些品质的作用,使自己成为道德的楷模,影响社会和他人。
这种标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可以成为组织和机构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孔子思想的意义。
三、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孔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仁”可以把我们带回到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关注他人和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孔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感到自我价值的走向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之间的矛盾。
孔子思想提出的君子标准,可以为现代人聚焦真正的价值追求,用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使自己成为有益的社会成员。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一、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研究、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出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糊口水平也逐步进步,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发愤忘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研究现状: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古往今来都没有中断过。
从研究文献看,大部分将理论联系实践。
学者的研究主要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无类”体现出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
众多研究中阐述了“有教无类”在两千多年前的含义及作用。
“有教无类”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就存在阶级性、垄断性,孔子这一思想很快便打破了这些束缚。
当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呼吁人人接受教育,是“有教无类”的继承和发展,然而新的时代存在新的问题。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这么简单。
面对现今社会的贫富差异、地区差异、教学水平的差异,我们应当将“有教无类”赋予新的含义,重新理解教育公平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六艺”来体现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研究学者们阐述了“六艺”的内容以及设立每一个部分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一理论指导于当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当今教育中日益凸显的某些问题而展开的,如今的“应试教育”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味的讲求卷面分数,学生因升学考试带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热爱的学科。
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以及创造力,阻碍了他们将知识带向生活的道路。
如刘秉泰、刘春颖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张湘萍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待阐述》明确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在教育原则及方法上,孔子主张则是多方面的。
从搜集资料看,主要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方面来分析的。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其主要手段的了解个性,针对性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还是当代教育中,因材施教都是重要的教育原则,教育不是为了按照统一的模版培养人才。
它在主张“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承认差异的存在性,针对差异性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式,既能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又能保留学生的天性及差异性。
“启发诱导”则是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对知识产生强烈兴趣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目前在很多课堂上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气氛枯燥、死板。
“启发诱导”是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感知知识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也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环境中所担当的角色,把握课堂气愤大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4、孔子在德育与教师修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研究中提到孔子十分注重德育,德育是一个人做人的先提条件,但目前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内容宽泛、教条,甚至有少数的老师本身缺少德育教育,这是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否则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德育的开展环境不止是学校,社会、家庭,处处都可以开展德育教育,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德育教育的范本,这就要求全体公民都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体现,也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
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及自身修养,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只有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德育引导。
孔子要求教师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
且孔子就是亲自实践的。
研究中多次提到孔子的教学经历,他毕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都应谨记“学而不厌”,这与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如出一辙,知识是无边的,学习是无尽的,我们应时刻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教师,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还应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目前,存在很多教师打骂学生、教学倦怠等情况,都值得我们深思。
“诲人不倦”应做到拥有耐心、爱心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
并且能够做到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知道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孔子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多,但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
冯文全、焦彥蕊所著《孔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一致与冲突》、林忠、林楠的《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都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这部分文章主要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启发性原则等的一些具体操作,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单方面着手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如应艳兰所著《孔子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王雪峰、高畅所著《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丁华平、王睿、周怡所著《浅析孔子教育学的思想》。
有些研究则是利用孔子思想的很小一个点来引发现代教育的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每个角落,范围之广是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全部涉及的,但也不能因此原因就对其泛泛而谈。
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分析它与现代教育的一致与冲突,理性的批判和继承。
将会有更多的学者不断的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问题,但相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思考中得到启发,找到答案。
孔子教育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长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
因此,我觉得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