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重点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伤寒论讲义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 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3)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第八讲 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 治痞诸方的应用 (22)第十讲 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第十一讲 关于六经辨证 ............................................................................................................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提纲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意义:温病过程中总的症候表现和集中概括。
伤寒论重点
一、桂枝汤证主要症候: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调卫强营弱)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及组成: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辨证用药:详见表格麻黄汤证主要症候:恶寒(风),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及组成: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人有寒,复汗发,胃中冷,必吐蚘(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虚表里实,津液自合,便自汗出愈(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五、表郁轻证三方六、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证比较七、小柴胡汤证主要症候:往来寒热,胸胁苦闷,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阳,通达枢机方药及组成: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八、乌梅丸证主要症候:时静时烦,呕吐、腹痛、时作时止、与进食有关,痛剧时手足厥冷,常自吐蛔,脉微而厥。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肠寒胃热治则: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滋阴泄热方药及组成: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以苦酒渍乌梅一宿九、四逆散证主要症候:四肢厥逆为主,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病机:少阴阳气郁遏不达治则:舒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及组成: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加减运用:咳——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入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分。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和归纳。
它对于中医王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一、伤寒的病因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邪气、饮食不洁和情志不遂三个方面。
外感邪气是指人体受到寒邪、暑邪、湿邪等外界的有害因素侵袭。
饮食不洁是指人们因饮食不当,摄入了变质食物或者因熬夜、暴饮暴食等过度劳累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
情志不遂则是指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悲伤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导致了体内气血的紊乱。
二、伤寒的病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表里正邪的关系和脏腑经络的变化。
表里正邪的关系是指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后,人体通过表面的抵抗力和里面的调节能力来应对这种侵袭。
脏腑经络的变化则是指伤寒病引起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以及经络的阻塞和失调。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身体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渴或口干等。
其中,发热是伤寒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通常会伴随着寒战和身体疼痛。
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四、伤寒的辨证论治伤寒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包括脉象、舌诊、症状和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辨证有阳明证、少阳证、太阳证和厥阴证等。
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泻热下气、祛邪散寒、和中益气等。
其中,清热解毒是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通过中药的使用来清除体内的热毒。
五、伤寒的预防与护理预防伤寒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护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伤寒病的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复习伤寒病内容时,我们要学习和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伤寒论重点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必背条文112
伤寒论重点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必背条文112一:郝万山伤寒论讲义中要求背诵的重点条文有哪些伤寒论背诵条文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重点整理
精品文档《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伤寒论讲义精华.
伤寒论讲义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编委会2008年11月24日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二)、太阳伤寒(三)、太阳温病三、太阳病愈期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禁例3、桂枝汤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桂枝加葛根汤证)(2)、兼肺失宣降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兼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4)、兼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5)、兼气营两虚证(桂枝新加汤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2、麻黄汤禁例3、麻黄汤证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2)、兼邪迫阳明证(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3)、兼里热烦燥证(大青龙汤证)(4)、兼里有水气证(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二、太阳病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概论(一)、变证成因及治则(二)、辨虚证实证(三)、辨表里先后治法二、热证(一)、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2、栀子厚朴汤证3、栀子干姜汤证4、栀子汤类方禁例(二)、邪热雍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三)、热盛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四)、热利证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三、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二)、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小建中汤证4、旋覆代赭汤证5、桂枝人参汤证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四、结胸证(一)、结胸辨证(二)、结胸证治1、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2、寒热结胸(三物小白散证)(三)、结胸治禁及预后五、脏结证六、痞证(一)、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痞证证治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3、半夏泻心汤证4、生姜泻心汤证5、甘草泻心汤证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八、火逆证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一、悬饮证(十枣汤证)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三、风湿痹证1、风湿表阳虚证(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2、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甘草附子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二、阳明病病因来路三、阳明病脉证特点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经证(一)、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证)(二)、胃热津气二伤证:1、白虎汤证。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二〇一:「伤寒」发热。
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热,汗出濈濈然者,就是热而汗出状,这情形就是观其病人脉在证发热又一直在流汗,照理说,伤寒表证不会有汗的,现在有汗就知道病要传阳明了,会进到阳明的病毒都很厉害,病毒进来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会去相抗,津液就会一直丧失,病人免疫系统一直在丧失,病毒又赶不出去,津液就会伤到,所以汗一直往外流,就知道传阳明了。
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三日,就是三候,差不多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的脉都是很大很扎实的。
什么叫做「脉大」?就是摸上去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脉形比较大,「痨脉」也很大,但是中空的。
如果脉是浮的,代表「表」。
就是太阳,如果脉是弦,就是少阳,如果脉是大,就是阳随证明,治如果之把到脉是又浮又大又弦,代表「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并病。
二〇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浮讲的是表,缓就是表里有点热而已,手足自温者,就是胃气非常的足,所以当胃气没有的时候,四肢厥逆,手脚冰冷,这时候用四逆汤,所以四逆汤用干姜附子,让胃马上热起来、所以手脚有温度就是胃气很正常,就是阳明,就是肠胃的功能没问题,而脉浮而缓,如果人食欲不振,就知道病在「太阴」。
太阴讲的是脾脏,太阴有问题的时候,病人会有腹满的现象,腹满是太阴病的主证,吃东西可以吃,但是不想吃,想吃就是脾脏的功能正常,想吃正常,不想吃就是不正常,所谓「思能伤脾」,所以如果舌头吃东西没有味道的时候,就代表脾脏有问题了,如果脾脏功能缓下来,脾脏一肿大,蠕动就减少了,就是中医所谓「寒」,脾脏一肿起来,就代表脾的血没有办法充分供应胃的下方了,胃就不能正常的蠕动,所以肠胃受到脾脏的影响,就会腹满,肚子就会胀满,不想吃、如果病人想吃东西就是脾脏恢复了,所以想吃或不想吃都是脾脏在管。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8.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表面上是热,其实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
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以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
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的。
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这是「阴阳」的观念。
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
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真热假寒」的现象。
鉴别真寒假热: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真热假寒: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
以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上热下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谈阴虚内热,他用的是阴盛、阴亡,阳盛、阳亡,所谓的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
温病派的医生看到每个人都是阴虚,都想到用补药。
但是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
他治病的时候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腹满.脉大(实证沉实而大,热证洪大滑数)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胸胁苦满.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脉弱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咽痛.脉沉微细.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1.伤寒的涵义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2.《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药桂枝汤麻黄汤鉴别要点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4.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渴.不恶寒.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微渴.舌红.脉数与中风.伤寒有别.5.“荣弱卫强”的含义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太阳中风证病机.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6.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P39/63麻黄汤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麻杏甘石汤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邪热壅肺,肺失宣肃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小青龙汤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风寒迫肺,肺气上逆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7.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相同: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 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9.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生发之源.10.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p26/168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11.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辨证要点不汗出而烦躁.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病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配伍意义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12.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病机外感风寒,内挟水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配伍意义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心.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 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蠲水饮之功13.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相同:.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 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14.表郁轻证有几种类型?试述其证治异同.类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脾一汤证三证相同点病机均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法均为辛温微汗.不同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各取1/3 用量相合,在三方中发汗力最大;桂二麻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法为微发其汗,取桂枝汤原量的5/12,麻黄汤原量的2/9,按两方比例2:1组方,其发汗力量较桂麻各半汤为轻;桂二越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的里热烦躁,治以辛温微汗,兼清里热,取桂枝汤与越脾汤按2:1量合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15.表里同病,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即当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1)先表后里.乃治疗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表证较重.里证属实且病势不急之情形.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反而先行攻下,则可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故仲景曰“此为逆”也.如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热痞兼表证等即属此类;(2)先里后表.是治疗之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属实或属虚但病势急重之病证,若不先治其里,必致证情危贻,往往影响患者生命,故先治其里,待里证缓解后再议解表.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少阴阳衰阴盛兼表证等;(3)表里同治.即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较轻,表邪不著,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证不解的病证.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偏重于表,或偏重里,或表里并重之分,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是其例.16.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不同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桂枝二越脾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17.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1)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2)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3)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4)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18.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真武汤证主要是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利等19.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相同同属热痞,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治以泄热消痞.方用大黄黄烈泻心汤.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清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20.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2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附子泻心汤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同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病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兼水食内停中虚更甚证候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呕吐较重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痞利较甚,兼干噫食臭)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痞利最重)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降逆宣散水气和中补虚,消痞止利方药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重用半夏降逆止呕重用生姜宣散水饮,同时减少干姜的用量重用炙甘草,以补虚和中22.论述黄连汤证的病机.主证.治法.方义.方中为何使用桂枝?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主证胸中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腹中有寒邪而气滞,所以腹中痛.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格拒不交,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汤 .方义黄连清在上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为主药.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和中,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使寒热得调,则疾病自愈.23.五苓散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 小便不利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内停,;口渴喜饮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升津;微热.脉浮或浮数表证不除,正邪相争,烦躁不眠,口渴欲饮汗出过多,伤及胃中津液水入即吐蓄水重证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解表. 本方用作散剂,取其发散之意,服药期多饮暖水以助药力.24.试述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如何?它与五苓散证有何不同?主症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病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 .治法滋阴清热,淡渗利水 .治法猪苓汤. 方中阿胶滋阴润燥,化濕清热利水不伤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为养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区别,1.症候性质的不同,猪苓汤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五苓散证性质属寒,阳气不足.2.病变部位的不同,猪苓汤证是里证,五苓散证是表里同病3.临床表现上,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等;五苓散证可见脉浮身有微热,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4,治法上,清热育阴利水;化气行水,兼解表.5.用药上,除共用茯苓.猪苓.泽泻外,猪苓汤用阿胶滋阴,滑石清热;五苓散用白术健脾,桂枝通阳化气解表.25.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相同都属下焦水停证,病机均有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证候表现均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均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不同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方中用化濕.阿胶清热滋阴,而不用温热的桂枝.白术.五苓散证是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 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其脉浮发热是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中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兼以解表.26.真武汤和附子汤如何区别运用?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异:真武汤—病机水湿泛滥(变动不居)主症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小便不利治法温阳化气,以散水饮方药附术半量,重用生姜以温散水饮,不用人参附子汤—病机寒湿凝滞,经脉不利主症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治法温补元气,以祛寒湿方药倍用术附,去姜加人参以温补阳气27.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下焦水气为患.不同真武汤少阴水脏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而成,其证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兼见阳虚寒盛之象, 治当温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法,五苓散.28.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水气为患, 均有咳.呕.下利.小便不利之症.不同:猪苓汤证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化,水热烦扰, 兼有心烦不得眠.小便短赤不利.舌质偏红而少津,治宜育阴清热利水.真武汤证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浸渍, 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而色白.舌淡苔滑等,治宜温阳化气利水.29.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真武汤证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亦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脾虚水停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 治疗上前者温阳健脾,用苓桂术甘汤;后者温肾利水,用真武汤.30.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31.何为水逆证,其产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32.试述如何治疗蓄血证(蓄血证可用哪三方进行治疗,三者如何鉴别?).蓄血证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三者都可治疗蓄血证,但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势有缓急之异,鉴别:桃核承气汤证为邪热与瘀血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 主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且有“血自下,下者愈”的转归.当表证已解,血不自下,治以泻下瘀热.方药桃核承气汤.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以助桃仁;大黄清泻热邪,去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证为邪热与瘀血久结,血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主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或沉结,治以破瘀泄热.方药:抵当汤. 方中大黄泻热逐瘀;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证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主证仅见少腹满,小便自利.治以泻热逐瘀,峻药缓图方药:抵当丸 .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水蛭.虻虫用量减少,桃仁用量加重,改汤剂为丸剂,并以水煮丸,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药力轻缓而绵长.33.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相同均为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里.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智方面的主证, 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气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两者的鉴别要点: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34.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证也不同.抵当汤用量大且为汤剂, 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临床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或沉微.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35.大.小结胸证:1.小结胸证病变范围比较局限,“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2小结胸证“按之则痛”;大结胸证痛而拒按.3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4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结,方用大陷胸汤.36.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相同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不同结胸证病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以攻逐破结.痞证病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消痞为主37.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相同皆有下利之症.不同:葛根汤证表证突出,病机太阳表邪,内迫大肠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因里无热邪,故见舌淡,溲清,排泄物臭秽不甚,无肛门灼热等症状.治用葛根汤,解表升阳止利.葛根芩连汤证里证突出,病机表邪内陷,热迫肠腑,证候特点发热.喘而汗出口苦.苔黄.溲赤.肛门灼热.利下臭秽等里热见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解表止利.38.何谓阳明病外证?其病机如何?阳明病外证,即阳明里热实证反映于外的证候,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见身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见汗自出;表邪已解,故不恶寒;里热亢盛,故反恶热.此皆阳明里实证之外候,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39.阳明热证.实证:病机:津伤燥化,阳明热实.阳明热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40.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相同均用大黄, 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不同调胃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 ,症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大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8.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人有寒,复汗发,胃中冷,必吐蚘(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桂枝汤加葛根汤证:太阳饼,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38)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主之。
(40)病机:风寒束表,里停水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主之。
(71)太阳蓄血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治之。
(16)热证:栀子豉汤类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76)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63)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主之。
(34)证候:下利不止,利下丑秽,便质粘稠,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邪内传,下迫大肠。
治则:清肠止利。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病机:脾虚水停。
症候: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小建中汤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主之(102)病机:心脾亏虚,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则:温中补脾,调和气血。
证候: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肾阳虚证:真武汤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主之。
(82)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治则:温补肾阳,划气利水。
证候:心下悸,头眩,身体筋肉跳动,欲扑倒于地,或见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阳明病: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栀子豉汤证: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忄农,舌上苔者,栀子豉汤(栀子豆豉)主之(221)证候: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忄农,饥不能食,手足温,但头汗出,舌上薄黄苔或黄白相兼苔.病机:胃热留扰,胃气郁滞.治则:清热宣郁,和胃除烦.白虎汤证: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主之(176)症候:发热汗出口渴,甚则腹满,口不仁,身重面垢,谵语遗尿,大便通畅,脉浮滑.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
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脉浮,发热无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证候: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由阳明病热证兼气津两伤症状组成。
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治法:清邪热,益气津。
猪苓汤: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主之(223)证候: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治则:清热滋阴利水.润导法:麻子仁丸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白蜜枳实厚朴大黄)主之(247)证候: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或脉见浮芤.病机:肠燥津亏,胃热脾弱.治则:泻热润肠通便.茵陈蒿汤证: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主之(236)证候:目、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柏皮汤证: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主之(261)证候:目、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病机:湿热结合,熏蒸肝胆.治则:清泻湿热退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生姜甘草大枣)主之(262)证候:目、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发热恶寒无汗.病机:风寒束表,湿热内蕴.治则:解表清里,利湿退黄.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主之(96)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病机: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治法:和解少阳.加减:1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2若渴:去半夏,加人参量、栝楼根3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7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少阳病禁例: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
桂枝汤各半量: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主之(146)证候: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苔薄白,脉浮弦.病机:邪犯少阳,表证未解.治则:和解少阳,兼解表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口不渴。
病机:太阴脾脏虚寒.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大黄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主之(279)证候: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疼痛剧烈无休止),拒按,痛如针刺,舌有紫气,脉弦涩.病机:邪气入里,积于脾络,土壅木郁,气滞络瘀.治则:1通阳和脾,缓急止痛2和络止痛,兼通实滞.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