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随着改革 逐步深入 、经济发展 已到了 会造成存款利率的上升 ,其结果往往是商 定 程 度 . 制 利 率 已不 合 时 宜 , 成 本 已 管 其 业银行的利差收窄。如果收窄的利差不能
场 化 , 将 束 缚 国 有 银 行 的 手脚 。 中 资 银 远远 大 干 收益 ,利 率 市 场 化 已是 不 可 逆 转 有效覆盖风险 。银行将被迫接受利润下滑 必 使 行 的 网点 优 势 无 法 发 挥 。 国有 银 行将 在 竞 的趋 势 。适 时 适 度 进 行 利 率 市 场 化 有 非 常 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
争 中处 于 劣 势 。 1 . 利 率 机 制僵 化 使 宏 观 调 控 受 到 约 束 2 巨大的收益。
利率市场化带来 的利差收窄 ,实际上
首先 ,利 率 市 场 化 对 金 融 资 源 配 置有 是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 ,对管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的 金 融 市 场 在 政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是市 场 经 制利 率条件下 形成 的超 额利润 的丧失 , 是
出 现 了所 谓 的 “ 贷 ” 象 , 观 上 也 使 贷 展趋 势 而 主动 进行 的理 性 选 择 。 惜 现 客 款流 向大 中企 业 , 向 国 有 企 业 , 中 小 企 流 而 业 和 非 国有 企 业 难 以获 得赞 款 。 这样 。 利 对
无 法 把 社 会 资 金 最 有 效 地 配 置 到 所 需 要 的
场化 改革的现状 . 对于顺利推进我 国利率 市场化改革具 有十分重要的指导 意义。从 利率市场化的原 因、 利弊 、 条
件 厦 利 率 市场 化 的 步 骤 四 个 方 面 对 此 问题 展 开 讨 论 。 关键词 利 率 市 场化 F 3 80 改革经验 利 率 制度 文献标识码 A 利率 市 场 化改 革 这 项重 要 任 务 的推 进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一)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此后,同业拆借业务在全国迅速展开。

1995年11月,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

自1996年1月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形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1996年6月,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以放开债券市场利率为重要内容,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

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

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既提高了国债发行效率,也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

发行采取了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

同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或多种价格招标。

这是中国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开端,为以后的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1997年6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

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1998年,鉴于银行间拆借、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已实现市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条件已经成熟。

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

1999年,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及路径选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及路径选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及路径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成为了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利率管制导致储蓄款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足、金融资产定价过低等,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任务十分紧迫,此时本文将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和路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问题1、存款利率管理深化改革不足我国存款利率管理的现状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储户在存款之前无法充分了解到账户利率的规定。

由于存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制度,许多银行会大幅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客户存款,但无奈被的规定所束缚,甚至导致银行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

目前,储户无法有效参与利率市场的竞争,存款利率无法实现自由竞争。

2、金融机构率先市场化步骤落后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结构较为落后,慢慢的市场化程度也较低。

在很多情况下,各地市场的竞争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导致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抑制了企业的市场化意识。

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结构,导致了企业无法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受到外部压力越来越大,会逐渐被剥夺市场化的优势,最终被当前的制度规定所束缚,无法顺利进入市场化竞争的状态。

3、缺乏市场投资主体的信心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投资主体日益增多,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机会。

但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投资主体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刚刚起步、缺乏经验和信心的状态,这些因素使得市场的投资意愿不足,市场化程度得不到提高。

同时,国家的资本市场也需要带来信心和安全的感觉,让投资主体在市场中能够放心进行投资操作。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1、加强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金融机构是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需要重点加强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

首先,新型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策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大众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和对金融服务的合理定位,才能逐渐进入市场的角色。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12 探 索央行 利率管 理模式 . 中国人 民银 行曾选 择深 圳特 区和 温州市 为试点 , 允许 深圳市 分行在 人行 规定 的利率 总水 平 内有 权
利 率 。发 展货 币市场需 要建立 统一有 序 的同业 拆借市 场 , 促使市 场利率体 系 的形成 和 完 善。发 展 拆借 市 场 是利 率市 场 化改 革 的
企 业在 资 金运 用上 的风 险性 , 增强 其 经 营积 极性 和开 拓 性 , 而 从
使 全社会 的信用 程度均 得到提 高 , 这才 能为利 率市场 化的全 面改 革 提供前 提条 件与基 本保 障。 3 4 积极 进行 银行经 营业 务 的创 新 . 伴 随 着金 融 体 制 的改 革 ,
之一 。
但是 由于我 国以前实行 计划 经济体 制 , 时我 国的利 率水 平 是 由 那
中央 银行 直接 确 定 的 , 革开 放 以后 , 然政 府逐 步 的放 开 了对 改 虽 利率 的管制 , 是 我 国要 完全 实现 利 率 市 场 化 还需 要很 长 的时 但
间。
2 3 我 国的企业改 革还有 待完善 . 2 4 我 国商业 格 , 与其 它 商 品 的价 格 一样 , 率 也 利
反映货 币 的供 求 关 系 。因此 利 率 水 平 应 该 是 由 市场 来 决 定 的 。
品 过少 , 法满 足各 种 资金 的需 求 程度 , 就不 利于 利率 市场 化 无 也
的实现 。同时发 达的金融市 场一 定有 发达 的 国债市 场作 支撑 , 以 国债 为基础 的 回购交 易所 形 成 的利 率 是市 场 利 率 的主 导性 指 标
3 3 加快 企业 的改 革 , 快 建立 现 代企 业制 度 , 而 为 推进 利 . 尽 从 率 市场 化 改革 创造 良好 的内部 和 外部 环 境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调节工具之一,我国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这其中包括有利方面,也包括不利方面。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简单的讲,就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价值规律的作用,由市场供求决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历史进程近30年来,利率市场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政策。

我国从1996年起也正式拉开了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帷幕。

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上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阶段:1993年我国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正式开放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使得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4年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

但是当时考虑到城乡信用社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人民银行仍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现上限管理,将其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同时,所有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保持不变,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

这一决定标志着改革第一阶段的完成。

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化,同时实现了放开货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

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

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

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理论及运用研究

利率市场化理论及运用研究

利率市场化理论及运用探究引言利率是一个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变量之一。

它对于货币政策、资本配置以及金融体系运行等方面都具有深遥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各国逐渐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政策。

本文将就利率市场化的观点、原理以及运用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探究。

一、利率市场化的观点与背景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完全依靠市场供需干系决定,而非政府干预的制度创新。

在这种制度下,市场决定了利率的水平、波动以及存贷款的供需条件,政府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市场利率。

利率市场化在20世纪70时期末90时期初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进步,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干预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及市场的自由度增加;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开放市场经济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成为了必定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的原理与机制1.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通过市场供求干系来形成利率。

市场供求干系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利率水平的上升或下降。

利率的变动通过市场行为的反映,从而实现价格的自主调整。

在利率市场化的机制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与需求,来调整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利率调控机制在利率市场化中,政府对利率的调控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实现。

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需干系来实现利率的调控,从而对经济形势、通胀压力等进行合理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存款筹办金率等手段来影响利率的形成与调整。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与意义1.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

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受到来自市场竞争的约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利率市场化还会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鼓舞其进行风险管理与监测。

2.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通过市场供需的决定,资源将更加合理配置,并且经济体系将更加稳定。

市场化的利率能够增加企业和个人对投资风险的敏感性,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决策。

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步骤

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步骤

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步骤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于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原则与步骤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情况。

一、改革的原则1. 市场化原则: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的形成应该充分依赖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化原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2. 竞争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

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 风险定价原则: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将风险因素纳入利率定价机制,实现利率与风险的匹配。

通过风险定价原则,可以促使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减少金融风险。

4. 透明度原则: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提高利率市场的透明度,使市场参与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利率的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则,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信息不对称。

二、改革的步骤1. 放开存款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是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2013年6月,我国开始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存款利率的上限,实行浮动利率,使得银行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存款利率。

2. 放开贷款利率:在放开存款利率后,我国于2013年7月开始实施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实行浮动利率。

这一改革措施使得银行贷款利率能够更加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提高了市场化程度。

3. 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机制:在放开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机制。

建立了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基准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引入了利率互换市场,提高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

4. 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监管体系:为了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建立了相应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通过完善监管体系,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金融体系也随之逐步完善。

其中,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节完全由市场机制自主决定,而不是由领导推动的行政手段和指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及挑战,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必要性随着我国金融体系逐渐完善,金融市场运行逐步转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成为了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让市场自主决定利率,使货币的执行更加灵活,调控更加高效。

领导干预市场降低利率的做法往往只是短期行为,而市场自主调节则能够更加长效地治理金融行业。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创造条件促进银行业的改革、提高金融市场追求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从整体上看,实施利率市场化,它可以让市场化、法治化趋势在金融领域进一步落实,使我们的金融体系更加成熟、更加稳定,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及挑战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会面临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可能会引起贷款利率的变化,这可能会对不同利益相关方造成影响。

例如,银行收益可能会受到影响,长期信贷市场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由于领导对利率的控制力减弱,利率波动也可能增加,这将对市场造成不稳定的影响。

再次,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这将导致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下降。

但是,这样的竞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系统的创新,促进金融服务的优化。

最后,利率市场化需要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和风险管理机制。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核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担保体系,增强市场对废银行的整合能力,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因此,实施利率市场化需要领导、金融机构、消费者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和有效沟通,以合理平衡各方的利益。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自国务院公布《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迅速。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整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再由政府制定或干预。

中国自2024年起,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开展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试点,并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化的进展。

下面将具体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的利:1.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和效率,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可以更好地反映风险和供求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置,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益。

2.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以使利率反映市场对风险的预期,减少政府操纵利率的可能性,避免政府通过低利率来隐性地承担金融风险。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贷款审查和风险防控水平,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推动金融。

利率市场化将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决定利率水平,金融机构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效率,以赢得市场份额。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会更加注重创新和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金融体系向高效率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弊:1.不稳定因素增加:利率市场化可能增加了市场波动性,使利率更加不稳定。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投机行为和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从而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时,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能会放大市场冲击,加剧金融风险。

2.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能会导致一些高风险行业或区域的融资成本上升,而一些低风险行业或区域的融资成本下降,导致资源过度向低风险领域集中。

这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增加金融风险。

3.不适应国情的风险: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存在着重要的重工业和实体经济部门,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探索,但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才开始在利率市场开展试点,2005年正式实行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双向浮动。

此后,逐步放松,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利率市场化也得以迅速推进。

如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整个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缺乏市场力量的完全发挥。

尽管利率市场化已然开始,但由于引导过多、市场参与不足等原因,市场化程度尚不够高,导致市场定价权变弱,银行对市场反应短板嫌隙仍然难以绕过,而且制度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政治干预倾向不可避免。

金融市场涉及到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政治力量的干预难以消失。

当前,市场化进程尚未加速,领导主导的调控依然不可避免,直至拥有定量工具,银行一些调价仍需扶持。

第三,监管机制制度不规范严密。

银行的监管是推动银行业市场化的前提,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违规操作和资金损失,同时银行管理层也面临着监管风险和业务风险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化进程正加速,但商业银行依然受到了一定的监管限制。

二、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状况还包括银行自身和市场参与方等多方面拓展了我们去思考。

本节将重点分析影响因素,促进商业银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1.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领导先后发布了《利率市场化三年行动计划》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加速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领导的引导为银行自由浮动利率创造了条件,同时鼓励银行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灵活调整,扩大了市场竞争、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看法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看法

建国以来,我国利率一直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种严格的行政管理利率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结构和传导机制上的弊端逐渐暴露,从而导致利率不能正确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对储蓄、投资没有弹性,不能对社会资金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我们总结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完善的微观基础和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既面临一些不利条件同时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

先看有利面:一是市场经济作为目标模式已经确立,利率作为经济杠杆为公众所认同;二是收入流程朝着有利于储蓄与投资社会分工发展;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成为既定目标;四是经济金融化趋势正在改善;五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间接调控工具相继出台;六是居民对利率升降开始具有理性的心理预期;七是金融机构多元化、多样化处于发展和完善态势;八是企业多种筹资方式正在形成;九是资本要素分配朝其应有的地位发展;十是政府职能转变被列入经济改革的范畴等。

不利的方面:一是短期内资金求大于供、短缺现象不能有实质性改观;二是历史包袱过重,消化财力十分有限;三是既得利益集团可能造成昂贵的改革成本;四是市场法规有待健全,特别是司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五是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且缺少快速发展的财力等。

针对不利因素,我们应从企业、居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和金融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提升国有经济对利率的弹性;改革消费支出体制,使其市场化,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个体微观基础;加快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保持金融机构发展平衡;减少行政干预,放松利率管制,理顺各种利率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见解宏观调控机制;提高经济货币化程度,扩大利率覆盖面,促进金融深化提升金融资产结构高度;建立富有弹性的有效汇率机制,使汇率真实有效地反映货币对外价格,使开放的外部经济影响及时反映到利率上。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之一、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文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推进措施进行浅谈。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定价。

在2024年,我国发布了《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央行统一定价变成了市场定价。

其次,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国际竞争力的债券市场,并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获取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再次,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通过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稳步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建立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制度,这一举措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还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首先,要健全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了一定制约。

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提高其适应需求的能力。

其次,要推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

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以实现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定价,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再次,要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展,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将增加,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和监控,及时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

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从现状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还不够深入,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货币政策市场化,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换言之,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

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

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的测算。

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

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

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一、巧借国外经近30年来,金融自由化成了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

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台湾省,还是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这一浪潮。

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仅相同,所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时机、途径和程度及结果也不一样。

但经有关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深思和借鉴。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概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2、改革方式的选择影响着改革进程的选择。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选择渐进改革者成功几率高,而选择激进改革者则多磨难。

3、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

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选择改革的多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而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改革多夭折。

4、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行进速度。

先培育金融市场(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强壮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的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的市场基础就贸然完全放开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而告终5、监管体系健全可以弥补政策设计中的不足,保证改革能平稳进行。

6、超高的正值实际利率水平与深度负利率一样,都不是正常市场运行的均衡利率。

7、金融开放可以推进也可以破坏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现代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国不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不开放经济已是不可能,关键是要掌握好开放度。

如把握不当,则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其破坏力也是相当大的。

8、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并非发达国家历程的简单翻版,切不可照搬照抄。

9、改革的顺序的安排要讲究规律和技巧。

由于利率市场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经济自由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必然要涉及到改革顺序安排问题,利率改革不可超前,当然也不能久拖不改。

10、对后利率市场化问题应尽早防范。

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管制已放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量信贷资金流向管制背景下发展不足、但可迅速升值的行业中去,从而引发“泡沫经济”危机;还有如银行如何处理其管制时代积累起来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利率波动频繁、资金流动加速等问题,均应在改革设计时早作考虑,以免日后被动。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动利 率 市场化 发展 。 1 9 9 1年 , 国债 发 行 开始 采 用 承 购包 销 的发行 方 式 。 1 9 9 6年 , 财 政部 通 过 证 券 交 易 所 市 场 平 台 实 现 了 国债 的 市 场 化 发
行, 既提高 了国债发行效率 , 也 降低 了国债发 行 成本 。发行 采 取 了利率 招标 、 收 益率 招标 、 划 款 期招 标等 多种 方式 。同时根 据市 场供 求状 况 和发行 数 量 , 采 取 了单一 价 格 招 标 或 多种 价 格 招标。这是 中国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开端 , 为以后的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1 9 9 7 年 6月 , 人 民银行下发 了《 关于银 行
中 青 年 论 坛
浅谈我 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常 诚
(四川大学 成都 6 1 0 0 4 1 )


我 国利 率市 场化 改革 历 程回顾
( 一) 以放 开 同业 拆 借 市 场利 率 为 突破 口,
正式 启动 利 率 市场化 改 革 。1 9 8 6年 1月 , 国务
熟。 9月 , 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 民银行债券 发行系统 以公 开招标方式发行 了金融债券 , 随 后 中 国进 出 口银 行也 以市 场化 方式 发行 了金 融 债券。1 9 9 9 年, 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 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银行间债券 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 有力地推动了银行 间债券 市 场 的发 展 , 为 金 融 机构 产 品定 价提 供 了重要 参 照 标准 , 是长 期 利 率 和市 场 收 益率 曲线 逐 步 形成 的良好开端 , 也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 建设奠定了市场基础。 ( 三) 积 极 推 进境 内外 币利 率 市场 化 , 深化 利率 市场化改革。1 9 9 6 年以来 , 随着商业银行 外币业务的开展 , 各商业银行普遍建立 了外币 利 率 的定 价 制 度 , 加 之 境 内外 币资 金供 求 相 对 宽松 , 外 币利率 市场 化 的 时机 日渐 成熟 。2 0 0 0 年 9月 , 人 民银 行 组 织 实施 了境 内外 币利 率 管 理体制 的改革 : 一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 各项外 币贷款利率及计结息方式 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最新文档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最新文档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一、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及效果评价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而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

观察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外生性模式,所面临的倒逼压力不大。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考虑的——即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政府主导”模式的重要特点。

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且对于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但同时,前期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利率变动与优化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已不显著。

根据一项经验研究结果显示,1989年以前的十年间,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同步,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推动了当期的经济实际增长(如81至85年间),通胀导致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如85至89年)。

这十年间似乎金融深化理论是“灵验”的,可后十年却境况迥异。

90年代实际利率很低的几年(92至94年)却是实际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年份。

此后实际利率年年大幅攀升,经济增长却史无前例地长期低迷徘徊。

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从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发展经济学或金融深化理论所主张的以提高实际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换句话说,中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业已走过的一个阶段的绩效,已使中国摆脱了短缺的总体经济状态,有待进一步实现的,是利率市场化配置效应等经济金融体系运行中结构和效率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不能为了利率市场化而市场化,它需要结合实际经济环境,不同时段的经济状况来综合分析,形成与宏微观各层次间的配套和良性互动。

(二)利率调控模式的“二元化”特征明显,利率调控效率仍需改善。

利率市场化的利与弊

利率市场化的利与弊

利率市场化的利与弊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节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国家不再制定强制性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

虽然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必要的金融市场改革,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利与弊的影响。

一、利的方面1.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竞争将促使金融机构在融资定价和资产配置中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这有助于提高金融业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优化。

2.创新金融产品。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融资和投资成本将变得更加灵活多变,不再受到国家行为的束缚。

这种市场化机制将极大地激发创新的动力,产生更多更灵活的金融产品。

3.提高金融公司经营效率。

利率市场化可以大幅降低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和优化。

二、弊的方面1.金融市场波动剧烈。

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因此利率将出现波动性。

一旦市场出现不利的消息,将引起大量的资金自由流动,导致市场震荡和经济波动加剧。

2.金融风险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将处于市场的考验之下。

市场的竞争、价格波动等因素都将增加金融风险,同时也增加对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考验。

3.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生存困境。

利率市场化后,随着资本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审查越来越苛刻,对于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来说,生存将更加艰难。

结论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防范其带来的副作用,保证其利大于弊。

银行业需要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全面优化业务结构平衡占比,加强资产质量管理,提高业务服务水平,协同发展资管、信管、外汇业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保障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摘要: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

七次利率政策调整,为我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

因此,探讨和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现实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 引言: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换言之,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内容摘要:在当今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尤其是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之一,甚至已经威胁到某些银行的生存。

国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已趋成熟。

而转型期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并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 ,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否成功是互为必要条件的,这给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本文就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动因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我国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垄断商业银行正文内容: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

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

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 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方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

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

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 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

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 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

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

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从1978 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

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

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1978 年—1993 年):经过近15 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

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1993 年—1996 年):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

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

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 年—至今):从1996 年开始,中央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

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1 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

由市场供求决定使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

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

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2 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

(1)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

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

(2)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

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带来服务的价格优势。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经过多次利率政策调整,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1 目前中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传导机制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

首先,中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

只重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

市场传导作用(如储蓄投资消费的转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只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很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

2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首先,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验看,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利率(资金的价格) 主要取决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水平。

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其次,中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

最后,目前中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3 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

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4 作为资金供给方—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并不到位:经营观念上的转变不够彻底,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尤其是商业银行经营本身讲求的就是三性原则,可现阶段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程度,防范能力及处理手段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亟须提高的问题。

对获利的保障和保护能力也不足,对贷款定价水平与质量衡量标准不定,对完全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腐败行为也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

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1 完善宏观经济环境,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利率的市场化必须建立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基础之上,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可以说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时机的选择。

这就表明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对于稳定利率放开以后的金融领域以及经济的波动有很大的作用。

实现全面利率市场化,既需要一个大体平衡的宏观经济环境,又应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有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规则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体系。

在各方面条件不具备时,如果盲目过快推进,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此不可急于求成。

2 大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

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过大是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也是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的重要原因。

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取消对企业债券的利率管制和股票上市的行政管理,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

这样活跃了金融市场,又有利于减小银行系统的风险。

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

健全的监管体系,可以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不足,保证改革能按既定方向进行下去。

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更需要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尤其是对银行行为的监督。

要尽快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主管部门监管力度,同时应建立行业自律监督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