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永遇乐》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词汇、诗句和语言特点;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和意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永遇乐》的作者和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 学习并运用《永遇乐》中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1. 《永遇乐》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末年的政治地位,了解诗人在马嵬驿的遭遇和他与杜牧的友谊。
2. 《永遇乐》的内容分析:学习《永遇乐》的诗句,分析诗人怀念和追忆杜牧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逝去的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 《永遇乐》的词汇学习:学习《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如“玄晖”、“绮罗香”等,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隐喻意义。
4. 《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分析:分析《永遇乐》中的修辞手法,如典、喻、象征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
5. 《永遇乐》的意义探讨:通过分析《永遇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和友情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古代文学背景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正文:a. 教师进行《永遇乐》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的地位。
b. 学习和分析《永遇乐》的内容和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c. 学习和讨论《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d. 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手法,展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e.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全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用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诗人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提问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2.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3)讲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3. 诗歌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3篇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第 1 篇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
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
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
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
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
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并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2.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永遇乐》中的经典名句和诗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
2.分析《永遇乐》的题材和结构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永遇乐》的题材是什么,结构如何安排的,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境是什么。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通过对《永遇乐》中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鉴赏《永遇乐》通过学生的朗读、诵读,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鉴赏《永遇乐》的美。
5.创作《永遇乐》引导学生参考苏轼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写一篇自己的《永遇乐》。
可以选择另一个题材,但要求保持苏轼的写作特点和意境。
6.总结和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度。
2.学生对《永遇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六、板书设计:《永遇乐》教学内容: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4.鉴赏《永遇乐》5.创作《永遇乐》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永遇乐》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理解诗歌的题材、结构和意境,培养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创作互动,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积极氛围。
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2.学习《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1.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2.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永遇乐》这首诗,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3.比较法:将《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永遇乐》这首诗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2.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3. 学习《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1.教师讲解《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4. 阅读《永遇乐》这首诗1.学生自己阅读《永遇乐》这首诗。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比较《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1.教师将《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
2.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结果,并进行总结。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2.学生能够学习《永遇乐》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学生能够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4.学生能够比较《永遇乐》这首诗与其他唐诗,进一步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价值。
5.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阅读法和比较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理解《永遇乐》这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价值。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谈论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永遇乐》。
本文是一篇散曲,作者通过一个宫廷故事来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本文的主题为爱情和人生的无奈,通过描述夫妻间的相知相惜,消解使人感慨的人生悲欢离合,其中集中表现了以至亲的夫妻之情,以及通过爱情求得心灵平衡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宫廷生活的美好图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爱情表达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2)学生能了解了解朱瞻基皇帝和郑贵妃之间的感情,用情感描写,使作品表达深情意蕴。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宫廷生活的苦闷和庸俗,以及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
(2)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能理解并解析《永遇乐》中的作者情感表达。
(2)能理解《永遇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
2. 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2)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永遇乐》,了解明代文学的特色。
2. 导入课堂老师通过播放与课文《永遇乐》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好奇心。
3. 理解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并作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论课文中的内容,重点关注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和对爱情的表达。
4. 文学鉴赏老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永遇乐》的文学鉴赏,如韵律、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法。
5.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明代宫廷生活的背景,对课文进行文化解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学习方法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在学习文学方面需要注重细节,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局部描写来理解整篇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会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把握用典的特色教学设想:1.留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同学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留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准备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敞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辛词布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担当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自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今以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杨维桢,并了解他的诗歌创作和生平。
2.理解《永遇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习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
4.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欣赏和鉴赏《永遇乐》这首古代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课堂讲义。
3.《永遇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京口北固亭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
3.介绍杨维桢,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Step 2:欣赏诗歌(15分钟)1.提供《永遇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让学生朗读原文,并理解翻译的意思。
2.学生轮流念诵诗歌,欣赏诗歌的韵律和押韵技巧。
3.教师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3:分析诗歌(20分钟)1.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使用饱含哀愁的叙事方式。
3.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并进行展示。
Step 4:文学鉴赏(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杨维桢的诗歌作品,并选择一首进行分析和讲解。
2.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呈现给全班。
3.教师指导学生鉴赏杨维桢的诗歌作品,学习如何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是否达到了课堂目标。
3.教师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如何进一步提高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Step 6:拓展延伸(自选时间)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和鉴赏其他古代诗歌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分析。
2.学生可以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辅助材料:1.《永遇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2.杨维桢的其他诗歌作品。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理解。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永遇乐》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宋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宋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中的象征意味和寓意。
2.分析《永遇乐》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通过展示宋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讲解宋代的文学背景和《永遇乐》的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第二课时:《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1.学习《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
2.分析《永遇乐》的主题:通过讨论和学生的个人思考,查找《永遇乐》中的主题。
第三课时:《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分析《永遇乐》的艺术特点: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特点。
2.探讨《永遇乐》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课时: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1.欣赏和评价《永遇乐》: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学生欣赏《永遇乐》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永遇乐》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五课时:自主学习和总结1.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总结回顾:回顾《永遇乐》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五、教学方法1.集体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永遇乐》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永遇乐》中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个人撰写:让学生独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永遇乐教案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案教学设计永遇乐是苏轼的一首名篇,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和人情的自省与思考,同时描绘了一个情感丰富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以下是一个永遇乐教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2. 理解和欣赏《永遇乐》诗歌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习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给学生播放一段苏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2. 提问学生是否读过苏轼的其他作品,或者有没有听说过《永遇乐》这首诗。
阅读理解(2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请他们默读一遍,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概括,并选出一个代表来向全班汇报。
3.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等。
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诗歌分析(3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翻译给学生,让他们比较原文和翻译的差异,并讨论哪个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
2. 介绍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苏轼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化背景(20分钟):1. 告诉学生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多参加文会,即一些诗人、书法家、画家聚在一起交流文艺作品。
2. 让学生分组,模拟文会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表演,可以是朗诵、演唱、舞蹈等形式。
创作欣赏(20分钟):1. 分发一些现代诗歌给学生,请他们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欣赏,并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意义?3. 帮助学生总结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鼓励他们多读诗歌,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答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3. 词的意境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词风特点。
2. 阅读词句(10分钟):让学生自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字词解释(10分钟):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4. 翻译和解读(10分钟):对词进行逐句翻译,解读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赏析和讨论(10分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词的美感,讨论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词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解释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特点,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宋词则是这瑰丽的诗的世界的另一朵奇葩。
同学们都知道宋词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在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书本世界)
四、研习词作,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
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
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6、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
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
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提升精神世界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2、辛词擅长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起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