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中“焉”字用法的研究_文学评论_20150401_150117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焉的基本意义与用法1. 焉的意义:焉(yān)在古汉语中是一个疑问副词,表示询问“在哪里”、“到何地”等意思。
它可以引导疑问句,放在句首或者动词前面。
2. 焉的句式结构:焉可以与什么字搭配使用呢?常见的搭配有“何焉”、“安焉”、“去焉”等。
例如,“何以战?”中的“何以”,表示问“以什么方式”;而“战”后面的“焉”,表示询问具体地点或时间。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以什么方式战斗?”。
3. 焉在文言文中引导疑问句时,通常与其他疑问副词连用,形成复合疑问副词,如:“何所不为、安所不往”。
4. 焉可以引导反问句,表达一种期待和追问的语气。
例如,“岂无他途而止者乎?”中的“岂无他途而止者”,意思是“莫非没有其他途径吗?”。
整个句子表示质疑和探求选择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二、文言文中的焉的用法举例1. 春秋时期的《左传》中有一句“焉得谏曰”,表示问“谁能劝说”。
这种用法通常用于寻求建议或希望他人提出意见的情景。
2. 《史记·季布列传》中有一句“群臣乃至故吴楚之间,何强之有?”中的“何强之有”,是使用了复合疑问副词,意思是质问“有什么理由强迫别人”。
3. 汉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写道:“调遣备否以咨衅,请命于外。
”其中的“以咨衅,请命于外”中,“以”是介词,后面接名词做宾语,“咨衅”表示询问劝告;而“请命于外”则表明请求调职。
整个句子意思是“为了询问意见并请求调职”。
4. 文学作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言短语和句式,其中也出现了焉的使用。
例如,“入则吐其骄阳之精;出则将余杂志而述焉”,这里的焉起到衔接和引导上下文内容的作用。
5. 古代文言文中的诗歌也经常使用焉,例如杜甫的《秋夕》中有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扑流萤表示追逐萤火虫,而焉则是指出运动发生的位置。
三、总结1. 焉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引导疑问句,询问具体地点、时间或理由等。
2. 焉可以与其他疑问副词连用形成复合疑问副词,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焉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字,它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介绍焉字的用法。
一、焉字的语义用法1. 表示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焉字可以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何处”。
例如《论语·子贡篇》中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中的“之所学”就可以理解为父亲在思考了一整天后,觉得还不如马上去学习那个地方。
2. 表示动作方式。
文言文中,焉字也可表示动作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样”、“如何”。
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择人而食,在人何伤?”其中,“人何伤”意为“你怎么会伤害了人呢?”3. 表示充实补足。
有时候,焉字还可以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补充或者强调。
例如《孙子兵法·九地篇》:“故从五胜而求于千里外者,不远千里可使将待于便。
”这句话表明要取胜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并通过“焉”字强调了后面的内容。
4. 表示疑问。
焉字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用来表示疑问。
例如《庄子·养生主》中有“人而无信焉,何以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那我们怎么相信他说的话呢?二、焉字的语法用法1. 作为疑问代词。
焉字可以作为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荀子·劝学篇》中有“尧退让天下出境与民同乐,暴秦取嬴王、愁政不反其本者,焉得尔曹之丰行哉!”这句话中,“尔曹之丰行哉”可以理解为“你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好事呢?”2. 作为连词。
在文言文中,焉字还常常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或者从句。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勿罢军社稷之神明。
於是晏子收兵宜阳。
”这段话中,“於是晏子收兵宜阳”表示结果,“於是”起到连接的作用。
3. 作为副词修饰动词。
焉字还可以作为副词修饰动词,表示程度、方式等。
例如《论语·阳货篇》中“而知其不可也,则焉可悔?”这句话中,“焉”修饰动词“可悔”,表示不应该后悔。
总之,焉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处所、动作方式、充实补足和疑问等语义用法,以及作为疑问代词、连词和副词等语法用法。
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及意思
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及意思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才情。
在古汉语中,焉字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字词之一。
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下面将对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及意思进行详细探讨。
一、基本含义及用法焉是一个表示“在哪里”、“何处”的副词,在句子中常常用于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中。
例如:“若湖上方有月,观直以未可见也”。
这里的“观直以未可见也”就可以理解为“你观望了很久,还看不到月亮在哪里吗?”,其中的“观直以未可见也”就是对焉字使用得很典型的例子。
二、表达动作发生地点另外,焉还可以表示动作发生地点或方向。
例如:“旦辞父母、乘绕推车挺行至梁市”,这里的“去梁市”就可以改写为“去何处?”;或者比如李白《宿府州驿》:“轻纱五十幅射楚城北门旁。
”这里的“楚城北门”也可以替换为“何处”的意思。
三、表示原因在一些古代诗词中,焉还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杜甫《秋夜将晓》:“疑邻闻我苦,高声问故林。
”这里的“问故林”,意为询问我所困扰的林子,“我为什么困扰?”。
可见,在表达原因或理由时,焉字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四、用作连词除了以上用法外,焉还可以作为一个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句子,并起到衔接作用。
例如:唐代韩愈《与李预书》:“是世既败礼乐整,则长者何怒于壮者哉?”这里的“长者”和“壮者”是两个并列的名词,而焉在其中就起到连接两个名词的作用。
五、其他用法及意义此外,在古代汉语中,焉还有一些其他较少使用、含义比较特殊但相当重要的用法和意义。
比如在儿童读物中常出现的成语“曹操称孤”, 积? 焉耳。
“称孤”即指自称孤单,焉在这里则表示“自”。
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和意思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思维方式。
它们展示了古代人民丰富而灵活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古汉语中焉字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及其演变过程,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日常生活和现代汉语中, 焉这个字并不常见,而是更多地出现在古诗词、古文等古代经典作品当中。
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和意思
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和意思古代汉语中的焉字是一个常见且多义的词语,它既可以作为副词使用,也可以作为疑问词、代词、助词和连词等多种语法成分存在。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能够看到焉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思。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古汉语中焉字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一、疑问感叹之意在问句中,焉字常常被用来表示疑问或感叹之情。
与“何”、“奚”等类似的疑问代词相似,焉字可以表达对事物原委或原因的询问。
例如,在《左传》中就有一句:“礼者,尊贤也;何其尊也?”这里,“焉”起到了对“何”的替代作用,在提问者的语气中流露出强烈的疑问态度。
二、表示处所在地点指示方面,焉字也是广泛运用于古代汉语中。
它可以指示一个地方或处所,并往往与动词搭配使用。
例如,“吾家何/安否?”中的“焉”表示处所,在这句话中暗指“我家在何处?”。
又如,苏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的“焉”字也表示了一个特定的地点。
三、引起关联古代文献中,焉字还常常被用来引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
它可以与前后文相连,使得文章的逻辑更加紧密。
例如,“庄子太师采药于北山之阳。
”这里,“焉”字就形成了动词与名词之间关系的衔接。
其实,这种使用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下来,比如我们常说的“取乐于其中”。
四、表示方式和手段此外,在一些具体场景和语境中,焉字还可以作为代词或副词,表示方式和手段。
例如,《楚辞》中屈原《离骚》一文提到:“陶彭达天时而告于皇尊;渺万象而不知东西焉。
”这里,“焉”表明方法或步骤,并加强了描述对象无穷无尽、无限深奥之意。
综上所述,古汉语中的焉字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思。
它可以表达疑问、感叹之情,指示地点,引起关联,表示方式和手段等。
熟练掌握焉字的用法对于理解古代文献、把握其内在逻辑非常重要。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迁,焉字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我们更多地使用“什么”、“何处”等等词语来代替。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焉的用法和举例一、焉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用来引导疑问句或者起连接作用。
它可以表示地点、方式、原因、时间等不同的意义,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文言文中,焉通常放在疑问词之前或句子末尾,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
二、焉作为疑问词1. 地点:焉可以询问事物发生的地点。
例如,“君子之道,岂曰窃乎?”(荀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论语》)2. 方式:焉可以询问事情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
例如,“贤哲群贪!唯贤哲之谓必知焉。
”(庄子)3. 原因:焉可以询问事情发生的原因。
例如,“人能知天地之化育者,则贵人而贱人;知其杂气之所合,则谨修其坚刚。
”(《庄子》)4. 时间:焉可以询问某事发生的时间。
例如,“蹇厌其始,窘于其中而忘其盛。
”(《孟子》)三、其他用法和举例1. 表示肯定:有时候焉也可以用来表示肯定或者断言的语气。
例如,“吾之求鳌也,其由于阳朔。
”(《庄子》)。
“易曰:‘道之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观其所止而不敢越者,则固矣。
’”2. 连接词:焉还可以用作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者短语。
例如,“无反是已乎!毋代庶几临;临川竛居楚则远榖邻!” (宋·辛文绢《自赞》)3. 引述他人的话:焉可以用来引述他人的话。
例如,“是非今昔矣哉?先彼后此矣哉?”(《论语》)总结:焉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它可以用作疑问词询问地点、方式、原因和时间等信息;还可以表示肯定、连接句子或者引述他人的话。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相关文献来说,了解焉的用法和举例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 程杰萍. 古代汉语研究中的焉字活用方式及其功能研究[J].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 32-34.2. 贾庆华, 许楠楠. 字源探微: 盘古至赵慎之字形考纂[M]. 宁波大学出版社, 2017.3. 裴斯荪著;姜守拙校释. 古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81.。
古代汉语焉的用法
古代汉语焉的用法古代汉语中的「焉」字用法详解一、引言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独特的词语和用法,其中之一就是「焉」字。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古代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在句子中的意义。
二、「焉」字的基本意义「焉」(yān)是一个古代副词,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指示副词“彼”。
它常被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或陈述问话的正式场合,可以表示询问、反问以及肯定等不同的语气。
三、表示处所或动作方式1. 表示动作方式:在某些情况下,「焉」可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时所采取的方式或动作状态。
例如:“博我者,得全驱奔而趋之者也。
”(《左传·昭公四年》);其中,“趋之者”即指以全速追寻。
2. 表示处所:除了表示动作方式外,「焉」还可以表示事物所在之处。
例如:“夫士者,仁人也;乃人也。
”(《论语·泰伯篇》);其中,“乃人也”指的是士人居住或工作的地方。
四、表示程度或概括1. 表示程度:「焉」有时也可用于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如此”。
例如:“率彼成是。
”(《诗经·召南·东门之枝》);其中,“成是”意为完成如此。
2. 表示概括:有时,在古代汉语中,「焉」还可以用来概括整个情况或事物。
例如:“何以包德之厚者哉?”(《孙子兵法·谋攻篇》);其中,“包德之厚者”意为关涉到德行高尚的人。
五、表示推测和疑问1. 表示推测:在一些情况下,「焉」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进行推测或猜测。
例如:“始授因其人之所长焉。
”(《韩非子·说林上》);其中,“因其人之所长”的意思是根据对某个人特点的推测。
2. 表示疑问:在疑问句中,「焉」常常被用来提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
例如:“周有大赉焉。
”(《礼记·乐记大雅》);其中,“大赉”指的是丰厚的馈赠。
六、表示主观评论或情感1. 表示主观评论:在某些情况下,「焉」还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事物或情况的主观评论。
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一、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功能的字。
它可以作为副词、助词,甚至疑问代词使用。
在古文中,焉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1. 作为疑问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焉可用作疑问代词,表达对事物地点或方向的疑问。
例如,“人生自世界云何?”(出自《庄子·内篇·知北游》)意思是“人从哪里来?”这里的焉表示一个对地点或来源的疑问。
2. 作为副词焉也可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或状态等意义。
例如,“慎其终始,则民不敢怠。
”(出自《管子·修运篇》)这里的焉表示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翻译为“极其”。
3. 作为助词此外,焉还可以用作助词,起连接成分的作用。
例如,“非深泽而漂者有焉。
”(出自《荀子·劝学上》)这里的焉起到连接名词与动态形式之间关系的作用,可以与连词“之”、“乎”等相类似。
二、焉在古文中的意义除了用法之外,焉还具有一定的意义。
它常常代表具体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根据上下文可以理解其特定含义。
1. 指示、指代具体事物在古文中,焉常常用来指示或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
例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出自《孟子·公孙丑》)这里的焉指代前文提到的人即将去世时所说的话。
2. 表示感叹或赞叹在某些情况下,焉可用于表示感叹、赞美或惊讶等情绪。
例如,“大哉会稽也!”(出自《庄子·应帝王》)这里的焉表示庄重和敬畏之情。
3. 表达疑问、思考或探询焉也可以用来表达疑问、思考或探询等意义。
例如,“在官有禄位。
”(出自《管子·八表篇》)这里的焉表示对于“国家有哪些职位和收入”这一问题的疑问。
综上所述,焉在古文中作为一个多功能字,在不同语境下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它既可以用作疑问代词询问事物的地点或方向,也可以作为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或状态等含义。
此外,焉还可用作助词起连接成分的作用。
在古文中,焉常常指示、指代具体事物,表达感叹或赞叹的情绪,以及表示疑问、思考和探询等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且不可拆分的词语。
其中,焉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问句、引导疑问副词等语法结构之中。
在古代文言文中,焉可以作为问句的导言词,表达“何”、“如何”、“怎样”的含义,同时还可以作为过去时态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出现。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焉已经逐渐淡化并且不再使用。
二、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 作为问句结构的引导字:焉可以引导带有疑问意味的结构,提出问题或者表达反问。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此句意有所思念他方景况之有限。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此句表达反问之辞。
2. 作为替代“怎样”、“如何”的字:在一些现代作品或者翻译文献中,焉被用作替代“怎样”、“如何”的字。
例如:“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此句表达传统价值体系的意涵。
3. 作为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动词“曰”会被省略成为焉。
例如:“道高尚矣!\n人无我有之,则曰盗焉;聊以一日服一日耳。
”此句通过使用焉来表达动词“曰”的含义。
三、虚词焉用法的例句及意义解析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论语·任问》)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人生天地之间”是引导部分,“若白驹之过隙”是描绘部分,“瑟兮生白驹,飒飒如流霜”,结构中没有使用符号常见所连把整句概括前始发展所写景而带出结果主题句很具精神气魄。
“过隙焉”起着提问的作用,“忽然而已”表示事情瞬息即逝。
2.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郭沫若)这句话出自郭沫若的《神州长云暗雪浩荡》中。
此句即表达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赞美与景仰之情,“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是她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肯定,而“谁非幼童焉?”则反问了那些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始终珍爱着祖国的人们。
3. "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焉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例句
焉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例句一、焉在的含义与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焉在是一个常见的短语,多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
它的含义主要表达了“处于何处、存在于何地”的意思。
焉在可以指示事物所处的位置或地点,也可以引导对某个事物状态或情况的询问。
二、例句与用法解析1. 昔人有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盖因为这个人具备优秀的天赋才能,他虽然花费了千金,但最终能够重新回到富裕。
解析:这句话中,“焉”表示“何处”,“在”表示“存在”。
它提出了一个反问句式问题,即“他将会存在于何处?”使用此短语加强表达了对天赋才能真实性及其可能性的思考和探索。
2. 君子贤哉?君子焉有仁心寡欲之德?解析:这段话中,“焉”表示“何得”。
通过反问又加上短语焉有,形成强调功能,并通过对词义转换起到否定前文内容之作用。
这里使用了“焉有”这一短语来强调君子是否具备仁心寡欲之德。
3. 茫茫人海中,可以从何处觅得知音?解析:这句话中,“焉”表示“何处”。
问句“从何处”用“焉”取代,更加抒发了对于真知灼见难寻的感慨之情。
同时,“焉”也表示某种困惑与迷茫,突出了在茫茫人海中,如何发现知音的难题。
4.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这句诗中,“焉”表示“何处”。
通过对事物所处位置的提问,修饰了动词“却”。
使用此短语表达了通过不断地寻找与探索最终找到他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因为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场景之中而恍然大悟。
5.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这句歌谣中,“焉”表示“在哪儿。
”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汉字“焉”,但是其语境和概念等同于前面例句里的用法。
三、小结焉在作为一个古代汉语短语,总结起来可以表示“存在于何处”、“做什么事情”和“由何处引发”。
它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通过对事物所处地点或状态的询问和突出语境内的某种困惑与迷茫等手法,在表达上更加准确生动。
在古代文学中,焉在被广泛运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性和修辞效果。
尽管这一短语已经很少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了解其含义与用法有助于阅读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词语——“焉(yān)”。
它是一个常见的古代汉字,并在古文中广泛出现。
本文将探讨这个词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一、“焉”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焉”字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副词,表示处所或动作方式,有"于此"、"如此"、"从事"等意思。
1. 表示处所:在《论语·公冶长》中,“王孙贾人者赐之墨则喜之;没马赐之骆则喜之。
”其中,“墨”和“骆”都是礼物的种类,“赐之墨”表示给予墨作为礼物时,接受者感到高兴。
“赐之骆”表示给予骆驼作为礼物时,接受者同样感到高兴。
这里的“赐之”可以理解为给予、送给的意思。
2. 表示动作方式:在《庄子·德充符》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其中,“发于”和“举于”都是表示动作方式。
这里的“发于”可以理解为从畎亩中开展,而“举于”可以理解为从版筑之间拔高。
二、“焉”的应用范围除了基本含义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焉”的具体用法及应用范围。
1. 在疑问句中引出问题:在古文中,“焉”经常被用来引出问题。
例如,在《论语·阳货》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何不归也?”这里的“焉廋哉?”即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不回去?”通过使用“焉”,提问者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询问和疑虑。
2. 引导转折或反问表示惊讶:在一些上下文中,你可能会看到“焉”用作转折或反问。
例如,在《尚书·洪范》中,“皇天既付我厥民极宝稗万邦。
”结束一段赞美之后紧接着是疑问句:“南泽维东海之滨;焕阐则俊鹤遇阮商。
”这里的“焕阐则俊鹤遇阮商”即表示对前一句中所述的事物产生怀疑或者觉得惊讶。
三、“焉”的具体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的应用场景外,我们还需了解“焉”在古文中的其他用法。
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古汉语中焉字的用法及意思解释一、焉字的用法古代汉语中,焉字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样化的字。
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副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词的组成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焉字在古汉语中的各种用法。
1. 作为独立副词使用在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焉”的身影。
作为一个独立副词,它可以表示“何处”、“何事”或者“如何”的含义。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句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里,“焉”就可以理解为“如何”,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你对自己要求很高却对别人要求很低,那么别人肯定会远离你。
2. 作为句末助词使用在某些情况下,“焉”还可以充当句末助词,起到补充说明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比如《论语·雍也》中有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其中,“谨而信焉”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
3. 作为疑问代词使用古代汉语中,“焉”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引导疑问句,并表示“何事”。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句话:“扈乘蹇焉。
”这里的“焉”可以理解为“何事”,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扈车行进的非常困难,有什么问题吗?二、焉字的意思解释1. 何处作为副词使用时,“焉”经常用于表达地点或场所。
它可以指示一个具体或抽象的位置。
例如《论语·颜渊》中有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中,“不厌精焉”表示无论食物多么精细,我都不觉得厌烦。
2. 何事当“焉”用作独立副词时,常常表示一个具体艰难或复杂的情况。
它可以引起读者对某个问题或事情产生好奇,并且期待得到答案。
例如《论语·述而》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里的“则远怨焉”表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很高而对别人要求很低,别人就会远离他。
3. 如何“焉”还可以表示某种方式或手段。
在《论语·述而》中的句子:“如有周行焉,虽舍车马,必有暴虎。
”这里,“周行焉”表示周旋、绕过,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绕开危险,即使没有了车马,也能够避免遇到暴虎。
古文中焉的用法
古文中焉的用法一、古文中焉的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叫做“焉”的字眼。
这个字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特殊用法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入分析和解释古文中“焉”的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
二、“焉”的基本含义与使用场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焉”的基本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焉”通常表示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的位置,在句子中起到副词的作用。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各种情况。
1. 表示时间:“焉”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
比如:“生而知之,**焉**不亦说乎?”(《论语·为政》)意为出生后即刻获得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2. 表示地点:“焉”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
比如:“舜耕于南野,**粢盛**。
” (《尚书·虞夏传》)意为舜在南方荒野耕种,并且收获颇丰。
3. 表示方式:“焉”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的方式。
比如:“大约饮食有臧否者**焉**。
”(《史记·李斯列传》)意为大致上,吃喝是否符合规范是什么样的。
总结起来,“焉”的使用场景比较广泛,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具有较多的灵活性。
三、“焉”在引文中的用法1. 引文作为疑问代词:“焉”可以在引文中充当疑问代词,用于提问。
比如:“今且饮露,**固无**以归乎?”(《庄子·德充符》)意为现在你就要去喝露水,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回家了吗?2. 引文与“何以”连用:“焉”也可以与“何以”连用,在句子中引出一个问题或难题。
比如:“丈夫必有天命,官亦尊名之垫;顺属人心,则位不可升而富虽巨;逆袭之福,则筹无可对曰远乎!” (明·张守节《端木时钦墨小传》)这里的“然则安事业?”指的是对抗命运和追求成功之间的困扰。
四、“焉”在古文中的典型例句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典型的例句来说明“焉”的用法。
下面选取了几个重要的例子,并进行详细解释:1. “夫义自正。
”(《论语·颜渊》):“夫”表示对前面句子的引出和强调,“义自正”则表示做事情应该遵循正当的道德准则。
古代汉语中焉的用法及例句
古代汉语中焉的用法及例句一、古代汉语中焉的用法概述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字词,它在文言文和古代汉语口语中被广泛使用。
焉可以用作副词、连词和助词等多种不同的语法成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汉语中焉的用法及例句。
二、焉作为副词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位置或方向:示例:远山之巅,烽火连天焉。
(《三国演义》)解析:这里的焉表示“在哪里”的意思,在句中表达了烽火连天所发生的地点。
2. 表示原因或目的:示例:臣闻天有五路而辟之者尽出谷其中。
今陛下舟车强兵,以灭胡虏,使京华中国一统,则使四境蕃息。
豪杰归命焉。
(《三国志·魏书·左传》)解析:这里的焉表示“于此”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目的,即使四方蕃息归顺皇帝。
3. 强调程度或方式:示例:贵君惠泽日月所临之恩,鄙人何以为报焉。
(《史记·高祖本纪》)解析:这句话中的焉表示“如何”的意思,在句中强调了“怎样”来报答贵君的恩情。
三、焉作为连词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并列关系:示例:夫英雄者,胸怀大志,气节高峰,子犹豫乎?当进则进,退则退焉。
(《孟子·告子上》)解析:这里的焉连接了前后两个并列的动词,“进”和“退”,表示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毫不犹豫。
2. 表示选择关系:示例:重以德有由焉,而求之也定矣;致替是名辱,则与之亦办焉。
(《尚书·虞书》)解析:这句话中的焉表达了一种选择关系,在句中表示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都已经决定好了。
四、焉作为助词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疑问或反问:示例:“伏惟陛下深图远虑者,何以自安几?何以为民消忧除患乎?”天子曰:“寡人躬耳。
”(《史记·项羽本纪》)解析:这里的焉用于反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2. 表示强调:示例:“夫兵甲虽坚壮,非战士将勇且巧以知之耳,国家虽富庶,非贤主能治之也。
”(《左传·襄十二年》)解析:这句话中的焉起到了强调作用,在句中体现了主要观点。
古汉语中焉的用法
古汉语中焉的用法一、焉的基本概念与用法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词,它既可以作为副词使用,也可以作为疑问代词。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焉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 副词用法作为副词时,焉常用来表示地点、时间或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它所表达的含义较为具体明确。
在表示地点方面:例如,“其家焉(就在那里)”。
这句话意味着某个对象或人就在某个特定位置。
又如,“故宫之精微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细节)”。
这句话强调了故宫内部蕴藏的各种珍贵元素。
在表示时间方面:例如,“明日(明天)阳光可亲矣。
” 这句话意味着明天阳光将会很温暖。
再如“夫尘埃飞扬之道则朝暮皆劳累焉(人生道路充满了辛劳和艰辛)”。
这里“朝暮”指白天和黑夜,而“劳累”的范畴则包括了整个一天。
在表示原因方面:例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焉(尽管人生与自由的本质相符合,但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束缚)”。
这里强调了人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约束和限制。
2. 疑问代词用法作为疑问代词时,焉常用来引导一些疑问句。
它的使用场景较为广泛,并且可以表达多种含义。
在提出问题方面:例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鸡蛋焉来(鸡蛋从何而来)?”以强调对问题的解答的困难程度。
又如,“听说他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何事焉发(家中发生了什么事)?”来就事件本身展开讨论。
在试探信息方面:例如,“我今晚想看一部好电影,你有没有什么推荐?” 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何片焉看好(请问有什么电影值得推荐)?”以征求对方意见。
二、焉的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1. 语气把握焉的使用需要灵活掌握,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语气。
在表示地点、时间或原因时,可以使用肯定式,来加强表达的确定性。
而在疑问代词用法时,则需要使用疑问句的语调。
2. 结果关联在处理引导问题的场景中,引导词焉通常和其他词语相互关联,如“何事焉发”、“何片焉看好”等。
这样做可以更全面地表达问题的核心内容和意图。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一、焉字的基本意义与用法焉(yān)字是一个常见的文言文汉字,其用法多样且丰富。
在古代汉语中,焉字主要用于表示地点、方式、理由等含义,具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
1. 表示地点:焉可作为疑问代词,用来询问或表示某物所在的地方。
例如:“何处马之所焉?”(《孟子·尽心上》),这句话的意思是“那匹马在哪里呢?” 这里,“所焉”表示“所在”。
2. 表示方式:焉可以作为方位副词,表示事情进行或发生的方式。
例如:“成人可以成功于千里之外耶?不行。
但求其次焉。
”(《庄子·大宗师》),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无法在远处取得成功,也要尽量从其他途径寻求成就。
3. 表示理由:焉也可以用来引出一个问题或讨论的原因或理由。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孟子·告子下》),这句话提到了几位古代伟人的背景,表明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密切相关。
二、焉字在句子中的用法1. 焉字可作为独立存在的副词。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独贵学乎?”,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其中,“焉”起到了加强语气和强调前面观点的作用。
2. 焉字可以作为动结式的虚词出现,与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动词连用以形成独立完整的谓语。
例如:“羿善射于河渭之间,发十步必中,百步之内,无敢便者。
”(《管子·幼义》)这里,“善射”是主谓结构,“于河渭之间”和“酣战”都是由谓语“焉”引导,分别表示时间和地点。
3. 焉字还可以与其他副词连用,形成一些固定搭配。
例如:“焉得有此?”(《周易·系辞上》),这句话中,“焉得”意为“怎么会得到”,用来表达否定情感或表示不满。
三、文言文中常见搭配和常见误用1. 常见搭配:a. 焉得:表示无法获得或达到某种结果。
b. 焉如:表示如何,怎样。
c. 焉用:询问或表示何用、有什么作用。
2. 常见误用:a. 误将焉理解为“于是”,这是现代汉语的常见使用方式,并不能适用于文言文。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一、焉的基本含义及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眼。
它通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具有疑问、反问、批评、询问等语气,在这些语境下起着衬托或强调的作用。
同时,焉还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或关联连接词,并且经常与其他虚词搭配使用。
二、表示发问和疑问之意1. 焉可单独置于句首:盖闻天地之数德皆百里为期焉。
2. 焉亦可置于名词前:人而无仁义道德爱者,与豕乎何异?予岂能忠信敦厚以待友哉?犹恐失之色也。
身誓而二三不至者比尔等何以为证状耶?三、表示反问和批评意味1. 质问别人行动的合理性或真实性:今人众而新科多秀杰焉,汝为阻隔耶?2. 责备对方某事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僧言罪戾辄於藏府,罪灵神物皆祀焉,此何禁伐之忌!3. 表示不以为然:吾奉国朝之敕,存才自善焉。
抑岂湮博士有新邪说与附逆乎?四、引导名词性从句或关联连词1. 连接名词性从句,表示原因和目的:使其欲言无所归焉,则大而化之。
2.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岂其气量褊小而小人得逞焉?3. 构建条件状语从句:苟能锲而不舍焉及成功。
4. 引导方式状语从句或伴随状语从句:与余筹控并吞之秦将军,兵灭宜城,仓廪轻且空;民流荡觳出于外者万计;王子弟至游走京沙索跗者相数百家等。
五、其他常见搭配1. 何以意豈,钮若愿闻——《论衡》·伯夷列传.2. 其如蚌章杯质厚重而腹浅也——《原道》·货殖第二十.3. 嘻木秀为人粗豪志气方笃,今乃陈塘黄梁并和溪海、孟堰之间,而国政摇为一乱火灾也——宋·李瓒《乘机》.通过以上对焉的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文言中,焉是一个十分常见且多功能的虚词。
它既可以表示发问和疑问的意味,还可以用来表达反问、批评等感情色彩,同时还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或作为关联连词使用。
对于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掌握焉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认识和运用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本,并准确传达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一、焉的词性和基本含义在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多用作疑问副词或连词。
它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和态度。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焉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肯定等不同的意思。
二、焉作为疑问副词1. 焉用于疑问句中时,表示询问原因、事理或方式等。
例如:“子奚以干察也?”(《论语·公冶长》)这句话中的“以干察也”可以理解为“你为什么要去观察呢?”2. 焉还可以与其他疑问副词搭配使用,加强对原因或方式的询问。
例如:“何以报德?”(《左传·僖公十四年》)这里的“何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样”,而后面紧接着的“报德”则是对回答内容起限定作用。
三、焉作为连词1. 焉还可用作连词,表达转折关系。
例如:“美人之美者,其所以阻人也多矣。
”(《庄子·逍遥游》)这句话中的“焉”可以理解为“然而”,连接前后两个相对的说法,表示转折关系。
2. 焉作为连词还可以表示选择或取舍。
例如:“美人在境而要之。
”(《荀子·解媟下》)这里的“焉”可以理解为“从何者选择”,用于表示对两者之间进行选择。
四、焉的举例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使用焉来表达不同情绪和意思的典型例句。
1. 纳履纳履是一个中性词汇,指穿着准备上路、行走的妇女或婚前新郎等等。
而纳履既可指新娘踏上结发之夜,也可指未婚夫启程考官面山泽准备留学求仕。
原文:谁人道从容到此地呵 bit?【目送】家姐点颂浮华游过花间方知无风起际遇败却痛苦撞了一脸怼回未平生车掌迷惑被忧虑如累碌火辣酒我柳麻雀孤寡老父钟断岭涛颂眼屈肠断袈裟盘溢先世遗风纳履相奠新郎搞破玉楼接天线连地情魌色鸡飞蛇走便馆人作剧目送夫婿看是在乡村一座西特累碌值得小俊【山谷】脱劲瀚凤凰望上字横躺那位摔了卖和尤其辽美说与乌打弹道标比日夕东微带月别。
焉在古文中的用法
焉在古文中的用法一、引言古时候的汉语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基础,其中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在古文中,焉作为一个常见的词语,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并分析其在不同上下文中所承载的意义。
二、焉作为代词在古文中,焉有时被用作人称代词,表示“他”、“她”或“它”。
例如《孟子·尽心上》中写道:“父母之言而后行其志焉。
”这里的焉就代指人物或事物。
此外,在较正式、庄重的场合中,焉也可表示自谦之态,如《论语·述而》:“骥不称其力焉。
”这里的焉暗示自谦和自省。
三、焉作为副词焉还可以用作表示处所或状态的副词。
在这种情况下,焉可以翻译为“在哪里”、“那里”或“如何”。
在《左传·襄五年》中写道:“闻君之礼乎?曷欲于姜氏而奚棠之居?”这里的焉表示“在哪里”,用于询问某人的居所。
同时,在《论语·述而》中也有这样一句:“观箴而知仁义之防乎!斯固不我能忍也,馨香笾豆,若在我豫章则已矣。
”这里的焉表示“如何”,用于描述某种状态或情况。
四、焉作为疑问副词焉还可用作疑问副词,表示询问或追问。
例如,《孟子·告子下》中写道:“曰:回之岂务一言哉?仁者难与同礼;是以君子所务焉。
”这里的焉表达了对于何事重视的疑问。
此外,《论语·微子》也有类似用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卑,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义,无可去焉。
”这里的焉表达了对于事物可否放弃或脱离的追问。
五、结论通过对古文中焉的多个用法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它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作为代词时,它代指人物或事物,展示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
作为副词时,它表示处所或状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情景和描述。
而作为疑问副词时,焉引发了对于何事重视、可否放弃等方面的思考。
总之,掌握并理解焉在古文中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古文中焉字的用法及寓意解释
古文中焉字的用法及寓意解释一、古文中焉字的用法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字词,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字就是“焉”。
在古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它的出现,并且其用法极为广泛。
那么,“焉”字具体有哪些用法呢?在本篇文章中,将从不同角度对“焉”字进行探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1. 代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焉”字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
例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布衣之友愚于事而敏于言,开始未有之。
”这里面的“焉”就是一个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或“何处”。
通过这种方式使用,“焉”起到了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的效果。
2. 假设用法除了作为疑问代词外,“焉”还可以用作假设副词。
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一文中可以找到一个例子:“如吾不闻,则复惠知其老朝龙也!”这里面的“焉”就是表示假设或前提条件的意思。
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使用“焉”字能表示一种设想或假设的情况,使句子更加丰满。
3. 代词指示用法另外,“焉”字还可以用作代词指示的意思。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曹公万福。
”这里面的“焉”就是用来指示某个具体事物的。
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此处”或“这里”,使用“焉”字能够更具体地表达出句子所要描述的对象。
4. 字母填充用法在部分文献和碑铭中,“焉”字还可以被用来填充拼音或补全音律。
这种用法主要出现在古代的韵书、方志等文献当中。
例如:“惠岳寿春总章/安时安辰安沈澄/......官长功艺(yi)纷纶(焉).....”。
二、焉字的寓意解释除了上面提到的不同用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理解其中蕴含的寓意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焉”字。
1. 表达生气和愤慨之情在一些汉字难题中,“焉”的含义常与怒气或悔恨有关。
它在表达某种强烈情绪时能起到强调或增加语气的作用,使句子更加生动。
例如:“焉知非福”意思是指“你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呢”,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作者强调自己对事情的愤慨和不满。
2. 表示困惑和迷茫在一些文言文中,“焉”的用法还可以表示思考、疑惑和困惑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三、“焉”字用作兼词兼语气词 因为“焉”一般用于句末,兼有语气词的作用,但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语气词。西汉以后,“焉”逐渐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宋本广韵》中“焉”字下的注释非常简单:“语助也。” 这说明随着语言的发展,“焉”的兼词特点在减少,语气词的作用在加强。在多数情况下,‘焉’的兼词和语气词作用还是同时存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具体例子的分析上看出来。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愚溪诗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有时候“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的性质就突出了,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语气词“焉”字由兼词“焉”字演化而来,所以它有铺张指点的意味。这与语气词“耳”“而已”的限止作用是正好相反的。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四、“焉”字作为语气词的七中常用用法 (一)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了”“呢”,如: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我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用在句末,与句中的疑问词相呼应,表示疑问的语气,也有“焉为”连用的,可译为“呢”,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则焉?《孟子·梁惠王上》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梁书·儒林·范缜传》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季恒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三)用在句中,大多位于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未完,有表示假定或提起下文的语气,可不必译出。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管子·七法
较难以理解。“焉”字作连词常用于复合句后、分句之首,承接上下文,表示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如何如何,可译为“就”“这就”“于是”“于是就”“就”,有时也同“而”等。如: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览德辉焉下之 。《史記》(同《汉书》:“览德辉而下之”)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烈!《庄子·则阳》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具备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鲁问》 有的地方“焉”字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比较常见。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荀子·礼论》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 ?“焉”字的这种用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古书上不常见。 七、“焉”字用作介词 兼词“焉”包含的代词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过,就只好让他出现在“焉”后。这时,“焉”的代词性消失,就只相当于一个介词“于”了,可译为“比”“于”,这种用法的“焉”字实际上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如: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尹文子卷上》 有时候,兼词“焉”里包含的介词“于”引进的对象就是前边动词意念上的宾语,这个“于”字译不译都可以。这时的“焉”字介词性已经很弱。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代词“之”,这种“焉”也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如: 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又召乐乘问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候,“焉”包含的介词“于”和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句中已经出现,或者虽没出现,但看不出代词有所代,也看不出介词引进什么,这样的“焉”字介词性、代词性均已消失,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语气助词了。 我认为在阅读古书时,碰到处于句尾的“焉”,首先要把它按兼词来理解;如解释不通,再看它介词性与代词性的强弱。介词性弱,代词性强,它就是代词;代词性、介词性都很弱,它就是语气助词。 八、“焉”字用作定语 在疑问代词的“焉”的用法中,还有用作定语的用法,见于《墨子》:面目美好者,焉故(焉故:何故)必知哉!《墨子·尚贤(下)》。这种用法十分罕见,我理解为特定人的习惯用法,但没有普及就消
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翻译:仍然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问题。)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翻译: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翻译: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指挥他人。) 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翻译: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杨倩说:“人们都害怕你的狗呀!)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翻译: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翻译:这一带还有许多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交错排列着,这些都是山水奇美的景色,由于我的缘故,都被“愚”字屈辱了。)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翻译: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和我争夺这条溪水,只有我才可以占有它并给它命名了。)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翻译:我到那儿收你的尸骨。)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翻译: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孟子·梁惠王上》。(翻译:晋国,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先生您也是知道的。) ?(二)“焉”字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时只能作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多用来代处所,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如: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翻译: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翻译:如果不侵略秦国,将要从哪里取得它想要的呢领土呢?) 作宾语,如: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翻译: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子辈还会跑到哪儿去呢?)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翻译:你忧虑什么呢?)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翻译: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 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翻译: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翻译:然而力
》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与蔽者乎?《荀子·解蔽》 (四)“焉”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如“焉耳”“焉哉”“焉矣”“焉耳矣”“焉耳乎”,如: 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大戴礼·曾子立事》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邶风·北门》 战而胜,则无以加焉矣。《战国策·东周策》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五)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状态。可译为“似的”“然”“如……状”“ ……的样子”,如: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尚书·秦誓》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是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荀子·议兵》 忽焉自有,怳尔而无。《梁书·儒林·范缜传》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古文观止·阿房宫赋》 眷焉顾之,潸焉出涕。《荀子·宥坐》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六)用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类属。可译为“之类”“等”。如: 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荀子·王霸》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韩昌黎文集·原性》 后一个例子中“善焉”的“焉”是代词,作“善”的宾语。 (七)“焉”有时也表延宕,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秋水》 五、“焉”字用作疑问副词 “焉”字用作疑问副词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大多表示反问,有两种用法: (一)可译为:“何必”“哪”“哪里”“怎么”“怎”“为什么”。如: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下》 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 (二)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 “焉”字用作连词 “焉”字用作连词虽然没有像“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等那么普遍,但是如果不了解“焉”的连词用法大,经过演变,意义和用法又不尽相同,“焉”字的复杂多变的含义困扰了不少学习古汉语的人。因此,了解“焉”字的词性和用法对学习古汉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将“焉”归纳为七种用法:兼词、代词、语气词、疑问副词、连词、介词、用作定语。 一、“焉”字用作兼词 “焉”字在古汉语里最基本的用法就是作兼词,相当于一个介词“于”和一个代词“彼”(或“此”“之”)。 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 “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如: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翻译:然而世上奇妙宏伟,瑰丽险要的风景常常在险峻偏远,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如果不是有意志的人是难以到达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翻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翻译:那个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翻译:带着妻子孩子来到这里,再也没有出去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翻译: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焉”前面与之结合的是形容词,如: 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中山狼传》。(翻译:别人对你有恩而背叛他,没有比这更不好的啊!) “焉”前面与之结合的词是不及物动词,作补语。如: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苛政猛于虎》。(翻译: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苏轼《石钟山记》。(翻译: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翻译: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二、“焉”字用作代词 “焉”字在做兼词时含有了一定的代词意义,另外还可用作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一)用作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法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后,可理解为“于是”,其中的“是”代人、事物或处所。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译为“他”“它”。如: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翻译:我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