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理论
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犹如两条交织在一起的线索,共同构建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重要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古代,自然科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
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运用观察、推理和假说等手段,逐步建立起对自然界的解释体系。
例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而赫拉克利特则主张火是基本的元素。
这些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在不断发展。
这种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在中国,老子的道教思想强调物质的自然属性,认为“道法自然”。
在古印度,佛教的哲学体系主张物质世界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即地、水、火、风和空。
这些思想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共同点,即认为物质存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
然而,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完全一致。
在某些情况下,自然科学的发现和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之间存在矛盾。
例如,按照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意识应该由物质产生。
然而,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意识是由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产生的。
这种矛盾使得人们不断重新审视这两个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
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而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则塑造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它们的共同作用为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哲学思考的深入,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之间的内在和冲突。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思想体系的内涵,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部作品中,作者乌尔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观。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及其“实践转向”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强调了对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的深入剖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导致的。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定伴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问题的实质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强调了人类劳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他注意到,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本质,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认识。
他提出了“实践转向”的思想,即通过实践来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问题,并要求将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验证和丰富理论。
在实践转向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变革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趋势。
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指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改造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及其“实践转向”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核心的重要思想。
它强调对社会现象本质的深入分析,关注劳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以实践转向为指导,注重社会变革的实践活动。
这一思想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推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三个新世界、四种新关系-理解全球经济新架构
美国上市公司80%是非金融类企业,这批企业一旦倒了,反向冲击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半年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可能深度崩溃。美国有全球最大的经济实力,绝对不会看着自己的经济倒下去。
但现在看,奥巴马是个坎儿。他是民选的民主党总统,这样的人站在老百姓一边说话,要维护美国的物质产业,保老百姓的饭碗。而且他要尽快从伊拉克撤军,这样,美国在欧洲搞事,美元和欧元争霸的气势就不可能了,这样一个总统是不被美国的金融大佬们所喜欢的。
三个新世界、四种新关系:理解全球经济新架构
全虚拟国家和半虚拟国家间会争夺主导权。中国最大的机遇,是维护好在亚洲的正当利益
□本报记者戴志勇受访人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拯救金融危机的分歧南方周末:金融危机到现在,各国政府都还在继续推出解困措施。美国与欧盟的意见,似乎一直存在分歧ω
南方周末: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各种生产成本都非常低,而且处于制造业的低端。以如此庞大的体量,加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所以冲击到原来的利益格局ω
王建:有人说是垄断利润,资本主义经济有二百年的历史,到19世纪末期就已经进入垄断阶段,那时为什么没有这个利润ω有人说是品牌无形资产的利润,耐克鞋1950年代就有了,打了很多年的品牌,怎么在美国生产时就没有这个利润,到中国来就有这个利润ω这个利润的产生,颠覆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逻辑,包括次贷危机的产生,都可以追溯到这块利润上来,是它使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
王建:中国要避免四个误区,一是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判断仍偏于乐观,认为最严重的冲击已经过去;二是对物价形势的判断偏于乐观,当通胀再次抬头时又转回宏观收紧的轨道;三是为保出口而让人民币贬值,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外流;四是没看到全球金融风暴深化给中国提供的机会。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确是一次非常大的机会。但是,要想把握这个机会,还应该看得长远一点,深一点。这样才能理解各国的利益所在,从而更清楚究竟怎么做才最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对当下世界各主要国家所形成的全球经济架构,我有个“一二三四理论”,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新世界岛论】(整理版)
新世界岛论——原作者:天涯·鄙视抢沙发的整理:天涯·离开杯垫——原文地址:/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25704.shtml三大理论基础“亚欧大陆枢纽说”——麦金德(英)“麦金德于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
麦金德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地理构成和世界历史进程,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澳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屿。
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域,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加之欧亚大陆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
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麦金德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下面几句话:一、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二、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三、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地理概念上的东欧是指东欧平原,大至就是苏联的欧洲部分)麦金德的“欧亚大陆枢纽”说是现代地缘政治的开山之做,他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是蒙古和俄国(那时美国还不够分量)。
他的这一学说影响甚大,可以说德国就是依照他的学说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两次联合了几乎所有的日耳曼人向占据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发动进攻,企图成为欧亚大陆的主人。
在麦金德的理论出来之前,欧洲最起码还有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拿破仑意识到了这一点。
只是最终这三次努力都没有能成功。
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日耳曼人不够强大,而是孤悬于欧洲大陆以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了保证欧洲大陆的平衡而不愿意一个强大的欧洲出现。
事实上在英国丧失了他在欧洲的所有领土之后,它的基本国策就是防止欧洲大陆上的任何一国坐大。
地缘上的特点虽使英国不可能成为欧亚大陆的主人,但却让有机会他透过海洋将视线投向了一片更大的世界,成为一个海权强国(美英联盟就是这个海权强国的升级版)。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
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晚年时期,马克思提出了“新世界观”,其中的关键是“实践转向”。
什么是“实践转向”?简而言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从单纯的理论分析中解放出来,使之与现实生产生活相结合,同时也要使理论反哺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前进。
这一转型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现实、更加深入人民群众的产物。
“实践转向”是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功课”到“革命的理论”转型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有所预见,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而工人运动的兴起又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形成真正的革命力量。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实践转向”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工人阶级的实践体验所铸造的,同时也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理论分析,而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由实践引导理论”。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理论,使之更加适合于现实的情况。
“实践转向”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识到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理只能从实践中得出,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不断提高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要指导实践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又要用高度的理论认识来指导和支持实践中的各项工作。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升华。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升华,否则就可能失去其活力和局限性。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作者:王英杰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6年第11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在笔记本中的札记,十分简略,总共11条,1400多字。
这篇笔记提纲,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888年恩格斯才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公开发表。
《提纲》言简义深、辞约旨远,可以说是最难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之一。
法国的哲学家阿尔都塞曾感慨道:“《提纲》的各条,犹如短暂的火花,让走近它们的每一位哲学家都眼前一亮。
然而,……要想给划过的火花定位,是何其困难之事。
我们不得不表明,这十一条看似透明的提纲真的就是一团谜。
”在阿尔都塞看来是“一团谜”的“火花”之中,确实隐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
恩格斯揭示了这个“秘密”,说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新世界观,即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纲》第一次以简略的形式、萌芽的形态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它的哲学革命意义在于,首次指明了实践的社会意义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揭露和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学说奠定了基础。
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实践”在《提纲》中,马克思把革命的能动的实践作为自己的新理论的基石,强调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使新世界观以萌芽形态第一次出现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
《提纲》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对现实世界“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没有看到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而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它不承认人的精神力量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费尔巴哈只强调“理论批判活动”,不懂得“实践批判活动”,即用现实的实际行动去批判和改造旧社会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我们来解析一下马克思的“新世界观”。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指他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新世界观中,马克思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认为人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压迫和奴役。
这种新世界观以解放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为目标,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理想的社会制度。
这一新世界观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超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是指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把认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本质,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倡导人们通过实践来改变和解放自己,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实践转向的理论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意义。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实践转向”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新世界观为实践转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目标确立,而实践转向则为新世界观的实现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新世界观是实践转向的理论基础,而实践转向则是新世界观的实践验证。
这种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为其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时代价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实践转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境,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社会的设想和方向指引,给我们指明了改变现状的正确道路。
而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使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改变世界。
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
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
《费尔巴哈提纲》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著的一部哲学作品,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提纲》中核心的观点之一。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由物质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他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唯物主义的理论,并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费尔巴哈指出:“在现在这个时刻,人们有时觉察到的那些深奥的、不可能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源于唯物的历史的方式决定了人的头脑。
”这一观点意味着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后来发展了唯物史观,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费尔巴哈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客观的过程,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他指出:“社会历史并不是人的工作,而是充满人的暴力和自然的力量的两次战斗的结果。
”这一观点对追求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很大的启发,马克思后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逻辑。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马克思新世界观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西方传统哲学范畴中体现出了一种超越性。
马克思主张以批判性的自由和解放为前提,推崇人类的普遍性和自我解放。
马克思的这种新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和经济力量的认知,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反动的规律、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社会矛盾以及它们的历史性演变,提出了一系列排除传统哲学理念的重要观点和新思想的方法。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1. 关注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如认为个人自由平等、人类本质相等等,马克思反对这些概念,认为个人自由的实现和全人类自由的崛起取决于阶级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将所有的社会现象解释为经济阶级发展的结果,从而强调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对社会超结构的决定作用。
这与传统哲学中的意识形态、制度、文化、法律等观点有所不同,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围。
2. 去除单纯因果关系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常常使用“实践论”这个概念。
实践是一种与自然和社会性质相关的行动和活动,马克思认为在每种历史时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通过实践而不是单纯因果关系来实现的,因此,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人类通过实践不断进行解放,而这种解放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的一个过程。
这与传统哲学中的因果关系观点有所不同,越过了传统哲学科学界限。
3. 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对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矛盾、决定其它历史发展方面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国家、政治制度、宗教、哲学、法律等这些在基础关系影响下形成出来的治理和维持权力的机构。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深刻的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神秘主义”(臆想)观念。
4.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社会制度剥削劳动者,矛盾重重,是一种需要被推翻的制度。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新世界观”解析
思哲 学 的“ 践视 域 ” 实 。这 种 实践 视 域 , 是 马克 就 思在《 提纲 》 第一 条指 出 的 , 对象 、 对 现实 、 感性 “ 把
它们 当 作 感 性 的 人 的 活 动 ,当 作 实 践 去 理
解 ”2 。马 克 思 这 种 哲 学 视 域 的 转 变 , 从 黑 格 ¨ 是
摘
要 : 8 5年 马 克 思 写 成《 于 费 尔 巴哈 提 纲 》初 步 形 成 了他 的 新 唯 物 主 义 的 新 世 界 观 。《 纲 》 14 关 , 提 中
包含 的“ 世 界 观 ” “ ” 首 先 是 哲 学 新视 域 , 新 之 新 , 即从 旧 哲 学 的 “ 释 视 域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践视 解 向 实
作 者 简 介 : 巧英 (9 5 )女 , 苏 泰 州 人 , 苏科 技 大 学 讲 师 , 要 从 事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研 究 。 包 16 一 , 江 江 主
思还 是把实 践 当作 一 种 理论 实 践 活 动 、 种 思 维 一
活动 , 还是在 一种解 释视 域 中认识世 界 。 到《 莱茵 报 》 时期 , 马克思 “ 第一 次遇 到要对 所 谓 物质 利益 发 表 意 见 的难 事 ” 。这促 使 马 克 思 ] 转 向对 经济 学 的研究 , 图从 经 济 学 的角 度 回应 力
算 旧哲学而 完成 的 。
从 旧哲学 的“ 释视 域 ” 变 到 马 克 思哲 学 的“ 解 转 实 践视 域” 。这标 志 着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根 本 区 别 于 以往 一切哲 学 。其 次 是 哲 学新 体 系 , 即新 唯 物 主
在马 克思 以前 , 格 尔 已经 把 实 践纳 入 其 哲 黑 学体 系 并 使 之 成 为 重 要 哲 学 概 念 。在 黑 格 尔 那 里 , 践是理 论观 念上 升到绝 对观 念 的一 个环节 , 实
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
探析《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费尔巴哈提纲》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创作的一部思想体系,其中包含了对世界观的深入探析。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费尔巴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对世界观的理解和认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释。
下面将对《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世界观思想进行探析。
1. 新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提纲》提出了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存在的,它是一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一观点与希腊哲学中的原子论和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知识相反,强调了世界的历史性和变化性。
此外,费尔巴哈也强调了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历史是所有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还提出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制度的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 人类观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费尔巴哈提出了人类观的新理解,他认为人类是单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包含了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这一观点与康德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分析和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理性”不同,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本性和群体性。
此外,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正义和自由需要通过社会改革和历史进步来实现。
他也强调了个人的固有权利和尊严,反对压迫和剥削。
3. 文化观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提纲》中对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文化可以带来社会的生长和进步,但也容易被社会和政治制度所操纵和支配。
此外,费尔巴哈认为文化与特定的人类社会和生活方式相关,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但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人们可以消除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4. 自我意识观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费尔巴哈提出了有关自我意识的新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由人类的社会本能和社会制度共同塑造的。
他认为社会和政治制度对个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影响使个体成为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人。
此外,费尔巴哈反对康德哲学中的自我立异论,认为自我意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超越内部和外部的主体,而是由社会和历史背景所塑造的具体人格。
论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两个理论视野
巴哈的提 纲 》 德 意 志 意识 形 态 》 以下 分 别 简 称 内容 上 的侧 重而 出现 文 本 表达 的表 层 与 深 层 的 复 和《 (
为《 提纲 》 形态 》 这 两 个 文本 之 间 的关 系 , 术 调式 理论 视野及 其相 互转 换 。 和《 ) 学
界 一直存 在 着 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理 解 : 种 理 解 认 一
“ 尽发 挥 ” 全 面论 证 ” 已 。这 种 理解 在 客 观 对“ 详 和“ 而 事物 、 现实 、 感性 ” 须“ 它们 当作 感 性 的人 的 必 把
当作实 践 去 理 解 " [ 。可 以说 , 是 在对 “ 正 感 上 形成 了另 一种 事实 , 似乎《 态 》 非是《 形 无 提纲 》 中 活 动 ,
为, 马克 思 在《 纲 》 提 中主要 阐述 了 以实践 为核 心 的 “ 新世界 观 ” 而在 态 》 , 形 中主要论 证 了 以生产 力 和 生产关 系 ( 交往 形式 ) 的矛 盾运 动为 核心 的“ 物史 唯
< 提纲 > 表 层 的实 践规 定 与 深 层 的 : 唯物史观
一
20 0 6年 7月
J l,0 6 uபைடு நூலகம் 2 0
论 马克 思 哲 学 新 世 界 观 的两个 理论 视 野
杨 端 茹
( 北 煤 炭 师 范 学 院 政 法 系 , 徽 淮北 2 5 0 ) 淮 安 3 0 0
摘 要 : 以实践的科学规定来导向唯物历史观, 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还原实践的具体形态, 这是马克思哲
、
在 笔者 看 来 , 格 斯 之 所 以 把 提 纲 》 作 是 恩 看
包 [ 从 ] 观” 。这种 理解 在客 观上形 成 了一 种事 实 , 好像 提 “ 含 着新世 界 观的天 才萌 芽 的第一 个文 件 ”1,
新感性与新世界
新感性与新世界新感性理论是马尔库塞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社会革命的有力武器。
新感性理论既渊源于德国古典美学、弗洛伊德的本能结构理论,也是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社会分析的必然结果。
生命本能、审美想象力、政治性、实践性是马尔库塞新感性的几个重要特征,它们的全然恢复,意味着通过艺术与审美对新感性的造就,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将重新达成。
标签:马尔库塞;新感性;艺术;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当代美籍德裔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纵观其一生的学术思考,从初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到中期的心理学、社会学,晚期又回归到美学领域。
历经多个领域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人类解放”这一问题展开。
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于1969年在其著作《论解放》中提出。
本文拟从理论渊源、内涵界定、新感性生成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其新感性理论作较系统的评析。
一、新感性理论的孕育回顾马尔库塞的整个学术探索历程,我们都不难见到其新感性理论的端倪。
甚至可以说,他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的学术价值取向,预示了晚期新感性思想出现的必然性。
作为在德国资产阶级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马尔库塞在哲学、历史方面都受到过典型德国文化的熏陶。
众所周知,美学在18世纪中叶确立之初,兼有“感性学”之称。
自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美学传统,都致力于以审美为中介,去调和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也正是这样一种统一理性与感性的历史要求,决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走向。
康德的整个哲学、美学思想,就是在探寻人的主体性,力求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跨越理性与感性的鸿沟,使自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
席勒更是站在“人性完整”的高度,把感性作为人的基本构成要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指出,人类文明的弊病,就在于两种基本冲动(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之间的冲突,只有通过艺术审美活动,完全恢复感性的权利,才能重塑“人性完整”,获得彻底解放,走向自由。
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作者:郝雨沈亚文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08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哲学史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文化内涵及意义极为高远丰富。
这一思想主张在今天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流脉,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创举。
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探索和历史建构中,经典文化一向担当着重要的使命。
它在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及内涵阐释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引起了思想理论界的强烈关注。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从中共十八大报告到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62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重大国际组织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详细阐释核心思想。
习近平主席说:“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在此后的两年多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进入了纵深发展阶段。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不断阐发,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越来越形成热点。
张曙光在《“类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中提出“个体、共同体、人类与大自然”的四位一体思想框架或“四重奏”,集中表达“我们更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研究个人、共同体、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个人之道、共同体之道、人类共同发展之道及其相互关系”[2]。
张曙光还在《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及其现代境遇》(2005)中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及其理论可能性进行了解读,阐明了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明确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和人类前景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
同时《,提纲》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
1845年春,马克思匆匆写下了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即恩格斯在1888年对它略作文字加工,第一次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共十一条。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作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最初著作《,提纲》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特别是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提纲》虽然非常简要,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恩格斯称《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一、《提纲》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确立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出发点或立足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虽然不少人为实现他们的哲学作过艰难的努力,甚至有的人还运用过实践这个词,但是他们都满足于圆满地解释世界,把哲学的任务仅仅规定为说明世界。
因此,从前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精神、思维,它们把精神、思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从精神、思维出发来理解世界。
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批判,指出唯心主义对“能动的方面”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它们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的依赖性。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本身的”。
康德的法律哲学
第二部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从知识论的角度揭示了新世界主义理论的基本结构, 并将此种世界主义上升为一种方法论,进而使得其逸脱出知识论的界限,进入价值论 的视野,从而奠定了新世界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批判哲学框架中的新世界主义理 论通过理性的认知与实践构建法的世界意象,强调世界共和国乃是批判哲学体系得 以完成的必然环节。因此,批判哲学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世界公民哲学体系。德 国著名哲学家奥特弗利德·赫费指出,要理解这一世界公民哲学体系,必须从四个方 面入手:一是认识到纯粹理性批判所确立的世界公民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智识上的游 戏,而是有关“世界”的世界公民哲学;二是所有人都同时享有这种“世界性”,因 此即便并未形成法权领域的世界公民观念,他们已然成为认识论领域的世界公民; 三是纯粹理性批判所提供的认识论条件对于其他世界的理性存在者同样有效;四是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展现出来的世界共和国意象,并不满足于认知世界及其相关的 世界性。
三、世界的图像与新世界主义理念的生发
“世界的道德图像”为世界公民理念的确立和运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经由“世界的 道德图像”,人与世界的根本关联得以呈现。这种根本关联不再是以一种知识的型态被 呈现,而是以一种审美的型态被感受。世界公民不是一个“知”的主体,而是一个“感 性情意”的主体。这种“感性情意”的主体又不会落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深渊,而 是受到审美判断的约束。经由审美判断,“感性情意”的主体能够将自身在“世界”之中 所拥有的特殊判断普遍化。但是这种普遍化恰恰有不同于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那般是通 过一种“普遍立法” ( universal lawgiving)的途径来达成的,而是以“世界的道德图像”为 中介,通过审美判断 所 蕴 含 的 反 思 判 断 的 三 个 过 程 来 “ 普 遍 沟 通” ( universal communication),进而形成人们对于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感受。
构筑最大同心圆_共建美好新世界
12023·10构筑最大同心圆 共建美好新世界钟 联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
回望世界,这是汇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十年,这是闪耀伟大真理光辉、展现强大思想伟力的十年,这一重要理念也日益成为引领时代发展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着眼人类福祉,赢得世界尊重。
十年前,面对几近无解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彷徨求索的世界与人类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这一重要理念,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天下一家情怀,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主义精神,兼收并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这一重要理念,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五个世界”为总目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理想追求,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重要依托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重要理念,顺应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对权力政治、零和博弈旧思维的超越。
这一重要理念,先后被写入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高举进步旌旗,同行人间正道。
十年来,治理挑战、疫情危机、气候灾害、地缘冲突等相互叠加,本不太平的世界陡增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有如混沌世界的一道霞光,这一重要理念应运而生且与时俱进,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引领各方深化合作、共克时艰,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及时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十年来,这一重要理念的实践铿锵有力,中国先后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网络安全等人类面临严峻挑战的领域积极探索构建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不凡贡献。
十年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开花结果,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命运共同体网络越织越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同心圆日渐拓展。
十年来,这一重要理念从方案变为行动,从思想引领转变为实践推动,深刻体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类需求。
新世界主义名词解释
新世界主义名词解释
新世界主义是中国学界在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结合中国经验,对世界主义多个层面的发展成果进行的有机整合。
在全球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顺应时代的要求,中国学者们为全球治理的发展提出了“新世界主义”的观念,其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吸收世界先进元素、剔除不利于全球治理的因素。
作为新世界主义的核心观照,新世界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而它本身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也不是西方现代的世界主义,而是肩负着同时超越这两者的使命。
新世界主义的重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心五体”或“同心多元”的原则⑦,这个核心指的是“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或元则分别是: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
二、反对地域保护主义,主张人才物自由流通、开放合作;
三、反对利己主义,主张共商共建、共赢共享、共生共荣;
四、反对干涉他国内政,主张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平发展;
五、反对否认、否曲、篡改历史,主张牢记历史,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孙 正 聿一、“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观”革命,还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历史理论,从而实现了一场“历史观”革命?这个问题表明,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中,隐含着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一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一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
这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以来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予以阐释和论证:其一,从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对立出发,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历史观变革;其二,从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对立出发,说明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性质,从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历史观变革的理解。
这两方面的阐释和论证的深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历史观”的视域中来阐释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限定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都是从“历史观”变革来确认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而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这就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以唯物主义说明历史而构成的“历史观”的解释路径。
关切这条解释路径,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前提,这就是:如果历史唯物主义仅仅是一种“历史观”,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仅仅是一场“历史观”变革,那么,就应当而且必须有一种超越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世界观”,就应当而且必须有一种超越于“历史观”变革的马克思的“世界观”革命。
正是这个超越于“历史观”的“世界观”前提,正是这个超越于“历史观变革”的“世界观革命”前提,合乎逻辑地引导人们去寻找区别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世界观”,寻找区别于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世界观革命”。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对世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果之一,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实践转向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实践转向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世界观”的提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一词最早出现在他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他的哲学转向。
在此之前,马克思曾受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他将历史观念引入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历史和社会观。
但是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深入,他逐渐意识到黑格尔的哲学仍然是一种思想上的抽象和理想主义的哲学,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传统的物质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都是被扭曲的历史观念”。
这种历史观念把历史当作是不断发展的、有机的整体,历史的发展是人类劳动和实践的结果,并由此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人类劳动和实践看作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他反对思维上的抽象和唯心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证明。
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新世界观”,是对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念的一种突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重新审视和重新理解。
二、“实践转向”的形成在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过程中,实践转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
实践转向是指马克思将思维和实践统一起来,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才是认识的基础。
他认为,真理只能根据实践来验证和证明。
马克思反对那种把世界解释权、认识权完全交给思维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实践转向的形成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息息相关。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界理论
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宇宙又是什么样的?是否只有一个宇宙?是否存在一个或几个和我们平行的空间?一个或几个平行的宇宙?究竟有多少个我们?黑洞的尽头是否是白洞?我们能否进行时光旅行?我们又能否活几千年?一个又一个问题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反复被提起!经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最终的答案却都没有被发现!这些问题都存在同一个特点:只要一个问题解决,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但我们却一直以来没有任何的思路。
是我们的思想太局限吗?还是我们进化的不够完整?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对这些问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猜测,我们可以在百度上搜到大量的猜测性答案,但究竟哪一个观点是最科学的,最正确的?我们却无从考证。
同样,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有自己的见解: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
这也就是我的观点,宇宙是只有一个吗?是否是很多个宇宙?如果是,我们的宇宙是否又是这么多个宇宙的中心?即原子核!!!不妨我们就猜想一下,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原子,而我们的宇宙正是这个原子的原子核,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宇宙的周围应该会有很多电子,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宇宙有尽头,那么又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宇宙周围的电子是否是另外一个宇宙,一个完全与我们相反的宇宙,我们都知道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那么我们宇宙周围的宇宙是否就是和我们一样却带有负电的宇宙?而这些宇宙之中是否就有带负电的我们?如果是,那么就会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这样就有与我们平行的空间,有另一些我们正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做着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事。
如果这些猜想是真的,那么这些发现足够令我们为之疯狂。
这是基于我们是宇宙中的唯一的原子的基础上的猜想,那么我又提出了一个更加令我们疯狂的猜想:我们的宇宙只是原子之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子!!!那么就有一个与我们一样的带有正点的宇宙,即原子核宇宙。
那么我们周围同样有着许许多多的同伴。
这同样也会引发一个问题,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也就是说原子很小,至少在我们的理论下,原子很小,那么我们就以原子很小为前提,也就是问题所在:是否在我们这个原子外有类人类存在,一些高智商的生物存在,而我们只是他们世界里非常非常弱小,不被发现的原子?这个想法是非常奇妙的,尽管很飘渺,很不切合实际,但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没准这个想法在不远的将来会被拍成科幻电影,我们并不是宇宙的主宰,我们的宇宙也只不过是一个小颗粒,在我们之外有更加高大,智商更高的生
物存在,那么如果哪天,我们这颗原子被那些“大人”们发现了,我们的末日也许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