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课件
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 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观念新 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阅读提示
•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
主题思想
这首独特的伤逝之作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 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已故 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 对现实的无奈、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 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写作特色
➢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 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 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背景资料
萧红(1911-1942),作家。原名张廼莹,
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与萧 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 发表《生死场》,描写东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抗 日斗争。文笔细腻,抒情色彩浓烈,颇具散文化 倾向。著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 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 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 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 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 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 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短诗一百首现代诗五小段
短诗一百首现代诗五小段
1. 雨后的泥土
雨后的泥土,沉甸甸的承载着久违的清新。
大地欢快地饮食,花草静静吐放。
阳光的余晖将泥土镀上一层金黄,
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真实而温暖。
2. 暮色
夕阳西下,神秘的暮色笼罩大地。
大树的影子伸展,漆黑的树干形成诡异的图案。远处的灯光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看不清是敌是友。人们在这个时刻,迎来了寂寞与思索。
3. 风的轻舞
风轻轻地在无垠的天空中舞动。
它带来了秘密的消息,传递着未来的预兆。
追随风的人,仿佛能听到生命的颤动,
看到了远方的彩虹,眼前充满了希望与勇气。
4. 海的呼唤
蓝色的海水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它向远方呼唤着,诱惑着人们的心灵。
船只在波涛中翻滚,追逐着梦想的旅途。
海鸥在空中翱翔,似乎在告诉人们勇敢追寻。
5. 晨曦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了窗纱上。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宣告新的一天的开始。
清晨的空气清新宜人,像甜美的音符弥散开来。
人们被这美好的晨曦所感动,迎接新的希望。
这五小段现代诗是以一种抒发情感、抚慰人心的方式描写了不同场景下的自然美景和人与自然的交互。第一段以雨后的泥土为题材,描述了雨过天晴后土地上的清新和希望。第二段以暮色为题材,表达了傍晚的寂寥和思索之情。第三段以风的轻舞为题材,描绘风的轻盈和预示未来的信息。第四段以海的呼唤为题材,形容海水的吸引力和追逐梦想的勇敢。第五段以晨曦为题材,描述清晨的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一天的开始。
这些现代诗的主题都围绕着自然景观展开,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观察和感受,又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希望的寄托。通过抒发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些现代诗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短诗五首
合作探究
➢诗人描绘了两幅小画面,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析:第一幅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
欣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人当成风景来欣赏。
➢第二幅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 在一起,成了“别人”梦的内容。
➢本诗用简单的意象,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说明的道理是:宇宙间的事物存在普 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写作背景
➢《 断 章 》 创 作 于 1 9 3 5 年 1 0 月 , 据 作 者 自 云 , 这 四 行 诗 原 在 一 首 长 诗 中 , 但 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岀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 虽只有短短4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于是他写下了《风雨吟》。
第一单元
断章
卞之琳
-.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导入
➢富有哲理的诗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
部编版9年级下-3《短诗五首》课件
二、新课讲解
第三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 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 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 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 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 只好苦苦地、家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到了1944年, 诗人前来凭吊萧红墓。
二、新课讲解
诗句赏析
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 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 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 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 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 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二、新课讲解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 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 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 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 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 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
第3课《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知识必备 人物链接
萧红 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成就很大的女
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 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 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 河传》。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 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 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文章主旨
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 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 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 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 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 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 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 境的真实写照。
3、如何理解诗中的“山茶花”?
诗人为什么不说 “墓畔”而说“头 边”呢?
“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抹亮色,
茶花历来被赋予高洁、清纯、朴素、秀
同学们,先来 给文章划分一 下朗读节奏吧。
韵律节奏: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
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 短长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3 短诗五首(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
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视角解读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 第一视角:“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 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你 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视角:别人的视角。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 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 的视角,全能的视角。前面两个视角所看到的东西, 作者作为第三个全能视角,都看到了。
创作背景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 湾,年仅31岁。 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 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 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 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 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 When you watch the scenery from the bridge, • The sightseer watches you from the balcony. • The bright moon adorns your window, • While you adorn another’s drea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作背景
在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当年“他们多方 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 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 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 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 死前曾在铂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 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 了。”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 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黄土,四个大字,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 寞、凄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 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短诗五首》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品析《月夜》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 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 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 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 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 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 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 《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 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 《驰驱集》等。
品析《萧红墓畔口占》 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 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 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 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 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梳理
短诗五首
月夜
【原文】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注释】
霜风:既指刺骨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这里指刺骨寒风。
【作家、作品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主要内容】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所谓
3 短诗五首【考点精讲版】
“我”
顶高的树
交代
环境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主旨
归纳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
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Baidu Nhomakorabea现出“五四
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
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作者名片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
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他
1942年
年仅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
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1942年
戴望舒因为宣传抗战被日本宪兵逮捕。出狱后,原先在香
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早已纷纷离开香港返回内
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
1944年11月
戴望舒来到萧红墓前凭吊,作了这首悼亡诗。
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映照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出诗人压抑状态下真实的心境。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
的痛惜之情,同时也消减了悼亡诗的沉重之感。
“红山茶”这一主要意象有什么寓意?
✓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 红山茶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
涵,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
(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
(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
(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
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
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
3、短诗欣赏与创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
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
(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精品课件
骤雨,同时,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
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
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联系诗歌写作背景,
诗歌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 地”风雨如晦。因此,“风雨”这个意象由“自
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
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
pàn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màn
mò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时间之长 路途之远
这是写实,更隐指 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 厚和祭奠的诚挚。
既是诗人的实际感 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 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为什么不说“墓畔”
象征意义:“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 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 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 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 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 斗精神。
大树 月夜 “我”
独 立 不 倚
意境美
《月夜》中,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
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
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3课 短诗五首 教学反思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首先,这五首中外短诗都经典的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白,没有必要过细的讲解。当然《断章》《月夜》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番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细品诗作。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长”“短”并不是写作的障碍,“长”与“短”应该是辩正的。当“长”不能给人以美好的东西时,这“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
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
竹笋──伟力在于冒尖。
火柴──在逆境中发光。
泉──大地母亲的乳腺,日夜喷涌着“爱”的情感。
岸礁──浪的丰碑,却刻满了大海的传奇。
钟表针──追赶时间的三剑客,信念的同心圆。
蚌──同样生活在水中,有的却孕育出珍珠。
电冰箱──冷静,才不坏事。
尺子──讥笑“寸”之短小,却忘了自己也是由“寸”组成。
雪──天上发来的信笺,通知大地又是一个丰年。
灯──光明磊落,近墨不黑。
伞──迎着暴风雨开放的花。
这些例子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一写自身边的事物。下节课我们欣赏一下学生的作品吧!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使同学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加上我平时强调的课下是朋友课上是老师兼朋友的思路,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敢说话,乐于说话,因此才有了这了两节比较成功的诗歌解读课。
部编版语文3短诗五首-优课件
创作背景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
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 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 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 伟大的诗”。写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 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诗人走了六 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 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 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这两个词语是写实,隐指诗人对亡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又是诗人长期 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 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 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 边”? “红山茶”有什么含义?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 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 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 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 早已经纷纷离开香港潜返内地,戴 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 地等待、等待……
几年以后,诗人来到萧红墓前 凭吊。
精读文本 朗读诗歌,体会本诗丰富的内涵。
1.体会第一句中“六小时”“寂寞”和“长 途”三个词语的含义。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可以看作是 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
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以及诗人入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3 短诗五首
7.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
①“小乞丐”在风雨中献给母亲的菊花。② 象征了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小乞丐坚韧的品 格及对母亲的那份执著的爱。(意思相近即可)
片段练习
根据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自 己试着去解读《统一》这首诗的深 刻内涵。
中考链接
积累与运用
1.(重庆八中中考模拟)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 项是( A ) A.戴望舒,现代诗人,他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抒发了对 祖国刻骨铭心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侵略 者的仇恨。 B.《曹刿论战》出自《左传》。相传《左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C.《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他将警官 奥楚蔑洛夫比作变色龙,刻画了一个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忠实 走狗形象。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
5.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否删除,请表明你 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不能删掉,因为画线部分都是小说的环境描写。 其作用是: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了 “小乞丐”的形象;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6.文章结尾,多尔先生的眼前为什么“ 模糊了”?
①多尔为自己误解了“小乞丐”而愧疚。② 多尔被“小乞丐”对母亲纯真的爱感动,他的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
二、新课学习
《月夜》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诗五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寂寞.(mò)舵.手(duò)装饰.(shì)
房舍.(shè) 墓畔.(pàn) 一束.(shù)
郊.原(jiāo) 繁.多(fán) 长.途(cháng)
2.名句默写。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3)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4)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3.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风从/大地/卷来
C.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4.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关于新诗的“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B.在韵律上,没有严格规定,都不讲究押韵。
C.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D.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5.下列对作家作品的整理,不匹配的一项是( C )
A.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代表作《秋明长短句》。
B.卞之琳,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C.戴望舒,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望舒草》,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D.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6.模仿下面诗句的格式,另写一组句子。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仿写:(示例)老是把自己当作千里马/就时时有怕不被重用的痛苦/把自己当作老牛吧/默默承载更多的重量
7.(2019·浙江衢州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妈妈和文文在江边散步。
文文瞧,我们的城市多美呀!
妈妈(笑)那你就背两句应景的诗吧。
文文我想到了白居易的“(1)几处早莺争暖树,(2)谁家新燕啄春泥”。
妈妈要是站在那叶小舟上,眼前的景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诗句呢?
文文王湾的“(3)客路青山外,(4)行舟绿水前”。
妈妈看来诗歌没有白背哦!
(指着草地里的标语牌)这标语怎么只剩一半了呢?“一花一草一木”三个“一”字连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