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0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0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答案】A【解析】【详解】2.近代西方有人把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当时主要是为了A.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B.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制度D.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为了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利用才能选官,故A项正确;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是科举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很难实现防范武将专权,故C项错误;追求公平公正属于科举制度影响,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3.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C.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D.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答案】D点睛: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推崇道家思想,并不仅是为了攀附门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道家的思想变化能服务其统治者的作用。

隋末的战乱,使社会元气大伤。

大乱之后,李唐王朝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为其政治方针。

这种做法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也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好的为巩固其统治服务。

4.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B.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C.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D.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知,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了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的衰落的趋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故D项正确。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论归纳]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 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
行政效率。
(2)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 ( 中书省 ) 、审核 ( 门下省 ) 至执行 (尚书省 ) ,都经由三省处理。
4.元朝:行省制度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1)措施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影响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的开端。
『思考应用』
《朱子语类》记载:“本朝(宋)……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2.唐朝 (1) 背景: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
割据势力。
(2) 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 央集权。
3.宋代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 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 (1)措施 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中央掌控。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 (2)影响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 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管 “ 腹里 ” ;唐朝中书
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注重门第。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题 ,共50分。

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106年 ,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 ,每州置刺史1人 ,刺史“奉诏条察州〞 ,主要依据“六条问事〞 ,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 ,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2、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 ,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 ,这些机构繁多的公文程式 ,有复杂的运行机制 ,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 ,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这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A. 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B. 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C. 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 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3、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卑微 ,但“天下枢要 ,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 ,掌传达皇帝口诏 ,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逐渐分割宰相权利 B.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政令执行程序 D.加强君主专制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 ,总是逐步升 ,政府的权 ,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A.秦代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C.唐代科举制 D.元代行省制5、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 ,在三省六部制中 ,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 ,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论者意在说明( )A. 皇权加强了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6、唐前期 ,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 ,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 ,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 ,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 ,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高一人教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人教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场景3: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 2月 许昌 免职 3年 8月 皇 帝 去世 决策机构 田虫分 3 年 9 月 执行机构 薛泽 免职 7年 6月 外朝 中朝 公孙弘 去世 2年 4月 御 太 李蔡 丞 畏罪自杀 3年 侍 常 尚 史 相 严青翟 畏罪自杀 2年10月 尉 书 大 中 侍 赵周 下狱死夫 2年 7 令 消弱相权,加强皇权 石庆 去世 8年 3月 有事上报 公孙贺 下狱死 12年2月 九 卿 刘屈髦 下狱腰斩 2年 2月 问题:这种中央政治结构 ?各自职能?其目的是? 田千秋 (昭帝时死) 2年 姓名 离任原因 1、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材料呈现
血腥的盛唐 2.唐代 ——初完善,后
严重消弱
•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藩镇割据是唐代安史之乱后 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 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 或联合对抗中央。 政治腐败、节度使 问题探究 唐代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
根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私有性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 于战国。当时的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场景1:两汉时,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场景2: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 ——皇权加强; 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 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 面前议事了。 ——相权削弱;

2017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2017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全国卷找规律]1.(2015·课标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 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2.(2015·课标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 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

答案:A3.(2013·大纲全国文综)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解析: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是由中央派驻官员实行间接管理的区域,行政区则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区域,监察区转为行政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武帝诏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解析:由“汉武帝”“与子弟邑”“使有列位”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即允许诸侯再分封子弟,从而削弱诸侯王的力量,故选D项。

答案:D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解析:宋代负责转运钱粮有专门的转运使,故A项错误;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宋代依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9·安徽六安一中高一月考]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事权的过分分化 B.科举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皇权专制削弱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故选A项。

答案:A4.[2019·湖北孝感高中高一检测]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

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监督地方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扩大统治范围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元代这样设置行省的目的是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通过后由尚书省执行。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并非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地”“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主张通过分封诸侯的众子弟,使得人人欢心,又让诸侯国被削弱,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仅在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

答案:C2.东汉初年,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官小权大”的尚书台,而三公虽地位较高,秩禄万石,却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可“坐而论道”。

这一举措( ) A.丰富了古代国家治理手段B.激化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C.打击了贵族地主等级观念D.完善了官僚队伍的选拔制度解析:尚书台“官小权大”,便于皇帝控制,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三公地位较高,“秩禄万石”,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尚书台官员的出身,不能体现打击贵族地主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尚书台官员由皇帝任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不能说完善,故D项错误。

答案:A3.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解析: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故A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20: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20: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7·河南焦作高一期末)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

由此可知,当时()A.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B.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C.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D.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解析』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是实行封国制的初衷,但体现不出材料的郡国并行和中央对封国的控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可知各封国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故B项错误。

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和“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在人事任免以及用郡国交错的方式来防范封国势力膨胀,故C项正确;“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7·四川宜宾高一期末)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推恩令的施行,削弱了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福建厦门高一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该制度的设立()A.简化了决策过程B.降低了监察效能C.加强了君主专制D.确立了三权分立『解析』根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分工负责,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4.(2017·四川绵阳高一期末)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做“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

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A.审核决策B.拟撰诏书C.执行决策D.监督审判『解析』根据“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可知,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书,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楚工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乇张耳、燕王臧荼、长沙西汉初年王吴芮齐王刘肥、淮南工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饵、刘邦晚年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5、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7、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9、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10、赵翼《咳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日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作业: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作业: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2.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

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 A.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3.历史上某一时期,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也有机会步入仕途。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西周B.汉代C.晋代D.宋代4.《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5.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对应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7.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8.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学案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西汉时期,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有人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项建议演变成的措施是()A.大封皇室成员为王B.实行“推恩令”C.平定“七国之乱”D.废除诸侯国,改设郡县『答案』 B『解析』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描述的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威胁中央。

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设置刺史D.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 A『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一些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设立了一些王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3.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A.宦官专权B.武臣专权C.相权过大D.王国问题『答案』 B『解析』宋朝选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可以看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武臣专权的问题。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 B『解析』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使相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故选D项。

6.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①河北②山西③山东④辽宁⑤西藏A.①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③④⑤『答案』 C『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7.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带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带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轮复习学案一、解读考纲,明确目标1.复习教材第一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元朝历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如郡国并行制、藩镇割据局面、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等制度。

2.复习教材第二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元朝历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如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度、二府三司制度、一省两院制度等制度。

3.复习教材第三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唐朝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制度。

4.以历代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为线索,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等角度,认识历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和总趋势。

二、深度理解,核心突破核心一复习教材第一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元朝历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1.(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2017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4.(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5.(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

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

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选C。

王国自主权是在西汉初年就取得的,“推恩令”本身并没有直接扩大王国的自主权,故A错误;“推恩令"的实质就是分封制,故B错误;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正确;“推恩令”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逐渐地削弱王国,而不是直接“解除”王国的物质基础,故D错误。

2。

(2016·豫晋冀三省模拟)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道:“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继位及其后世君主,并不是仅靠自己的道德修为,还要仰仗外戚的协助,关于依靠外戚抑制相权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A错误;“家天下"强调的是皇位继承,没有涉及外戚干政,故B错误;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权力旁落,故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外戚干政的实质,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只是当时的目的之一,与“实质”的说法不符,故D错误。

【加固训练】《二年律令·贼律》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腰斩。

"由此可知,汉朝设置亭障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边疆安全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

这一现象( C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解析:材料“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了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C项;秦汉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强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汉以后宗法制尽管不存在,但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如尊宗敬祖观念,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非秦汉以后的史实,排除D项。

2.(2020·山东济宁调研)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的机构。

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

材料表明汉代( D ) 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解析:由材料“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可知官民可以上书参政且受到朝廷重视,故选D项;君主专制从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朝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简拔是“简直拔选”的略称,不拘一格降人才,多用来赞美明君英主对人才的慧眼识珠,不是通过察举制录取的,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

3.(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C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解析: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依所学,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而未涉及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课时作业4: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4: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巩固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A.古代的分封制度B.血缘亲族关系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答案 B解析由于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以及误认为秦的灭亡是没有分封,因而刘邦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

2.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A.宦官专权B.后宫干政C.地方威胁中央D.外戚干政答案 C解析材料中“儒臣……分治大藩”,是指宋初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专权。

3.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宰相权利的下降B.礼仪制度的变迁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D.皇权不断地加强答案 D解析材料中唐代之后宰相“坐而论道”待遇的降低,说明了宰相地位的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不断削弱相权直至废除宰相,宰相待遇的降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相权的削弱和皇权不断地加强。

4.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

明朝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A.工部B.礼部C.户部D.兵部答案 A解析从唐代三省六部制中“六部”的具体职能中能够获取如下信息,工部负责大型土木工程的兴修,在中国古代轻视“工商”行业的时代工部难逃“贱”字别称,“富”“贵”“威”“严”“贫”应该分别对应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和礼部。

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答案 A解析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关键是因为它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思想——公平竞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 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 (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某某高三模拟)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2020·某某高三测试)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

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

这表明( C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

3.(2020·某某某某一中高三模拟)阅读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C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课高考通关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课高考通关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紧随学考、高考同步化新趋势,从学考、高考两个维度设计训练,考点、考法全面覆盖,科学设计梯级序列化训练,辅助跳出题海,实现高效演练。

高中历史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理解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

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综合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相关问题。

一、选择题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政府职能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2.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

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

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

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

这一改变有助于()。

A.增加决策透明度B.提高议事效率C.缓和大臣间的矛盾D.加强专制皇权3.至和二年(1055年)知谏院范镇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

”范镇揭示了()。

A.秦朝宰相制度的弊端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D.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好处4.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保定市调研)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

户度金仓,日夜穷忙。

礼祠主膳,不识判砚。

兵职驾库,典了袯袴。

刑都比门,总是冤魂。

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这主要反映了()
A.六部权力分配的不平衡
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
C.北宋政治机构设置繁杂
D.丞相被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由材料可知,宋代六部各有分工,但权力分配并不平衡,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6·湖北襄阳调研)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解析:从材料“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说明仁宗把权力给宰相,不欲“收
揽权柄”,这是君主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自觉,故C项正确;仁宗把权力给宰相,不欲“收揽权柄”,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也不是君主专制的削弱,故A、B项错误;材料反映仁宗放权给宰相,不能说明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黄冈市调研)(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

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如嗣虢王巨、嗣吴王祇,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

”由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加强B.宗法制发展
C.科举制的范围扩大 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朝开元以来,朝廷要求“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于外”“守郡掌兵,为国宣力”,这既有利于加强对宗室诸王的控制,又有利于防止其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4.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县作为一级政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朝,故A项结论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州作为高层政区,到宋金元时期,降为统县政区,到清朝时,州又降为县级政区,故B项结论正确。

从秦汉至清,除秦汉和隋唐为二级制外,其他时期均为三级制,故D项结论正确。

从表格中的信息无法得出C项,另外从秦汉到清,地方的自主性因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削弱,C项结论本身也不正确。

答案:C
5.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B.宋开封
C.元大都D.明北京
解析:御史台是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故答案为C。

答案:C
6.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

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

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

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2016·邢台市摸底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

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

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

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

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此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虽要灵活作答,但不能脱离设问的方向。

解读材料需要有史实、有结论,史实来源于试题提供的材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概括,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皇权与相权变化的趋势。

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的地位日渐重要,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

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从秦至隋唐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