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1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有无 K 值 无 K 值(持续增长)
有K值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生物
①食物和空间(kōngjiān)条件有限
曲线形
①缺少天敌(tiāndí)②空间条件 ②种内斗争加剧
成原因(yuányīn) 充裕③气候适宜等
③捕食者数量增多等
2.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的作用
(1)“J”型增长曲线 环境阻力“S”型增长曲线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生物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变式训练 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zhǒnɡ qún)数量的变 化”的实验(shíyàn),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 pH 值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B.会继续下降
C.保持数量不变
D.先增加,然后减小 【解析】种群数量为 K/2(种群数量最大值时的一半)时,种 群增长率最大,所以灭鼠时应降低 K 值。 【答案】A
第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生物
探究“培养(péiyǎng)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
实验(shíyàn)要点
1.实验(shíyàn)原理 (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生物
第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判断 ①资源和环境无限,种群可连续增长——“J”型曲线。 ②资源和环境有限(yǒuxiàn),种群不能无限增长——“S”型曲线。 ③种群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略有波动的“S”型曲线。 【例 1】在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②气候适宜。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1
种群增长模型构建及种群增修③
第4章 第2节
1.种群增长的模型构建:
现代生态学家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是一个抽象 的、简化的数学形式。科学工作者用它来揭开此系统的 内在机制和对系统行为进行预测。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 数学模型的目的是阐明自然种群动态的规律,帮助理解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解析]
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
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的,一个种 群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但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 群将停止增长,此时就会出现“S”型曲线。 [答案] C
人 教 版 生 物
线,就是一个指数增长曲线。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实例 1 1859 年, 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他带来了 24 只野兔。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一个世纪之后, 这 24 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 6 亿只以上。漫山遍野的野兔 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 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 到控制。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2节
2.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
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为纵坐 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________型。种群经 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 ________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例3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
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
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图像模型
种群增长速率
K值 联系
无K值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J”型增长曲线 ―――环――境――阻―――力―――→“S”型增长曲线
例1 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
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达标检测
新知导学
一、种群数量的增长、变化曲线及应用
1.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 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 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 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及优点 ①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 精确 。 ②曲线图:优点是 直观 。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以 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 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条件: 食物和空条间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模型假设:种群的数量每年以 一定的倍数 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 年的λ倍。 (4)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N0λt 。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所能维持的种群 12/10/2021
(zhǒnɡ
qún)最大数量成为环境容纳量,又
称K值。
第十一页,共十五页。
对种群增长(zēngzhǎng)的“S”型曲线的分析
K值:环境容纳量 种群饱 长和 速数期 率, 为量增 零由0→K/2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减速期,增长缓慢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转折期,增长
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12/10/2021
第十页,共十五页。
三、种群(zhǒnɡ qún)增长的“S”型曲线
1.概念:在资源和空间有限时,种群经过一
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qūxiàn)
称为“S”型曲线。
K=375
如:大草履虫种 群的增长曲线
2.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 =2 Nn 1×2 12/10/2021
n
216
第三页,共十五页。
一、建构种群(zhǒnɡ qún)增长模型的方法
4、以时间(shíjiān)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 曲线。
细菌数量
曲线图与数学(shùxué)方程式比较,有 哪些优缺点?
No (建立数学模型)。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自己所
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 的数量为五页,共十五页。
第4章 种群 和群 (zhǒnɡ qún)
落 第2节 化
种群 的数量变 (zhǒnɡ qún)
12/10/2021
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前者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后者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和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教材处理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长海县当地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兴衰。
二、学情分析从能力的方面说,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考点二 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新人教
2019-2020年高考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考点二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新人教版必修31.在下表中比较“J”型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种群增长速率曲线2.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
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答案 A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如果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 效果较差。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为衰退型, 乙为增长型。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 迁入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 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除去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稀释后再计数 解析: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培养 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 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应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二三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一二三
二、种群增长曲线
一二三
根据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二者异同。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预习反馈] 1.判断 (1)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 ) (2)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 (3)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 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 ) (4)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就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 ) (5)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 关。( × ) (6)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以及对野生 生物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 )
2019_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0804147教育精品.ppt.ppt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规律,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②观
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大量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④提出合理的
假设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要点一 种群的数量变化分析
1.两种种群增长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 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
前提条件 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 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
出
争
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速) 率
K 值有无
无K值
Hale Waihona Puke 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因 而有以下关系: “J”型增长环―境―阻→力“S”型增长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步骤为: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
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答案:A
2.如图为某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图为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 B.该种群数量增长的增长率不断增加 C.N0 为种群起始数量,可影响种群密度 D.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且无限增长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授新课精品课件)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 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 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 验或修正
动动手 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时间 分钟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 数量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
菌数量是多少?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Mn=2n =2 216
本节聚焦
怎样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何利用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生产实
际所用?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பைடு நூலகம்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 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家鼠繁殖力极强,善于打洞,偷 吃粮食,传播疾病危害极大,应该采 取哪些措施控制家鼠数量?
降低
减少
繁殖率
数量
施用避孕药 施用激素
机械捕杀 药物捕杀
老鼠
养殖或释放 天敌
打扫卫生 硬化地面
增大环境阻力 降低环境容纳量
将食物储存 在安全处
1.减少数量
种 群 数
机械捕杀 量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响)知识,导入新课.思(8分钟)教师准备问题,安排学生预习.一、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分析:①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B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C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D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②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___段,其原因是;③C点时种群的数量为1/2K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资源的再生能力最强;④CD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是;⑤D点达到最大值K值,K值的含义是2. K值和 1/2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1/2K值(最大增长速率)防治蝗虫:K值(环境容纳量)灭鼠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学生以导学提纲为学习路线图,自学教材,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以带入讨论环节.通过导学提纲,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2K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为什么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4.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怎样计数?5.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议(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并监控各组情况,并记录学生在本环节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S”型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型曲线?2.结合右图分析,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学生完成导学提纲分层题目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对学、群学,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并解决学习中的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材,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并学以致用,进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则该种群在第几年时个体数量最少?疑惑,初步统一答案和结论.行迁移.展(6分钟)选取代表小组进行展示,认真聆听并记录展示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激情展示,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共同讨论培养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评(12分钟)简析“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曲线中“K”值的含义、“K/2”值的含义;提问:“渔业生产中,应选在什么时候进行捕捞,才可以保持渔业生产力的持续性发展?”引导学生去思考“K/2”值的意义.根据老师的讲解认真归纳总结,如果刚刚自学、讨论过程中有错误的观点及时改正.将本节知识系统化.点评精讲、归纳提升.检(5分钟)安排适量的当堂检测.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2.种群的“J”型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S”型增长仅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在教师安排下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深化.巩固、深化本节课学习的新知,对知识总结梳理.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 不合格[ ]教研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数量/个
400
K=375
300
200
100
种群经过一定时 间的增长后,数 量趋于稳定的增 长曲线,称为 “S”型曲线。
0 1 2 3 4 5 6 时间/天
“S”型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
种
稳定期,增长速率为零
群 K值(环境容纳量)
数
量
减速期,增长速率缓慢
/
个
K/2
转折期,增长速率最快
加速期,个体数量增加,增长加速 (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机)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个)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细菌数量/个
500 400 300 200 100
Nt = N0 λt
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0 20 40 60 80 100 14型增长曲线的含义: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其增长率不随种群 密度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 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 J ”型。
种群数量/个
0
时间/min
“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再生能力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时, 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处,以保证 持续获取高产量。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1、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增长,稳定, 波动、下降等。 2、特点: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 动之中,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 下降,甚至灭亡。
2019-2020年高中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新人教版必修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 / 1 2019-2020年高中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新人教版必修31、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组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的增长呈“J ”型曲线②自然条件(种群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有限、有天敌等)下,种群的增长呈“S ”型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 值)以后保持稳定。
一般情况 下,种群数量为1/2K 时,增长率达最大值。
③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5、K 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6、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大于1/2K 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
7、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地衣等捕食(如图乙):牛吃草、蛇吃老鼠8、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菟丝子9、生物群落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参考教案高二生物教案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结: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
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细菌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实施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江西省南昌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增长倍数>1
λ=1+P(增长率) P=λ-1 斜率是 增长速率 t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t
t P(增长率)
S型增长的环境容纳量
改善
K值增大 t
破坏 K值减小
环境改善
t
种群增长知识的实践应用
1. 若天然鱼塘的某种鱼有M条,年增长量为 N条,为了不破坏鱼种群,则年捕捞量应 。 N条 为________ 小于或等于 2. 若某天然鱼塘的某种鱼的K值为M条,在 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为了可持续地获得 M/2 条时捕捞适 最大产量,应该在接近______ 量;若是要获得最大单产量,则在__ M _条 时捕捞几乎全部的鱼。 _ 远小于K值_时机控制, 3. 若控制鼠害应选择____________ 并打扫卫生,密封好粮食和食物,从而降 _______ 量。 低老鼠的 环境容纳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实验问题
1. 2. 3. 4. 使菌体均匀分布,随机取样,减少误差 不要对照,自身先后对照 不要重复,可分组,取平均值 表:
5. 稀释若干倍,再摇匀计数 6. 两邻边及其顶角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因素: 1. 直接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 次要直接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 3. 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4. 间接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增长、 下降、 波动等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公式、坐标曲线 精确 直观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接近理想状态J型增长的数学来自型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因素:
1. 直接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 率 2. 次要直接因素:迁入率和迁出 率 增长、 下降、 波动等
3. 自然因素:资源和空间等 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 (密度、斗争) 例 4. 间接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能力专题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导读学习准备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1)观察研究对象,;(2)提出;(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表达;(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2.优点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理想条件: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
(3)曲线变化: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曲线变化: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天敌、传染病等。
破疑解难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⑵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 t=N0. λt”(N为种群的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J”型曲线表示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应当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天敌和其他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即使出现“J”型增长,也不可能持续很久,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会在“K”值左右趋于稳定,这种增长模型为“S”型增长;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是否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呢?不是的,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的,在不利条件下,甚至会出现持续的下降乃至消亡。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注意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特征,是种群统计学的重要特征,它们影响着种群的动态。
);外部因素(食物、天敌、气候)。
地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食物、水和空间是影响人口多少和增长率的限制因素。
自然界中多数生物种群都已达到稳定期,总体上看,许多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而是波动或变动。
2.意义: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不仅能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对待鱼类的捕捞问题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也就是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
这就需要研究捕捞量和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调查种群的现有数量,对种群的数量变化作出预测等。
因此,中秋的数量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存活曲线1.含义: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
2.类型:⑴Ⅰ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一旦活到某一年龄后,死亡率低且稳定。
藤壶的存活曲线接近Ⅰ。
⑵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
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⑶Ⅲ型:曲线呈凸型,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达到生理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
3.意义: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医药卫生条件不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适合,死亡率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
不少农业害虫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易受伤害的年龄,而加以人为的有效控制这一种群的数量,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如可以选择最有利时间打猎或进行害虫防治。
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产生较多的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没有天敌和其他灾害,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进行实验: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分析数据,画出曲线。
表达和交流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1)通过亲自研究一个真实的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2)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4)运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5)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等。
这项探究在写法上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包括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
经典例题例1.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鱼进行研究,得出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图示,回答问题:⑴在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点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⑵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⑴根据图示可知该海洋鱼类的增长近似“S”型。
在曲线b处,个体增长最快,对种群的补充里最大;在d点处种群增长速率几乎为0,个体数量接近K值,这时的种群数量最大。
⑵从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确定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⑴ b d⑵可以根据中取得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容纳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鱼类,有补危机海洋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
例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在下列有过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中期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鱼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及种群增长率的理解。
解题时应注意:(1)种群增长曲线是种群数量对于时间的函数关系曲线;(2)种群增长率是在单位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这在“S”型曲线上表现出各阶段的不同;(3)自然条件下,会由于种群密度的增加导致生活资源的个体占有量减少,使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这是“S”型曲线形成的重要原因,说明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答案:B实践探究一、选择题1.右图表示接种到一定溶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的是A.CD段B.DE段C.EF段D.FG段2.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J”型增长A.当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3.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4.下列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迁入率和迁出率 B.种群大小C.年龄组成 D.性别比例5.下列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人类活动C.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营养和空间条件二、简答题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⑴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___________。
⑶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⑷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B.一个种群由许多个同种个体组成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通常保持相对稳定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发生竞争4.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A.个体 B.成对(♀♂) C.种群 D.群落5.某鼠种群被高速公路分隔成A、B两个种群,A区因建化工厂而环境剧变,污水横流,B 区地势较高无变化,经数十年后,种群A的进化速率很可能A.比B慢 B.比B快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后来比B快6.下列对种群概念的正确叙述是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7.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二、简答题1.某市(包括××区)每年都定期进行一次全市性的投放毒饵的灭鼠活动,试分析填表:2.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
环颈雉引入该岛的增长曲线于下图:环颈雉引入该岛的增长曲线为______________,环须雉的种群数量的K值是__________,在1937~1942年,环须雉的增长曲线相当于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A.30 B.32 C.64 D.96(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则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D.有较多的个体迁入调查区(3)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a×8n-1 B.a×8n+1 C.a×8n D.a×8n-2(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充足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是右图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