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八单元 第二讲 通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单元 第2讲
第2讲 神经调节考点1 神经元、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元(1)结构神经元⎩⎪⎨⎪⎧ :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突起⎩⎨⎧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 :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结构模式图如下(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________。
2.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2)反射弧答案:1.(1)细胞体轴突(2)兴奋 2.(1)规律性应答神经系统(2)感受器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判断正误]1.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2.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3.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4.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5.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热图思考]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1)请用大写字母表示反射弧的各个环节。
(2)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4)刺激a,A也会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答案:(1)E——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A——效应器。
(2)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
(3)不能发生。
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4)不是,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
题型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A .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 .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 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 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 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 错误。
2018高考浙江(选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2 第8章 第20讲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20讲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1.杂交育种
(1)含义:有目的地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
(2)原理:基因重组。
(3)过程:杂交→选择→纯合化。
(4)方法:杂交后,再自交、不断选种。
2.诱变育种
(1)含义: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发生变异,并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过程。
(2)原理:基因突变。
(3)方法⎩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4)特点⎩⎨⎧①可提高突变频率
②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改良生物品种的
某些性状
③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3.单倍体育种
(1)含义: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可育纯合子的育种方法。
(2)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
(3)特点⎩⎨⎧①缩短育种年限
②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
(4)育种程序 常规方法获得杂种F 1
↓
F 1花药离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并诱导其分化成幼苗
↓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可育的纯合植株 4.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
(2)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3)作用机理: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复制后不能分离,最终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4)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5.转基因技术
(1)含义: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某种生物的基因(外源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新性状的技术。
(2)原理:基因重组。
(3)过程:用人工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作业
付兑市石事阳光实验学校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限时:40分钟)1.(2019一模)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D 解析:毛细血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均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淋巴管阻塞、花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组织液增多,以上情况均可引起组织水肿。
2.(2019温州一模)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血红蛋白异常C.效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D.胰岛素、白细胞介素2均可分布于丙中D 解析:分析图解,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T淋巴细胞主要位于淋,但也会随淋巴回流进入血浆中;各种激素、淋巴因子可以分布在甲、乙、丙三种成分中。
3.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B.通过肺可按一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C.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选出的血细胞D 解析:通过肝糖原储存血糖和分解糖原能降低和升高血糖,以调节血糖平衡,A正确;通过肺可按一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以维持内环境呼吸和酸碱度平衡,B正确;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防代谢废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C正确;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的血细胞以维持血细胞数量的平衡,是属于细胞分裂,且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不是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D 错误。
4.(2018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A 解析: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D正确。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单元 第1讲
第1讲 内环境与稳态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________,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如图中①~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A 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________处的氧分压要高于________处,________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________处,________处CO 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________处。
2.体液各组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答案:1.(1)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A B A B BA 2.细胞内液 淋巴 血浆[判断正误]1.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3.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4.人体眼角膜细胞的内环境是泪液。
(×)5.抗体、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热图思考]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1)人体内环境由哪些成分组成?(填标号)(2)②中是否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3)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吗?(4)写出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
(用标号表示)答案:(1)①②③(2)不含呼吸酶,呼吸作用在细胞内进行,因此呼吸酶分布于细胞内。
(3)不是,抗体对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起杀伤作用,不进入细胞内,而是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
(4)②→③→④题型一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1)管状结构无盲端毛细血管→②为血浆有盲端毛细淋巴管→④为淋巴(2)组织细胞细胞内的液体→①为细胞内液细胞间的液体→③为组织液1.注意区分细胞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
(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为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讲讲义
稳态与环境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下图中①~④分别是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 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4)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用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
2.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及作用1.判断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的正误。
(1)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3)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提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
(4)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提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5)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中含有缓冲对NaHCO3/H2CO3等,机体产生的乳酸能与NaHCO3发生反应,因此血浆pH不会明显降低。
(6)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填充有关内环境物质转换关系的图示。
已知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的多种细胞,据图填充下列有关内容。
(1)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2)b中细胞2是否都消耗O2,尝试举例说明。
有的细胞不消耗O2,如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
(3)下列物质可以存在于上述图示内环境中的有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CO2②K+③氨基酸④胰高血糖素⑤神经递质⑥尿素⑦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⑧呼吸酶⑨血红蛋白⑩消化酶(4)a、b、c三种细胞外液中,c中的细胞种类最多。
1.明确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2.熟记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三个“必须认准”(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最新-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 精品
课时作业(二)(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2018·益阳一检)下图是由4个圆所构成的元素概念的关系图,其中4为最大圆,3、2、1依次减小。
试判断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A.1.大量元素、2.主要元素、3.基本元素、4.最基本元素B.1.基本元素、2.最基本元素、3.大量元素、4.主要元素C.1.最基本元素、2.基本元素、3.主要元素、4.大量元素D.1.主要元素、2.大量元素、3.最基本元素、4.基本元素解析:最基本元素为C,基本元素是C、H、O、N,主要元素是C、H、O、N、P、S,大量元素为C、H、O、N、P、K、S、Ca、Mg。
因此,C选项符合要求。
答案:C2.(2018·凤阳模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B.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内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C.微量元素含量不多,缺少它们对生命活动影响不大D.生物体内常见的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较低解析:微量元素含量虽少,但对生命活动同样不可缺少。
答案:C3.(2018·绍兴一检)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状或环状,从而形成生物大分子。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①碳元素参与生物体内所有化合物的组成②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③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④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元素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③④解析: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碳元素参与自然界中有机物的组成,是有机物最基本的元素。
答案:C4.(2018·福州模拟)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结论与结果不相符的是( )A.钙和硼对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都有同样的影响B.适宜浓度的硼或钙明显有利于花粉粒萌发或花粉管生长C.钙对花粉管生长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粒的萌发D.硼对于花粉粒萌发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生长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钙对花粉管生长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粒的萌发;硼对于花粉粒萌发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生长;适宜浓度的硼或钙明显有利于花粉粒萌发或花粉管生长;钙、硼对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情况不同。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训练试题+18+Word版含解析
B部分试题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气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第1步: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
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第2步: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第3步:将这两支试管先放在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
结果:甲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乙试管中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第4步: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结果:甲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乙试管中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结果分析:(1)第3步中甲试管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步中甲试管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4步中乙试管中叶片均不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3步:日光灯下叶片上浮第4步:暗培养箱中叶片下沉(1)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量增加,叶片上浮)(2)黑暗中,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量(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3)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14.(20分)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单位/(μmol·m2·s-1)]的因素,科研人员利用玉米和大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图。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
第二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纲展示]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2页一、神经元 1.结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 经中枢突起⎩⎪⎨⎪⎧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结构模式图如下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3.反射弧4.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2)学习和记忆①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③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1)静息电位①概念:未兴奋区的电位。
②特点:外正内负。
③产生原因:由K+外流引起。
(2)动作电位①概念:兴奋区的电位。
②特点:外负内正。
③产生原因:由Na+内流引起。
2.局部电流(1)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区域向兴奋区域传导。
(2)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兴奋区域向未兴奋区域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下图)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4页考点一人体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核心考点通关] 1.反射弧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2.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的生物学解释(1)产生反应≠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课件:第八单元
(2)灼烧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营养物质
(3)B (4)溶解氧
2.(2017· 全国课标卷Ⅰ,37) 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CO2
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有些细菌则不能,原因是前者能产生 ________________。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
平板划线 碳源、 氮源 灭菌
纤维素 刚果红染色法
状元笔记 1.归纳微生物分离与计数中的5个“两”
(1)两种无菌技术——消毒与灭菌。 (2)两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3)两类纯化菌种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4) 两种对照组 —— 培养基制备是否合格;培养基是否起到 “筛选”作用。 (5)微生物两类计数方法 ——活菌计数法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CO2作为碳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可用葡萄糖作为碳源,进入细菌体内的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 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 ,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
________(填“尿素”、“NH4NO3”或“尿素+NH4NO3”)作为 氮源,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将1 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
入 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 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
为39、38和37______。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 通过________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 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第八单元 第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命题点 2
对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其内环境稳 态的理解
4.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
系。X、Y、Z 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 Y 中渗透压会升高
B.X 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 Z 进入 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 X 的 pH 降低
D.X、Y、Z 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血液流经肝脏组织细胞时,组织细胞会消耗部分氧气, 导致 a 处的氧气含量高于 b、c 处,A 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细胞内液、淋巴、组织液和血浆,通过调节 可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淋巴、组织液和血浆能保 持动态平衡,B 正确;①中的有些物质不能进入②和③,如① 中某些用于生命活动的酶,C 正确;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 胞的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从而维持细胞正常 的形态,D 正确。 答案:A
考点 1 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基础梳理] 1.体液的组成
自学教材 把握命题来源
2.内环境的概念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
(2)用示意图表示内环境 3 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3.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训练试题+08+Word版含解析
B部分试题11.有人利用真核单细胞生物a、b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这个实验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B.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C.c性状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决定的D.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一切性状的发生解析据图示可以看出c的性状表现取决于a的细胞核,而不是取决于b的细胞质,即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故选A。
答案 A12.观察如图所示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3为核仁,代谢旺盛的细胞核仁较大B.图中2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实现信息交流C.图中4为核膜,它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D.图中1为染色质,该结构与原核细胞中拟核的化学本质相同,均为DNA分子答案 D13.阅读材料:①分别将已分裂10次和分裂30次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互换,重组成的“老核新质”和“新核老质”细胞能分别再分裂20次和40次。
②鸟类红细胞有核,但不能复制和转录,癌细胞核很活跃,既能复制也能转录,现将鸟的红细胞核移入去核的癌细胞中,鸟的红细胞核开始复制和转录。
以上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分裂次数是由细胞核中物质决定的B.细胞质中存在影响细胞分裂的物质C.细胞分裂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控制的D.只要有适当的细胞质,细胞核就能表现出全能性答案 D二、非选择题(共48分)14.(8分)如下图所示,用一根玻璃针将一个变形虫切成两半,有核的一半能继续生活,无核的一半死亡。
如果将一个变形虫的核取出,无核部分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单独的细胞核则无法生存。
如果在去核后三天,再植回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生活正常。
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各题。
(1)正常生活中核与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核后的变形虫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③第8单元第0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0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知|识|链|接1.神经元(1)神经元错误!结构模式图如下:(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1)类型: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2)结构基础:反射弧.3.反射弧(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a.效应器,b。
传出神经,c。
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f.感受器,g.神经节。
(2)据图分析下列有关问题:①上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d]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②图中有3个神经元。
③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深度思考1.结合下图分析破坏c处,刺激a处机体有感觉吗?骨骼肌还会收缩吗?提示机体有感觉,骨骼肌不能收缩.2.某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受损,但刺激腿部皮肤时,有感觉但不能运动,其反射弧受破坏,可能是哪部分结构?提示效应器、传出神经。
题|组|微|练题组一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因此大脑皮层参与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过程,A项错误;喂食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而食物引起味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B 项错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中,无关刺激多次和非条件刺激结合促进了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项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上都不相同,D项错误。
答案C[技巧点拨]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2)要有适宜刺激(含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题组二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2.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解析根据题意,该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表示神经中枢,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效应器,⑤表示感受器。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单元第3讲 体液调节含答案
第3讲体液调节考纲要求全国课标卷五年考频统计2018高考预期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2。
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4.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5.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2012,T3,2013全国Ⅰ,T30,2013全国Ⅱ,T30,2015全国Ⅰ,T302015全国Ⅱ,T30,2016全国甲,T32016全国丙,T3常结合生活实例,以图表、实验为依托综合考查动物激素的功能、调节机制及相关的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
其中血糖调节是命题热点,且往往与人体的稳态、神经调节及免疫等内容相联系进行综合考查考点1 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1)实验假设:在________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________。
(2)实验设计①实验组②对照组:稀盐酸错误!狗血液―→胰腺________胰液(3)实验结论:小肠黏膜在盐酸的作用下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3.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1)模型解读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________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②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2)实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4.激素调节的特点答案:1.(1)盐酸化学物质(2)①提取液胰腺分泌胰液②不分泌2.①—c ②-b ③—a ④—m ⑤—k ⑥—n⑦—d ⑧-e ⑨-f3.(1)①分层控制②反过来又作为信息(2)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4.体液靶细胞、靶器官[判断正误]1.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2.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作业8:光合作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作业第8讲光合作用A组基础题组题组一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1.(2017课标全国Ⅲ)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的释放)来绘制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2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2答案 A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等相关知识。
类胡萝卜素不吸收红光,A错误。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的释放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值来绘制,B正确。
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既可用O2表示,也可用CO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
叶片在640~660 nm2,D正确。
波长光下只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2.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将5克新鲜菠菜叶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碳酸钙、石英砂和无水乙醇后加以研磨B.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细线均匀画出一道滤液细线,并连续快速画2~3次C.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浸没在层析液中D.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近的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答案 B 将5克新鲜菠菜叶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后加以研磨,A正确;画滤液细线时,不应连续迅速重复画线,而应等滤液干后再重复画线,B错误;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近的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D正确。
题组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3.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吉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
最新-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章 第2、3节 课时跟踪检测 必修2 精品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八章第2、3节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等位基因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解析:一般来说,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的基因,不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
答案:C2.某女性患红绿色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女性一定获得了其祖父的色盲基因B.该女性一定获得了其外祖父的色盲基因C.该女性一定获得了其外祖母的色盲基因D.该女性一定获得了其祖母的色盲基因解析:女性的色盲基因(X b X b),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
而其父亲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其祖母,而来自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其外祖母。
答案:D3.(2018·镇江模拟)人类有一种遗传病,牙齿因缺少珐琅质而呈棕色,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均为棕色牙齿,儿子都正常。
则他们的( )A.儿子与正常女子结婚,后代患病率为1/4B.儿子与正常女子结婚,后代患者一定是女性C.女儿与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患病率为1/2D.女儿与正常男子结婚,后代患者一定是男性解析:因父亲患病后代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故该病为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
儿子基因型为X a Y、正常女子基因型为X a X a,则其后代全部正常;女儿基因型为X A X a、正常男子为X a Y,则其后代男孩和女孩各一半正常一半患病,即后代患病率为1/2。
答案:C4.果蝇中M表现型和N表现型是一对相对性状,若M表现的雌蝇和M表现的雄蝇生出了N表现的果蝇,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A.M表现是显性遗传B.若生出的N表现的果蝇都为雄性,就可说明M表现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C.若生出的N表现的果蝇为雌性,就可说明N表现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D.若生出的N表现的果蝇为雌性,就可说明M表现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解析:由题目信息“M表现的雌蝇和M表现的雄蝇生出了N表现的果蝇”可推出N表现为隐性,若N表现为雌性,就可说明N表现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8-4 课时规范训练
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是()A.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B.T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C.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与肠道病毒特异性结合,并清除病毒D.记忆细胞产生抗体并消灭抗原解析:选A。
作为抗原的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A正确;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而不是T细胞分泌的,B错误;淋巴因子是T细胞产生的,C错误;记忆细胞不会产生抗体,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D错误。
2.科学家依据基因工程的原理最新研制的某种疫苗(DNA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个基因编码的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该DNA 疫苗()A.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原因是DNA分子上具有抗原B.引起免疫反应后相应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周期将变长C.能与浆细胞产生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D.制成的该DNA疫苗结构应包括抗原基因(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解析:选D。
DNA疫苗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原因是其上基因编码的产物可以作为抗原,A错误;疫苗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后相应淋巴细胞会增多,细胞周期缩短,B错误;相应抗体与该DNA疫苗的编码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
3.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解析:选B。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018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高效整合———————[总揽全局]——————————[精要填充]——[答案提示]①组织液、血浆、淋巴②神经-体液-免疫③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④下丘脑⑤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⑥下丘脑⑦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⑧神经-体液调节⑨下丘脑⑩抗利尿激素⑪免疫器官⑫细胞免疫⑬防卫⑭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⑮两重性⑯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规范答题| 挖掘错因防范支招[典题示例](2017·潍坊市模拟)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若细胞B为胰岛B细胞,则物质A为,物质C的作用是。
若细胞B 为胰岛A细胞,则物质C将被运往。
(2)若细胞B为T细胞,则物质A为,物质C在体液免疫中作用是。
(3)在寒冷环境中,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则可间接影响其分泌的信息分子有,此时与物质C有协同作用的信息分子是。
[考生样卷]考生甲:考生乙:[错因分析]考生甲:(1)第一、三个空、(2)第二个空、(3)第一个空错误。
(1)第一个空由于忘记了血糖平衡调节的直接途径,即体液调节(或激素调节),导致错答。
(1)第二个空由于漏答关键词“利用”导致答案不完整。
(1)第三个空由于审题时,将“运往”二字误认为激素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将此内容错答为“肝脏”。
(2)第二个空由于在正确的表述前面添加了模糊不清的词语,导致失分。
(3)第一个空由于忽略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的神经调节,将信息分子“神经递质”漏掉,造成答案不全面。
考生乙:(1)第一、三个空、(2)第二个空、(3)第一个空错误。
(1)第一个空由于忽略了信息“物质A直接刺激细胞B”,导致错答。
第三个空由于将“运往”当成了激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导致错答。
(2)第二个空由于记不清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导致表述不规范。
(3)第一个空由于只考虑了体温调节中的激素调节,而忽略了神经调节,导致答题时漏掉了神经递质这一信息分子。
[名师支招](1)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血糖含量高时,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水平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突触后膜内的Na+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解析: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时,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因此突触后膜内的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因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D2.在坐骨神经(一种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被释放出来之后会造成骨骼肌收缩,但是乙酰胆碱在血管中的作用却是使血管平滑肌放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骨骼肌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与坐骨神经一起构成效应器B.骨骼肌和血管平滑肌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种类相同,但数量不同C.骨骼肌和血管平滑肌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种类不相同D.乙酰胆碱造成血管平滑肌放松的效应与骨骼肌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有关解析:选项A,骨骼肌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肌细胞。
选项B和C,同一种神经递质在不同的肌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是因为不同肌肉上分布的与乙酰胆碱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种类不同。
选项D,血管平滑肌放松的效应与骨骼肌上乙酰胆碱的受体无关。
答案:C3.(2017·河北廊坊监测)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经过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解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依靠K+外流;兴奋的产生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造成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4.(2017·山东日照校际联考)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膜外电位由负变正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解析:静息电位时膜外为正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外转变为负电位;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能先后传至电表①的两电极处,使电表①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只能传至电表②的左电极处,因此,只能引起该电表发生一次偏转;刺激a点后,兴奋能传至电表①的电极处,同时也能传至电表②的一个电极处,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A5.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Ⅱ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D.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解析:根据神经节及突触的结构可知,e是感受器,d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D错误。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机体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
Ⅱ是突触后膜,刺激1处,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
Ⅱ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钠离子大量内流,此时,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错误。
答案:B6.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
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解析:A选项,图乙①→②为神经纤维上某点的动作电位,不是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B选项,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为静息电位,靠K+外流维持。
C选项,电表Ⅱ记录到的是R点的电位变化,其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选项,兴奋只能从S传递到R,不能从R传递到S,故电表Ⅱ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答案:C7.图甲表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C表示突触),图乙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兴奋在b、c和e中传递的形式都相同B.图甲中,兴奋在b、c和e中传递的速率都相同C.图乙中,细胞a、细胞c和细胞d的作用都具有特异性D.接种后的机体被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时,产生免疫的主要途径是⑥⑧⑨解析:兴奋在b、e中都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c(突触)中发生了信号的转换,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的传递速率快,化学信号的传递速率慢,因此,兴奋在c中传递的速率慢于b和e;细胞a、c和d分别是吞噬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识别抗原有特异性,吞噬细胞识别抗原不具有特异性;接种疫苗后,机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当被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时,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通过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即产生免疫的主要途径是⑥⑧⑨。
答案:D8.(2017·安徽亳州检测)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解析:本题考查兴奋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过程。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60毫伏,A项错误。
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为静息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A点的电位,B项错误。
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会出现动作电位,对应C点,通过0电位一次,然后恢复到静息状态的-60毫伏,又经过一次0电位,C正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答案:C9.兴奋在传导过程中,会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
如图表示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乙酰胆碱和Gly均表示神经递质B.A处b点时膜内为正电位C.离子通道甲表示钠离子通道D.抑制Gly释放将阻断兴奋由A到B的传导解析: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Gly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A正确;b点时为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B正确;乙酰胆碱能使离子通道甲打开,产生兴奋,表明甲是钠离子通道,C正确;Gly释放后能抑制上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D错误。
答案:D10.(2017·北京西城区调研)机体内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其中神经元c 为抑制性神经元,它的存在保证了机体反射活动的精细和协调。
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a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内负外正B.神经元c通过突触释放递质使神经元b兴奋C.神经元c可以接受神经元a和神经元b发出的信号D.神经元c对a的负反馈调节可及时终止神经元a的兴奋解析:神经元a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A错误;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神经元b抑制,B错误;神经元c可以接受神经元a发出的信号,但不能接受神经元b发出的信号,C错误;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可以使神经元a处于抑制状态,D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11.下面图甲为某反射弧示意图;图乙示意兴奋在A、B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H表示物质;图丙表示图甲中②点在受到适宜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
请据图分析作答。
(1)图甲中,电流刺激E,可观察到A发生运动反应;若在①处用电流刺激神经纤维,A有反应而E无反应。
由此表明E为反射弧中的________结构。
(2)图乙中,若F、G之间距离等于G、I之间距离,刺激G处,电流表①与电流表③相比,________的反应滞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刺激I处,电流表②偏转的次数为________次。
(3)图乙中H为________,是由________神经元释放的。
(4)据图丙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b时刻Na+通道大量开放,膜外Na+大量涌入膜内B.ac段离子的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ATPC.若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c点将上升,静息电位不变D.c时刻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解析:(1)图甲中,电流刺激E,可观察到A发生运动反应;若在①处用电流刺激神经纤维,A有反应而E无反应。
可推知A、B、C、D、E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2)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延搁现象,速度较慢。
因此刺激G处时,电流表①与电流表③相比,电流表③的反应滞后。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I处,电流表②偏转的次数为1次。
(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4)b时刻Na+大量内流;ac段离子的跨膜运输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若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则动作电位峰值降低,c点下降;c时刻为动作电位峰值,此时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
答案:(1)感受器(2)电流表③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要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所需时间长 1 (3)神经递质(递质) A (4)C12.甲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或结构,乙图是甲图局部结构的放大,并用图示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刺激部位,测量结果如丙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反射弧结构中包括________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C和神经细胞D的胞体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结构,该结构通常位于机体的________中(填器官名称),局部放大的部分属于神经细胞的________结构。
(2)如乙图所示,静息状态时电流表的指针偏向左方,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传导。
膜外电荷移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