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十一讲

合集下载

严复

严复

严复严复,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等。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父亲是医生。

1853年12月10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严复生于福州南台。

严复童年曾从师当地宿儒黄昌彝读四书五经,十四岁时,父卒,家计困难,乃投考沈葆桢所办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以首名被录取,次年入学。

这是严复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开始,为他以后钻研西学奠定了基础。

1871年(同治十年),以最优成绩毕业,派至军舰实习五年,先后随舰巡历新加坡、槟榔屿、黄海及日本各地。

1874年,又曾随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测量海口、筹备海防。

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先肄业于朴次茅斯,后又入格林尼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考课屡列优等”。

他留心英国社会政治状况,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文化,曾到英国法庭实际观察,作中西异同比较。

当时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对他极为赏识,“引为忘年交”(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547页)。

1879年,严复毕业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次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

在此任事达二十年,直到1900年才离职他去。

在此期间,严复感于仕宦不达,言不见重,曾先后四次应科举考试,欲博一第,但都未能如愿。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举国震动,严复深受刺激,开始致力译著,主张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亡。

同年,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政论,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开申斥历代帝王是窃国于民的“大盗窃国者”,尖锐揭露八股取士“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主张废除八股,取消科举制。

他还指出欲求中国富强,必须变法,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

1897年,严复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为宗旨,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倡导变法维新,使《国闻报》成为与上海《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When you truly love something, you will discover how fragile and weak the language i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

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

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

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

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第一节序论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三、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教学参观和实习:(1) 3月中旬安排半天去北京郊区进行野外调查(2) 4月上旬安排一天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参考书目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考古学(上-2)(新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体系2,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简史和学术动态二、内容提要本课程系统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生和发展至青铜时代的全过程。

重点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结果及其变迁;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诸方面,如文化与环境、农业起源与史前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过程和中国文明的史前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己经成为中国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好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全面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近五十年来走过的道路,理解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认清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所以又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基本课。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

三、学时安排每周4学时,总计68学时。

讲授64学时,讨论2学时,机动2 学时。

教学参观一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深入解析若干重大事件和人物。

重点不在于介绍历史过程,而在于掌握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史实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尽可能将课堂讲授与读书、讨论相结合,采用研讨式教育法,发挥自主学习、钻研、交流的积极性。

注意锻炼学生搜集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预读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撰写有批判性的读论报告或书评一篇。

观看教学录象或组织教学参观。

五、成绩考核:由平时考核(30分)、期末考试(70分)构成。

六、教学内容:导言(3课时)[教学要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特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动态,说明这门课的教学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7学时)[教学要求]认识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进行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认识和思考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过程;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与和平赎买方法实现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探求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通史》读后感「篇一」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个朝代已说了2个,最后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之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朝代,秦始皇的脑子聪明的难以想象,竟然能统一全中国,可见他的头脑有多聪明。

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

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

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着就是我读过中国通史的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中国通史》读后感「篇二」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三」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历史著作而言,仅影响深远,卷浩繁者,就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至于《二十四史》,则更是浩如烟还非一般人能看的了。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商王,经过数代的经营,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江汉流域,都处在西周的控制之下,国家的各项礼仪制度已然定型,整个社会秩序稳定、国力强大,作为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周穆王四处征讨、巡游,肆意炫耀着王朝的武功与实力,然而王朝的危机正是在这强盛繁华之下渐渐生成,其起源显然与周穆王征讨西北部落戎狄有重要的关联。

在商周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尤其在贺兰山这个地方也基本上是西戎,各个民族都在这繁衍生息过,他们最主要的一个生活的一个场景就是狩猎,在西方的戎部落与北方的狄部落一样都被西周王朝视为最落后的民族,在古文献的一些记载中,戎狄部落世代居住在周朝九州之外的荒远地区。

西周时期见诸史籍的蛮、夷、戎、狄诸族有不下数十种,这些中原地区的周边族群与华夏族群的关系简称为夷夏关系。

西周国力强大、威震四裔,许多周边族群臣服周朝,他们按照周王朝的规定需要定期向周王室上贡,然而,这种关系在周穆王时正面临着巨大的破坏,周穆王好大喜功,打算进一步控制戎狄,他以犬戎首领不按时朝见上贡为名征讨犬戎、炫耀兵威,这种事不仅引起戎狄部落的普通抵抗,也引起周朝内部有识之士的担忧。

结果破坏了周德,后来远方就不再来了,觉得他没有德了,这实际是周人一直宣传的一个德治思想,就认为周穆王的这种彰显武功的行为破坏了他们这种德治的思想。

周穆王死后,依次即位了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他们被称为中期四王,中期四王仅能守成,然而,周穆王西征后,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强大,反过来不断侵扰周朝,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以为苦,更要命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外部祸患更具杀伤力的隐患正在不断加强,周朝的内部出现了危机。

通分封制和宗法制度,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着地方诸侯的辅助,周王室实现了对一个领土广大的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赋予诸侯高度自治权力,诸侯在诸侯国内有其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实力,诸侯实力的增强,一方面能够给西周王室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它们的离心力也日益加强。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范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范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500字6篇范文中国通史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阅读了《中国通史》一书,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中国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史书。

它从华夏源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九州一统的秦汉;分分合合离析和交融的三国两晋;乾坤变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华历史演进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璀璨精彩的历史画面,使我们从中睿见卓识。

细细品味《中国通史》,让我感觉它,犹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听它那意味深长的话语,王朝更迭,历史动乱,盛世统一……其中,让我终生难忘的还是离析与交融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个强盛的朝代,也会迎来毁灭的一天。

那时,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朝廷宦官当权,国家四处战乱……不少地方官员乡绅恶霸拥兵自立;许多外敌趁机侵略我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掠夺;土匪横行,四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多少的无辜百姓因为这时代的动乱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将士为了保卫祖国而丧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庄稼颗粒无收,贫民四处逃亡哀鸿遍野流离失所……但是它又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为中华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伟大贡献——祖逖中流击楫恒温北伐谢安东山再起……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没有战火的纷飞;没有硝烟的弥漫;没有时代的动乱,一切都能够得到保障。

这都是当年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他们和祖逖恒温谢安一样,为了中国的统一而无私奉献,付出代价,却没有一声抱怨。

看完《中国通史》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长河的奥秘。

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像他们一样,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

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1. 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2. 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3. 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第二集中华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祖先进化过程,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是自中华大地产生并延绵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

知识点:1. 猿人至古人至智人至现代人,主要变化为脑容量的增大、下颚的凸起、眉骨的凸起等。

第三集农业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1. 南方稻谷驯化为野生稻至生产稻,北方狗尾巴草与谷子驯化为谷子,直至明朝一直为第一大生产作物。

狗尾巴草为莠,良莠不齐的典故来源。

第四集文明起源主要讲述各个文化作用圈的形成及互通过程,为讲述邦国的形成奠定基础,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1. 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等(史前五千年左右)第五集邦城时代主要讲述各邦国即初始国家的兴衰过程,为讲述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夏朝奠定基础,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1. 史前四千年左右三大集团有华夏、三苗、武夷,发现的遗址有陶寺(文尧的遗址)、陶寺因外族入侵与内斗而衰。

万邦万国呈繁星点点直至夏朝出现而向月明星稀转变;中国一词源于陶寺,表示中城之都、中土之国;上古时代的龙山时代,又称三皇五帝时代,五帝一般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六集夏朝觅踪主要讲述考古学界寻找夏朝存在的过程,中心思想夏朝客观存在而非神话。

知识点:1. 夏朝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2020年至1600年,存续约四百八十年,十七名帝皇更替;2. 大禹是夏朝第一位帝王,大禹之子启取代益成王,改尧舜禹的禅让制变世袭制,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后羿,少康中兴复兴夏朝,暴君夏桀是最后一位夏朝帝皇,商汤取代夏桀建立商;3.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夏朝中晚期),河南嵩山新砦遗址(启至太康),河南郑州王城岗遗址(疑是大禹阳都待证);4. 商朝甲骨文是最早文字,夏出土的陶器上刻符疑是文字待证,可能是更古老的文字,最古老的文献资料商朝《尚书》、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均有夏朝记载,证实夏朝存在,但因当时未出现文字,夏朝史料少之又少,考古是探源的主要途径。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 器的发展,骑士阶 层日益衰落;促进 了欧洲采矿业和金 属制造业的发展
推动西欧在地理大 发现中起了重要的 作用
再认识文学艺术 雅俗共赏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在从“雅文学” 到“俗文学”演变的承前启后的阶段。“雅”,主要指流传于社会中上 层的士大夫文学,包括诗、词、散文;“俗”,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下层 的小说、戏曲。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 文学的一朵奇葩。宋代的诗、词、散文,长期受到后世作家的追怀和仰 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也获得了长 足的发展,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 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文化
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发展,深刻影响政治、道德观念、社 会生活等领域。市民队伍扩大,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 品涌现,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出现高峰。
雄州榷场图
宋元海上贸易考古遗迹图
(四)宋元货币“流动”
贸百金之货,走千里之途,卷而怀之,皆曰钱不如楮
(chu纸的代称)便也
——《客亭类稿》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流” 经济重心南移表现?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
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吴钩:《新民说: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目录:“流动”的时代

百物周流
人口常流 文化分流

商业繁荣 经济重心南“流”四民合流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阶层流动 土地流动
文化的变动
词、曲、话本 科技发明层出不穷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范文体会范文精选10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范文体会范文精选10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范文体会范文精选10篇《中国通史》读书心得体会有哪些按照周一良先生的说法,其人“于史学最致力中国上古史及清初史地”,趣味博大似钱大昕,注意修史方法及史学史如章学诚。

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通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方便大家学习。

这本书开始之初,就给出了答案: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

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

自此以上,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

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

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当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详尽,想必解决了很多人关于这“五千年”由来的困惑。

当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历史也渐渐朝着我们熟悉的方向前行。

《中国通史》的下部,已经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面对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们真的会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

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历史事件,再次因为这本书印入我们脑海的时候;当那些熟悉的久违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真心让人觉得,读这么一本史书,真好!那些有关历史的答案,你终究能在这本书中找到。

或许没有那么深入,却也可以给你指引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有些知识在生活中不一定会用得着,但这些却会融入你的血液,让你变得有所不同。

正如英国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一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

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

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可原始生物出现在地球已有33亿年之久是由黄帝统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
• “按照一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 • 范文澜文史兼通,书中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语言通俗凝练
,体裁新颖。《中国通史简编》的这些新特点,展示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因而受到 广泛关注和欢迎。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
• 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中国社会史教程》 • 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真正受到重视和流行则是1917 年俄国十 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 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其原因非常复杂。简言 之,第一,它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第二,它的一些 重要理论包含了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社会理念中某 些进步的因素,乃是中国学人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有规律的运动,而 历史学是能够认识这种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 义学者对唯物史观持有的科学信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 大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 现实社会环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 国历史和国情的论断。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的建立
•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从1928年7月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史。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 与探索之功,使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
• 毛泽东还强调史学工作与端正学风的关系。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发展特点、社会性质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试卷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试卷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试卷一、选择题1.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A. 金田起义B. 永安建制C. 定都天京D. 天京事变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 需要对外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B. 开展同中国的贸易C. 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D. 反对中国禁烟3.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在于()A. 推翻清朝统治B. 建立人间的天国C. 实现其革命理想D. 打击外来侵略4. 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失败,和以往农民起义最大的不同在于()A. 清军的残酷镇压B.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C. 列强的疯狂进攻D. 农民军内部分裂5.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说明()A. 鸦片战争的结果B.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C. 清政府的腐朽D.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6. 法国上尉巴特利尔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

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雨果严厉谴责了他们的行径。

“他们的行径”是指()A. 发动鸦片战争B. 火烧圆明园C.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D. 对华倾销商品7. 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了30 多万中国军民而饮恨。

这个城市是()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南京8. 自1840 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倍受屈辱。

下列侵略战曾经攻占过我国首都的是()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日本侵华战争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套单元测试卷A. ①②B. ②④C. ①③⑤D. ②④⑤9.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为文化上的落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0. 图是 1985 年发行的《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一枚,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虎门销烟B. 火烧圆明园C. 太平天国运动D. 八国联军侵华11. 历史大戏《台湾· 1895》曾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在 1874 年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被笑指犯下了低级的历史错误.这是因为()A. 李雪健与李鸿章在形象上差异很大B. 李鸿章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圆明园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被日军所烧D.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2. 西方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西方列强的炮声”是指以下哪个国家的炮声()A. 法国B. 英国C. 俄国D. 日本13. 某校八年级(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事迹;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中国通史第十一讲

中国通史第十一讲
•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旒白旗,即皇帝 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
• 《元史·太祖本纪》

4
1127年7月,成吉思汗 去世,其第三子窝阔台 继位,是为太宗。
1234年,在蒙、宋的联 合攻击下,金哀宗自缢, 金国灭亡。
窝阔台
成吉思汗陵
5
• “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 臣有自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向得宋 一州,随即付与。
• 除此之外,还有张 士诚起义军、濠州 的郭子兴起义军。
48
49
• 1355年,刘福通在 亳州(安徽亳县)奉 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 为小明王,国号大宋。
• 1363年,刘福通在 安丰(安徽寿县)被 割据苏州的张士诚所 杀。韩林儿由朱元璋 接到涂州(安徽涂 县)。
• 1366年,朱元璋派 人迎接韩林儿到南京, 在瓜步舟沉而死。
事务,最高官吏宣政使由“国师”即西藏的大 喇嘛担任。这也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
18
• 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
• 除河北、山西、山东直属中书省外,全国分 • 岭北、 • 辽阳、 • 河南、 • 陕西、 • 四川、 • 甘肃、 • 云南、 • 江浙、 • 江西、 • 湖广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 澎湖、台湾设巡检司。
• 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 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 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 此晓之。”至宋,宋不许。
• ——《金史·哀宗本纪》
6
蒙古国 元1206年
吐蕃1246年
大理 1253年
南宋 1276年
7
1251年,蒙哥 (宪宗,成吉思汗 第四子拖雷的长子) 继位,派其弟忽必 烈迂回进军西南, 灭掉大理,又控制 吐蕃及整个西南地 区,对宋构成包围 之势。

八上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八上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八上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 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2.英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其根本原因是( )A. 虎门销烟对英国打击最为沉重B. 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C. 有印度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D.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世界殖民霸主3.《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下列哪些规定出自该条约( )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款额增加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4.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

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里的“清政府条约”是指( )A. 《南京条约》C. 《天津条约》D. 《北京条约》5.导致如下图中1843年前和1843年清朝纺织原料及纺织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英国机器纺织品的倾销C.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D. 《马关条约》签订6.下列有关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C.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一场战争D. 洪秀全是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7.在谈到道光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中国通史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中国通史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也是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时期,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曾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进行过顽强的抵抗。

但是,这种抵抗只能延缓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在中国倾销的增长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

因为小生产竞争不过机器生产,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同时,由于东西海上交通条件的变化及产业革命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完成等,都加强了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竞争力,从而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的进程。

所以自咸丰末年起,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解体的道路。

这种解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国机制棉纺织商品的倾销,导致城乡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而与农业分离;另一方面是外国资本加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使中国农村商品生产迅速发展。

城乡家庭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其与农业的分离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就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耕”与“织”的结合。

“耕织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核心。

这种结合的经济单位就是家庭。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社会生产形式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

而城乡家庭棉纺织业的衰落与农业的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

咸丰末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棉纺织品的生产费用迅速下降,产品成本降低,再加上东西海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即同治八年(1869)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的正式通航,它缩短了中美航程的四分之一左右,并促进了轮船的普遍使用;同治十年(1871)香港与伦敦间海底电线接通,使贸易消息得以迅速传递。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二年(1872—1886),棉纱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①。

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5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5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5篇)第1篇: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

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

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

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第2篇:中国通史读后感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

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

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

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

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

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500字6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500字6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500字6篇《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们,让我们不能不去喜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通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1我还未曾将中国通史看完,而且暂时看得不多,因为我觉得这要细看才能有所收获。

一直读下来,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老师说,历史是有联系的。

学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联系。

所以,在我们正着迷于秦汉时期的中国发展时,也要看看,此时此刻世界是怎样发展的。

我们都知道,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到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六国。

然而,秦以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种。

秦朝就因为嬴政的暴政迅速走向灭亡。

与秦的兴起大体同时,在南亚次大陆曾出现了孔雀帝国。

相传,阿育王原来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

但好在他之后学会了忏悔,派人四出宣扬佛教,并建筑了大量的佛塔。

但由于其内部名族纠纷多,最终也走向灭亡。

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种整体的世界发展中看出些什么呢?秦亡后,汉朝迅起。

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

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

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

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

史称东汉或后汉。

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公元221年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

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

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

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陈苏镇课程内容:导言一、主要参考书:二、中国通史研究的特点和现状三、关于研究方法先秦部分第一讲、史前史和远古人类一、史前史的研究方法和概念框架二、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四、铜石并用时代第二讲、龙山时代和传说时代一、龙山时代二、传说时代三、信古和疑古第三讲、三代的纪年与文化一、三代的纪年二、寻找夏文化三、考古学所见三代文化的进步第四讲、三代的国家和社会形态一、三代的国家二、三代的奴隶制问题三、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五讲、三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一、井田制二、赋税制三、土地所有制第六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西周的衰亡二、春秋五霸三、战国局面的形成四、七雄的争夺第七讲、春秋战国的经济与社会一、经济的发展二、生产关系的变化三、关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第八讲、百家争鸣与变法运动一、学派的出现二、百家争鸣三、变法运动秦汉部分第一讲、秦帝国的兴亡一、秦的统一二、秦朝的暴政三、秦朝的灭亡第二讲、西汉的建立和巩固一、楚汉之争二、汉承秦制三、郡国并行四、黄老无为五、文景之治第三讲、武帝的功业与汉家制度一、霸王道杂之。

二、打击豪强和商人三、强化皇权四、开发边疆五、轮台诏和盐铁议第四讲、元帝改制和王莽变法一、元帝的改革二、王莽篡汉三、王莽改制第五讲、新朝灭亡和东汉建立一、新朝的灭亡二、东汉的建立三、刘秀强化皇权的措施第六讲、外戚宦官与士大夫集团一、外戚宦官之祸二、士大夫集团的形成三、清议和党锢第七讲、东汉的灭亡一、黄巾起义二、诛灭宦官三、董卓之乱四、三国鼎立第八讲、秦汉的经济一、土地制度和田庄经济二、农业的发展三、手工业的发展四、商业的兴衰第九讲、秦汉的学术一、经学的繁荣二、谶纬的出现魏晋南北朝部分第一讲、曹魏的兴亡一、曹魏的建立二、曹魏的政治三、曹魏的衰亡第二讲、蜀汉的兴亡一、“隆中对”二、跨有荆益和荆州之失三、诸葛治蜀的南征和北伐四、蜀汉的衰亡第三讲、孙吴的兴亡一、孙吴的建立二、孙吴的社会三、孙吴的政治四、孙吴的衰亡第四讲、西晋的改革和动乱一、司马氏的改革二、八王之乱三、永嘉之乱第五讲,东晋的门阀政治一、门阀士族专政二,荆、杨之争三,寒门士族的崛起第六讲,南朝的寒门当权与门阀制度一、寒门当权二、士族制度的发展三、南朝的衰亡第七讲,十六国的民族冲突与融合一、西北各族的内迁二,战乱和统一三、文化冲突与融合第八讲、北魏的汉化和改制一、北魏前期的胡汉分治二、北魏中期的汉化改革第九讲、北朝后期的反汉化运动和结局一、北魏中后期的反汉化运动二、北齐和北周的文化政策三、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结局第十讲、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一、南北经济的发展二、依附关系的发展第十一讲、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一、经学的发展三、佛学的传入和兴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题
• 1、简述元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 2、简述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3、简述元末红巾军起义的过程。
蒙古国
元1206年
吐蕃1246年
大理 1253年
南宋 1276年
1251年,蒙哥(宪 宗,成吉思汗第四 子拖雷的长子)继 位,派其弟忽必烈 迂回进军西南,灭 掉大理,又控制吐 蕃及整个西南地区, 对宋构成包围之势。
元宪宗(1251—1259)
蒙古
1258年,蒙哥分兵 三路进攻南宋, 1259年,蒙哥的军 队在进攻四川合州 钓鱼城时,遭到南 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蒙哥亲攻城,为炮 石所伤,死于军中。
• 忽必烈听到蒙哥的死 讯,罢兵北归,1260 年,继汗位于开平, 与其幼弟阿里不哥争 夺汗位,经过四年的 战争,1264年阿里不 哥战败,忽必烈夺得 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 权。为便于进攻全国, 迁都于大都。 • 1271年,改国号为元, 忽必烈为元世祖。
忽必烈
• 1276年,攻入临安, 俘获宋恭帝及文武 官员,1279年,消 灭南宋的抗元势力, 南宋灭亡,蒙古统 一全国。 • 这是自唐朝后我国 又实现规模空前的 大统一。
• “诸蒙古人因争及醉殴死汉人者,断罚 出征,并全征烧埋银。” 《元史 刑法 志》
• “时有制:蒙古、色目人殴汉人、南人者, 不得复。” 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三、红巾军起义
• • • • • (一)爆发原因 三大矛盾: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 1、民族矛盾
• :“今蒙古色目人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 押,例以象牙或木,刻意为之。宰辅及近 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 • 《南村辍耕录》卷2
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 • • • • 1、建立一套统治全国的行政机构。 改三省制为一省制,在中央设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枢密院: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 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的行政 事务,最高官吏宣政使由“国师”即西藏的大 喇嘛担任。这也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
• 4、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 元朝统治者将全国种族人民分为四等: • 第一等:蒙古人 •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中亚各族、西夏 人和维吾尔人) • 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下的各族人) • 第四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
• “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 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 州县卑秩。” • 叶子奇《草木子》卷3上
第十一讲:大元帝国
• 教学目的: • 掌握元朝统一的经过,元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红巾军大起义。 • 教学重点: • 元朝统一的经过,元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 教学难点: • 元朝统一的经过,元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 教学时间:2学时 • 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 许慕义:《话说元朝二百年》,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版。
• 《元史· 地理志》:“北逾阴 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 南越海表”,“东、南所至, 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 之”。
• 魏源《元史新编》:“元有 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 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 汉唐。”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 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 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 基础; • ②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 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③元朝的统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 件; • ④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 通的发展; • ⑤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 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 :“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 内北人而外南人,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 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故贫极江南,富称塞 北。”
• 叶子奇:《草木子》卷3上
蒙古人橫行霸道,任意羞辱汉人。
汉人記在心里,一有机会就报复!
• 2、阶级矛盾
• • • • • • •
天高皇帝远, 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 不反待如何。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
1234年,在蒙、宋的联 合攻击下,金哀宗自缢, 金国灭亡。 窝阔台
• “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 臣有自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向得宋 一州,随即付与。 • 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 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 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 此晓之。”至宋,宋不许。 • ——《金史· 哀宗本纪》
• 1351年(元至 正十一年), 元朝政府强征 汴梁、大名等 十三路十五万 民夫和两万军 队修治黄河决 口。
• 《草木子》:“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 不尽支放,河夫多怨。”
• 民间秘密团体白 莲教领袖韩山童 及其门徒刘福通, 利用政府征发农 夫15万人修治黄 河,农夫不堪元 官吏的欺凌和沉 重的劳役的情绪, 进行反抗元朝的 组织活动。
•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从1294年忽必烈去世到1333年元顺帝即 位的四十年间,元朝换了十个皇帝,每 换一次,都要发生皇室贵族内部的互相 残杀,其中有四个皇帝被杀,因而造成 统治集团内部四分五裂,统治 u Å ¤¯ Û ï x º Á ¥ ¶ ¥ Q Ñ » ­ X ô ¿ ¥ ¯ § ° P K ¿ ¦ Å p Õ ® ¤ ü s ·¨¤Þ O ¤F R | ¾ § ¤K ¹ Ó w K f º ¼ ¤© ] ] K ì ¤ ¤® Å ¤I ü t N K ¨ ± ¦ ¤ Ï © ü ¸ ¹ § ·º M @ ý ô § ¥ (¤ § ) t Z è Z Å ¿ ½ ¯ ² Ì © ü ¸ §õ § ·º
元顺帝
• (二)红巾军起义
• • • • • • •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二
• 十一年,置宝泉提举司,印造交钞,令民 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 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 日印造,不可数计。 • 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 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 遂俱不行,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 《元史· 食货志》
• 预先在工地埋下 一个一只眼的石 人,背刻“莫道 石人一只眼,此 物一出天下反。” 不久,石人被民 夫挖出,当时轰 动黄河两岸。
• 由于消息走漏,韩 山童被俘遇害,刘 福通逃回颍州(今 安徽阜阳)。 • 1351年五月,刘福 通率众起义,以红 巾裹头,称红巾军。 队伍迅速发展至十 余万人。
• 在刘福通起义的影 响下,大江南北许 多地方相继爆发了 人民的反元斗争。 • 在诸多起义军中, 以北方刘福通,南 方徐寿辉两支为最 强。 • 除此之外,还有张 士诚起义军、濠州 的郭子兴起义军。
• 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
• • • • • • • • • • • • • 除河北、山西、山东直属中书省外,全国分 岭北、 辽阳、 河南、 陕西、 四川、 甘肃、 云南、 江浙、 江西、 湖广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澎湖、台湾设巡检司。
行省制度





肃 陕 西
成吉思汗 (1206——1227)

初,烈祖征塔塔儿部,获其部长铁木真。宣懿太 后月伦适生帝,手握凝血如赤石。烈祖异之,因以 所获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
•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旒白旗,即皇帝 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 • 《元史·太祖本纪》

成吉思汗陵 1127年7月,成吉思汗去 世,其第三子窝阔台继 位,是为太宗。
Y ³ § ¦ì · 45 44 41 44 46 30 27 27 18 31 9 25 30 7 14
¦b ¦ì ¦~ 22 13 3 9 35 14 5 10 4 6 1 5 1 1 36
元朝未建立前 的蒙古可汗
元朝建立后 的元朝皇帝 共11个 統治中原97年
• 1333年,年仅13岁的元顺 帝(孛儿只斤· 妥欢帖睦尔) 被权臣迎立为皇帝,基本 上没有什么权力,受制于 权臣伯颜,以至于有“天 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 (《元史· 伯颜传》) • 1340年,借助于脱脱等人 的力量驱逐伯颜,控制了 政局。
中 书
宣 政 院 辖 地 河 南 四 川 江 云 南 湖 广 西 江 浙
元朝疆域图
•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许有壬《至正集》,卷32
• 2、设立“站赤” • 全国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 交通线,并置“站赤”,以便“通达边 情,布宣号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
• 3、在思想文化方面,恢复科举制,提倡 理学。
• 1355年,刘福通在亳 州(安徽亳县)奉韩 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 小明王,国号大宋。 • 1363年,刘福通在安 丰(安徽寿县)被割 据苏州的张士诚所杀。 韩林儿由朱元璋接到 涂州(安徽涂县)。 • 1366年,朱元璋派人 迎接韩林儿到南京, 在瓜步舟沉而死。
• 1368年,朱元 璋派大将军徐 达、常遇春率 军攻占大都, 元顺帝仓惶北 逃,元朝灭亡。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 立,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 全国的封建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 中“大哉乾元”之意。 1279年统一全国。
一、蒙古兴起 1204年(金泰和四年), 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 战争,先后战胜了塔塔儿、 克烈、乃蛮等部落,统一了 蒙古高原。 1206年(金泰和六年), 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畔召开 部落联盟会议(忽里台大 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大 汗,尊称“成吉思汗”,建 立政权于漠北,国号蒙古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