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化解危机——极端天气引发的警思
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警示
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警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科学家们所警示的那样,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将会给我们的地球和未来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本文将着重探讨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警示,并提出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
一、社会影响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以往稳定的天气模式被打破,出现了更加频繁和剧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险,导致财产损失、失业和社会不安。
其次,极端天气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高温天气、空气污染和灾难性天气事件会导致人们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甚至造成生命的丧失。
此外,长期干旱和洪涝还会导致粮食短缺和饥荒,使得社会不稳定并引发冲突和流离失所。
二、经济影响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干旱和洪涝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完全歉收,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甚至陷入贫困。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还破坏了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电力供应,对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其次,极端天气气候变化也给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高温天气使得一些旅游景点变得不再宜人,而暴雨和飓风则造成了旅游业的暂时中断。
这种不稳定的天气模式会削弱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对地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环境影响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对环境造成了重大破坏。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沿岸的侵蚀和海岛的消失。
这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次,极端天气气候变化还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
许多动植物物种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面临生存的威胁甚至灭绝。
这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四、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
首先,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减排力度,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来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
对极端天气的看法
对极端天气的看法
极端天气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异常天气现象,如暴雨、暴风、台风、龙卷风等。
对于极端天气,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
首先,极端天气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
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减缓其影响。
其次,极端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停电等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范措施,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最后,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也应该为缓解极端天气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极端天气的重要性,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应该为缓解其影响尽自己的一份力。
- 1 -。
对今年极端天气的看法
对今年极端天气的看法
今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极端高温、干旱、洪涝、飓风、暴雪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这些极端天气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
这是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可能性。
对于今年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警报,帮助人们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总之,今年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极端天气背后的感想
极端天气背后的感想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从相关的电视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灾难来临时的情景。
这样的画面,让我不由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好莱坞大片《后天》。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伴随着冰川的缓慢融化,画外音告诉我们,如果不停止对地球的继续破坏,灾难即将发生。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极端天气正在肆意侵扰全球。
大自然对于人类过度的索取,已经不再用“全球温室效应”这一笼统又概念性的“软惩罚”,取而代之的是地震、海啸、洪水、干旱等严厉又残酷的“硬手段”。
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大事。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一节废弃的电池,一支点燃的香烟,一张浪费的白纸,都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影响。
与此相反,一些生活中的好习惯:每周少开一天车;将每天使用空调时间控制在3-4小时;珍惜纸张、节约用水等却可以帮助我们节能减排。
在我们反思自身、积极行动、保护环境的同时,同样一则来自日本地震的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日本官方证实:截至当地时间15日8时,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2414人死亡,3118人失踪。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在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的情况下,这样的伤亡人数让人震惊,日本人常备不懈的防灾意识以及各种非常到位的防灾救灾措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在灾害预防和自救方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危险意识,普及防灾自救知识,建立重大灾害预警机制,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防护和救助工作,任重而道远。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视极端天气给予我们的警示,加强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海蓝天,不让《后天》成为地球的“明天”,我们一起努力。
应对极端天气研讨发言稿
应对极端天气研讨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专家、来宾,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次极端天气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今天,我将以"应对极端天气:挑战与机遇"为题,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我们面临的极端天气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极端天气的定义。
极端天气通常指的是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
这些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明显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极端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中暑、热带病、粮食减产等问题;极端低温天气可能导致冻伤、冻结作物、能源短缺等问题;极端干旱天气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灌溉困难等问题;极端降雨天气可能导致洪涝、滑坡、山体滑坡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极端天气也为我们带来了危机中的机遇。
一方面,极端天气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减排行动。
另一方面,极端天气也激发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灾害管理的重视,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那么,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预警和监测能力。
预警系统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关键。
只有及时准确地获取到极端天气的信息,我们才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和分析能力,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加公众对灾害预警的接受度和识别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应对极端天气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应对极端天气的责任。
政府应该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研究和监测,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
企业应该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风险评估,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障生产和服务的正常运转。
极端天气科学应对灾害
极端天气科学应对灾害端天气科学应对:首防“小灾大殇没有多少人会料到,2010年春节前后,水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而更没有人能想到,我国极端天气的序幕竟然会由此拉开。
极端天气及其所带来的气候灾害频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防灾减灾能力的不足。
如何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的发生,不仅考验着政府及公共机构的履职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也考验着每个公民的防灾与避险意识。
不妨将目光放得稍远一些: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
他们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一语成谶。
仅2010年,俄罗斯出现10世纪以来的最高气温,干旱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洪灾惨重,而强降雨也导致印度河出现110年以来最高水位;刚结束高温天气的中欧多国,转瞬暴雨成灾;在中国,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多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个原本拗口的专业气象术语,开始频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每个人都在关心:地球到底怎么了?面对“天灾”,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历史罕见”变成常见无需数据做支撑,也不用拗口的专业术语,“反常”已经成为今年天气气候的最直观感受没有多少人会料到,2010年春节前后,水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而更没有人能想到,我国极端天气的序幕竟然会由此拉开。
旱情持续到了5月下旬。
就在人们刚要松口气的时候,从5月20日开始,强降雨开始突袭我国南方几省……雨一下就到了7月。
南方洪涝的同时,北方则“高烧”不退。
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42℃以上,7月份,北京有10天出现超35℃高温,成为10年来高温天数最多的一个7月。
然后是“南北换岗”,南方的洪水“流”到了北方,甘肃、新疆洪水泛滥,吉林松花江流域全线遭灾……北方的高温“烤”向了南方,8月份至今,南方各地接连出现高温酷暑天气,上海连续39℃以上高温天数超过历史记录。
24年极端天气带来的启示优秀作文
24年极端天气带来的启示优秀作文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如临深渊,极端天气警示时刻。
24年,极端天气愈演愈烈,狂风暴雨、酷暑严寒轮番上演,引发深思。
运用五感法,我们领悟极端天气带来的启示,捍卫生命尊严,筑牢生态堡垒。
视觉:目睹灾难,触目惊心。
洪水肆虐,城市化作汪洋,房屋倾塌,道路断绝。
飓风呼啸,树木连根拔起,电线杆折断,满目疮痍。
极端天气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在视觉的轰炸下,令人震撼不已。
听觉:聆听警报,防患未然。
警报长鸣,刺耳凄厉。
它不仅是灾难来临的预警,更是对生命安全的强烈呼唤。
倾听警报,及时躲避,是防范极端天气、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举措。
嗅觉:感受异味,预兆灾情。
空气中弥漫着异常的气味,海水腥咸刺鼻,泥土潮湿发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嗅觉信号,却是极端天气即将到来的征兆。
及时识别异味,做好应对准备,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触觉:体验风雨,反思脆弱。
暴雨倾盆,将肌肤浸透,衣衫湿透。
酷暑炎炎,汗水淋漓,脱水乏力。
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雨无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珍惜当下,保护环境。
大脑:领悟规律,趋利避害。
极端天气并非不可预测。
通过科学观测、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天气变化规律,提前预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同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是避免极端天气频发的根本之道。
五感体验,发人深省。
极端天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珍爱生命,防患未然;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科学应对,趋利避害。
践行这些启示,才能构建和谐友好的自然与人类共生家园。
极端天气观后感300字
极端天气观后感300字极端天气观后感最近经历了一场极端天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变幻莫测。
这次天气的变化之快、剧烈程度之高让我不禁感慨万分。
当天的天气一开始还是晴朗的,阳光明媚,温度适宜。
我正在办公室里工作,心情也格外愉悦。
不过,就在中午时分,天空忽然转暗,风力也开始增大。
我走到窗户边,望着窗外的景象,震惊地发现一片乌云正在飞速地聚集,仿佛要笼罩整个城市。
与此同时,狂风呼啸而起,席卷着大批树叶卷到了高空,蔚为壮观。
随着风势越来越大,天空中开始下起了倾盆大雨。
雨点从空中砸落下来,打在地面上溅起无数的水花,犹如密集的子弹一样,令人不寒而栗。
雨水带着寒意,伴着呼啸的风声,形成了一支瑰丽的音乐乐章。
我忍不住停下手中的工作,对窗外的景象好奇地凝视着。
与平时的雨水不同,这次的降雨量异常巨大,许多街道都开始积水。
看着人们匆忙躲避雨水,我深感生活的脆弱,命运的无常。
这样的极端天气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还对我们的生活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就在我为极端天气感到担忧的时刻,天空又发生了令我难以置信的变化。
乌云忽然散开,天空变得湛蓝如洗,阳光重新洒遍大地。
我看到了一个彩虹出现在远方,不禁感叹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道七彩的光芒熠熠生辉,令人心旷神怡。
彩虹的出现带给我一丝希望和欣慰,仿佛在告诉我,即使遭受极端天气的打击,我们依然有勇气面对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极端天气的突然而来,令人不禁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是无穷无尽的力量,而我们是这个力量中微小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我们更需要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身体,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回想起这次极端天气,我不禁对自然的伟大以及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的认识。
人类应该更加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不要过度依赖和污染环境。
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享受到自然的馈赠。
当然,极端天气也给我们提供了调整自己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机会。
在这段时间里,我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通过学习、读书等形式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对极端天气的看法
对极端天气的看法
极端天气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造
成了巨大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极端天气的看法。
一、极端天气的原因
极端天气的出现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所致。
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大规模砍伐树木、空气污染、水土失衡等,这
些活动都将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
二、极端天气的影响
极端天气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会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财
产安全。
洪涝、山火、干旱和暴雪等极端天气将使人们的家园和财产
遭受严重损失,甚至造成数不清的人员伤亡。
三、极端天气应对措施
针对极端天气的出现,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提高公众
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持,促进社区安全管理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极端天气来临时,保护人
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个人应对极端天气的措施
除了政府应采取更加具体的措施外,每个人也应该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
例如,了解气象变化、提前备好防范资料、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等。
在极端天气来临时,个人的防范措施同样重要。
总之,极端天气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提醒我们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化的警示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化的警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洪水、台风等。
这些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还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出了警示。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变化现象。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多。
近年来,许多地区出现了异常高温的天气,甚至打破了历史纪录。
这种高温天气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对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作物枯萎,水资源枯竭,动植物种群受到威胁,生态平衡被打破。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持续性的干旱。
干旱使得许多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农田无法种植作物,灌溉系统无法正常供水。
干旱还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发水源争夺的矛盾。
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降水模式的改变,导致暴雨和洪水事件频发。
一方面,气候变暖使得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增加,引发了暴雨。
暴雨过程中,短时间内大量的降水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大气湿度的增加还导致了降水强度的增加,使得原本正常的降水变成了洪水。
洪水不仅会淹没低洼地区,还会破坏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还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温度升高导致了海水的酸化、海平面上升以及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等问题。
这不仅直接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状况,还会对人类的渔业、旅游业等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面对这些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个人都应该采取行动。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各国应加强环保意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也很关键。
只有提前了解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大型城市极端天气应急与思考心得体会
大型城市极端天气应急与思考心得体会其实人们对极端天气并不陌生,但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里,灾害可能会以新的方式出现。
比如在此次灾情中,地铁被困、医院停电等,都是此前较为罕见的情况。
这些都提醒,应该始终把应对极端天气当成“新课题”,在城市功能升级完善的同时,要给可能发生的灾害留下充足的提前量。
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应急预案就该更新到什么程度,无论是刷新天际线,还是开拓地下空间,应急机制都应始终在场。
此外,在城市管理上如何给极端天气预留更多位置,同样值得思考。
比如在何种条件下应该停工停产停运,这些显然也有待管理部门形成更系统的方案。
根据以往的经验,刮风下雨给城市整体按下暂停键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这次强降雨,让人看到了极端天气给城市空间带来的巨大危害。
城市的动员机制,在何种形势下如何启动,应当被细致梳理。
救灾仍在继续,更多经验总结需等到救灾结束后方能得到更清晰、系统的结论。
眼下,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保障正常生活同样是当务之急。
突如其来的灾害在短时间内阻断社会运转,但无论是灾害应对抑或是灾后重建,都有赖于社会功能的正常实现,确保物资调配、人力支援可以快速到达。
因此,稳住社会秩序,此时此刻尤为必要。
据气象部门估计,本次强降水或到22日结束,极端天气终会过去。
灾害之后面临的问题也应该尽早提上日程,做到有备无患。
比如对财产损失、灾后返贫、经济困难这些常见的灾情影响也应当早做准备,保险机制、社会救助应尽快动员起来。
此外,灾害之后须防大疫,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风险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灾后的卫生保障需格外注意。
面对自然灾害,最正确的态度永远是那句颠扑不破的“未雨绸缪”。
无论是罕见的天气,抑或是城市格局里新出现的风险点,都给现代社会的“绸缪”提出了新的考验。
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必然是个认识不断深化、机制不断健全的过程。
我们有信心战胜灾情,也有决心查缺补漏,增强抗风险能力。
由极端天气引发的思考
由“极端天气”引发的专业思考康巨龙试看2013年,中国4月20日的四川芦山地震,7月22日的甘肃定西地震;入夏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洪涝、高温、干旱肆虐,同时还引发多种次生灾害,使人们对环境中极端现象的频频出现防不胜防,或爱莫能助,但同时也应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度思考。
这里,我就中国的“极端天气”作一简单分析。
一、什么是“极端天气”。
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力、云、雾、霾等物理状况,大气的这些物理状况是通过气象台站观测得知的,所以也将天气的各要素叫做气象要素。
而“极端天气”是指气象要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值超出近期内数值的最大值或最少值,或其持续时间超出近期该要素的持续时间。
近期是指出现该极端天气现象紧前的一定时段,如人们常说的“10年一遇”、“50年一遇”等等。
出现“极端天气”,并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时,其实就称为自然灾害,如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的高温天气、干旱天气、四川及我国北方的强降雨天气等,均为极端天气现象,其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
二、极端天气的类型。
世界上出现的极端天气或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热带气旋、高温、大风、冰雹、雷暴、连阴雨、冻雨、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雾霾、干热风、龙卷风等,除龙卷风和干热风外,其它类型的极端天气现象,在我国近年中都有频繁出现,且其出现的范围、频率及危害都在扩大。
三、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
“极端天气”现象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共同影响,但又有主次之分。
1、自然因素中的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主要决定气温高低,同时人为因素又进一步加剧气温的变化。
如夏季太阳辐射增强,昼变长,大气及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强;同时,人为因素中的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规模扩大,燃烧的燃料或消耗的其他能源增多,释放的热量增多,燃烧燃料放出的CO2还造成温室效应;人类改变地面状况使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硬化地面热容量减小等也会导致夏季气温升高。
2、自然因素中的大气环流主要决定降水多少,同时局部地区的地形、下垫面也会影响降水量。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在当今时代,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愈发频繁,给人类的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暴雨洪涝到干旱高温,从飓风台风到暴风雪,这些极端气候现象不仅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也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因此,学会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监测手段,比如气象卫星、雷达、传感器等。
通过这些设备,我们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获取气象信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
同时,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也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将预警信息迅速传达给公众,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范准备。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关键一环。
这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实现。
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都可以成为宣传的阵地,向人们普及极端气候事件的知识,包括其形成原因、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应对方法。
例如,在暴雨来临前,人们应该知道如何检查房屋的排水系统,如何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在高温天气中,要了解如何防暑降温,避免中暑等。
此外,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公众在实践中熟悉应对流程,提高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抵御极端气候事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城市的排水系统、防洪设施、电力供应系统等都需要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极端气候的影响,提高标准和质量。
比如,排水管道的直径和坡度要合理设计,以应对可能的暴雨洪涝;电力线路要加强防护,避免在恶劣天气中受损。
同时,对于老旧的基础设施,要及时进行改造和升级,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在农业方面,采取适应极端气候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推广耐旱、耐涝、耐高温等抗性品种的农作物,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农时安排。
例如,在干旱地区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易涝地区建设排水良好的农田。
极端天气读后感
极端天气读后感极端天气大量出现,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
地球上生活的人类急剧膨胀,人类的种种行为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加剧地球上冰川融化,温室效应加剧了大海里在低温高压下古生物化石所产生的甲烷气体的释放。
而且,甲烷破坏臭氧层的力量是二氧化碳的16 倍,所以就更加剧了地球的变暖。
于是乎,高温,大风,暴雨,泥石流,干旱就全都来了,今后极端天气还会更加严重。
另外,今年的极端天气不能说完全是全球变暖造成的,但可以说是全球变暖促成的。
今年的极端天气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既太平洋赤道带区域水温上升,导致太平洋区域气候异常,出现极端天气。
厄尔尼诺现象据说每隔2-7 年就会出现一次,打破常规气候。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无法确定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是由于太平洋赤道带洋流的流向逐渐堆积了水温,从而导致了厄尔尼诺现象; 二,是海洋水温本身受整体环境影响,逐渐增温,最后导致厄尔尼诺现象。
但无论是哪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的大环境注定是会加速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频率——只要太平洋海水温度提升到一定条件,就一定会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
所以说,虽然不是全球变暖造成了今年的极端天气,但全球变暖促成了今年的极端天气。
但并不是说全球变暖跟其他极端天气没有关系。
最近几年的台风就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厄尔尼诺是不会产生台风的。
北半球多国遭罕见暴雪侵袭,已造成百余人死亡,印度、韩国等国也出现极端天气; 南半球则暴雨成灾、洪水泛滥,上百人丧生。
专家称气候变暖致大量海水蒸发,大气中水汽增多,容易导致极端天气。
2.《极端的天气》读后感今天我又要写读后感了,可是写哪本书好呢?我在书架上找了又找,忽然,一本叫做《极端的天气》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本《极端的天气》总共介绍了四种天气:干旱,洪水,龙卷风和飓风,这四种天气都有着极大的危害。
比如干旱发生时,土地非常干燥,河流湖泊干涸,土壤干裂,导致庄稼枯死,动物因为缺少水和食物而死亡,树木变得极其干燥,因此森林大火极易发生,它会烧死动物,烧毁人们的家园。
解密极端天气现象的科学之道
解密极端天气现象的科学之道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频频出现,它们或带来破纪录的高温,或引发罕见的暴雨洪水,这些异常气象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解释?让我们一起探索极端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
极端天气现象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罕见、极端的气象事件,它们的发生往往与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互动有关。
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与大气环流模式的改变、海洋温度的变化以及地球表面特性的变异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高温热浪为例,它的形成通常与大气高压系统的稳定停留有关。
当高压系统在某一地区上空停滞不前时,会导致地面附近空气下沉,抑制云的形成,减少降水的同时增加日照时间,从而导致地表温度急剧上升。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温事件的频发和强度。
而极端降雨事件,则多与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循环加速有关。
全球气温升高增加了海洋蒸发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当这些湿润的空气团遇到地形抬升或者冷空气时,会导致水汽凝结成云,进而产生降水。
如果这种降水过程发生在较小的地理区域内,且降水量大大超过常年平均值,便可能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除了温度和水汽条件外,极端天气现象还与地球表面的改变息息相关。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吸收热量,夜晚缓慢释放,形成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这会加剧城市的高温问题。
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影响地表反照率和水分蒸发,进一步影响地区气候,可能导致干旱或降水模式的改变。
极端天气现象是自然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从农业生产到城市规划,从经济运作到人民生活,都离不开对这些极端气象事件的科学理解和有效应对。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发展更为精细的气候模型,以便更好地预测和管理这些极端天气事件。
了解极端天气现象的科学解释,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是人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一环。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何应对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何应对在这个时代,我们共同见证着地球气候系统的微妙而深刻的变迁。
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世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便是其最直接、最剧烈的表现。
从酷暑难耐的热浪到刺骨寒冷的暴雪,从摧枯拉朽的飓风到泛滥成灾的洪水,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都在提醒我们:行动,已刻不容缓。
作为资深的气候变化应对专业人士,我将从科学认知、政策制定、技术创新、社会适应及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一、深化科学认知,建立预警系统首先,深化对气候变化科学原理的理解是基础。
我们需要不断精进气候模型,提高预测精度,特别是针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早期预警能力。
通过建立覆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络,收集并分析海量数据,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极端天气的发生时间、地点及强度,为后续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系统的建立同样至关重要。
它不仅包括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个可能受影响的人群,还涉及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这要求政府、科研机构、媒体及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协同作战的体系。
二、强化政策引导,推动绿色转型政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大杠杆。
各国政府应制定并执行更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依赖。
通过碳交易市场、绿色税制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
同时,加大对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如防洪堤坝、抗旱灌溉系统等,提高社会整体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
三、技术创新,解锁应对新方案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在能源领域,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方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逆性更强的作物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此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资源分配,提升灾害应对的智能化水平,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构建韧性社区面对极端天气,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样重要。
盘点近期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它们都带来哪些启示
盘点近期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它们都带来哪些启示盘点近期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它们都带来哪些启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强台风、干旱、洪水、林火等,这些天气事件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
这些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地球的深远影响。
深入反思这些事件,在其中找到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地球家园。
首先,盘点极端天气事件的启示之一是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影响范围在加快。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且影响范围更广,不仅给温室气体减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也需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相处方式。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其次,极端天气事件的启示之二是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台风、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中,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防灾意识和能力等,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各国政府应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社会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三,极端天气事件的启示之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极端天气事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例如,林火烧毁了大片森林,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洪水引发河流和湖泊污染,影响水资源;干旱导致农田灌溉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减少灾害发生和损失。
第四,极端天气事件的启示之四是科学技术在应对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在预测、监测、应对和恢复等方面,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气候变化;气象数值模型可以预测台风路径;灾后恢复技术可以加快重建进程。
因此,继续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有助于更有效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最后,极端天气事件的启示之五是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应对。
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减排政策、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行动计划。
极端天气事件预警与应对研究
极端天气事件预警与应对研究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预警与应对是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预警机制、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极端天气事件的特征与危害1、特征极端天气事件是指一些极端气象现象突然爆发而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
气温异常、酷暑、寒冷、暴雨、干旱、冰雹等,都是极端天气的表现形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逐年增加。
2、危害极端天气事件破坏力巨大,影响面广泛。
它不仅摧毁了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房屋等,也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同时,极端天气还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造成电力、通信和交通等方面的瘫痪。
三、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机制1、现状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体系已非常健全。
全国共设有2000多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预报台,形成了完善的气象观测和预测体系。
而对于极端天气的预警,则主要由气象部门通过各种传媒发放公众警报。
当然,其他部门也可参与其中,譬如交通、电力等决策部门或者一些专业团队也会牵涉进来。
2、存在问题尽管我国的预警机制已经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等。
此外,由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预警机制缺乏一体化,导致应对的效率不高。
3、加强预警机制为了弥补现有预警机制的不足,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
对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是关键。
譬如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是关键。
如加强对气象卫星的应用、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等都能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措施1、突出救援在发生极端天气事件时,救援是第一要务。
救援并不是简单的救人,还包括救物和治理灾害现场。
国家对于救援重视程度提高,在国家组织成立京津冀单元救援部队,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长距离输水工程,国家也专门划定了紧急调度区域。
2、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极端天气事件即将到来之前,应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准备。
【中心组研讨发言】应对极端天气 要多份定力和智慧
【中心组研讨发言】应对极端天气要多份定力和智慧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愿意在今天的中心组研讨会上分享一些关于应对极端天气的发言。
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雷电等越来越频繁,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害和经济损失。
在面对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时,我们需要多份定力和智慧。
首先,多份定力是指我们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去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
面对暴雨洪涝,我们要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城市的排水畅通;面对干旱,我们要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加强节水意识,开展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面对雷电等自然灾害,我们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加强雷电防护设施的建设等等。
只有在持续不断地应对中,我们才能够在面对极端天气时保持冷静和坚毅,才能够保护好自己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智慧是指我们要科学智慧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我们不能过于悲观或者盲目乐观,而是要依靠科技手段和智慧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各种天气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出预警,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应急管理和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我们可以加强气象、地质等科学研究,加深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理解,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总结一下,应对极端天气需要我们保持多份定力和智慧。
只有拥有坚定的决心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在面对极端天气时保持冷静和坚毅,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利益;只有运用科学智慧去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我们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应对和预防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
谢谢大家!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前面我已经提到了在应对极端天气中需要多份定力和智慧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将进一步阐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展开讨论如何有效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一、多份定力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我们首先要有坚定的决心,意味着我们要意识到极端天气事件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必须采取行动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
化解危机
——极端天气引发的警思
内容要览
• 引言 •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 二、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转变 • 三、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开创 科学发展新局面 • 四、大学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 量
引言——从沙尘暴说起
• 3月19日至20日,我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强的一 次沙尘暴天气过程。黄沙漫天,建筑物在沙尘 中变得模糊,空气中弥漫着沙尘的干涩味道, 导致空气质量迅速下滑。这场来势凶猛的沙尘 天气席卷我国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 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 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16个省(市、 区),约2.7亿人受强沙尘暴侵扰与影响。国家 气候中心最新预测,4月至5月,我国北方还将 出现6至9次沙尘天气过程。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第一,向主要依靠内需支持经济发展方向发展(藏 富于民)。 • 第二,向创新型国家方向发展(科教兴国与创新型 国家建设)。 • 第三,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新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的现状
• 中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国家,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开创 科学发展新局面
•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 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 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 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 协调。
西部大开发
• 不断扩大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1998 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以及亚洲金融 危机后开始在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等因 素的存在,加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 进民族团结等战略考虑,使我国在世纪 之交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策。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温家宝
• 2001 年 7 月 30 日,温家宝在一次批示中斩 钉截铁地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保护民勤绿洲 的坚强决心。 •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端,石羊河流域下游, 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之中,是石羊 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最为突出、生态环境最为脆 弱的地区,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全 县2385万亩面积中,各类荒漠和荒漠化面积 达到2228万亩,境内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 米,而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温家宝
• 盼总理,盼总理,沙乡人民盼总理!苍 天有泪慰民勤,大地无声接总理! • 人民没有高下,地域没有东西,和谐之 光普照华夏,带着党的心切,抱着尽粹 的忠诚,没有顾虑,没有疲惫,向沙漠 进发!进发,向旱龙开战!星河注目, 山岳翘首,十七大前的国庆节,总理在 民勤!
温家宝答记者问
• 政府工作报告里说要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 糕”,促进社会公正和谐,让人民更幸福、更 有尊严地活着。 • 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 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 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 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求。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 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 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 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可持续发展
• 第一,注重代内和代际发展权利和机会上的平 等,不能将一个区域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其他区 域利益的基础上; • 第二,要改变人与自然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 系,强调二者是和谐共存的关系; • 第三,要抛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产 出”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型”的 经济增长模式,代之以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 生产方式和科技型、劳动者素质型的集约化经 济增长模式。 • 第四,必须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控制人 口增长,根本改变铺张浪费,构建节约型社会。
• 2、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全面 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 社会全面进步。
日韩遭遇沙尘暴袭击 赖上中国经济发 展
• 一名韩国市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说:“随 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也应增加在环境方面 投资,如果中国不这样做,奥运会和世博会的 意义将会失色。这不仅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也影响中国自身和周边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 当然也让人愤怒,并对中国产生厌恶情绪。” 还有韩国网友在网上发帖说,“应该叫诸葛亮 过来把方向变了,将沙尘重新送回中国去”。
日韩遭遇沙尘暴袭击 赖上中国经济发 展
• 日本时事通信社在题为“高中棒球在黄沙中行 进”的报道中称,黄沙飞舞的比赛场地犹如梦 幻,选手们都感到很高兴。报道援引秋田商业 高中主将麻生的话说,“我不仅能踏上这样的 比赛场地,还看到少见的黄沙,这令我难忘”。 也有日本民众不顾沙尘暴是受蒙古气旋和冷空 气影响,一味怪罪中国。在雅虎日语网站上, 有日本网民留言称,“花粉纷飞的时节再被撒 上黄沙的话,真想把中国全都用塑料布盖上”。
人类面临着气候和能源问题
• 如果到了450PPM (百万分之一),全球温度会上升2度,北冰 洋的冰层都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会出现一个450政 策。
二氧化碳的当 量浓度 (PPM) 445 – 490 490 – 535 535 – 590 590 – 710 全球平均气温 上升 (º C) 2.0 – 2.4 2.4 – 2.8 2.8 – 3.2 3.2 – 4.0 全球CO2排 放回到 2000年水 平 2000- 2030 2000- 2040 2020- 2060 2050- 2100 相对于2000年, 2050年全球CO2排放 的变动(%) -85 to -50 -60 to -30 -30 to +5 +10 to +60
我们在减少沙灾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 的。
• 一方面要加强应急预警和防范;另一方 面要加强地表覆盖,减少沙尘源,强化 防沙治沙工作。 •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自觉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 义
•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 群众的经济、政治、文 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西部大开发
• 与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一样,我国 所面临的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的压 力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平衡,这些压力主 要集中在西部,西部所承受的压力要远 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 4、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实现经 济发展和人口、资 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 永续发展。
710 – 855
855 – 1130
4.0 – 4.9
4.9 – 6.1
+25 to +85
+90 to +140
赴北极考察的科学家甚至首次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全球变暖也 波及到北极地区。科学家门推算,那只被淹死的北极熊为寻找那可 以容身的浮冰,在水里不间断的游了100公里。
• 只要我们自觉坚定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就 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挑战。我 们有理由相信,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 有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 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 战胜各种危机,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大提 高。
• 当前的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 展模式之机,解决矛盾,突破难题,化危为 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发展。
西南大旱
•
互动
• • • • • • 世界湿地日是哪天? 世界水日是哪天? 中国植树节是哪天? 世界森林日是哪天? 世界地球日是哪天? 世界环境日是哪天? • • • • • • 2月2日 3月22日 3月12日 3月21日 4月22日 6月5日
3个人的村庄
• 国家在2007年向石羊河流域投入了47亿人民 币来改善生态,其中民勤的投入在13亿左右。 民勤当地政府也做了多项工作,然而改善民勤 生态决非一时之功,问题依旧复杂而长远。 • 民勤县煌辉村,曾经1000多人的村庄,如今 仅4个人在坚守,原来总共8个社,除了1社距 离湖区较远没有搬迁之外,其他的7个社200 多户人基本离开了煌辉村,或者去了180多公 里外的蔡旗农场,或者远走新疆和内蒙。
四、大学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的重要力量
•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未来国家建设的 中坚力量,应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大学生通过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自我 反思,自我培养,自我改善,自我提高,不仅 对自身的成长有益,更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 • 必须要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的日常生 活中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 1、就重大理论意义而言,一方面,要明确科学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要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 2、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 依据。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科学发展观是在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 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 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
• 我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 • • • •
一是汇率问题; 二是贸易争端; 三是内需拉动不足; 四是通货膨胀压力; 五是各种自然灾害。
• 今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 们必须坚持把转变发展方 式、调整结构放在重要位 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 续的问题。 • 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 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 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 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 • 处理好经济发展、调整结 构和管好通胀预期这三者 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 的事情。方才我说我们可 以走出一条光明的路,但 是这是很难实现的,而且 必须实现。 • 我相信明年的记者招待会 我还是满面笑容的来对待 你。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