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
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解读赏析本课重在反复吟味中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难点:体会文章在内容、主旨、语言上含蓄、犀利、夸张的讽刺艺术手法。
小说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一老秀才醉心功名终于考中却喜极而疯的丑态,作者给予他精心细致的描写:在考场上衣服朽烂,冻得“乞乞缩缩”的穷酸相;向别人告贷求借被骂的尴尬相;放榜前已饿了三天,抱着生蛋母鸡叫卖的呆相,这一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都蕴含一种嘲笑、讽刺的意味,尤其是“中举发疯”这段描写,作者更是运用想象奇特、夸张变形的笔法,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恶、丑。
此外,文中又借胡屠户、张静斋、乡邻们一系列丑恶势利逢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前后对比描写,引导读者领会写作的意图,“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讽刺范进和其它人的狂迷,批判罪恶的科举制度带给整个社会的毒害。
阅读欣赏应重点放在对人物不同的描写、不同的嘲讽意味上。
【简介】《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原文】:范进进学1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2,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3你中了个相公4,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
作者巧妙地运用嘻笑怒骂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的各色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笑,表达了作家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世人的强烈憎恶之情。
作家运用揭示人物言行矛盾的方法进行讽刺,在作品中,作家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现露原形。
比如,写胡屠户,就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以暴露其肮脏的灵魂,其讽刺之深、艺术成就之高,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
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完善。
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
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本故事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
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
”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
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呢?一,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
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一)对范进的夸张描写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勉强考中。
试析《范进中举》细节描写的语言表现力
试析《范进中举》细节描写的语言表现力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着其他手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作品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很久以前读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
像祥林嫂手里的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双呆滞的眼睛;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迂腐气。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是清代讽刺小说大师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的节选,本文虽然短小,但精彩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整部小说高超讽刺艺术的缩影,具有无与伦比的语言表现力。
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作者用近乎写实的手法,大量频繁地运用生动而逼真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
一、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古典小说叙事形态的一大超越。
作品的细节描写采用客观呈现的白描手法,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运用简洁质朴的白话语言,把小说形象生动而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强化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正如鲁迅所说“乃秉持公心,指时弊”(引自《中国小说史略》)。
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等句,全是冷静的客观的细节描写。
小说完全摒弃了古代说书体小说骈丽化的俗套,创造了细节描写的白描化的范例。
二、对比式的细节描写——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对比式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浅谈《范进中举》中的对照与对比手法
浅谈《范进中举》中的对照与对比手法——兼谈《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的丑恶嘴脸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知识形象,小说中,范进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54 岁时才中了举人。
节选《范进中举》着力表现了范进一旦功名到手,竟然欢喜得发了疯,从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和整个社会的毒害。
另一方面,节选还通过描写范进周围各色人等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态度的截然变化,活画了他们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以及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在范进周围的各色人等中,作者又对范进的丈人胡屠户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最细致、最精妙、最典型的刻画,从而使节选的讽刺效果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
胡屠户是范进的丈人,范进是他的女婿,两家本该是一家亲,本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但他却也像外人一样,长着一双势利眼;他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以杀猪营生,但他却很自大,以为他们“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而“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叫刚考取秀才的范进不要与他们“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而胡屠户的典型的市侩嘴脸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上作者在行文中处处对照着写,处处对比着写,从而更加突出和强化节选的讽刺效果。
一,两次考试后所带的贺礼不同。
第一次是范进考取秀才,好不容易跨过科举进身之路的第一关,所以全家俱各欢喜,胡屠户也前来贺喜,不过他带来的贺礼是“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其实,这根本不能算是贺礼:从所带的东西来看,带的只是大肠和酒,大肠在猪身上应算是极不值钱的东西,也许还是他没有卖出去的下脚料,而酒呢,他带来只是给他自己享用的,在胡屠户面前,就是借给范进半个胆,他也不敢喝酒;从贺礼的量来看,大肠是用手“拿”过来的,而不是“拎”或“提”过来的,“拿着”的大肠能有多重呢?最多就是两三斤吧,再清洗清洗,可以吃的最多只剩下一半——在他的眼里,考取秀才的范进就只配吃副大肠。
《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论文
《范进中举》一向被誉为《儒林外史》中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精彩局部。
小说主人公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直到54岁才中举人。
在他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急变,令人捧腹。
但在我看来,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比照最具挖苦效果。
一.“岳父〞与“老爹〞的比照A.范进唯唯连声(连连容许)“岳父见教的是〞。
B.“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多,这六两银子,老爹拿了去〞。
中举前,范进对胡屠户是非常畏惧的,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不顾家里,不顾众人的颜面,几乎当了一辈子老童生。
尤其令胡屠夫气愤的是,一个在家养到30多岁,曾多少有钱的'富家想结亲的女儿,自从嫁给范进“十几年来,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这种穷困的日子,就是那个“想天鹅屁吃〞的范进一门心思想中举害得。
所以,他时常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就缺乏为奇了。
此时他在胡屠夫的面前是一幅卑怯猥琐、忍气吞声的可怜相。
中举以后,范进翻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夫刮目相看,更有乡绅送银、送房,一下子“富〞了起来。
他骨子里那种所谓读书人的清高便膨胀起来,高高在上地赏赐胡屠夫。
由于对胡屠夫身份的不屑,原来的“岳父〞也被降为“老爹〞了。
这组比照可以看出范进的小人得意的狂妄。
二.“半晌放不出个屁〞与伶牙俐齿的比照A.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B.“晚生久仰老先生……〞“却幸得老先生门下……〞。
中举前,范进畏惧胡屠户,对胡屠户的训骂,不敢丝毫对抗,甚至连到城里去乡试也不敢声张,完全是一幅懦弱猥琐,甘蒙屈辱,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而中举后,他却变得伶牙俐齿,一切应酬自如。
当张乡绅攀附道贺时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辈〞,甚至还胡谄个“幸得老先生门下〞,这说明他早已熟悉了官场上的官腔,可见他几十年来,学识未长,却染上了世故圆滑的肮脏之气。
这组比照可见范进虚伪庸俗。
三.听闻后的半信半疑与确信后的疯癫比照A.范进道是哄他……,“为什么拿话来混我〞B.“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不由分说……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2019届九年级语文下册《范进中举》极尽夸张对比鲜明课文同步讲解素材北师大版
极尽夸张对比鲜明
——《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夸张与对比鲜明的讽刺艺术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极尽夸张
这里的夸张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夸大或夸小某个事物的修辞手法,而是指小说内容情节的夸张。
小说的主人公范进,直到54岁才中了秀才,继而又侥幸中了举人惊喜得发疯这一情节,用的就是夸张的手法。
对于把大半辈子光阴花在科举上的封建士人来说,一朝中举,美梦成真,成为人上人,喜极而疯当是“会有的实情”,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二、对比鲜明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
中举前,他讥讽女婿参加科举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挖苦女婿的相貌是“尖嘴猴腮”;中举后,他夸赞女婿是“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并主动送来钱物等。
作者把胡屠户在女婿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把这一人物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1.中举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按范进中举的前后为顺序,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使中举前的冷落萧条同中举后的喧嚣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各种人物的活动,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典型环境。
2.人物形象突出《范进中举》中通过写腐儒范进突然中举的前后变化,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范进、张乡绅和胡屠户。
范进是一个表面呆头笨脑、酸气十足,内心却热恋功名、奴气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张乡绅是一个老奸巨滑、趋炎附势、封建地主阶级代表;胡屠户则是一个典型的势利小人、市侩人物代表。
艺术特点一是中举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人物形象突出;三是语言形象逼真。
3.语言形象逼真作者在运用语言上也极为高明。
胡屠户忽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忽而低声下气,十分恭顺。
他的语言,浸透了市侩流习。
只是煮了一付大肠。
就叫喊着:“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范进中举后,他说:“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地?”通过这些语言,这个以杀猪为生的屠户,活灵活现地站在读者面前。
再看张乡绅,是满口虚情假意。
他张口就是“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接着就拉扯成“亲切的世弟兄”,“至亲骨肉”。
范进住的本是一间破草房,他偏要称“这华居”。
至于范进,那就更传神了。
你看他上集卖鸡那种呆相:“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邻居告诉他中了举,他不信,“什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一样你玩,你自回去吧,莫误了我卖鸡。
”一见真的中了举,马上就喜得发疯。
作者用这些表现性格变化的形象语言,把这些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1页共1页。
范进中举的写作手法
范进中举的写作手法
范进中举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其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突出主题: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突出了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了科举制度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决定性作用。
2. 人物刻画:小说中对于范进的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和深入,描写了他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个人物。
3. 叙事技巧:小说中采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如借用众说纷纭的传闻、使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采用反复叙述的手法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层次感。
4. 反讽和讽刺:小说中运用反讽和讽刺的手法,对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使得故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生奋斗故事,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寓意。
总之,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通过对于人物刻画、叙事技巧和反讽讽刺的运用,使得故事具有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 1 -。
浅析《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
成 了鲜明的对 比。 中举 前。当范进 中秀才时他来了 ,手里拿着一副大 “
肠和一瓶酒 ”说 自己“ , 倒运 , 把个女儿嫁与你 这现世宝 ,
… …
去集上 卖鸡买 米。可中举后 一切都 改变了 , 不但胡屠户
对 他有 了敬畏 之心 ,就 连素不相 识 的张乡绅也赶 来拜
不 知 累 了我 多 少 。 ” 下 便 挖 苦 范 进 “ 世 宝 ” “ 坐 现 、穷
一
魂卑 劣的腐儒形 象人 木三分 地刻画出来 , 可从 中看 出 也 当时千千万万读书人的精神 面貌 。
三 、 进 中举 前 后 的待 遇对 比 范
中举前后 的境况 和遭遇形成鲜 明的对 比。中举前 , 住 的是 茅草棚 , 穷困潦倒 , 家里经常揭不开锅 , 中说他 文 到城里乡试结 束 回到家 时 ,家 里 已是饿 了两三 天” 他 “ , 的母 亲饿得 两眼 昏花 , 么也看 不见 了 , 什 到邻居家 借米 也借不 到。出榜那 天 , 家里连早饭米也没有 , 亲还 叫他 母
鬼 ”然后 居高临下地 教训范进 , 中 了相公 , , 虽 不可 在他
这样 “ 正经有脸 面的人” 前“ 大” 要立起 “ 面 装 , 规矩 ” 不 ,
访, 赠银 , 送房 , 乡邻 们也是 呵护有加 。 总之 , 中举改变 了
范进 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 范进 中举前后 的境 遇变化之 大 , 比之强烈 , 对 是对
的 母 亲是 “ 老不 死 的 ” 。
中举 后 。胡屠户立 即带着 “ 烧汤 的二汉 ” 提着七八 ,
斤 肉, 四五千钱 , 正来贺喜 ” 。当众人要他 打醒 范进 以治 其疯病 时 , 这个平 日百般辱 骂 、 讽刺 女婿 的人却犯 难惶 恐 了: 女婿 中了举人 ,做 了老爷 , “ 就是 天上的星宿” “ ,是 打不得 的” ,否则阎王要让下 “ 十八层 地狱 ,永不得 翻 身” 。经过 众人怂 恿 、 劝说 , 他才 喝两碗酒壮 胆 , 颤着手 “ 了范进一下 。 打” 范进醒来 , 他很懊悔 打了“ 曲星” 回 文 。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
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
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
学习__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__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
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
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
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
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
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
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__《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
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总体来说,思路还算清晰:导入,了解《儒林外史》。
初中语文论文 巧用对比 增强讽刺艺术
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浮屠初级中学初中语文论文巧用对比增强讽刺艺术——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众志(阳新)【内容提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它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对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欺世盗名的丑恶灵魂,作了深刻的暴露和抨击。
其最突出的特色是讽刺,鲁迅称赞“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小说中“足称讽刺之书”。
作者吴敬梓吸取了前人的各种讽刺技法,以“直书其事”的写法,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讽刺目的。
其中,多用场景的对比与人物的对比,在相互映衬中增强讽刺效果。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对比手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云:“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段话指出了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运用讽刺手法的渊源甚早,到了明代,特别在人情小说中已得到相当普遍的运用,但在艺术上均显粗疏。
《儒林外史》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发展,达到了讽刺艺术的高峰。
明代的人情小说中,多用直接、夸张的讽刺手法,虽然具有喜剧性,容易达到丑化的效果,但这类手法“往往大不近情”,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感。
而在《儒林外史》的创作中,作者多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将讽刺的对象做客观的冷静的描写,不加直接贬语,也无夸张的色彩,首先给人以一种真实感,但同时“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鲁迅语),使矛盾的两面黑白分明,是非立见,达到讽刺的效果。
这种两面相形,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随物赋形,变化多端:有人物的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有人物间的相互对比,自然现形;有人物前后变化,丑态毕露;有人与景之间的映衬,乃至事与事之间的对照……一、通过人物群体的对比,衬托出全书的讽刺宗旨。
《儒林外史》由楔子、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对比手法在《范进中举》中的运用
2 , 吴敬梓仍 用对 比手法来展示 世风 日 下, 人情 冷 暖 , 态 炎 凉 的 。范 进 中举 前 , 者 对 众 邻 居 和 张 乡绅 世 作 并 未 着 一 墨 , 明他 们 并 没 有 关 心 过 一 下 范 进 。 范进 上京 赶 考 , 说 “ 里 已 是饿 了两 _天 ”到 出榜 之 日 , 进 家 里 “ 有 早 饭米 ”只 家 一 , 范 没 , 有去卖鸡救命 。面对如此贫穷 的范进 , 就连 “ 银子 比皇帝家还多 些, 肉一 年也要用 四五千斤” 的大户张乡绅 , 也未伸援手。范进一 旦 中举 , 众邻居马上赶来讨好他 :有 拿鸡蛋来 的, “ 有拿 白酒来的 , 也有背了斗米来的 , 也有捉两只鸡来 的” 。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 众 邻居也一起 出谋划策 , 又搬些桌凳 , 且 协助范进家人热情地款待 报 录人 。范进 被胡屠户一 巴掌打 昏过 去之后 , 众邻居 “ 替他抹胸
口, 背心 , 捶 舞了半 日” 可谓殷勤备至 。张乡绅出手就是“ , 贺仪五
十 两 ”还 有 “ 房 一 所 ” 又 是 送 钱 , 是 送 房 。还 亲 切 称 范 进 为 , 空 , 又 “ 兄弟 ” 世 。他们之所以如此大方 、 客气 , 全是因为范进 的中举后 , 有 了荣 华 富 贵 想借 机攀 附他 。张 乡 绅 更 是 想 借他 攀 附 “ 房师 高 要 县汤公” 为 自己谋 取政 治上 的后 台。更有甚者 , , 有一邻 居因范进 疯跑而掉 了一只鞋 ,早把那一只鞋寻 了来 , “ 替他穿上”极尽讨好 , 之 能 事 。这 些 对 比描写 让 他 们 前 后 形 成 强 烈 反差 , 恶 嘴脸 也 就 丑 跃然纸上 。 3 范进 对于文中的主要人 物——范进 中举前后的变化 , 作者也用对 比手法来展现。中举前 , 范进家里穷 , 以致去赶考时没有盘费 , 只 好去借 。赶考 回来“ 家里已是饿 了两三天 ” 到出榜 之 日, , 老母亲 已饿得 老眼 昏花。住 的是 “ 茅草棚 ”用胡屠 户的话说 “ , 十几年 中 猪油可 曾吃过两三 回” 足见其家里境况之窘迫。中举后 , 的社 , 他 会 地 位 、 济 状 况 一 下 子 发 生 了翻 天 覆 地 的 变化 , 的有 张 乡绅 经 住 送 的“ 三进j 间” 的大瓦房 , 的有张 乡绅送 的“ 用 贺仪五十两” 吃 , 的有 众 邻 居 送 的 鸡 蛋 鱼 肉 , 吃 , 喝 , 有 用 的 , 里 经 济 状 况 有 有 还 家 有 了很 大 的变 化 。 中举 前 , 在 岳 父 面前 , 能 “ 唯 连 声 ” 即使 他 只 唯 , 被“ 啐在脸上 ” “ ,骂一个 狗血喷头” 只能忍着 , 也 还低三下 四地说 “ 岳父见教 的是 ” 态度十分卑谦 。中举前他 称胡 屠户为“ , 岳父 ” , 显得恭敬小心 。一旦中举便 改称胡屠户为“ 老爹” , 了 又显得 随便 自然 。这 些 变 化 全 是 因 为 范进 中举 后 的 生 活 地 位 、 理 上 的变 心 化 。 他 知 道 自 己 中举 之 后 , 有 了一 切 。 由 于 有 这 些 变 化 , 者 便 读 也 就不难理解范进 为什 么从 2 多岁起就考 , 0 一直到 5 多岁仍坚 0 持 不 懈 考 举 人 的原 因了 。作 者也 正是 通 过 这 些 对 比 , 揭 示 封建 来 科举制度对读书人 的毒害 , 也就更深刻地展示 出了文章 的主题。 运用对 比来展示人物性格 , 揭示文章主 旨, 不仅仅只在《 范进 中举》 这一篇课 文 中 , 在初 中的很 多篇小说 中都 有体现 , 如鲁迅
《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第一篇:《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作揖()醺醺()行事()簇拥()商酌()兀自()后.......襟()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了回去,往怀里()——2.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33岁时移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扬州。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
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3.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论文对比艺术手法
试论《范进中举》一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昭通市彝良县海子中学:童顺元)[摘要:]《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灵魂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
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这一主旨。
[关键词:] 《范进中举》对比手法生活遭遇社会风气科举制度提纲:1、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的强烈对比。
2、邻里关系上“冷”和“热”的鲜明对比。
3、范进中举前后地位高低的明显对比。
4、胡屠户“荣”和“辱”的尖锐对比。
5、人物称呼的“哀”与“乐”的映衬对比。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造中最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常把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的人物、事件或同一人物、事件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对照起来进行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强化矛盾冲突,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就课文《范进中举》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冷热、地位高低、荣辱及哀乐的对比,试分析如下。
(一)、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的强烈对比范进中举之前,住的是茅草棚,穷得常常揭不开锅。
他的母亲饿得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了,到邻居家借米也借不到。
范进只好抱了一只生蛋的母鸡上街去卖,只望能换回点米给母亲煮稀饭喝。
范进中举之后,境况立即发生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从来不曾有过多少交往的张乡绅坐着轿赶来贺拜,又是攀亲,认“世交”,又是送钱送房;接着,便有人送田产,有人送店房,还有败落户两口子双双来投奔为奴的……。
转瞬之间,田户、房屋、金钱粮米、银镜杯盘、细磁碗盏、绫罗绸缎,乃至奴仆丫环,凡是富贵人家所有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了。
作者通过这具体而鲜明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写出了在科举制度下所谓“一进龙门,身价百倍”是怎么一回事,也让人理解了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对比之强烈,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当时炎凉世态的最辛辣的讽刺。
(二)、邻里关系上“冷”和“暖”的鲜明对比众邻里在这段故事中是一些连姓名也没有的人物。
在范进中举以前,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关心帮忙,没有一个人露面。
浅析《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浅析《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黎惠安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年第02期《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灵魂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
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这一主旨。
一、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
当范进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说自己“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不知累了我多少。
”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虽中了相公,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要立起“规矩”,不能有失“体统”。
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范进向他借盘缠,胡屠户还骂范进“想天鹅屁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甚至还骂范进的母亲是“老不死的”。
中举后。
胡屠户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人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经过众人怂恿、劝说,他才喝两碗酒壮胆,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
范进醒来,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
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由原来的“居高临下,见面就骂”变成了“毕恭毕敬,逢人便夸”,夸他是“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夸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夸他是“天上的文曲星”。
还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对范进的母亲也恭敬的称之为“老太太”了。
中举前后,态度前倨后恭,通过鲜明的对比,将胡屠户这样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其他的反讽故事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一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一部揭示了明朝儒生贪污腐败现象的长篇小说,其中范进中举作为一位儒生出身的人物,充满了讽刺意味。
本文将从范进中举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探讨范进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一、范进中举的特点首先,范进中举具有典型的儒生形象。
他生活在充满了礼仪和规矩的儒家社会,崇尚魏晋之风,思想陈旧迂腐,按照传统道德规范行事。
范进中举不仅一味追求功名利禄,还为了增长才学耽误了一些年龄,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暴露了他的功利本质。
此外,范进还是一位陋习极端浅薄的人物,对于文人雅士的一些行为和思想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可见,范进中举的形象可以说是儒生集体的代表,一个缩影。
其次,范进中举具有突出的虚伪性格。
他在与别人交往时经常是附和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到别人的利益来巴结。
尤其是在官场上,他更是虚情假意,见风转舵,随波逐流。
例如,当主考官问他是否已经有所讲成,范进却口是心非地回答自己没有讲到任何地方,这充分表现了他虚伪的一面。
最后,范进中举还具有一定的世俗理智。
虽然他是一个谄媚的人,但他同样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和时机的人。
在面对外界环境和生活压力时,范进中举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变通,摆脱困境,这也是他能够中举的秘诀。
二、范进中举的讽刺手法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儒生阶层的讽刺和对范进个人的讽刺。
对儒生阶层的讽刺。
儒林中的儒生们在爱恶之间徘徊,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谄媚奉承,违背本心,充满了虚伪和浮躁。
范进中举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形象和行事丑陋不堪,可以看作是对儒生阶层的激烈讽刺。
对范进个人的讽刺。
范进中举的形象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他虽然取得了中举的成绩,但最终却仍是一个无法在文坛上立室的人。
在小说中,范进的形象被刻画得琐碎、无趣、失败,使人们不得不从中看到自己的阴影和局限。
这种对范进个人的讽刺,是对儒生阶层全面的反思和批判。
总之,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作为揭示明朝儒生腐败现象的典型代表,用一种独特的讽刺手法展现出来,既可以看作是对儒生阶层的激烈讽刺,又是对个体的讽刺,拓宽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
极尽夸张 对比鲜明
极尽夸张对比鲜明
——《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夸张与对比鲜明的讽刺艺术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极尽夸张
这里的夸张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夸大或夸小某个事物的修辞手法,而是指小说内容情节的夸张。
小说的主人公范进,直到54岁才中了秀才,继而又侥幸中了举人惊喜得发疯这一情节,用的就是夸张的手法。
对于把大半辈子光阴花在科举上的封建士人来说,一朝中举,美梦成真,成为人上人,喜极而疯当是“会有的实情”,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二、对比鲜明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
中举前,他讥讽女婿参加科举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挖苦女婿的相貌是“尖嘴猴腮”;中举后,他夸赞女婿是“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并主动送来钱物等。
作者把胡屠户在女婿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把这一人物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第 1 页。
教学论文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思南县东华初级民族中学张强[摘要] 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运用独特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人尤其是他老丈人胡屠户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是投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匕首,范进是那种制度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范进、漫画式的夸张、对比手法、白描手法和精彩的动作描写、讽刺宋代的赵恒作了一首诗《励学篇》中说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后来的读书人深受这首诗的影响,范进就是其中一个范进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读书人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他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所以考到五十四岁都不放弃。
这个读书人出自九年级语文上册19课《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感而能谐”。
本篇突出地体现了这样的讽刺艺术。
全篇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范进在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对他的“贺喜”和教训以及后来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而被骂的情形。
作者借胡屠户之口,介绍了范进中举前贫寒的家境、困顿的生活:吃的是“每日小菜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住的是“茅草棚”。
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直裰。
同时,又利用胡屠户“贺喜”时对女婿的教训,反映了范进精神的猥琐和麻木不仁。
屠户岳丈一顿市侩的教训竟然使范进“唯唯连声”,“千恩万谢”。
而当范进向其借钱参加乡试时,又被夹七夹八的骂得“摸不着门”。
偷试回来,又遭其痛骂一顿。
这样,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刻画了范进科场乞丐的典型形象,也揭示出社会风气对人的灵魂的扭曲和异化。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范进中举》极尽夸张 对比鲜明课文同步讲解素材 新人教版
....
精品
极尽夸张对比鲜明——《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夸张与对比鲜明的讽刺艺术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极尽夸张
这里的夸张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夸大或夸小某个事物的修辞手法,而是指小说内容情节的夸张。
小说的主人公范进,直到54岁才中了秀才,继而又侥幸中了举人惊喜得发疯这一情节,用的就是夸张的手法。
对于把大半辈子光阴花在科举上的封建士人来说,一朝中举,美梦成真,成为人上人,喜极而疯当是“会有的实情”,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二、对比鲜明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
中举前,他讥讽女婿参加科举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挖苦女婿的相貌是“尖嘴猴腮”;中举后,他夸赞女婿是“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并主动送来钱物等。
作者把胡屠户在女婿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把这一人物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范进中举》一向被誉为《儒林外史》中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精彩部分。
小说主人公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直到54岁才中举人。
在他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急变,令人捧腹。
但在我看来,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对比最具讽刺效果。
一.“岳父”与“老爹”的对比
A.范进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岳父见教的是”。
B.“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多,这六两银子,老爹拿了去”。
中举前,范进对胡屠户是非常畏惧的,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不顾家里,不顾众人的颜面,几乎当了一辈子老童生。
尤其令胡屠夫气愤的是,一个在家养到30多岁,曾多少有钱的富家想结亲的女儿,自从嫁给范进“十几年来,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这种穷困的日子,就是那个“想天鹅屁吃”的范进一门心思想中举害得。
所以,他时常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时他在胡屠夫的面前是一幅卑怯猥琐、忍气吞声的可怜相。
中举以后,范进打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夫刮目相看,更有乡绅送银、送房,一下子“富”了起来。
他骨子里那种所谓读书人的清高便膨胀起来,高高在上地赏赐胡屠夫。
由于对胡屠夫身份的不屑,原来的“岳父”也被降为“老爹”了。
这组对比可以看出范进的小人得意的狂妄。
二.“半晌放不出个屁”与伶牙俐齿的对比
A.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B.“晚生久仰老先生……”“却幸得老先生门下……”。
中举前,范进畏惧胡屠户,对胡屠户的训骂,不敢丝毫反抗,甚至连到城里去乡试也不敢声张,完全是一幅懦弱猥琐,甘蒙屈辱,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而中举后,他却变得伶牙俐齿,一切应酬自如。
当张乡绅攀附道贺时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辈”,甚至还胡谄个“幸得老先生门下”,这说明他早已熟悉了官场上的官腔,可见他几十年来,学识未长,却染上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这组对比可见范进虚伪庸俗。
三.听闻后的半信半疑与确信后的疯癫对比
A.范进道是哄他……,“为什么拿话来混我?”
B.“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不由分说……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镇上去了。
中举前,范进一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范母说:“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煮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他自己也说“要卖这鸡鸡救命”,当范进抱鸡集上叫卖时,他哪里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的架子,唯保命要紧,所以当邻居转告他中了“举人”范进却说是“哄”他`“混他”,让人不解,就是基于以前的屡试不中,对这次对乡试自然不敢奢望,当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喜讯来临时,反而不敢相信了,还要邻居“一把拉了回来”看。
在亲眼看到捷报后,范进是看一遍,又念
一遍,又是拍手又是大哭,“噫,好了,我中了!”接着昏厥,疯跑,继而踹进泥塘,狂奔到集上,洋相出尽。
范进疯后的丑态,让人看穿了他的本质,他只是一个热衷功名的小人,这种私心一旦满足,他的疯癫就成了必然。
这组对比可见范进对功名如醉如痴如狂。
当然,范进中举后,对比之处还很还多,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热衷科举,渴望借科举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的实质未变。
而形成的种种对比所达到的讽刺效果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范进来反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和对他们的心灵的扭曲,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