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小学资源网_1_观潮教案_2012110852400846_727
小学《观潮》教案
小学《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事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2)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事物。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潮》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教师简介课文《观潮》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资料,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实践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事物。
(2)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潮汐现象的原理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潮汐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规律。
2. 学会利用实验的方式观察和验证潮汐现象。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黑板。
2. 实验材料:圆盘、水、灯泡。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潮汐现象,引起学生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潮汐是怎么形成的吗?3.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理论讲解 (1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潮汐现象的原理和形成原因。
2. 解释潮汐是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相互作用导致海洋水位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三、实验演示 (20分钟)1. 将一个圆盘作为地球,用灯泡代表太阳,让学生围绕灯泡旋转。
2. 观察圆盘上不同位置的水面高度变化,模拟潮汐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灯泡的位置会影响到圆盘上的水位变化。
四、小组探索 (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任务。
2. 实验任务: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观察潮汐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五、实验报告 (20分钟)1. 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交流思考,加深对潮汐现象的理解。
3. 教师及时纠正误区,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延伸拓展 (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其他实验方法观察和解释潮汐现象。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进一步了解潮汐现象的应用和研究领域。
综合训练: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用文字形式回答:1. 你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哪些潮汐现象?实验结果是否符合你的预期?2. 你觉得潮汐现象对地球和人类有什么影响?3. 潮汐现象的变化与何种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春潮和大潮现象?4. 如何利用潮汐现象进行能源开发或其他应用领域?5. 你觉得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有什么优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设计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潮汐现象的原理和形成原因。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观潮年级: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目标:1. 熟悉并背诵课文《观潮》;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观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语言表达的培养: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观潮》的课本或复印件;2. 小黑板、彩色粉笔;3. 观潮地点的图片或视频资料;4. 图画或实物用于课堂演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观潮地点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热情讨论观潮的场景和感受。
Step 2:阅读课文(1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课文《观潮》,并要求学生跟读课文,了解内容。
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注重读音和关键词汇的解释。
例如:“涨潮”“退潮”“浪花”等。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解释词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关键词汇的理解。
Step 4:语言表达练习(15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下面的练习:1. 小组成员轮流表达对观潮的感悟;2. 小组内设定一个“观潮对联”,每个小组员轮流写下一句与观潮相关的诗句或句子;3. 小组内选择一位代表报告小组观潮的感受和想法。
Step 5:反思(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特点和感悟,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困惑或疑问。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作业,例如让学生回家找一篇有关观潮的文章,或画一幅观潮的图片。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潮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潮水的涨落和浪花的奔涌;2. 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观潮的历史和科学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了自己对观潮的语言表达能力;3.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关键词汇,体现了对课文的理解。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教案:《观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潮》。
该课文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通过描绘潮来时的声音和样子,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提问:你们听说过钱塘江大潮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展现了大潮的壮观景象?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生动性,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作业题目: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2. 写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小作文。
作业答案:1. 根据课文描述,画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2. 示例作文:钱塘江大潮六、板书设计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 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描绘大潮的壮观景象,培养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观潮》小学语文教案
观潮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潮》这篇散文背后的含义和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观潮》的复印件。
2.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潮汐的变化过程。
3.小组讨论卡片。
4.幻灯片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新课文的标题《观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潮汐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好奇和惊奇。
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阅读《观潮》这篇散文,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总结散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与同桌一起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潮汐感到惊奇?–通过观察潮汐,作者有什么感悟?–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主题(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潮汐在散文中象征着什么?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写下潮汐象征什么的观点。
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观察实践(20分钟)1.教师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潮汐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潮汐。
2.学生分组到操场或附近的河岸观察潮汐,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3.学生回到教室,小组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并汇报给全班。
总结归纳(10分钟)1.学生回顾整个观察活动的过程,思考并总结自己观察到的规律和感受。
2.学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规律和感受,并和同桌分享。
3.部分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汇报给全班。
四、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地方进行潮汐观察,再次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并与同桌或全班分享。
2.学生可以写下自己观察到的潮汐变化过程,并配以插图或图片制作成小册子。
3.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写这篇散文,表达自己对潮汐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观潮》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观察实践,学生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合作和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小学语文四年上《观潮》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上《观潮》教案1500字《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通过观察大海潮汐的变化,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以此寄托了人生的哲理。
下面是一份关于《观潮》的教案,供参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海潮汐的变化规律。
(2)理解词语“波涛”“无边无岸”“无际无边”“潮起潮落”的意思。
(3)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帮助学生通过对潮汐的观察和描绘,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解析,让学生理解《观潮》中的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2)培养学生真实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曾经观察过的大海,并引导学生回忆大海的表现和特点,比如浩瀚、澎湃、无边无际等。
2.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介绍《观潮》是诗人余光中所写,该文通过观察大海的潮汐变化来表达生活中的哲理。
(2)教师出示课文《观潮》的课文标题并解释“观潮”的意思。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用默读的方式阅读《观潮》。
(2)教师通过问题的提问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波涛”的意思是什么?:“无边无岸”是什么意思?等等。
(3)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绘大海潮汐变化的句子,并让学生理解这些描写的意义。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潮汐变化对大自然和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人类能像大海一样变化,那会有怎样的体验?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5.合作学习与小结(1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内容,重点掌握本课中的词语和句子,并将学习内容串联起来。
小学语文《观潮》的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潮》。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进行口语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观潮》课文内容简介:描述了作者在海边观潮的情景,描绘了潮水涌动的壮丽景象。
生词和短语:潮水、涌动、波涛、澎湃、壮观、浩渺、潮声、海天、翻滚、奔腾。
2.2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海和潮水的景象。
教师提问学生对大海和潮水的印象和感受。
3.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3 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教师通过解释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4 观察和描述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朗读和背诵课文学生回家后,家长监督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4.2 观察和写作学生回家后,观察大自然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表达。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观察和写作的作业。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课文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潮水景象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观潮课文教案 “观潮”教案
观潮课文教案“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学习作者描写潮水、人群的生动语句。
掌握生字词,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学习作者描写潮水、人群的生动语句。
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何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6.拓展延伸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背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保护钱塘江的生态环境。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8.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短文。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这个壮观的自然景象。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教师提问。
“谁能告诉我,课文中的小朋友们在什么时候观潮?他们看到了什么?”3.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如“涨潮”、“翻滚”等。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四、教学准备:钱塘江大潮录像带、教学插图、配音朗读磁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给我们提供船只航行、灌溉和饮水的便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奇特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跟随作者去领略那雄伟壮丽的景观。
2.板书课题:《观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
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请学生谈谈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或看过没有?从几个方面了解到的?课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入到课外的知识容量的积累,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就比较容易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就会乐此不疲,努力学好。
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
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B、质疑:如:什么是天下奇观?理解词语的意思?质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地方有疑惑或有自己的见解,可提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
同时也能养成在学习中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好习惯。
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又喜欢。
同时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潮汐现象,让学生了解潮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3.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潮汐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潮汐的变化规律;3.潮汐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投影仪;2.观测装置和实验材料;3.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步: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观察和研究潮汐现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潮汐?你们知道潮汐是如何形成的吗?第二步:潮汐的定义和形成原理(15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潮汐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课件中的潮汐图表,理解潮汐的周期和变化规律。
第三步:实地观察潮汐现象(30分钟)1.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海滩或河口观察潮汐现象;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海水的涨落和潮汐的变化;3.学生借助观测装置,测量并记录海水的涨落高度和时间。
第四步:潮汐的变化规律(20分钟)1.学生根据实地观察的数据,总结潮汐的变化规律;2.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观察数据和总结的潮汐变化规律。
第五步:潮汐的影响(15分钟)1.向学生讲解潮汐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潮汐也对人类的生活有影响吗?3.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第六步: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和概括;2.提醒学生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实地观察记录的数据,评价学生对潮汐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总结能力;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3.老师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潮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实地观察的数据记录不够仔细和准确,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
《观潮》优秀教案
《观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分享观察和感受。
(2)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
(2)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4)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感悟钱塘江大潮(1)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交流。
4.创意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方式(如绘画、表演、写作等)来表达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2)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讨论、展示等环节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小学《观潮》教案
小学《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潮汐、涌潮、壮观”等词语;(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观察和描述潮汐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3)开展实地观察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课文的魅力;2. 词语理解:讲解并让学生认读“潮汐、涌潮、壮观”等词语,理解其含义;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4.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描述潮汐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观察和描述潮汐的变化。
2. 教学难点:(1)词语“潮汐、涌潮、壮观”的理解和运用;(2)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3)实地观察和描述潮汐变化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 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描述潮汐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课文的魅力;3. 词语学习:讲解并让学生认读“潮汐、涌潮、壮观”等词语,理解其含义;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5.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描述潮汐的变化;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观潮》教案
-观察与表达:学生可能难以将观察到的景象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将观察到的细节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描述。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非易事,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3.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文化背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大自然的பைடு நூலகம்量,激发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无疑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他们的讨论效率。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意识到,有些问题的设置还可以更加巧妙,以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观潮》教案
一、教学内容
《观潮》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1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教案
1 观潮(教案)观潮教案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潮汐的基本概念,掌握潮汐的成因和特点。
学会使用望远镜观察潮汐现象,提高观察和记录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潮汐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潮汐的成因和特点,观察潮汐现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潮汐的成因和特点的理解,观察潮汐现象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具:望远镜、潮汐时间表、笔记本、图片等。
2. 场地:海边或者有潮汐的河流附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潮汐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潮汐的了解。
二、探究潮汐成因(15分钟)1. 讲解潮汐成因:讲解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作用,引起潮汐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潮汐的成因,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观察潮汐现象(15分钟)1. 安排观察地点:带领学生到海边或者有潮汐的河流附近。
2. 使用望远镜观察:指导学生使用望远镜观察潮汐现象,记录潮汐的变化。
四、记录和分享(10分钟)1. 记录潮汐变化: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观察到的潮汐变化。
2. 分享观察结果: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讨论潮汐的特点。
2. 反思观察过程:让学生反思观察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潮汐的成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潮汐现象的准确性和记录能力。
3. 学生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表现。
六、探索潮汐周期(20分钟)1. 讲解潮汐周期:介绍潮汐的周期性变化,包括潮汐的涨落和潮汐日的长短。
2. 小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潮汐周期,分析潮汐变化规律。
七、制作潮汐时间表(20分钟)1. 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制作潮汐时间表,记录一个月内的潮汐变化。
2. 数据收集:指导学生收集潮汐数据,包括潮汐的时间和高度。
八、分析潮汐与月球关系(20分钟)1. 讲解潮汐与月球关系:介绍月球对潮汐的影响,包括新月和满月对潮汐的影响。
《观潮》教案
《观潮》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了解潮汐现象及其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潮汐现象,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掌握潮汐现象的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
2. 教学难点:(1)潮汐现象的理解与运用。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教学准备: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的学习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潮汐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潮汐现象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潮汐现象的成因及其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2)抄写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段话描述其特点。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潮汐现象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讨论,共同探讨自然景观的保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1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教案
1 观潮(教案)观潮教案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潮汐的成因及其特点,掌握观潮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潮汐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潮汐的成因及其特点。
2. 观潮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潮汐的成因及其与月球、太阳的关系。
2. 观潮记录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观潮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潮汐的定义和现象。
二、探究潮汐的成因(10分钟)1. 讲解潮汐的成因,包括月球、太阳对潮汐的影响。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潮汐的周期性变化。
三、学习观潮的基本方法(10分钟)1. 讲解观潮的工具和注意事项。
2. 示范如何进行观潮记录和数据收集。
四、实践观潮(10分钟)1. 分组进行观潮实践,记录潮汐的变化。
2. 引导学生关注潮汐与环境的关系。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潮汐的成因和观潮方法。
2. 学生分享观潮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潮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潮汐的成因和观潮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观潮的乐趣,培养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潮汐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增强环保意识。
六、探索潮汐能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潮汐能的概念,掌握潮汐发电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兴趣和开发利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潮汐能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潮汐发电的原理和设备。
教学难点:1. 潮汐发电的原理和设备。
2. 潮汐能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验设备(潮汐发电模型等)。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2、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视频。
预习要求:预习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古诗或视频引入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3、精读课文:潮来前:提问: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如何?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交流。
潮来时:提问:潮来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小组合作,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气势。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潮过后:提问:潮过后,江面又恢复了什么样子?学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并交流。
4、巩固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完成课后练习题。
5、拓展延伸: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或故事?学生交流分享。
教师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和观潮的最佳时间等。
6、课堂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和作者的观察方法。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的大好山河。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其他资料,准备下节课分享。
观潮课文教案 “观潮”教案
观潮课文教案“观潮”教案教案主题:观潮教案目标:1.了解潮汐形成的原理,理解潮汐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潮汐的形成原理;2.潮汐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3.观察和分析潮汐现象;4.解决潮汐问题。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活动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他们对潮汐的了解和观察经历,并引发学生对潮汐的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潮汐的定义和形成原理,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
Step 2 学习潮汐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1.教师向学生介绍潮汐的影响因素,如地球自转和月球引力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
2.教师向学生展示潮汐的变化规律,如日潮和月潮的周期和幅度变化等,并通过图表和实例进行说明和解释。
Step 3 观察和分析潮汐现象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潮汐现象,如潮汐的涨落、浪高和流速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潮汐的变化规律,并与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
Step 4 解决潮汐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与潮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Step 5 总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并检查他们对潮汐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学生正确的答疑和指导。
Step 6 拓展与延伸1.教师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应用潮汐的知识。
2.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究潮汐现象的相关问题。
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与生活》等相关教材;2.多媒体课件、图表和实验设备等。
教学评价:1.观察潮汐现象的记录和分析;2.对潮汐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3.解决潮汐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能力。
观潮课文教案小学
观潮课文教案小学教案标题:观潮课文教案(小学)教案目标:1. 通过观潮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与海洋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观潮》2. 目标词汇:潮汐、海浪、海洋生物等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海洋的美景,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观察海潮的经历,引导他们思考潮汐的原因和特点。
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观潮》课文给学生,让他们先阅读一遍。
2.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基本信息,如作者、主题等。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潮汐是如何形成的?潮汐的变化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词汇学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目标词汇,并帮助他们理解词义。
2. 制作一个词汇表格,让学生填写词汇及其对应的中文意思。
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和潮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环保志愿者,向同学们宣传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提醒学生要重视保护海洋资源,保持海洋生态的平衡。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海洋做出贡献。
教学资源:1. 《观潮》课文材料2. 海洋图片或视频素材3. 词汇表格评估方法: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来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环保意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观潮》教案教学
《观潮》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知道什么是潮汐,以及潮汐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潮汐的影响。
3. 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潮汐的变化,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教学内容1. 潮汐的定义与产生原因2. 潮汐的类型与特点3. 潮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 人类活动对潮汐的影响5. 海洋资源的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潮汐的定义、产生原因、类型及特点,潮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潮汐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潮汐的产生原因,人类活动对潮汐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潮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潮汐变化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潮汐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潮汐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潮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潮汐的定义与产生原因:讲解潮汐的定义,解释潮汐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潮汐现象的本质。
3. 潮汐的类型与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潮汐,讲解潮汐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4. 潮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潮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渔业、航运等,让学生认识到潮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5. 人类活动对潮汐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潮汐的影响,如围海造陆、过度捕捞等,引导学生关注海洋资源的保护。
6. 海洋资源的保护:讲解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地观察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潮汐视频:让学生观看潮汐变化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潮汐现象。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潮汐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实地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潮汐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
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录制两遍。
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
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
《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
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
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
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
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
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
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
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三、教学过程(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范读课文。
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
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这是主要的)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b.“横贯”是什么意思?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
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