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行为主义的观点

合集下载

儿童学龄前阶段的理论发展评述

儿童学龄前阶段的理论发展评述

儿童学龄前阶段的理论发展评述儿童学龄前阶段是儿童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因此,对于儿童学龄前教育的理论发展进行评述,对于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合理引导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儿童学龄前教育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该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塑造作用。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的,因此,教育者应该通过正向刺激和奖励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儿童内在的认知过程和情感需求。

它过于强调外部刺激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儿童自主学习和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来建构知识和理解世界。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学龄前阶段经历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

在这些阶段,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认知发展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它过于强调儿童的认知能力,而忽视了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对儿童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对认知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提出,强调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强调了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承认了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而,社会文化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对儿童个体差异的考虑不足,以及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不强。

综上所述,儿童学龄前阶段的理论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不同的阶段。

每个理论都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第二章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1.洗发水、牙膏的广告中常请明星代言,以使受众得到强化,这种强化是
B(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超限强化
D 2.小飞做数学题时,算出一道难题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属于(
)强化。
A.直接
B.间接
C.替代
A 3.被老师表扬的小贝更加积极学习了,属 于(
D.自我 )强化。
物无关。
反应——强化——反应(S-R-S)
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斯金纳箱
实 验 : 小 老 鼠 按 压 杠 杆
•实验发现: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 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 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内容页
(三)强化理论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
斯金纳将强化物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他根据强化物的性质 将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运用在儿童发展中,不仅适用于对儿童新行 为的塑造,而且可以用于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1.应答性行为 即由某种特定刺激引起的反应。
2.操作性行为 是由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
35
案例二:不好好吃饭的月月
【案例描述】 月月是个3岁的小女孩,她有个问题让爸爸妈妈很头疼,
每天吃饭的时候不会乖乖地坐在桌子上,而是,跑东跑西, 妈妈要追着喂饭才行,结果,她吃得很少不说,妈妈也累得 气喘吁吁。后来,妈妈采取了一个办法,即如果吃饭时很乖, 就可以看动画片,睡觉前妈妈还讲故事。月月果然能好好吃 饭了。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经典实验——“波比娃娃”实验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儿童发展理论之行为主义的观点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儿童发展理论之行为主义的观点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儿童发展理论之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模拟题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解释受到洛克“白板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认为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

华生将条件反射广泛运用于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上。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讲师——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和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

斯金纳同时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而且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具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观
• 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化, 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是S和与其 相对应的榜样的R,S-R的结合作为信息被学习 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榜样所受到的强化 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在替代 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 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 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 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故这种学习也可称为 “无尝试学习”。
成熟势力说
• 在成熟论看来,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 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 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 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 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 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 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 践中运用十分广泛。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成熟势力说
•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 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
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 有序地交替; •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 的相关。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观
•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 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对儿童 有意义行为的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的 淡然处置、程序教学过程中的小步子信 息呈现、及时反馈与主动参与等,至今 仍是强化与控制个体行为发展的有效途 径。斯金纳的努力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 更接近现实;同时,操作性条件作用观 点仍然具有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成熟势力说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三个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我们来一一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在他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有限的几种反射,如膝跳反射、打喷嚏,之后的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与反射的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认为能够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他曾经有过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管他们的天赋、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种族,我都可以训练他们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他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如幼儿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斯金纳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有些后果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后获得称赞、新玩具;有些后果有可能使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如幼儿在主动打人后被批评或取消奖励等。

他将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强化。

正强化指由于行为带来了愉快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小朋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奖励一朵小贴花。

负强化指由于行为能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当学生按时交作业,老师会撤销对他的处分。

根据刚刚学习过的强化理论,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是强化吗?班级上有几个同学养成了一些不良读书习惯,当其他同学在认真画画时,他们总是喜欢在一边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

第二章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第二章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在后来的测试中,每当阿尔伯特开始触 摸小白鼠的时候,华生就在阿尔伯特的身后猛 然敲击一下铁锤,发出刺耳的声音,阿尔伯特 就被吓得大哭起来。这样渐渐地阿尔伯特就把 毛茸茸的小白鼠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条 件反射,以至于他一见到小白鼠就产生恐惧情 绪,他甚至还会害怕其他毛茸茸的东西,比如动 物毛皮、毛绒玩具。
主要观点:
该学说强调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 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该学说又称环境学习 理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等的观点也归入该理论。
一、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区分: 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一、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先天、本能
无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一、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食物
二、华生——刺激-反应理论
给我一打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 中,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 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诗 、艺术家、大商人或者是乞丐、小偷。
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作用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 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 进行实验。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 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 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 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 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 触摸它。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认知理解】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的主要观点
遗传和环境论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本课重点: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2.华生——刺激-反应理论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4.班杜拉——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2019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知识点:儿童发展理论

2019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知识点:儿童发展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
儿童发展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

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派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依次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四、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五、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发展心理学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发展心理学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情感社会发展
儿童与他人和社会互动的能力,以及情绪和人际关 系的发展。
认知能力
儿童思维和知识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从简单的语音和词汇到复杂 的语法和语用。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1
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进行学习。例如,巴甫洛夫对狗进行的唾液分泌实验。
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例如,训练小白鼠按下按钮获取奖励。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行为模型的建立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例如,孩子模仿父母的日常活动。
认知发展理论观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描述了儿童智力构思的四个阶段, 从感知运动期到抽象逻辑期。
维果茨基的近期发展区域
指出儿童在与他人合作时能够完成 的任务和自主行动之间的差距。
3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对儿童的期望、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4
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在基因、性别、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差异。
信息加工模型
解释了儿童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包括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
社会文化理论观点
1 文化影响
2 社会交往
3 依附与情感
儿童的发展受到文化价值观 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包括语 言、信仰和行为准则。
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 会参与来建立关系和学习。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发展 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 响。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的主要理论观点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主要理论观点的定义和解释,包 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心理社会学 理论观点,同时探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发展过程和变化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并探索这些发展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个性。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行为主义是最早出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习得的。

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这一观点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建立特定的刺激-反应关联来学习的。

例如,通过给予奖励和惩罚,儿童可以学会一些行为模式,并避免不受欢迎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的支持者认为,环境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主观的、内在的认知过程构建关于世界的理解。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在感知运动期开始时,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理解世界。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抽象推理,最终达到形式操作期。

认知发展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儿童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是通过不断积累和适应新经验而发展的。

社会文化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杜宾卡提出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是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实现的。

儿童通过模仿、合作和接受他人的指导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社会文化理论的支持者认为,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芬伯根发展的,他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多个嵌套的环境系统中进行的,包括微系统、介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指儿童直接参与和互动的环境,例如家庭和学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研究领域 主张
约翰·华生
影响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和反应(S-R)的学习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简介
斯金纳
1904-1990
获奖情况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新行为主义理论
➢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成熟势力说
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
段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
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 主义社会学习理论
简介
班杜拉
观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想一想
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解释小男孩的行为
教育启示
重视环境影响
教育启示
制定具体详尽的学习目标
教育启示
恰当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教育启示
注意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本讲小结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教育启示
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 操作性行为也是由刺激引起的,但这种行为的刺激源却是未知的
操作性行为作用于环境
核心概念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想一想
试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解释 轩轩改坏习惯的情况
轩轩是个3岁半的小男孩,他有一个问题特别让爸爸妈妈头 疼,就是每次都不肯好好吃饭,每次吃饭时到处跑,妈妈在 后面跟着喂。这样一来,轩轩饭没吃好,妈妈还累得够呛 后来,妈妈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轩轩如果能自己坐着好好 吃饭,就可以在吃完饭后看他最爱看的动画片,而且在睡觉 前还给他讲故事。就这样,轩轩果然能好好吃饭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从环境中吸收刺激并产生反应来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儿童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适应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生命早期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区间性发展”的概念,即一个人在个体层面上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儿童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儿童在实现满足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主、有能力和有关联感。

这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提供选择和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实现。

5.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的发展。

詹姆斯·鲁比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自主、皮肤到皮肤接触、控制、认同和恋爱。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和成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以及正面亲密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6.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充当的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模型的塑造,儿童学会了符合其所在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7.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布隆弗伯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022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2022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2022年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一、单选题高频考点模块一学前儿童发展(一)儿童发展理论1、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格赛尔。

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设计了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自然成熟的过程。

2、精神分析理论(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部分。

(2)代表人物:埃里克森。

提出人格发展观。

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按照人的成熟程度划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3、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1)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过程,成人可以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改变和塑造儿童的行为。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行为可由一系列的强化刺激改变其发展的频率,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班杜拉新行为主义①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②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4、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5、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指幼儿现有的心理水平与其将要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婴幼儿身心发展趋势1、由简单到复杂:从不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由具体到抽象:从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到掌握事物的抽象概念。

3、从无意性到有意性: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开始出现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学前儿童发展考点必背知识大全

学前儿童发展考点必背知识大全

学前儿童发展考点必背知识大全一、备考指导:本章主要考查考生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

要求考生熟悉婴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阶段特征、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和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了解幼儿。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幼儿认知、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在复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单项选择题和答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二、高频考点提要1.婴幼儿发展的涵义;2.婴幼儿发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婴幼儿发展的发展理论。

4.婴幼儿发展的一般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

5.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

6.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7.幼儿注意、感觉知觉、观察力、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的发展。

8.情绪情感的含义、分类、功能、一般趋势、特点、心理价值。

9.个性的结构、特性、形成、性倾向性的发展。

10.幼儿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11.幼儿亲子、同伴关系、性别角色、攻击性行为和学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三、重点知识1、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1)涵义:婴幼儿发展,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过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

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3)影响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1)成熟势力说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其中生理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2)经典行为主义华生--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S-R理论,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环境决定论(3)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强调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4)社会认知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自我强化:人能观擦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行为主义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行为主义
思维=言语 华生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将思维划分为三类: 1)习惯的思维 2)无声的思维 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4、行为主义的习惯
• 习惯: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 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 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 • 1)年龄、2)练习的分配 • 习惯形成并巩固后,实际的感觉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 因此,华生认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并形成习惯系统,是教
实验3
•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 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固定时间 奖励)
•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 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 因为行为者知道短期内行为不会再得到奖励。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研究方法:实验。 在实验中,所有影响行为的因 素才可以得到系统的控制。
实验1
•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 掉落食物。(每次给予奖励)
•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 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只要通过将行为与
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
第三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2022/3/11

1
目录
CONTENTS
1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2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3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华生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 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普洛夫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 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 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 喷嚏、膝跳发射等)和情绪反应(如爱恨,怒 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 刺激—反应(S-R)联结而成。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儿童发展理论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儿童发展理论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一、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结论:儿童的成熟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1.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①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否认遗传做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遵循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②华生的思想受洛克的“白板说”的影响,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①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强调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行为。

②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发展的概率会大于其他动作。

引申到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治上:对不好的行为予以忽视,对好的行为及时强化。

3.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①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②提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注意到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地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

三、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①人格发展存在的三个阶段: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本能活动(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以及原始的反射,是由大量不受约束的精神能量所组成,这些精神能量几乎不顾一切地追求欲望的满足。

自我:成人的要求与儿童之间会发生冲突,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不断冲突导致了“自我”的发展。

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水平,是与环境的关系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组织。

超我:人格中最高部分,主要来自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五阶段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带来乐趣。

肛门期:1-3岁,排泄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的感觉能给孩子带来快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行为主义的观点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解释受到洛克“白板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认为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

华生将条件反射广泛运用于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上。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和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

斯金纳同时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而且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具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人对儿童积极行为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表现出淡化,这些观点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老行为主义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忽略了行为的社会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不足。

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
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承认在S—R之间有一个机体的内部过程作为中介,而不是S对于R的简单的、直线的决定作用。

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以及接受流行歌曲的传播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

通过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

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随着儿童早期发展和早期教育的要求,新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和技术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但是他们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观点则应当坚决加以反对。

强化练习
【选择题】“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

这句话的作者是【A】。

A.华生
B.洛克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选择题】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近期热门活动】
1.【好课在线——99元真题讲练班盛大来袭】/zg/2015jz_zxkc/
2.【福建教师资格备考公益讲座-免费】/zg/2015bkjz_j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