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论文材料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导读:外国文学史论文应该如何写作?对于现在的很多作者来说,写作论文都是特别常见的现象了吧,但是想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本论文分类为文学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
第1篇:基于研讨式教学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本文试图以斯丹达尔专题的教学为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研讨式教学实践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并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概况(包括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对外国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并在比较关照的视域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等文学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解读”给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堂堂本应生动形象的文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害怕的速记课,毫无审美色彩可言。
很多高校教师苦苦思索,试图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一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学者“发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是在“研”的基础上“讨”,它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指定的对象进行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记的情况,研讨法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外国文学史论文材料
西方悲惨毁灭的结局模式和中国和解团圆的结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二者本质性的不同,并探讨造成中西方悲剧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指出文化因素对中西方悲剧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
而在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中,并无“悲剧”一词,仅以“苦情戏”来表述之,于是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成为国内众多学者争议的重点。
其实,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悲剧大团圆式的结局模式造成的,对于哲学中保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更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但是对于西方的悲剧而言,则更多的是以不幸作为最终的结局,这和西方偏重于形而上的本体追问和求真的痛苦是有关联的,从而表现出人类与之抗争的奋斗精神,悲惨的结局有着悲剧的必然性,可这不代表大团圆的结局就一定是快乐祥和的喜剧,也不代表不幸的结局就一定是痛彻心扉的悲惨命运。
恰恰相反,大团圆也可以是一种命运的捉弄,不幸也可以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一、悲惨毁灭———西方悲剧经典结局模式对于文学也好,电影也罢,一个没有结局的艺术作品是不完整的,虽能引发观者开放性的思考,但总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莫名感受。
换言之,干净利落、寓意深刻的结局往往能形成强烈的冲击力,突显主题,让观者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和思索。
西方古典悲剧就抓住了观者对结局特别在意的心理效应,制造出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者对作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双重结局。
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相反,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正是西方古典悲剧惨痛结局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就是一典型案例。
哈姆雷特最终是以悲壮的死亡而告终,随之化为乌有的还有他的敌人。
在这部作品中,人文主义精神是通过一场毁灭性的斗争来得到升华的,从而彰显出人不可战胜的一面,让观者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作品,有着高贵的理性、无穷的力量、端庄的仪表、出色的行动,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犹如主人公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外国文学史的论文
浅谈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摘要】莎士比亚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
他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反对爱情中含有功利性目的;主张在爱情生活中要宽容,因为嫉妒往往会招致灾祸;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爱情秩序”,反对人们越轨。
莎士比亚的爱情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社会原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的大变革,社会意识必然受到影响,爱情观作为社会意识的晴雨表必然发生变化。
【关键字】莎士比亚;爱情观;一见钟情;历史由来莎士比亚的一生中创作丰富,有很多内容以爱情为题材,以恋爱为主题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
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内涵莎士比亚自始至终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他的许多作品里我们都能寻到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
如在《空爱一场》中,拿瓦尔国王和他的朋友们本已立誓苦修,禁绝女色,但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女侍们的出现,却使他们不能自持,把誓言抛到一边,想尽办法去讨好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欢心。
在《训悍妇》中,鲁禅希欧与毕安卡一见钟情。
而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种一见钟情被表述到了极致。
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罗密欧一见到朱丽叶便改换了心情。
他感叹到:“啊!她比满堂的火炬还要亮。
她好像是挂在黑夜的颊上,有如黑人戴的宝石耳坠;平时不宜戴,在尘世也嫌太宝贵!……以前我可曾恋爱过?否认吧,我的眼!真正的美人我今晚才初次看见。
”与朱丽叶的相遇使罗密欧瞬时忘记了伤痛,那个他曾苦苦追求的美丽的罗萨兰在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情中已经黯然失色。
而朱丽叶也是芳心萌动:“我竟为了我惟一嫉恨的人而倾倒!当初不该遇到他,现在又嫌太晚了!”而且这种一见钟情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鼓励人去克服一切障碍,朱丽叶是这样说的:“啊,罗密欧,罗密欧!你为什么是罗密欧?否认你的父亲,放弃你的姓氏;如果你不肯,那么只消发誓做我的爱人,我便不再是一个卡帕莱特家的人。
”这对一见钟情的恋人最终为了爱情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并不了解对方的底细,只是为对方的爱情而感动,并且情愿为对方献出自己的生命。
外国文学史论文
《傲慢与偏见》与《成为简·奥斯汀》对比——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摘要:18世纪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用她所独有的笔刻画出了不同的人物,以这些年轻人对幸福生活和爱情的追求为主题,以爱情大团圆的喜剧形式为特征,表达了作家的爱情理想,满足了作家的潜意识欲望和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而一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可以说是写实版的《傲慢与偏见》,却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本文主要从《傲慢与偏见》与《成为简·奥斯汀》的对比突出那个年代背景下,简·奥斯汀的爱情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关键词:简·奥斯汀;爱情;梦想;现实;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傲慢与偏见》与《成为简·奥斯汀》这两部作品,一部是她的现实主义杰作,一部是依据她的传记改编的电影。
她用独特和细腻笔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傲慢与偏见》,而她本身的爱情故事就是她一生最伟大的著作。
可以说《成为简·奥斯汀》就是《傲慢与偏见》的现实版。
要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对简·奥斯汀所生活的时代有个更好的了解,对作者本身及她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有更深入的认识。
1、一部著作,一面镜子在《成为简·奥斯汀》中,作者假借牧师父亲之口表达出当时的社会标准,女人的特性。
最充分表现在作为女儿、姐妹、最终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如果一个女人碰巧有所长,比方说深远的智慧,最好有所藏……”女人只能一生愚钝的生活,只能受这些不同时期的角色支配,别无他选。
年轻的简·奥斯汀恰巧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她和父母兄弟姊妹们在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温顿村过着宁静而清贫的生活,所以她自然也逃脱不了这种社会标尺的约束。
然而简的聪慧及对写作的热爱,对爱情的憧憬显然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
连她的母亲都说:“得给姑娘找个丈夫了,谁又配得上呢?没人。
”然而父母还是筹划着给女儿找个有钱的归宿。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篇一:西方文学史期末论文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姓名:申丽华学号: 2104091894班级:20xx级朝文课程名称:西方文学史任课教师:韩继镐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摘要】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关键词】莫泊桑项链玛蒂尔德真诚勇敢莫泊桑简介和小说《项链》的介绍1. 莫泊桑简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欧洲短篇小说创作“双璧”是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
莫泊桑,一生写短篇小说将近300篇。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渗透了浓厚的悲观主义。
2.小说《项链》的介绍《项链》是短篇小说,作于1884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
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
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内容大概是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为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
自考外国文学史论文 (1)
论《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摘要: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为故事的发生地。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被压迫的社会下层贫民充满同情,他深切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民众的愤懑与不满。
在他所描述的三类人人物。
即“贫民社会”的压榨者. “以暴抗暴”的革命者, “倍受迫害”的仁爱者中,狄更斯竭力的为我们宣扬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仁爱精神.在这部小说当中,仁爱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关键词:狄更斯仁爱精神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因为事情发生在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故称之为<双城记>.这篇故事一一段悲凉的文字为开头“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1)这一段文字其实给了我挺深的感受,这一开头就阐述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在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之前,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发展情况。
这篇名著主要讲的是1775年深秋的一日,马奈特小姐在英国台鲁森银行劳瑞先生的帮助下,从伦敦来到巴黎,并且接回了她那被囚禁18年的马奈特医生。
1957年,著名的外科医生因揭发厄佛里蒙地侯爵兄弟的恶行,而被关进监狱。
知道18年后侯爵的势力削落了才被解救出来。
安居伦敦的马奈特医生在女儿的细心照顾下恢复健康。
此时他发现女儿爱上了仇人的儿子夏尔.达奈.但是为了女儿的幸福.医生放弃仇恨,成全了女儿的幸福.法国大革命兴起,侯爵的管家因受到牵连而求助夏尔,已和家族脱离关系的夏尔来到巴黎,不料却被送上了审批庭.马奈特医生以他的特殊经历和早年的威望来帮助他解围,不料却因为他藏在监狱中对侯爵兄弟的控诉信将夏尔送上了断头台.最后酷似夏尔的西德尼·卡屯为了一直深爱的露西小姐得爱情,代替夏尔赴死…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马奈尔医生还是露西小姐,或者是卡屯又或是夏尔都体现出了狄更斯的仁爱精神.在狄更斯看来,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道德水准高,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2).他将自己的美好愿望注入到小说的人物当中.仁爱与道德不仅是小说思想内容的基本方面,也是小说描写人物,评价人物的出发点.在他的笔下,是劳瑞的朋友之爱,让露西长大成人;是露西的赤子之心,让卡屯浑噩的灵魂复活清醒;是马奈特医生的亲子之情让露西和夏尔幸福的走到一起;是卡屯对露西的的挚爱,让夏尔绝处逢生,免去露西的丧夫之痛;是普洛斯小姐对主人的无私关怀,才最终以爱的力量战胜了恨得化身。
外国文学史论文----《希腊悲剧的艺术成》
希腊悲剧的艺术成就———之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艺术创作及分析内容摘要: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而希腊悲剧的前身就是酒神颂歌。
古希腊悲剧大约诞生于公元前的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及其著名作品分别是: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此称“三大悲剧”,“三大悲剧”的产生过程就是悲剧从幻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
这在戏剧领域内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
关键字:古希腊悲剧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悲剧的艺术创作古希腊悲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它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主政治的衰落而衰落;它也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一、古希腊悲剧的产生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其大多取材于神话,其内容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
但是它反映的却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无论是神与神之争,还是人与神之争,实际上都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的反映。
悲剧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一般没有悲观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奴隶主民主派的自豪感。
希腊悲剧是诗剧,其诗歌艺术继承了史诗和抒情诗的传统。
最初的诗剧采取“三部曲”的形式,三个剧本在题材与思想上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
由于种种演出条件的限制,所以剧情比较单纯,事件进行的时间不太长,演出地点也没有过多的转移。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悲剧诗人,流传至今的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
他们的悲剧创作反映的是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1.埃斯库罗斯诗人埃斯库罗斯约于公元前525年生于依洛西斯他的父亲欧福里翁属“欧帕特里得尔”,或者说雅典的古老贵族。
埃斯库罗斯是否真的是依洛西斯秘仪的传人不得而知。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灵魂深处的悲剧——浅析高老头的“父爱”摘要:高老头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主要在作为父亲的他在对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后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首先;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权利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的虚荣、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这个悲剧;其次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夹杂着对于在妻子身上未得到的爱情的父爱;这种畸形的父爱必然会造成不健康的后果;再加上这种不健康的父爱是以一种极度溺爱的方式表达的;所以这个悲剧是必然的..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金钱无私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形象始终闪耀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其对两个女儿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这样说到:“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确如此;小说中高里奥老头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而可怜的老头在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却没有人照应他..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何他如此喜欢他的女儿;如此爱他的女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隐秘心理在作怪..1;隐秘的无意识——恋女情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子或是父女之间也有异性相吸的本能;单亲家庭中父母贵子女会比正常家庭中有更多的怜惜和牵涉;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变异”..这种异常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表现形式;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异常的异性之恋的情节..正如荣格所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存在一个爱你穆斯的原型;每个男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阿尼玛的原型..恋女情结是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之一..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与他女儿、欧也妮等人之间的关系、心里描写表现的..高老头对女儿和对周围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高老头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的话语充分的揭示出高老头对女儿异常的爱..如:“一个父亲的遭遇;便是一个最美的女子对付一个最心爱的男人也能碰到;如果她的爱情使他厌烦;他会走开;做出种种卑鄙的事来躲开她..所有的感情都会落到这个田地的..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象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这个父亲把什么都绘了..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之间给了他的财产..”“高老头在满足了女儿的物质需求后;;会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当他得知女儿但斐纳伏在欧也纳的背心上哭过;便激动得很:“噢;把背心给我..怎么;你的背心上有我的女儿;有我心疼的但斐纳的眼泪噢;我给你买件新的吧..这一件你别穿了;给我吧..”当他见到但斐纳写给欧也纳的信;便把信纸嗅了又嗅;说道:“;嗯;那是她手指碰过的啊”;老人抱着女儿;发疯似的蛮劲使她叫起来:“哎;你把我掐痛了..”“把你掐痛了”;他说着;脸色发了白;瞅着她;痛苦得了不得..高老头轻轻亲吻女儿的脸;亲着刚才掐的太重的腰部……显然;这些举动已经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作为父亲和作为男人的界限被打破了;使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高老头是一位十九世纪因为面而爆发的生意人;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妻子是她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并且生有两个女儿;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短暂的;他仅仅过七年的幸福生活;妻子便去世了..由于对妻子的忠诚和对子女的怜爱;他没有再结婚..一个男人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把两个女儿抚养大;满足他们的所有的愿望;因此一旦他的女儿被其他的人占有之后;心理肯定会有点愤愤不平..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他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一切为了自己的女儿..由于两个女婿的到来;完全占有了自己的女儿;瓦解高老头在女儿心中的地位;因此;高老头不喜欢自己的两个女婿..多年的独身生活使得他无法容忍别人也就是自己的女婿抢走与他最亲近的女儿;也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移情别恋;把他们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另外一个身上..因此;女儿和女婿越是恩爱;父亲就越孤独;越是引发起高老头的失落与嫉妒;于是他越是对女儿的丈夫挑剔;甚至他亲自为但斐纳找情人——欧也妮..其实他是觉得只有他自己的无条件的付出与牺牲;才能真正给予女儿幸福..高老头有着严重的“恋女情结”;正是因为女儿爱丈夫;确切的说是爱虚荣与地位胜过爱他;对于一位占有女儿全部感情的父亲高老头来说;自然会引起其内心情感的失衡..高老头嫉妒女婿可以得到女儿更多的爱;有时竟然到了争风吃醋的地步;与女婿争夺女儿..高老头确实是非常爱他的女儿的;为了女儿他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然而;他的爱是自私的、狭隘的;他的爱已经是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他的“恋女情结”使得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爱..2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精神分析关注人物的本能与无意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主是生存与性的本能;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自我代表理性及善良的意志”;;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受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的影响;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心;二是自我理想;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与冲突..高老头以1819年底到1829年初的巴黎为背景;当时的法国拜金主义是风盛行;人们都为金钱而扭曲了人性;疯狂的剥蚀;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在社会动荡时期;高老头囤积面粉;投机倒把;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妻子死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的身上;为了让她们能够在上流社会中生存;不惜任何代价;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当金钱财产被她们榨取的义务所有之后;他却被遗弃;在病痛和凄惨的绝望中死去..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将高老头置身在一个非常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中;动荡残酷的社会环境、疾病的痛苦、人情的冷落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压抑着本我和欲望;他渴望被爱喝关怀;疾病的折磨压抑着高老头的生本能;祈求能够活下去;高老头其实并不拍死;而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继续在上流奢侈的社会中穿梭;为了实现有一天能够同女儿住在一起;回到童年的时光的人生愿望和理想才不愿意死去;此时人格已经达到了超我..疾病的加重;高老头的自我理想、爱的超我意识又与自我分离;回到了生存的本能的本我之中..因此;社会的动荡、拜金主义的残酷与疾病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形成生本能的压抑;同时与祈求活下去的意志的自我;和为了女儿的愿望和自己愿望的达成的理想形成的超我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小说的结尾部分有着深刻的体现..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靠投机面粉而暴富;从一个普通的面条工人而成为了一个光年利息就八千到一万的中产阶级;并且拥有一位漂亮的妻子;生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但是这种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七年..到了高老头的中年;他失去了他的妻子;并且遵守了自己的誓言;不再续弦..他在夫人死后就把满腔的爱情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痛爱女儿;有求必应;关怀呵护;无微不至..两个女儿嫁入上流社会后为了应付上流社会的虚荣;首先是逼迫不体面的高老头停止了他精通的生意..他为了不给女儿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一丝不快;住进了沃盖公寓..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两个女儿的陪嫁被老公控制;为了维持贵夫人应有的体面;她们开始榨取高老头的养老金;当高老头卖光了他珍爱的夫人的遗物;他的女儿们就再也不登门了..他不得不在路上、从邻居的口中、从女儿的侍女口中探听女儿的生活;这就能使他快乐得热泪盈眶了..实际上;妻子的离去形成了高老头性本能的压抑;对女儿无条件的关爱是现实的人性本善的表现;也是理性的处理亲情的方式之一;但是对于正值中年的高老头来说;长期的性生活的缺乏;使得他在关爱女儿的过程中无意识的陷入了对女儿的爱恋;他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老头的父爱发生了畸变..但是由于理性和文明道德和伦理观念又压抑了本能的激发;性本能的冲动与现实化了自我和道德化了超我发生了冲突;疾病的到来;死亡的接近使得高老头清楚的看看到了所有的虚妄;唯有死才能解除他的痛苦..因此;高老头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高老头的父爱是人性善良的父爱;真诚的父爱;也是极端的爱;无以复加的溺爱..高老头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任务内心世界的悲剧..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重新解析高老头的父爱;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悲剧命运中悲剧故事;人性世界中复杂性;通过心理的层面挖掘任务的内心世界;引发我们思考什么真正的父爱;社会的动荡、金钱的诱惑与无止境的欲望对人性的毒害..。
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学作为我们学院新开设的研究方向备受关注。
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如何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呢?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一些范例及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范例解析1、《毁灭王朝》浅析中国独立电影《毁灭王朝》是一部描写年轻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迷茫、孤独及探寻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的作品。
通过对电影中主人公代表性形象的剖析,本文探讨了电影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该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各异,但对生活的态度却有些类似。
影片导演通过独具匠心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年轻人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种种压抑和不安,使得观众在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的同时,也领悟到影片所表达的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
本文既分析了影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探讨了影片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文字与影像交织的阐述,让读者能够对影片有更加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2、《人间失格》中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人间失格》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文学作品,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抨击。
作品中的主人公阿Q使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感伤悲,他的形象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道风景。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解析,本文探讨了作者借助阿Q形象所表达的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反思。
论文中通过对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社会的背景,详细探讨了作者的用意与思想,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写作技巧1、选好研究对象这是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前提。
应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以确保论文的深入性和研究价值。
2、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在选择好研究对象后,应对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确保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选好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应当立足研究对象,考虑对文学作品中具体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人生观等方面的研究,营造出独具创意和思想性的论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文学,外国文化的产生伴随着外国文学的出现,从公元前开始,就涌现出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标志着外国文学走向发展的顶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文学发展的高潮。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篇一《东方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外国文学课程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水平,而且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式乃至树立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外国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发展及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进历史,还包括各国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同时外国文学教学还涉及世界各国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等问题,所以外国文学具有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作家作品多的特征。
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并有一定难度,但它确实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外国文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一门必修课,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它不但要增进大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了解外国社会和文化,具备全球视野。
外国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窗口,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会更加能够担当起新时代的接班人的重任。
但是长期以来,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都是注重欧美文学的讲授,而忽视了东方文学的讲授,对于大学的课程安排来说,东方文学的讲授变得非常不现实,有时仅仅变成装饰性课程,这不仅仅是因为课时太少,还因为长期以来对于东方文学的不够重视引起的。
在国内大学中文系关于外国文学史的讲授大部分是以欧美文学部分为主的讲授,只有少数涉及到东方文学部分,就算是教材上有,也因为课时的缘故,很多外国文学教师不得不放弃对东方文学史的讲授。
外国文学史论文——百年孤独
一面时间的镜子——魔幻百年的孤独汉语1105 何家欢1501110501【摘要】: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
尽管很多人为打破这种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辛的探讨,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人应该恐惧的是生命一旦沦为无意义的重复,生存的价值也就受到质疑了。
人必须接受孤寂,从孤寂中吸取营养,得到智慧。
【关键词】:孤独,封闭,落后,重复,探索,社会精神“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即使是日常的生活也光怪陆离。
这是一块放浪形骸又极富想象的土地,因孤独而耽于幻想和种种错觉的土地。
我的作品人物在表现这种虚幻的现实时是真实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现在的新颖倒叙首发等等。
这是一个魔幻的百年。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小镇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
马贡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这块土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
布恩地亚原是马贡多年轻的族长,他跟大伙儿一起劳动,为全村造福。
由于吉普赛人的引诱,他迷上了磁铁和天文探索,幻想采到金子和发现世界奇迹。
失败后,他又打算开辟一条道路,以便让马贡多和那些伟大发明连接起来,结果又失败了。
他想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但由于妻子乌苏拉的反对,也失败了。
从此他沉溺于幻想之中,不再理睬家务和公益活动。
布恩地亚家族在乌苏拉的辛勤主持下日益发展。
他们盖起了迷宫一样巨大的住宅,积聚了不少财富。
乌苏拉坚持要寻找因与情妇皮拉有了孩子而离家出走的大儿子阿卡迪奥,无意间打通了马贡多与外界的联系。
马贡多开始出现了机器、镇长、教会、自动钢琴……由于布恩地亚的第二个儿子奥雷良诺在国内战争中成了自由派的领袖,这个家组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象征。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一、试论述莫里哀喜剧艺术的特点莫里哀的喜剧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撕裂了夜空并以一种无往不前的气势呼唤黎明的到来。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初步兴起、封建统治日益衰败的文艺复兴时代。
他出身商人家庭却喜爱戏剧创作和表演,身为贵族却更亲近平民。
由于个人志向的缘故,莫里哀不仅负债累累更是居无定所,流浪多年。
然而,正是这数年的流浪生涯使莫里哀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从而确立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
莫里哀的喜剧创作基本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感受和社会历程的表现,他以喜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悲惨让众人欢笑,直接的描绘现实,笔触间满是强烈的战斗精神。
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教士,附庸风雅的资产阶级和利欲熏心的高利贷者等等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
《伪君子》将矛头直指教会的欺骗与伪善行为;《堂璜》指出了贵族光鲜表象下的腐朽本质;《吝啬鬼》讽刺了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劣性;《乔治·唐丹》则揭露了资产阶级向上爬的虚荣心理。
综述莫里哀的喜剧,可以总结出莫里哀喜剧的艺术特点有四点:一、成功的间接描写在莫里哀喜剧的代表作《伪君子》中,中心人物达尔丢夫在前半部分并未出场,然而剧中奥尔恭家的种种矛盾都是围绕他发生的。
作者通过不同的矛盾侧面勾勒了达尔丢夫的基本形象,刻画出了他的伪善面,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使他的性格先一步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栩栩如生。
二、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层次分明,戏剧矛盾冲突尖锐而又不失合理性作者巧妙的以达尔丢夫这个人物为戏剧结构中心,通过他种种伪善行径将全剧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侧面描画使剧情安排更合理,矛盾冲突更尖锐集中,结构也更加严谨精巧。
通过剧中人物的愚昧行径所引发的的嘲笑,批判、讽刺并揶揄了封建宗教的精神统治和封建贵族的愚昧腐朽,揭露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残酷现实。
三、表现手法严谨而灵活,戏剧技巧及语言风格多样莫里哀在基本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时,又常常喜欢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表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以高超的技巧掌握“三一律”的法则,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并表达主题。
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摘要:翻开法兰西的历史,一位有着白色络腮胡子的老人成为无法忽略的存在,他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凭借对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超凡的艺术感染力,用文字描述了波旁王朝和复辟年代里的黑暗现实,又以浪漫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他梦中陈曦微露的天堂——一个有着仁爱、宽恕、和人道主义铜墙铁壁的天主教堂。
这部“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的伟作,表现了“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一:人物百端尽诉人道主义——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的身上,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的“杰出代表”。
冉阿让是整部作品中的主线,也是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悲惨世界》中最为现实的部分。
这个人物形象诠释的是作者在他所处的社会中自身悲愤、同情、爱憎和理想。
让我们回顾冉阿让人道主义精神的成长过程:十九年备受煎熬的奴役只因为为了给外甥吃一块面包,当他准备“洗心革面”自食其力的时候却又饱受歧视、排挤。
当他拿着那对银烛台仓皇出逃时,他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火焰已经几近熄灭,然而当卞福汝主教将银烛台赠与他,并说“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他确实被救赎了,灵魂已经堕落如斯的冉阿让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而人性复苏,并将人道主义精神奉为自己终身准则,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
在作者的理想中,人道主义精神是拯救这些灵魂堕落的人的有效途径,并最终使他们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如同冉阿让一样——获得了新生的冉阿让化名为“马德兰”,冒死在火海中救了两个孩子,而后他作为前瞻者进行了工业上的改革,成为发达的企业家,行善造福,经市民请愿成为市长。
外国文学史论文
回归·简奥斯汀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从生机勃勃的学术到赤裸裸的商业主义,哪有都有简·奥斯汀迷的热情。
一方面,奥斯汀被学者们看成是属于他们的。
她的名字出现在大学教学的提纲上和英国国立学校全国统一的课程里。
全世界只要把英语作为母语或外语的学校就会出现她的名字。
另一方面则是有趣的商品——从美国开始传播——热爱奥斯汀的人将“我喜欢读简·奥斯汀”印在其车牌上,“生来是个女主角”印在T恤衫上等等来表达他们的衷心。
这两个极端中间是为学术研究和普通读者出版的书籍文章,每一年有关简·奥斯汀的学术文章的数字不断增长。
简·奥斯汀作品的磁带,全文或者节选都有,电视录像带和改编的电影,还有专门从事在巡游演出中扮演简·奥斯汀的女演员。
2007年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Becoming Jane)更是人们对简·奥斯汀世界的好奇与喜爱的表现。
这次不再是反复改编她的原著,而是直接来塑造奥斯汀本人。
对于看过奥斯汀作品的电影的人们观看《成为简·奥斯汀》时,熟悉的环境与氛围必定让他们再次享受到最初热爱简·奥斯汀的那份心境。
在阅读奥斯汀作品的之前和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奥斯汀作品的什么特点让人们不断重复去阅读,并且直到二十一世纪,依旧有人对其情有独钟,不断翻拍有关奥斯汀的电影等,同时,这些电影的反响都是相当不错的。
在接触了一些奥斯汀本人的作品和与奥斯汀有关的作品之后,笔者发现了奥斯汀作品相似的基调,美好的爱情故事,让女孩子们兴奋的社交晚会和舞会……即是其中的波澜不惊也只是大美好故事的小部分,从奥斯汀的笔尖似乎流露不出什么悲剧。
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女性对完美爱情和婚姻的权衡让无数现代女性在其中找到了共鸣。
笔者觉得,这就是奥斯汀小说至今不衰的最主要原因了吧。
《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理想中的完美爱情故事这部作品是奥斯汀最脍炙人口的一部,男女主人公达西、伊丽莎白的名字为人们所熟知。
外国文学史论文
圆形人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人生哀歌“圆形人物”理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
他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分为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所谓“圆形人物”简单地说就是性格丰满、复杂、有多层面并且含有动态变化的人物。
韦勒克将“圆形人物”称作“动态型或发展型的”,并认为这种“圆形人物”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
20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小说所造了一系列性格复杂而又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福斯特对文学人物类型的划分理论,他是一个十足的圆形人物。
在他那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之外,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也正是由于他的多重性格内在的导致了他的人生哀歌!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从那位靠拿破仑战争年代供应粮食起家的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算起,到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已经是第三代人了。
他的祖父开设了一家大商号“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还拥有大量的农庄、粮栈、轮船和地产。
(3)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在社会地位上也是全城的“顶儿尖儿”(3)。
到了他父亲布登勃洛克参议这一代之时,家族经济虽没有祖父时那么景气,但是家族地位却依然显赫,父亲去世时依然给他留下了70万马克的财产,论经济实力,论家族地位,在吕贝克这座城市也是上等社会中的一流人家。
家族的光荣历史,显赫地位,托马斯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加之布登勃洛克的家族血统,以及他“生来就是一个商人,注定为公司的未来继承人”(57)这一内在特质,使得托马斯从骨子里就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帮助你父亲”(62),未来完成这句祖父临终前的遗言,托马斯十五岁就开始到父亲的公司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为的只是让家族事业更辉煌,为的只是帮助父亲分担家族的重担。
他对公司的粮栈非常熟悉,和粮栈的搬运工也相处的很融洽,当然,他们也很尊重托马斯。
外国文学史论文
关于《理查三世》的分析与研究《理查三世》作为莎翁的一部历史剧,它逼真的描述里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生涯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同《亨利六世》(上,中,下)组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第一个四部曲。
《理查三世》是莎翁众多历史剧之一,但一开始也被认为是一部悲剧。
《理查三世》是《亨利六世》(下)的延续,同时也成为从《理查二世》开始的系列历史剧的结束。
它写的中心事件是约克公爵的四子理查为了夺取爱德华四十的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阴谋和杀戮。
他杀害了所有可能的王位继承人,终于夺取王冠,但不久就被前来讨伐的里士满伯爵击败,于是,英国开始了一个新的统治时代---都铎王朝时期。
《理查三世》不仅把大量繁杂的纯史实搬上舞台,它还具有明确的、统一的主旨,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政治、历史的基本观念和态度。
在莎翁看来,宇宙是个和谐有序的整体,人间的政治关系是天地万物永恒规律的一部分,受永恒规律的支配,也应有一定的等级秩序。
英国历史上所有背叛、混乱和灾难都是由于等级秩序的破坏引起的。
因此,莎翁十分强调国王的重要性,国王既要贤能,国王的王位继承又要符合法统。
而理查以暴力手段夺取王位,其统治很快就被推翻。
莎士比亚谴责了因争夺王权而导致的大贵族叛乱,它削弱了英国国力,导致了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国内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战祸连连。
这体现了莎翁剧作的一大重要特点:主旨明确。
这使得读者对于整一部剧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能更好地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较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理查三世》还具有深刻的艺术生动性。
莎士比亚注意戏剧人物的生动性,把描绘的重点事件转向人物性格上来,集中刻画了理查三世这个性格丰富、个性鲜明的英王形象。
在这部历史剧中,人物性格带动戏剧情节,利差三十的心狠手辣是一系列阴谋和杀戮的基础。
理查三世畸形丑陋的外貌、阴险歹毒的内心、勇猛顽强的性格,在该剧中都刻画的十分生动。
例如剧中写他最后的行动是:他杀人杀红了眼,在战马被打死后,却仍在战场上跑来跑去;写他最后的几句话是:我以为战场里共有六个里士满呢;今天已斩杀了五个,却没有杀死他。
外国文学史论文
外国文学史论文外国文学史论文外国文学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对于文学专业来说,外国文学不仅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一: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话语从大的方面理解可以看成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范式的文化内涵知识体系,从小的方面进行理解就是文化具有一定概念和学术术语,对于话语的转型都有一定的转变概念,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最重要内容就是要对于外国文学思维方式进行一定概念化解释。
一、五家学术期刊为中心的外国文学话语研究在中国本国文学研讨发展时段,也就是1978年到2010年之间,在中国文明语境下,以五家权威综合型专业学术期刊《本国文学研讨》、《本国文学评论》、《本国文学》、《国外文学》和《现代本国文学》为最重要的考核规模,经过梳理这个时间段实际研讨和作家作品进行一定研究,同时对于话语转型的学术进行一定意义研究,可以看出本国文学研讨的话语建构理论运动是非常具有充足视角的。
文学研讨属于话语建构和语境理论运动方面问题,学术反思应该充足创建话语视角和常识办法,经过历史发展,需要深刻地对于话语热门问题进行一定剖析,进而对于文学研讨中文明主体进行建构,比如对于五四时期文学研讨话题形式变更是非常快速的主体,确立也具有非常光鲜的认识形状特点。
论文经过后期争论和磨合,对于人性主义的话语和古代派系话题也进行一定的主流话语研究工作,实际话语中文学新次序也不断发展,阶层剖析话语形式也不断淡出,情势审美研讨呼声也不断高涨,对于学界东方话语表达也进行一定质疑,作家研讨视野上进行不同的分析和深刻研究,主要争论的问题就是科学困局和研究成绩认识问题,归纳综合实际可以看出文学研讨影响整个理论研究。
经过对于详细案例分析和研讨话语转型分析,最初步话语建构价值和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二、外国文学研究整体现状分析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有百年历程,很多学科中外国文学已经是非常特殊一个部分,百年来外国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理论已经翻译了很多。
写外国文学史论文的参考文献
研究河马史诗甘运杰:《论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艺术》,《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罗念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3期。
肖锦龙:《〈伊利亚特〉的两个基本冲突纵横谈》,《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魏善浩《试论荷马史诗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二期《神曲》华宇清:《〈神曲〉的近代性》,《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4期。
姜岳斌:《〈神曲〉与〈西游记〉中天堂观念的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姜岳斌:《〈神曲〉与敦煌变文故事中的地狱比较》,《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堂吉诃德》饶道庆:《意义的重建:从过去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周宇:《幻想中的英雄——论〈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厦大学报》1996年第1期。
蒋承勇:《〈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哈姆雷特》郑士生、李肇星:《虚构王子演悲剧——浅论〈哈姆雷特〉的情节创新和思想倾向》,载《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十五辑。
赵炎秋:《哈姆雷特悲剧成因再探》,载《湖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伪君子》陈惇:《欧洲古典喜剧的经典作品——莫里哀的〈伪君子〉》,《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鲁萌:《论达尔杜夫——兼论历史和心理的辨证转化》,《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2期。
《浮士德》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月版。
冯至:《〈浮士德〉海伦娜悲剧分析》,《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1980年8月。
《红与黑》吴洪森:《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钱林森:《西方的“镜子”与东方的“映像”——斯丹达尔在中国》,《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叶甫盖尼·奥涅金》潘一禾:《读解奥涅金的被“拒绝”,兼论“多余人”形象的重新评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1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悲惨毁灭的结
局模式和中国和解团圆的结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二者本质性的不同,并探讨造成中西方悲剧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
指出文化因素对中西方悲剧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
而在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中,并无“悲剧”一词,仅以“苦情
戏”来表述之,于是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成为国内众
多学者争议的重点。
其实,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悲剧大
团圆式的结局模式造成的,对于哲学中保有“天人合一”思想的
中国,更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但是对于西方的悲剧而言,
则更多的是以不幸作为最终的结局,这和西方偏重于形而上的
本体追问和求真的痛苦是有关联的,从而表现出人类与之抗争
的奋斗精神
,悲惨的结局有着悲剧的必然性,可这不代表大团圆的
结局就一定是快乐祥和的喜剧,也不代表不幸的结局就一定是
痛彻心扉的悲惨命运。
恰恰相反,大团圆也可以是一种命运的捉
弄,不幸也可以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一、悲惨毁灭———西方悲剧经典结局模式
对于文学也好,电影也罢,一个没有结局的艺术作品是不完
整的,虽能引发观者开放性的思考,但总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莫
名感受。
换言之,干净利落、寓意深刻的结局往往能形成强烈的
冲击力,突显主题,让观者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和思索。
西方古典悲剧就抓住了观者对结局特别在意的心理效应,
制造出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者对作
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
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双重结局。
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
顺境,而相反,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正是西方古典悲剧惨痛结局
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就是一典型案例。
哈姆雷特最终是以悲壮的死
亡而告终,随之化为乌有的还有他的敌人。
在这部作品中,人文
主义精神是通过一场毁灭性的斗争来得到升华的,从而彰显出
人不可战胜的一面,让观者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作
品,有着高贵的理性、无穷的力量、端庄的仪表、出色的行动,凌
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犹如主人公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同样是用生命完结来证明斗争的
西方戏剧之悲剧, 在其概念和观念上, 既有一定共性, 又存在着较
大个性差异。
对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理论, 中国戏剧似乎也有“摹仿”, 但“摹仿”与亚氏的“摹仿”比较起来, 中国更有自己的特点: 主人公虽遭不幸与苦难, 但更强调苦乐相间, 苦尽甘来;悲剧情势从顺境转入境, 最后还得从逆境转入顺境, 所谓一波三折, 终于“团圆”;由悲剧引
起的情感, 不仅有怜悯, 还有快意, 不太强调恐惧。
二、悲剧人物的伟大与渺小
悲剧的主人公问题, 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深刻的美学问题。
悲剧是一种正面表现作者美的观念, 尤其是表现社会美、性格美观念的艺术样式, 悲剧主人公的形象也往往集中地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直接现
了他们的正面典型人物的观念。
在这一点上, 中西方又是不同的。
西方认为悲剧人物( 主人公) 应是名门望族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
就是“上流人物”, 普通人不能成为剧中悲剧人物。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反复强调: “悲剧都取材于为数不多的少数家族的故事。
”为数不多的少数家族就是贵族或望族或要人。
而对于构成的悲剧行为, 英国剧作家、批评家德莱顿认为“它必须是伟大的行为, 包含伟大的人物, 以使与喜剧相区别。
喜剧中的人物是微贱的, 行为是琐屑的。
它们都强调悲剧人物应该是“上流人物”, 只有“上流人物”的“悲”才有“悲”的意义, 只有“上流人物”的逆境才可以构成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悲剧, 而一般小人物的“悲”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 因此, 小人物的“悲”不足为奇。
构成悲剧的小人物的“悲”, 不是悲。
在这一方面, 中国传统戏剧做得比较好, 其悲剧人物没有象西方样限定在某个领域, 没有什么地位、身份、家庭、历史依据等的限制, 中国戏剧的悲剧性, 更多地是强调人物心灵的美和崇高, 强调悲剧人物的正义性和无辜性, 其内容也不一定必须是反映“大事情”, 题材也很宽泛。
三、关于悲剧结局
西方悲剧理论一般是反对悲剧的双重结局, 亚里斯多德认为, 既然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那么悲剧人物只有在“逆境”中结束, 剧情只有在悲剧
中结束才会引起怜悯和恐惧。
善有善报是喜剧的, 恶有恶报是坏人罪有应得, 因此善
报也罢, 恶报也罢, 都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
悲剧人物应是流血、失败、死亡或出走, 所以哈姆雷特死了, 奥瑟罗死了, 罗米欧
与朱丽叶都死了。
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悲剧是人的巨大苦难或伟大人物的死亡
中国传统戏剧, 无论是悲剧人物摆脱厄运, 完满地“团圆”, 还是不完满的“团圆”, 都带有一定理想化成分, 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强烈的爱憎和善良的愿望, 富有积
极浪漫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民族戏剧的个性特色。
无论是鬼魂复仇、仙游梦境, 还是人
妖变化、哭倒长城, 其情节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完全是一种想象, 但这种想象符合
剧中人物和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有它深厚的群众基础, 想改也改不了。
正如
曹禺先生所说: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无论智者愚者, 贤者不肖者, 只要进了戏场就着
迷, 看见秦桧, 就恨得牙痒痒的, 恨不能立即将他结果。
看见好人就希望他苦尽甘来,
得到善报, 所以应运而生的大团圆戏的流行, 恐怕有不得已的苦衷。
“大团圆”有着深
厚的群众基础, 剧作家陈仁鉴讲过一个趣事: 他曾写过一个戏, 结尾就是好人被杀,
坏人得势, 结果观众看完愤愤不平, 有的围着剧团叫骂, 剧团无办法, 只好让陈仁鉴
把戏改成好人胜利, 观众才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
的绅士堂吉诃德·德·台拉曼查》,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年近50 岁的没落乡村绅士,本名叫阿隆索·吉哈达,身材瘦削,面貌清癯,体格还算强健。
他痴迷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
他读得入了迷,失去理性,想入非非,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就,名传千古。
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己胡乱地拼凑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
他自改名字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他骑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却给它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叫“驽骍难得”。
他又依照骑士的作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总共三次出游冒险,第一次出游单枪匹马,结果
是负伤而归,后两次他带上一个矮胖、稳健、有心计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为他的侍从,桑丘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陪他云游天下。
堂吉诃德三次出行,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遮隐着身体,用长矛刺杀,却被风车的叶片打倒在地;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戳着长抢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是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