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方红》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完整统一
东方红解读
《东方红》解读《东方红》原作者是贫农李有源,同时又知道在这首歌曲创作之前,他从上级的的笔记本里看到了“东方红”三个字,到了县城里,又见到了“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那条标语,于是他就唱出这首“东方红”的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后来改写为“谋幸福”),他是中国人民大救星。
”这首歌的含意和这首歌作者的社会阶级地位(贫农)是十分相称的,虽然当时已接近二十世纪中叶,而且在最前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生产落后的中国农民(延安边区比其它经济中心自然更落后些),还是靠天吃饭,望天打卦的。
他们如果能够揭竿而起,他们的理想也只寄托在“真命天子”身上,如果有一个“天命所归”的毛泽东,他竟然领导农民造反,打天下,那么他当然是东方升起来的红太阳了。
“东方红”并不是偶然的产物,只有在陕北那个环境和李有源那个农民的思想与才能中,才能产生出这个光辉的名歌。
因为陕北是个民歌非常丰富的地方,流行着许多优美的民歌,像“骑白马”等等。
农民们在劳动时,走路时,唱着他们所喜爱的民歌。
有名的歌剧“白毛女”,便从陕北的民歌中汲取了营养。
今天,谁都熟悉“东方红”这首名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它是从何时起开始唱的呢?这首歌,是一九四三年首先在陕北的葭县唱起来的,是由农民首先唱起来,秧歌队唱出去,极受大家的欢迎,很快便流传到全县。
在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的过程中,唱的人便将“他为人民谋生存”改成“他为人民谋幸福”,因为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不只是为人民谋生存,而且要实现更高更大的理想,要建成一个富强康乐的新中国,所以便有人将“他为人民谋生存”改了两个字,变成“他为人民谋幸福”,这样便更合乎实际、更有意义了。
李有源也觉得改得恰当。
同时,也是在流传、演唱的过程中,陕北的群众和音乐工作者,又逐渐添了第二段和第三段,也便是我们现在所唱的全首“东方红”,大家耳熟能详。
“东方红”这首歌,陕北农民李有源开了个头,而由人民完成了它。
东方红观后感
东方红观后感引言《东方红》是由中国电影导演石文生于1965年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该片以描写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为主题,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科技发展和国家独立自主建设方面的艰辛奋斗和勇敢探索精神。
观看完《东方红》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震撼,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后感。
内容回顾《东方红》记录了中国人民自1956年开始筹备,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在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过程。
片中展示了中国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劳动者为了国家科技发展而付出的辛勤努力。
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难,在科学研究、飞船制造和航天试验等领域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的努力,也表达了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以及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
观后感观看《东方红》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中国人民在面对极端贫困和国家独立的背景下,能够凭借着崇高的目标、科学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实现国家的科技突破。
这部纪录片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传统。
首先,中国人民表现出的科学态度令我赞叹不已。
他们坚信科学的力量,在面对孜孜不倦的科技研究工作时坚持不懈,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来突破实验的困难。
他们相信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水平,才能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傲视群雄。
其次,这部纪录片强调了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科技突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体合作、互帮互助的原则。
无论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还是在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支持,都体现了集体主义的精神。
这种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传统之一。
最后,《东方红》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发展和集体荣誉感的追求。
他们深信,只有国家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才能带动每一个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种对国家发展的追求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更是为了家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结论《东方红》是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纪录片,它让我深刻领会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电影东方红观后感
电影东方红观后感电影《东方红》是我最近观看的一部影片。
影片于1965年上映,由王洪亮执导,杨洪基、田华等主演。
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夜,红船上毛泽东的演讲与潘汉年在黑暗中的反思。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过去的历史、现实的发展以及个人的责任等问题。
整部电影以两个时空线索交替展开,既有历史背景的重现,又有潘汉年内心世界的描绘。
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观众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理念,还可以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转折和内心的挣扎。
影片中的毛泽东演讲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毛泽东在红船上发表了历史性的讲话,他阐述了共产主义的观念和实现的路径。
这场演讲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不仅通过影片中的音效和影像语言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思考革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毛泽东的演讲声音激昂,并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种情感让观众也为之激动。
与此同时,影片还通过潘汉年的角度展示了普通人群对革命的思考和反思。
潘汉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黑暗中反思自己的过去以及共产主义的理念和实践。
他面临着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也迷惑于未来的发展。
这部分情节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激进的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思想转变和内心的探索。
电影的美术设计也是该片的亮点之一。
影片中的黑白片段与彩色片段相结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对比。
黑白片段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感和压抑感,而彩色片段则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世界。
这种色彩的对比使得影片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体而言,电影《东方红》通过准确的历史背景再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叙述,成功地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理念。
毛泽东的演讲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力,让人无比钦佩。
潘汉年的角色则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和思想变迁。
整部影片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深入思考革命的意义和个人的责任。
在观看电影后,我深感自己作为当代年轻人,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对过去的历史和人民的奋斗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
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音乐舞蹈史诗”指:一般指结构宏大的,以音乐、舞蹈、诗歌、舞台美术为艺术手段,概括地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表演艺术形式。
本文将以音乐、舞蹈这些艺术手段谈谈此感想。
一、从器乐方面来看音乐起始的主题是“ X . XX | XX XX | X —,1 5 1 3 | 5 —”古典的渐强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了这里。
随之,“5 5 1 2 ”一个上扬的旋律,舞台两侧几千号人的合唱《东方红》又再一次将观众的眼球深深地吸引住了。
内心的激动,将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唤醒了,跟着音乐走进了舞台画面。
接着第一场:东方的曙光,《苦难的年代》,以高胡的旋律引出妇女离散的悲伤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第二场:星火燎原。
“5321 5321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出现,将气氛拉近了最紧张时期,这里用提琴演奏出紧张的效果。
而《国际歌》的每一次出现都点燃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和每一位演员。
尤其是它庄严,希望之光闪耀着,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之后,《秋收起义》完全用的二胡演奏,人们拿着火炬,一步步走过黄河两岸,走遍大河南北。
常用二胡的颤音和挑杆来形容奔驰的草原马,而这里也同样将几万人们的脚步声比作了马蹄声,马不停蹄的向前走,表现了人民迫切希望新生活的到来,随着几声有节奏的冲锋号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始了。
《打土豪分田地》中,XX XX. | 5 3 23.的节奏型,表现了当时土豪的害怕心理。
当抓到土豪时,一位老妇人出现在屏幕中,二胡等一些乐器运用休止的节奏型,表现老妇人不灵活的腿脚,一步一步走在土豪面前。
在二胡声出现时,开始述说自己的死去的家人。
第三场:万水千山,《过雪山草地》中加入了风雪声衬托背景,并且战士们一步停顿一步向前正体现了爬山涉水的艰辛,其中一个士兵在长时间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倒下了,却凭着坚定地毅力又站了起来,这不仅仅表现了这一个人,而是很多战士在这种艰辛的条件下拼搏努力,只为换回一个美好的明天。
【最新】东方红,赏析-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东方红,赏析篇一:袁毅平经典作品东方红赏析(附图)《东方红》赏析袁毅平先生《东方红》您见过这样一幅摄影作品吗? 一个红彤彤的太阳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 这是何等的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啊!重读袁毅平先生《东方红》创作于 1961 年《东方红》1962 年、1989 年获全国奖的这幅象征中华民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意境摄影作品,仍然使自己心灵感受着震撼。
《东方红》是一幅主题鲜明、完美的技术技巧、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摄影作品。
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袁毅平先生拍摄的《东方红》,画面上彩霞艳丽,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作品让人们联想起 1949 年 10 月1 日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光辉的日子,似乎听到了那天在天安门上响起的“东方红”的雄壮乐曲,也似乎听到了毛主席在这座新生的古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宏亮声音。
一轮红日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
天安门城楼雄伟、壮丽,画面构图合理,色彩冲击力极强,表现出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灿烂辉煌的意境。
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和中华民族,长期经历磨难,今天终于依靠党和人民的力量,打烂了一个贫穷落后和黑暗的旧世界,正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设一个文明强盛的新世界;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显示着它光辉灿烂的锦绣前程……作者用用征和比喻的手法才能胜任。
这样可以状眼前之景物,表丰富、深远之意境,从而使作品含蓄蕴藉,以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和联想,领悟画面以外更多更深的东西。
在色调的处理上,作者借助于瑰丽的漫天红霞霞来烘托,渲染东方红这个意境。
东方彩霞云集,布满了大半个天空一簇簇勾着金边的彩霞,一个红彤彤的太阳,在东方灿烂的霞丛里冉冉升起,好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东方红》很贴切地以象征手法,自然地反映了新中国解放的社会主题,是对蒸蒸日上的新中国的热情讴歌。
赏析原一平的作品东方红
赏析原一平的作品东方红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轰动了全国,其规模之宏大、水平之高、影响之广泛,是史无前例的。
这部鸿篇巨制是在总理的倡导下进行的,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写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
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来展现主题,根据主题发展的需要,穿插了大量的新编作品、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建国以来的优秀舞蹈曲目等等。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它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界的一大盛事。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被评为“世纪经典”。
《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周年,由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将它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
由此,《东方红》成为红歌圣曲。
《东方红》是一首歌颂共产和毛主席的庄严颂歌,唱遍全国,流传全世界,唱出了广大人民对党和领袖无限热爱的心声。
唱词语言朴实生动,描写青年男女为了纯真的爱情,表白自己心中对情人的真诚爱恋。
《东方红》:颂扬党和领袖的不朽赞歌
《东方红》:颂扬党和领袖的不朽赞歌作者:孟红孙丽华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6年第4期孟红孙丽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当中国人民用歌声发自肺腑地去赞颂我们的党和领袖时,就有了这首红遍中国、唱响世界的《东方红》。
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红歌,唱出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抒发了对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对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创造幸福生活的领袖的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
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奔放悠扬,歌词直白朴实、易懂好记,情感真挚热切、荡气回肠、脍炙人口,成为红歌中的经典曲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词作者几易其名汇众而成一直以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歌曲《东方红》原创词作者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
1951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民歌选》中收录的《东方红》的前身《移民歌》作者是李增正。
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印刷的《中国革命民歌选》和1953年新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民歌选》中所收录的《东方红》的作者仍是李增正。
1952年,陕西省委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增正的叔叔李有源在会上作了“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随之成为新闻人物,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画报》上。
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为《东方红》的词作者。
然而,李有源和李增正都只是《东方红》的重要传唱者,真正的最初词作者是葭县(1964年改为佳县)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李锦旗。
原来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1944年秋,延安的一批文艺工作者为创作一部反映移民工作的歌剧《下南路》,到陕北葭县体验生活。
进入乌龙堡,忽然附近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雄壮的歌声,曲调亲切、新鲜。
他们循着声音找去,看到两位青年人正站在一群老乡面前教唱《移民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教唱歌的青年就是当时的“移民模范”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俩。
于是,延安文艺工作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东方红读后感
东方红读后感“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这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心中总是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东方红》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以其恢宏的气势、壮丽的场景和深情的演绎,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观看过后,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前赴后继,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红军长征的那段场景。
长征,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征程。
红军战士们在崇山峻岭间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前行。
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保暖的衣物,甚至没有一双完好的鞋子。
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心中怀揣着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轻的战士,他的脸庞被硝烟熏黑,身上的军装早已破旧不堪。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但他依然咬紧牙关,紧跟队伍的步伐。
在过雪山的时候,寒风刺骨,他的身体被冻得僵硬,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他心里想着:“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只要能为了革命的胜利,这点苦算什么!”在过草地的时候,饥饿和疾病折磨着每一个人。
这位战士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心中充满了悲痛。
但他没有被恐惧和绝望打倒,他把战友的干粮袋系在自己身上,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带着他们的希望走出去!”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这位战士不幸中弹。
他倒在血泊中,眼神却依然望着前方。
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手中的枪递给身边的战友,说:“别管我,继续前进!”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些红军战士们,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父母妻儿,他们也渴望着安宁的生活。
但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东方红》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东方红》也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和信念的力量。
东方红作品分析
《东方红》作品分析
江永健
鲜红的太阳由地平线处慢慢升起,照亮了满天的云霞,也照亮了寂静中的天安门。
袁毅平先生于1961年拍摄的作品《东方红》,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不息,生机勃发的姿态。
画面由红彤彤的初阳、被初阳照得艳丽无比的彩霞以及代表中华民族的天安门组成。
画面中主体为初初升起的太阳,这象征着中华民族虽然经历过苦难,但依然能浴火重生,并如这骄阳般照亮整个天际,使全世界都被我们的坚强,我们的勇敢,我们的勤奋所震撼。
虽然天安门在画面里显得阴郁且沉寂,但这却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能像那太阳般在寂静中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迸发出无限的可能。
但这一切却又如此含蓄,只有明白中国曾经经受的苦难的人才能懂得那份滋味。
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在一红一黑中得以相互联系,激发观赏者观赏后思考的兴趣。
天安门虽作为剪影出现,只由简单的线条概括出它的形状,但却一点都不容忽视。
艳丽无比的太阳就是用于暗喻这代表着中国的天安门。
看似赞美太阳,实则赞美祖国。
太阳艳红,天安门冷淡,两种色彩的碰撞使得画面既鲜艳明快,又统一和谐,更能凸显出名字《东方红》的意境。
鲜艳的大片的红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位置,这种一红一黑的对比大胆活泼,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预示着人民红红火火的日子与共和国富有朝气的未来。
天安门背对着光源,更显得这东方的太阳是为它而升起,这说明天佑祖国,国运昌隆。
浅谈《东方红》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完整统一
浅谈《东方红》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完整统一作者:刘卫国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1期摘要: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东方红》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十几年来经久不衰。
一个舞蹈如此受欢迎值得认真研究。
作者认为舞蹈要受观众欢迎,打动人心,就要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还要与表现手完整统一。
关键词:东方红表现手法完整统一一、作品的思想与结构“真实的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
”(《舞蹈艺术概述》)。
表现人的情感是舞蹈永恒不变的主题,一切舞蹈语素都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只有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段完美统一的作品,才能称为成功的作品。
《东方红》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品主题思想鲜明、深刻动人,是表现手段与主题思想高度统一的代表作品。
表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前仆后继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气节。
整个舞蹈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从革命精神萌芽,反抗列强的压迫,到星星之火,形成洪流,最终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作主人这一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方红》正是以真实反映革命的主题,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唤起观众对革命历史的记忆,体会革命的艰苦,重温胜利的喜悦。
让人们体会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正是其鲜明的主题思想给了观众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将人们的记忆引向历史的深处。
《东方红》用山东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两种汉族民间舞素材为主要表现手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编导的一个突破。
民间舞有其特定的民族地域,强烈的文化专属特征。
鼓子秧歌的特质是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力度强,特别是它的稳、沉、伸、韧,表现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稳如泰山、淳厚朴实的审美特质。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胶州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的阴柔美,为作品主题凸现提供了绝好的表现手段。
作品用胶州秧歌里“碾”,小曼扭步伐的柔美强化了主题动作,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与鼓子秧歌的阳刚动态美产生对比,为主题的彰显提供了绝妙的表现手段,是对主题思想的张扬。
舞剧《东方红》为素材内容,设计一堂中国舞蹈史课程
舞剧《东方红》为素材内容,设计一堂中国舞蹈史课程摘要:一、引言1.介绍舞剧《东方红》2.阐述本课程的主题:中国舞蹈史二、舞剧《东方红》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意图1.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2.舞剧的创作意图:表现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敬仰与爱戴三、中国舞蹈史简介1.中国古代舞蹈2.20 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3.中国舞蹈的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四、舞剧《东方红》的舞蹈表现手法1.舞蹈动作的创新与传承2.舞蹈编排与音乐、舞台布景的融合3.表现毛泽东形象的舞蹈动作设计五、舞剧《东方红》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对后世舞蹈创作的启示2.对中国舞蹈史研究的推动作用3.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贡献六、结论1.总结舞剧《东方红》在中国舞蹈史上的意义2.强调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深入了解中国舞蹈史,培养舞蹈鉴赏能力正文:一、引言《东方红》是一部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舞剧,以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舞蹈艺术形式展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敬仰与爱戴。
本课程以《东方红》为素材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舞蹈史的发展脉络,提高舞蹈艺术鉴赏能力。
二、舞剧《东方红》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意图舞剧《东方红》创作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这一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变的特殊时期。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敬仰与爱戴。
《东方红》通过舞蹈形式,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忠诚与信仰。
三、中国舞蹈史简介中国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古代的舞蹈主要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具有较强的功能性。
20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舞蹈的传入,中国舞蹈逐渐走向现代化,出现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舞蹈作品。
中国舞蹈以独特的动作韵味、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价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四、舞剧《东方红》的舞蹈表现手法《东方红》的舞蹈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在动作设计上,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元素,又进行了大胆创新。
例如,表现毛泽东形象的舞蹈动作,通过一系列手势、步伐等,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形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文学创作分析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文学创作分析《东方红》——充满时代意义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作曲人尚云庆和著名作词家刘忆慈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舞蹈史诗,该曲作于1962年10月1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值“两个一百”庆祝活动之际。
《东方红》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人民爱国热情澎湃的场景,也向全世界发出了一股坚毅向上的力量,是爱国主义的歌曲。
《东方红》在歌词、音乐、舞蹈上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给人们一种激情和希望。
歌词构思新颖,节奏强烈,深刻揭示出红色文化的主题。
歌词的开头便蕴含着激情与希望,仔细品味其豪迈的词句:“中国的草原上,布满了梦想,一股活力将汹涌,点燃新的生机”可见其对中国发展未来的美好愿景。
歌中用词立意生动,把握准确,营造出一种轻快的歌曲氛围,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在音乐方面,《东方红》采用了轻快的电子乐进行安排,琴声洪亮,笑脸灿烂,整首歌有着舒缓愉悦的小调,在不影响歌曲的热情气息的情况下,仔细赋予了歌曲节奏的流畅感,从而把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及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传达给观众,引发更多的共鸣。
舞蹈上,《东方红》也融合了不同的舞蹈元素和风格,表达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舞蹈形式。
通过此舞蹈能深刻表达出舞者种种情绪变化,不仅丰富了舞曲,还激发起观众情感上的震撼。
轻盈的舞步,充满中华民族精神的舞蹈,不断夯实着“爱国、友爱、民主、共和”的历史传承。
总而言之,《东方红》Ǔ不仅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地标,也成为中国音乐文学创作界的重要瞩目点,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它的出现,不仅激励了我们的爱国热情,也为今后的音乐文学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成为被永久铭记的时代精神。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观后感大家都对“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非常耳熟吧,我想大家的童年就是在这种歌声中过来的,而今天在老师的授课下有幸了解和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看后,使我久久无法平静,看《东方红》就是看中国历史。
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有着许多的艰苦辛酸,说不尽,道不完;一个人的道路就已经这么艰难了,何况是一个国家呢?《东方红》让我重温了祖国走过的血雨腥风,让自己的心灵又在铿锵有力的音乐中震撼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
《东方红》不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
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和创作歌曲结合组成的,以鲜明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艺术概括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建立红色武装到迎来祖国解放的光辉历程。
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
更是一部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影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价值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荟萃了从军队到地方16个专业文艺团体共计3000多名新中国优秀艺术家的珠玑精华。
尤其值得今人唏嘘称道的是:这部尊为史诗的文艺巨片在创作、排练与拍摄的过程当中并未因“诗”而废“史”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准确把握了“诗”与“史”的审美表现关系以“诗”证“史”“诗”、“史”互见从而使影片既准确深刻地传达出一份厚重而苍凉的历史追怀感,又抒发了作为胜利者对于自身辉煌业绩的欢欣和满足。
二:恢弘整饬之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艺术审美价值很高,其音乐文学既有对革命历史歌曲创作的传承又有创新、真正做到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完美结合,歌曲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恢弘整饬的审美感情体验。
东方红观后感
东方红观后感《东方红观后感》电影《东方红》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历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斗争,以及众多革命者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深感震撼,不禁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 题材和历史价值《东方红》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历程为主题,展现了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者为了实现农民的权益,为了打破封建统治,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经历的各种挫折和艰辛。
这一题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为它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
## 影片的情感表达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也令人深感触动。
主人公们无论在繁忙的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生活琐事中,都表现出坚韧、毅力、忠诚和爱国情感。
这些情感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每一个革命者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革命者的高贵情感。
## 影片的影像和音乐影片的影像和音乐设计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画面构图,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同时,音乐也恰到好处,配合着情节的发展,引发观众的共鸣。
这种视听的完美结合使得观影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
## 反思与启示观看《东方红》后,我不禁反思了很多。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了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探索和牺牲。
革命者的毅力和信仰是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我明白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电影中展现的种种不公正和不平等状况,使我更加坚信应该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平。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电影也教育了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看到革命者为了民众的权益付出一切,我明白了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恩并珍惜现在的幸福。
## 结语总的来说,电影《东方红》是一部充满历史价值和情感表达的影片。
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启发我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
东方红解读
《东方红》解读《东方红》原作者是贫农李有源,同时又知道在这首歌曲创作之前,他从上级的的笔记本里看到了“东方红”三个字,到了县城里,又见到了“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那条标语,于是他就唱出这首“东方红”的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后来改写为“谋幸福”),他是中国人民大救星。
”这首歌的含意和这首歌作者的社会阶级地位(贫农)是十分相称的,虽然当时已接近二十世纪中叶,而且在最前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生产落后的中国农民(延安边区比其它经济中心自然更落后些),还是靠天吃饭,望天打卦的。
他们如果能够揭竿而起,他们的理想也只寄托在“真命天子”身上,如果有一个“天命所归”的毛泽东,他竟然领导农民造反,打天下,那么他当然是东方升起来的红太阳了。
“东方红”并不是偶然的产物,只有在陕北那个环境和李有源那个农民的思想与才能中,才能产生出这个光辉的名歌。
因为陕北是个民歌非常丰富的地方,流行着许多优美的民歌,像“骑白马”等等。
农民们在劳动时,走路时,唱着他们所喜爱的民歌。
有名的歌剧“白毛女”,便从陕北的民歌中汲取了营养。
今天,谁都熟悉“东方红”这首名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它是从何时起开始唱的呢?这首歌,是一九四三年首先在陕北的葭县唱起来的,是由农民首先唱起来,秧歌队唱出去,极受大家的欢迎,很快便流传到全县。
在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的过程中,唱的人便将“他为人民谋生存”改成“他为人民谋幸福”,因为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不只是为人民谋生存,而且要实现更高更大的理想,要建成一个富强康乐的新中国,所以便有人将“他为人民谋生存”改了两个字,变成“他为人民谋幸福”,这样便更合乎实际、更有意义了。
李有源也觉得改得恰当。
同时,也是在流传、演唱的过程中,陕北的群众和音乐工作者,又逐渐添了第二段和第三段,也便是我们现在所唱的全首“东方红”,大家耳熟能详。
“东方红”这首歌,陕北农民李有源开了个头,而由人民完成了它。
袁毅平经典作品东方红赏析(附图)讲解学习
袁毅平经典作品东方红赏析(附图)《东方红》赏析袁毅平先生《东方红》您见过这样一幅摄影作品吗? 一个红彤彤的太阳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 这是何等的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啊!重读袁毅平先生《东方红》创作于 1961 年《东方红》1962 年、1989 年获全国奖的这幅象征中华民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意境摄影作品,仍然使自己心灵感受着震撼。
《东方红》是一幅主题鲜明、完美的技术技巧、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摄影作品。
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袁毅平先生拍摄的《东方红》,画面上彩霞艳丽,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作品让人们联想起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光辉的日子,似乎听到了那天在天安门上响起的“东方红”的雄壮乐曲,也似乎听到了毛主席在这座新生的古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宏亮声音。
一轮红日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
天安门城楼雄伟、壮丽,画面构图合理,色彩冲击力极强,表现出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灿烂辉煌的意境。
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和中华民族,长期经历磨难,今天终于依靠党和人民的力量,打烂了一个贫穷落后和黑暗的旧世界,正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设一个文明强盛的新世界;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显示着它光辉灿烂的锦绣前程……作者用用征和比喻的手法才能胜任。
这样可以状眼前之景物,表丰富、深远之意境,从而使作品含蓄蕴藉,以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和联想,领悟画面以外更多更深的东西。
在色调的处理上,作者借助于瑰丽的漫天红霞霞来烘托,渲染东方红这个意境。
东方彩霞云集,布满了大半个天空一簇簇勾着金边的彩霞,一个红彤彤的太阳,在东方灿烂的霞丛里冉冉升起,好一幅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东方红》很贴切地以象征手法,自然地反映了新中国解放的社会主题,是对蒸蒸日上的新中国的热情讴歌。
从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这张照片在构图上处理上,让天空占了五分之四的面积,而天安门几乎就是剪影效果,从而更衬托出那东方的宽广与之“东方红”磅礴气势!作者有意识让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融在彩霞的背景中,这样突出视觉效应,且让彩霞铺满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画面,留下让人产生想象的广阔空间,不仅手法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东方红》既寓祖国繁荣昌盛之意,又蕴人民祝福之情……构思中设定天安门与彩霞各自所占画面的空间比列,突出远近明暗的对比效果与视觉效应,增强艺术渲染力和感染力,烘托主题,展示年轻共和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神韵。
东方红鉴赏3000字
《东方红》是一支著名的音乐作品,下面为您提供有关《东方红》的鉴赏,总字数为3000字。
《东方红》是中国的一首民族主义歌曲,由冯玉祥(策划)、王蕴晖(作曲)和康世恩(填词)创作,于1963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次呈现。
该曲以雄壮的旋律、激昂的歌词和澎湃的情感引领着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国初期的象征之一。
《东方红》的旋律激昂壮丽,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开头的号角声拉开了乐曲序幕,紧接着交响乐的鼓点迅速进入,奏出雄壮的基调。
主旋律的乐器包括管乐器和弦乐器,既有宏大的音响效果,又充满力量感。
乐曲的速度快且节奏明快,给人一种振奋和奔放的感觉。
歌词方面,《东方红》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为追求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歌词中的“东方红,太阳升”的开头直接展示中国的东方地位以及光明未来的信念,而后通过一系列的描述,表达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
《东方红》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艰辛和奋斗,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念。
这首歌曲旋律激昂,歌词鼓舞人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表。
《东方红》在文化和政治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也成为了对外传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
此外,这首歌曲也被广泛运用在各类庆祝活动、纪念仪式和政治集会中,增添了庄重和雄壮的气氛。
总之,《东方红》作为一支中国经典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并在历史和文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也是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精神的歌颂,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并且流传至今。
浅析中国民间舞作品《东方红》
种 绝 好 的 搭 配。创 作中编 导 并 没有 对 胶 州 秧 歌 风 格中拧、抻、韧,做 完 全地 展现,只是 用了一 个 碾 字,这 种 刻 意 的 选 择 通 过 不 同 时 空的设 计,旨在 烘 托 一种 源源 不 断、勇往 直 前、前 赴 后 继、永 不 停息 的 动 态 感 觉。在 作 品创 作 的 结 构 设 计上,编 导 在 2/3 的 篇 幅上,用递 进 式的结 构,为一 个核心主 题 造 势 作铺 垫,无 论 是男舞 者三角形 的出场,还 是 女 舞 者 横 排 斜 线圆 形 的 空间 调 度,以 及 舞蹈中间一段男女双人舞与母 子双人舞人 物 形 象 的 捕 捉,其目的 就 是 要 通 过 这 种 多 方位、多层次、多变化、多信息传 达及推 进, 来再 现中华民族的那种威武不屈、誓死向前 的 气 魄。同 时 需 要 说明 的 是 这 种 不 同层 次 的递 进,也 在为舞蹈自身的结 构作了较完美 的铺 垫,恰好在“东 方红、太阳升”的乐曲声 中将 全 剧 推向最高潮。此 时,当红 绸 抛向空 中,全 体 演员双 膝 跪 地,迎 接那来之不易的 胜 利 时分,从 情 感 线 路、动 作 逻 辑、情 节 表 达都 在 此时到达了一个顶点,而这 种以静制 动 的 升 华点,恰 好 是 编 导 一 种 逆 其 道 而 行 的做 法,采用静,地面跪 地的动作来把 全 作 品最终高潮变成可能,这种递进 式推高潮的 “起”、“承”过后,接下来就 是“转”、“合,, 的 过 程。该作品是 这 样 处 理的,即用一段 纯 净 的 地面 舞 蹈 展 示 作品的“ 转”接 过 后,立 即又回到 作 品 开 头 那 种 前 赴 后 继、不 断 向 前的运动感觉 之中,其目的就 是 对前篇舞蹈 “合”的 呼应,同时也 是 强化中华民 族 那 种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的民 族 精 神。作品最 后 用 一 个 类 似 英 雄 纪 念 碑 的 造 型,作为 整 个 舞 蹈 的 结 束,当 静 态 的 结 尾 对 比 前 期 动 势 的营造,由此 制造一种由静态的雕 塑展 示, 回顾动的历史 遗 迹,来折射中华民族的不朽 与伟大,应该 是作者最后的构想。在综 上 所 述 的 作品 结 构 设 计中看 得出编 导 是花 尽心 思 悉 心 揣 摩 的。另 外,在 道 具 的 使 用 上,创 作 者有他 独 到的 尝 试。编 导 有 意 识 地 抛 弃 鼓 子 秧 歌与胶 州秧 歌 原用的八角鼓与 长 撇 扇,原因是这些东西有很强的地 域专属性, 不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主体 特 征,所以经过 千思万 想 之后,编 导 决定用红绸,原因是 红 绸 有 很 强 烈 的 符 号 隐 喻,它像 黑 头 发与 黄 皮 肤 一样,是中国化 的 符 号,代 表中华民 族 的 标识意图,同时红色象征喜庆也象征着 鲜血, 而绸子那种柔中带 韧的品性,也是中国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 , 征革命思 想的传播 , 受到打击和 象 虽
压 迫 , 革 命 先 驱 决 不 屈 服 。这 是 舞 蹈 的 而 第 一 段 《 命 的 萌 芽》 第 二 段 《 星 之 火 革 ; 星
活 的来 之不 易。 灵得到净化 , 心 思想得 到
升 华 。 是其 鲜 明 的主 题 思 想给 了观 众 一 正 种 精神 上 的震 撼 , 人 们 的 记 忆 引 向 历 史 将
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从革命精神萌芽 ,
反抗 列 强 的压 迫 , 星 星 之 火 , 成 洪 流 , 到 形
最 终革命胜利 , 民翻身作主人这一过程 人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东方 红》 正是 以真 实 反
压迫 的火焰 , 演员望 向远方的双眼把对革
命 的渴 望 充 分 地表 现 了 出来 通 过 演 员 在 舞 台上 此 起 彼 伏 地 跳 起 、 落地 、 砂 、 跳 滚 又
群舞非常重视集体形象的美 , 在画面 的巧妙变化 中体现的主题意境 ,在流畅、 委婉 的动作 组合 中突 出人物形象 和情 绪
的 变 化 整 个 舞 蹈 , 构 严 谨 , 结 队形 变化 流 畅 、 妙 。 蹈 开 始 的 造 型 , 员手 中 的 红 巧 舞 演 绸 像 是 革 命 的 火 种 , 像 是 人 们 心 中反 抗 也
浅谈《 东方红》 主题思想 与表现 手法 的 完整 统 一
口 刘 卫 国
( - 文化 艺 术 学 校 , E治 山西 长治 0 60 ) 4 0 0
在结构上运J 递进编舞法 , } 】 道具采用 象征革命 的红色绷带 , 为舞蹈 高潮作了完
美 的铺 挚 , 时 为 命洪 流 潮 起 汹 涌 , 前 仆 后 继 地 反 抗 外 来 侵 略 的 主 题 内 涵 提 供
重重墨■二二二
二二二二
律 上 点 出 了只 4‘ 产 党 、 泽 东才 能 救 中 ' 3 共 毛 罔 , - 让 巾 闲 人 民 站 起 来 , 能 让 中华 4‘ 能 才 民 族 立 于 世 界 民族 之 林 的 丰题 。 个舞 蹈 整 音 乐 与 题 思 想 丝 丝 相连 , 环 相 扣 。 环
个极致 , 使人 们 的情 感升华 , 是前 面铺垫
一
作品 的思 想 与 结构 “ 实 的 表现 生 活 中 的 典 型 人 物 , 真 典
、
《 东方 红》 f东 数 子 秧 歌 和 胶 州 秧 削 l J 歌 两种 汉 族 民 间舞 素材 为主 要 表 现 手 段 , 反映 了 中华 民族 的 爱 国主 义 精 神 。 是 编 这 导 的一 个 突 破 。民 间舞 有 其 特 定 的 民族 地 域 , 烈 的 文 化 专 属 特 征 。鼓 子 秧 歌 的特 强 质 是气 势 磅 礴 , 厚 有 力 , 犷 豪放 , 作 浑 粗 动
映革命 的主题 ,真正走进观众 的内心 , 唤 起观众对革命历史的记忆 , 体会 革命 的艰
苦, 重温 胜 利 的喜 悦 。 让人 们 体 会 今 天 生
用了 《 黄河》 这部经典作品, 它完 美体 现了
中华 民族 厚 重 的 文 化 积淀 和 民族 精 神 。 音 乐 由催 人 觉 醒 、 奋起 反 抗 的鼓 声 开 始 , 接
聚集 的 能量 的释 放 。 是 一 种 逆 向 思维 编 这 舞 法 , 作 品 产 生 了情 理 之 中 意 料 之 外 的 使
型 事 件 , 现 人 的 内 在 精 神 世 界 , 构 成 表 是 舞蹈 内容 美 的 重 要 前提 , 是 衡 量 一 部舞 也 蹈 作 品 美 学 价 值 高低 的 重要 依据 。 ” 《 (舞 蹈 艺 术概 述 》 。 ) 表现 人 的情 感 是 舞 蹈 永恒 不 变 的 主题 , ‘ 蹈 语 素 都是 为主 题 思 一 切舞
效果。全局共有三组雕塑般的舞蹈造型 ,
给 人 们 以历 史 的 遐 想 , 乎 看 到 了黄 河 母 似 亲 的 雕 塑 , 天 安 门前 英雄 纪 念 碑 的 群雕 , 首 尾 呼 应 , 昭 示 了中 华 民族 生 命 不 息 , 奋 斗 不 止 的 精 神 音 乐 道 具 的 巧 妙运 用 , 渲 染 了气 氛 , 强 了表 现 力 , 助 于 舞 蹈 的 增 有
的胶 州秧 歌 三道 弯 、扭 断腰 的 阴 柔 美 , 为 作 品主 题 凸现 提 供 了绝 好 的表 现 手 段 。 作
作 品主题 思想鲜 明、 刻动人 , 深 是表 现手段与主题思想高度统一的代表作 绝 、 仆 后 前 继 将 革 命进 行 到 底 的 气 节 。 个 舞 蹈 就 是 整
了形式和 内容的统一。 舞动中红绸代表了 革命 的火种 , 表革命 如火如 荼, 代 代表 了 革命者心中从不 曾熄 灭过 的熊熊火焰 。 当 红绸抛 向天 空、 全体双膝跪地迎接那来之 不易的胜利时, 以静制动的形式美在情感
线 路 、 作 逻 辑 、 节 表 达 上 都 达 到 了一 动 情
品用胶 州秧歌里“ ”小 曼扭步伐 的柔 美 碾 , 强化 了主题动作, 不断地冲击着人们 的视 觉 ,与鼓 子秧歌 的阳刚动态美产 生对 比,
为主 题 的彰 显 提 供 了绝 妙 的表 现 手段 , 是 对 主 题 思想 的张 扬 。 二 、 品 的 内 涵 与表 现 作 在 音 乐 上 , 作者 们 巧妙 而 大胆 的 选 创
主 题 思 想 的传 达 。 三 、 品 的 整 体 与细 节 作
想服 务的, 只有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段完美
统 一 的 作 品 , 能 称 为 成功 的作 品 。《 才 东方
红》 正是 这 样 一 部 作 品 。
幅度 大 , 力度 强 , 别是 它 的稳 、 、 、 特 沉 伸 韧 ,表 现 了 中华 民族 性 格 中 的稳 如 泰 山 、 淳厚 朴实 的审美特质。与其形成鲜明对 比